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与人性_宋代民间佛教信仰的真实状态_游彪
南宋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
南宋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南宋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在南宋时期,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与信仰形态。
这些信仰体系在南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南宋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一、佛教在南宋时期的兴盛与影响佛教在南宋时期达到了极盛的发展阶段,成为了南宋社会中备受推崇的宗教信仰。
南宋政府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不仅修建了大量的佛寺,还赐予佛教官衔,以示尊重。
佛教的兴盛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层面,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南宋的文人士大夫多重视佛教修行,将佛教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倡导思考人生意义、修炼身心的理念。
佛教的思想渗透到了南宋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教在南宋时期的发展与传承另一方面,道教在南宋时期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虽然在南宋初期,政府对道教曾有一定的打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宋政府开始重视道教的学术价值和对人民精神需求的满足,逐渐改变了对道教的态度。
南宋时期,道教修行成为一种风尚,有许多知名学者都对道教经典进行研究和传承。
道教修身养性的理念使得许多南宋的文人对其崇尚备至,甚至有将自身视为道德经的传承者。
南宋时期的道教,既保留了传统的修炼方法和信仰仪式,也与时俱进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相融合。
三、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与习俗除佛教与道教外,南宋时期的社会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与习俗。
民间信仰包括对神灵、祖先、自然力量等的崇拜与敬畏。
人们常常在民间的祭祀仪式上,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寻求心灵慰藉。
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体系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信仰融合模式。
同时,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还表现在各种节庆习俗和民间传说中,这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
综上所述,南宋时期的宗教与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
佛教在南宋社会中极为兴盛,影响力深远;道教在南宋时期得到重视并传承发展;民间信仰则以祭祀、节庆习俗等形式表现。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质疑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质疑作者:芮诗茗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2期【摘要】游彪博士所著《宋代寺院经济史稿》弥补了宋以后的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中的空白,对于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但对有关佛教的史料或运用不当,或分析理解多有疏误。
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佛教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在引用史料时产生了一些误解。
【关键词】宋代寺院经济史稿佛教文化史料分析游彪教授撰写的《宋代寺院经济史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史稿》)弥补了宋以后的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中的空白,对于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于该书的成就,吴晓亮《佛国里的世俗生活——〈宋代寺院经济史稿〉评析》(《光明日报》2003年)和刘秋根、周国平《读游彪博士著〈宋代寺院经济史稿〉》(《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2期)二文中已作了较为充分的评述。
然而,《史稿》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佛教首先是一种文化,研究寺院经济,必然涉及佛教文化。
《史稿》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佛教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在引用史料时产生了一些误解。
笔者不揣浅陋,兹举数例如下:《史稿》第29页:有些寺院的住持虽然要廉洁些,但庸庸碌碌,对寺院的发展没有多少贡献可言,如圆通法师曾自我解嘲道:“来时无物去时空,南北东西事一同,六处住持无所补,……”圆通法师,天衣义怀禅师法嗣,在佛教禅宗史上以教人闭目坐禅而著称。
据《释氏稽古略》卷四载:“(圆通法师)至栖贤蒋山长芦,常有千众。
至是元丰七年,诏住京城法云寺为第一祖。
开堂日,帝遣中使降香,赐磨衲僧衣,传圣旨表朕亲至。
皇弟荆王致敬座下。
……”偈,又称偈颂,通常表达的是作者对佛理的感悟,是不大可能用来“自我解嘲”的。
佛教强调四大皆空,不执一物。
因此,所谓“来时无物去时空”云云,要表现的正是一种“空”性的思想。
从圆通法师在长芦寺“常有千众”及皇室给予的名誉及待遇来看,《史稿》说他“庸庸碌碌”,恐怕是主观了一些。
《史稿》第244页:僧齐遇担任横山寺住持时,“偶一僧失规。
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传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与道教传统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传统有着多种特点和影响,在艺术、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风貌。
首先,宋朝的佛教传统在艺术上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宋朝时期,佛教寺庙建筑风格简洁、典雅,和谐而不华丽。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出佛教的平和与内敛。
除了寺庙建筑,佛教雕塑也是宋朝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在宋代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形成了独特的宋代佛教雕塑风格,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力的呈现。
其次,宋朝的佛教传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注重修身养性、敬畏生命,提倡世界和平与众生平等。
这种思想观念在宋朝社会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播。
同时,宋代的文人墨客也对佛教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文人都参与到佛教的研究和传播中,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内涵。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著述,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发展。
此外,宋朝的道教传统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道教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传承。
道教在宋朝积极推崇养生保健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道教也与佛教相互影响,使得宋朝的宗教传统更加多元与丰富。
在艺术方面,道教的影响也体现在建筑风格、绘画艺术等方面。
