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经两首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氓 采薇)》

《诗经两首(氓  采薇)》

内容赏析
《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 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人物: (憨厚老实)

对 女:将子无怒

载笑载言

(热情纯真)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自私变心)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勤劳辛苦)
反是不思 (冷酷无情)
亦已焉哉 ! (毅然坚决)
内容赏析
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 沉痛的认识是什么?
从追忆回到现实,抒发内心的悲伤,全诗 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
概括主题:
《采薇》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 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 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 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 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 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玁 狁入侵)的厌恶和反感。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4 《诗经》两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4 《诗经》两首

-10-
4
《诗经》两首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新课助读
1.注字音
加点字 蚩 蚩 . 垝垣 .. 桑葚 . 咥 其笑矣 . 靡盬 . 氓 靡 读音 chī guǐ yuán shèn xì gǔ 氓 之蚩蚩 méng . 流氓 máng . 靡 室靡家 mǐ . 靡 费 mí . 加点字 愆 期 . 尔卜尔筮 . 隰 则有泮 . 狁 . 骙 骙 . 载 将 载 笑载言 . 一年半载 . 将 子无怒 . 将 来 . 读音 qiān shì xí xiǎn yǔn kuí zài zǎi qiāng jiāng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点评:这四句采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情形。这个男子 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拿布来换丝,实则是向女子求婚。 一方面,男子的外表忠厚老实;另一方面,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打 扮。这几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 悲剧埋下伏笔。
-16-
4
《诗经》两首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新课助读
(8)(2010· 江苏高考)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 氓》)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 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 采薇》)
-17-
4
《诗经》两首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8-
4
《诗经》两首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高一语文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理解两首诗的文学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两首诗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关雎》和《蒹葭》的文学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三、教学难点两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1.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经》吗?知道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吗?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主题和情感。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4.赏析诗歌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如比兴、重章叠句等。

提问:请大家举例说明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蒹葭》1.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蒹葭》,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蒹葭》,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蒹葭》的主题和情感。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4.对比分析将《关雎》和《蒹葭》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提问:请大家从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5.赏析诗歌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等。

提问:请大家举例说明这首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

6.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诗经》中的其他作品,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语文高一-4.诗经两首

人教版语文高一-4.诗经两首

互动课堂疑难妙句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赏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体会这些诗句主要是赏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

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

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2.昔我往矣,……莫知我哀!【赏析】本段属于景物描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是回忆当年的出征;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是写罢战归回。

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诗人写的是什么情感呢?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完全正确。

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结构分析(1)《氓》是一首叙事诗。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件《诗经》两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件《诗经》两首

【关于“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 叶新鲜润泽状态来比喻女子年轻美貌 的情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用 桑叶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的 情状。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 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关于“兴”】
•第三章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告诫斑 鸠不要贪吃桑葚。以此来引起后面 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写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以 此引起写婚后的不幸。 •效果: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
小子! 何莫学乎诗……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 “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 ,大都 是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 乐歌。“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1—3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结 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和妙处。
特点: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 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植物:作、柔、刚 时间:莫、阳
表现时间的流逝,“我”焦虑、痛 苦的心情逐渐加重。 妙处:强调主题、加深情感、回环往复 的音乐美。
朗读4、5章,思考:这是一 幅怎样的战争场面?为何要写战 争场面?
三、艺术手法
2、对比
(1)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2)氓婚前婚后的对比 (3)女主人公和氓对爱情婚姻不同
态度的对比
采薇
朗读1—3章,思考:士兵为 何而忧?
征役不止、归薇”写起?
兴:薇菜由嫩到老,时光无情 地流逝引出戍卒思归,从春到 秋,归期难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氓》《采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氓》《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十分出色的 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代王夫 之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一倍 增其哀乐。”你同意吗?
这四句诗,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 韵味无限,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
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的垂柳,仿佛亲人难舍
难分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 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胜 利的那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 只有风,只有雪。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是那
样漫长,谁理解这回乡路上的孤单!
韦凤娟在她的评论中写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交瘁的
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 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 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 息。”
合作探究
2、“作战”部分。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形象感画面感很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充分运用你的想象,再现宏伟的战争场面。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意象优美,堪称神 来之笔。就这些方面展开讨论,谈谈你的理 解。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极写战
马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
《诗经》二首
《氓》
《采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 《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手法: 赋 比 颂
诗经“六义” 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源 头。
风 雅 颂 赋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 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

