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 我们生活的地方》集体备课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全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全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环境的细节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补充。
同时,学生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尚待培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活环境,知道这些环境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难点: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生活环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环境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道具和材料。
3.布置课堂环境,营造生活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和分享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生活环境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生活环境的特点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生活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感知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环境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全部集体备课说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全部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的地方》是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
本课通过对学生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对生活环境的描述,对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阐述,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建议。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保护环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等深层次的问题,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和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知道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知道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和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我们的生活环境。
2.新课导入:介绍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生活实际出发,保护环境,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环保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小学人教部编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整体说课

《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整体说课单元整体说课本单元以家乡的美景、家乡的故事、家乡的特产、家乡的人美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家乡的概念,从而更加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发现家乡的美,知道家乡的民俗民情,会讲述家乡的故事及家乡的名人故事;了解家乡的物产丰富,知道家乡的物产养育一方人,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立志建设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建设出力献策,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做一名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主题一:我爱家乡山和水。
这个主题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地认识家乡美,体验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故事、民俗传说,会唱家乡的歌曲;体会身为家乡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主题二:家乡物产养育我。
这个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搜集、整理家乡的物产,知道农业、手工业、小吃等方面都能突出反映家乡的特色,明白家乡文明靠着丰富的物产而源远流长;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
主题三: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本主题通过介绍什么是“家乡人”,引导学生感受身边家乡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温暖,知道身边的普通人在为家乡和家乡人辛劳付出,学会在课下努力搜集整理资料,找到家乡的名人事迹,从而明白自己也要为家乡的建设奉献力量。
主题四:家乡新变化。
本主题通过家乡的各种变化,体会现在家乡变化的不足及自豪之处,从而培养科学的发展观,立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家乡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单元重点难点1、知道什么是“家乡”和“家乡人”。
2、知道家乡物产丰富。
3、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
单元教法建议1、情景模拟与游戏法。
让学生在情景模拟和游戏中理解什么是“家乡”,什么是“家乡人”,家乡都有什么美景和特产,以此增强家乡荣誉感,从而产生“我是这里的人,我自豪,我是这里的人,我要建设好自己的家乡”的情感,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进而从内心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愿望。
2、以参观调查、采访的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搜集整理关于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故事、家乡名人的事迹,并且能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达对家乡的感受,让他们在参观调查、采访的过程中理解家乡的建设需要这些新生力量,立志从现在开始要努力学习,为家乡建设得更美丽富饶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道德与法治(二上)大单元教学设计之《我们生活的地方》(任慧)

