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语言教案
描写性语句赏析教案
第一讲:描写性语句赏析(教案)知识梳理:赏析描写性语句(语言赏析)1、从修辞手法入手(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2、从表达方式入手(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3、从写作手法着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题型链接:1、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2、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
3、请从划线的A、B、C、D四句中任选两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
(角度自选,或从修辞效果,或从词语运用,或从描写手法,或从感情色彩……)学法指导1、思路切入:选择确定赏析角度(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3)写作方法、2、解题技巧:角度+语言效果+内容+主题(人物、情感、事理)3、规范表述:运用了……(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人物、情感、事理)4、修辞手法赏析技巧:(1)判断修辞手法;(2)掌握常见手法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具体);排比(调理清晰,增强语势,富有表现力);夸张(突出特征,给人鲜明强烈印象);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情感);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3)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表现内容。
(4)分析表达主题(人物、情感、事理).表述模式:运用(手法),怎样(语言效果)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主题(人物、情感、事理)经典引导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修辞手法入手)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树、杏树、梨树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争先恐后开花的情态,表现了花朵之多,表达了作者对艳丽春花的喜爱之情。
2、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2分)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
学前儿童语言艺术欣赏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艺术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前儿童应能够:1.了解语言艺术的概念和重要性;2.培养儿童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3.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语言艺术作品,拓展儿童的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语言艺术的定义和特点;2.儿童常见的语言艺术形式,包括儿歌、童谣、儿童故事等;3.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作品进行欣赏。
三、教学准备1.准备多样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儿歌CD、绘本、故事书等;2.制作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用于辅助讲解;3.备好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最喜欢的故事、儿歌或绘本,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
2.讲解语言艺术(2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语言艺术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语言艺术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同时,向学生展示不同形式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儿歌、童谣和儿童故事,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魅力。
3.欣赏语言艺术作品(30分钟)选择一首儿歌或童谣,放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并跟着节奏拍手或跳舞。
然后,选择一本绘本或故事书,向学生朗读或展示绘本的内容,让他们感受语言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4.小组互动游戏(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首儿歌或童谣进行表演,其他小组则进行欣赏和评价。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演才华,同时培养他们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能力。
5.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提醒学生将语言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语言艺术的持久兴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扩展1.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儿歌、童谣或故事,并与同学分享;2.组织一次语言艺术展示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参与;3.推荐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培养他们阅读兴趣。
六、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小组活动中的互动和评价,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艺术作品展示和互动活动,培养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昆明的雨》详细教案 语言品读
《昆明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通过探讨“标题是《昆明的雨》,却为什么花大量篇幅来写其他的事物”,挖掘文章主题,理解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滋味、趣味、情味、韵味。
教学流程课前预习:(一)识记字词1、读一读字音鲜腴 yú青头菌jùn 黄焖鸡mèn 择净zhái 花骨朵gū炽红chì缅桂花miǎn 绿釉 yòu 密匝匝zā鸡土从 zōng扳尖bān 苔痕tái 辟邪 bì2、记一记词义鲜腴:新鲜,肥美。
方比:比较,比得上。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格调: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吃惊的样子。
二、思考1、作者对昆明的雨有着怎样的感情?2、在作者的笔下,昆明的雨呈现怎样的特点?3、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事物?为什么要写这些事物?三、美文批注感受感受汪曾祺语言的风格,批注你觉得精彩的细节,提前做点赏析。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汪曾祺《昆明的雨》,汪曾祺何许人也?1、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
二、整体感知1、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现在考考大家。
文中作者反复强调了对昆明的感情是?我想念昆明的雨。
2、抓昆明的雨的特点。
(1)作者对昆明的雨真是情有独钟哪!那究竟昆明的雨有何特别之处,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次快速默读这篇课文,找出昆明的雨的特点。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为什么是明亮的和丰满的?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整体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导入一(故事导入):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藤野先生》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开首便是一句:“你改悔罢!”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你知道这位托尔斯泰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长什么样?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还会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知识链接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课题:品析语言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品析语言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
