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论文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摘要《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
作品展示了对俄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弑父案”这条伦理主线,分析德米特里的多重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以及他的伦理选择。
在俄罗斯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下,德米特里伦理身份的转变让他面临着选择杀死父亲后自杀还是向环境妥协、甘愿认罪的伦理两难。
而他内心中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不断博弈使他最终做出了承受肉体痛苦,实现新生的伦理选择。
德米特里的结局启示人们重新思考父亲的定义,呼唤父性意识的回归,更彰显了作者希望人们面对苦难时要懂得自我救赎的重要伦理意义。
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伦理身份的困惑伦理困境伦理选择Interpretation of Karamazov Brot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Literary Ethics China DmitryAbstract Brother Karamazov is the pinnacle of Dostoevsky. The work shows a reflection on Russi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Dmitry's multiple ethical identities, ethical dilemmas, and his ethical cho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and through the ethical main line of "the father's case." In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society of Russia, Dmitry's ethical identity change made him face the ethical dilemma of choosing to commit suicide after killing his father or to compromise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willingly confess guilt. And the constant game between human factors and animal factors in his heart made him finally make the ethical choice to endure physical pain and realize new life. Dmitry's ending has inspired people to rethink the definition of father and called for the return of paternal consciousness, which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s hope that people should understand self-redemption when facing suffering.Keywords Brother Karamazov Ethical identity confusion Ethical dilemma Ethical choice目录引言 (1)一、德米特里伦理身份的困惑 (1)(一)德米特里与家人──有血亲的陌生人 (2)(二)德米特里与卡捷琳娜、格露莘卡──三角关系的中心 (3)二、德米特里的伦理困境 (4)(一)选择弑父还是向社会秩序妥协 (4)(二)选择自杀而永不自由还是战胜邪恶而重获自由 (5)三、德米特里的伦理选择 (6)(一)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 (6)(二)甘愿受苦并净化灵魂 (7)结语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0)引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善于用自己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人性进行深入开掘,充分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描写作品中的犯罪心理。
儿童文学文本之接受论文
浅论儿童文学文本之接受摘要:文本接受,这是一个开放而又深深困扰作家、读者和评论家的问题,它涉及到文本的多层结构,更涉及到接受所应具备的多方背景。
误读是可能更是必然的,文本与接受双方的“矛盾”(外在和内在的)构成了“误读”的必由之路。
本文拟探讨误读的种种可能,以及误读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意义。
关键词:误读文本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早就得出的符合阅读、鉴赏规律的具有中国人机智的经验概括,下沉到具体的儿童文学文本接受中,我们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景象和特点。
由此产生的对文学文本的“误会”的解读——我们称为误读,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个有益的视角。
在接受的层面上,只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接受才具备其应有的意义。
也就是说,一方面,从作者和文本自身的角度去触及;一方面,又须由读者入手,结合多方因素,综合考察。
以下试从两个“基本点”切入,一作探讨。
首先回到文本的本体中去。
作家的所有才情才思都会深深浅浅地呈现在文本中,它所涉及的是一个不能用简单的直线型的判断所能涵盖的命题,其再现的姿态往往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
正如不是所有的音乐都会有生动的回应,在文学的山阴道上,知音的相遇和音乐的际会如出一辙。
在文学文本接受过程中,有许多近乎悖论的种种命题让我们为之困惑,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为之自然的沉迷。
来自文本自身的因素,它在某一阶段、某种历史条件下,可能会顺应时代和读者的需要;但同样的,在某些时候,它又会“自然”的挑战着读者的接受程度,每每掀起阅读的“变异”状态。
文本毕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必须“由本到本”,进行沉潜式的探究。
从这个意义而言,将儿童文学文本分为语音层、语义层(或谓表层意义和深层内蕴)是可取的,因而在这里就明显地发生了文学审美的多元化现象。
这不仅是文学语言内在的歧义和多解,还涉及到创作主体内在意识和心理机制上的种种特点。
所以我们才有理由说,文学文本是创作者内心情感、思想、才情的符号化表现,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论文学的“误读”接受
待 视 野 ”的 存 在 和 审 美 心 理 结 构 的 不 同 ,  ̄ xJ 从 而 使 得 这 种 “ 读 ” 上 去 既 切 合 作 品 的 客 观 读 g-- . - 误 看 于 作 品 , 然 会 有 一 种 先 人 为 主 的心 理 定 势 和 成 实 际 , 令 读 者 信 服 和 能 够 接 受 。如 自 居 易 《 必 又 赋 见 , 阐 释 学 理 论 所 讲 的 “ 理 解 ” “ 结 构 ” 得 古 原 草 送 别 》 中 的 “ 火 烧 不 尽 , 风 吹 又 即 前 和 先 。 诗 野 春 这 种 “ 理 解 ” “ 结 构 ” 作 者 的 仓, l 机 、 生 ”, 义 主 要 是 用 自 然 景 物 来 指 称 人 事 代 谢 , 前 和 先 与 J ̄ f动 作 本 表
正 误 和 反 误 是 文 学 接 受 中 读 者 对 某 一 作 品 是 指 读 者 的 理 解 和 接 受 虽 与 作 者 的 仓,' 意 旨 、 .I 1E 4 本 阅读 和理 解 的 两 种 基 本 形 态 。 其 中 , 包 括 对 作 义 有 所 抵 牾 , 作 品 本 身 却 在 客 观 上 显 示 了 读 者 既 但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论文报告文学人类学是一门涵盖了文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旨在以文学作品为样本,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涵。
