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_临床血液学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19f991a45177232e60a22e.png)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生理功能、血液病的分类。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1.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自学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难点:血细胞的产生。
重点:血液系统的外周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教学具体内容】1.出血或出血倾向:概念、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倾向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2.发热:继发感染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病机制。
重点:上述常见症状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贫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及诊治要点。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口服铁剂的护理。
4.了解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掌握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血象、骨髓象、诊断和治疗要点。
6.掌握再障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了解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一、概述:1.概念;血红蛋白测定的诊断标准。
2.病因与发病机理、分类。
3.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治要点。
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
二、缺铁性贫血1.概述:概念、发病情况。
2.铁的代谢: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转运和利用、储存及排泄。
3.病因与发病机理:铁的需要量增加、丢失过多、吸收不良。
4.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缺铁表现。
5.实验室及其检查:外周血象、骨髓象、铁生化检查。
6.疗要点:病因治疗、口服铁剂治疗。
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
![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3c1ec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e.png)
相关正常值
— 10 —
RBC、Hb
男性RBC:(4-5.5)×1012/L 女性RBC:(3.5-5)×1012/L 男性Hb:120-160g/L 女性Hb:110-150g/L
WBC
WBC:(4-10)×109/L WBC 大于10× 109/L 急性感染、白血病 WBC 小于4× 109/L 主要是N少,N 绝对值<4× 109/L 称粒细胞减少症, N 绝对值<0.5× 109/L 称 粒细胞缺乏症,常见于病毒感染、再障、脾功能亢进。
血液系统疾病常见 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目录
CONTENTS
1
贫血
2
出血与出血倾向
3
继发感染
一、贫血
— 13 —
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 胞(RBC)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同性别、同年龄正常范围的最 低值,其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最为重要。
• 分类
二、出血与出血倾向
护理诊断 (1)有组织完整性受损,与粘膜、皮肤出血有关。
— 36 —
(2)恐惧 与反复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护理目标
(1)患者能够减少或避免出血。
(2)恐惧感减轻或消失。 (3)患者未发生颅内出血,或颅内出血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
二、出血与出血倾向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
目录
CONTENTS
1
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2
贫血患者的护理
3
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
4
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 3—
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
• 造血器官:骨髓、胸腺、肝、脾、淋巴结 • 胚胎期:主要的造血器官为肝、脾。 • 儿童:主要的造血器官红骨髓 • 成人: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 • 淋巴细胞由淋巴器官组织增生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9515d708941ea76e59fa04d9.png)
(3)Cabot (卡波 ) 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 现认为可能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 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均 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 属病理现象。可见于: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RBC) 、血红蛋白量 (Hgb)及血细胞比容 (Hct) 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 贫血。
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 1.生理性减少 2.病理性减少
病理性减少
(三)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对帮助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 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 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 大,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甚至在10 叶以上,核染质 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在白细胞胞质中出 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 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只出现在急性白血 病的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 性白血病。
