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

合集下载

23、核舟记集体备课

23、核舟记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贻诎属等;积累文言虚词:之、而等。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及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结构。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二、查阅资料,走进作者.1、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罔(wăng)贻(yí)有奇(jī)黍(shŭ)糁(shă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2、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三读课文,读顺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掌握文言词语。

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抢答: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二次备课教后反思:。

23、核舟记

23、核舟记


魏学洢,字子敬 ,号 茅檐 ,明 朝末年的著名 散文家。他是一代明 臣 魏大中 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 《茅檐集》 好学善文,著有 。《核舟记》 是其代表作,被 清代 人 张潮 编辑 《虞初新志》 的 收录。

qì mǐn
wǎng

sǎn
器皿
éguān

yī zhě

rán


峨冠
kě lì shǔ lì
写作背景
•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 “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 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 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 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 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 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衣褶


chuí jì


可历历数
zhuàn zhāng

椎髻

篆章
• 罔不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因 : 赠。 贻 :说话。 语 矫首昂视 :抬头仰望。 :分明可数的样子。 历历 :长而舟子各一人。居右 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 横木,右手攀右趾,若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 蒲葵扇,左手抚炉,炉 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23 核舟记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


• 你觉得王叔远是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还是 匠心独具的微雕艺术家?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7、钩画了了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请你来设想
当看到 他一定是(会)
, 。
“大苏泛赤壁”就是核舟的神
一千年以前,一个落魄文人在赤鼻矶徘徊。一轮 明月,一杯浊酒,举酒属客,听着洞箫如泣如诉, 把对人性的透彻认知藏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的歌声后。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 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 可供荡桨仰望,一叶扁舟,一个不羁的灵魂便在 月光下迸发出文学史上最绚烂的篇章之一。经过 同僚的排挤,政治上的失意,苏轼的笔锋越发成 熟。成熟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 情发过了酵,结果,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就产生。
比一比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归纳:核舟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归纳:核舟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归纳:核舟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概括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3、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的细致描绘,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微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通过对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归纳:核舟记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相关链接:
2015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六单元)
语文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4课知识点整理:满井游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23课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23课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23课课文核舟记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闻名(典故)——“大苏泛赤壁”,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八班级)上册语文23课课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写作特色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具体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纳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

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行以没有。

接着具体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2024年)第23课《核舟记》

(2024年)第23课《核舟记》
2024/3/26
主体部分
详细描述核舟的外观、内 部结构和雕刻工艺,展现 其精巧细致的特点。
结尾
总结核舟的价值和意义, 强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重要地位。
8
关键语句解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点明核舟的制作者王叔远,突出其“奇巧”的特点。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和精湛。
创作动机
据传说,《核舟记》是魏学洢在游览太湖时,被一枚核桃舟的精巧细致所吸引而创作的。他以核桃舟为 载体,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6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6
7
文章结构梳理
01
02
03
引言
简要介绍核舟的背景和来 历,引发读者的兴趣。
2024/3/26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描绘核舟上的人物、景物栩栩如生,情态各异。
9
艺术特色赏析
构思巧妙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 象,将核舟的特点和雕刻工艺展
现得淋漓尽致。
2024/3/26
描写生动
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核舟之中,感 受到其精巧细致之美。
情感真挚
2024/3/26
黄庭坚
黄庭坚在文中被塑造成一个沉稳、内敛的形象。他虽不如苏 轼那般奔放,但却有着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通过对其 与苏轼的对话和互动,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彼此间的尊 重。
16
舟子形象特点分析
• 舟子作为文中的配角,虽然没有过多的着墨,但却给人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他忠诚职守,尽心尽力地为客人服务,体现了其 职业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同时,他也能在适当的时候为客 人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展现了其聪明和机智的一面。