而《罗摩衍那》作为印度史诗巨著,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多位学者利用文学人类学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本文将以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解读《罗摩衍那》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涵,旨在探究其对人类学、宗教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启示和贡献。
提纲:一、《罗摩衍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罗摩衍那》中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三、《罗摩衍那》中的英雄形象和心理学四、《罗摩衍那》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政治五、《罗摩衍那》中的幸福观和人生价值观六、《罗摩衍那》中的道德观和社会秩序七、《罗摩衍那》中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八、《罗摩衍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九、《罗摩衍那》的跨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以上这些主题都是文学人类学视阈下解读《罗摩衍那》的方向,不同的主题又侧重于不同的文化和人类学问题,因此各有独到的研究价值。
例如,第四个主题关注的是《罗摩衍那》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政治,旨在从文学人类学和女性主义视角来研究《罗摩衍那》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结构,探究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女性被动的表现形式,并提取其中可供借鉴的女性力量和崇高品质。
而第八个主题则关注《罗摩衍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旨在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解码《罗摩衍那》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寓意和艺术形式,探究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分析其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罗摩衍那》是一部跨学科、跨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解读和探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同时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宗教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
一、《罗摩衍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主题关注的是《罗摩衍那》作为一部印度史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
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学年论文1摘要:余华是现当代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中,活着所代表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其中的主人公福贵的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坚强活着的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并且去研究学习,我们在这里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深刻意义,以达到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的目的,以文学理论的视角去剖析人物内心的独白与他自身执着活着的意志。
关键词:文学理论,福贵,深刻意义一、文学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福贵,他坚韧、不屈不挠、努力的过活,即使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他一样顽强的活着,他的这种意志精神都对于我们都会是一种反省反思,反思自己的人生,反省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不能称之为苦难的苦难,我们在这个任务的映照下,能够对自己找到今后的方向与自己更加有帮助。
就如当今的人们,所生活的所映照下的写实,我们在我们的生活找寻着自己,找寻着自己之所以奋斗活着的不竭动力,许多人就在没有对生命有更深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学年论文2的了解时就已经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近几年来自杀率在世界上比重占的相当大,这不觉的让我们深刻的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内心怎么了?二、从余华自身来谈人物分析余华,当代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正如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
”(5)因此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所指的暴力又不是恶性事件的暴力手段,而是指我们生活中那种非常态的暴力,简言之,就是生活的压力与苦难,这对于我们的心灵就是承受着一种暴力。
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6)我们人的欲望有很多种,甚至推着你前行的就是你的各种欲望,并非欲望都是坏的,比如我们活着的欲望,首先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一种欲望。
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无论你对生活是否满意,你首先要活着。
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
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一、概述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传递价值观、塑造道德观念、展现人性深度等多重功能。
而在这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方法,致力于揭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选择与道德价值,为我们理解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基础,探讨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以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本质与意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伦理选择在文学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道德的呈现。
它通过对文学文本中人物行为、情感表达、社会现象等元素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伦理观念与道德判断。
