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16《太阳》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6《太阳》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我们先来看通过读课文能找到哪些答案吧。
二、粗读课文,了解文意。
(出示幻灯片P4)说明步骤:粗读课文,就是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按“划读想说”四个步骤来学习 ,看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
划:就是划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读: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想:想一想各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
说:用概括性的词语说出各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并按文意把文章分为几说法,也才是科学的态度。
师:即使告诉我们有一亿五千万米,我们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具体有多远。课文又加了什么样的说明?(步行 、坐飞机)
师概括:举例子具体、形象,同时也运用了列数字
第1自然段一开始就引用一个神话传说,这个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利于引出科学的解读 )用哪个词由神话转入科学的?(其实)
虽然她的学习条件很差,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很棒。
虽然我们的经济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各行各业依旧呈现出毫不示弱的姿态。
小明同学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在学习上也乐于助人。
师:你也能用“虽然……但是……”或“不仅……而且……”来表达意思吗?
(2)学习第4自然段(出示幻灯片P12)
第4自然段共5句话,除第1句是承上启下外,其余4句都是说的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第2句和第3句都是说的动植 物与太阳的关系,但它们在表达上却不相同,你看出来了吗?(分别从“有”与“没有”的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 、深刻)
师:我们要学习这种正反结合、点面结合的写法。 (2)学习第5、6自然段 师:课文的5、6自然段说明了自然现象与太阳的关系,这里涉及一些科学原理,我们借助示意图来理解。(出 示幻灯片PI3、P14)(3)学习第7自然段
太阳杀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能举个例子吗?(出示幻灯片P15) (4)学习第8自然段 第8自然段,是从正面说太阳的重要的,还是从反面说的?(出示幻灯片P16)演示美好场景的消失。

六年级国学第16课《以铜为镜》教案

六年级国学第16课《以铜为镜》教案

第16课:以铜为镜(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以铜为镜》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通过日积月累简单了解魏徵。

2.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教学难点: 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板书:魏徵,出示他的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3. 教师借助日积月累介绍他。

4.简单说说魏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魏徵有关的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正确,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对于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停顿。

例如: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范读时的停顿。

5.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第16课:以铜为镜(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以铜为镜》第二课时课文二、教学目标:1.古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讲述这个故事。

2.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以铜为镜》,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以铜为镜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那就要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一读译文部分,理解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主学习。

3.在了解课文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你能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吗?6.学生试着讲述这个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课件

作业
1.阅读两篇文章:梁容若原文《夏天》,梁衡《夏感》。
2.自学本单元习作例文《小站》,先看插图,想想自己会怎样 围绕小站的“小”来写,再阅读课文内容,看看课文是怎样 围绕小站的“小”写的。
3.阅读《阳光学业评价》上推荐的书《安妮日记》。
谢谢观看
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答疑
一、“暴”“瀑”和“曝”区别
围绕中心意思来写
二、体会选材与表达的巧妙
(一)动植物部分 作者选择的内容有没有起你的共鸣?
请大家看到动植物的迅速生长部分, 瓜藤一天可以长几寸,我对这一句印象最深。 因为我以前住在爷爷家的时候,菜地里就 有瓜藤,夏天下一场雨,第二天去看,真 的就长了很多,有的一下就开了很多花。
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暑假里到 外婆家的时候,一窝小鸡还刚出生不 久,毛绒绒的,但是暑假结束的时候, 他们,他们都长大了,就像书上说的: 已经有妈妈一半大了。
2023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广州名片
? ?? ?
? ? ? ……
大脑运动操

白云山
广州名片

珠江

“花城”

“食在广州”
现代建筑
广州塔
大脑运动操
革命
纪念地
中山纪念堂 黄埔军校 大元帅府
历史古迹
南越王博物馆 陈家祠
南海神庙

务实 包容 勤劳
……
……
广州是一个 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内涵丰富
选材:平凡中见新意
你发现了什么?
(1)你在……看……,一天可以……几寸; 你到……听……,一夜可以……半节。
(2)昨天是……今天是……明天就……

