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 5 我的家在这里 第一课时说课 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家乡和祖国,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本节课通过讲解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乡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和家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和体验家庭和家乡,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人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重要性2.家人的关系3.家乡的特色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家庭和家乡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和家乡的特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案例、图片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家庭角色扮演卡、家乡特色物品等。

3.布置教室,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和家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和家乡的美好时光,激发他们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和家乡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体验家庭亲情。

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分享家乡的特色。

4.巩固(5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家庭和家乡的认识程度。

5《我的家在这里》(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我的家在这里》(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我的家在这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家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学会用“家”来形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家庭环境。

2.理解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家庭温暖和和谐。

3.培养孩子们感恩家庭的情感,增强孩子们热爱家的意识。

4.学会用团结、友爱、互助等美德来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们树立合作、理解、体谅的观念。

二、教学环节1. 情境热身说“我的家在这里”,引导孩子们以图片、声音、五官、语言等多项方式表述自己家的位置和特点,感受家的温馨和幸福。

2. 观看视频观看《家在哪里》的视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中的场景,体会到人与家的情感联系。

3. 听故事让孩子们聆听《互帮互助的家》,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关系,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

4. 分组互动让孩子们按照小组,互相分享自己家庭的特点、互帮互助的场景等,感受到家庭美满和温馨。

5. 合唱歌曲教唱《家的温暖》,引导孩子们通过歌曲,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三、教学方式情境热身、观看视频、听故事、分组互动、合唱歌曲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亲子互动、语言表述、课外阅读等方面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评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家的概念,能否用词语来表达家的位置和特点;检查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理解情况,是否掌握了团结、友爱、互助等美德的内涵。

五、延伸拓展1.家庭共建:开展“我的家庭”主题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规划家庭目标和家庭责任。

2.家教启蒙:指导家长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言辞,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

3.探究家庭文化:鼓励学生通过采访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长辈,探究家庭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做为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更广泛人文历史文化的窗口。

第五课 我的家在这里 (第1课时)(教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五课 我的家在这里 (第1课时)(教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下第二单元5.我的家在这里【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下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围绕"社区与家乡”这一学习主题•首先从教师出示的一组小区自然风光,建筑物•社区公共健身器材等图片上情感上引入学生对社区生活的近距离感受,再从认识上推动学生对社区人、事、物的了解•引导学生主动维护社区公共利益,积极为社区生活的改善建言献策。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二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体验社区生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聊社区里的人、事、物,萌发对生活的社区的热爰之情。

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我能做点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社区生活有待改进的地方∙并通过自身行动•潜移默化地养成为社区尽责的意识。

培养他们为社区尽责任的意识。

两个板块之间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社区的显眼之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分析讨论不易觉察处的不好行为,加之改变.最后提升到自己的行动上来,维护社区的美好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

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享自己在社区里的成长足迹•认识和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再引导他们关注社区存在的不足之处•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改进社区运行和发展中的不足•提升学生对社区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大致了解生活居住地的信息。

但随着活动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他们会逐渐接触到比较大的生活圈,也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游戏与学习场域。

老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归属感。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对自己家庭成员、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的认知和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培养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对家庭成员有基本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家庭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家庭,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关爱家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

2.教学难点: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关爱家人,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家庭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对家庭的热爱。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及相处方式。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方式,分享自己的感悟。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家庭责任感和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6.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家庭树,并在卡片上写下对家人的祝福,增进亲情意识。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

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我是谁、我的家在哪里、我爱我家。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家庭观念,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认识较为片面,只关注家庭的物质生活,忽视家庭的精神生活。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成员的分工和责任不够了解,缺乏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知道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生活,热爱家庭的情感。

3.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知道家庭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珍惜家庭生活,热爱家庭的情感,以及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情感。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

2.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家庭?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案例材料,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责任。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意识。

3.操练(10分钟)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教案4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教案4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教案4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家庭,关爱家人,学会在家庭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但对家庭的责任感还不够强烈。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儿子、女儿、哥哥、姐姐等,但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角色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孝顺父母、关心兄弟姐妹等。

