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然”的用法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例如: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桃花源记》主旨与结构分析
《桃花源记》主旨与结构分析桃花源记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下面是《桃花源记》主旨与结构分析,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记》结构分析《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词句知识1.“然”字的用法“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
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古汉语“然”的用法
古汉语“然”的用法古汉语“然”的用法(一)“然”的动词用法“然”是“燃”的古字,其本义是“燃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然,烧也。
”“然”作为实词,除动词用法之外,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和代词。
(二)“然”的形容词用法“然”作为形容词,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
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
例如:①太后曰:“然.。
”(《战国策·赵策四》)②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例①中的“然”用于对话,是“是的”的意思。
例②中的“然”在句中作谓语,是“对”的意思。
注意:文言文中,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高祖本纪》)②成然.之。
(《聊斋志异·促织》)(三)“然”的代词用法“然”作为代词,主要是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然”的连词用法1、表示转折关系“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
例如:(六)然而“然而”是转折连词“然”与“而”的连用,表示单纯的转折关系,意思是“但是”。
(另一种意见:“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
“然”字指代并肯定上文所述事实,“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如此,却还”、“虽然这样,可是”。
)例如:①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五蠹》)②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
”(《韩非·外储说左下》)(七)然则王引之《经传释词》:“然则,然而也。
”杨树达的《词诠》也是此种看法。
“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
“然”字承接上文事实,“则”字引起下文的阐述或论断,含有“既然如此,那么(那就)”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
古汉语中地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字“然”的语言特征与功能探议
汉字“然”的语言特征与功能探议作者:王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由单音词向复音词演变是古代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现象。
汉字“然”在古代作为一个单音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到了现代汉语,则更多是作为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存在本文对现代汉语用作词缀或构词语素的“然”进行分析,对比其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义和用法,总结其流变规律,探究它在现代新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特征和语法功能。
关键词:“然” 词义语言特征语法功能【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83-02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词汇上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演变,这导致了很多在古代具有词义和语法功能的单音词到了现代却只有成为复音词的一个语素,共同表达与该语素意义相关或甚至不相干的义项。
汉语中这样的现象是非常丰富的,这是词义和词汇发展的必然规律。
汉字“然”在古代作为一个单音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到了现代汉语,则更多是作为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存在。
随着汉语构词方式、词义的演变,“然”的语言特征、意义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古汉语中“然”的用法在古汉语中,单音词“然”的意义是很丰富的。
《说文解字》:“然,烧也。
”可见,然的本义为燃烧。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燃”,因此,“然”是“燃”的古字,它们构成一对古今字。
根据《汉语大字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中“然”的义项主要有以下几类:(1)燃烧,也引申为点燃。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燃”。
《墨子·备穴》:“以须炉火之然也。
”(此处“然”为燃烧之意)《汉武帝内传》:“张云锦之帏,然九光之灯。
”(此处“然”为点燃之意)(2)是,对,表示应答和同意对方。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
’”《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归。
”(3)作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这么,那么”之意,在句中常作谓语。
《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孟子·梁惠王上》:“物皆然,心为甚。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位于宾语前面,由从句主
语和从宾语组成。
在宾语从句中,从宾语也可以用省略等形式表达。
2. 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比较普遍,可以通过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来表达。
3. 倒装句
古汉语中常用的倒装句有“句首发语词”、“语序倒装”、“强制倒装”等,其含义是通过强调句子开头的音节来突出句子的意义。
4. 关联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关联词包括“若、然、于、则、而、则、所以、因此、所以然”等,可以用于表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
5. 押韵
古汉语中经常出现押韵的情况,如“平仄押韵”、“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等,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这些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中“不然”的意义用法浅析
古代汉语中“不然”的意义用法浅析作者:黄雅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第08期张连荣在《古汉语词义论》(2000)提出,古汉语词汇研究可分出三方面:个别词语考释、词汇发展史研究和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
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个别词语的研究为发展史和词汇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后两者又为进一步分析词汇提供背景知识和理论支持,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汉语词汇、语言、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由此可见,对具体词汇及词汇历史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词汇研究相对较弱的阶段[吕叔湘: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吕叔湘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卷第38页。
];因此,我们应当对古代汉语中重要的具体词汇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选取古代汉语中“不然”一词,对该词的产生及其演变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古代汉语词汇的历史研究添砖加瓦。
对于“不然”一词,学者研究较为零散,且主要集中于“不然”的虚词用法,对其实词性意义关注较少。
现代汉语角度有吕明臣的《“不然”格式的语义分析》和张斌的《试论“否则”和“不然”的连接功能及其差异》。
古代汉语方面则有袁勤的《连词“不然”刍议》,对“不然”各意义间的发展联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从《论语》到《骆驼祥子》等十七部各代著作中“不然”词性和句法成分的数据统计,对“不然”一词的语法化情况和动因进行了分析。
