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合集下载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人就是商贾及商贾的后代。法律规定的市籍制度,产生于秦朝,沿用于汉,延续几千年。但是我认为,重农抑商是从汉代才开始大力推行和制度化法律化的。首先,
在大力推行抑商政策和贱商措施。表现之一:宣扬“商业害国论”,汉代一些思想家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关于“事末作”则“国贫”的传统,进一步宣扬,全盘否定
商业。表现之二,贬低商人地位,并加以各种形式的人身侮辱。除了继续实行秦朝的七科谪戍和市籍制度外,还用了一些侮辱性的办法来贬抑商人,《史记》曰:“
亩,佃课十金”。新会县葵园,“每亩(佃课)十四五两”。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
,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其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形成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鲜亮的时代。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与这个时期。一些思想
家的言论对商人和商业的态度是很苛刻的,荀况“工商重,则国贫”,[6]主张“省工贾,众农夫”。[7]韩非把商工之民列为“五蠹”之一,把“商贾外积”和“耕
(3)唐代至明朝末年——重农抑商政策反复调整阶段。隋唐时代,是我国商业发展的活跃时期,贸易物流,连接海内外;以隋炀帝之暴戾,尤有
迁徙天下富商大贾营建洛阳大都市及开凿运河便商伟业。所以统治者也适应客观情况的需要,对商业和商人实行了“贱而不抑”的政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虽
然在公开的法令上,崇本抑末、重农抑商的传统依然在发挥作用。唐朝之后的宋、元、明三朝,基本上未脱离由唐代所形成的贱——对商人——而不抑——对有利于
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

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

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与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是相适应的,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抑商政策会有一定的变化。

下面是。

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这个解体过程会导向何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新生产方式会代替旧生产方式,这还不取决于商业,而是取决于旧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我们分析春秋战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可以发现,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不能作为领主制经济瓦解后就一定会导向地主制经济的依据,它不过是在前一段历史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安微/林桂平“三农”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经常考查的热点问题,因而加强对中国古代农业史的系统复习尤为必要。

这里我们就谈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

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

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钢刃铁农具在隋唐时期已普遍使用,隋唐出现了筒车和曲辕犁。

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的改进,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力已经走到了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第三,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自秦汉到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

西汉时期,江南、西域和西南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开发。

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明清时期,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

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第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

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

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五,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二是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重农抑商”及相关政策重难点解析

“重农抑商”及相关政策重难点解析

3.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 ,农赖商而
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为后来秦始皇统 行 ,求 以相补 ,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一 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闭关锁国政策则
( )
几 乎没有 产生 积极作 用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三 、商鞅 “重农 抑 商 ”与 黄 宗羲
中国开始跌人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 )
5.从影响来看 ,两者都曾对 中国封建社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会后期社会经济 的发展产生较大 的负 面影
B.自给 自足 的农耕文 明不适于工商业
响 ,是导致近代 中国落后的重要政策因素 。 发 展
期坚持的经济政策 ,而“工商皆本 ”并没有成
5.《礼记》有“天子为籍 千亩 ”、“天子亲
为当时社会 的主流思潮 ,也没有动摇 “重农 耕于南郊 ,以供斋祀”的记 载 ,《礼记 》有 “仲
抑 商 ”的统 治地 位 。
春 ,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
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 ,皇帝和皇后常
展 ,“法律贱商人 ,商人 已富贵矣 ”,中国古代 一 半流入 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
工商业依然取得了很大进步。“闭关锁国”也 完善的市场 网络体系的中国,成 为当时世界
没能抵御西方殖民者 的入侵 ,鸦 片战争的隆 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
隆炮声击溃 了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工事 , 形成强大的 日后能扫荡 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
(2)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 ,使土地高 度集 中,农 民破产流亡 。
料 ,更是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 ,农 民还是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偶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做根本性的大事来抓,才去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后期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此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的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业与农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然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也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
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
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
进行收税的法令,对商人及其家族中妇女的税额加倍征收。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发布对商人征收车船税的法令。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公布“告缗令”,
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囤积货物者、运输业者,不论有无市籍,一律算缗,按其货物估价申报纳税,每两千钱纳一算,一算一百二十钱,加重加倍征税。
的限制。1.加勤劝农,“劝谕绅士百姓,凡田土在一顷以下,(种棉)应听其便;若在一顷以上,只许种棉一半,其余一半,改种稻田。”加上课以重税,“烟田一
亩,佃课十金”。新会县葵园,“每亩(佃课)十四五两”。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
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再有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贾人皆不得名
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将商人及其子孙拒于统治阶级大门之外。表现之三:经济上抑商。1.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公布按人头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形成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鲜亮的时代。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与这个时期。一些思想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