3.培养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并培养家庭责任感。

2.引导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孝顺父母、关心兄弟姐妹等。

3.教会学生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家庭情境,让学生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并培养家庭责任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感受,增进对家庭责任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家庭中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家庭责任和亲情的小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不同的家庭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家庭情境,如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孩子为父母分担家务等,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家庭中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感受,讨论如何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

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9.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等。
-培养良好习惯:如守时、自律、勤奋、节俭等。
-倡导文明礼仪:如礼貌待人、关爱他人、遵守公共秩序等。
10.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
-家庭成员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课堂
(3)反馈: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后访谈与家校联系
(1)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爱和指导。
(2)家校联系: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家校共育。
⑤家庭和谐的意义
⑥家庭矛盾的解决方法
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⑧传承良好家风
⑨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2.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使用生动的插图或漫画,展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②设计有趣的家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③创作有趣的儿歌或诗歌,传达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④制作家庭树或家庭相册,展示不同家庭类型的多样性。
⑤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家庭矛盾的解决方法。
⑥制作家庭教育宣传海报,展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⑦创作有趣的谜语或故事,传达传承良好家风的意义。
⑧制作家庭与社会联系的手绘地图,展示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次《我的家在这里》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力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家庭和谐的重要性。然而,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我的家在这里》(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我的家在这里》(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我的家在这里》(说课稿)一、选文背景本篇文章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名为《我的家在这里》。

这篇文章是一篇讲述自己家乡美好的朴素文章,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美丽自然景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文本结构分析1. 主题思想本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慈爱、尊重和爱护家乡。

作者通过文字,描述了自己很喜欢住在这里,这里的景色美丽,人们热情好客,颂扬了家乡的美好风景和生活。

2. 文本结构本文的文本结构比较简单,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序言、家乡的文化、家乡的景色以及结尾。

序言部分,简单描述了自己的家乡,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家乡的文化部分,详细介绍了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例如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

家乡的景色部分,描写了自己家乡的美丽自然景观,包括山水、花木、动物等自然元素。

结尾部分,则是作者感性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同时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家乡。

3. 文本特点本文较为朴素、平易近人,采用了简单的语言叙述,比较符合三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

同时,文章中没有太多较为深奥的知识点,重点侧重于生活常识的传递和情感价值的表达。

三、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后,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如句子成分、简单句和复合句等。

2.了解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3.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会梳理文章大意。

2.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学习本文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情感目标:1.热爱家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爱护大自然。

3.注重珍惜和感激身边的一切。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引入本篇文章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1.班级讨论:询问学生宝贵的回忆,感受家人,朋友,种植,美食和周围环境等。

2.感受美景:通过幻灯片或短片展示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民俗文化等,让学生可以体验到家乡的美好。

3.阅读朗读:老师可以向学生借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一地黄花》,《小径山间近忘家》,让孩子们先阅读朗读,通过听、看、想等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对于“家乡”的思考。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稿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稿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我的家在这里》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社区或村庄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材以人、物、事这一线索展开,从谈社区或村庄的景物再到熟悉的人和事,然后引导学生参加社区的活动,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对社区这一概念并不了解。

但对于天天生活着的社区,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广外附小的孩子,生活在附近不同的社区,其中最多是生活在山水城这个社区里,有共同生活的环境,共同熟悉的人和事。

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容易产生共鸣,加深对社区的了解,学生也能在各项社区体验活动产生归属感。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认识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景、物、人,加深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了解。

2.知道社区的来历,初步认识小区物业管理处及其职责。

3.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对社区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社区,认识小区物业管理处及其职责。

教学难点: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对社区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六、说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的家在这里导语:同学们,不论你居住在城市的小区、街道,还是乡村中,大家共同生活、彼此联系,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构成和功能,认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家庭的态度,增强学生家庭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我的家在这里》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定义和组成,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和尊重。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培养学生珍惜家庭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询问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家庭的重要性。

2.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家庭的特点和成员。

3. 感受家庭的温暖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展示家庭之间的亲情、关爱和温暖的场景。

让学生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4. 学习课文让学生课前预习《我的家在这里》这篇课文,并提问学生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定义和成员间的关系。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并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呈现。

6. 讨论分享每个小组呈现完毕后,全班进行讨论,了解不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多样性。

