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01(022)002【摘要】目的:为了寻找日本血吸虫病新的诊断和候选疫苗分子,克隆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质编码基因,并进行表达.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成虫RNA,设计合成引物,用RT-PCR法扩增出日本血吸虫14-3-3抗原(Sj14-3-3)基因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然后在真核表达载体pBKCMV中亚克隆,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观察表达结果.结果:RT-PCR法扩增出一条大小约765 bp的特异性片断,克隆质粒pGEM-Sj14-3-3和真核表达质粒pBKCMV经双酶切和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均可获得一条与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可见一条约32.5 kDa大小的融合蛋白条带.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克隆了日本血吸虫14-3-3抗原的编码基因,并在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为进一步的免疫诊断和核酸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总页数】3页(P5-7)【作者】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作者单位】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24【相关文献】1.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14-3-3编码基因重组质粒pET28a-Sj14-3-3的构建和鉴定 [J], 李德发;沈继龙;祖莹;王维2.日本血吸虫14-3-3抗原编码基因的扩增和克隆 [J], 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3.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14-3-3在原核细胞的高效融合表达和特性鉴定 [J], 李德发;沈继龙;祖莹;汪学龙;王维;郭泽坤;余龙4.日本血吸虫14-3-3抗原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J], 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5.神经元细胞信号传导蛋白质14-3-3ζ编码基因的扩增和克隆 [J], 祖莹;沈继龙;汪学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OST48 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1.07.004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OST48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①谭潇肖楚丽肖非王硕(邵阳学院医学检验学院,邵阳422000)中图分类号R39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07-0791-05[摘要]目的:探究表膜蛋白(SjOST48)DNA疫苗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通过PCR扩增将OST48基因序列连接到pcDNA3.1(+)质粒上,将构建成功的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OST48的真核质粒pcDNA3.1/SjOST48(100μg)分别于0、2、4、6、8周免疫雌性BALB/c小鼠(小鼠左后腿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末次免疫2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gG及其亚类水平;无菌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CCK-8法评估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中TNF-α、INF-γ、IL-4和IL-10水平;末次免疫2周后血吸虫尾蚴(20±1条)感染小鼠,感染6周后处死小鼠并无菌分离肝脏组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及虫卵周围胶原沉积情况,计算肝组织减卵率。
结果:pcDNA3.1/SjOST48转染HeLa细胞后成功在真核细胞内表达;ELISA结果显示,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在第2周即产生SjOST48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水平逐渐增加,第8周达到峰值,且各实验组IgG2a/IgG1的比值均大于1;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最为显著(P<0.05),并且上清中TNF-α、IL-10和INF-γ分泌水平明显增加(P<0.05),但IL-4分泌水平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日本血吸虫感染6周后,与SjOST48免疫小鼠相比,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肝脏炎症浸润较轻,表面虫卵结节较少、虫卵肉芽组织数量及周围胶原含量明显减少,肝脏减卵效果显著。
日本血吸虫GST、Sj23及GST-Sj23 RNA颗粒抗原的制备及表达研究
对 制 备 出 的假 病 毒 颗 粒 进 行 真 核 细 胞 感 染 实 验 , 间 接 免 疫 荧 光 法 验 证 上 述 抗 原 的 真 核 表 达 情 况 。结 果 三 种 R 以 NA 颗 粒 对 B HK2 1细 胞 均 具 有 很 好 的感 染 性 , 编 码 的 蛋 白质在 B 所 HK2 1细 胞 内鉴定 高 效 表达 。
日本 血吸 虫 G T、j 3及 G rS 3RNA S s 2 S -j 2 颗 粒抗原 的制备及表达研究
姜 宁 。 尹继 刚 王 心蕊 张 嘉保。 陈启 军 , , , ,
摘 要 : 目的 制 备 日本 血 吸 虫 自杀 性 R NA 颗 粒 抗 原 , 并研 究 其 在 真 核 细 胞 内 的表 达 , 期 探 讨 新 型 抗 原 的研 制 方 法 , 以 为 制备 抗 血 吸 虫 疫苗 奠定 基 础 。方 法 将 编 码 日本 血 吸 虫 主 要 抗 原 G T、 2 S 3及 编 码 两 种 抗 原 的嵌 合 基 因( T j 3 分 GS -S 2 )
o c its maj p n c m a d t ere p eso si mmain c l fS h so o a o iu n h i x r sin ma n l el a s
J ANG n , N i a g, ANG n r iZ I Ni g YI J— n W g Xi-u , HANG i- a CHEN —u Jab o, Qi n j
别 克 隆到 自杀性 R NA 疫苗 载体 S V3 s ie F . pd r内, 以体 外 转 录 法 制 备 编 码 上 述 三 种 抗 原 的 mR NA。 同 法 合 成 编 码 S V 病 毒 F 表 膜 蛋 白质 ( S蛋 白质 和 C蛋 白质 ) mRN 然 后 将 编 码 上 述 三 种 抗 原 的 mRN 分 别 与编 码 病 毒 膜 蛋 白质 的 mR 的 A, A NA 混 合 , 以 电穿 孔 法 导 入 B HK2 1细 胞 , 备 含 有 日本 血 吸 虫 G T、 2 制 S 3抗 原 及 G T S 2 S - j 3嵌 合 体 抗 原 mR NA 的 假 病 毒 颗 粒 。 最 后 ,
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测 的结果 表 明 : 些 差 异 表 达 蛋 白主要 参 与 蛋 白信 这