道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常常以山水为背景,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道教在绘画艺术上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常常以仙山、神仙为题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总之,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传统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艺术、文化与社会等多个领域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
尽管宋朝后期佛教与道教传统逐渐式微,但它们在宋朝社会与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传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后世的宗教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信仰
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信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的第二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极为繁荣的时期。
在宋朝的宗教信仰中,佛教和道教都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宋朝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宋朝,佛教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宗教之一,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支持。
佛教在宋朝的传播和发展主要通过寺庙来实现,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规模宏大的佛寺,成为信众礼佛、念经、修行的场所。
同时,佛教还通过宗教教育和经书翻译等方式传播,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在宋朝的信众除了一般民众之外,还包括了许多士人、文人和朝廷官员等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常常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儒家经典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称为“佛教与儒家的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佛教在宋朝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佛教相比,道教在宋朝的地位则相对较低。
道教在宋朝的发展主要是在民间,很少得到朝廷和皇帝的支持。
然而,虽然道教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有限,但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与宋代士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相通,因此融入了许多士人的生活中。
宋朝的道教信仰主要通过道观来传播和实践。
道观是道教的宗教场所,信众可在道观中祭拜神灵、行礼、念经、修行等。
同时,道士也负责治疗疾病、算命占卜等民俗活动,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来说,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信仰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力。
佛教在宋朝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并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而道教虽然在朝廷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在民间社会中依然有许多信众,发挥了一定的宗教和文化作用。
通过对宋朝的佛教与道教信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这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宗教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宋朝的宗教信仰
宋朝的宗教信仰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时期之一。
在宋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在社会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
一、佛教信仰佛教是通过佛经及其宣扬的佛教教义来规范信仰的一种宗教形式。
在宋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理性、世俗化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宋朝的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一方面,佛教倡导修道、济世、度众,成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式。
另一方面,一些佛教寺庙逐渐商业化,通过修建佛塔、举行佛事来获取经济利益。
这种商业化的佛教在宋朝时期出现了分化,僧尼的道德观念和修行传统也受到质疑。
二、道教信仰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死的修道之道。
在宋朝时期,道教信仰与政治联系紧密,道教大师往往被封为官员,成为朝廷的参谋。
道教教派也开始出现了分化,一方面是注重修道、修持内丹的方士派,另一方面是强调神仙、道教仪式的正一派。
不同的道教教派在宋朝时期展开了激烈竞争和相互排斥。
但无论是哪一种道教信仰,都受到当时社会精英的尊崇,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修身养性的选择。
三、儒教信仰儒教信仰是宋朝时期最为主流的宗教信仰。
宋朝初年,朝廷推崇儒学,正统性的儒家思想通过科举制度的实施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儒家崇尚礼仪、道德、忠孝等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了宋朝社会的风气和道德品质。
儒家学说的影响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稳定和人们信仰的核心。
总结起来,宋朝时期的宗教信仰显示出多元化和融合发展的特点。
佛教强调道德修养与济世救人,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死和自然之道,儒教则主张以礼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三大宗教教派在宋朝时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宋朝社会注入了宗教因素,也让宗教信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宋朝宗教信仰并非一片祥和。
这些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和摩擦。
不同宗教教派之间的竞争、对人们信仰和行为方式的规范争议,以及道教和佛教的分化等问题都对当时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不稳定。
唐宋明清的佛教与民间信仰
唐宋明清的佛教与民间信仰唐宋明清四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与民间信仰得以广泛发展的时期。
佛教在这些时代中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同时也影响了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唐宋明清时期的佛教与民间信仰,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皇室对佛教持支持态度,许多皇帝都亲自供奉佛像,修建佛寺。
佛教高僧如玄奘、鉴真等也通过长途跋涉,前来中国弘扬佛法。
在该时期,佛教的影响力与地位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宋代,由于士人思想的转变和政治的干预,佛教的地位受到了相对的削弱。
宋神宗曾下令禁止佛教兴办僧舍,导致一度出现佛教寺院大量减少的情况。
但是,由于民间信众对佛教的信仰仍然坚定,佛教并没有完全消失。
不少佛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通过寓法于徒的方式,融入到当时的社会中。
同时,佛教的禅宗在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当时士人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