7. 思考问题老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如: - 家人之间该如何相互理解和尊重? - 家人之间应该如何表达爱和关心? - 你在家中承担什么角色?8. 情感体验通过小组活动或个人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爱和感激。

9. 课堂总结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家庭的态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理解家庭这一主题,提升了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感悟。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评价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来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5 我的家在这里 (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 我的家在这里 (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 我的家在这里说课稿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爱家乡,我知家乡”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家乡”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学生将会了解到什么是家乡,家乡的特点,以及如何热爱家乡、保护家乡。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以家乡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入手论述了家乡的定义、特点以及怎样热爱家乡。

在本课中,本篇文章着重讲述了“家”的含义以及如何爱护家乡。

本课与单元核心思想、本单元其它课文紧密衔接,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家乡观念。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乡,掌握家的定义和含义。

2.知道家乡的特点:景色、人情和历史文化。

3.学会如何热爱家乡并保护家乡。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家的含义和家乡的概念;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热爱家乡并保护家乡。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讲授及板书、图片展示、情境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 打开头脑, 问学生家乡在哪里? 家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2.小组讨论:请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家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家”的含义。

(二)讲授新知1.分享图片:展现家乡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景色特点。

2.明确家乡概念:介绍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定义和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热爱家乡并保护家乡?通过情境互动等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如何保护家乡。

(三)巩固与拓展1.童谣: 教唱《我的祖国》等歌曲,引发学生爱国情感。

2.创作:“我的家在这里”,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或画一幅画,展现学生对家乡的喜爱和保护。

教学评价本课通过互动、情境演示等多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家乡、热爱家乡并保护家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家乡观念。

课后作业1.请学生以“我的家在这里”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

2.请学生观看关于家乡的纪录片或写下家乡故事,与同学分享。

3.在家中,寻找家乡的相关物品共同寻味,从物品中了解家乡。

学习资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图片:家乡风景图片•歌曲和诗歌:《我的祖国》等•纪录片:《在家乡》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2《我的家在这里》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2《我的家在这里》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2《我的家在这里》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认识到自己与这些环境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于家庭、学校和社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责任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例和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认识到自己与这些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学校和社区,增强归属感。

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责任,培养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培养归属感和责任感。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责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课程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3.实践活动材料:调查表、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自己与这些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呈现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了解,以及自己在这些环境中的责任。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卡片游戏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认识,培养归属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 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对自己所生活地方的认同感、喜爱感。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加深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了解。

3、知识目标:认识、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景、物、人,了解村庄、社区的起源,初步认识居委会和村委会。

重点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景、物、人。

难点初步了解居委会和村委会。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马兰谣》2、提问:小鸟的家,在哪里?小鱼的家,在哪里?我们的家在哪里呢?思考。

视频导入。

讲授新课1、小镜头:你的家,在哪里呢?你能用镜头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家吗?(1)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村庄,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村前是一条小河,村后是片片庄稼和树林。

(2)我们小区很大,有二十多栋楼房。

到了傍晚,很多人在小区中心花园聊天、散步。

2、我的快乐基地:在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一个你最喜欢的快乐基地,是哪里呢?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呢?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吧!(1)我最喜欢村后的小树林,我常和伙伴们在这里看蚂蚁、捉迷藏。

(2)我最喜欢小区里的儿童乐园,我常和伙伴们在这里玩耍。

3、小小分享会:我们不仅喜欢自己生活的地方,我们还熟悉这里的人和事。

你都熟悉你生活的地方的哪些人和事呢?4、比一比,谁更熟悉:(1)你生活的地方的花草是谁在维护?通过镜头向同学展示、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分享。

分享。

认识、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第一个地方,增加自己对社区的喜爱之情。

(2)你生活的地方的的路灯坏了谁来更换?(3)你生活的地方的的卫生谁来打扫?(4)你生活的地方的的电梯谁来维修?5、总结:我们生活在这里,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这里地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场所,这里的人们为我们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帮助。

我们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热爱这里的每一个人。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 5 我家这里 第一课时说课 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 5 我家这里 第一课时说课 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5我家这里第一课时说课部编版一、教材分析《我家这里》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特色,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风情等。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特色,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我家这里》,让学生齐读课题。

2.课文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特色。

(2)分组讨论,分享家乡的特色。

3.活动一:我家在哪里(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家乡地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