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_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_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9:55:0319:55:0319:5510/9/2020 7:55:03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919:55:0319:55Oct-209-Oct-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9:55:0319:55:0319:55Fri day, October 09,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920.10.919:55:0319:55:03October 9, 2020

整顿-提高工作效率。2020年10月9日 下午7时 55分20.10.920.10.9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1、概况: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机户: 早期的资本家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工: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出资

资金充足的 作坊主、商 人
经营 利润
③ 雇佣
⑤ 手工工场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 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 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 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 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 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 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 一耕稼之人。"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政策及其影响知识梳理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演变:它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种政策。

如: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制,重视保护农桑;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隋朝和唐初调整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明太祖、康熙帝的观点)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

明清两代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设有官营手工场所,如“官窑”“官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消费、赏赐和政府间的贸易活动。

它的存在大大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产品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还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情况①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中,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重点、难点,好多同学在理解这一政策时有一些欠缺。

为此笔者试从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主要表现、发展历程,中国封建王朝采用该政策的原因及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就教方家,得释疑惑,以求共鸣。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为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

这一政策包括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并将两者统一起来。

重农是指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根本”,视农业为“本业”,又称为“重本”;抑商是指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以民间私营工商业为社会经济的“支末”,视其为“末业”,又称为“抑末”。

所以,重农抑商又称为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又称为重本抑末政策。

农为“本”,工商为“末”,在政策定位上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在经济结构构成的认识上也有着明确的轻重之别。

重农抑商政策,把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统一起来,主张要实现重农就必须抑商,或者说必须实施抑商才能实现重农,抑商服务于重农。

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抹黑商人的形象,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服饰、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

第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

第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第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推择为吏”,即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犯者以律论”;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重租税以困辱之”,法律规定,“贾人与奴婢倍算”,商人所纳算赋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三是对暴利行业采取官营(史称“官山海”),直接由国家垄断经销,不许商人染指,中国历朝历代主要是实行盐铁官营,因为这类商品需求量大且无价格弹性,官商以垄断价格取代其市场价格,人民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搜括掉却毫不知觉,人民的血汗流入国库百姓却感受不出痛苦,反而认为是君主关心民瘼,为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而对其感恩戴德。

中国重农思想概述

中国重农思想概述

中国重农思想概述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

下面我主要从古代、近代、当代三个阶段对我国的重农思想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一、中国古代重农思想中国最早的重农思想产生于西周时期,这比法国重农学派的产生要早2000 多年。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考察的时间范围始于西周,止于鸦片战争爆发之前。

重农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经济思想。

不同于法国重农学派,中国古代重农思想时间跨越大,涉及人物多,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就表现在这些人物的经济思想之中。

1、先秦的农本思想(1)重农思想的产生早在西周后期,王室大臣虢文公为了规劝周宣王行籍田之礼,说过:“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孰庞纯固于是乎成。

”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最早系统阐述重农思想的开端。

(2)李悝李悝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重农主义的先驱。

他从生产力的角度主张“尽地力之教”,“治田勤谨”。

他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主张政府应推行平籴之法,以稳定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他初步认为农业是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他认为“农事害”是“饥之本”“, 女工伤”是“寒之源”。

(3)商鞅商鞅是把重农思想发展到重农抑商思想的第一人,在《商君书》中,他提出了“本”、“末”二字,他认为农业是本业“, 治国能搏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他极力反对“商贾技巧之人”,主张重农抑商。

他还提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把农业与战争紧密连接在一起。

(4)韩非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农耕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经济结构,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政策。

一、理清重农抑商发展时间线1. 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之前,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一般对商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

《尚书·洪范》写道:“一曰食,二曰货。

”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在《周礼·天官》中,商业位居第六,与农业、百工相提并论。

但后来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倾向发生矛盾,因此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史记·商君列传》写道:“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拓展·从《吕氏春秋·上农》中看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思想目的:安定人心,端正民心民智;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2. 秦汉巩固秦朝: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第三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保证财政收入。

这一政策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体现:①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西汉禁止商人做官、拥有土地、穿丝织品;③唐朝限制市的规模,不能随意扩大;④明清时期封建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⑤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因此,重农、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主张。

传统的重农思想,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根本思想。

这一思想开始于战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后来一直延续至明清。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主要起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2021中考:中国古代经济专题

2021中考:中国古代经济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因为农业的发展:⑴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⑵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⑶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⑷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
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

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5、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其原因有: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6、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2)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作用: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地。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但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