活动一: 《情景智能问答》
要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
示该课第一板块多个场 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 有心人,根据多媒体图 片展示,说说身边有哪 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 家乡做贡献。并引导学 生回答:你从这些人上 看到了什么优点?他们 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并 引导学生对家乡劳动者 心怀感激之情。
9
10
活动二: 《感谢您:家乡人》
●针对学生对这些知识与德育目标的达成,
我们可以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分为四个层 次或阶段:
1.观察了解层次; 2.体验感受层次; 3.调查探究层次; 培德育情的过程目标 4.思考认知层次; 5.合理表达层次; 6.改造实践层次;
(3)涉及家乡领域的各单元过程目标分配
其次,读各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功能定位。
要求: 学生通过写祝福的
话,制作卡片等方式表 达对家乡劳动人民的感 恩之情,通过形式多样 的感谢后,说说你为什 么感谢他们。你有什么 话想对他们说?
11
活动三: 《家乡人了不起》
要求: 围绕“我”认为家
乡的什么人了不起,他 做了什么事让我们对他 产生崇敬之情。我们要 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闪 光点。分组讨论交流, 最后在班上汇报。或者 事先布置学生收集你认 为了不起的家乡人的照 片与事例,在班上与同 学分享。
5
6
活动二: 《我的最爱大讨论》 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分成 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 论“我”最喜欢家乡的 哪个或哪些物产,为什 么喜欢这些物产,这些 物产都是怎么生产出来 的,都经过了哪些农民 伯伯或工人叔叔的手。 并讨论如果我们没有这 些物产,会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什么不便。最后 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要求:教师让学生事先
收集关于我与家乡的小
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
道德与法治(二上)大单元教学设计之《我们生活的地方》(任慧)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摘要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六大领域《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概括为六大生活领域,这六大生活领域从小到大依次为:1.我的健康成长2.我的家庭生活3.我们的学校生活4.我们的社区生活5.我们的国家6.我们共同的世界二、整套教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七大教育主题展开1.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2.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3.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6.国家领土主权教育7.开放的国家视野教育因此,六大领域乘以七大教育主题产生了约47个教学单元,十二本教科书,每本包括4个教学单元,十六节课。
道德与法治教材延循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同一内容在不同主题(领域)、不同年级循环出现,但学习要求、难度逐步提高。
47个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分布如下图:基于以上宏观认识,我们在备课时要把握课程特点,从三个大处着眼:1、超越单课时的教学设计。
2、厘清同一领域的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
3、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设计总结与评价任务。
三、确定了单元整体设计备课程序。
1.深入解读教材2.精准设计教学目标3.适切选择教学内容4.智慧开展课堂教学活动5.合理制定估测评价系统四、具体步骤(一)深入解读教材(四读)(1)一读同一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即一读同一主题在整套教材中的功能定位。
(2)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即二读各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功能定位。
(3)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即三读各话题与板块在一课中的功能定位。
(4)四渎每一课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点和本课的核心价值。
即四读图文、栏目、关键词在一个话题或板块中的核心价值指向。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在一起”,主要包括三个知识点:“我们班”,“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社区”。
本单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体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集体生活的基础,他们对于班级、学校和社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集体生活的意义,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有效沟通,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集体生活的意义,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难点: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有效沟通,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集体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学生、老师、家长等,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
2.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或多媒体课件。
3.教学道具:如班级、学校和社区的模型等。
4.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的真实或模拟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班级里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集体生活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多媒体展示“我们班”、“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社区”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集体生活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感受和经历,讨论如何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4.巩固(10分钟)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在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有效沟通,解决问题。
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设计意图

《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教学设计意图一、单元整体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小学二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内容, 包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和16课《家乡新变化》四课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教材将“家乡”这一抽象的文化心理概念具象为“我们生活的地方”。
让学生从可观可感的家乡风景、家乡物产、家乡人物等方面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 发现自己生活地方的美好, 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从而培养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所任教的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 学生的生活视野比较窄, 阅读能力和范围有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我调查了学生进行家乡旅游的情况、对有关家乡情况书籍的阅读情况及家乡电台的观看情况, 全班30个学生仅有4.5名学生进行了家乡旅游, 很多学生仅生活现有周边, 社会活动有限;受家庭影响, 家乡的电视节目基本不看。
但是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很感兴趣,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有强烈的欲望想了解社会中的事物。
(三)我的思考基于单元目标和本班学生的情况, 遵循儿童的生活,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 设计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 决定采取讲授、调查、观察、讲故事、欣赏等主题式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美, 建立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家乡的风景、人文和物产等, 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了解家乡的变化, 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远大愿景。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 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学习和展示家乡的特色。
教学重点: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家乡, 讲家乡的故事, 学习和展示家乡的特色。
三、单元主要教学实施《我爱家乡山和水》1.看地图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 初步感知地图方位, 为下一步学习打下铺垫;2.通过小导游介绍和照片展示说明的方式感知家乡的风景区, 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的方式感知表述身边的美;3.讲北台钢铁厂的故事并留作业, 收集家长眼中的钢厂故事, 从单元主题出发, 从身边的事出发, 从身边的人出发, 从学生的核心素养上下功夫, 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
最新鄂教版品生二下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地方情感与态度了解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知道家乡的名胜古迹及当地富饶的物产,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
感受家乡的变化,形成建设家乡的意识。
行为与习惯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及分工合作。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名胜古迹、丰富物产的相关资料,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做记录,形成一定的技能。
尝试制作简单的家乡小吃,形成初步的劳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家乡的调查、家乡物产的再创造等活动,培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锻炼与人交往、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初步掌握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与表达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各方面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单元并没有直接出现“家乡”一词,而是用“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为单元的主题。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安排了“好山好水好地方”“富饶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三个主题。
从家乡的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再到名胜古迹,展现了家乡的各种面貌;从家乡的特产到特色小吃,展现了家乡丰富的物产;从眼里看到的家乡变化到展望家乡的未来,展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
达些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他们会从这些浅显的、熟悉的场景中了解并认识自己的家乡,形成对家乡的热爱。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强调“家乡”的概念,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人手,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搜集资料法学法:1.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3.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教学准备:制作相关的课件。
师生课前共同搜集自己在家乡的美景中快乐玩耍的照片。
课时安排:单元建议总课时:6课时第一课:好山好水好地方 2课时第二课:《富饶的地方》 2课时第三课:《我们的生活变了样》 2课时。
幼儿园主题教案:我生活的地方(大班)