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 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 髓增殖性疾病。前者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如白血病细胞)。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1) 急性感染或炎性 2)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 急性溶血 4) 急性失血 5) 急性中毒 6) 恶性肿瘤 7) 其他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 g/L 170~200 g/L
第七版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主观题简答题背诵
![第七版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主观题简答题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df4daa5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5.png)
第七版内科护理学简答题主观题背诵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1.简述血液病的临床类型,并举例说明(1)RBC疾病:如缺铁性贫血。
(2)粒细胞疾病:如WBC 减少与粒细胞缺乏。
(3)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如单核细胞增多症。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如各类淋巴瘤。
(5)造血干细胞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6)脾功能亢进。
(7)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如ITP。
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成人红细胞计数,男性为(4.0~5.5)X1012/L,女性为(3.5~5.0)×1012/L:血红蛋白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L3.皮肤出血的预防与护理保持床单平整,衣者轻软、宽松: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
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过于用力擦洗皮肤: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温水)拭浴降温。
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静脉穿刺时,应避免用力拍打及揉擦局部,结扎压脉带不宜过紧和时间过长:注射或穿刺部位拔针后需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
此外,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防局部血肿形成。
4.鼻出血的预防与护理(1)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出血: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
(2)避免人为诱发出血:指导病人勿用力擤鼻,以防止鼻腔内压力增大而导致毛细血管破袋出血或渗血:避免用手抠鼻痴和外力撞击鼻部。
(3)少量出血时,可用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无效者可用0.1%肾上腺素棉球或凝血酶棉球填塞,并局部冷敷。
出血严重时,尤其是后鼻腔出血,可用凡士林油纱条行后鼻腔填塞术,术后定时用无菌液状石蜡滴入。
5.口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指导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尽量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坚硬骨头的食物、带硬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
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b23aa193844769eae109ed8c.png)
实用文档
14
贫血的症状
消化系统,恶心、腹胀、腹部不适、便秘。食 欲不振和厌食是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早期表现。
泌尿生殖系统表现,多尿、尿比重低、蛋白尿 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功能 障碍。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紊乱。
接触史、服药史
实用文档
31
血深皮疱部肤、组鼻织粘衄出膜、血齿:出衄血的伴随出血症状
血肿、关节出血、浆膜腔出血、眼底出血
内脏出血:
咯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颅内出 血
出血相关症状与体征:
晕厥、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压迫性症状、关 节畸形、肌肉萎缩
实用文档
32
各类出血性疾病的特点
类型
皮肤粘膜出血 其他部位出血 特点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实用文档
1
病史采集
血液病的常见症状有贫血、出血倾向, 发热或易感染,肿块、肝、脾、淋巴 结肿大,骨痛等。对每一患者应了解 这些症状的有无及特点。还应询问有 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营养及饮食习 惯,手术史,月经孕产史及家族史。
实用文档
2
体格检查
皮肤粘膜颜色、出血点,皮肤结 节或斑块,黄疸,舌乳头、浅表淋巴 结,胸骨压痛,肝脾有无肿大,腹部 有无肿块等。
实用文档
8
诊断贫血的注意点
性别差异、居住地(高海拔和低海拔)、血液 稀释状态(妊娠中后期、低白蛋白血症)、血 液浓缩状态(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平原地区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成年男性低于 120g/L(正常值120~160g/L),成年女性 低于110g/L(正常值110~150g/L),妊娠 低于100g/L。
血液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血液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f9d38cf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7.png)
(1)休息: 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 室温20~24℃、湿度55%~60%。 患者宜穿透气、棉质衣服。 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2)补充营养及水分: 饮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饮食或软食。 补液:每天≥2000ml,必要时可遵医嘱静脉补液。 重症患者:监测出入水量,限制补液量、控制补液速度。
的内源性致热因子。
护理评估
二、发热
病史 • 发热特点。 • 有无感染的诱因。 • 有无感染灶相关
临床表现。
身体评估 • 生命体征:体温。 • 身体其他部位。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血常规、尿常规及胸部X线检查。 • 血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 • 痰、尿液等培养及药敏结果。
二、发热
常用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感染、肿瘤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因子有关。
四、贫血
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 常见疾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各种恶性血液病。
谢谢!
