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度学年高一语文课程软件-3.2《离骚(节选)》(苏教出版必修4)(江苏专用)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三课件 第二专题《离骚》共57张PPT

❖ 重点:
❖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 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 兴手法
❖ 难点:
❖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 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 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屈原(约前339~约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 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 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 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的思想内容
1、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希望楚王效法历 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望楚王 “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便治国。
2、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评了 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 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3、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 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 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 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 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 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 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 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 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 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 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 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 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 句。全诗373句, 2464字,是屈原的思 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 之思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必修四离骚(节选)_课件1

( 节 选 )
屈 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 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 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 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 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 意大利但丁)
屈原因出身贵族, 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 宠信,位为左徒、三闾 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 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 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 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 局面。
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 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 者,牢骚之词也。
《离骚》全诗分为三部分
一.(1—2段) 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
名字的由来
二.(3-6段) 自述一生追求美好事物,
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 申诉自己的忠心和事君不合 的遭遇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 《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 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 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 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 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 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指出下列语句的比喻意义:
1、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
喻修身养性。
2、木兰、宿莽:
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3、美人:
苏教版语文高一《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屈原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当时的处境,了解楚辞及《离骚》的有关常识。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屈原的崇高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
学习重点认识诗人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学法点拨读准字音,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认识诗人的高洁情怀。
释词义1.重点词苗裔:后裔。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内美:内在的美质。
修能:美好的才能。
代序:递相更代。
序,次序。
骐骥:骏马,比喻贤智之臣。
迟暮:指年老。
零落:飘零,坠落。
2.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解文题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子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373旬,2 477字,可谓鸿篇巨制。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苏教版语文高一《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内容:《离骚(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1、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3)能够解读并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和哲学角度审视《离骚》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3)《离骚》中的名句名篇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如何理解《离骚》中的象征、隐喻和意象。
(3)如何评价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解读并鉴赏《离骚》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名句名篇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如何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调查屈原在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度,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离骚》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离骚》的第一、二、三章,包括诗歌的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通过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离骚》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难点:《离骚》中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屈原的生平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材解析:引导学生学习《离骚》的第一、二、三章,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的某个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离骚》板书内容:第一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二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三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答案:略2.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答案:略3.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离骚》主题思想的感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离骚》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离骚》为背景的故事、散文或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以及楚辞的特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欣赏《离骚》的优美语言和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诗意和诗意表达。
(2)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离骚》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
(2)比兴、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对《离骚》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楚辞的特点。
(2)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解读《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 拓展延伸:(1)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的异同。
(2)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理解诗意。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离骚》的文本、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3.2 离骚(节选) (共35张PPT)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运用移情,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 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发挥修辞效果。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 弟》)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 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物人一体,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二】 把握诗人形象,赏析作品特色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提示(1)内美——出身、生日、名字。(2)修能——品德、才能、 理想。(3)爱国——情怀、焦虑、劝导。 2.文章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多用比喻手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 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 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3.诗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 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1)象征美好品德和高尚节操,表现诗人注重道德修养,保持 高洁情操,不同流合污的品质。(2)一方面使表达更含蓄,富有韵味; 另一方面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
2.“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 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 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苗裔. 孟陬. 揆. 肇.锡 扈.江
辟芷.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yì 纫.秋兰 rèn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学年江苏高一语文下(江苏专版)教师用书:第7单元 离骚(节选) Word版含答案

离骚(节选)一、读准字音苗裔.( ) 揆.( ) 朝搴.( ) 肇.锡( ) 骐骥..( )( ) 辟芷.( ) 孟陬.( ) 扈.江离( ) 阰.( ) [答案] yì kuí qiān zhào qí jì zhǐ zōu hù pí二、辨识通假(1)肇锡余以嘉名( ) (2)扈江离与辟芷兮( ) (3)来吾道夫先路 ( )[答案](1)“锡”同“赐” (2)“辟”同“僻” (3)“道”同“导”,引导三、一词多义(1)度⎩⎪⎨⎪⎧皇览揆余初度.兮( )何不改此度.( )关山度.若飞( )众里寻他千百度.( )予自度.不得脱(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2)修⎩⎨⎧又重之以修.能(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3)名⎩⎨⎧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4)与⎩⎨⎧扈江离与.辟芷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 ) (5)为⎩⎨⎧纫秋兰以为.佩(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为.巡船所物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之⎩⎪⎨⎪⎧帝高阳之.苗裔兮( )又重之.以修能( )惟草木之.零落兮( )吾欲之.南海,何如( )何陋之.有( ) [答案](1)名词,时节/名词,法度/动词,过,越过/量词,回,次/duó,动词,揣度,估量/名词,考虑,心意(2)形容词,美好的/动词,修建/形容词,长,这里指身高(3)名词,名字/动词,命名,起名/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动词,说出 (4)连词,和/动词,等待/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跟 (5)动词,作为/动词,是/介词,表被动/动词,治理 (6)助词,的/代词,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四、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2)字.余曰灵均()(3)朝.搴阰之木兰兮()(4)夕.揽洲之宿莽()(5)纫兰以为佩.()(6)不抚壮.而弃秽.兮()(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答案](1)名词作动词,给……起名(2)名词作动词,给……表字(3)名词作状语,在早上(4)名词作状语,在晚上(5)动词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6)形容词作名词,壮盛之年;秽恶之行(7)形容词作名词,美质五、古今异义(1)纫兰以为..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公开课 离骚(节选)课件

•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解释:水流迅疾的样子,喻时光流逝快;待 翻译:时光像流水总是追赶不上,我怕这年岁不能将我等待。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解释:拔取;采 翻译:早上到山坡上摘了木兰花,黄昏又到洲渚把宿莽采。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解释:迅速的样子;久留;次序 翻译:太阳月亮不停运行忙忙碌碌,春天秋天循环往复互相替代。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解释:年老
2、完成同步练习。
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
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
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
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
渐成为一种风俗。 现在定农历五月五日为 端午节。
《楚辞》介绍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 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 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 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 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 “楚辞”为“骚体”。
屈原的名句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九章•涉江》)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
贤士无名。
(《卜居 》)
布置作业
1、背诵《离骚(节选)》。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 响历代散文创作,和《诗经》分别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 《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 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离骚(节选)预习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离骚(节选)预习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离骚(节选)-预习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离骚(节选)-根底知识积累温馨提示:Dear everyone,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希望同学们多在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但是,自从进入高中,就意味着你们已经进入了成熟。
你们的所思所为,都不应再象小孩子那样幼稚了,应该以成人的思想来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应该多思考将来的学习和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
因此,希望你们在享受传统节日的快乐之时,也多体悟一下民族的传统文化,多读书,多学习。
我们今天预习的《离骚》,选自《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一、字音:裔()寅()揆()肇()扈()芷()纫()搴()阰()二、重要文言现象1、重点字词苗裔:后代子孙。
皇考:太祖。
皇,大、美。
考,指亡父。
(亡母曰“妣”)。
孟陬(zōu):指正月。
揆:揣度。
锡:赐。
嘉:美,善。
纷:美盛貌。
重(chóng):再、加上。
扈:被、披。
秽:秽恶。
度:治国法度。
骐骥:骏马。
搴:攀折。
阰:山坡、岭上。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忽:迅速。
不淹:不久留。
代序:依次。
序,次。
迟暮:指晚暮,指衰老。
抚:持、凭借,趁着。
道(dǎo):通“导”。
先路:前面大道。
2.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赐,赐给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导,向导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僻,偏僻。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证。
3、词类活用①名余曰正那么兮,字余田灵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