明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转折点。
明太祖朱棣在登基后,命令关闭了大量佛寺,收回了佛教的土地财产。
此举导致了佛教的衰落,佛教徒被迫走上了隐修之路。
然而,随着明代中叶宗教政策的松动,佛教得以重新复兴。
此期间,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院,佛教再次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代晚期至清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剧变,佛教与民间信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间信仰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清代的《水浒传》中,描绘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对民众干预生活的情景。
同时,民间信仰也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佛教寺院被赋予了民俗信仰的色彩。
总的来说,唐宋明清四个时期的佛教与民间信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佛教在这些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政治、文化和思想的表达载体,也是民众心灵寄托的对象。
而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宗教信仰形式,与佛教的发展和变迁密不可分。
它们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宗教面貌。
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著称。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揭示它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在宋朝,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
佛教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宋朝时,佛教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许多皇帝都对佛教持宽容态度,并赞助寺庙的建设。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信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僧侣。
道教也有着深厚的传统,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个体调整与环境的和谐。
在宋朝时,道教发展得十分活跃,成为了宫廷和文化界的一部分。
许多道教文化作品和道教神仙被广泛传颂。
儒教是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它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宋朝的统治者将儒教视为国家的官方信仰,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规范社会行为。
儒教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儒教也对宋朝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成为了士人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民间信仰除了官方的宗教信仰,宋朝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传统和地方习俗。
在宋朝,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并会向神灵祈求平安和幸福。
人们还会为家族或个人设立神坛,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崇拜。
在民间信仰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宗族信仰。
宗族信仰强调祖先的崇拜,并认为祖先会保佑后代的繁荣与幸福。
宋朝时,许多人会在家中设立祖先的神龛,定期祭祀祖先。
此外,宋朝的民间信仰还包括拜神和巫觋等传统习俗。
人们相信拜神能够驱邪祛病,保佑平安。
而巫觋是指担任巫师或妖言惑众者,他们声称能够与神灵交流,并进行预言和治病。
这些习俗在民间信仰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三、宗教信仰与社会影响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信仰提供了人们对于生活意义和道德规范的指导。
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与民众信仰
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与民众信仰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佛教在民众中的信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变。
本文将从宋代开始,分析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其与民众信仰的关系。
宋代是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宗教理论的繁荣和信众的日益增多导致了佛教在民众中的信仰热潮。
当时的佛教寺庙数量众多,信众络绎不绝。
佛教徒通过参拜佛像、念诵佛号等行为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同时,佛教的教义也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例如,照相馆常在大门前设置佛龛,为照相的人提供开展佛教仪式的机会。
元代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因此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兴起并传入中国。
这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使得佛教在元代的民众信仰更加复杂。
民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宗教体系,有的参外观寺庙,有的供奉佛牌,有的参与佛教仪式等。
明代是佛教传播的新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衰退的阶段。
明朝政府对佛教采取了较为消极的态度,封建统治者把对佛教的控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然而,尽管政府对佛教采取了一定的限制,但民众对佛教的信仰并未因此衰退。
这一时期,民间佛教在社区中得到了较多的发展。
清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朝的统治下,佛教继续发展并成为中国民众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寺庙建筑得到了充分发展,佛教教义的传播也更加深入。
许多佛教教派和宗教组织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信众。
同时,镇江观音山寺和开化寺等佛教名胜也成为了民众朝拜的重要目的地。
总结来说,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在这些时期中与民众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宋代繁荣、元代多元化、明代衰退到清代再度兴盛,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民众信仰的变化展示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变迁。
无论政府对佛教的控制与否,民众对佛教的信仰依然存在,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发展也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民间信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宋朝的民间信仰
宋朝的民间信仰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间产生了许多丰富多样的文化。
除了官方的宗教信仰外,宋朝还存在着各种民间信仰,这些信仰体系既与官方宗教有一定的联系,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围绕宋朝的民间信仰展开,探讨其特点、形式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儒教在宋朝的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儒学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儒教在当时的官方信仰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儒教也深入到了民间生活中,并对人们的信仰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朝的社会中,儒家的价值观念被广泛接受和遵循,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民间的一些信仰实践,如祭祀、孝道、尊师重道等,都与儒家教义存在密切的联系。