号转 导 、 物合 成 、 生 能量代 谢 和细 胞构 成 等 。孙安 国
等_ 对 8日龄和 1 日龄 童 虫 分 别 抽 提 可溶 性 及 疏 6 ] 9 水性 蛋 白 , 建立 2 m, H 3 1 4c p ~ 1的高重 复性银染 及
型 治疗药物提 供 了新的 途径 。论 文从 日本血 吸 虫童 虫部 分差 异表 达 蛋 白 、 虫蛋 白质的性 别 差异性 、 成 药物相
关蛋 白组 学、 免疫蛋 白组 学等 方 面 , 日本血 吸 虫蛋 白质 组 学研 究做 了概 述 。 对
关键 词 : 日本血 吸 虫 ; 差异 表达 蛋 白 ; 白质组 学 蛋
联质谱 对表 达稳 定 的差 异可 溶 性 蛋 白进 行 鉴 定 , 成 功获得 了 8日龄 童虫 2 9个 、 9日龄 童 虫 1 蛋 白 1 6个
方 面 。这 些研 究 为研 制 开 发 抗 血 吸虫 病 疫 苗 、 型 新
治 疗药 物和新诊 断方 法 提供 了新 的途 径 。
1 童 虫 差 异 表 达 蛋 白研 究 概 况
以质谱分析 为主的蛋 白质分析技 术 。 ]
血吸虫 不 同发 育 阶段虫 体 引起 宿 主的 病 变和 临 床症 状不 同 , 对血 吸虫 不 同发 育 阶 段 的虫 体 蛋 白 针
质组 , 技 质 术 、 物信息 学等方 法研 究分 析 , 出在 生 长发 育 中 生 找
( . 南 农 业 大 学 , 东 广 州 5 0 4 ;. 成 出入 境 检 验 检 疫 局 , 东 荣 成 24 0 ) 1华 广 1 62 2 荣 山 6 3 0
摘 要 : 着 日本血 吸 虫 ( c i oo a o i m) 因组学 的发展 , 用 双 向电泳 、 随 S hs smaj p nc t u 基 应 质谱 分析及 生物信 息 学分析 开展 的蛋 白质 组 学研 究 正成 为 日本 血吸 虫研 究 的前 沿领域 。生 物体 中的 基 因是 相 对 稳 定 , 是蛋 但 白质 的活动 随着 生命 活 动的进 行表 现 出动 态的 变化 , 并具有 对 外界 环 境发 生反 应 的 能 力 。对 日本 血吸 虫进 行 蛋 白质组 学方 面的研 究 , 能直接 地反 映其 生理功 能 的过 程 。这些研 究为研 制 开发 抗 日本血 吸 虫病 疫苗 、 新
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球” 非常相 似 _ 。 通 过序列 分析发 现 :1 2) J p 4的
TA TA o b x位 于 一2 3至 一3 1位 点 , AAA C T
o b x位于转 录起 始点 上游 一5 O碱 基 处 ; 帽子
位 点 序 列 A AT 与 蚕 蛾 卵 壳 蛋 白 的 P T— TC u
不是性 染色 体 w 上 大 小 约 0 9k E , 3, b 序 列分析 表 明这 些 基 因 的 D A 序 列 高 度 同 N 源 , 三 、四 个 核 苷 酸 不 同… , 有 两 个 仅 均
ORF, 内含 子 , 中 OR 1编 码 富 含 Gl 无 其 F y和 T r 1 D y 的 4k a的 多 肽 , ORF 2在 血 吸 虫 体 内 没 有 功 能 性 产 物 _J ORF 3。 1的 mRNA 被 检
维普资讯
国处 医生 置 生虫 盐 盟
血 吸 虫 卵 壳 蛋 白基 因 的研究 进展
中 国农业科 学院上 海 家畜 寄生 虫病研 究所 金 亚美综述 蔡 幼民 林矫矫 审校
●
摘 要 由于虫 卵在 血 吸虫 病 理学 和 血 吸虫 病传 播 上 的重 要 作 用 , 吸虫 虫 卵 及血 吸虫 雌虫 产 血 卵机 制 已成 为 药 理性 攻击 研 究和 疫 苗 研 制 的 重 要 对 象 本 文 对 近 年 来 血 吸虫 卵 壳 蛋 白基 因 的研 究进 行 了 简要 的 论述 。 关 键 词 血 吸虫 卵壳 蛋 白
在 血 吸 虫 生 物 学 中 , 卵 起 着 极 其 重 要 虫
的作用 。血吸虫 病 的病 理变化 主要是 由于 寄
居 在 肠 道 和 肝 脏 毛 细 血 管 壁 的 大 量虫 卵 引起 的 肉芽 肿 、 织 损 伤 和纤 维 化 , 时大 量合 抱及雌虫 的产卵 状况相一 致 , 即在 第 2 8天 ( 氏血 吸虫 的合 曼
双向电泳联合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
shso o a o iu c it s ma jp nc m. Ac urd 2 DE ma n mmu o ltig ma r n ls d wi t e i g n lss s fwae q ie - p a d i n b otn p we e a aye t h ma e a ay i o i n b ot g H NG Hu , i U u , Y — n e a. n u y L b r tr f Z o oe a d De a t n r — Y ny i g, 1 A h i i r l Ke a oa oy o on s n p r s me t f Pa a o s oo y( n u Me i l n v r t )a d te K yL br tr e eR su c Ut ia i o e eeDi ae An u d — i lg A h i d c ies y n e a o aoy o G n e re i z t n f r v r s ss( h i t a U i h f o l o S e Me i
【 中图 分 类 号 】 R5 2 2 3. 1
成 虫特 异 性 抗 原
【 献标识码】 A 文
双 向 电泳
免 疫 印迹
【 文章 编 号】 1 7— 5 72 0 )20 0 —6 612 8 (0 9 0— 1 70
An lsso h ou l t e fS hsoo a o iu Ad l r wihTw me so a eto h rssF lo d b ay i nt eS l beAn i no c its maJ p n c m utWo m t oDi n in l c r p o ei ol we y g El
日本血吸虫生殖相关抗原31~32kDa分子的质谱分析与鉴定
I e tfc to n n lsso fe tv o o iin fS h so d n iia i n a d a ay i f e f c i e c mp sto s o c i t -
smaj p ncm 1 2 k rtis LL lW n ii 卜,h o a o iu 3 —3 Dap oen ii , a S — Z。 g hpg “
c l 1 3 Da p o en y u i g t e t c n q e fp o e r is M eh d Th o a r t i s we e u n 3 — 2 k r t i s b sn h e h i u s o r t o n c . to s e t t lp o e n r
Th e fte h d hg o lg t tn - fS ma sn ,gy eo-一 h s h t e y r g n s reo h m a ih h moo ywih Ac ie 2o . n o i lc r l3p o p aed h d o e a e
o j p nc m n ah p i e d p pia eo . n o i o cu in Th 1 3 Daa t— fS. a o iu a d c t e sn B n o e t s fS ma sn .C n lso s d e3 — 2 k n i
论 著
・
日本 血吸 虫 生殖 相 关 抗 原 3 -3 Da分 子 1- 2k - 的 质谱 分析 与 鉴定
李林 ,汪世 平¨ ,周 帅锋 ,胡 少敏 。 卓 ,何 ,高冬梅 ,冯明钊 。
[ 要] 目的 利用蛋 白质组学技术分离 、 摘 鉴定 日本血吸虫天然分子 3 ~3 D 抗原 组分 。方 法 1 2k a
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医学前沿・JMedRes,Dec2009,V01.38No.12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宋丽君余传信血吸虫病是由寄生在人体血液系统中的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非洲、南美洲、亚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wTO报道,全世界有74个国家有血吸虫病流行,有6亿人受到血吸虫病感染的威胁,每年因血吸虫病死亡的人数达20万人…。
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及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四川、云南两省,全国仍有515971名患者旧1。
