中药泻药的原理(一)
泻药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泻药的组成及功能主治一、泻药的组成泻药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其主要成分取自天然植物或动物的部分。
以下是常见泻药的主要成分:1.大黄:大黄属于蓼科植物,其主要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酸等。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消炎、解毒的作用。
2.芒硝:芒硝又称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盐。
芒硝具有利尿通淋、退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和热病。
3.甘草:甘草属于豆科植物,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甜素和甘草苷等。
甘草具有抗炎、催吐、润肺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胃炎、气管炎等疾病。
4.天麻:天麻属于兰科植物,主要成分为天麻素和天麻甙等。
天麻具有安神镇静、止痛、降血压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二、泻药的功能主治泻药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的作用,可以改善便秘、通便泻下等症状。
以下是泻药常见的功能主治:1.改善便秘:泻药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促进食物在肠道中的运输和消化吸收,从而改善便秘问题。
对于轻度的便秘患者,泻药可以起到快速缓解的作用。
2.减轻水肿:一些泻药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出,减轻体内水肿情况。
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水肿等问题的患者。
3.解毒、消炎:一些泻药如大黄,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中毒和炎症相关的疾病。
4.缓解头痛、失眠:泻药中的天麻成分具有安神镇静、止痛的效果,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睡眠。
5.辅助治疗胃炎、气管炎等疾病:泻药中的甘草成分具有抗炎、润肺的作用,可以辅助治疗胃炎、气管炎等疾病,缓解相关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泻药具有刺激性,长期大量使用会对肠道造成负担,可能导致依赖性便秘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泻药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并注意加强肠道保健。
三、使用泻药的注意事项1.遵医嘱使用:使用泻药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不可滥用或过量使用。
2.注意可能的副作用:泻药具有刺激性,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3.避免长期使用:长期大量使用泻药会导致依赖性便秘等问题,因此应避免长期连续使用泻药。
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7章)泻下药

2-3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 主要分布在肝、肾和胆囊,在肝脏进行氧化和 结合代谢。
药 大黄蒽醌衍生物主要由粪便中排,约50%在体
理 内被破坏。
学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成分:结合型蒽苷,番泻苷A最强
中 特点:
药 药
口服,6-8小时排出软泥状便。
理 煎煮10分钟,蒽苷溶出率最高,泻下作用最强;
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7章)泻下药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泻下作用药理分类。
中 2.掌握大黄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活性成分、现代 药 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药 理 3.了解番泻叶、芦荟、大承气汤主要药理作用。 学
第一节
中 药
概述
药
理
学
定义?
中 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肠道、促
药
进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
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发挥泻下作用。
(2)保肝利胆
成分:大黄
特点:
中 保肝:保护实验性肝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
药 抑制乙肝抗原、促进干扰素生成、解氨毒、促进
药 肠道毒物排出。
理 利胆:促进分泌、促进排出、疏通(胆管、肝
学
内毛细胆管)瘀积、促进舒(奥狄括约肌)缩 (胆囊平滑肌)功能,降低黄疸指数。
中 血中必需氨基酸增高→蛋白质合成增加;
药 抑制体蛋白分解,减少 BUN的来源;
药 理
促进尿素、肌酐随尿排泄;
学 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6)对血液系统影响
A 止血
成分:d-儿茶素、没食子酸为其有效成分。
特点:缩短出血时间,见效快。
中 机制:
药 药 理
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 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缩短;
中药分类——泻下药

