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心理学备考指导:2.1注意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备考要点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备考要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每位教育从业者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考试之一。
其中,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必考的科目之一,对于备考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者来说,了解备考要点是提高备考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备考的要点,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一、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备考教育心理学的第一步是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备考时,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不同流派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观点。
二、重点掌握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备考时要重点掌握。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认知主义理论则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影响。
备考时,要了解各种学习理论的特点、优缺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熟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备考时需熟悉相关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生理、心态和社会方面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备考时,要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主要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
四、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备考教育心理学不仅要了解理论和研究,还要深入了解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了解其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育工作。
备考时,要重点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五、进行真题模拟和解析备考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进行真题模拟和解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做真题和对答案的分析,可以了解考试的题型和出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备考效果。
在进行真题模拟时,要保持时间限制,模拟真实考试环境,增加备考的逼真性。
内蒙古特岗教师考试心理学知识浅析

内蒙古特岗教师考试心理学知识浅析心理学的内容大家自学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如果之前专业课学的不错的大多数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比较透彻,如果学的不好的,看心理学简直是在看天书。
因为心理学里面的一些词汇,和我们生活当中所理解的词汇不是特别一样。
所以心理学这一块的内容要认真看。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一下心理学当中,和生活当中有所差别的词语。
注意说到注意的时候,大家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要注意听讲。
那么心理学当中的注意,是什么意思呢?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
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当周围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异的刺激物,人就自然地把注意指向这种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
例如,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个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
刺激物的强度对于引起无意注意具有重大作用。
强烈的刺激物,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例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比较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导致注意分散。
(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个体认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
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有意后注意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可以长时间坚持。
人在有意后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较少,不容易疲劳,工作效率高。
特岗培训心理学复习大纲

特岗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主讲教师周宁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三化取向;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过程: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心理的个体全程的发展。
2、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其特点归纳如下:一是有意识的心理;二是社会性的心理;三是有言语功能的心理。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不论是遗传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因此,在先天因素相同的状态下,后天因素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影响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
这个内部矛盾是个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促成的。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只有那种高于个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之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教育目标。
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都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差异。
2023贵州特岗心理教师考试大纲

2023贵州特岗心理教师考试大纲引言概述:2023年贵州特岗心理教师考试大纲是贵州省教育厅制定的考试指导文件,旨在规范特岗心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工作,确保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2023年贵州特岗心理教师考试大纲的内容。
正文内容:1. 考试范围1.1 知识点一:心理学基础知识详细阐述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等内容。
1.2 知识点二:教育心理学详细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内容,包括学习与记忆、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与智力、情感与情绪、人格与社会化、心理测量与评价等内容。
1.3 知识点三:咨询心理学详细阐述咨询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包括咨询的基本概念、咨询过程与技巧、咨询师的角色与职责等内容。
2. 考试要求2.1 能力要求一:理论基础详细阐述考生需要具备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包括对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等。
2.2 能力要求二:教育实践详细阐述考生需要具备的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咨询心理学在学生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等。
2.3 能力要求三:专业素养详细阐述考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咨询师的职业道德等。
3. 考试内容3.1 考试形式详细阐述考试的形式,包括笔试和面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2 考试科目详细阐述考试科目,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具体内容。
3.3 考试时间和地点详细阐述考试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报名和考试流程等相关事项。
4. 考试评分标准4.1 笔试评分标准详细阐述笔试评分标准,包括各个知识点的分值、答题要求和评分细则等。
4.2 面试评分标准详细阐述面试评分标准,包括面试内容、表达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评分要求。
5. 考试备考建议5.1 制定学习计划详细阐述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明确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建议。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科目,对于备考的教师来说,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帮助备考者更好地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认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教育和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科学。
备考教育心理学,首先应当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思维与创造、动机与情感等。
备考者需要了解各种心理发展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等,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
二、重点内容梳理备考教育心理学时,需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梳理,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记忆。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备考的重点内容梳理建议:1. 学习与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备考者需要了解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证研究成果。
2. 学习过程与教学设计:了解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注意、理解、记忆、运用等,以及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如任务设置、激发兴趣、评价反馈等。
3. 教育评价与测量:学习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评价方法与工具,如考试、作业、观察等。
4. 教育与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绪障碍等。
5. 教育辅导与谈话技巧:学习了解教育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谈话技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辅导角色和方法。
三、备考技巧备考教育心理学时,除了对知识点的充分掌握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备考技巧,以提高备考效率和准确性。
1. 制定备考计划: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复习进度,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将知识点进行分组,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内容和时间。
2. 多样化学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阅读教材、听课程讲解、解答自测题等,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 制作备考资料:制作个人备考资料,如知识点总结、重要概念归纳、解题技巧总结等,有助于复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巩固。
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解析