【核心素养目标】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用无人机喷洒农药(2)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16.素材:学生说家乡的变化17.文本学习: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可以通过翻看老照片、走访长辈、参观博物馆、查阅资料、实地拍照等方法了解家乡的变化。

18.文本学习:自己练习说一说大家好,我是小小播报员(),我发现家乡的()变了,以前是(),现在是()。

我是通过()知道的。

教学环节二:制作家乡变化剪贴报1..图片+文本学习:仿照下面的剪贴报,和你的伙伴设计一份家乡变化的剪贴报吧!2.图片展示:剪贴报大展示3.文本学习:儿歌诵读——赞家乡草儿绿油油,果儿挂枝头,处处像花园,桑枣换新颜。

修宽大马路,盖起新高楼,温泉酒店多,舒服又健康。

骑着自行车,锻炼好身体,修养好举止,时代新风尚。

4.文本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视频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分析文本文本学习观看视频了解文本填写括号观看图片文本学习了解文本独立完成检查反馈指名汇报补充汇报集体订正图片学习文本学习了解文本分析文本诵读文本指名诵读文本学习了解文本分析文本文本学习记等表达方式。

鼓励教学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本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新变化。

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分享机会,及时帮助学生归类;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多角度地发现家乡的变化。

了解家乡的变化并不是本环节最终的目标。

在学生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表达调查和交流过程中自己的收获;引领学生自然地表达为家乡发展而欣喜、自豪的情感;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生活,形成初步的公民意识。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并会写“棚、苔、藓、坪、蔗、瀑、增、缝、谚"9生字,正确理解“活生生、苞蕾、苔藓、菜畦、软绵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会写课文的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多姿多彩,热烈奔放。

拔尖的高粱、盛开的鲜花、丰满的青山、变宽的瀑布……它们都赶热天,用力地长。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一起聆听夏季的成长赞歌吧!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走近作者: 梁容若4.了解课文链接:谚语字词梳理:1.认读会写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木+朋=棚土+曾=增土+平=坪换一换:瀑-暴+寿=涛缝-逢+工=红谚-彦+寸=讨2.学习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和书写指导。

(1)指导写字: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②学生先观察,如何把字写正确,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④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2)重点指导“棚、苔、藓、坪、蔗、瀑、增、缝、谚"的书写。

棚:左边是“木”,右边是“朋",左右部要结合紧凑。

苔:上小下大,“艹”要小,“台"要舒展。

藓:上小下大,“艹”要小,“鲜"要注意笔画的穿插。

坪:“土”要小,最后一笔变为提,“平"的竖要写成悬针竖。

蔗:“艹”要小,右部“灬"要匀称。

瀑:“氵”要小,“暴"要舒展和大方。

增:“土”要小,“曾"的日要小一些。

缝:“纟”要小,“逢"要注意笔画的穿插。

谚: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2.学习生词:活生生、苞蕾、苔藓、菜畦、软绵绵等。

3.学习多音字:奔。

导入语:下面我们根据自读提示阅读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自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 麻雀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 麻雀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 麻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

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麻雀》第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麻雀的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摇摇欲坠、扎煞、嘶哑、拯救、庞然大物”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课文语言,感受老麻雀的勇敢和母爱的伟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麻雀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喜欢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小动物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麻雀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麻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字词认读情况。

3. 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 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3. 品读感悟:重点句子品析,指导朗读。

4. 小组讨论:老麻雀在文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 学生总结: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老麻雀的勇敢和母爱的伟大。

让我们懂得了在危难时刻,要勇敢面对,挺身而出。

板书设计:麻雀勇敢母爱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氛围浓厚。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了麻雀的形象,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五年级国学第16课《处世》教案

五年级国学第16课《处世》教案

第16课:处世(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处世》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和亲朋好友时如何相处的?我听到很多次这个词“友好”。