23、核舟记

23、核舟记

问题探究:
• 1、作者最后统计核舟雕了这么多内容有何作用?
是为了与后面的“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强 烈对比,一多一少,从而衬托出雕刻者技艺的精 湛,。最后作者的赞叹也就顺理成章了,呼应了 全文。
文章“结构图示法”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 (总说)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整体 核 详述核舟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舟 之精妙 记 (分说)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局部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总说)
译: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 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 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 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 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 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 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 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
极,很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

抚摸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这里指眼神、眼光 安详、静寂 ……的样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脸上的神情、气色,神色
译: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 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 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 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壶, 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 音似的。
船底

写、刻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类似
同“屈”,弯曲

船桨
撑船的人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
锥形发髻
……的人
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大声呼叫
同“横”横着
好像
啸呼状。 形状,样子
译:舟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 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 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 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 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 子。

第23课《核舟记》(共72张)PPT课件

第23课《核舟记》(共72张)PPT课件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 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 的“泛”。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 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 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 ,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 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 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 什么?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 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 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 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 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 初衷。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 可 二 黍 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
船头坐三人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 右舟子各一人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文章思路:
全文共6段。 第一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 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 核舟的主题。 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核 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是文章的 主体部分。 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 人、物、文字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 叹收束全文。
找出表示核舟主题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 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 、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 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 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 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 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23、核舟记-新自制

23、核舟记-新自制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而后分说“苏轼”和“鲁直与佛印”。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居右者”和 “居左者”。
4、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 ( 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 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高可二黍许。中轩 大约 通“又”零数 大约 上下 高
敞者 为舱,箬篷
覆 之。旁 开
宽敞 是 用箬篷,名作状 遮盖 代船舱
开设
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观,雕 栏相望 焉。 打开 表承接 左右相对 语气词
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
代窗 就
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
奇妙 叫
用 直径 的 雕刻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
没有 顺着
象形,各具 情 态。
就着 尝
雕刻 具有 神情 姿态
曾经
势 形状
贻 赠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我 句首语气词, 泛舟 表推测
云。 句尾语 气词
学习第一段
研读第一段:
1、能概括全文,点明核舟特点的词语是,语段从哪几 个方面体现这一特点的?
1、看船头、船尾、船背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2 )— (3 4 )— (5 )
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情;船尾两舟子的动作神情;
船背的文字与篆章。 2、船头、船尾、船背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正 间

船头:由主到次、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间 顺
船尾:由右到左

背 两
边 船背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艺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因而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课文,也被选入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9课课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课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3核舟记课件上册语文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3核舟记课件上册语文课件
...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12/7/2021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课文全解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前省略主语“佛印”)
②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后省略动词“是”)
③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
④尝贻余核舟一(“一”后省略量词“只”)
箬篷覆之(代词,指船舱)
(8)之 闭之(代词,指窗户)
石青糁之(代词,指刻字的凹处)
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指竖起的左膝)
5.词类活用
(1)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
..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
..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4)石青糁
(2)判断句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判断动词“是”)
②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时应在“盖”后补出判断动词“是”)
(3)介词结构后置(倒装句)
其人视端容寂(状语“端”置于动词“视”后,译时应提前作该句的状
语)
12/7/2021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课文全解
(4)定语后置(倒装句)
①其两膝相比者(译时应把“相比”提到“两膝”的前面作定语)


我一个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12/7/2021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课文全解
第一部分(第 1 段):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

23.《核舟记》

23.《核舟记》

xīng
sǎn
rá n
juà n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 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 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zhě
lòu
jiǎo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 可历历数也。
zhuà n
朗读正音: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 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 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yòu
读准列字的音。
罔(wǎng ) 八分有奇( jī ) 糁( sǎn ) 褶( zhě ) 楫( jí ) 狭( xiá ) 贻( yí ) 黍( shǔ ) 髯( rán ) 膝( xī ) 篆(zhuàn)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 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 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 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 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 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 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 《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 读来令人惊喜。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
奇特 叫 用 的
雕刻
具有 神情 姿态
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甚至 我 无不 就着 顺着 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末语气词 曾经 赠送 表推测语 坐船游览 气词