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解析
心理学在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和教育心理学,是需考知识点,一般在考试中占得比重相对比较重要,在考试中考察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论述题。
知识点较细,考生复习起来比较花时间。
中公讲师高兀雪现对心理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1、心理学基础常考点及出题形式
心理学基础体系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社会心理。
也就是研究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方面,而心理过程又包括注意、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章节,也是复习的重点。
其中注意的种类和品质、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特性、人格影响因素、气质的类型等是常考知识点,主要是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评定方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理解基础概念在备考教育心理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一些基础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例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以及各个学派对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二、记忆重点实验和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备考中,还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和研究方法。
例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这些实验和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和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实际教育问题。
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考生理解并可以灵活运用。
例如,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
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类型,以及不同学习理论对于教学设计的启示。
此外,记忆、思维和情感也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考生需要熟悉它们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四、分析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备考教育心理学也需要将其与实际教学场景相结合。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教学案例的关系,提高理论应用能力。
例如,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需要注意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
五、解答案例题和论述题教育心理学考试中,除了选择题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案例题和论述题。
针对这类题目,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多做一些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的模拟题,提高解答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答题水平。
特岗教师备考技巧

特岗教师备考技巧作为特岗教师,备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只有在考试中获得合格成绩,才能进入到特岗教师的队伍中。
下面是一些特岗教师备考技巧,供大家参考:1. 充分了解考试内容和形式特岗教师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知识、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
应聘者需要充分了解考试内容和形式,明确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
2. 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备考计划是备考的基础,应聘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和复习重点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
备考计划要有目标和计划,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复习内容安排,也要考虑到可能的应急措施和调整。
3. 坚持不懈的复习复习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备考的关键。
应聘者需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同时也要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并且,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时刻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保持持续性的复习。
4. 多做模拟练习模拟练习可以帮助应聘者更好地了解考试形式和命题特点,以及自己的备考情况和水平。
应聘者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模拟题库、模拟面试等方式进行练习和提高,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练习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加强复习和提高能力。
5. 注重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岗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应聘者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创新等方面。
这些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应聘者在特岗教师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特岗教师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梳理

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七、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八、认知差异教育含义?
1、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表现对信息加工方式 的某种方式的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 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 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 充实自己的过程。
二、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
四、瑞士皮亚杰的认知的阶段理论。 答:1、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运动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五、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答:1、认识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
简答题
1.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 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的焦虑程度等;
(2)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 要包括:教师态度、课堂心理气氛、环境因素等。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特岗教师考试: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复习梳理(一)

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梳理(一)1、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稳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援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的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他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也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开展;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课堂情境是学校特别性的表达,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体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觉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学习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团伙。
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莫雷假设提出,步骤:(1)填写调查表;(2)根据结果制作矩阵表;(3)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养;(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分离,不能同意存在,当然,也要讲究方法方法。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处的作用;(4)缺少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合格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有耐心和信心;乐观、生动的性格;公正不自私;优秀教师:理解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交际;理解自己。
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决,特长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心愿强烈;(4)思维灵敏,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特长了解学生。
【特岗教师】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

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心理活动(一)心理活动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内容是指每个人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映象本身,而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如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形式,情感、意志、需要与动机形式,个性特征中的能力、气质、性格形式等。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研究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一)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者(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四)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作为备考内容之一,被广大考生所关注。
教育心理学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律,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
本文将为考生们提供一份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帮助您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为备考教育心理学的考生,首先应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以确立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认知、情感、动机、记忆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助于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快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二、掌握常见的心理测量方法和评价技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离不开心理测量方法和评价技巧。
考生们需要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心理测量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和实验法等。
同时,应熟悉各种心理评价技巧的使用,如情绪评估、学习风格评估和个性评价等。
在备考过程中,通过练习和模拟实践,提高自己对心理测量方法和评价技巧的应用能力,为实际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三、认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考生们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并能够将这些特点与教学相结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此外,考生们还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例如学习风格、智力水平和性格特点等,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
四、了解常见的教育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备考教育心理学时,考生们应当了解常见的教育心理问题,如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问题等,并学习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了解并掌握这些解决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辅导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五、关注教育心理学的新进展和研究热点教育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特岗教师考前知识点总结