同类研究成果还有邓慕沙的《“不然”的连词化》,对“不然”的虚化过程进行了分阶段研究;不过,两文对于“不然”连词化的分期有别,袁勤认为唐宋时期是“不然”演变的转折点,而邓慕沙则认为魏晋是最明显的转折点,并将“不然”的变化大致分为了先秦、汉至宋元、明清三个阶段。
为了加深对“不然”在古代汉语中应用情况的认知,本文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对历代语料的检索和分析,探索“不然”一词各意义在古代汉语的用法和特点,使对此词的研究能够更加具体和系统。
一、“不然”的词典释义根据华学诚《也释“无赖”——兼谈历史大词典的词义描述》,历史词典描述词义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反映词义演变的历史层次,二是反映词义使用的历史层次,三是反映词义演变历史为主兼顾使用历史层次,四是反映词义使用历史为主兼顾词义演变历史层次。
古代汉语中“然”字的几种不同用法
古代汉语中“然”字的几种不同用法作者:薛维刚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28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都很吃力,教师在教学时虽然花了大力气,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此,我将教学中碰到的“然”字的几种用法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然”用在词尾。
这类用法的句子较多,现举出几种用法:1、“……然”后面有谓语,并修饰这个谓语时,“然”译为“地”。
如:怡然称快——(我)高兴地拍手称快。
(《童趣》)欣然规往——(刘子冀)欣喜地计划前往。
(《桃花源记》)杂然相许——(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意见)。
(《愚公移山》)2、“……然”后面虽有谓语,但“……然”和谓语的意义相同。
“……然”对谓语不是修饰而是强调,要对它们分开处理,可译为“……的样子”。
如:豁然开朗——(忽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桃花源记》)怡然自得——安适愉快,非常满足。
(《童趣》)怡然自乐——精神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3、“……然”后面有逗号或句号,后面没有谓语,“然”本身就上升为谓语。
此时,要对“然”进行单独解释,也可理解为“……的样子”。
如:屋舍俨然——房屋整整齐齐的。
(《桃花源记》)满座寂然——在座的宾客寂静无声。
(《口技》)满目萧然——举目四望,眼前是一片萧索的景象。
(《岳阳楼记》)4、“……然”真正当“……样子”,“……似的”讲的情况不多,一般要同动词“若”、“如”、“似”等连用。
如: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像神仙似的。
《送东阳马生序》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的镜子忽然一道冷光从镜匣里散射出来。
《满井游记》娟然如拭——秀丽美好就像擦拭过一样。
《满井游记》二、“然”用在句首。
这种用法也分几种情况:1、用在“则”、“后”之前,可译为“这样”。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岳阳楼记》)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人用心是多么专一。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韩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史记·范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文言文翻译字词汇常用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韵,流传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然文言文词汇丰富,用法独特,今人阅读常感艰涩。
为便于读者理解,特整理文言文翻译中常用字词汇如下,以供参考。
一、名词1. 人:人,指人类。
如:“吾友张生,字子房。
”(吾友张生,字子房。
)2. 地:地,指土地。
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 物:物,指事物。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 事:事,指事情。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二、动词1. 行:行,指行走。
如:“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
”(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
)2. 为:为,指做、担任。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说:说,指说话。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知:知,指知道。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形容词1. 大:大,指规模、数量等较大。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好:好,指美好。
如:“兰亭序,晋代书法之瑰宝。
”(兰亭序,晋代书法之瑰宝。
)3. 远:远,指距离较远。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新:新,指新颖。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副词1. 竟:竟,指出乎意料。
如:“竟日不食,竟夜不寐。
”(竟日不食,竟夜不寐。
)2. 宁:宁,指宁愿。
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 岂:岂,指难道。
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 所:所,指所涉及的事物。
如:“所见所闻,皆非凡响。
”(所见所闻,皆非凡响。
)五、连词1. 而:而,表示并列、转折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故:故,表示原因。
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汉语中地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2.第二人称:“我们”、“我的”、“我们的”。
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 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 (论语•泰伯)啟:通“啓“,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贝M可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教材分析一、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结构层次《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词句知识1.“然”字的用法“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
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然”中的“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副词,表示事物自然地、顺理成章地向
某种状态或结局发展。
它用于表示一个情况、情节或结果是依据自然、必然、合乎情理等因素发生的。
1.表示结果:古代汉语中,"然"常用于表示结果。
例如:"举事有
成者,必立志然后行之"(《孟子·告子上》),表示只有立下决心,
才能取得成功的结果。
2.表示推断:"然"也可以表示根据一定的逻辑推断得出的结论。
例如:"思之,然后行;行之,然后思"(《孟子·告子下》),表示
先思考再行动,先行动再思考是理性决策的过程。
3.表示转折:"然"也可用于表示转折关系,表示与前面所说的情
况有所不同。
例如:"志当存高远,苟求容与,不亦难乎?故君子不夷
于小人之邪,亦不碍于孤竹之云然后去之"(《荀子·劝学》),表示
君子应该志存高远,不应受到小人邪恶之心的干扰,也不应受孤立之
时的痛苦感所阻碍。
4.表示程度:在古代汉语中,"然"有时也表示程度,表示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地步。
例如:"不听百姓,然待诛者至于家"(《史记·陈涉世家》),表示不听取百姓的愿望,直到有人来杀他。
以上是"然"在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用法,它作为一个副词,可以描述事物发展的自然、必然性质,并表达推断、结果、转折和程度等含义。
在不同的语境下,"然"的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句子结构和语境来进行理解。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2)假设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 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 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 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 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B.“然则” 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 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中说应有的结果, 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 例如: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 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 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3)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 语。这种用法的“而”分别有“却”、 “如果”、“则”的意思,也可以仅表对 主语的强调。例如: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 (国语·周语上)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 三十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有些“而”虽然有“却”、“如果”、" 则"等义,并不能说明"而"字本身就含有这 些意义。"而"不过是个单纯的连词而已,这 些意义源于"而"所在句子和其他句法成分所 构成的关系意义。