二、神祇信仰与民间信仰的结合在宋朝的民间信仰中,神祇信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往往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比如山神、水神、土地神等。
人们通过祭祀这些神祇来祈求平安、丰收和风调雨顺。
与此同时,宋朝的官方信仰中也存在着对神祇的崇拜和祭祀,比如皇帝祭天、祭祀孔子等。
这种对神祇的信仰体系为宋朝社会提供了一种信仰上的凝聚力,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宋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在中国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对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强调生死轮回、人间苦难,提供了对个体灵魂解脱和超越的可能性。
道教则注重炼丹修仙,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宋朝的民间信仰中,佛教和道教的元素常常交融在一起,例如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常常会同时对佛祖或道祖进行祭祀,以期得到保佑和庇护。
四、民间信仰的仪式与习俗宋朝的民间信仰体系不仅有一系列的祭祀仪式,还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通过张贴春联、放鞭炮等方式来驱邪祈福;七夕节时,人们会向牛郎织女祈愿姻缘美满。
此外,宋朝人民还相信鬼神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会在特定的日期和场合举行祈福或祓禊活动,以求神明的庇佑和驱邪辟邪。
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宋朝(960年-127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宋朝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而民间信仰方面则涵盖了各种神灵崇拜、迷信信仰和传统习俗。
本文将探讨宋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并分析它们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宋朝的宗教信仰1. 佛教信仰佛教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许多皇帝和贵族都有信仰佛教,佛教寺庙在城市和乡村中随处可见。
著名的佛教寺庙如灵隐寺和南宋时期兴起的禅宗寺院永嘉禅寺等,都成为人们虔诚朝拜的地方。
许多知名的佛教高僧如法天寺的慧远、曹溪宗的临济宗燃灯等,也在宋朝崭露头角。
2. 道教信仰宋朝的道教信仰也非常盛行,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流传广泛,道观遍布全国。
其中以崇真道最为有名,它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同时,道教也在科学、医学和养生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许多皇室成员和文人都对道教的修养和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
3. 儒教信仰儒教在宋朝被奉为国家的官方信仰,面向全体社会。
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等被广泛传播和学习。
儒学思想强调社会秩序、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学者如程朱理学派的程颢程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都对宋朝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宋朝的民间信仰1. 神灵崇拜在宋朝,人们普遍信仰和崇拜各类神灵。
这些神灵包括土地神、山神、河神、风神等,被认为能够保佑人们的安全和幸福。
人们会在重要场合祭祀神灵,以求得神灵的庇佑。
同时,一些历史名人如岳飞、文天祥等在去世后也成为了神灵,人们对他们崇拜和祭拜,以示纪念和尊敬。
2. 迷信信仰除了神灵崇拜外,宋朝的民间信仰还包括一些迷信的内容。
例如,人们相信各种灵兽,如麒麟、龙、凤等,被认为带来好运和福报。
此外,人们还相信占卜和风水,认为它们能够预测和改变人们的命运。
3. 传统习俗宋朝的民间信仰还体现在各种传统习俗中。
宋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
宋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宋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在宗教与信仰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宋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包括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发展以及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此期间,佛教被大量的皇家和士人所信仰,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皇帝都非常尊重佛教,并派遣大批僧人前往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学习佛法。
一些寺庙建立了宏大的规模,例如位于洛阳的白马寺和位于开封的大相国寺。
这些寺庙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僧侣和信徒,成为学术研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禅宗是一个重要的教派。
禅宗强调通过禅修(即坐禅)来实现心灵的觉醒。
僧人们在禅宗的指导下,追求解脱和内心的宁静。
设立禅堂,僧人们静坐参禅,力图超越尘世的烦恼,达到心灵的净化。
在宋朝,禅宗对文化艺术和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都是禅宗的信徒,并将禅修思想融入他们的作品中。
与佛教类似,道教也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发展。
很多皇帝都重视道教,并授予道教的教官政府职位。
道教主要注重修炼身体和修养心性,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教的教义强调寿命延长、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许多道教寺庙兴建起来,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在道教寺庙中,僧人们进行炼丹术、养生技巧和书法绘画等活动,致力于提高身体健康和精神境界。
除了佛教和道教,宋朝的民间信仰也非常重要。
民间信仰是一种以自然神灵、祖先和幸福人生为对象的宗教形式。
民间信仰通过祭祀、供奉和祈祷来寻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
人们相信神灵可以解决疾病、带来好运和保护家庭。
社会上涌现了许多民间信仰组织和圣人。
例如,包括观音菩萨、土地神、妈祖等在内的民间神佛成为信仰的对象。
民间信仰的发展对于人们的安慰和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来说,宋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充满了多样性和活力。
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发展以及民间信仰的影响共同构成了这个时期宗教与信仰领域的独特风貌。
探索古代佛教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
探索古代佛教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解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式。
古代佛教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本质,提供了一种超越痛苦与烦恼的解脱之道。
本文将从古代佛教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的重要性。
首先,古代佛教强调人性的痛苦和无常。
佛教认为人类存在于无常的世界中,生老病死、爱别离、希望失望等种种痛苦和变化不定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佛教将这种痛苦的本质称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这些苦难源于贪欲、嗔恨、愚痴等人性的弱点,佛教通过深入思考人性的弱点,帮助人们认识到痛苦的本质,从而引导人们寻求解脱之道。
