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下诗五首1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课《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文体裁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 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 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被吹破,茅草飘 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 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2.讨论: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 修理 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 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 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 确? 3.问题:群童为何抱茅? 4.问题:“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 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课文结构
秋风破屋的情景
痛惜 忧国忧民
群童抱茅的感叹
痛心
推己及人的胸怀
长夜沾湿的苦痛
痛苦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 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 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其他诗句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再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又呈吴郎》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屈原《离骚》
后天下之乐而乐。
★位卑未敢忘忧国
范仲淹《岳阳楼记》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天有责 顾炎武
译文参考
•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 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 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 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 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 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 的地方,而雨水还 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 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 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 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 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 也心甘情愿!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通用)
《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师:这是同学们昨天写的诗句,老师在屏幕中放出来了。
你从诗句中说说李白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生:浪漫生:豪情万丈,重情重义生:狂放不羁的人师:在同学们心中就是一位浪漫豪情万丈狂放不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更进一步领略李白的风采。
先朗读,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但有没有读错的字?生:塞(sè)师:读塞比较好,读得比较通顺,诗歌是抒情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透过诗歌的表象,领略了情感,就等于把握诗歌的灵魂,请同学们自由品读,领略画面,品味情感,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好多同学养成好的习惯,拿起了手中的笔圈画了起来了。
师:一千多年前,一起走进李白的丰富的情感,请同学谈谈你读出了李白怎么样的感情?刚才的大家的自读环节中写的,读出来交流一下生: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到了诗人独自的心绪,和前面李白豪放的有点不像。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感情基调来和前面做了后比较。
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体现李白对自己的理想,还对自己从政有一定的追求,这和我以前看见的印象中的李白是吻合的。
师:你们有争议了,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你到底赞成哪一个观点。
刚才有同学读到了茫然,还读到了一种乐观(教师及时板书)你怎么看?我们同学交流起来。
师:你们怎么看?和印象中不符合,还有同学和印象中是符合的。
生:与李白之前的不符合的,第一句写了美酒佳肴,但是放下筷子不吃,是茫然的,师:我们印象中的李白是非常好酒的,但是此时酒不喝了生:我觉得还是和以前一样,我还是读出了他坚定乐观的。
师:你从哪一个词读出来的?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出他的豪迈。
师:这是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还是和印象中一样,还是乐观的。
师:还有吗?生:我觉得他还是很困惑。
师:你读到了困惑,好!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读到了他的苦恼。
师:好的,不服,你读到了他的苦恼了。
八年级语文下《诗五首》ppt课件(人教版)完美版
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 的 合
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 天 一
南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然 我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 的 合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意一
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 趣 的
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dǒ。u)十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一山斗。酒值十千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钱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据风《破史浪记-会-齐有太公时世,家直》 挂合云用帆这济两沧句海典。故,是
载,吕尚(姜太公)曾
在到渭周比水文边王喻垂,远钓 被大,重后用抱来遇 负得以实现
饮
酒
行茅 路屋
难 秋为
白 雪
风 所
己破 亥歌
歌 送 武 判 官
杂归
诗京
饮酒 陶渊明
朗 读 欣 赏
饮酒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
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
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
思考讨论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 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 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 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小结
在人境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8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
8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1.《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2.《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旨:《行路难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
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这组诗气象非凡。
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课件PPT
2.语言表达与交流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6.提升思维品质 8.鉴赏文学作品 10.传承中华文化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 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 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 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杜公祠
震民振世
撼间笔上
诗歌诵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 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 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 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 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 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生 忧
人
国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忧 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 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 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 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 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 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 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 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诗歌主题 • 作者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 瞩,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常建 (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 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入古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 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亦为之 激荡;睁大眼睛远望, 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 收眼底。 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 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译文
• 清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 太阳照耀着丛林。 •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 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 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 《望 岳》 作者: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飞来峰,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 在山东诸城)飞 故名。 来,故名。
登飞来峰
(唐)杜甫
飞来峰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 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 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 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 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 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 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 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 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 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 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 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 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 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 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 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 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八年级下册古诗五首
八年级下册古诗五首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古诗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之一。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古诗五首,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八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分) 八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句诗运用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八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诗五首目标定向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
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