没错,和别人相处我们要做到“礼”。

但这是孔子的思想。

那么老子呢?他是怎么理解的?我们来学习本书最后一篇《处世》。

2. 板书:处世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 指名读题,询问题意。

师引导解题:处世:待人接物,应付世情;与世人相处交往。

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师范读全文《处世》。

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

2.重点指导:(1)难读字词:几(多音字)。

(2)上善若水:最高的德行好像水。

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生重点理解难点句,谈自己读文的感想。

3.再次齐读全文,自由背诵第一句。

全班赛背,齐背。

一、教材内容:汉字家族,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水”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氵”的应用。

2.重点学习汉字“水”,并举出偏旁为“氵”的汉字,能说出其含义。

3.了解《欹器》故事中“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水”的字形演变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氵”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处世》。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水”。

生齐读。

2.师述汉字“水”甲骨文形式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

16课《抗日英雄杨靖宇》第一课时教案

16课《抗日英雄杨靖宇》第一课时教案

《抗日英雄杨靖宇》教学设计主备人:盛菁菁参备人:王乾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 自读课文,能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杨靖宇的图片及生平事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英雄的资料,并了解“匣子枪”、“屯”、“拉网”、“篦梳”的意思。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1 简介“抗日战争”和“杨靖宇”生平事迹,出示杨靖宇司令的图片。

2 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体会感悟1 根据课后习题一,说说故事梗概。

(1)复习抓故事梗概的方法。

(2)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3)文章的经过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勾画、交流等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总结出要点。

(4)自主说故事梗概——组内说——班上说。

2 根据课后习题二,体会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1)自主读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句。

(2)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什么给自己印象深刻。

(3)组内交流,组员注意补充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4)班上交流,鼓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5)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杨靖宇司令的崇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6)注重情感朗读训练。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1)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总结本次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还从同学们口中了解了古代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今日英雄杨利伟等。

在祖国发展的不同时期,英雄们均如雨后春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呢?行动起来,同学们!板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叛徒告密日寇包围围如铁桶希望突围情况危急命令分开妥善安排只身周旋威逼利诱壮烈牺牲英雄顽强可歌可泣教学反思:本课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给足充分的时间让生自主阅读,抓住故事梗概,抓住人物描写细节来体会人物特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6《麻雀》第一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6《麻雀》第一课时课件
《麻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04Leabharlann 指导书写01 激 趣 导 入 Enter your title content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麻雀吗?麻雀这种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激趣导入
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能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以至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都被震 撼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读《麻雀》这个故事。
03 整 体 感 知 Enter your title content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一共有哪几个角色?
“我”、猎 狗、小麻雀、 老麻雀
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本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起因:猎狗想吃小麻雀;经过: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结果:猎狗退 缩了。
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段(1~3自然段):在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 小麻雀。 第二段(4~6自然段):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段(第7自然段):“我”唤回了猎狗,小麻雀得救了。
指导书写
幼 yòu
结构: 左右 书写指导:“幼”字的偏旁不是“纟”,而是“幺”。
05 课 堂 小 结 Enter your title content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很认真,生字写得也漂亮。课下,希望同学们把课文读正 确、流利,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个故事。
布置作业
学习字词
xiù
嗅到
zhāshā

第16课《太阳》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6课《太阳》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6课《太阳》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6 太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摄”等9个字,会写“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独立性提高了,而且中高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参与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与太阳有关的知识或故事,激发学生了解太阳的兴趣。

】引导语: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黑夜便来临,我们对于太阳是熟悉的,你能说一说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和故事吗?故事: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在人间的化身是乌鸦。

在古埃及人那里,鹰是太阳神的化身,而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观念中,鸟(代表太阳)和蛇(代表大地)结合,孕育出印第安人。

最敬重太阳神的玛雅人,也认为乌鸦是日神的化身。

而在中国,关于太阳和鸟关系密切的神话传说也有很多,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关于太阳的神话?资料: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导入:对于太阳,我们似乎是熟悉的,但其实又是陌生的,我们对它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太阳》一课,去认识太阳。

(板书课题:太阳)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设计意图:设计初读课文的版块,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为下面的环节作准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16.古诗两首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人家.()停.车()霜.叶()
二、把诗句补充完整。