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
二、记叙文考点中的常考考点:1.把握中心。
2.品析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出示目标:品析语言。
四、指导与训练(一)、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一种类型: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
(2分)(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2006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分)(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1、先举例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乔叶)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初中语文语言赏析教案
初中语文语言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赏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文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学生划出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做好批注。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如修辞手法、词语选用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划出的精彩语言表达,并解释其妙处。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给出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的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为例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教案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为例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教案学习目标:1.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3.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理解用不确定的词语表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
5 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1):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米。
②卢沟桥宽约8 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2):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3):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 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 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2.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语言赏析教学案
语言赏析教学案语言赏析教学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
二、课标解读:能品析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三、与中考关联:(主要考点及题型)1、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2、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析加点字词能否删去。
四、重点:1、赏析语句的运用美和情感美。
难点:2、自选语句来赏析。
五、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六、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整体回顾中考语言赏析的相关知识如何分析语言特色?(1)看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要熟悉各种修辞的表达作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格式可为“通过什么修辞方法+在具体句子中的作用+表达效果+表达作者的什么情”。
(2)看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3)看语言的逻辑性(4)看语言的音韵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偶、反复、叠词、排比等修辞作用中)(5)看用词的精当(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分析作用时必须使用“生动形象”这类关键词)。
(6)看表现手法。
比如联想、想象、象征等。
(二)常见的题型及精典例题:1、记叙文、散文中常见的题型有两种:(1)提供明确的语句:品味文句中蕴含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理解加点词语的语境义和表达效果。
①如07年中考《西风胡杨》中的第3小题。
从上文加方框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选句序号【】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
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中考经典)(教学案P135);(如果所给句子不是写景的句子,而是与刻画人物有关的,一定要按:所用刻画人物的方法+表达效果或作用)②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摘编自《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练习P105)(2)没有明确的句子,要你自己去自找一句:如:①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文学欣赏教案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语言表达
评价幼儿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是否能理解作品内容,是否能流畅地 朗读或讲述。
情感体验
评价幼儿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是否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是否能对 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共鸣。
想象力与创造力
评价幼儿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是否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能 对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或创作。
教学视频
一些绘本的朗读视频,如《小王子》等。
表演道具和音乐等教学工具
表演道具
如毛毛虫、小猪等角色 道具。
音乐
用于营造氛围,如背景 音乐、故事朗读配音等 。
画板和画笔
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绘 本、绘画表达故事情节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表演与讲述结合
在表演过程中,结合讲述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 地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理解作品主题
引导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基本内容,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 情节和人物形象。
感知作品情感
培养幼儿感知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和意境。
理解作品意义
通过讲述故事发生的背景,帮助 幼儿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情境
。
讲述故事情节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讲述 故事内容,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
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讲述故事主题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 理解故事所活联系
在讲述故事后,组织幼儿讨论故事情 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深入 理解故事内容。
引导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领悟作品所传递的思想 和价值观。