中药分类——泻下药【【【【泻下药】】】】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消除胃肠积滞、清导实热、攻逐瘀血、排除水饮等功效。
一、主要功用1、通利大便,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或燥屎;2、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3、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二、适应症1、用于大便不通、宿食停滞、瘀血停滞、实热内结、寒积或水饮停蓄等里实证;2、用于某些实热证,高热不退、谵语发狂;3、用于火热上炎,热邪壅盛,头痛、目赤、口疮、牙龈肿痛及火热炽盛引起的上部出血(衄血、吐血、咯血)等证,不论有无便秘,均可用苦寒攻下之品,清除实热,导热下行。
三、泻下药的配伍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治施,使攻下而不伤正。
四、作用机理:1、泻下作用:本类药物虽成分有别,但均有较明显的泻下作用,都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刺激胃肠道粘膜使chang蠕动增加而致泻。
如芒硝因含硫酸钠,在肠内不易被吸收,致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保留在肠腔,使肠容积增大,肠管扩张,机械性的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致泻;牵牛子固含牵牛子甙,在肠液中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壁,使肠液分泌增多并使蠕动增强而致泻;芫花中的芫花素刺激肠壁可引起剧烈的水泻;火麻仁则因含脂肪油可润滑肠道,加之脂肪油在碱性肠液中能产生脂肪酸刺激肠壁,使蠕动增加促进排便。
2、利尿作用:芫花、大戟和大黄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3、利胆作用:大黄有清化湿热,退黄疽的功能。
实验证明,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以复方作用最突出,如茵陈蒿汤、胆道排石汤等。
4、抗感染作用:甘遂、芫花、大戟和大黄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中的多种细菌有效,且对某些病毒、真菌以及有些致病性原虫均有抑制作用。
五、泻下药注意事项:1、泻下药可因其性能可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不同药物,在应用上各有一定的适应症,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否则病重药轻,不能奏效,病轻药重,又易伤正。
(精)《中药药理学》第七章 泻下药PPT课件

(4)利尿、改善肾功能
大黄酸、大 黄素、芦荟 大黄素po.
利尿 Na+,K+ ↑
抑制肾髓质Na+,K+-ATP酶
大黄
改善肾衰动物模 型的指标异常
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疗效肯定
▸ 泻下---- 肠道氨基酸吸收减少 ▸ 血中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合成↑ ▸ 抑制体内蛋白质分解 --- BUN来源↓ ▸ 促进BUN、Crea随尿液的排泄 ▸ 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煎煮和炮制方法 久煎蒽苷水解 继发性便秘、鞣质“泻剂结肠”
临床上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绝大多数有长期服用接 触性泻剂如大黄、酚酞、番泻叶等病史,开始时多为 小剂量偶而服用,逐渐演变为长期应用,到后期则是 靠大剂量泻剂维持排便,不服泻剂不排便,形成“泻 剂结肠”(肠黏膜、平滑肌和肠内神经病变)。
(2)保肝、利胆
大黄
急性胰腺炎 动物模型
促进病理损伤的恢复
抑制多种胰酶的分泌
急性胰腺炎
疗效迅速可靠
急性胰腺炎 (AP):
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轻者:胰腺水肿 重症胰腺炎:胰腺出血和坏死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AP发病初期:胰酶激活 胰腺自身消化
AP重症化:胰腺缺血、微循环紊乱、肠道细菌移位、胰 腺感染及氧自由基损伤等
大黄
多种原因致实验性 肝损伤动物模型
肝细胞肿胀、变 性、坏死↓;转 氨酶↓
机制: 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和肝细胞再生; 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大黄
疏通肝内毛细胆管 胆汁分泌↑、胆红素排泄↑ 促进胆囊收缩,松弛奥狄括约肌 胆汁分泌↑
黄疸指数 简称胆红素浓度。黄疸指数12毫克/100芦荟)、 牵牛子苷(牵牛子)、巴豆油(巴豆)、 芫花酯(芫花)
泄下药的功能主治

泄下药的功能主治1. 简介泄下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凭借其独特的功效在中医领域广泛应用。
泻药可以分为温泻和寒泻两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医生会选择适合的泻药进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泄下药的功能主治及其适用范围。
2. 减肥泄下药在减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温泻或寒泻的特性,泄下药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加排便频率,并有效减少便秘问题。
便秘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促进排便,泻药可以帮助减轻体重,改善身体形态。
适用泄下药:金银花、火麻仁、大黄等。
3. 预防疾病泄下药还可以帮助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积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通过服用泄下药,可以清理肠道中的有害物质,预防肠癌和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
此外,泻药还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提高免疫力。
适用泄下药:大黄、芒硝、莱菔子等。
4. 清热解毒泄下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清热解毒的泄下药可以减轻或消除发烧、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同时还可以排除体内毒素,促进康复。
适用泄下药:黄连、金银花、连翘等。
5. 缓解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许多人常见的问题,泄下药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通过促进肠胃蠕动和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泄下药可以加速食物消化和吸收,减少胃部不适感和腹胀问题。
适用泄下药:白术、厚朴、山楂等。
6. 运动损伤的辅助治疗对于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来说,运动损伤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泄下药可以帮助加速损伤部位的恢复。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泻药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并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适用泄下药:三七、川芎、当归等。
7. 改善睡眠质量部分泻药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长期失眠或浅睡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泻药可以通过平衡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睡眠。
适用泄下药:茯苓、黄连、芍药等。
8.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泄下药通常以中药颗粒、胶囊或水煎剂的形式使用。
中药药理学10泻下药