远上,有人家。

停车,霜叶。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寒山:
2.生:
3.坐:
4.红于:
四、想一想,答一答。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

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
参考答案:
一、jìng jiā tíng shuāng
二、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
坐爱枫林晚红于二月花
三、1.秋天的山
1.生出
2.因为
3.比……红
四、改句不好。

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16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单元大概念】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时候,从不同方面,用不同的事例写详细、具体些,有助于让段落文字结构更加分明,中心更加突出,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材分析】本单元重点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这篇课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从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泊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的成长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描写,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告诉我们人和自然界里的万物一样,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抓紧一切时间锻炼和学习,快速成长,增长才干。

课文开头的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句,起统领全篇的作用,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无生命的事物,再写人的成长,万事万物尽在其中,说明“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选材贴切,构思巧妙,结构清晰。

第二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作者围绕这个关键句写了瓜藤、竹子、高粱、苞蕾、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用了“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突出生物在夏天里飞快地长、跳跃地长。

第三自然段的关键句是“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这段话写出了山、地、河、铁轨、泊油路这五个事物在夏天里的生长。

这里的“长”,不仅仅是指植物的生长,也指大地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还指物体由于气温的升高而产生膨胀的物理现象。

第四自然段的关键句是“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段话写出了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增长的不仅有年龄,还有身体、知识、能力、智慧等。

【学习目标】1.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第一课时课件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第一课时课件
事情 雀拼死护小麻雀,准备和猎狗搏斗。老麻雀的
勇气使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往后退,“我”急忙 地唤回了猎狗。
起因 猎狗嗅到了小麻雀,想吃掉小麻雀。
经过 老麻雀拼死掩护小麻雀,准备和这只猎狗搏斗。
老麻雀的勇气使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往后退,
结果 “我”急忙地唤回了猎狗。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里 面的几个动物角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看到的
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 无助 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 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 弱小 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想到的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 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 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 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 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踏实;放心。
我会写
嗅 躯掩护搏 愣幼 呆 巢齿 量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个 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这几个角色之 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事情 起因 猎狗嗅到了小麻雀,想吃掉小麻雀。 经过 结果
事情 起因 猎狗嗅到了小麻雀,想吃掉小麻雀。 经过 老麻雀拼死掩护小麻雀,准备和这只猎狗搏斗。 结果
第五单元
我收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用手写清楚心中所想,用 彩笔绘画出多姿多彩的生活。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语文要素 习作要求
第五单元
16 麻雀 17 爬天都峰
习作例文: 我家的杏熟了 小木船
习作:生活万花筒
看图片,说一说自己对麻雀的印象。
语文百宝箱

第16课《麻雀》(第一课时)(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16课《麻雀》(第一课时)(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6.麻雀
第一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看到这两种动物,你能想到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
弱小 强大
这两个力量悬殊的动物 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走近作者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
屠 主义作家。


成名作《猎人笔记 》 ,他的作品
我会认
xiù
嗅到
nài
无奈
zhěng
拯救
sī yǎ
嘶哑
páng
庞大
多音字
liàng (力量)(重量)(自不量力)

liáng (测量)(丈量)(量体裁衣)
liáng
liàng
造句:他用弹簧秤测量了这个物体的重量。
词语理解
【摇撼】 摇动(树木、建筑物等)。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 【挓挲】(手、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
本课指羽毛 散乱地竖起。 【拯救】 救。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近义词
猛烈—— 强烈 锋利—— 锐利 庞大—— 巨大
摇撼—— 摇晃 掩护—— 保护 无可奈何—— 迫不得已
反义词
猛烈—— 微弱 嘶哑—— 清脆 危险—— 安全
紧张—— 放松 庞大—— 渺小
我会读
嗅觉 打猎 野物 猛烈 摇撼 拍打 嘴角 绝望 身躯 掩护 拯救 幼儿 嘶哑 搏斗 分明 强大 力量 庞大 怪物 无可奈何
学习任务三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叙来写的? 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如何将一件事情写清楚?
1.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所涉及的人物写清楚。