难点:培养幼儿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北京话品析教案知识点总结归纳》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分析《北京话品析教案》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北京话的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的知识点。
北京话与普通话相比,有明显的音韵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儿化音。
儿化音是指在韵母后加上很弱的r音,比如“妈妈”读作“mā’ér”。
此外,北京话还有很多特有的音节组合,如“ji”音、连读等,需要在学习中逐步掌握。
北京话的语调也十分丰富。
其中,一二声、三声和四声的区分是最基本的。
一二声是降调和升调,三声是先升后降的搭调,四声是先短促后降的平调。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语调,如问句语调、祈使语调、反问语调等。
除了音韵和语调,北京话的词汇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一块钱”在北京话中常常被缩写为“一块”,“谢谢”则被称为“谢了”。
此外,还有很多比较常用的北京方言词汇,如“贼”、“爷们儿”、“捏”等。
北京话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语言,需要学习者耐心学习,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其语音、语调与词汇等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读者们相信对北京话会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文学欣赏教案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提
文学欣赏深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过于注重活动的形 式和表面的互动,而忽略了文学欣赏的深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文 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
在本节课中,有些幼儿的参与度不高,可能 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不足或者 缺乏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 关注这些幼儿的情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 内容和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06
总结反思与改进措施 提出
本节课亮点总结回顾
教学内容恰当
本节课所选的文学作品符合中班 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内容生 动有趣,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力。
教学方法多样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 、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孩子们能 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积极参 与课堂活动。
幼儿参与度高
本节课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 他们积极发言、表演,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爱、友 谊、成长等,理解作品的核心意义。
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 ,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进行思 考和讨论。
主题解读方法
介绍多种主题解读方法,如文本解读 、文化解读、心理解读等,帮助学生 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
05
文学欣赏活动评价与 反馈机制建立
活动过程评价标准设定及实施方法说明
评价标设定
根据活动目标,设定评价标准,包括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表达、想象和创造力等方面。
实施方法
采用观察、记录和评估的方式,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专注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 神等。
活动成果展示与分享环节安排
分析七年级语文教案短文1:语言特点
七年级语文教案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制定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七年级语文教案的语言特点,则是教学制定者所必需掌握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教案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谨。
由于语文是中学中走向形式化的科目,对于语文教育的教案要求非常高,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效率。
因此,在七年级语文教案的语言表达中,要注重用词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明了,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年级语文教案的语言特点是简洁明了。
教案是一个具有指导作用的文档,不能过于繁琐冗长,应当在表达中去掉无用信息,使内容更为精简明了。
特别是在对于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解释和讲解上,应该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达到尽可能全面深入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也能够提高师生的阅读和理解效率。
七年级语文教案的语言特点是富有感染力。
教案的制作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更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评估。
因此教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注重在语言中融入情感因素,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出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教学氛围。
七年级语文教案的语言特点是注重实用。
教案是由一些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的,它应该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结合的产物,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教案的内容应该贴近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要想制定出一份好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的语言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严谨、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和注重实用性是教案制定者应该掌握的关键要素,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才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真正起到教学目的。
用心品读《我叔叔于勒》的语言艺术教案
《我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让·吕梭的一部杰出作品,它以其出色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曾在课堂上讲授过这部小说,发现学生们对它的喜爱之情不仅源于情节的引人入胜,更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妙的语言艺术,我制作了一份教案,邀请学生们用心品读《我叔叔于勒》的语言艺术。
一、了解文学语言的特点用心品读一部文学作品,要接触到的是文学语言。
给学生介绍文学语言的特点,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后续内容,也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语言是一种优美而高雅的语言形式,它与日常的口语和写作有所不同,体现在以下方面:(1)语音、语调:文学作品中的语音、语调更加优美、准确、自然、平和、流畅,甚至可以明显地感知其中的乐感。
(2)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的语法、词汇要求更高,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强调使用准确恰当、精美流畅的词汇和结构,这是传递深刻思想内涵的必要条件。
(3)比喻、象征: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往往很多,这些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且让读者深入理解和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文学语言的运用以上特点为基础,让学生感知文学语言的运用,具体让他们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文学作品是否使用了好一点的词华和短语?(2)是否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悲喜哀乐和自然景物的美妙?(3)作者是否采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刺激性的描写方法?(4)是否存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出它们的形式与内容。