• 血小板计数。 • 凝血时间。 • 束臂试验。 • 凝血因子。
一、出血或出血倾向 常用护理诊断
1.有出血的危险 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出血的发生部位、主要表现形式、发展或消退情况。 新的出血、重症出血及其先兆。 (2)一般护理: 休息:①出血仅局限于皮肤黏膜时无须太多限制。②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减少活动,增 加卧床休息时间。③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20×109/L,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饮食指导。 保持大小便通畅。
一、出血或出血倾向 常用护理诊断
2.恐惧 与出血量大或反复出血有关。
护理措施
(1)心理支持: 加强沟通,耐心倾听。 给予必要解释及疏导。 介绍成功案例。 (2)增加安全感: 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建立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 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培养方案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efae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6.png)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旨在通过各种检验手段,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站、医学科研机构等从事医学检验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1、素质要求(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忠于人民,关爱患者,将预防疾病、解除患者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
2、知识要求(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等专业知识。
(3)了解医学检验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
3、能力要求(1)具备熟练的医学检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常见检验项目的检测和结果分析。
(2)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临床医生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3)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四、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统计学等课程,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3、专业课程(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讲授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185b0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7.png)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一、血液系统概述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由骨髓、造血干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血管和淋巴管组成。
骨髓是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的地方,血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后进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血液系统的主要功能:血液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运输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到肺部和肾脏排出;其次,免疫防御,白细胞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再次,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最后,参与凝血和纤溶过程,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由于白细胞异常增生产生过多的白血球,影响正常血细胞的生成。
淋巴瘤和骨髓瘤分别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发生的恶性疾病。
血栓和出血性疾病与血液凝固和纤溶机制的异常有关,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不止。
二、红细胞疾病贫血贫血的病因与分类: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等原因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的一种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其中病理性贫血又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5160fa647d27284a7351ab.png)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2)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497de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e.png)
缺铁性贫血:患者多由于慢性失血、挑食和生理需要量增加所致,外周血像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贫血筛查示铁蛋白降低,铁剂治疗有效。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伴有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象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VitB12缺乏患者多伴有神经症状,贫血筛查示VitB12和/或叶酸缺乏,补充VitB12、叶酸有效。
溶血性贫血:患者可出现肤黄,巩膜黄染,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腰痛、解酱油样尿。
实验室检查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阳性,脾脏肿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部分患者Coombs实验阳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像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象示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部分患者全血细胞减少,亦可表现骨髓增生低下,Ham实验、糖水试验、尿含铁血黄素实验多阳性,CD55/CD59比例异常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并发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白细胞可达50x109/L,脾大,原发病控制后,类白血病反应亦随之消失,粒细胞胞浆中常有中毒颗粒及空泡。
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NAP强阳性、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大多正常。