其次,古代佛教提出了解脱的方法和修行的路径。
佛教认为,要摆脱痛苦和烦恼,人们需要通过修行来净化心灵,从而实现对人性的超越。
佛教强调修行的核心是觉悟和慈悲,通过觉悟,人们能够认识到人性的虚幻和无常,从而超越对世俗欲望的执著;通过慈悲,人们能够化解自身的贪嗔痴,培养无私的心灵。
古代佛教通过修行方法如禅定、般若等,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解脱的途径。
古代佛教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实践和体验。
佛教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直接认知的重要性,通过个人的实践和体验,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法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的意义。
古代佛教鼓励人们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认识自己的欲望和烦恼,从而寻求超越和解脱。
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能够深入理解佛教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的内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总结起来,古代佛教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提供了一种超越痛苦和烦恼的方式。
通过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古代佛教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痛苦和无常。
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能够摆脱对世俗欲望的执著,培养智慧和慈悲的心灵。
古代佛教的思考和解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思辨,更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通过个人的实践和体验,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脱的内涵,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脱。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极其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时期,其中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以及它们对人们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1. 佛教佛教是自古以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信仰的宗教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其教义主张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寺庙的建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僧人的行为和修行都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2. 道教道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主张追求自然之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修炼内丹以求得长生不老。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士人的自然追求以及帝王的寻求长生不老有着紧密的联系。
道士的修行和道教的文化成为了古代社会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3. 儒教儒教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和教育领域。
儒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观念的传承。
儒教的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了后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间信仰1.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常见的民间信仰之一。
人们相信祖先的神灵能够保护家族和后代子孙,并且会在祭祀活动中给予祝福。
祭祀仪式和祖先陵墓的建造成为了古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与敬畏之情。
2. 方位信仰方位信仰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们相信东、南、西、北和中央等不同方位代表了不同的神灵,而且不同的方位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运势和福祉。
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在建造房屋、安葬和旅行等方面都会考虑方位信仰的影响。
3. 自然崇拜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自然崇拜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尊崇大自然中的神灵,如山神、水神、木神等,并通过祭祀和信仰来寻求保护和祝福。
自然崇拜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为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得到丰收和福气。
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
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吕凤棠提要:宋代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天堂地狱等学说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恫吓和欺骗,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佛教在民间极为流行。
本文对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宋代 民间 佛教 信仰作者吕凤棠,男,1963年生,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杭州 310028)一、宋代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宋代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佛教利用其天堂地狱的学说对广大的愚昧百姓进行恫吓,胁迫人们信从它。
穆修说:“今佛氏之法,后三代而作,极其说于圣人之外,因斯民所恶欲而喻以死生祸福之事,谓人享有于其身者,皆由死生往复而取之。
方于植物者,根夫善,善以之而生于今;种夫恶,恶以之而出于后。
其为贵、为富、为寿、为康宁,皆根夫善者也,而统谓之福;为贱、为贫、为疾、为夭,皆种夫恶者也,而统谓之祸。
祸福之报不移也。
世闻其说甚惧,谓死且复生,则孰不欲其富贵康寿而恶其贱贫疾夭?虽君子小人,一其情也。
然何如即可以违所恶而获所欲?曰:非去而为佛之秆,读佛之书,则不可。
人所以悦其法而归其门者,为能得己欲恶之心乎?佛亦安能强使人附之哉!如死生祸福之说,使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亦尝言之,则人亦必从此六圣人而求之。
如其圣人所不及,惟佛氏明言之,则人焉得不从佛氏而求之也?予谓世有佛氏以来,人不待闻礼义而后入于善者,亦多矣,佛氏其亦善导于人者矣。
鸣呼!礼义则不竞,宜吾民之皆奉于佛也,宜其佛之独盛于时也。
”①统治者亦想利用佛教来“精神慰籍”(实际上是精神麻痹)广大灾难深重的劳苦群众,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因此自宋太祖赵匡胤以来,历朝的皇帝都对佛教采取了扶植和利用的政策。
宋太宗赵光义对宰相赵普宣称的“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②的话,便是这种政策的意图所在。
在佛教徒的极力鼓动和统治者的倡导下,佛教在宋代广为流行,深入民心。
高登说:“夫佛法流入中国以来,为害之日久矣,风俗渐染,信用之日深矣。
佛性与人性宋代民间佛教信仰的真实状态