其中收录的诗篇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千多年间的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

在高一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重要篇章,分别是《关雎》和《木瓜》。

一、《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抒情诗之一。

在学习该诗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1. 作者和背景:《关雎》的作者是佚名,属于诗经中的风雅类。

该诗记录了周王室的庄妃被废后,她对失去身份和地位的自我辩护。

通过形象的描写,通过庄妃之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切关注。

2. 抒情表达:《关雎》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对庄妃的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例如,诗中使用了“有冤者”来强调庄妃的委屈和冤情,使读者对庄妃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3. 结构和韵律:《关雎》由两首相同章节的诗组成,每首诗都由两句意义相关的句子构成,共四行。

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手法,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

二、《木瓜》《木瓜》是诗经中的一首咏史篇章,通过咏史的方式来反应社会的种种问题。

学习该篇时,我们重点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1. 题材和作者:《木瓜》是一首关于历史人物的颂歌,反映了商代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通过《木瓜》表达了对商代社会的思考和思索。

2. 社会风貌:《木瓜》中描绘了商代时期人们繁忙的生活、争战的场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对“木瓜”的描绘,诗中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繁荣和地方衣食丰美的景象。

3. 象征意义:《木瓜》以木瓜为象征,通过对木瓜果实的描写,寓意着国家的丰饶、人民的富裕和繁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屈原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通过对《关雎》和《木瓜》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高一语文学习对大家来说很重要,课堂上学习完课文中的内容后要及时的进行课下巩固复习,这样才能够彻底掌握住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有帮助。

一、《氓》【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1.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收集了从至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体例:风、雅、颂。

风,不同地区的,含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时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手法: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押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

2.《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⑤隰则有泮:___通___ ()1.现实主义西周初期春秋中叶 305 诗三百民间乐歌宫廷宴享歌颂祖先功业四言3.méng chīchī qiāng qiān guǐ yuán zài shì jiù huì dān cú qí shāng jiān chángxì xí pàn4.①匪,通“非”,不是;②无,通“勿”,不要;③于,通“吁”,唉;④说,通“脱”,解脱,脱身;⑤泮,通“畔”,边岸。

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

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

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第一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第二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高一上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部编版高中教材所选《〈诗经〉两首》包括《氓》和《采薇》两篇。

那么,高中语文在讲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1、通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 先秦、南北朝诗歌 4 《诗经》两首
红颜既逝始识莫为情耿, 君不见沙场征战几人回。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技法提炼 随堂检测 时文赏读
书香晨读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内容上分为


三部分,其中“
”包括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

主要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四十篇。表现手法主要是
;形式上
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
,
《伐檀》《硕鼠》为其代表作。
高考小贴士
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李清 照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 行为。 2.即景抒情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感慨油然而生。如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杨柳》的笛 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来,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感染人,
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
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三是
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

语文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

语文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
2
教案纸
《诗经二首》 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 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 先秦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 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 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 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二、文本解析:(一)静女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嫩茅草, 茅草美丽又新奇。 不是茅草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四)人物形象 男子:憨厚、痴情 女子:美丽可爱、聪明调皮
采薇
1
教案纸
一、文本解读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据说此诗是周文王 调遣军旅防备玁狁等族时的出征之歌,是一首描述边防军士服 役思归,爱国恋家,情绪矛盾苦闷之作。《采薇》是截取诗歌 的前两字为题,“薇”即野豌豆。 第一章分析: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起兴, 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恨、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 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以下几 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三章分析: 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 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以薇菜 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役期却无止境,军 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靡使归聘”和“我 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 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四、五章分析: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对战争场面的具体 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 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 战争频繁,居无定所,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 自读一遍,并尝试翻译。比较原文与你的译文, 感觉一下,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二、声音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把《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为现代散文“从前我 走的时候,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 大雪了”,并比较说:“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 知去向了。义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住原文的音 节。”因而他认为诗较散文难翻译“就因为诗偏重音而散文偏 重义,义易译而音不易译”。 这一点从反面证明了声音对于诗 歌的重要意义。因此,朱光潜说:“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 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这是诗的命脉。读一首诗, 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 略到它的意味。”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周代早期的历史风貌和民众的生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精选篇目,即《蒹葭》和《七月》。