幼儿园主题教案:我生活的地方(大班)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我生活的地方主题目标:1. 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增进友谊。
活动准备:1. 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如图片、照片、文字等。
2. 教师准备一些当地的风景、名胜、特产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一些游戏材料,如拼图、画笔、纸张等。
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幼儿进入主题,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哪里吗?”引导幼儿说出“家乡”的概念。
2. 主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幼儿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特产等,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3. 分组讨论: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4. 动手制作: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关于家乡的作品,如拼图、绘画、手工等。
5. 分享交流: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制作的过程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结束活动: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主题的重要性,希望幼儿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的地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活动总结:本次活动通过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活动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反思:在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对于家乡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前期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教师在准备活动时,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未来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第三课:《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第一课时

三、表一表,画一画
1、你希望我们生 活的地方变成什
么样子呢?请你
写出来或画出来。 2、家乡变化 真大,把你想象中 的美丽家乡画在书 中第13页!
四、请父母讲一讲有关宜昌的变化并想一想:
汤姆是从美国到中国旅游的,对
这里不熟悉。请你给他介绍一下我们
学习提示: 1、独立观看图片,想一想。 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活动,要求简洁表述。 3、全班展示。每组推荐一人发言.
这 是 我 们 三 峡 大 坝 原 来 的 地 方 中 堡 岛
这 就 是 世 界 闻 名 的 三 峡 大 坝
Hale Waihona Puke 三、议一议 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变化吗? 有哪些变化?
说一说 谁来说说大家共同发现的变化 ?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欣赏:
这 是 我 们 学 校 以 前 的 教 室
这是我们现在的教室
这 是 我 们 现 在 的 教 学 楼 和 运 动 场
一、看看祖国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一想家乡的变化图景。
今 日 深 圳
深圳老照片
老 北 京 照 片
美 丽 的 新 北 京
二、合作探究:
说一说: 阅读教材第11~12页,说说书中小朋 友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活的地方?
风光名胜
动人传说
丰富物产 特色小吃
可喜变化……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目标情感与态度了解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知道家乡的名胜古迹及当地富饶的物产,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家乡的变化,形成建设家乡的意识。
行为与习惯: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及分工合作。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名胜古迹、丰富物产的相关资料,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做记录,形成一定的技能。
尝试制作简单的家乡小吃,形成初步的劳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家乡的调查、家乡物产的再创造等活动,培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锻炼与人交往、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初步掌握搜集材料与表达的方法。
设计思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各方面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家乡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本单元并没有直接出现“家乡”一词,而是用“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为单元的主题,。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安排了“好山好水好地方”“富饶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变了样”三个主题。
从家乡的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致,再到名胜古迹,展现了家乡的各种风貌,从家乡的特产到特色小吃,展现了家乡丰富的物产,从眼里看到的家乡变化到展望家乡的未来,展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
这些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他们会从这些浅显的、熟悉的场景中了解并认识自己的家乡,形成对家乡的热爱。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强调“家乡”的概念,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如下几个内容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1.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能用多种办法手机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3.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课时安排单元总课时:7课时第一个主题:3课时第二个主题:2课时第三个主题:2课时1. 好山好水好地方主题目标:1.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生活的地方》幼儿园中班讲课PPT课件

