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三待贾而沽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待贾而沽

孔子想不想做官?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孔子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才堪大任,一心想通过为官来推行其政治主张。在孔子壮年时期,这种愿望是很强烈的。孔子自己也说“天下有道则见”。鲁定公九年,孔子终于有了机会,先是为中都宰,后来又做到小司空、大司寇,政绩斐然。鲁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的夹谷之会,孔子大大出彩,智勇兼备,不仅为鲁国争得了面子,还赢得了不少实际利益。这是孔子从政生涯最为出色的一笔。

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想找一个能任用他的诸侯国君,通过政权的力量来推行孔子所认可的道。只是怀道不仕,周游数年,竟无一人肯行孔子之道于一二。道之不行,孔子自然感慨万千:“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非不想从政,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政治主张而从政。所以“待贾而沽”,而不是是非不分的“求而为仕”。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可能也就在这里。

一、字音

不得与.(yù) 桓魋.(tuí) 木铎.(duó) 期.

月(jī) 韫.椟(yùn) 求善贾.(ɡǔ) 佛肸..(bì xī) 匏.

瓜(páo) 二、通假字

1.求善贾.

而沽诸 贾,通“价”,价钱 2.公山弗扰以费畔.

畔,通“叛”,反叛 3.子路不说.

说,通“悦”,高兴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知,通“智”,聪明 5.归.

孔子豚 归,通“馈”,赠 6.遇诸涂.

涂,通“途”,道路 7.孔子时.

其亡也 时,通“伺”,伺察 三、一词多义

1.见⎩⎪⎨⎪⎧①天下有道则见. 动词,出仕②阳货欲见.孔子 动词,使……拜见③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 2.将⎩⎪⎨⎪⎧①天之将.丧斯文也 连词,如果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副词,将要③呼儿将.

出换美酒 动词,拿出

3.善⎩⎪⎨⎪⎧①求善.贾而沽诸 好的,识货的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使……完美③素善.留侯张良 友好,交好

4.其⎩⎪⎨⎪⎧①吾其.为东周乎 副词,难道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代词,自己③孔子时其.

亡也 代词,他 5.与⎩⎪⎨⎪⎧①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动词,参与②予与.尔言 介词,跟③岁不我与.

动词,等待 四、词类活用

1.怀其宝而迷.

其邦 形容词作动词,任其混乱 2.从者见.

之 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3.阳货欲见.

孔子 使动用法,使……拜见 4.天之将丧.

斯文也 使动用法,使……丧失 5.守死善.

道 使动用法,使……完美 6.吾将仕.

矣 名词作动词,做官 五、古今异义

1.天之将丧斯文..

也 古义:这种文化。

今义:文雅。

2.二三子...

何患于丧乎 古义:各位。

今义:二三个孩子。

六、特殊句式

1.子畏于匡 被动句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判断句

3.有美玉于斯 状语后置句

4.岁不我与 宾语前置句

1.如何理解“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的含意?

[点拨]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去害孔子。

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这表明孔子的自信。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现了其无奈的一面。

2.孔子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用意?

[点拨] 孔子的选择,显示了他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按现代人的眼光看,古董热,藏与沽都各有道理,都不错。这只是从字面上作解释。子贡是用美玉作比,跟老师探讨人生问题。我们从孔子的答话中,能看出孔子的处世态度。“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斩钉截铁,卖,一定要卖!好的东西被埋没也就不能称其好了,好的东西是一定要让别人感受到它的好,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才如果不为社会所用,他的人生价值也就非常有限,对社会的贡献也要大打折扣。

3.孔子两次受围攻,他都提到“天”,这是不是太讲宿命论?

[点拨] 殷周时代以“天”为核心是宗教信仰的一个内容,是天子受天之“大令”而统治天下,这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命观的一个重要含义。可是在孔子这里,已经剥夺了天子受命的特权。读《论语》,时刻都能感受到孔子的“天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围困于匡,生命受到威胁,他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把“我”怎样的。文王是周天子,受天命而有天下,孔子自承受天命而担荷“斯文”。这里,天命的内容与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天命的内容不再是有天下,而是行“斯文”之道,天命的意义也不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发布命令,而是儒者的神圣的使命感。

4.公山弗扰和佛肸是叛贼,却都想让孔子去,而孔子两次都“欲往”,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行为?

[点拨] 孔子是理想主义者,他非常渴望自己的理想愿望能在一方土地上加以实施并成功,以光扬“东周乎”来昭示其实现远古周公理想社会的拳拳之心。然而孔子并没有去,即使去,他所要实行的以“德”“仁”为主的管理国家的主张,也不会被那些不“仁”不“义”无“德”的当政者所采纳。公山弗扰、佛肸之流也只不过想借助孔子的声望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已。客观地说,孔子所希冀建立理想社会的理论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是相悖离的。现实的无奈使孔子也只有忿忿无奈而感伤“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

[点拨]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即君子总希望死后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不愿意一生碌碌无为,死后默默无闻。儒家强调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之中,超越个人,为群体谋福利。中国的传统重视“青史留名”,也反映了孔子对这种个人价值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