佛性与人性宋代民间佛教信仰的真实状态佛性与人性:宋代民间佛教信仰的真实状态游彪2013-1-17 14:26:22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内容摘要:《碛砂藏》是宋、元时期平江府延圣院僧人主持刊刻的一部大藏经,要完成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除了延圣院的出家人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之外,宋元时期民间人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该版大藏经刊刻记中出现了宋代平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各色人等的身影,既有地位崇高的官员,也有普通的乡村民众、城市市民,还有不少是出家人。
他们之所以捐资雕刻佛教经典,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佛教信仰。
然而,《碛砂藏》的宋人题记除了追荐祖先这一主题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涉及捐助者的现实利益,绝大多数题记都在祈求神灵庇佑自身及家庭成员,即便是为亲属的亡灵祈祷,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世者的安宁吉祥。
由此可知宋人的佛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
不可否认,这种题记的内涵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高度吻合的,是宋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宋代基层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面相。
关键词:《碛砂藏》;宋人题记;佛教信仰作者简介: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宋朝民间的佛教信仰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普通民众信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烧香拜佛等之外,宋人施舍钱财雕刻佛教经典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
本文拟以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现并出版的《碛砂藏》的题记为中心探讨宋代雕刻佛经的相关问题,进而尽可能地还原宋人佛教信仰的真实状况。
一、捐资人的身份与区域分布状况国内外关于碛砂藏本身的研究已可谓相当深入,其中更多的是围绕佛教经典的刊刻及其流传等问题而展开的[1]。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流传下来的宋朝、元朝人的题记为研究当时的佛教信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历史提供了很多相当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当时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2]。
毫无疑问,重新审视这些当事人的记录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究宋代普通人的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生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生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人生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宗教的热衷和探索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这种探索不仅表现在对宗教的崇拜和虔诚,也包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宗教信仰与人生追求的表现。
一、佛教与人生追求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超脱尘世,追求解脱。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表达。
例如,王维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更上一层楼”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不解,也是对超脱和追求解脱的向往。
在李白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他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思故乡”可以理解为对人世间的离愁别绪的思索和超越。
二、道教与人生追求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信仰,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理念在古代文学中得以充分表达。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这里的“人生无再少”表达了杜牧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流水尚能西”则是对于无为而治的追求。
在宋代文人辛弃疾的作品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主题,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的“乡关”可以理解为个人的忧思和追寻,而“烟波江上”则表达了对于自然景物的静心和无为的追求。
三、儒家思想与人生追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以广泛传播和表达。
例如,唐代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宋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
宋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在宋朝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儒教等角度,探讨宋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
一、佛教在宋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佛教在宋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许多皇帝和王公贵族都信奉佛教,佛教寺庙遍布各地。
其中以禅宗最为重要。
禅宗弘扬“顿悟”的理念,要求实践者通过冥想和参禅,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
以法华寺、灵隐寺等为代表的寺庙成为禅宗活动的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学僧前来参学,也吸引了许多士人、文人雅士。
二、道教在宋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道教是宋朝的国教之一。
宋朝皇帝认为天人合一、道德修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道教进行了大力推崇。
道教的宗教活动集中在道观里,有许多知名的道教文化遗址并流传至今。
道教的主要内容是修身养性、求仙问道,在宋朝融入了许多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了与其他教派不同的特色。
三、儒教在宋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儒教在宋朝是主流的学术思想和价值体系,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并行。
宋代士人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发扬光大,致力于经学、史学、子学的研究与传承。
士人们参与许多儒教仪式和活动,例如祭祀祖先、考试、冠礼等。
儒教在宋朝的影响力体现在社会伦理观念、政治思想、文化传统等方面,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力量。
四、宗教信仰与社会形态的变迁宋朝社会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特点显示出来,宗教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迁紧密相连。
宋朝社会对于宗教的宽容以及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为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允许佛教、道教与儒教的融合,得以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关系中和谐共存。
总结:宋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在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宗教在宋代共同存在,各有各自的特点和贡献,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人民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的变迁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形态的变化,揭示了宋朝社会多元化的一面。