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伴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血液分析是白细胞升高或正常或减少,伴正常细胞性贫血,晚期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示有核细胞显著升高,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可伴有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药物、外伤、有毒物质等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病因纠正后可恢复正常。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内脏,多次检查血小板减少,脾不大或轻度大。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泼尼松治疗有效,脾切除有效,PAIg阳性,PAC3阳性,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需排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https://img.taocdn.com/s3/m/143cc63a192e45361066f531.png)
14
九、展望
血细胞的加工处理和应用 血液病的免疫和其他生物治疗 肿瘤细胞的分子标志和靶向治疗 血液病的基因治疗
15
13பைடு நூலகம்
八、发展史
20年代Whipple用猪肝治疗恶性贫血—从经验 医学进入实践医学
40年代Ingram证实镰状细胞贫血—医学中确 定的第一个分子病
40年代MTX治疗ALL—白血病治疗的里程碑 60年代H治疗AML、RA和AS2O3治疗M3—
我国血液学工作者的巨大贡献 70年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提高白血病5年无病生
5
三、血液病的标志
淋巴结肿大—淋巴瘤 肝、脾肿大—恶性血液病 出血倾向—出血性疾病 骨、关节痛—恶性血液病 间断不规则发热—恶性疾病 反复感染—白细胞异常
6
急/慢性 白血病
再障、粒 细胞缺乏
发热
急性溶血
恶性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 胞病
7
四、病史询问
性别—性别聚集 IDA-育龄妇女 血友病甲-男性
饮食习惯及异常 嗜浓茶-IDA 素食-巨幼贫 异食-IDA
9
四、病史询问
职业与环境 苯铝射线-AA 白血病
家族史 地贫 血友病
装修-造血异常
10
五、特异性体征
口腔黏膜血疱、结膜出血—血小板减少 匙状指—IDA 城垛样牙龈增生—M5 肌肉关节血肿—血友病 胸骨压痛—白血病 无痛硬橡胶淋巴结肿大—淋巴瘤
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
1
一、现代血液病的概念
血液和造血系统的疾病简称血液 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血细胞、 造血组织和某些血浆成分(如凝血因 子)数量和(或)质量异常而引起的 疾病
自命题考试科目308护理综合考试大纲
![自命题考试科目308护理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9c70c4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b.png)
自命题考试科目“(308)护理综合”考试大纲308护理综合1.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李小妹、冯先琼主编;《基础护理学》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李小寒、尚少梅主编。
2. 内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尤黎明、吴瑛主编。
3.外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李乐之、路潜主编。
总分300分,其中《护理学基础》占90分 (含《护理学导论》30分,《基础护理学》 60分) , 《内科护理学》占120分, 《外科护理学》占90分。
《护理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护理学导论与基础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常用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护患关系与沟通等;基础护理学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考试内容(一)护理学导论1.护理学基本概念(1)人、环境、健康、护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2)整体护理的概念(3)专业护士的角色2.护理程序(1)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2)护理诊断的定义、分类、陈述方式(3)护理目标的陈述方式3.护患关系与沟通(1)沟通的概念、要素(2)常用的沟通技巧(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4.护理学相关理论(1) 一般系统论(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3)成长与发展的理论(4) 应激与适应5.护理理论(1) Orem 自理理论(2) Roy 适应模式(二)基础护理学1.医院环境(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医院环境的调控2.舒适与安全(1)各种卧位(2) 运送患者法(3)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3.清洁卫生(1)口腔护理(2)皮肤护理4.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概念、分类、防控(2)清洁、消毒、灭菌:概念、方法(3)无菌技术:概念、操作原则、操作方法(4)隔离技术:概念、原则、种类5.生命体征(1)体温: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2)血压: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3)脉搏: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4)呼吸: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6.冷热疗法(1)冷疗法:概念、因素、方法(2)热疗法:概念、因素、方法7.饮食与营养(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2)医院饮食: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3)特殊饮食:管喂饮食、要素饮食8.排泄(1)排尿护理: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排尿活动的观察、排尿异常的表现及护理、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2)排便护理:影响正常排便的因素、排便活动的观察、排便异常的护理、灌肠法9.给药(1)概述:给药的目的、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的保管;给药原则;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中山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报告生入学考试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
![中山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报告生入学考试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a07a338e518964bce847c5e.png)
中山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2018年8月修订)概述1.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包括:护理学基础(包括护理学导论和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
2.考试总分及比例:总分300分,其中护理学基础占80分(27%)、内科护理学占120分(40%)、外科护理学占100分(33%)。
3.考试时间:3 小时。
4.题型结构:①单项选择题(占47%,共140 分。
每题2 分,共70 题,其中护理学基础20 题、内科护理学30 题、外科护理学20 题)。
②问答题(占20%,共60分。
每题10分,共6 题,其中护理学基础2题、内科护理学2 题、外科护理学 2 题)。
③病例分析(占33%,共100分。
每题20分,共5 题,其中护理学基础1题、内科护理学2 题、外科护理学2 题)。
5.参考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的本科教材《护理学导论》(第4版)、《基础护理学》(第6版)、《内科护理学》(第6版)及《外科护理学》(第6版)。