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有5种: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
其中日本、曼氏、埃及血吸虫是人体主要的寄生虫,前两者主要引起慢性的肝脏和肠道纤维化,后者可导致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的钙化和纤维化,引起上述器官器质性病变是血吸虫感染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等阶段。
血吸虫复杂的生活史、表面抗原成分的不断改变,以及对宿主疫系统的干扰,使血吸虫拥有很强的免疫逃避能力,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很大的困难。
目前血吸虫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治疗。
血吸虫药物的研究始于1918年酒石酸锑钾的发现,随后又先后出现了一些非锑剂类药物,如尼立达唑、硝基呋喃、硫葸酮、海蒽酮、硝硫氰胺、奥替普拉等药物,上述药物都曾用于临床或试用于临床治疗,但由于存在疗效差、毒性大或疗程长等问题,现均已被弃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吡喹酮的发现是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里程碑¨1,使血吸虫病的治疗取得了真正的突破。
随着吡喹酮的广泛应用,血吸虫对吡喹酮的依从性下降,出现了耐药性现象14。
,研制新的替代性血吸虫病治疗药物显得十分紧迫。
本文按照基金项目:周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58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8110)江苏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2008zxlo004一011)、江苏省医学莺点人才基金(Rc2007095)、江苏省科技厅公益专项基金(BM2007704)作者单位:214064无锡,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卫生部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寄生虫病学重点学科-16・药物对血吸虫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对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治疗血吸虫病药物做一综述,为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提供借鉴。
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BALB/c小鼠血清IgG水平动态及其被动转移保护力研究
竖 旦 虫 塑 二鱼 塞 塑 旦 虫塑
对 照组 回 收 虫 均 数
较 高 的 保 护 力 , 其 是 重 复 免 疫 更 可 使 免 疫小 鼠 获 得 更 高 的 尤 保 护力 ; 们 普 遍 认 为其 诱 导 的保 护性 机 制 可 能 是 细 胞 免 人 疫 与 体 液 免 疫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 文 以 紫 外 线 减 毒 日本 本
mg mI。 /
2 2 减 虫 率 结 果 显 示 , 组 的 减 虫 率 分 别 为 第 1组 . 各 5. , 2组 2 . , 3 4 . , 4组 2 . , 转 53 第 4 1 第 组 27 第 63 与 移 正 常 小 鼠血 清 的 第 5组 比较 , 上 各 组 均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以 转 移 相 同 血 清 类 型 但 转 移 时 间 不 同 的 组 间 , 移 VMS的 第 转
12 3 正 常 B B c 鼠血 清 .. AL / 小
接 种 前 尾 静 脉 采 血 法 周 T m (e k )
图 1 血 清 中抗 体 IG 的变 化 g
免 疫 组 及 感 染 组 B B c 鼠血 清 , 2 ℃ 储 存 备 用 。 AL / 小 一 O 13 抗 原 制 备 可 溶 性 成 虫 抗 原 ( ou l Wom A t e . S lbe r ni n g Poe , w AP 从 感 染 日本 血 吸 虫 尾 蚴 5  ̄ 6 rti s n ) 6 0d的 兔 体 内 分 离 出 新 鲜 成 虫 , 成 匀 浆 , 天 反 复 冻 融 1次 , 复 7d 3 制 每 反 , O0 0 g离 心 3mi, 上 清 液 即 为 抗 原 , 得 蛋 白 质 含 量 1 1 0 n取 测 .2
血吸虫等寄生扁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吸虫等寄生扁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谢钢琴;陈兵;文建凡【摘要】Immune evasion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parasites can survive and adapt to parasitism within host .It'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immune evas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ti-parasitic vaccines and medicines.Schistosomes and other parasitic flatworms are a group of parasites which seriously harm human health and livestock.There have already been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ir immune evasion.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免疫逃避是寄生虫之所以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成功适应寄生生活的重要原因。
研究免疫逃避的机制,对于研发抗寄生虫的疫苗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血吸虫等寄生扁虫是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和家畜等的寄生虫。
有关它们的免疫逃避机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8页(P194-201)【关键词】血吸虫;寄生扁虫;免疫逃避【作者】谢钢琴;陈兵;文建凡【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扁虫 (Flatworm) 又称扁形动物 (Platyhelminthes),是一类无体腔、两侧对称、三胚层、背腹扁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血吸虫病,日本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0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小鼠 学龄儿童 基因敲除 基因合成 图像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 呕吐物 吡喹酮 可溶性成虫抗原 动物模型 功能分析 凋亡 免疫调节 免疫抑制 乳酸脱氢酶 中性粒细胞 中国 sd大鼠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quantity one软件 procmixed过程 p47 gtp酶 kupffer细胞 il-10 igg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cd4~+t淋巴细胞 cd4~+ cd25~+t细胞 argonaute蛋白
53 54 55 56 57 58
wnt信号通路 ts43基因 th细胞 elisa cd4+cd25+t细胞 b型超声
1 1 1 1 1 1