谢谢
04 古厝大不同
古厝大不同
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更直观地了解了家乡古厝的结构、造型、特点,感受了古厝的与现代 建筑房子的不同之处。
05 闽南童谣我会说
闽南童谣我会说
通过“我生活的地方”主题的开展,孩子们不仅知道了一些方便我们的服务机 构、公共设施,同时也懂得感谢为我们生活提供方便的服务人员。实地游览、 调查了解等,孩子在多途径的探索中获得了最真实的体验、最丰富的经验,同 时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02 我居住的社区
我居住的社区
我生活的地方,我们先从身边的社区入手,社区里面有什么? 社区有很多房子、有我喜欢的滑滑梯,我经常去玩。 我们的小区有游泳池,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去游泳。 随着课程的推进,我们请家长引导孩子们了解自己居住的环境,继续追随孩子的兴趣,深挖孩子眼中熟悉 的社区。
社区一角
滑滑梯、篮球场、草地、运动器械…真是太好玩啦!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很多公 共设施:共享单车、体育馆、垃圾车等等,我们生活在这里可方便啦!
“五一”快到了,你们想去哪里玩? 我要去世界城游戏城玩。 通过家园共育,孩子们与家长进行了一场“大探秘”。
制定出游计划
引导孩子提前计划好自己的出 行攻略:时间、乘坐的交通工 具、地点、注意事项等等。真 正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出游,我 做主!
制定出游计划
(二)出游啦 (三)分享我的出游 游玩后,孩子们将自己游玩的 照片和同伴们进行了分享。
我生活的地方——幼儿园中班班本 课程故事
目录
01
活动缘起
02
我居住的社区
03
家乡美,游家乡
04
古厝大不同
05
闽南童谣我会说
01 活动缘起
活动缘起
主题活动《我们生活的地方》

主题活动:我们生活的地方【主题说明】除了家和幼儿园之外,社区及周围的环境是孩子们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了。
他们张开自己的耳朵,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一家家商店,一条条街道。
社区及周围的环境是孩子们与之共同呼吸的空间,是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环境,也是孩子们游戏和认识事物的小小世界。
为了拉近孩子与社区及周围环境的距离,我将开展“我们生活的地方”主题活动。
希望通过实地探索与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对社区多一份熟悉,感受周围生活环境为我们带来的方便,体验自己也是社区一分子的感觉,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初步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社区,而且能自然而然地培养起对家园和文化的感情。
【主题网络】【主题活动预设目标】1.感受生活环境的美。
2.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有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3.学习清楚描述小区(或村庄)里的服务机构、公共设施。
4.初步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感谢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5.愿意为小区(或村庄)做力所能及的事。
6.尝试用美工、建构等形式表现对周围事物的认知。
7.愿意扮演“为我们服务的人”的快递员、送奶工,在情境游戏中体验扮演角色的乐趣。
【主题总反思】:这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围绕着生活地方的“吃、穿、住、行”四个方面来展开,从孩子们最贴近的生活实际去开展。
让孩子们通过这次的主题活动更进一步的去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其实一开始开展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老师也迷茫过,不知道对于预设的分主题要如何开展。
我们会担心很多怕孩子不同,或是怕孩子们难理解。
但是随着主题的开展我们发现其实孩子们真的不能怕他们不懂,只要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参观、调查过他们的兴趣就会特别高,会有很多可以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的。
而且是围绕着身边常见的地方、场景贴近幼儿的生活,就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
当然这次班级的主题能这么顺利地开展还要得益于家长的积极配合。
班级的这次主题很多是需要家长带孩子一起去参观、调查、实践的。
所以家园有效配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保障。
幼儿园主题教案:我生活的地方(大班)