如何通过宋词了解宋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
如何通过宋词了解宋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无疑是一个文化璀璨、思想多元的时代。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瑰宝,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和艺术的表达,更是一扇窥探当时社会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的窗口。
宋代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佛教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禅宗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宋词中,不少作品反映了佛教的思想和境界。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中所表达的那种豁达超脱、不为外界所扰的心境,与佛教中追求内心平静、超越尘世烦恼的理念相契合。
苏轼在遭遇人生的挫折时,从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事的无常。
道教在宋代也颇受欢迎,尤其在士大夫阶层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柳永的《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
天风摇曳六铢衣。
鹤背觉孤危。
贪看海蟾狂戏。
不道九关齐闭。
相将何处寄良宵。
还去访三茅。
”这首词描绘了道教中的神仙景象,体现了作者对道教仙境的向往。
道教所倡导的长生不老、修仙问道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永恒和超越现实的渴望。
除了佛道二教,儒家思想在宋代也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新思潮,强调道德修养和天理人欲的关系。
在宋词中,也能找到这种思想的痕迹。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既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又蕴含着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
辛弃疾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表达了对儒家忠义、仁孝等价值观的坚守。
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宋词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人生意义、宇宙万物的深刻思索。
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神性与人性 - 浅谈僧伽信仰
80神性与人性梁晓新笔者新近看到一尊十分精美罕见的宋代石雕僧伽和尚头像,在欣赏之余,也欲借此机缘浅谈一下历史上曾经在全国风靡一时的僧伽和尚与僧伽信仰。
这尊头像系用上等青石灰岩雕刻而成。
僧伽头戴软风帽,重眉,鼻梁直挺,颇有西域人高鼻深目的面容特点;双目合闭,薄唇紧抿,仿如超凡入圣的一霎。
面容清癯,轮廓分明,表情坚毅,体现出极高的写实雕刻手法,把一位威严而不失慈祥的老者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石灰岩石质呈铁灰色,坚致细腻,皮壳醇熟温润,尚有残余的红黑彩。
僧伽和尚的生平泗洲大圣僧伽和尚,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自从他由西域来到中土直至在长安圆寂,一直受到等同佛陀一般的崇敬。
而僧伽信仰与崇拜,自从唐初开始流行后,历经宋、元、明各朝,上至宫廷,下至庶民,风靡全国,但历来研究佛教史及佛教文化之中国学者,似乎很少论及这一段历史,倒是日本学者曾对此有专门研究,如牧田谛亮在其《中国佛教史》一书中就辟有专节讨论唐宋的僧伽信仰,常为学者所引述。
2003年11月28日,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悟空村的悟空寺塔基遗址处挖掘出一个千年地宫,地宫内出土一石函,函盖上刻有七行铭文“常洲太平兴国寺善聪伏睹江阴郡江阴县悟空院僧应云同行者沈惟素募缘四众建造泗洲大圣宝塔以善聪收得众舍利特制石函银瓶盛贮安藏于塔下永充供养大宋景德三年岁次丙午正月日记”。
在石函内的一个北宋影青点彩净瓶内发现了数十粒舍利。
考古专家对石函上的铭文进行考证后,认定其为“泗洲大圣”僧伽大师的真身舍利。
这是首次发现僧伽和尚的舍利,与陕西凤翔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具同等重要性。
也因为这个发现,有关泗洲大圣信仰的传说与历史,再度成为佛教界谈论的对象,也成了佛教史家研究的课题。
泗洲大圣,法号僧伽(628-710—一尊罕见的宋代石雕像僧伽和尚头像81年),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之一。
根据《神僧传》中记述:释僧伽,原是西域何国人,因其国名,俗姓何氏。
宋元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宋元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儒教等各种宗教信仰都非常盛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元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一、宋元时期的佛教信仰与宗教文化宋元时期的佛教信仰非常盛行,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教高僧,如佛教南宗的道元禅师、六祖惠能、永嘉大师等。
这些高僧所创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对后来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佛教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注重“世俗化”与“实用化”,在经典著作方面,佛教的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以佛教教义为主题的诗歌,如释文说、文心雕龙等。
除此之外,宋代的佛教文化还表现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如禅寺、古塔、佛像等都成为佛教文化的标志。
在绘画方面,宋代的佛教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南佛教画派。
这个画派以写实传神、造型生动为主要特点,其作品深受世人喜爱。
二、宋元时期的道教信仰与宗教文化宋元时期的道教信仰也非常盛行,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道教大师,如七真道人、白云观祖师等。
这些大师所创建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对于后来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道教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疗养与长寿,道教所传授的功夫与医术也非常受人们欢迎。
在经典著作方面,道教的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此外,道士也善于讲故事,因此道教文化在民间广受欢迎。
除此之外,宋代的道教文化还表现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如道观、石洞、石道等都成为道教文化的标志。
在绘画方面,宋代的道教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也有很多以道教教义为主题的画作。
此外,道教文化中的道教符号、道教印章等也为人们所喜爱。
三、宋元时期的儒教信仰与宗教文化宋元时期的儒教信仰同样非常盛行,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如程颐、朱熹、周敦颐等。
这些思想家所创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对于后来的儒家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1-05-15[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宋代历史文献学的成就与特点研究0(2009JJD770008)。
¹ 李富华、何梅:5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6第7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日2竺沙雅章:5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6第二部也有部分涉及,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版等等。