53 22/6kda膜蛋白
推荐指数 9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比较基因组学与分子进化复习题
比较基因组学与分子进化复习题1.比较基因组学及分子进化的产生背景及其应用,请举例说明如何理解其意义?产生背景:随着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实施并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基因组计划也在进行,并先后完成了几个物种的序列分析,研究重心从开始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从分子整体水平对功能的研究上。
在HGP进行中完成一系列模式生物全基因组测定,如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小鼠。
这些模式生物全基因组测定的完成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至此基因组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post genome era)。
它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物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之间互相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
随着公共资源数据体系的大规模建立,面对海量数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搜集、管理、处理、分析、释读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比较基因组学和分子进化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不可分割的学科。
应用:比较基因组学能根据对一种生物相关基因的认识来理解、诠释甚至克隆分离另一种生物的基因。
远缘基因组间的比较为认识生物学机制的普遍性,寻找研究复杂生理和病理过程所需的实验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近缘基因组间的比较则为认识基因结构与功能等细节提供了参数。
比较基因组学与分子进化拓展了模式生物从测序的意义,不仅可以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模式生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利用模式生物研究进化上相近的其他物种;推动了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研究的发展;同时带来了研究方法的思路的突破,促进了反向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
举例:两种血吸虫完整基因组序列被确定两个国际联合课题组报告了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它们是引起血吸虫病(也称“裂体血吸虫病”)的三种主要病原体中的两种。
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影响76个国家的超过2亿人。
日本血吸虫基因表达谱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2-2694(2008)03-0278-03日本血吸虫基因表达谱研究进展3龚 强,秦志强,胡维新中图分类号:R383.2 文献标识码:A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 33;356) 通讯作者胡维新,x @y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长沙 8 血吸虫病是个重大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困扰着非洲、亚洲以及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人民。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估计:全球超过70个国家、高达2千万人口感染血吸虫。
仅中国,就有一百万人感染日本血吸虫,3千万人受感染威胁〔122〕。
血吸虫有着复杂的生活周期、能够成功地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加上有效治疗药物的耐药性,使得血吸虫病的防治成为急需解决而又令人头痛的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寄希望于从基因表达产物功能方面找到血吸虫病防治的突破口〔3〕。
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血吸虫基因组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
当时,该计划由巴西发起,美国基因组研究协会(TIGR )作为后勤保障并为其培养青年科学家,但主要研究对象仅限于曼氏血吸虫。
94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了血吸虫基因组网络,合作地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及南北美洲。
制定了以下目标:发现并鉴定曼氏、日本血吸虫新基因,建立低分辨物理图谱,通过新技术发展生物信息学并建立相应通用数据库等等〔425〕。
至此,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学研究正式开展,工作主要由上海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中心(C HGC )主持〔6〕。
随着大规模测序技术、高通量质谱鉴定技术的应用以及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血吸虫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学时代,研究对象也从单纯的基因结构转向基因及基因表达产物功能。
1 EST ———新基因发现的快速有效手段 血吸虫有着庞大而又复杂的基因组,据估计大小约为270Mb ,其中还包括60%的重复序列,难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ES T 是从cDNA 文库中随机筛选出来的,一般通过快速扩增cDNA 末端获得,能够用来与DNA 或蛋白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从而根据其来源找到新的基因,这种方法快速而有效,成为科研人员所青睐的新基因研究手段〔7〕。
实验二十 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二十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它严重威胁着疫区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本病严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
家畜如牛、羊、猪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仅祸害自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人体血吸虫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为传播本病起了重要作用。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家畜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主要的传染源和污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综合防治疫病、扑灭疫情的重要环节,而控制传染源的前提是确诊传染源。
