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2课时 以礼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2课时以礼待人
知识目标
1.知道礼貌的重要性或意义。
2.懂得文明有礼的具体方法或要求。
能力目标
1.全面、多角度认识礼貌的意义。
2.掌握文明有礼的方法,做文明有礼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文明有礼意识,做文明有礼的人。
2.热爱国家,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重点
1.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难点
1.文明有礼的意义和做法。
教师准备:搜集文明有礼的事例。
学生准备:复习上一课所学,预习本课内容。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文明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文明有礼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礼仪情意却异常浓厚。
【文明礼仪故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待人礼为先
教师提问:什么叫礼?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文明有礼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文明礼仪故事——曾子避席】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听了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教师总结: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一个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1.对个人来讲,文明有礼的意义是:它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对社会来讲,文明有礼的意义是:促进社会和谐。
为什么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上面“探究与分享”,思考提出的问题:
(1)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哪些影响?
(2)你对文明小区的期望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3.对国家来讲,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文明礼仪故事——周恩来】周恩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的人格、智慧和风度所折服。周恩来(1898~1976)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杰出的外交礼仪修养为全世界所倾倒。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了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他从来不提高讲话的调门,不敲桌子,也不以中止谈判相威胁来迫使对方让步。他手里有‘牌’时,说话的声音反而更加柔和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回忆录中这样描绘:“他面容瘦削,颇带憔悴,但神采奕奕,
双目炯炯,他的目光既坚毅又安祥,既谨慎又满怀信心。他身穿一套剪裁精致的灰色毛料服装,显得简单朴素,却甚为优美。他举止闲雅庄重,使人举座注目的不是魁伟的身躯(像毛泽东或戴高乐那样),而是他外弛内张的神情,钢铁般的自制力,就像是一根绞紧了的弹簧一样。”相反,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的举止就有损于他自己和前苏联的国际形象。赫鲁晓夫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时,经常站起来打断别人的发言,甚至当西班牙代表发言时,他竟脱下皮鞋,敲打桌子。时人评论他的举止“像一个粗鲁不懂规矩的乡下人。”周恩来的文明有礼与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失礼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以看出: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过渡语】文明有礼对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文明有礼的人。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呢?
1.要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故事拓展】可再次以前面提到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中——总统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了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他从来不提高讲话的调门,不敲桌子,也不以中止谈判相威胁来迫使对方让步。他手里有‘牌’时,说话的声音反而更加柔和了……”来证实。
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教师请学生回答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具体来说要:以礼相待,态度要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脏话粗话;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口吻,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文明有礼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教师提问: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做到着装得体、仪表整洁、行动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作为一名中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文明有礼的人呢?教师可根据前面所讲,给同学们提出具体的方法,但做文明有礼的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教师总结: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三、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本节课我们在上次课“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以礼待人”这一问题。首先了解了礼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和举止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