幼儿园主题教案:我生活的地方(大班)教案主题:我生活的地方(大班)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包括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表达自己生活环境的能力。
3. 提高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2. 讨论和分享各自生活的地方的特点和美好之处。
3. 学习并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模型。
2. 准备绘画材料,让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家和社区。
3. 准备一些环保知识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你们生活在哪里吗?”引入主题。
2. 讲解与分享:教师展示准备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模型,讲解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然后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特点和美好之处。
3. 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用绘画材料画出自己的家和社区,增强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4. 环保教育:播放环保知识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引导孩子们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
5.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感受。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任务,让孩子们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寻找并记录自己生活地方的新发现,或者进行一次简单的家庭环保行动。
六、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各种活动和讨论,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自己的生活地方,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如他们的分享、提问和绘画等。
2. 通过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在下次课程开始时,进行复习和反馈,了解孩子们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记忆和掌握情况。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我生活的地方》含反思word版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学校启蒙教育的最早阶段,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既要有趣又要能够传达一些道理,培养孩子的各项基础能力。
幼儿园阶段最常用的资料是幼儿园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过程、提问互动环节、活动反思等内容,帮助幼儿园教师梳理安排好每次的课堂环节。
好的教案设计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知识技能。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一些优质的教案案例,方便大家使用学习。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我生活的地方》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我生活的地方》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上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知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在课堂内尝试使用电脑获取知识。
3.激发学生热爱上海,建设杨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教学难点:1、使用电脑,查找相关资料。
2、通过对比,知道上海市政府花大力气,使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四、分类要求:A类学生:1、能使用电脑,查找相关资料。
2、师述:我们生活在中国的那一个城市呢?(B类学生回答)师:谁能在地图上找到上海在哪里?(在你们面前的电脑上找一找,点击后中国地图变为上海市地图,请一位B类学生上来。
)师:我们生活在那个区呢?(B类学生说,学生点击后上海市地图变为杨浦区地图)师:瞧,这里就是我们学校所在的街道,有谁知道自己的家属于那个街道?自己在面前的电脑上,找一找。
师: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生活的地方。
3、出示课题,并板书:我生活的地方二、新授:(一)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的变化:1、师: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建设上海,改善全市人民的生活条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你们家发生了那些变化呢?在课前邹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个调查表,接下来就听听大家的调查结果。
(A类学生带好调查表到前面,可以通过一方面来介绍,也可以通过多方面来介绍,使用投影仪。
《我们生活的地方》教案

(6)、考察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7)社会考察与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
播放一些人们在社区中生活的场景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引入社区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社区是我家,牵涉你我他。
(二)小组交流(小组内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问题的讨论和准备,对于没有找到的知识点和疑问主动向别人请教)
(1)你对这一号召的提出有什么看法?(4分)
(2)为搞好邻里关系,请你提出自己的设想。(4分)
三、板书设计:
社区的含义及分类
一、关注社区
关心和关注社区
我们生活的地方
二、社区考察——社区考察步骤
四、知识链接:在城市,社区就是一个居委会管辖的范围,在农村,社区就是一个村管辖的范围
【心得感悟】
社区要安装先进的电子监控系统 邻里要互相关照
对待邻居要“形同陌路” 不要多管闲事,以免遭麻烦
A. B. C. D.
6、我们同学身兼多种角色( )
在家是孩子 在校是学生 在社区是成员 社会是公民
A. B. C. D.
(六)、拓展延伸。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邻居关系,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我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需要。反观我们现实生活,自从进入电气化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邻里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如今家家出入关门闭户,距离近,心却隔万水千山,由于缺少沟通,彼此间一旦发生纠纷,就可能唇枪舌剑,甚至大动干戈。为此,七年二班同学发出了《做好社区邻里关系》的号召。
2、精读教材(参照下面知识梳理和框架,细读教材中的大字部分,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做好勾画,同时对难点和不懂知识做好笔记)
3、基础知识预习
(1)社区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教案1