因此,应用灵敏、快速、经济的诊断方法确诊传染源,己成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以及控制其流行和扑灭疫情必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当前对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已有大量的报道,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下面介绍几种本科阶段应该掌握或者需要了解的实验室常用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悉日本血吸虫卵和毛蚴的形态特征。
2.掌握血吸虫病虫卵检查方法。
3.掌握血吸虫病毛蚴孵化方法。
4.了解血吸虫病的几种常见的血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
二、实验器材(一)病原学诊断1.直接涂片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50%甘油水溶液或普通水;(3)器材:载玻片、滴管、盖玻片、显微镜。
2.沉淀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普通离心机)。
3.浮集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饱和食盐水、33%的硫酸锌溶液;(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60目/英寸)、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
4.毛蚴孵化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pH约6.8-7.2,温度约20-30℃的灭菌自来水(脱氯处理);(3)器械: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40目/英寸)、尼龙筛网兜(260目/英寸)、塑料袋、长颈烧瓶(或三角瓶)(500ml)、脱脂棉、天平、温箱。
中性红染色日本血吸虫卵的条件探索与结果分析
【 关 键 词】 中性 红 染 色 ; 日本 血 吸 虫 卵 ; 条 件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5 . 2 0 . 0 6 8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5 ) 2 0 — 3 1 2 8 一 O 2
比分 析 不 同各 种 染 色条 件对 于 日本 血 吸 虫 虫 卵 检 测 的 敏 感 性 。
2 结 果
中性 红 染 色 能够 将 日本 血 吸 虫 卯 染 为 红 色 , 并 将 大 部 分 的
粪渣 染成浅黄 色 , 而少 数粪渣则会 被染为较深 的颜色 , 以 目测
判 断染 色 效 果 , 发现染色 时间 为 5 、 2 0 ai r n的 玻 片 上 虫 卵 着 色 较浅 , 而染色 6 0 mi n与 染 色 3 0 mi n的 着 色 效 果 无 明 显 差 别 。 本实 验室室温为 1 O℃ 左 右 , 通过实验发现温度为 3 O℃时 着 色 速 度 更 快 。故 中性 红染 色 获 得 最 佳 效 果 的 条 件 为 0 . 0 5 中性 红染 色 3 0 mi n , 且最佳室温条件 为 3 O℃ 。不 同 浓 度 中 性 红 染
0 . 1 0 3个 浓 度 。
Hale Waihona Puke 1 . 3 虫 卵 粪 液 配 制 对 5只 昆 明 小 鼠实 施 常 规 法 人 工 日本 血 吸虫 尾 蚴 感 染 处 理 , 每 只 小 鼠感 染 尾 蚴 约 4 O 尾, 4 5 d 后 将 其剖
日本血吸虫SjBT基因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日本血吸虫SjBT基因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廖力;肖建华;王可耕;曾桥;梁瑜;杨秋林【期刊名称】《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年(卷),期】2004(17)2【摘要】目的从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japonicum ,Sj)成虫cDNA文库中获得并分析日本血吸虫新基因 ,为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提供药物靶标或候选疫苗。
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 ,用序列标签法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对部分序列进行步移法测序获取其全长cDNA ,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登录。
结果获得了 1个日本血吸虫新基因 ,全长 14 3 9bp ,编码 44 3个氨基酸 ,与肝片形吸虫微管蛋白基因具有 79%的同源性。
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 7.2 198ku ,等电点为 9.12 ;抗原表位可能位于cDNA序列 3 73~ 3 96处。
结论表达序列标签法、步移法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有利于发现日本血吸虫新基因。
【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血吸虫,日本;微管蛋白;生物信息学;表达序列标签;步移法【作者】廖力;肖建华;王可耕;曾桥;梁瑜;杨秋林【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24【相关文献】1.日本血吸虫MBLAC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J], 张旻;林矫矫;洪炀;傅志强;韩宏晓;钱伟锋;李长健2.日本血吸虫SCP/TAPS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表达 [J], 陈静芳;胡旭初;王乐旬;余新炳3.日本血吸虫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jWD10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克隆与表达 [J], 刘玲;陈守义;余新炳;赵宇;黄灿;胡旭初;徐劲4.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 CD74基因的差异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J], 向阳;胡君健;郑学琴5.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抗原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J], 熊涛;张枫;卢利莎;倪凤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日本血吸虫虫卵诊断抗原
Hale Waihona Puke 应 点, 与健 康 兔 血 清 出现 3个 非特 异 的 阳 性 反 应 点 ;9个 特 异 性 抗 阳 性 反 应 点 中 , 银 染 2D 2 从 - E胶 图上 找 到 2 1个 匹 配 的 抗 原 蛋 白质 点 ; MAI I (F T — )/ 0F质 谱 鉴 定 和 N B D T C I数 据 库 检 索 ,3个 点 ( 1 9 ) 得 匹 配 蛋 白质 , 1 6 . 获 4个 点 ( 9 0 ) 得 匹 配 1. 获 E T, S 4个 点 (9 0 ) 能 从 数 据 库 中 找 到 相 匹 配 的 信 息 。 重 组 表 达 筛 选 出 的 1 . 未 C HGC 6 4 0 0o和 S P 0两 个 抗 原 蛋 白 质 , j4 Wetr lt 果 显 示 rS CHG 0 0 0 rS P 0均 能 与感 染 兔 血 清 抗 体 发 生 特 异 性 反 应 , 有 潜 在 的 应 用 价 值 。结 论 2 senbo 结 ej C 64 、 j 4 e 具 一 D MA I F 质谱 联 合 W etr lt的 免 疫 蛋 白质 组 学研 究 方 法 , 于 筛 选 、 定 S A 中 诊 断 抗 原 蛋 白质 , 切 实 可 行 E、 I — D TO senbo 用 鉴 E 是 的 ; 该 方 法 存 在 一定 的局 限 性 , 待 进 一步 改进 。 但 有 关键词 : 日本 血 吸 虫 ; 卵 可 溶 性 抗 原 ; 疫 蛋 白质 组 学 虫 免