然古代汉语意思
然古代汉语意思
【汉字】然
【拼音】rán
【部首】灬
【释义】
①<动>燃烧。
后来写作“燃”。
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
②<代>这样;那样。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对的。
《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又】<形意动>认为……对的。
《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
《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
《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
⑥<连>然而;但是。
《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 (论语•泰伯)啟:通“啓“,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贝M可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论语》和《孟子》中“然”的用法比较
《论语》和《孟子》中“然”的用法比较作者:刘振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4期《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一、《论语》和《孟子》中用法相同的“然”经过考察和对比,我们发现《论语》和《孟子》中的“然”都存在以下几种用法:(一)“然”为指示代词,表示“如此、这样”的意思,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往往要翻译成“是这样”。
这种用法的“然”在《论语》中共有7处;在《孟子》中共有30处。
各举两个例子,如下:(1)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2)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4)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孟子·离娄下)(二)“然”为应答副词,独立成为一个句子或分句,意义上与现代汉语的应答词“是、对”基本对应。
这种用法的“然”在《论语》中共有4处;在《孟子》中共有10处。
各举两个例子,如下:(5)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论语·卫灵公)(6)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卫灵公)(7)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8)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
“然”用法总结
古汉语“然”的用法一、动词1.“燃”的古字,本义“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二、形容词。
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
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
例如:①太后曰:“然.。
”(《战国策·赵策四》)“是的”②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对”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高祖本纪》)②成然.之。
(《聊斋志异·促织》)三、代词。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连词1、表转折“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
例如:①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②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2、表承接“然”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译为“那么就”、“就”等。
例如: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庄子·外物》)五、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表示“……样子”,一般可译为“……地”。
例如: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柳宗元《捕蛇者说》)②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核舟记》)②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孟子·公孙丑下》)③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除“然”之外,文言文中还有“尔”、“焉”、“若”、“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然”的用法
(一)“然”的动词用法
“然”是“燃”的古字,其本义是“燃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然,烧也。
”“然”作为实词,除动词用法之外,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和代词。
(二)“然”的形容词用法
“然”作为形容词,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
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
例如:
①太后曰:“然.。
”(《战国策·赵策四》)
②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例①中的“然”用于对话,是“是的”的意思。
例②中的“然”在句中作谓语,是“对”的意思。
注意:文言文中,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高祖本纪》)
②成然.之。
(《聊斋志异·促织》)
(三)“然”的代词用法
“然”作为代词,主要是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然”的连词用法1、表示转折关系
“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
例如:
①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②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2、表示承接关系
“然”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译为“那么就”、“就”等。
例如:
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庄子·外物》)
(五)“然”的助词用法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表示“……样子”,一般可译为“……地”。
例如: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例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核舟记》)
②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孟子·公孙丑下》)
③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注意:
能用作形容词词尾的,除“然”之外,文言文中还有“尔”、“焉”、“若”、“如”等。
例如:
①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
②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孟子·万章上》)
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
④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论语·乡党》)
(六)然而
“然而”是转折连词“然”与“而”的连用,表示单纯的转折关系,意思是“但是”。
(另一种意见:“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
“然”字指代并肯定上文所述事实,“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如此,却还”、“虽然这样,可是”。
)例如:
①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
..不可不刑者,法也。
(《五蠹》)
②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
..臣贫。
”(《韩非·外储说左下》)(七)然则
王引之《经传释词》:“然则,然而也。
”杨树达的《词诠》也是此种看法。
“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
“然”字承接上文事实,“则”字引起下文的阐述或论断,含有“既然如此,那么(那就)”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
例如:
①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
..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