这种批评方法不仅关注文学的艺术价值,更关注其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贡献,从而为我们理解文学的基本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文学的基本功能不仅在于娱乐和审美,更在于通过伦理选择与道德判断,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冲突与道德困境,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同时,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也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与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
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选择与道德判断,揭示其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贡献与影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 简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定义与重要性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以伦理选择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内涵和道德价值的批评方式。
它不仅关注文本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更着重于剖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伦理现象和人物伦理选择,从而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和核心价值。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文学作品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伦理道德的载体,它承载着对人性、道德、伦理的深刻反思和启示。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
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
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
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一、作品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
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
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
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
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
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
浅谈英美文学方向的论文写作
浅谈英美文学方向的论文写作学术论文是指较为系统地探讨和研究学术领域里的问题而形成的文章。
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其学术成就的重要手段。
学术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水平。
英美文学方向的学术论文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
首先,我们要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并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撰写学术论文。
一、常用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其撰写学术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因此,了解和掌握常用的文学批评理论至关重要。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形式主义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也叫新批评,把文学作品看成一种独特的人类知识的形式,并认为要获得这种形式的知识必须研究作品本身。
“文学研究自然而敏感的起点,是解释和分析文学作品本身”.形式批评家分析一首诗或一个故事,主要关注作品中的词语,而不是作者生平的真相,或产生该作品的环境。
他们往往格外关注作品的形式特征--语言风格、作品结构、语言形象、语气腔调和文学类别,并且他们不是孤立地分析这些成分,而是研究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的总体效果。
形式批评探讨一首诗的内在联系的基本方法是研读,即仔细地逐词逐行阅读分析语篇。
研读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篇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成分如何协调一致,共同达到总体效果。
由于形式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的文体和思想内容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形式和思想内容不可分开来探讨意义,使一个语篇具有文学性的正是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完全相互依赖性。
2.历史观批评。
历史观批评,试图通过研究产生作品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知识的历史背景理解作品,包括作家的生平和生活环境。
历史观批评主要不是为当今的读者解释文学作品,而是通过重新挖掘过去的作品当初发表时的确切意思和含义,帮助读者理解作品。
历史观批评以研究作品意义的变迁为出发点,如词语对当初读者的含义,以及语言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在那个时代可能引起的联想。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学理论第七章⽂学接受⽂学接受⼀、关于⽂学接受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学理论对艺术接受的研究接受美学改变了研究的重点:把艺术欣赏,读者对艺术的接受放到了中⼼地位。
诞⽣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代表⼈物:尧斯伊瑟尔主要特点:把艺术欣赏,即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提到中⼼的地位。
接受美学尧斯把⽂学史看成“读者的⽂学史”,“⽂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创作的”,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反映的环节,本⾝便是⼀种创造历史的的⼒量。
”“期待视界”(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所谓“期待视界”,是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学作品的⼀种欣赏要求和欣赏⽔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尧斯认为,在⽂学史上,⼀部部作品,作为⼀个个“⽂学事件”,它们的“相关性”“基本上是以当代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作者的⽂学经验的‘期待视界’为中介得到统⼀的。
”尧斯认为,“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某种“先⼊之见”,即阅读前即已存在的意向。
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带⼊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学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接受者的⽣活经历、⽂化⽔平、欣赏趣味等。