(2)学生分享家乡的气候特点,如温度、湿度、季节等。

4.活动二:家乡的特色(1)学生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乱扔垃圾等。

(3)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提出环保措施。

(2)学生发表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示要从自己做起,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五、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一幅家乡的地图,标注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特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家乡特色,有待于课后进一步挖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吗?谁能告诉我你家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1:我的家乡在山区,有很多果树。

生2:我家乡有很多河流,风景特别美。

师:很好,大家的家乡都有各自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5 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5 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5 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 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家人,体会家庭的温暖。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家庭责任感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家人的需求和感受。

3.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难点:让学生学会关爱家人,体会家庭的温暖,提高沟通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教材和教学PPT,确保教学内容完整。

3.准备时间: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展示一张全家福,提问:“这张照片上都有谁?他们和你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

示例: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思考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示例:分组讨论:“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在承担什么责任?他们是如何关爱彼此的?”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分享和全班交流,巩固学生对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爱护家庭。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家庭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家庭观念,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理解不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背景和经历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体验、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和爱护家庭,尊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培养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亲情,培养家庭责任感。

2.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经历,增进对家庭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4.多媒体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家庭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兴趣。

2.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亲情,体会家庭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经历,增进对家庭的理解。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和爱护家庭。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我的家在这里》(第1课时)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题是家乡。

教材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和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的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

此外,学生的法治意识薄弱,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资源的家乡情怀,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知识。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家乡法治建设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家乡情怀和法治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家乡法治建设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部编版(Word最新版)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部编版(Word最新版)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部编版通过整理的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二单元,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部编版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隶属“社区与家乡”主题,有三篇课文:《我的家在这里》、《我家的好邻居》、《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从情感上引入学生对社区生活的感受,再从认识上推动对社区人、事、物的了解,引导他们积极为社区改善建言献策。

第六课《我家的好邻居》聚焦到与学生生活更直接的邻里关系。

第七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扩展到对“家乡”这一更广阔的生活环境的学习。

《我的家在这里》是本单元的基础和起点,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2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编写。

本课共有两个话题。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第一个话题“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展开,教材由四页内容呈现。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享自己在社区里的成长足迹,认识和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提升对居住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城市,学生大多居住在学校周边六个社区内,因此,本课主要以大部分学生居住的“流水西苑”和“京都苑”等城市社区场景展开教学,教材中有关乡村的图片和文字没有选用。

本班学生对于社区有一定了解,但认识往往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拉近他们与社区的关系,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整理社区生活经验,表达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居住地的热爱,逐步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通过回忆自己在社区中快乐的生活,分享社区中熟悉的人、事和活动,认识到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2.通过情感体验,逐步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人、事、活动中去感受社区生活的快乐和温暖,从而增强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5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5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5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5我的家在这里》这一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部分。

本课以学生的家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家庭观念,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

但是,他们对家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家庭责任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家庭为切入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人们的温馨港湾,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人们的温馨港湾,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负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家庭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此外,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温馨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是人们的温馨港湾,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3.案例分析:展示一些有关家庭责任感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家庭责任感的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隶属“社区与家乡”主题,有三篇课文:《我的家在这里》、《我家的好邻居》、《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从情感上引入学生对社区生活的感受,再从认识上推动对社区人、事、物的了解,引导他们积极为社区改善建言献策。

第六课《我家的好邻居》聚焦到与学生生活更直接的邻里关系。

第七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扩展到对“家乡”这一更广阔的生活环境的学习。

《我的家在这里》是本单元的基础和起点,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2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编写。

本课共有两个话题。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第一个话题“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展开,教材由四页内容呈现。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享自己在社区里的成长足迹,认识和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提升对居住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大多居住在学校周边六个社区内,因此,本课主要以大部分学生居住的“流水西苑”和“京都苑”等城市社区场景展开教学,教材中有关乡村的图片和文字没有选用。

本班学生对于社区有一定了解,但认识往往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拉近他们与社区的关系,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整理社区生活经验,表达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居住地的热爱,逐步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通过回忆自己在社区中快乐的生活,分享社区中熟悉的人、事和活动,认识到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2.通过情感体验,逐步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人、事、活动中去感受社区生活的快乐和温暖,从而增强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熟悉居住地人和事的基础上,探究居住地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职责,以及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环节1:说说我的家在这里
从学校招生区域分布图引出话题,引导学生交流:我的家在哪里?那里都有什么?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所住的小区。

