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42)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古都之秋》教学计划时延则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品味课文精致忧伤之美学习课文把握风景特征和风景写作技巧2。

过程和方法培养阅读理解、品味和推测语言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2。

教学重点和难点感受文本的细腻和悲凉之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阅读品味-欣赏评价-实践创新4。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索5。

设计思维。

在作者看来,“悲伤”是美丽的,甚至秋天带来的死亡也是美丽的。

作者感受到的秋天的衰亡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感觉,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生活享受反映了作者优雅的生活境界本课的设计与“清、静、悲”密切相关,并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品味写景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引语言设计毛泽东是独立的橙岛,见“千山万水皆红,层林染??各种严寒天气都可以自由竞争”,感受壮丽;杜甫爬上山顶,看着“在从广阔天空刮来的狂风中,猿类在呜咽,鸟儿在清澈的湖水和白色的沙滩上飞回家”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落下来,而我看着那条长长的河流一直向前流淌“这一幕,感觉很悲伤柳永在秋雨中感到了凄凉的“寒蝉,晚到长汀,早有甘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风景语言都是情感语言。

那么,达夫对他的“故都”的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回顾和探讨一下郁达夫70年前写的一篇散文《古都的秋天》1(2),总体感知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的优雅、颓废、感伤和灰色的写作风格(幻灯片放映数据,由老师介绍)(3),问题解决从题目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风格:“旧都”一词意味着北平不再是世界的政治中心,也不是京都的繁华之地,但它仍然是一座拥有数百年辉煌历史和文化的旧都。

《古都》和《秋天》的标题,不仅让人感受到古都的苍凉和悲伤,也自然地读出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惜、钦佩和深深的依恋与向往。

(放映幻灯片)(4),欣赏1。

旧都秋天的总体印象?清静-悲伤2。

给这篇文章中的五幅画分别命名?小院清秋-秋蝗落蕊-秋蝉残音-秋雨落霞-清秋好果3。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2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2篇

4、《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及内容:导语设计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

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那,还有别的吗?生:(沉默)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

如下:)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棗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棗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暝》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

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

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5、《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所属年级:高一所属学科:语文所属课程:人教版必修二适用对象:高一重点班学生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属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单元目标侧重在抒发感情,此篇文章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散文,全文紧扣古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北国之秋,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与作家的主观色彩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2、学生情况分析:所带班级为重点班,班级人数为50人,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

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部分学生反应较好,对情感把握较准,知识渊博,学以致用。

所以我以增加阅读量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语文教师要勇于坚守语文精神家园时语重心长地说:“怎么坚守?就是要以出色的语文教学质量坚守这个阵地!坚守阵地就要打仗,打仗就要凭实力。

实力是从精神到物质的。

”她还谆谆告诫广大语文教师:“我们要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单靠说是不行的,要把课教得情趣盎然,让他们感到这里面是宝库,就好像是九重之渊的骊龙颔下的明珠,要进去把这颗明珠采到。

把课上得左右逢源,使学生学得欲罢不能。

”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实力,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好母语,会学母语,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所以在平日的每一堂语文课中,我尽量用激情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的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古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景中蕴涵的感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公开课教案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它死亡。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

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闻一多在《死水》中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

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死水》是闻一多实验他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体格律的典型。

这首诗格律极严。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作者的主观 感受:在领
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 略秋的过程
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上,是不合
是不合适的。
适的。
本文文题是“故都的秋”,作 者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答:以南国的秋味太淡来衬托 北国的秋味之浓、秋意之足, 突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赞美和眷恋。
(技巧) (形象)
(情理)
本文是写景文,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有何作用?
联系上下文:
否定朱敦儒 “认命”的人生观, 引出只有用平常心 对待平常事,实实 在在地感受每一分 每一秒,才能悠然 自得地领取生活的 哲理。
文中提到朱敦儒的西江月有何作用?
• 答: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 (内容)
• 用朱敦儒消极认命的人生态度引出 (形式) • 作者在玉簪花精神的鼓舞下所产生的不同的人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 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 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
写出北国之秋 的“深味”,
系特别深了。
突显作者对北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国之秋的“深 情”。
本文是写景文,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有何作用?
品《故都的秋》
赏 散文“闲笔”
贾平凹先生在谈散文创作时说:“散文要写得有趣 味,就得学会说闲话。”“闲话”也就是“闲笔”, 指的是散文主要叙写对象之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可 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强文章的美感,衬托主体形象 的特点,揭示主题。
小院秋晨
“ 秋槐落蕊