第16课《麻雀》 第一课时 课件(共27张PPT).ppt

第16课《麻雀》   第一课时  课件(共27张PPT).ppt

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习作要素: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激趣导入
你见过麻雀吗?小小的麻雀见到猎狗竟然一点儿也 不害怕。它为什么如此勇敢?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 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成名作《猎人笔记》,他的作品 极大俄国文学宝库,为俄国文学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任务二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把故事的起 因、经过、结果梳理出来,可以用示意图来呈现。
听读课文
《麻雀》
字词检测
xiù
嗅到
nài
无奈
zhěng
拯救
sī yǎ
嘶哑
páng
庞大
我会读
理解字义
识字技巧
nài
麻雀
第一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学习任务一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写好一件事是非常
重要的一项习作能力, 而“把事情写清楚”则 是写事最基本的要求。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交待
明白时间、地点、人物,写清 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看到的、听 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ǎ
嘶哑
都有都口字旁。
嘶哑:声音沙哑。
加一加
识字技巧
xiù
口 + 臭= 嗅
嗅觉 嗅一嗅
加一加
识字技巧
páng
广 + 龙= 庞
庞大 庞然大物
我会写
字词检测
xiù dāi nài cháo chǐ qū yǎn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6课《太阳》第1课时一课三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6课《太阳》第1课时一课三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太阳》第一课时“一课三单”
1.质疑课题(必选)
(1)文体:科普类说明文。

(2)对于课题,我的提问:—————————————————————
2.熟读课文: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我朗读()遍课文,默读()课文
自评:正确()、通顺()、流利()
3.识(必选)
(1)我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会识记:形近比较法——炭——碳
音义结合法——粮——米+良
字理识字法——疗
4.写(必选)
5.问(自选)
1.看拼音,写词语。

2.默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介绍了太阳哪些方面的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圈画出关键词,填写表格。

3.把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给同伴听一听,说说你的体会。

—————————————————————————————————— 段落
太阳的特点 说明方法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16 夏天里的成长
(第一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学习任务一
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谈话导入
中心思想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夏天,你们不知不觉 地就长大了,在这成长的过程中,你们学过 很多文章,也写过很多文章,你们觉得一篇 好文章什么最重要呢?
明确学习要求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梁或选取不同的 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引入课题
同学们,说起夏天,你 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如 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 中的夏天,你会用哪一个呢?
引入课题
夏天,我们每个人的感觉 都不一样。在作家梁容若的笔 下,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这节 课我们要学习一篇小散文— 《夏天里的成长》。
学习任务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呢?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 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好 吗?
好好读书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 写的,写了有关夏天的什 么内容呢?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写了有关夏天的什么内容呢?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下表。
中心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快速生长
大地什么都在长
人要用力地长
学习任务三
回顾课堂,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火热的夏天里,万物充满 生机。夏天就是这样一个丰富 多彩、充满激情的季节。在这 样的季节里,万物迅速生长着, 唯恐辜负了这个好时节。
自主作业
◈ 工整规范地抄写本课词语:
活生生、苔藓、草坪、甘蔗、瀑布、增加 软绵绵、缝隙、谚语、棚架、农作物、尽量
◈ 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 子。
课后作业
本课达标练习册第 2题、第3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6《太阳》第一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6《太阳》第一课时课件

2.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第一部分介绍 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特点--距离地 球远、体积大、温度高)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们知 道在文章中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总结:介绍神话传说,能增加文 章的神秘感,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过渡的句子,并 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 文内容,掌握说明方法。
(2)指导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摄、殖、粮”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摄”:右半部分的第一个“又”的捺要变成点。 “殖”:右半部分“直”的里面三横。 “粮”:左半部分“米”末笔捺变点,避让右半部分的 “良”。 “炭、杀、菌”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比 例。 “炭”: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菌”:“禾”的末笔捺 变点。 “区”: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竖折。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 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 切”这个句子承上启下,将两 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先写 “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接着 介绍太阳与动植物生长、能源形成、 自然气候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 面的关系,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 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结束,前后 呼应。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6 太 阳
第1课时
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 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 或刮风。
太阳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 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太阳吧。
1. 学习生字。
摄 氏殖粮 炭 区杀菌 疗
(1)齐读要求会写的字,识记生 字。 形近字比较:殖一值 炭-碳 组词识记:摄氏度 粮食 地区杀 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课3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3、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增强语感,提高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喜欢上音乐课的同学请举手,喜欢听音乐的同学请站起来。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音乐,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充分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的轻松与愉快。