期待视域:个⼈期待视域与公共期待视域在⽂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和社会的复杂原因,⼼理上往往会有⼀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的既成⼼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空⽩”理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结构上的“空⽩”,它存在于情节、对话、⽣活场景、⼈物性格、⼼⾥描写等⽅⾯,这些“空⽩”所造成的作品的许多不确定性,它们召唤着读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
伊瑟尔的观点读者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再造再现⼀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篇1:浅谈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论...《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篇1:浅谈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论文关键词:屈原 "橘颂" 人格理想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后人常常将《诗经》与《楚辞》并举,将它们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创作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对诗歌《橘颂》的感悟,来深入解读诗人内心矢志不渝的人格理想。
一、走近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美政"理想纵观屈原的一生,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
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浅谈贺拉斯的“教”与“乐”——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寓教于乐”的论文
浅谈贺拉斯的“教”与“乐”——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寓教于乐”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贺拉斯;教与乐;文学创作论文摘要:贺拉斯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了并重的态度。
“教”,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
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在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得到价值的传承.(《诗艺》是理解罗马文学创作原则的主要来源,也是理解古希腊文学的参考。
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是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的杰出诗人,也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文艺批评家。
他的成就主要是讽刺诗和抒情诗,主要作品有:《讽刺诗集》二卷、(-e 短句集》、《歌集》四卷、(ie纪之歌》。
他的文艺思想主要包含在两篇诗体书简中,一篇是《上奥古斯都书》,另一篇是《致皮索书》,后者又被称为《诗艺》。
“诗艺”主要是他的诗体《书信集》第二卷中的第三封信,是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的。
“诗艺”的名字是百年后由罗马修辞学家、演说家昆蒂良(约35~95)加上去的。
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文艺创作的一般原则:第二部分讨论诗的种类和规则,主要讲戏剧,尤其是悲剧;第三部分讨论诗的作用、诗人的天才以及批评的重要性。
《诗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保留最完整的诗学文献,是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罗马文艺发展道路,是提出古典主义美学理想的奠基之作。
在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其影响仅次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作“古典主义的第一部经典”。
罗马帝国初期,屋大维提出了重振道德和民族精神的要求。
虽然罗马文艺兴起于公元前一世纪,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诗歌创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一味讨好观众、追求新奇、随意乱写、胡拼乱凑等等不良风气。
基于文学接受视角的鲁迅短篇小说《兔和猫》阐释
基于文学接受视角的鲁迅短篇小说《兔和猫》阐释论文:从文学接受视角看鲁迅短篇小说《兔和猫》在鲁迅的短篇小说《兔和猫》中,我们看到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兔子和一只猫,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其中的情节可以看作是鲁迅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又如何从文学接受视角看待这个故事呢?一、故事的主线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兔子和一只猫,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十分特殊。
猫是食肉动物,而兔子是草食动物,它们本来是敌对的关系,但它们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
兔子因为害怕猎狗,来到了猫的巢穴里躲避,猫对兔子照顾备至,甚至不惜自己去寻找食物来养活兔子。
最后,在猎狗的“追捕”下,兔子与猫一同躲进了一个墙壁裂缝里,最终两只动物都躲过了猎狗,但是猫因为饿得太厉害,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兔子却大为伤感,因为它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兔子对猫的去逝感到难以承受。
二、故事的情感表达故事中,猫和兔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交流,尤其是在猫照顾兔子时,更能鲜明地表现出两只动物之间的情感。
以兔子的角度来看,它对猫的敬仰、依赖和感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兔子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在猫面前没有任何价值,但是,猫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轻视和嫌弃,反而极其珍视兔子的存在。
猫对兔子的关爱、照顾和守护,使得兔子能够在恐惧和危险中得到保护,充分体现了猫作为“母亲”的形象。
同时,在兔子感到痛苦和伤心的时候,猫的去世成为了兔子的无限悲痛之源,兔子对小猫的去逝难以承受,这种深刻的感情体验既揭示出动物之间可能存在着情感上的奇特交往,也反映出了人类世界中情感与道德的单薄。
三、故事的社会折射《兔和猫》中的情节虽然讲述的是两只动物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批判意见。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单薄和贫乏。
因为社会的制度和环境,人们之间相互猜忌、相互冷漠,失去了爱和同情之情。
文学评论论文写作指南文本分析与评论的技巧
文学评论论文写作指南文本分析与评论的技巧文学评论论文写作指南一、引言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评的一种形式,它旨在解读文本,揭示作品的主题、风格、文化背景等,并准确评价其质量与价值。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文学评论论文的写作指南,并探讨文本分析与评论的技巧。
二、论文结构1. 文献综述在开始撰写文学评论论文之前,我们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前人的研究动态和现有观点,为自己的论文提供理论基础。
2.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需要简要介绍所要分析的文学作品,并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提出本篇论文的论点和理论框架,为接下来的分析和评论奠定基础。