、 静
秋蝉嘶鸣

悲 凉
秋雨话凉

秋果胜景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 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2024版《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2024版《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如“碧绿的天 空”、“灰色的瓦屋”、“青天下驯鸽 的飞声”等,描绘出秋天绚丽多彩的画 面,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审美体验:感受秋天之美,品味生活之韵
感受秋天之美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赞美,引 导读者去感受秋天独特的美感和韵 味,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季 节。
品味生活之韵
借助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感悟,引 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韵味,从 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故都的秋》公开课 一等奖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总结回顾
课程介绍与背景
01
《故都的秋》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郁达夫与《故都的秋》
介绍郁达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故都的秋》的创作背 景。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A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积极 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B
C
社会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传统文化节、 诗词朗诵会、国学讲座等,营造浓厚的传统 文化氛围。
秋天主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表现
音乐
介绍与秋天相关的音乐作品,如《秋日的私语》、《金秋时节》等,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秋天氛围。
美术
展示以秋天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摄影等,引导学 生欣赏秋天的色彩和美感。
影视
推荐与秋天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如《秋天的童话》、《秋 日传奇》等,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情感。

2024年故都的秋公开一等奖课件.

2024年故都的秋公开一等奖课件.

2024年故都的秋公开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章《秋日胜春朝》。

文章以北京故都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详细内容涉及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例题等。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故都的秋》2.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3. 重点词语:故都、秋天、景象、情感4. 作者情感:怀旧、感慨、关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1)课文主题: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象,表达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2)作者情感:怀旧、感慨、关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故都的秋》相关文章,如《故都的秋·北平的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课文”。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研究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四、研究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五、设计思路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

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XXX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XXX登高,远望“风急天XXX,XXX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XXX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XXX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XXX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XXX和XXX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介绍。

)三)、解题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四)、鉴赏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清-静-悲凉2.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3.作者用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论 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2020/9/13 总括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39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 ”“悲凉”落笔,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 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 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 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 ,情景浑然一体。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020/9/13
--宋玉 4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2020/9/13
5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0/9/13
6
2020/9/13
刘禹锡《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7
秋有声——
2020/9/13
岳阳中学·陈益夫
42
香山红叶 2020/9/13
43
2020/9/13
44
2020/9/13
45
潭柘寺
2020/9/13
46
玉泉公园
2020/9/13
47
▪ 从记叙到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 再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 之秋。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 程,开拓了意境,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2020/9/13
24
3·故都的秋的“形” “神”具体赏析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 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所写的 这些秋景都具有了“清、静、悲凉” 这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这个共同 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请结 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 具体赏析五幅秋景图。

《故都的秋》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故都的秋》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制作:舞阳一高语文组 史延泽
最新课件
1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
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
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
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
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
——辛弃疾《丑奴儿》
最新课件
15
请将课文中的情境仿写成一首小令或现代诗
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最新课件
16
故都的秋
清晨,泡一杯浓茶
细细软软
白鸽绕着青天 浮成一个小点 一丝一丝的日光 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 稀疏的秋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 悠长 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 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
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
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
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
成一家。最新课件
2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静 悲凉
最新课件
6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 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 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 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 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 特点,和寄寓其中深切的眷恋之情。(重)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情显景,情景交融的 写法。(难) 3.整体感知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出故都 的秋“清、静、悲凉”这些特点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院秋晨
秋雨话凉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果奇景
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 静对着蓝白 的牵牛花
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是怎样
的情感呢?请从文中找出相 关的句子。
主观方面: 为什么作者喜欢 秋但看到秋景会 有这样悲凉的情 绪产生?
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 颠沛流离,这使他思想苦闷,心 境不好。喜好冷色调。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三 岁丧父,日本十年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客观方面: 故都秋天的 景物所体现出 来的萧索落寞 的景象。
作业: 1.完成练习。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天朗气清 恬静安谧