二、探究《我叔叔于勒》的语言艺术《我叔叔于勒》向来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语言艺术。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我叔叔于勒》的语言艺术,以此来推荐学生们如何细致研读。
1.对话的艺术小说中的对话非常富有表现力,往往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性格,同时也是表现作者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小说的前几段,作者通过姑妈和主人公谈话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主要人物怪异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思想。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2.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1.抽读词语卡片。
课件出示水洼脚印凌乱增添棕色雨靴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愿意说一说那条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过渡:那是一条多么美丽的路哇!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的笔墨去欣赏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设计意图】由复习词语导入,检测学生对生词的掌握。
同时,回顾水泥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自然迁移到新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二、诵读感悟,品析语言1.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课件出示画出描写水泥道的相关句子,仔细读一读,看看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美。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品析重点句。
课件出示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1)引导学生抓住“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来谈自己发现的美。
(2)读着这句话,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吗?(3)指导朗读。
4.品析重点句。
课件出示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1)引导学生抓住“彩色”“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等词语体会水泥道的美。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3)作者把水泥道比作什么?(作者把水泥道比作地毯)课件出示水泥道像()的地毯。
引导学生从这段话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块地毯,并试着读出这块地毯的特点。
课件出示这是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地毯;这是一块闪闪发光的地毯;这是一块能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地毯……(4)指导朗读。
作者把铺满了落叶的水泥道比作彩色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使普通的水泥道充满了美感!指名学生朗读,提示朗读时语速可以稍慢些,突出“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很远很远”等词语。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
语文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2. 积累古诗词赏析的有关知识;3:了解中考语文这块的基本题型。
4.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
复习重点掌握运用语言品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复习难点理解品析诗歌语言与赏析艺术形象、画面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内在联系。
课时设计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音乐《水调歌头》)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和精美的诗作数不胜数。
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古诗词,而且要会欣赏古诗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古诗词赏析。
(板书:古诗词赏析)二、初试身手(中考真题)(一)(2016年常德中考试题)阅读下而的诗,完成17-18题。
(5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 “前朝”在这里是指()。
(1分)18. 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4分)答:17、赤壁之战时期18、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2分)(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给2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2分)(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给2分)(二)(2015年常德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7-18题。
(5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浮云”在这里指。
(1分)18.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4分)答: 17.(1分)困难,挫折(消极的事物)。
浮云具有漂浮不定的特点,可用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明白了这个意象,便可以体会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18.(4分)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为后两句作了铺垫(蓄势)。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对世事的豁达,全词心情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
下面是此诗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幻灯片1)(古典音乐响起)同学们,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有关“月”的诗歌呢?听了同学们的呤诵,我感觉像是在和诗人交谈一样是啊,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幻灯片2)(板书课题、作者)看看他将寄月亮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情感呢?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提问:对于作者苏轼,同学们了解多少呢?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幻灯片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1、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一读呢初读课文之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教师引导、评价教师提出要求(幻灯片4)初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的读教师引导自由朗读,个读,学生的教读(幻灯片5)巡视、做出中肯的评价一边听学生读,一边进行字词检测(幻灯片6)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y&365;)朱阁(gé)绮户(qǐ)婵娟(chánjuān)不胜寒(shēng)2、教师范读(幻灯片7背景音乐)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么请你像老师读的那样学一学,读一读3、再读课文:要求:有板有眼的读4、齐读课文:要求:有情有味的读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一)初步感知:读出情感了,我们还要懂得词的情感透过刚才的读,你读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供我们一起探讨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幻灯片8)说东坡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再对这首词做一番深入赏读(二)深入品读: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从小序还发现了什么补充: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写此词时,作者41岁,被贬到密州,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弟弟分别已有六七年不见了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幻灯片9)词分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来朗读上片,看看上片写了什么内容?