这两首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蒹葭》这首诗。

《蒹葭》描绘了一幅青春少年在乡村间嬉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用到了许多意象的描绘,比如“蒹葭”、“於飞飏”和“采葑菲”。

这些词语不仅展示了古代乡村的青葱景色,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憧憬。

而与此同时,诗中的“少之时”和“云云”,则让人们不禁联想到青春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

这种对青春和时光的思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思索,也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而另一首诗《七月》,则以农耕劳作为主线,描绘了夏季农田的生机勃勃和忙碌景象。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农民勤劳努力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苦夫”、“望月”等词语,则通过对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景观的品味,传达了崇尚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这种感恩劳动、珍视环境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中深深植根,并延续至今。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的农业景象,也给了我们以对劳动和自然的思考。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也传达了古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在这些古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对于人性、道德、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讨论与探索。

同时,诗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蒹葭》和《七月》这两首精选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农耕劳作的描写,呈现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与思考。

读《诗经》的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二、《采薇》【原文释义】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

止:语助词)。

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

莫:通“暮”。

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

不遑(没空。

遑:闲暇。

)启居(启:跪坐。

居:安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

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

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

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

来:回家)!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

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

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

业业:马高大貌)。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

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

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

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

服,"箙"的假借)。

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译文详览】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高一语文ppt课件 诗经两首课件

高一语文ppt课件 诗经两首课件

2.靡 夙兴夜寐,靡 有朝矣 . 望其旗靡 .
动词,没有 ____________ 动词,倒下 ____________
mí ,动词,浪费 生之者甚少,而靡 之者甚多 _______________ . 动词,退下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____________ .
3.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 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 . 听其言 而观其行 .
到,到达 。 古义:_________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以为 期 ..
两个词,以,把;为,当做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 。 今义:______
3.三岁 为妇 .. 多年,指时间 。 古义:__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 兴。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二、背景探寻
1.《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 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 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2.《采薇》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 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汉书·匈奴传》 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 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 ‘靡室靡家,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 《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动词,说 __________ 名词,预兆 __________ 助词,没有实义 _______________
名词,言语、言论 _______________
4.以 秋以 为期 . 以 望复关 . 以 尔车来 . 以 勇气闻于诸侯 .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 .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
必修一知识点
《诗经两首》主要讲述了田家和桑家两个家庭的生活情景和感恩的重要性。

以下是该
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诗经两首》是本教材的第6篇课文,原文分为《田家》和《桑家》两首,分别讲
述了农夫种田和养蚕的情景。

2. 田家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田间劳作的辛苦和收获。

诗中通过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3. 桑家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了养蚕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写养蚕的细致过程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4.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集成,记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各种民间歌谣。

5. 《诗经两首》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等。

这些手法使诗歌
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6. 诗歌中的意境深远,赏识诗歌需要注重把握其意境,领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7. 《诗经两首》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通过对农民劳作的描写,反映了劳动的辛
苦和农民的乐观、奉献的精神。

8. 诗歌教育了人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财富,并让人们懂得
感恩的重要性。

高一语文必修一《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主要写了贾宝玉、贾母、林黛玉、薛宝钗等
人的家族生活和婚姻纠葛。

以下是该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阅读《静女》,找出诗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诗 句并分析其作用。
解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一个细节就能表 现出来,要从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入理解细节与心理描 写的作用。
答案:.①“搔首踟蹰”是细节描写,这句诗塑造出一 位栩栩如生的爱慕至深、情感缠绵、如痴如醉的情人 形象。②诗歌第二、三节属于心理描写。表达了男主 人公对女主人公的一往情深,痴情爱恋和爱屋及乌的 诚挚之情。 4(改编题)《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 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请作简单分析。