3.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文学评论的核心部分,要求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主题与情感:分析作品所涉及的主题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例如情感描写、隐喻手法等。
- 叙述结构与风格:探讨作品的叙述方式、时间线索、文体特点,以及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 人物塑造与角色关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其性格特点、社会背景,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等。
- 文化与历史背景:考察作品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分析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4. 评论与评价在评论与评价部分,我们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创新与突破:评价作品在文学创新方面的成就和突破,如题材的新颖性、艺术形式的变革等。
- 感染力与共鸣:评价作品对读者情感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其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的探索。
- 价值与意义:评论作品的文化、社会和人类的价值意义,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5.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需要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回顾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对文学作品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三、文本分析与评论的技巧1. 多角度分析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历史的天空》为例【摘要】:文学接受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解读过程,而文学接受本身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
人们处于某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和解读,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境界。
【关键词】:文学接受作品解读文学作品的解读, 就其过程而言,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他们都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文化修养, 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解读心境,都有可能造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在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所以在我看来文学接受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
文学作品给它的接受者一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然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它们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
他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
”①而在我看来这三个层次大致可以总结为:首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消闲、娱乐与放松的功能是文学接受的基本价值、其次就是读者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来进行阅读、最后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
谈谈你对文学或艺术学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因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
任何一个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总是企图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认识、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给读者,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作为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应能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主题鉴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是一个包含各种要素的有机整体,主题是由这些要素来共同体现的,所以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不能只抓住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行为、人物的片言只语就加以引申、归纳就得出主题,而应该整体把握,深刻领会作家所赋予形象的思想意义以及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诗前的小序我们了解到这是作者一段真实的遭遇。
在聆听琵琶女动人的演奏之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的身世结合起来,有了深刻的漂泊、沦落之感,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自己的感慨,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赋予作品。
作品既展现了琵琶女演奏的绝妙如神的音乐形象,也描述了琵琶女悲惨的人生遭遇,通过琵琶女的身世联及自己的人生遭遇。
那么这首诗的主题应该如何把握呢?显然,我们不能仅仅抓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音乐形象,就将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作者在歌颂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也不能只根据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梦啼妆泪红阑干”的身世,就将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慨叹琵琶女命运的悲惨。
从作品的整体来看,音乐的描写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也衬托了琵琶女命运的悲惨,对她给予无限的同情;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则是为了反映自己的不幸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神来之笔,使读者毫无突兀之感,是顺理成章的得出的结论。
所以,作者对瑟琶女悲惨的身世、命运和作者自己被贬官谪居的抑郁心理的描绘,目的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文学接受研究
7.1 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批评
文学本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演变: 作家-文本-接受(关系) 接受 / 解释活动:文学及其意义并非 来自作家的创作,也没有凝固在文本之 中;文学及其意义存在于接受关系之中, 存在于接受者的阐释过程之中。 接受研究再次引入了“外部研究”的 视域。
3
西方阐释学的两个来源
12
海德格尔与哲学解释学