护理学基础一、考查目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护理学导论与基础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常用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护患关系与沟通等;基础护理学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考试内容(一)护理学导论1.护理学基本概念(1)人、环境、健康、护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2)整体护理的概念(3)专业护士的角色2.护理程序(1)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2)护理诊断的定义、分类、陈述方式(3)护理目标的陈述方式3.护患关系与沟通(1)沟通的概念、要素(2)常用的沟通技巧(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4.护理学相关理论(1)一般系统论(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3)成长与发展的理论(4)应激与适应5.护理理论(1)Orem 自理理论(2)Roy 适应模式(二)基础护理学1.医院环境(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医院环境的调控2.舒适与安全(1)各种卧位(2)运送患者法(3)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3.清洁卫生(1)口腔护理(2)皮肤护理4.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概念、分类、防控(2)清洁、消毒、灭菌:概念、方法(3)无菌技术:概念、操作原则、操作方法(4)隔离技术:概念、原则、种类5.生命体征(1)体温: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2)血压: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3)脉搏: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4)呼吸: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6.冷热疗法(1)冷疗法:概念、因素、方法(2)热疗法:概念、因素、方法7.饮食与营养(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2)医院饮食: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3)特殊饮食:管喂饮食、要素饮食8.排泄(1)排尿护理: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排尿活动的观察、排尿异常的表现及护理、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2)排便护理:影响正常排便的因素、排便活动的观察、排便异常的护理、灌肠法9.给药(1)概述:给药的目的、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的保管;给药原则;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内科护理学同步练习试卷2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内科护理学同步练习试卷2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31e563960590c69ec376ff.png)
内科护理学同步练习试卷2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A2型题 2. A3/A4型题1.正常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数一般不超过A.1个/高倍视野B.3个/高倍视野C.5个/高倍视野D.10个/高倍视野E.15个/高倍视野正确答案:C解析:正常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数一般≤5个/高倍视野。
知识模块:内科护理学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治疗原则是A.休息和加强营养B.休息和对症治疗C.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D.抗凝疗法E.透析疗法正确答案:B解析:急性肾小球肾炎是自限性疾病,不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药物,故C不对;少数发生急性肾衰而有透析指征时才予以短期透析疗法,故E 不属于主要治疗原则;D为干扰项;主要治疗原则是休息和对症。
故B正确而A 不正确。
知识模块:内科护理学3.慢性肾炎有氮质血症的患者,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正确的是A.应尽可能多的摄入优质蛋白,以增加抵抗力B.可以摄入,但应控制在0.1~0.2g/(kg.d)C.可以摄入,但应控制在0.3~0.4g/(kg.d)D.可以摄入,但应控制在0.5~0.8g/(kg.d)E.不能摄入蛋白质正确答案:D解析:慢性肾炎有氮质血症的患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5~0.8g/(kg.d)。
知识模块:内科护理学4.临床上有意义的细菌尿是指尿含菌量A.≥l03B.≥104C.≥105D.≥106E.≥l07正确答案:C解析:临床上有意义的细菌尿是指尿含菌量≥105。
知识模块:内科护理学5.患者女性,30岁。
尿急、尿频,发热,伴腰痛1周。
尿沉渣白细胞10~20个/高倍视野,可见白细胞管型。
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膀胱炎B.急性肾盂肾炎C.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D.急性肾小球肾炎E.尿道感染正确答案:B解析:急性膀胱炎、尿道炎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首先排除A、E;本患者无反复尿感病史,不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排除C;急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为主,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除非合并尿路感染,否则无尿急、尿频、尿痛症状,排除D。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2cd7a89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a.png)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在血液科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对血液科常见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对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进行综述。
一、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类血液科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液系统良性疾病和血液系统感染等。
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 血液系统良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血液系统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
二、影像学检查在血液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源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常见的有骨骼改变、淋巴结肿大及浸润等。
通过骨骼X线检查、骨髓穿刺活检以及全身骨骼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白血病的病情及进展情况。
(2)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影像学检查常见的有淋巴结改变、脾脏增大及肝脏浸润等。
通过CT、MRI以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淋巴瘤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估。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影像学检查常见的有骨髓改变及外周血象异常。