WA G Yu , A G Z ieg MA A , H i —u , HE h n—u, I i — n , AN Xa—i N eY N a fn , n S I a h aC N Z agh t U Xa l 套 G i x n — X o L oo o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92-95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刘春艳1,王敬祥2,林瑞庆1*,朱兴全1(1.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2.荣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荣成264300)摘要:随着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 ap onicum)基因组学的发展,应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展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正成为日本血吸虫研究的前沿领域。
生物体中的基因是相对稳定,但是蛋白质的活动随着生命活动的进行表现出动态的变化,并具有对外界环境发生反应的能力。
对日本血吸虫进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能直接地反映其生理功能的过程。
这些研究为研制开发抗日本血吸虫病疫苗、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论文从日本血吸虫童虫部分差异表达蛋白、成虫蛋白质的性别差异性、药物相关蛋白组学、免疫蛋白组学等方面,对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做了概述。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差异表达蛋白;蛋白质组学中图分类号:S852.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10)01-0092-04血吸虫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人畜共患的重大疾病之一。
该病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有2亿多人感染,在7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1],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
随着血吸虫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开展,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血吸虫生活史复杂,并且每个生活周期的基因表达不一样,仅知道基因组遗传密码仍不能确切了解一个生物体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需要从整体水平上分析蛋白质及其功能,也就是要对生命体进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2-3]。
目前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体系主要是以双向电泳为主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和以质谱分析为主的蛋白质分析技术[4]。
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引起宿主的病变和临床症状不同,针对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蛋白质组,应用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质谱分析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研究分析,找出在生长发育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或其他蛋白,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分析日本血吸虫童虫部分差异表达蛋白、成虫蛋白质的性别差异性、药物相关蛋白组学和免疫蛋白组学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研制开发抗血吸虫病疫苗、新型治疗药物和新诊断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径。
1童虫差异表达蛋白研究概况血吸虫童虫是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的早期阶段,日本血吸虫童虫期差异表达蛋白与血吸虫初期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早期童虫可能是宿主保护性免疫的攻击靶,故对血吸虫童虫期分子进行筛选,可能是发现候选疫苗分子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赵晓宇等[5]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童虫(16日龄)虫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离,应用image-aster软件对其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结果表明,2000个?69个蛋白斑点,其中500个?86个蛋白斑点为血吸虫雌虫和雄虫的蛋白所共有,童虫特异呈现的蛋白斑点有26个?1个。
对其中20个童虫特异呈现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烯醇酶和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等16种童虫特异呈现的蛋白。
对这些蛋白进行生物学功能预测的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蛋白信号转导、生物合成、能量代谢和细胞构成等。
孙安国等[6]对8日龄和19日龄童虫分别抽提可溶性及疏水性蛋白,建立24cm,pH3~11的高重复性银染及考染双向电泳图谱,分别分析检测到可溶性蛋白斑点1465?41,1230?30个;疏水性蛋白斑点986? 22,114?535个。
在图谱分析的基础上用电喷雾线性离子阱质谱或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表达稳定的差异可溶性蛋白进行鉴定,成功获得了8日龄童虫29个、19日龄童虫16个蛋白斑点的肽指纹图谱及肽序列检测数据。
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这些蛋白主要与细胞运动,蛋白折迭、修饰、合成,核酸合成,信号转导、肌肉发育、电子传递*收稿日期:2009-07-29基金项目:国家/9730计划项目(2007CB513104)作者简介:刘春艳(1983-),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寄生虫病学研究。
*通讯作者等功能相关。
研究这些童虫差异表达蛋白有助于血吸虫病新型疫苗、药物的研制和早期诊断抗原的筛选,对进一步揭示血吸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理也奠定了基础。
2成虫蛋白质组性别差异性研究概况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但终生合抱,雌虫只有合抱于雄虫的抱雌沟中,其卵黄细胞才有产生蛋白质颗粒及增强梅氏腺细胞合成的能力[7]。
所以,研究成虫蛋白质组的性别差异将为有效控制成熟雌虫产卵提供依据。