A. 阐 释 的 历 史 性 : 解 释 有 一 个 历史给定的前提,形成解释的知识 视野。 理解的先结构或前结构:“先 有”,“先见”和“先行掌 握”。 “阐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见到之 中。”即此在构成解释的视域。 B. 解 释 的 意 义 : 不 是 对 外 物 的 解释,而是对此在的理解。
24
3. 接受批评
1960 年代,联邦德国文学界就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涉及面很广 的争论。 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对在西方长期流行的对文学形式主义 解释的批判。 在讨论中人们认识到,现世界中文学实际上是“介入” 和“参与”社会生活的。 由此导致了对文学接受现象的注意,接受理论因此应运 而生。
1
文学接受理论的形成和特点
阐释 / 接受理论研究的并不是接受活动本身及 其特点,与传统的欣赏、阅读理论和接受研究 (功能论)有根本的区别。 接受理论是一种新的文学本体论:强调文学并 不像以往所说的那样,是作家创造的产物,以文 本或作品的状态存在着; 文学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现象),只能存在于 被阐释(被接受)的过程之中。 接受理论研究文学被解释(接受)的存在状态, 并认为文学特点和性质只能根据这种存在来认识。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以阐 释 / 接受研究为标志的重大转折。 从此,文学研究必须兼顾接受视角、必须 关注理解/接受活动对文学的定位以及解释 的历史性,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接受研究的谱系:现象学-波兰文学理论 家罗曼·英加登-哲学解释学-以德国姚斯 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美国的读者反 应批评。
文学评论论文写作指南解析文学作品的步骤
文学评论论文写作指南解析文学作品的步骤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的一种写作形式,它要求读者详细研究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形式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如何撰写文学评论的指南,以帮助您系统性地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 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在开始撰写文学评论之前,您需要选择一部与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
最好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意义的作品,例如经典小说、重要诗集或戏剧作品。
确保您对所选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和感兴趣,这将有助于您写出有深度和思考的评论。
2. 阅读和理解作品在开始撰写评论之前,您需要全面阅读和理解所选作品。
花费足够的时间通读作品,并注意其中的细节和要点。
分析作者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主题和意象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的批评和解读资料,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开始写作 - 引言在开始撰写评论正文之前,您需要写一个引言来概述您的评论内容。
在引言部分,您可以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作品的作者以及作品的主题或关键问题。
此外,您还可以提出您的主要论点或观点,为接下来的评论正文做出铺垫。
4. 评论正文 - 结构和组织在评论正文中,您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结构,以清晰地表达您的观点和分析。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组织结构:4.1. 开篇段落 - 这个段落可以用来引出您评论的主要观点或论点。
您可以简要介绍作品的关键要素,并说明您将重点关注的方面。
4.2. 文学元素分析 - 在这一部分,您可以详细分析作品中的文学元素,例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象征意义等等。
请使用具体的例子和引用来支持您的观点,并尽可能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4.3. 主题和意义 - 在这一部分,您可以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请说明作品在表达何种主题或观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的情节、人物或象征手法来传递这些主题和意义。
4.4. 结尾段落- 在评论的结尾部分,您可以总结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并给出一个简短的评价或评论。
此外,您还可以提供一些思考问题或建议给读者,以促进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
文学类论文研究方法有很多,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 文本分析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2. 社会历史批评法:以社会历史为视角,探索文学作品与当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与时代交织的关系。
3. 人文主义批评法: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的表现,人文主义批评法将重点放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人文思想等方面,从人性、自由、道德、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 旁证法:将文学作品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映,通过考证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将其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从而读懂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
5. 比较研究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多个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发掘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6. 心理学研究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探究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类心理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社会进行关联,深入
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心理问题。
总之,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解读论文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解读论文一、引言《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李克用在三垂岗置酒的情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壮志豪情。
本文旨在对这篇赋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历史背景李克用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当时,唐朝已经衰落,藩镇割据,战乱频繁。
李克用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乱世中崛起,成为一方霸主。
三垂岗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