《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机构,学会利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公共设施、场所等。
2、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记录、整理调查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技能,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体验社区环境、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为我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人员,并能尊重他们。
教学重难点尊重儿童的自主表现,当儿童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式、支持式的指导,不应包办代替。
了解、体验社区环境、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出示图片,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我们生活的地方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2、揭示课题。
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
二、仔细观察,说方便。
1、出示图片。
(如:路灯、菜市场、商店、图书馆、医院等)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2、说“方便”,用“有了……,……方便”的句式。
3、教师小结。
我们生活的地方各种设施都有,的确让我们感到很方便。
三、亲身体验。
1、课前我们与家人一起仔细体验了生活地方的方便,让我们来说一说好吗?2、学生交流。
(谈体验,如:买书、购物等)四、合作探究——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如此方便。
1、师:是谁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呢?2、学生交流。
3、小结:正因为有很多人的辛勤的劳动,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的方便,他们真是了不起,我们应该尊重、感谢他们。
五、知识拓展。
1、师: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许多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但如果我们不爱惜这些设施,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演一演。
(如:垃圾桶坏了、路灯坏了……)3、说行动。
(1)你打算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2)学生交流。
鄂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下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设计

鄂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下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的地方》是鄂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下第一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的地方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关心社会,懂得保护环境,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二年级下学期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
他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培养地方认同感。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责任感,懂得保护环境,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2.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教学PPT,设计好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
4.布置好教室,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和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环境问题,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2024年二年级品生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教案鄂教版

5.反思日志: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日志,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3.加强对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管理,确保课堂纪律和互动的平衡。
4.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总体良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很积极,能够认真完成任务,并积极参与合作。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①社区公共设施
-图书馆:提供书籍、学习空间等
-公园: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
-医院:医疗服务、健康咨询等
②社区资源利用
-垃圾分类指南:图示不同垃圾的分类方法
-节约用水提示:图标展示节水的重要性
-公共交通路线图:展示不同线路的走向和站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学生还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自己对社区环境的认识。
幼儿园大班园本课程教案:住《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园本课程教案我们生活的地方设计意图小朋友对自己生活、居住的地方非常熟悉,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风貌、居住地区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设计了本主题活动,让幼儿形成“大家庭”、“大社会”的概念,使幼儿关心社会的人与事,懂得爱护社区,能说出自己居住的地方,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当地物产和风景特点,学会用游戏、绘画的方法表达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情感,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画出自己眼中的家乡。
3.运用观察、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文化生活。
活动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难点:能用画笔画出自己眼中的家乡。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视频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图画纸、彩笔。
3.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我的家乡》的视频。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思考:视频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我们来做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2.幼儿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游戏:猜一猜请幼儿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幼儿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图片,如:街道、公园、树林等,让幼儿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小组内相互交流、欣赏作品。
活动延伸:欣赏家乡杂技表演小结: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杂技表演,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
了解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知道家乡的名胜古迹及当地富饶的物产,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
感受家乡的变化,形成建设家乡的意识。
行为与习惯
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及分工合作。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名胜古迹、丰富物产的相关资料,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做记录,形成一定的技能。
尝试制作简单的家乡小吃,形成初步的劳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家乡的调查、家乡物产的再创造等活动,培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锻炼与人交往、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初步掌握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与表达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各方面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单元并没有直接出现“家乡”一词,而是用“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为单元的主题。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安
排了“好山好水好地方”“富饶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三个主题。
从家乡的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再到名胜古迹,展现了家乡的各种面貌;从家乡的特产到特色小吃,展现了家乡丰富的物产;从眼里看到的家乡变化到展望家乡的未来,展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
达些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他们会从这些浅显的、熟悉的场景中了解并认识自己的家乡,形成对家乡的热爱。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强调“家乡”的概念,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人手,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搜集资料法
学法:
1.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3.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课件。
师生课前共同搜集自己在家乡的美景中快乐玩耍的照片。
课时安排:
单元建议总课时:9课时
第一课:好山好水好地方 3课时
第二课:《富饶的地方》 3课时
第三课:《我们的生活变了样》 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