听得到青天下 驯鸽的飞声
反衬 以闹衬静

一椽破屋
在院里细数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中静对蓝朵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
落寞荒凉
萧瑟
悲 凉
客观景物
主观感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在杭州期间,提倡“静”的 文学。 4.文人的“悲秋”情结。 “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客观事物 —故都的秋景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难点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但这种感悟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风格
文章的风格比较独特,既有诗意的描绘,又有哲理的阐述。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这种风格。可以通过对比分析 其他类似风格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风格。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教学过 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北国之秋,再分写北平秋色,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分析文 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赏析精彩语句
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语句,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通过赏析这些语句,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的 语言魅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 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 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辅助阅 读材料或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 高理解能力;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 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 究和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仍以传统讲 授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 源等,导致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学生兴趣未能得到充分调 动。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在理解文本和参与课堂讨论时存在困 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导致他们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1、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

高一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初中时就已学过多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有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等,前一课时又刚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因此,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但是,来秦山成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没有很好的阅读功底,只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部分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作要求。

散文是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记游、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文章。

它分类细腻,品种繁多,语言精美,情韵优雅,布局巧妙,内蕴丰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文体。

大纲对高中阶段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根据大纲及学情,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复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理解本文“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自然融合,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1、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必学作品都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故都的秋》是继《荷塘月色》之后的第二篇散文,是现代文学中别具风格、对自然有深刻感悟的散文名篇,对文章景物描写的品赏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尊重学生的直觉,启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方法方面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教学过程方面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有需要调整或改进 的地方。
06
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加深对《故都的秋》理解、研究论文等,全面深入地理解 作品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
归纳小结
知识点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 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情感主题
等,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指导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导学 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日后的学习
中,提高学习效率。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郁达夫及其 作品风格,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4
学生学情分析
极性。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标准制定
教学目标达成度
01
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与方法
02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与效果
03
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达
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表现评价方式
情感主题探讨
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主题,挖掘 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引导 学生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
练习环节
阅读理解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仿写训练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故 乡的情感和记忆,增进学生对故乡文 化的理解和认同。
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 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谢谢观赏!

4
5
6、7、8、9 11
秋蝉的残声
秋雨、秋雨声、着青 布单衣的都市闲人、 缓慢悠闲的声调 秋果(淡绿微黄的枣 子)
声音: 细微、幽远、静 寂
归纳小结
段落 景物 芦花、柳影、虫唱、 夜月、钟声、破屋、 碧天、驯鸽的飞声、 蓝朵、秋草 落蕊、帚纹 共同特点 秋味、秋情
3
色彩: 冷清、淡泊、 多以灰、白、蓝、 悲凉 暗、淡等冷色调 为主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预习检查,初步感知
清 静

悲一 凉九 三 。四 年 八
月 北 平

重点鉴赏
自由朗读3-11段,找出描写秋景的句 子,选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郁达夫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故都 的秋景,他笔下的那些声音和色 彩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归纳小结
段落 景物 芦花、柳影、虫唱、 夜月、钟声、破屋、 碧天、驯鸽的飞声、 蓝朵、秋草 落蕊、帚纹 共同特点 秋味、秋情
色彩:
3
4
5
6、7、8、9 11
秋蝉的残声
秋雨、秋雨声、着青 布单衣的都市闲人、 缓慢悠闲的声调 秋果(淡绿微黄的枣 子)
声音:
归纳小结
段落 景物 芦花、柳影、虫唱、 夜月、钟声、破屋、 碧天、驯鸽的飞声、 蓝朵、秋草 落蕊、帚纹 共同特点 秋味、秋情
3
色彩: 多以灰、白、蓝、 暗、淡等冷色调 为主
4
5
6、7、8、9 11
秋蝉的残声
秋雨、秋雨声、着青 布单衣的都市闲人、 缓慢悠闲的声调 秋果(淡绿微黄的枣 子)
声音: 细微、幽远、静 安静、清闲、 落寞 寂
深入探究
作者在本文中是颂秋还 是悲秋?谈谈你的理解。