特岗教师考前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中通过感知、想象、思维、记忆、情感和意志活动得到的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心理过程。
学习理论包括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如巴甫洛夫的唾液分泌实验。
- 认知学习理论:提出学习的重点在于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处理、记忆、复述等认知过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学习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 记忆与遗忘的规律记忆与遗忘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的容量较小,长时记忆的信息能存储数十年甚至终生。
- 遗忘曲线:阿赫的研究发现,遗忘的规律符合遗忘曲线,一般重复练习能够延长信息的遗忘时间。
3. 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效果受环境、个体内在因素和任务本身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影响学习的因素包括情绪、动机、注意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等。
4. 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任务导向、情境化、自主学习、启发式、差异化、循序渐进等。
5.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外在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部条件或奖励的影响而进行学习。
二、课堂教学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包括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向上,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形式,包括了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自学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3. 视觉教学视觉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视觉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咨询知识要求及备考建议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咨询知识要求及备考建议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教育心理咨询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着重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咨询知识要求,并提供备考建议。
一、教育心理咨询知识要求1. 学习理论和发展心理学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的学习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规律。
备考时,重点关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阶段,了解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2. 个体差异和特殊儿童教育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包括个体的智力、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并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学习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的特殊需求和教育策略。
3. 咨询理论和技巧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咨询理论和技巧。
这包括了解咨询的基本原理、咨询过程中的沟通技巧、问题解决技巧等。
备考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心理学书籍和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来提高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 教师个人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对于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备考教师资格证时,需要自我审视自己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管理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等。
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知识对备考和将来的教育工作都有积极的帮助。
二、备考建议1. 夯实基础知识备考教育心理咨询,首先需要夯实基础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的经典教材和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对于一些概念和理论,可以结合实践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理解。
2. 多样化学习方式备考教育心理咨询并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备考效果,例如组织小组讨论、参加案例分析课程、观摩教师的咨询实践等。
3. 做好笔记整理备考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内容整理成笔记。
题目、定义、理论、实例等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整理,方便复习时进行回顾。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教师资格证是评定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资格认证制度,对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育心理学的掌握都有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为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们提供一份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南,帮助考生们高效备考,提升备考成绩。
一、认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学生及其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备考教育心理学的考生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全面认识,了解其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与实际教育情境相结合,灵活运用。
二、重点掌握的内容备考教育心理学时,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学习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取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而发展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能力与素质的变化过程。
备考时,需要了解各个发展阶段的学习特点与方法,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
2. 个体差异与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备考时需要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并学会利用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潜能。
3. 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测量: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成绩、发展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备考时需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学生成长测量的概念和实施过程。
三、备考方法与技巧1. 梳理知识脉络: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备考时需要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脉络,帮助记忆和理解。
2. 多做真题:备考中多做教育心理学的真题,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形式和出题思路,同时也能够巩固知识点,提升答题技巧。
3. 注意实践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需要与实际教育情境相结合,备考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备考注意事项备考教育心理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题目理解:精确理解题目的要求,注意审题,确保答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特岗教师考试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梳理一