藿香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许兰氏黄癣菌、趾间及足跖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 用。藿香黄酮类物质有抗病毒作用,可抑制消化道、上呼吸道鼻病毒的生长繁殖。
药理作用 1.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 2.止泻、镇吐 3.促进胃肠吸收功能 4.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 5.解热 、镇痛 6.抗病原微生物 8.调节免疫功能
第八章 祛风湿药
中医临床:用于痹证。 病 因:风、寒、湿邪侵犯机体。 发病部位:关节、肌肉、经络。 症 状:红、肿、痛、关节等变形、运动障碍。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 现代病因:免疫异常、代谢(痛风)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祛风湿药
药理作用(熟悉) 1、抗炎:如粉防己碱、秦艽碱甲、雷公藤甲素等。
攻下药:结合型蒽苷口服 肠细菌、酶 苷元
刺激肠黏膜 蠕动
泻下。
润下药:脂肪油 润滑肠道
在碱性肠液中分解产生
脂肪酸
温和刺激肠壁
蠕动 。
峻下药:如牵牛子苷 碱性肠液 牵牛子素
刺激肠壁 蠕动 、分泌亢进
水样泻下。
泻下药
③④⑤
泻下药
• 芒硝(硫酸钠)作用机理:
口服后,SO42-在肠道不被吸收 渗透压
水分增多 肠管扩张
古籍云:大黄“除邪而不伤正气”;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区别。
泻下药
④临床运用: 攻下药--热结胃肠、食宿停积致便秘、急腹症 润下药--胎前产后、年老体虚因血亏和津液亏损致便秘。 峻下药--用于阳水实症。
泻下药
2.利尿作用 主要是大黄和峻下类作用明显
3.抗病原体 对细菌、原虫、真菌、部分病毒有抑制作用。
广藿香
1.抑制胃肠运动功能 离体实验:肠痉挛模型---乙酰胆碱或氯化钡 挥发油对乙酰胆碱或氯化钡引起的收缩抑制作用最强。 整体实验:抑制正常小鼠胃肠推进运动和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胃肠推进运动亢进以及番泻叶 引起的小鼠腹泻。对硫酸铜所致家鸽呕吐有明显抑制作用。
中药学之泻下药

中药学之泻下药泻下药定义: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功效:泻下通便,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以排除胃肠积滞、体内积水、停饮以及有害物质。
主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第一节攻下药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
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
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证。
★大黄【主要性能】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实热。
【应用】1、积滞便秘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泻痢、黄疸、淋证【用法用量】煎服,3~30g。
外用适量。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宜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蒸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
酒炒大黄用于清上部热证。
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妊期、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芒硝【主要性能】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应用】1、积滞便秘 2、咽痛,口疮,目赤,痈疮肿痛【用法用量】煎服,6~12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不宜与硫黄同用。
番泻叶【主要性能】甘、苦,寒。
归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
【应用】1、热结便秘 2、腹水肿胀【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大剂量服用,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芦荟【主要性能】苦,寒。
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应用】1、热结便秘 2、烦躁,惊痫 3、小儿疳积【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泻药的作用