《故都的秋》省优质课一等奖

《故都的秋》省优质课一等奖

总写
分写
总括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整体感知:
在郁达夫笔下, 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 点是什么?
2.本文描写了哪几幅秋 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
图画的内容)
五 四 三二 一 故 都
秋 秋 秋槐 清 秋 果 雨 蝉树 晨 景 奇 话 残落 静 图
特点:慢 润 淡 作者的感觉: “看不饱”、“尝不透”、 “赏
玩不到十足”
原因: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 衬北,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突 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3.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 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骆驼。”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 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 呢?
景 凉 鸣蕊 观























故都的秋
这些北国的名胜虽内蕴凄凉,但都让人感觉 非常典雅优美,作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 反而转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些景 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五幅秋景图
清 晨 静 观
秋院图
槐 树 落 蕊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模仿秀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2.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3.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移情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宋玉、刘彻、杜甫皆"悲秋",而刘禹锡、毛泽东则"颂秋",自是源于他们不同的"心灵的世界"。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二、郁达夫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896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

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惊世骇俗。

1922年毕业回国。

主要作品还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集》、《迟桂花》等。

1938年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声援抗日斗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

2.赏析作者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点:赏秋景,品味语言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赏析郁达夫语言的独特美。

教学方法:1.美读法 2.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导语:自古逢秋悲寂寥,中国文人自古和秋就有不解之缘。

杜甫在《登高》中有这样的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也说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今天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品品这独特的北国的秋味。

一、学生齐读:文章第一段(板书:题目)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师:没有读出秋的深味。

朗读指点:读的节奏舒缓,语调沉重,读出秋的深沉,表现对秋思念、向往。

二、小组讨论,赏秋景,探讨作者描写的秋景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秋晨小院图师:郁达夫写了“陶然亭芦花钓鱼台柳影西山虫唱玉泉夜月潭柘寺钟声”?作者为什么写了芦花而不写菊花,写了柳影而不写泉水,写了虫唱而不写名胜,写钟声而不写香客?(结合秋的形、色、声来分析)生:?师:故都之美超越了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扣住文眼)然而这些作者又一笔带过,却写了平凡而普通的小院?师:选了秋晨小院中哪些景?景有什么特点?生:?秋槐落蕊图师:落蕊,落叶象征的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叹人生的暮年。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讲的是人生有时需要的是一种求孤独,求寂寞的心境。

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对于生命的消亡就有了独到的深邃的理解。

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或许,这就是秋天“深沉的地方”吧。

秋蝉哀鸣图师:看过秋形,我们来听听秋声,落叶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那夹杂在窸窣的落叶声中的衰弱的蝉声更让人冷彻心扉,体会作者为什么选择衰弱的蝉声?(通过柳永的《雨霖铃》)生:?秋雨话凉图师:古语有云:“秋风秋雨愁煞人”,郁达夫笔下的秋雨,都市闲人的微叹中秋雨具有什么特点?生:?师: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飘零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秋色(冷色调)
• 青天(蓝绿) • 喇叭花(蓝色白色) • 秋草(黄色) • 落蕊(灰白)
• 树影(暗灰) • 灰土(灰色) • 青布(蓝绿) • 枣子(淡绿微黄)
秋声(以动写静)
• 驯鸽的飞声 • 秋蝉的鸣叫 • 秋雨的淋漓 • 秋天的问候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宣传共产党的 思想。1945年9月被日 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 有《沉沦》、《春风沉
醉的晚上》等。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通常会待上
几年甚至十几年。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 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蝉的寿命 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
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 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 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 春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 。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 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 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