朱建国等[8]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雌雄虫体蛋白质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在43ku,pI5.60~ 5.90处发现雄虫有一条长度和宽度均超过雌虫并由多个斑点连在一起组成的条带,并有3个较雌虫大的斑点;雌虫则有7个特异性斑点,且有一处较雄虫深的着色区。
可见,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表达有性别差异性,可通过比较雌虫和雄虫的蛋白质提取物,检测出性别差异蛋白。
雌性和雄性差异表达蛋白与成长发育、性成熟、信号传导和激素受体有关[9]。
吴忠道等[10]分析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可溶性蛋白组分,发现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可溶性蛋白组分存在较大差异。
Dai G等[11]对日本血吸虫单性感染雄虫和双性感染雄虫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分析,成功鉴定出9个日本血吸虫雌雄合抱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在日本血吸虫雄虫合抱前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6个;在合抱后表达明显上调的有3个。
其中脂肪酸结合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免疫保护作用[12]。
程国峰等[13]研究表明,雌雄成虫分别独特呈现23?2个和41?4个可溶性蛋白斑点、26?3个和11 ?1个疏水性蛋白斑点、4和5个膜蛋白斑点。
鉴定了28个合抱后雌雄成虫特异呈现的蛋白。
结果提示: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参与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的调控分子和参与代谢的酶类、发育调节因子等在合抱后雌雄虫呈现出差异表达。
3药物相关蛋白组学研究概况由于对抗血吸虫作用的靶点不明确,药物杀虫的分子机制不清楚等原因,抗日本血吸虫新药进展较慢。
目前利用蛋白质组学,建立药物处理前后蛋白质组图谱,比较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寻找药物作用的靶分子,为进一步阐明潜在药物作用机制和新药物开发提供了依据。
张玲等[14]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吡喹酮处理前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发现处理前后蛋白质组具有差异。
吡喹酮处理后促进或抑制了血吸虫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是与细胞骨架、细胞应激、细胞间信号转导有关,其中大部分是位于体表的蛋白质[15]。
Liu F等[16]鉴别出373个膜蛋白,其中9种可能有潜在的药物靶位。
体壁不但是成虫摄取营养的重要部位,也是逃避宿主免疫识别的屏障,膜蛋白是药物化疗的候选靶蛋白。
4免疫蛋白组学研究概况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等国家流行较严重,疫苗防控应是其理想方法,应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7]。
特别是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疫苗的新靶点,成为研究抗血吸虫病疫苗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其五个生活史不同时期的研究,得到大量各个时期的特异性蛋白质,为筛选潜在的靶位点提供了必要的资料[18]。
李林等[19]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出日本血吸虫天然分子质量31ku~32ku抗原组分,发现其中3个蛋白点与这些天然分子中起保护性的有效分子密切相关。
A bde-l H afeez E H等[20]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日本血吸虫Ig G抗体进行疫苗候选抗原的鉴别,共获得了8个候选基因,结果表明重组蛋白AA W27472.1和AXX25883.1具有较强烈的作用效果,并且利用二维液相色谱法能够从粗提物中获得免疫原性蛋白,为疫苗的研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研究表明,在血吸虫沉积物引起的肉芽肿中发现了宿主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也就是说,宿主的先天性免疫分子能够进入肉芽肿结构中以抵抗血吸虫的感染;另外,蛋白酶因子和过氧化物歧化酶被血吸虫用来抵抗或消弱宿主的免疫。
对日本血吸虫各时期的膜蛋白的研究,推测其某些结构能够捕获宿主蛋白,具有免疫逃逸功能[21]。
血吸虫在其不同的发育阶段能够分泌特异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能直接作用于宿主,介导感染过程。
通过对这些分泌物的研究不但能够进一步揭示寄生虫的致病机理,还能提供候选疫苗的靶位。
Dvo r k J等[22]对日本血吸虫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了361个蛋白质,其中15种为蛋白酶,并且日本血吸虫的组织蛋白酶B2能够消化宿主的表皮和结缔组织。
Yang L L等[23]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日本血吸虫正常尾蚴及紫外线致弱尾蚴虫体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得出2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些蛋白点与胞质环流、吞噬作用及细胞分裂、运动相关;有些是能量的生成、转化及糖酵解过程中不可或93刘春艳等: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缺的酶;还有些来源于与翻译后修饰、分子伴侣、蛋白代谢等密切相关的热休克蛋白家族;另有参与蛋白加工、细胞内钙调节、抗原递呈等重要进程的一些蛋白如钙网蛋白等。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致弱尾蚴诱导宿主产生高免疫保护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陈雷等[24]模拟辐照致弱血吸虫尾蚴或童虫疫苗模型,以童虫期体被蛋白分子作为待筛选的目标序列,利用在线服务器分别对有关序列进行跨膜区与信号肽的预测分析,采用结合基序扫描与计分矩阵等算法,以及基于多种分子动力学算法的配体受体相互对接的分子建模方法等进行Th细胞表位预测,初步鉴定获得了1个候选体被蛋白Th细胞表位,为合理高效地研发抗血吸虫疫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5结语基因只有通过翻译才能表达成为蛋白质以实现其功能。
蛋白质在合成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修饰、转运,而且具有对外界环境发生反应的能力。