泻药的作用泻药是一类用于治疗便秘和排毒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刺激或促进肠道的蠕动,增强肠管蠕动功能,从而加速食物的通过,使大便变软或增加排出量,缓解便秘症状。
泻药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在医院和家庭中使用,但使用泻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不良反应和依赖性。
泻药的作用机制有多种,常见的有增加肠黏膜分泌物和液体、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和肌层,以及改变肠道的吸收和传输功能等。
这些作用机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泻药的作用方式和药效。
例如,渗透性泻药通过增加肠腔内的渗透压,增加水分进入肠道,增加粪便的水分含量,使其变软,促进排便。
常见的渗透性泻药有盐类泻药,如硫酸镁和磺胺乙烯等;还有非盐类泻药,如聚乙二醇和甘露醇等。
另一种常见的泻药是刺激性泻药,它通过直接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和肌层,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缓解便秘症状。
刺激性泻药包括芒硝和大黄等。
刺激性泻药的作用速度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如腹痛、腹泻和肠道炎症等。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泻药,如和草酸泻药、油性泻药和益生菌泻药等。
这些药物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泻药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宿便和排毒等问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粪便干燥硬结等症状。
长期便秘会导致宿便的形成,使大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吸收过多水分,导致大便干燥、硬结,增加排便的困难。
泻药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加速食物通过,增加水分进入肠道,使便秘得到缓解。
排毒是指通过排便,将体内积聚的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
泻药可以通过增加粪便的排出量、减少粪便中的毒素,起到排毒的作用。
这对于清肠准备手术、体内中毒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泻药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泻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不能滥用。
过量使用泻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腹泻、腹痛和水电解质紊乱等。
其次,长期使用泻药可能导致依赖性,使肠道对泻药的刺激失去敏感性,从而加重便秘症状。
最后,有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对泻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使用泻药时需要谨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泻药的原理(一)
中药泻药原理解析
1. 什么是中药泻药?
中药泻药指的是中医药中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便秘、肠胃积滞等症状。
中药泻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 中药泻药的分类
中药泻药可按其作用性质分为下列几类:
•润泻药:如决明子、芒硝,具有润滑肠道、促进排便的作用;•刺激性泻药:如大黄、番泻叶,通过直接刺激肠黏膜,促进肠蠕动,从而加速排便;
•橡胶性泻药:如枳实、厚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
3. 中药泻药的作用机制
不同种类的中药泻药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下面将对几类常见的中药泻药作用机制进行解析:
3.1 润泻药的作用机制
润泻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促进肠蠕动:润泻药中的活性成分能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快肠道蠕动速度,从而促进排便;
•保护肠壁:润泻药中的某些成分能增加肠道黏液的分泌,形成保护膜,减少对肠壁的刺激,防止肠道水分的过度丢失。
3.2 刺激性泻药的作用机制
刺激性泻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直接刺激:刺激性泻药中的活性成分能直接刺激肠黏膜,使肠道平滑肌收缩,促进肠蠕动;
•提高肠腔渗透压:刺激性泻药中的成分能增加肠道内的渗透压,吸引水分进入肠腔,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排便。
3.3 橡胶性泻药的作用机制
橡胶性泻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膨胀增容:橡胶性泻药中的成分能吸附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改善肠道环境:橡胶性泻药中的活性物质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环境,增加水分的吸收。
4. 中药泻药的应用注意事项
•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根据个体情况选用适合的中药泻药;
•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按要求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
•饮食调理、适量运动等辅助措施对提高中药泻药的疗效也十分重要。
以上是对中药泻药的相关原理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请在使用中药泻药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并严格遵循医嘱。
5. 中药泻药的适应症
中药泻药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病症的治疗:
•便秘:中药泻药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的水分,软化粪便,使其顺利排出;
•肠胃积滞:中药泻药能够刺激肠道收缩,加速胃肠道内物质的排出,缓解胀气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6. 中药泻药的副作用
中药泻药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一般副作用较小,但以下情况需
要引起注意:
•用药过量:过量使用泻药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一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泻药过敏;
•长期应用:长期使用某些中药泻药可能导致依赖性,使肠道对药物产生适应性,达到一定效果后减少了泻便作用。
如果出现副作用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中药泻药,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7. 总结
中药泻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从而起到泻下作用。
在使用中药泻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疗程,并注意个人卫生、饮食调理等辅助措施。
如果出现副作用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的意见。
中药泻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使用中药泻药时仍需慎重,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病症。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