23核舟记

23核舟记
正 神 平 色 静 好像…的样子
主要内容:船背的布局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
顶部 平 题写
通“父”,男子美称
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 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
清楚明白
人”,其色丹。
主要内容:总写核舟雕刻内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
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他是主要人物。
5、文章在描写人物时主要刻画人物的哪些方 面?这样写有何作用?:
外貌、动作、神情 突出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作用:
与“能以径寸之木”相呼应,突出核舟的体积小, 更突出他的技艺高超。
7、“嘻,技亦灵怪矣哉!”表达方式: 议论 作用是:
点明中心,与开头相呼应,突出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各具情态。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曾经 赠送
泛舟
主要内容:核舟首尾及船舱的布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
同“又” 零数 大约 上下 高
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 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
开 左右相对 慢
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石青糁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小窗右刻: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1、本文围绕“奇巧”展开,王叔远的“巧”表现在 (核舟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 用料体积小、所刻事物多、所刻事物情态逼真。 2、为何先写船舱(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 顺序): 船舱高大吸引人、小窗可开关很有趣、 窗上对联引人想象(感知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3、文章的主题(中心): 本文介绍了一个雕刻逼真的核舟,突出雕刻者 的技艺高超,赞颂我国古代劳动民的才智。 4、为何先介绍东坡:

23版-《核舟记》PPT优质课件

23版-《核舟记》PPT优质课件

个性化定制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当代工艺品越来越注重个性化 定制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的工艺品。
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工艺品在制作工艺上逐步实现智能 化发展,如引入3D打印技术、机器人雕刻等技术手段, 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核舟记》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17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核舟雕刻技艺探讨 • 文中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 •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明代文学背景
明代文学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 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 学作品和流派,如《水浒传》、 《西游记》等。
《核舟记》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自然之美与人
文之韵的和谐统一。人物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
美丽的画卷。
02
增强艺术感染力
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
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03
寄托作者情感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寄托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人
物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05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
对古代工艺品的赞美之情
赞美古代工艺品的高超技艺
通过描述核舟的精巧细致,表达对古代工艺品的高度赞美和钦佩。
强调工艺品的文化价值
指出核舟作为古代工艺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情态各异。
艺术特色赏析
精湛的雕刻技艺

23.核舟记

23.核舟记
一、作者介绍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 明朝末年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 他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 学善文,著有《茅檐集》8卷。
二、文章主旨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 “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致,形象逼真,反 应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成绩,表达了作 者对王叔远高深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动词。器皿:盛东西的 日常用具。
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
以至飞禽走兽、树木岩石,全都是就着(材料本来的) 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木:树木。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 一 ,盖大苏泛 赤壁云。
苏、黄 共 阅 一 手卷 。东坡 右手执 卷端,左手抚 鲁直 背 。
苏、黄两人一同观赏一轴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手 卷的右端,左手按在黄鲁直的背上。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卷端: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 的左端。 抚:轻轻地按着。
鲁直 左手执卷末,右手指 卷 , 如 有所 语。
【评析:介绍船尾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与船 头三人相映成趣。】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 (rén 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题:书写。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 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虞山王毅 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 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 称,多附于字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义词
约——可 历历——了了 状——然 大约 清清楚楚
……的样子
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 篷。)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 作状语,戴着高高的帽子。)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古时对男子的 美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妙。 零数。