也就是说,从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研究,能更深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蛋白质组学技术不断改进,新方法不断出现,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与新近发展起来的肽指纹图谱分析相结合,在疾病诊断、模式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提高了样品蛋白质组分的分离效果,增加了结果判定的可靠性[25]。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改进,新方法的不断出现,提高了样品蛋白质组分的分离效果,增加了结果判定的可靠性。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将为研制开发新型疫苗、药物和诊断制剂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1]W H O Ex pert Committee.Prevention and con tr ol of s chis tos o-miasis and soi-l tran smitted helm inthiasis[J].World H ealth Or-ganization T echnical Report S eries,2002,912:1-57,back cov-er.[2]Barrett J,Jefferies J R,Broph y P M.Parasite proteom ics[J].Parasitol T oday,2000,16(9):400-403.[3]Van H ellem ond J J,Van Balkom B W,T ielens A G.Schisto-s om e biology and proteomics:progres s and challeng es[J].Ex pParasitol,2007,117(3):267-274.[4]黄丽俊,王建华.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及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5,40(8):4-7.[5]赵晓宇,姚利晓,孙安国,等.日本血吸虫童虫部分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1):1-6.[6]孙安国.日本血吸虫期别、性别差异表达蛋白质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1-87.[7]臧炜,曹建平.血吸虫雌雄合抱及其意义[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33(2):63-65.[8]朱建国,林矫矫,苑纯秀,等.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的性别差异性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2): 107-109.[9]Cheng G F,Lin J J,Feng X G,et al.Proteomic analys is ofdifferentially expr ess ed p roteins betw een the male and female w orm of Schistosoma j ap onicum after pairing[J].Proteomics, 2005,5(2):511-521.[10]吴忠道,徐劲,孟玮,等.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1,1(2):120-123.[11]Dai G,Wang S P,Yu J L,et al.S 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differential expres sion proteins betw een m ale w orms of single-s ex and b isex ual infection in Sc histosoma j aponic um by tw o-dim ens ion al electr op horesis[J].Progress in Bioch emis try an db iophysics,2007,34(3):283-291.[12]Lee J S,Yong T S.E xpres sion and cross-s pecies reactivity of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of Clon orchis sinensis[J].Paras itolRes,2004,93(5):339-343.[13]程国峰.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蛋白组及抱雌沟蛋白基因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1-184.[14]张玲,徐斌,周晓农.吡喹酮处理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学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4):258-263.[15]Braschi S,Cu rw en R S,Ashton P D,et al.Th e teguments urface mem bran es of the human blood parasite Sch istosomamansoni:a proteomic analys is after differential ex traction[J].Proteomics,2006,6(5):1471-1482.[16]Liu F,Lu J,H u W,et al.New pers pectives on host-parasitein terplay b y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d proteomic an aly-s es of Schistosoma j ap onic um[J].Plos Pathogens,2006,2(4):268-281.[17]M cman us D P,Loukas A.Current statu s of vaccines fors chis tos om ias is[J].C lin M icrobiol Rev,2008,21(1):225-242.[18]Verjovsk-i Almeida S,DeM arco R,M artins E A,et al.T ran-s criptome an alys is of the acoelomate hum an parasiteSc histosoma mansoni[J].Nature Genetics,2003,35(2):148-157.[19]李林,汪世平,周帅锋.日本血吸虫生殖相关抗原31-32k Da分子的质谱分析与鉴定[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20(3):168-174.[20]Abde-l Hafeez E H,Kikuchi M,Watanabe K,et al.Pro-teom e appr oach for identifi c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j ap onicaaccine candidate antigen[J].Int Parasitol,2009,58(1):36-44.[21]Liu F,Hu W,Cu i S J,et al.Insigh t into th e h os t-parasite in-terplay by proteomic study of h ost proteins copurified w ith theh uman paras ite,S chistosoma j ap onicum[J].Proteomics,2007,7(3):450-462.[22]Dvor k J,M as hiyam a S T,Braschi S,et al.Differ ential useof protease families for invasion by schistosome cercariae[J].Bioch imie,2008,90(2):345-358.94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第31卷第1期(总第198期)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95-100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抗弓形虫药物研究进展张瑞岩,刘全,商立民,吴永魁*(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62)摘要:刚地弓形虫(Tox op lasma gondii)是一种呈世界范围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给人类生活和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然而至今仍没有理想的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