通过骨髓穿刺活检、核磁共振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
2. 血液系统良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1)缺血性溶血性贫血:缺血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产生异常引起的贫血。
其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红细胞生存时间测定、核素扫描以及骨髓活检等来评估红细胞破坏的程度及原因。
(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受损所导致的贫血。
其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活检、核素扫描以及造影等来评估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
3. 血液系统感染的影像学诊断(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血液科常见的感染疾病。
其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CT、MRI以及超声等来评估感染的范围与严重程度。
血液科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情分级
![血液科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情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66f53d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f.png)
血液科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情分级血液科(Hematology)是医学领域中研究与诊治与血液相关的疾病的科室。
在临床实践中,血液科医生需要准确判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分级进行治疗和管理。
本文将探讨血液科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及常见的病情分级。
一、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情分级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是一类由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的发热、乏力、贫血、出血等症状,伴随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等特点。
根据某些特定临床指标和分型标准,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不同的病情分级,如法国-美国-英国(FAB)分型、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等。
这些病情分级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情分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是一种由干细胞产生的白血病。
其主要特点是骨髓和外周血中出现过多的幼稚和成熟的粒细胞。
该疾病通常呈慢性(慢进展)阶段,也可出现加速和急变期。
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可表现为乏力、盗汗、脾肿大等。
根据疾病进展的速度和病理学特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等病情分级。
三、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病情分级淋巴瘤(Lymphoma)是一类恶性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引起的肿瘤。
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淋巴瘤发生的部位和病程。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根据淋巴瘤的不同亚型、病理学分型和分期系统,可将淋巴瘤分为多个不同的病情分级,如Ann Arbor分期、国际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等。
这些病情分级有助于指导治疗计划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病情分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种由干细胞异常引起的造血干细胞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常伴有骨髓增生异常和染色体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肿块等。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为最基本的化验检查 网积红细胞计数,以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各种 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对贫血患者进行形态 学分类,有助于寻找贫血的原因。 骨髓检查 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体组织 检查,对某些血液病有确诊价值(如白血病、 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及参考价值(如增生 性贫血)。
34
发热
Fever
35
原因
感染:占多数,主要原因为中性粒细胞 减少,少数患者为体液或细胞免疫缺陷。 如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肿瘤热:白血病、淋巴瘤
36
感染的原因—粒细胞缺乏症
疾病本身和放化疗后可导致正常中性粒 细胞减少。<500/μl感染机会增加, < 100/μl可发生严重感染。 感染部位:皮肤、牙周组织、口咽部、 结肠、肛周是常见感染部位。 微生物学:G-菌致病力强,特别是绿脓 杆菌,致死率高。G+和真菌感染几率增 加。
正细胞性贫血
80~100
26~32
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80
<26
<30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
11
贫血的严重程度
轻度贫血,>90g/L;
中度贫血,60~90g/L; 重度贫血,30~60g/L; 极重度贫血,<30g/L。
7
贫血的定义
定义: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 白(hemoglobin)浓度、红细胞 (erythrocyte)计数和(或)红细胞压 积低于正常最低值。 以血红蛋白(携氧能力)最为重要,红 细胞大小影响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之间的 比值。小细胞贫血患者红细胞数可正常, 血红蛋白则可显著减少。
8
诊断贫血的注意点
20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血小板相互粘附、 聚集→白色血栓阻塞伤口 血小板膜磷脂在磷脂酶作用下释放花生 四烯酸 → 转化为血栓烷(TXA2) → 促进 血小板聚集 → 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 → 促进局部止血 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均可引起 皮肤粘膜出血
21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 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7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颌下淋巴结肿大常由口腔 内炎症所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常由化脓性扁 桃腺炎等急、慢性炎症所致;上肢的炎症常 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炎症常引起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一般炎症所致的淋巴结肿大 多有触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质不硬。 淋巴结结核 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在颈部血管 周围,多发性,质地较硬,大小不等, 可互相粘连,或与邻近组织粘连。如组织发 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到波动。晚期破溃后 形成