为宫室、器皿、人物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 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 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 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 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 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 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 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 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 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魏学洢
大苏泛赤壁
作者简介
魏学洢,明末人。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 编辑的《虞初新志》。 我们学过的《口技》也是编 选在《虞初新志》中。
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 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 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 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 的雕刻技巧。
矫首昂视,神 情 与苏 黄 不 属。 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卧 右膝,诎 右臂支 船,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而竖 其 左膝,左臂挂 念珠倚 之, 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 珠 可 历历 数也。 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 一 楫。 楫 左右 舟子各一人。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居右 者 椎 髻 仰 面,左手倚 一 衡木,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 右手攀 右趾, 若 啸呼 状。
船头坐 三 人,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东坡,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佛印居 右, 鲁直居 左。 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 苏 黄 共 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长卷。 东坡 右手执 卷 端, 左手抚 鲁直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画卷右端,左手放在鲁直的背上。 背。
读准下列字的音。
罔(wǎng ) 八分有奇( jī ) 糁( sǎn ) 褶( zhě ) 楫( jí ) 狭( xiá ) 贻( yí ) 黍( shǔ ) 髯( rán ) 膝( xī ) 篆(zhuàn)
明 有 奇 巧 人曰 王叔远,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
能 以径 寸 之木, 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 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 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全文小结 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 中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 微,形神兼备。 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 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 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 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 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
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 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苏黄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 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佛印 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 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
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 “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 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 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 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 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 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情形遥相呼应,实现对 船首氛围的烘托和共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 的“泛”。
找出表示核舟主题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 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 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 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 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 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 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 构思的奇巧。
为 箬
篷,

楫,

炉,
刻有箬竹叶船篷,船桨,炉子; 为 壶, 为 手卷, 为 念珠各一;
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 字
共三十有四;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文字共三十四个。 而 计 其 长, 曾 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盖 简 桃核 修 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嘻!技 亦 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
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居左 者 右手执 蒲葵扇,左手抚 炉,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炉子, 炉 上 有 壶,其人 视 端 容 寂, 炉子上面有个水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 听茶声 然。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 船 背 稍夷,则题名其上,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 文 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 若蚊 足,钩画 了了, 其 色 墨。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 又用 篆 章一, 文 曰“初平山人”,其 色 丹。
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 舟, 为 人五, 为 窗 八,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鲁直左手执 卷 末, 右手指 卷, 如有所语。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 现 右足,鲁直 现 左足,各 微 侧,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
其两膝相比者, 各 隐 卷 底 衣褶中。 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画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绝类弥勒, 袒 胸 露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 乳,
雕刻成。 是。
中轩敞者为舱
其人视端容寂 其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那。 它的。

其人视端容寂
右手执卷端
直、正。 开头一边
文曰“出平山人”
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示并列,并且。 而 启窗而观 表示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却、但是。 径寸之木 助词,的。 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这。 其两膝相比者 其 其人视端容寂 他们的。 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 可 二 黍 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
船头坐三人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 右舟子各一人 背 稍 夷 , 则 题 名 其 上 。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整体
空 主 间 船头坐三人 顺 两边 序 次舟尾横卧一楫
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
罔不



形,
各具
情态。
全都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 的神情姿态。 尝 贻 余核舟一,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盖 大苏 泛 赤壁云。 (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的情景).
舟 首 尾长约 八分有奇, 高可 二 黍 许。 船的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大约两粒黄米上下。 中 轩 敞 者 为舱, 箬篷 覆 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 开 小窗,左右各四, 共 八扇。 (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启 窗而 观,雕 栏 相望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 之, 则 右 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 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 处。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 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 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 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 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 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 的艺术形象,作者想表达什么?
中间
中轩敞者
——
船背
其船背稍夷
局部
朗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绍 雕刻者王叔远的?
“奇巧”意为奇妙精巧,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 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用“径木”强调雕刻 材料的体积微小:用“宫室”“器皿”“人物”“鸟 兽”“木石”概括指出其雕刻题材广泛;用“因势象 形,各具情态”突出其雕刻手艺卓越;用“罔不”说 明所雕刻的作品无一不精,进一步印证“奇巧”。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 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1段)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核 详述核舟 舟 之精妙 记 (2-5段)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6段)
整体感知: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方式,从整 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 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