2、提示课题。

(板书)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
欧洲生涯博物馆装饰草坪街头巷尾金碧辉煌金色镂
花优雅轻快阿尔卑斯山
2、指导生字书写
“卑”:“白”字里面是一撇。

“欧”;“区”写时要靠上。

“涯”:竖撇写的要舒展,右边的横画长短有变化。

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师巡视指导。

2、句子的指导:
(1)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重点指导长句停顿。

了解“它”指什么,“北麓”什么意思,明白本段交代了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先读好人名,然后读通全句)
(3)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chān huo)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重点指导“掺和”一词的读音。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训练概况能力。

读了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感受独特魅力
1、引发兴趣,细读探究。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说到维也纳,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独特“个性”的,非“音乐”莫属。

那么,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使维也纳堪称音乐之都呢?我们先学课文二至四自然段,请大家先用心默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把这三段中最能体现维也纳这个城市音乐个性的句子用“”线画出来,词语用“△”标出来,并且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学生静读,教师巡视。

3、归纳梳理,引导交流。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初品“摇篮”。

②再品“摇篮”。

(补充文字资料,感受音乐大师的魅力。

(欣赏完)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③深入解读“摇篮”。

300多年前,这些乐坛大师就在维也纳以他们才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音乐,一代又一代,滋养着生活在维也纳的人们,也推动了世界的音乐的发展。

“摇篮”,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却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历史的厚重。

④适度拓展。

“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多少年过去了,这些乐谱和手迹依然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维也纳的人们,他们保留着这些音乐大师的乐谱和手迹,也保留着
小结:是啊,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
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板书:历史——大师云集)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重点品读两个“装饰”。

(第一个“装饰”是“装扮”的意思,第二个“装饰”是“装饰品”的意思。


③深入思考:音乐是无形的,怎么又会装扮呢?
引导学生关注“到处”“许多”“多”“就连”“也”等字眼,
借此感受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④欣赏文中提及的相关图片。

(补充直观图片,点出课文插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⑤感情朗读。

是啊,“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 能
通过你的朗读,来给大家介绍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吗?
(练读,指名读,抓住“到处”“许多”“多”“就连”“也”等字眼指导朗读。


小结:这么多的音乐装饰,所以作曲家勃拉姆斯曾感慨地说:“到维也纳一定要小心,不然会踩着地上的音符的”。

(板书:城市——音乐装饰)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读一座城市,更要读这里的人。

维也纳生活的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②阅读这一段,你会特别关注那些字眼?
引导学生抓住“随时”“还”“许多”“尤其”“总要”“惯例”等词语,感受维也纳的人民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重点品读: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掺和”本是“掺杂、混合”的意思,联系这一句,这一段,你觉得掺和的含义是什么?
④情境诵读。

让我们一起在贝多芬的乐曲旋律中走进维也纳人的音乐生活吧!(配乐齐读)
小结:正像一句话说的,仿佛在维也纳的人,都从空气中获得了音乐节奏感似的。

你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维也纳人如何生活。

(板书:生活——离不开音乐)
(4)学习五到七自然段。

过渡:课文二、三、四个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也纳堪称音乐之都的理由,再看看五到七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学生浏览课文五到七自然段,思考)
重点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①写了什么?
引导: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不得不提星罗棋布的歌剧院和音乐厅。

尤其是“国家歌剧院”与“音乐之友协会大厦”也就是“金色大厅”,更是维也纳乃至全世界的两大音乐圣殿。

(板书:建筑——两大音乐圣殿)
②指导学生读五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好的句段。

板书设计: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历史——大师云集
城市——音乐装饰
生活——离不开音乐
建筑——两大音乐圣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