特岗教师考试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梳理一导言特岗教师考试是备受关注的一次选拔过程,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并掌握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涉及广泛且深入。
本文将梳理特岗教师考试中常考的心理学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 心理学的定义和性质-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 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
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和生理学的交叉领域,受到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冯特给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实验心理学。
-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发展阶段:行为主义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认知主义关注人类思维过程的研究,人本主义则注重人类个体的主观体验。
- 心理学的现代发展:心理学在现代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个派别和流派,包括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通过对被试进行控制处理和观察来揭示心理现象与规律。
- 问卷调查法:以问卷的形式来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 个案研究法:深入研究个别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心理情况,通过个案的分析来揭示心理规律。
二、认知与学习1. 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和注意力机制- 注意力的定义和作用:注意力是人们的和着力度集中于特定对象上的心理过程,它能够帮助人们过滤噪音和分析信息。
- 注意力机制的分类和特点:注意力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每种机制在不同情境下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作用。
2. 认知发展的理论- 焦点理论:焦点理论认为注意焦点对于获取和处理信息至关重要,焦点的转移能够影响认知过程。
- 平衡理论:平衡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追求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当认知不一致时会引发动力。
- 情感知觉理论:情感知觉理论认为情绪状态对于认知过程有重大影响,积极情绪有利于认知的加工和记忆。
心理学特岗教师考前辅导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一种主要的研 究方法。它是指研究者人为地、有目的 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 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 究方法。 实验法可以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法 和自然实验法。
3、 心理测验法: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 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分: 1、智力测验 2、成就测验 3 、态度测验 4 、人格测验 按形式分: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 按规模分: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二、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特点: 主体本身的状 刺激物的强度 态: 需要和兴趣 对比关系 期待 运动变化 情绪状况 新异性
三、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 目的,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 明确的目标任务 间接兴趣 组织活动的习惯 意志品质
第三节
注意的类型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 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 后注意。 一、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无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客观刺 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客观的方法
2、科学的态度。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1、遵循道德伦理,不能做损害被试身心的事。 2、被试有自由选择参加实验与否的权利。 3、充足的补救措施。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 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 之间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求及备考建议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求及备考建议教师资格证是对教师教育素质的一种认定和评价,它的合格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求,并提供备考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教育心理学考试。
一、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求1.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
同时,还需要掌握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以及相关的学习理论。
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
3.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评价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此外,还要掌握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方法和工具,能够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4. 个体差异与教育教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基于这些差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5.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实践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了解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科学设计和评估,提高教学效果。
二、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备考教育心理学考试,首先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点。
可以参考教育心理学教材、参加专业培训班等方式,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
2. 多做题,熟悉考点通过做大量的教育心理学试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点。
可以参考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的往年真题,了解出题规律,提高答题的技巧。
3. 结合实际,思考应用在备考过程中,要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思考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 多与他人交流讨论和其他备考者或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交流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心理学指导:注意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心理学指导:注意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第二章第一节注意,其要紧考察内容包括注意概述、注意的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和中小学生注意的进展。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必然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进程的动力特点之一。
它与认知进程、情绪情感进程、意志进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一起特点。
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楚的熟悉和做出更有预备反映的保证,是人们取得知识、把握技术、完成各类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特点(1)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必然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取得比较鲜明和清楚的反映。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转变和表情动作: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样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乃至停止;呼吸运动也会发生相应的的转变,如人在紧张注意时,乃至会显现呼吸临时停止的情形,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即选择成心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躲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类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映。
2.维持功能,即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取得清楚、准确的反映。
3.调剂和监督功能,即操纵心理活动向着必然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四)注意的分类依照有无目的和意志尽力,注意能够分为无心注意、成心注意和成心后注意三种。
1.无心注意无心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尽力、不由自主地对必然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发无心注意的条件包括两点:[page]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岗教师心理学备考指导:2.1注意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第二章第一节注意,其主要考察内容包括注意概述、注意的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有准备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特点(1)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呼吸运动也会发生相应的的变化,如人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四)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两点: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如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等。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不仅取决于特定客体本身的特点,而且还取决于自觉确立的目的和自觉提出的任务。
正因为这种自觉的目的和任务,才能产生排除一切干扰使注意得以维持的意志力量。
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
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如一个人有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第三,对兴趣的依从性。
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任务完成。
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初学文言文,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只是为完成任务,这时候的注意是有意注意。
此后,随着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凭兴趣可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广度也就愈大;反之,注意广度则愈小。
2.注意广度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阅读同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广度就不一样。
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
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程度,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
一般而言,任何人的注意都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2.有无坚定目的。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如果允许在10~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
3.个人的主观状态。
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又能同各种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比较稳定;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的人,注意就能持久。
要使注意挣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要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面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它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和它作斗争。
(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司机开车,只有在驾驶技术已经很熟练的情况下,才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汽车前进的道路上。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更迭,即所谓的轮流注意。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既能做到按讲稿讲课,又能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还可以板书和掌握好时间。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自唱,或者边说边打快板。
注意分配的能力因人而异,有人能够毫不紊乱地同时进行几种活动,有人则感到很困难。
其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1.原来注意的强度。
原来注意的强度越小,转移就越容易、迅速;反之亦然。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迅速;反之亦然。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比较容易。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得不灵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一)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
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脑的成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能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日常的学习活动也已开始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
高年级小学生已逐渐能够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研究表明,由于强烈的直接兴趣的影响,约90%的中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偏科现象。
这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得到了发展,并且逐渐取代了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跃居主导,最明显的特点是注意的随意性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增强,注意逐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