伤后难以止血为特征。
局部因素导致出血。
18
病因及发病机制
毛细血管壁的缺陷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 血液中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纤溶亢进
19
血管壁功能异常
血管破损 → 局部小血管发生反射性 收缩 → 血流变慢,以利初期止血 → 在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素等血清 素作用下 → 毛细血管较持久收缩 → 发挥止血作用
性别差异、居住地(高海拔和低海拔)、血液 稀释状态(妊娠中后期、低白蛋白血症)、血 液浓缩状态(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平原地区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成年男性低于 120g/L(正常值120~160g/L),成年女性低 于110g/L(正常值110~150g/L),妊娠低于 100g/L。 贫血是症状,要寻找病因。
24
凝血功能障碍
许多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
引起凝血障碍,导致皮肤粘膜出血
25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出血表现为血液瘀积于皮肤或 粘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 褪色 视出血面积大小可分为瘀点、紫癜和瘀 斑
26
皮肤下出血(subcutaneous hemorrhage) 根据其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以下几种: 小于2mm称为瘀点(petechia) 3-5mm称为紫癜(purpura) 大于5mm称为瘀斑(ecchymosis) 片状出血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hematoma)
22
血小板功能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thrombasthenia) (主要为聚集功能异常) 血小板病(thrombopathy) (主要为血小板第3因子异常) 继发性:继发于药物、尿毒症、 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23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 继发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 感染、创伤等。
4
实验室检查
出血性疾病 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为基本的 检查。尚可做血块回缩试验、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试验 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溶血性疾病检查 常用的试验有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Rous/试验、尿潜血(血管 内溶血);酸溶血试验、蔗糖水试验(PNH);渗透 脆性试验(先天性球成形红细胞增多症);高铁血红 蛋白还原试验(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贫)等以确定溶血原因。
37
感染的原因—细胞免疫缺陷
疾病、抗肿瘤药物或皮质激素引起。HD 和AL缓解期,都可发生。 微生物学:细菌、分枝杆菌、真菌(隐 球菌、卡氏肺孢子虫)、病毒(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原虫和蠕 虫(鼠弓形虫、肠内原线虫)
38
感染的原因—体液免疫缺陷
丙种球蛋白缺乏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易 发生感染,其缺少对囊包产脓细菌起调 理作用的抗体,同时多数患者存在补体 缺陷。见于慢淋、多发性骨髓瘤。 微生物学:肺炎链球菌感染占优势,补 体活性降低增加了流感嗜血杆菌、脑膜 炎奈瑟菌、大肠杆菌感染的机会。
5
实验室检查
细胞化学染色 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类 型有价值,如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 非特异性酯酶等。 活体组织检查 如淋巴结或浸润包块的 活检对诊断淋巴瘤或恶性血液病的浸润 有诊断价值。
6
实验室检查
生化及免疫学检查 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 系统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及细胞免疫功能的 异常。近年来已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病 进行免疫学分型。 器械检查 如超声波、CT对纵膈及腹膜后淋巴 瘤的诊断。 放射性核素 应用于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破坏 部位测定,骨髓显像、淋巴瘤显像等。
9
贫血的病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原料不足(常见 的为铁、叶酸、维生素B12),红细胞生 成障碍(再障、MDS、骨髓病性贫血) 红细胞寿命缩短:正常120天,溶血性贫 血 红细胞丢失:急性和慢性失血,慢性失 血造成缺铁性贫血
10
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 MCV(μm) MCH(pg) MCHC ( %) >100 >32 32~ 35 32~ 35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急性失血性贫血(acute blood loss)
39
感染的原因—脾切除
脾是清除不受调理作用细菌的最有效器 官。脾切除患者不能产生起调理作用的 抗体,感染囊包细菌时,常常会出现脓 毒血症。 微生物学:肺炎链球菌感染,其次是流 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
40
感染的原因—其他因素
留置静脉导管
卧床和卧床时间 营养不良和神经功能障碍 局部肿瘤作用
46
检查锁骨上窝淋巴结时,检查者面对病人(可 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检查病人的左锁骨 上窝,用左手检查其右锁骨上窝,检查时将示 指与中指屈曲并拢,在锁骨上窝进行触诊,并 深入锁骨的后部。检查腋窝淋巴结时,用手扶 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医师以右手检查左侧, 以左手检查右侧,触诊时由浅人深,直达腋窝 顶部。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时,以左手扶托病人 左上臂,以右手在其肱骨上髁两横指许,在肱 二头肌内侧滑动触诊。检查腹股沟淋巴结时, 受检查者仰卧,检查者用手指在腹股沟平行处 进行触诊。
14
贫血的症状
消化系统,恶心、腹胀、腹部不适、便秘。食 欲不振和厌食是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早期表现。 泌尿生殖系统表现,多尿、尿比重低、蛋白尿 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功能 障碍。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紊乱。 其它不同原因贫血的伴随症状:黄疸(溶血性 贫血)、发热(白血病)、出血(白血病)、 骨关节痛(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27
鉴别:血管痣、蜘蛛痣
注意:大小、分布范围、其他伴随的出
血症状、病程、其他伴发疾病
28
伴随症状
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 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 紫癜伴有黄疽 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有关节肿痛或畸 形者
29
问诊要点
出血时间、缓急、部位、范围、特点(自发性 或损伤后)、诱因 有无伴发鼻出血、牙龈渗血、咯血、呕血、便 血、血尿等出血症状 有无皮肤苍白、乏力、头晕、眼花、耳鸣、记 忆力减退、发热、黄疽、腹痛、骨关节痛等贫 血及相关疾病症状
15
病例举例
女性,22岁, 3天来头晕无力加重,面色苍白,血红蛋 白逐渐下降,红细胞形态正常,无黄疸, 无发热等其它症状,补液后头晕稍好转。 血红蛋白从10g/L下降至6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