合作探讨:(1)苏轼现在被贬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见,想想他的心情会怎样(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归到哪里去你们怎么理解“寒”字(可从朝廷勾心斗角考虑)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板书上片:把酒问月——徘徊矛盾男生齐读下片,看看下片又写了什么内容?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作者此时怎样(无眠)为何无眠(怀弟)你从词作哪个句子的背后感受到作者在怀念亲人,盼团圆,却没有团圆,说说看,你是怎么发现的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苏轼说是月亮惹的祸使他睡不着,我们替月亮平冤:用“不关我月,是君”说话(幻灯片10)苏轼是否一直陷入这样幽愤和伤感中呢从哪些语句可读出来(可从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考虑)合作探讨;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由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前三空填原文)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幻灯片11)板书下片:难眠怀弟——哲理思考五、体悟拓展:如同苏轼一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学了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六、妙笔生花: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幻灯片12)七、课堂结束语:同学们,如此优秀的作品我们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领略它的美好,老师想用音乐为大家演绎这首词,大家想不想听?吉他弹唱《但愿人长久》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此课。
《荷叶母亲》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荷叶母亲》教案1教材分析:《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独立识字能力。
因此本课的生字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
__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关键语句多角度感悟__,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言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__有自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放磁带《烛光里的妈妈》激情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人叙事作品专项训练—品析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总结文学类文本语言品析的方法。
2.体会、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归纳总结文学类文本语言品析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多选用记人叙事类作品。
这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文质兼美,文以质深邃,质以文高雅。
二.请你找考点
多媒体出示:
《梨一样的苹果》第3小题
《前方突遇塌方》第3小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示》第3小题。
(1)第九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分)
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恶的怀中。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3分)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3)第十三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4分)1.大家现在看到的3道题分别来自于中考试题:这 3个小题,问的方式不同,却考查了一个相同的考点。
请大家认真审阅题干,提炼出这一考点。
学生回答
2. 品析语言。
品析语言的说法很多:表达效果、作批注、赏析等。
这一考点在中考中依据赏析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分值从2分到4分不等。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记人叙事作品专项阅读训练——品析语言。
三.请你找技巧
1.何为品析?简而言之,品味赏析。
作者为了达到自己的表达效果,突出主旨,往往会运用一些表达技巧,品析语言就是我们要品味出: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当然无论用怎样的表达技巧,一定是为主旨服务。
所以,品析语言,一定要和
主旨联系起来。
如何着手?先找技巧。
2.提问:这三个语言品析题,分别运用了哪些技巧?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
多媒体出示答案: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答出修辞手法1分,结合文意分析1分。
共2分)
(2)拟人(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岷江江水的凶猛,突出行车的危险。
(答出修辞手法,1分;结合文意分析,2分。
共3分)(3)反衬、对比;“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和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共4分)
看来,品析语言,可以从品析修辞的作用入手,还可以从品析表现手法的作用入手。
3.不知道大家留心了没有,3道题的分值不同,假如你是阅卷老师,你怎么分配每道题的分数?
学生回答。
我们再来看标准答案,很明显,给分点直接指向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看来,出题老师设定的分数也是有用意的,我们只有答到给分点上,即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上,才能得分,所以参考后
面的分值,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答题。
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答题时语言一定要规范。
那么我们刚才学到的品析两种修辞的作用和表现手法的作用,规范答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答案总结出规范答题的一般规律吗?
比喻(拟人):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心理、性格)
4表现手法:
品析语言中,经常用到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你能说出他们的表达效果吗?
对比:用和作对比,突出了。
衬托:用衬托,从侧面烘托了的。
学生回答。
这几个例子告诉了我们品析语言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品析修辞的作用和表现手法的作用。
4.当然,这几个例子只是抛砖引玉,品析语言的角度还很多,下面我们再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认真审阅题干和答案,分析这两道题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品析语言的。
(1)自卑的情绪绵延开了(“绵延”生动传神地表明了“我”
自卑的情绪由此连续不断地产生)
(2)他把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呀!”(2010年广东《偷父》)
(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描写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
5 品析有表现力的词语、品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你能根据答案自己总结这两种品析方法的一般答题规律吗?
同桌交流,发言。
(1)人物描写:文段运用了___描写(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表现___在___时的___心情(感情、性格)
(2)有表现力的词语;___、___、___这几个动词(或形容词)用得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___在时的动作(情态),表现了___的___心情(感情)
四学生总结学到的品析语言方法
1 这节课你学到了品析语言的哪些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 你学会了吗?检测一下
3 学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