李克用在此置酒,一方面是为了犒赏将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谋划未来的战略布局。
三、文学价值(一)语言优美这篇赋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和氛围。
(二)结构严谨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从置酒的场景描绘,到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刻画,再到对未来的展望,过渡自然,逻辑清晰。
(三)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豪迈壮阔的意境,展现了李克用及其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雄心。
四、思想情感(一)壮志豪情赋中体现了李克用及其将士们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爱国情怀尽管身处乱世,但他们心中仍然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三)对命运的思考在战乱纷飞的时代,人们对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感受。
这篇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五、与历史的关联(一)反映社会现实《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
(二)对后世的影响这篇赋为后世研究唐末五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是一篇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通过对它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还能感受到古人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历史的天空》为例【摘要】:文学接受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解读过程,而文学接受本身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
人们处于某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和解读,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境界。
【关键词】:文学接受作品解读文学作品的解读, 就其过程而言,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他们都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文化修养, 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解读心境,都有可能造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在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所以在我看来文学接受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
文学作品给它的接受者一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然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它们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
他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
”①而在我看来这三个层次大致可以总结为:首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消闲、娱乐与放松的功能是文学接受的基本价值、其次就是读者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来进行阅读、最后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
徐贵祥是近年来人气较旺的当红作家,身为军人,他被认为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先后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大奖,并于2005 年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
随后,徐贵祥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升温,成为畅销作品。
徐贵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人们会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现在我们就以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为例,从文学接受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文学接受视角下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
好看的小说当然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以及巧妙的编织。
文学其实就是人学。
首先,它必须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造”出一个或一群“人”出来。
《历史的天空》在“造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人物几乎避开了所有的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形了的那些脸谱。
我们要说,中国的英雄就是中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314页国的英雄,抗日英雄就是抗日英雄,英雄既有民族特色也有时代的特色。
《历史的天空》之所以好看和耐看,就是因为它写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英雄的特色。
《历史的天空》主人公梁必达早年大名梁大牙,小镇雇工,日军打进家园后,逃到凹凸山,游击队司令员杨庭辉苦口婆心地动员梁大牙参加八路军,梁大牙认为土八路要粮没粮要枪没枪,当八路实在委屈了自己。
但是梁大牙的主意改变得很偶然,就在此时,门外暗了一下,进来的是两个青年女子,看着这个俏模俏样女八路,梁大牙的脑子一热,对杨庭辉说:“也好,这个八路咱就先当着试试。
”就这一步,梁大牙从此就走向了战争和政治,并一步步显示了自己的卓越。
一位评论家曾说,徐贵祥的创作是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他把战争写得更像战争了,把历史写得更像历史了,把小说写得更像小说了。
的确如此,这部作品将深刻的思想性、完美的艺术性和最大限度的可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真的亲历了那段历史、亲历了那一场场战争,又仿佛真的经历了那样精彩绚丽、丰富壮美的人生。
这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它令我们享受了一场精神的盛宴。
它让我们从梁大牙身上、从张普景身上、从所有那些平凡而又可爱可敬的人身上,看到了永远不会黯淡的人性光辉;也是它,让我们看到,这些平凡如我们的兄弟姐妹的人们,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战歌,构起了我们无畏的、充满希望的民族。
这样的一部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以及巧妙的情节编织在一起的优秀小说必定会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茶余饭后人们都会读读它,把它作为一种消闲的生活方式,可是有的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么多文学作品,同样是为了娱乐消闲为什么就选择了这一部呢,难道就不可以选择其他的?这就和文学接受的第二个原因有关了,文学接受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文学接受者必定会有接受者的一些目的在里面。
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里说道:“文学消费与文学阅读并不是一码事。