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的学生居住地的图片。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不太能理解“社区”这个概念,教师要为他们的学习连接可感可思的生活资源:如,引入学校招生区域分布图,在图上找找自己住的小区,以建立起身边熟悉地域的感知。

这样的设计能在课的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2:说说我最喜欢的地方
1.首先,根据学情,选取教材中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最喜欢的地方的介绍。

2.接着,本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或图画,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分享,最后把相应图片贴到黑板上。

与此同时,教师随机追问学生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居住地的热爱。

比如,有的学生说特别喜欢小区里的健身公园,因为在那里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我就追问哪些小伙伴在那儿一起玩过,学生们共同体会那处场所带给自己的快乐。

比如有的学生说喜欢家门口的运河水上巴士码头,因为出行非常便捷,我请有同样体验的学生也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将学生提供的喜欢的地方的照片串成的小视频进行播放,看后请学生交流感想,教师小结:我们生活在这里,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我很喜欢这些地方。

(贴板书:这里,有我喜欢的地方)【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打开“话匣子”,首先,以教材中的图文为范例,将学生的生活与教材进行对接,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

其次,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用照片或图画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拍下来或画下来,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内容可交流,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新的感知相互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环节3:说说我熟悉的人、事、活动
首先,老师用图片和音频介绍在社区里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居住地熟悉的人、事和活动。

接着,学生分享交流在自己居住地熟悉的人、发生的事情、组织的一些活动。

(如果参与的活动方便展示的,可以邀请学生即兴展示)(贴板书:这里,有我熟悉的人和事)
在学生说到社区里为我们服务的人的时候,自然地引出“物业”。

首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之前对物业的认识,接着老师用微课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居住地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1.教师播放一段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照片编辑成的视频,看完以后先请学生交流,这些活动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接着请学生说一说希望社区还可以组织哪些活动,激起学生再次参与各类社区活动的欲望。

(贴板书:……)
【设计意图】教材的图文材料里,“人”和“事”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且侧重于“人”,因此,在保留“电工师傅”这幅图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居住地的实际情况替换了流水西苑社区进行楼房外立面整修这件事、学生参加社区“垃圾分类”大讲堂这个活动。

“学德”如果不经由、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重组的教材取自他们生活的“范例”,拓宽了对话主题范围,成为深层对话的切入点,将对话教学推向深入。

此外,本课需要学生探究居住地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职责,然而,学生对社区物业等设置的认识不明晰、片段化。

因此,我用微课——“画”说物业来突破教学难点:先采用思维导图理清“物业”的几大工作领域,在说明过程中配上有
趣的卡通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对“物业”的工作职责有比较好的了解。

环节4:说说我还想知道……
学生们事先把自己对社区存在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教师提前整理好问题并进行分类,让学生在每一大类中抽取一张纸条,接着,大家共同解答纸条上的疑问。

预设1 我住的地方为什么叫“艮山上”?我住的小区为什么叫”紫庭花园”?
学生解答对居住地小区命名的疑问,教师小结:小区名称的命名有些和地理位置有关,有些则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贴板书:写有小区名称的路标图片)
预设2 我想参加社区的一些活动,怎么报名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先找到社区服务中心,再向文教部的叔叔阿姨咨询活动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生活建构的关键在于能够直接满足他们真实的认知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困惑。

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对社区有哪些疑问,提前请学生把对社区存在的疑问写在纸条上,老师事先了解,并进行分类。

这样可以加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此外,为了活动更有趣味性,在课堂上,采用抽签的方式,安排学生在每一大类疑问中抽取一张纸条,大家共同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社区生活的美好,增强对居住地的认同感。

因时间关系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可在课后找时间再讨论解决。

环节5:总结
学生谈整节课的感受,教师小结并再次揭题,带着学生齐读板书:
这里,有我喜欢的地方;
这里,有我熟悉的人和事;
……
【设计意图】齐读板书,烘托气氛,使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以显性的流露。

(贴板书: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