通假字 定义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 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成因古 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第一个人 这样写是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 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六书 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 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 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 六书中的假借。“通”和“同”的区别“同”是指古代的很 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 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 假字
人文精神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 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静女》歌颂了男 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氓》通过女主人公对 自己遭遇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刚强、坚韧、勤劳的古代妇女 形象。面对谎言和欺骗,屈辱和遗弃,主人公没有顺命安世, 而是极力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 秦妇女敢于抗争命运的遗风。
目标三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 如何理解《邶风· 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解读探究: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 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 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 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别有所感。
答案: 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 看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 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 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 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涵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
2. 体会《静女》中男女青年的性格,分析诗歌刻画人物性 格的手法。 解读探究:《静女》是一首描写爱情的叙事诗,塑造了两 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除了《诗经》传统的手法外,对人物 的语言、心理、行为等也进行了细节描写,突显了人物性 格特征。 答案: 《静女》一诗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全过程,泄 露了男主人公感情的秘密——等待恋人时的急切和得以相 会时的喜悦。诗歌通过戏剧化的情节,特别是生动的细节 描写,如“爱”“搔首”“踟蹰”等,把女青年的顽皮、 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古今异义 1.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2.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 今义:认为 3.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 今义:年龄 4.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 今义:不爽快
答案:1. 到了2. 当作3. 多年4. 没有差错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 2. 数词用作动词 ①士贰其行() ②二三其德()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三岁食贫() 答案:1. 在早晨;在夜里2. ①不专一②三心二意 3. 贫苦的生活
目标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通假字 1. 爱而不见 (通,) (通,) 2. 说怿女美 (通,) (通,) 3. 自牧归荑 (通,) 4. 匪女之为美(通,) 5. 将子无怒(通,) 6. 于嗟鸠兮(通,) 7.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 答案:1. 爱 薆 隐藏、遮掩 见 现 出现,一说是看见2. 说 悦 喜爱 女 汝你3. 归 馈 赠送4. 匪 非 不是5. 无 毋 不要6. 于吁7. 说 脱 解脱
对比的角 女主人 公 婚前
对比的诗句
对比的作用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望、纯真与热情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氓之蚩蚩 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 辛苦和遭受的耻辱 突出氓的不专一和粗暴
婚后

婚前
婚后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 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 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 沉溺于爱情中同
二、一词多义 1. 将 将子无怒 遂将三五少年辈 项燕为楚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2. 之 氓之蚩蚩 静言思之 总角之宴() 3. 言 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言既遂矣() 4. 以 以望复关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5. 其 其叶沃若 士贰其行 咥其笑矣 不思其反() 答案:1. 动词,请,愿/动词,带领/名词,将 领,将帅/副词,将要/副词,且,又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末助 词,补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 3. 动词,说/名词,话/语助词,用在句中无实 义 4. 介词,来,表目的/介词,用/介词,把 5. 代词,它的,指代桑树/代词,他的,指代士 /助词,无实义/代词,你,指代氓
目标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五、文言句式 1. 匪女之为美() 2. 匪来贸丝() 3. 秋以为期() 4. 俟我于城隅() 5. 二三其德()‘
答案:1. 判断句,“匪”表示否定判断2. 判 断句,“匪”表示否定判断3. 倒装句(宾语前 置),“以秋为期”4. 倒装句(状语后置), “于城隅俟我”5. 倒装句(主谓倒装),“其 德二三”

人生经验
写作迁移 【文本回顾】阅读《氓》的前4章文字,试分析它的写作手法。 答案:第一、二章是叙述故事,用的是“赋”的手法,第三、 四章主要用了“比”“兴”的手法。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暂 时中断叙事,可以成为前半部分写婚前生活和后半部分写婚后 生活的过渡,又在叙事上造成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 知识卡片 • 《诗经》中的赋、比、兴的手法。赋即铺陈,极 力渲染一种场面;比即比喻,把人物描绘得更加 生动形象;兴即起兴,相当于现在文章中的烘托 (作铺垫)等手法。《诗经》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即:语言上要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表达上 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构思上也应避免平铺 直叙。这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即学即练】2009年7月22日的“百年难遇、千载 难逢”的日全食已经过去,全国数以亿计的人共 同见证了这一罕见的自然天象。请你运用赋、比、 兴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日全食”的文字。
语文:4.14《诗经》两首 静女 氓 东教育版必修一)
课件(广
助学链接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 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称作《诗》或《诗三 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做经典,尊称为 《诗经》,列入“五经”之首。《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 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周代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 生百科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