人们买一本书,可以不是为了看,而是出于其他目的;人们看一本书,也可能带着其他目的。
”②就好比从上世纪80 年代起掀起的“张爱玲热”,至到今天还一直持续不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那个时代在出版商和传媒肤浅的炒作下,大多数的读者阅读张爱玲已不再仅仅是出于阅读兴趣,而是把读张爱玲的作品作为炫耀时尚的资本,通过这种阅读来识别自己的文化身份,感染上张爱玲的贵族气,确认一种优越感,作为财富和文化修养的象征。
同样,对于《历史的天空》而言,同样有着相同的文学接受的目的,阅读《历史的天空》不仅仅是为了消闲、娱乐的目的,还有着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历史的天空》书写的是一个平凡的英雄梦。
讲述一个小人物在历史的天空下经历了世间沧桑最终成长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难道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嘛,不是这样的。
无论是在小说描写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今这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自己的心中都会有着一个英雄梦。
都不希望自己的成长回是默默无闻的,都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加的精彩。
在那个时代,面临着国仇家恨,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仇恨感激起了人们心中成长的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赶走侵略者,保卫国家,保卫自己的亲人。
而在当今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来,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
恰恰小说中描写的情节故事刚好吻合了当今人们的心理,“都有一个英雄梦”,这无疑是对读者最大的诱惑,小说中的描写与读者的内心产生了最大的共鸣,这就让读者在接受这部作②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第9页品的时候有着特别的亲近感。
或许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并不能每个人都走在这个时代的前例,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但是在小说的阅读者可没有这样的界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为小说中那个英雄人物,我们在现实中没法达到的心愿,我们在阅读的想象中却可以得到满足,出于这样的目的和需要,我们会选择这部小说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些思考,这就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这也就是出于一些自身的需要和目的人们回去选择这样的文学接受,而通过文学接受中对作品的认识和自身的实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解读。
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的这两个层次,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还有第三个层次,那就是悦神悦志的这个层次。
也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的这样的一个层次。
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这样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这里诗的“兴观群怨”说我们暂且不谈,而在这句话中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似乎对于今天我们的阅读仍然是存在的,而且这只是我们阅读现象的一个表层目的,我们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难道不是因为为了习得某种自己还不会的知识,了解自己还不清楚的东西嘛,我觉得大多数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是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的,至少在我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会无缘无故去阅读的,必定是有一定的目的在里面的。
不过这样的目的也只是表层的现象,就像我刚才说过的那样文学接受我们最终是要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我们自己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通过阅读的过程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
唐太宗曾经不是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而我们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是有赖于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的。
较好比对于《历史的天空》这部小说而言,我们阅读它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更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感受、体会。
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深入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以其对革命斗争史的独特展示颠覆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叙事模式,革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和传统英雄观,完成了对历史的另类书写。
这部小说延续了新时期以来战争题材小说对战争与人关系的思考,唤醒了在当代久已淡化的英雄主义精神。
对历史的任何思考如果离开了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关注都将是苍白的。
这些思考应该对当代有警醒、借鉴意义。
《历史的天空》就有这样的意义。
因为,在当代转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信仰、追求已逐渐被人淡忘,往日的激情与梦想、英雄主义精神似乎已不合时宜。
但任何时代都离不开英雄主义精神,在一个缺乏英雄主义的时代张扬英雄主义更为必要。
梁大牙是那个逝去时代的英雄,他们那一代人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自己。
他有着过人的智谋、胆识,也有着非常人可比的胸襟与气魄,他的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即是其人格升华的表现。
梁大牙是真正的英雄,他身上放射出真正的英雄主义光彩。
作者基于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深入思考,为我们塑造了这一平民英雄形象,革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并在一定意义上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我们可以在更真切的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探寻当代人的精神缺失,进而激励我们去创造新的历史。
我们从中或许还会有这样那样的体会、感悟。
但是从以上一点我们足可以看出文学接受以及文学作品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1987年版安徽出版社【3】:李壮鹰李青春《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4】: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5】:《徐贵祥:写好抗战作品正逢其时》北京日报网页 200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