º 这批题记经过抄录和整理后汇编成册。
笔者是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刘晓教授和在日学者王瑞来先生从日本复印回来的。
写作此文之际,要对两位学者的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然而,笔者所用的是日本学者的屋胜发表在5日华佛教研究年报6第一年的特辑号上的抄录本,可能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该本错误很多,凡是引文中带括弧者均为笔者所改正或是存疑的,但无论如何是聊胜于无的。
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来源于的屋胜的抄本。
佛性与人性:宋代民间佛教信仰的真实状态游 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 5碛砂藏6是宋、元时期平江府延圣院僧人主持刊刻的一部大藏经,要完成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除了延圣院的出家人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之外,宋元时期民间人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该版大藏经刊刻记中出现了宋代平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各色人等的身影,既有地位崇高的官员,也有普通的乡村民众、城市市民,还有不少是出家人。
他们之所以捐资雕刻佛教经典,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佛教信仰。
然而,5碛砂藏6的宋人题记除了追荐祖先这一主题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涉及捐助者的现实利益,绝大多数题记都在祈求神灵庇佑自身及家庭成员,即便是为亲属的亡灵祈祷,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世者的安宁吉祥。
由此可知宋人的佛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
不可否认,这种题记的内涵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高度吻合的,是宋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宋代基层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面相。
[关键词] 5碛砂藏6;宋人题记;佛教信仰[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1)05-0093-08宋朝民间的佛教信仰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普通民众信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烧香拜佛等之外,宋人施舍钱财雕刻佛教经典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
本文拟以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现并出版的5碛砂藏6的题记为中心探讨宋代雕刻佛经的相关问题,进而尽可能地还原宋人佛教信仰的真实状况。
一、捐资人的身份与区域分布状况国内外关于碛砂藏本身的研究已可谓相当深入,其中更多的是围绕佛教经典的刊刻及其流传等问题而展开的¹。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流传下来的宋朝、元朝人的题记为研究当时的佛教信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历史提供了很多相当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当时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º。
毫无疑问,重新审视这些当事人的记录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究宋代普通人的世界。
从日本学者的屋胜抄录下来的题记来看,总共有603条与雕刻大藏经相关的记录,其中除了部分难以确定具体年代的之外,还存在一些同一人捐助钱财刊刻若干卷佛经的情况。
大体上说,元朝刊刻的数量较宋朝要多一些,经笔者统计,完全可以确定为宋代刊刻的佛经题记为199条。
如果将碛砂藏的宋、元时期的题记进行较为简单的分类的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出家人施舍钱财雕刻的,总共有34条明确的9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总第227期)记录。
其中捐助最多的平江府延圣院的僧人,如/当院比丘慈存0、/大宋国平江府城东碛砂延圣院徒弟比丘惟勉0,等等,这表明为了刊刻大藏经,延圣寺的出家人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了以身作则的作用。
其次就是华亭县超果寺,如/嘉兴府华亭县超果寺寓广福教院比丘师安0、/华亭县超果寺比丘德询0、/华亭县超果寺比丘可权0,等等,由此似乎可以看出超果寺与延圣院之间有着非常特别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寺庙僧人的捐助,/华亭县长仁乡十八保六磊塘北朱坡水西崇庆庵尼僧祖楷、了宗、了元、了龙0,这是四个尼姑共同捐刻佛经的,/临安府嘉会门里梵天寺住持比丘宗印0,这是都城临安僧人的捐施。
从这些僧尼的捐助来看,可以肯定,他们都拥有相当数量可供自己支配的私人财产。
¹ 后一条/关西泰州0恐系的屋胜的误抄,笔者以为当作/秦州0,5元史6卷五十九5地理志6中的泰州一在江南,一在东北地区,都与关西不符。
º 李富华、何梅:5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6第7章。
从上述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捐刻5碛砂藏6的是本地僧人,也就是说,宋代捐刻5碛砂藏6的僧人几乎都集中在平江府及其周边地区。
而到了元朝,出现了大量远离平江府的僧人前来捐助。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的题记有/大元国陕西巩昌路陇西县草市镇广严禅寺比丘义琚0、/本贯关西泰州观音禅院嗣讲、持衣比丘海云0¹,同一年还有/前泉州路僧録加瓦八0,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有/福建道建宁路建阳县后山报恩万寿堂嗣教陈觉琳0,等等。
这些事实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延圣院刊刻佛经的消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同时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然而,出现这些结果的缘由却是不得而知了。
设若进行推测的话,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延圣院雕刻的佛经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流传开来,远在苏州刊刻的5碛砂藏6上世纪30年代在陕西的开元寺、卧龙寺被发现,此后在国内外不同的地方陆续或多或少的残本,从而确定了该版本大藏经的存在º。
这说明宋元时期延圣院刊刻的大藏经流传范围相当之广。
二是因为延圣院刊雕佛经的巨大工程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他们相互之间会以不同的方式传播这一消息,于是才出现了参与者不断增加的现象。
另外,上述现象也说明,虽然僧人隶属于佛教寺院,应该是过着集体式的教团生活,但他们似乎存有不少私人财产,而这些财产无疑是不属于寺院方面的。
这种情形自然与他们生活的寺院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也就是说,寺院财产与僧人个人财产之间究竟是怎样区隔的,寺院与僧人之间出现财产纠纷时通过哪种途径解决,僧人是否需要向寺庙方缴纳部分必要的生活费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厘清的。
二是宋代世俗之人捐刻的,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
首先,就地域而言,平江府及其周边各县的捐助者是最多的。
下表显示捐刻者的分布情况:常熟县长洲县昆山县吴江县吴县嘉定县姑苏华亭其他381914432788从上表可以看出,捐助刻经最多的首推华亭县(上海松江),此县并不隶属于平江府,而是归嘉兴府管辖。
相对而言,该地距离这一区域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江府较昆山等地要远。
然而,无论是华亭的僧人,还是世俗之人,他们参与延圣院刻经活动的积极性远远高于平江府下辖的各个县的居民,这是颇值得探讨的论题。
就捐刻大藏经的人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民众。
应该说,除了出家人而外,5碛砂藏6题记所记录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信奉佛教的民间人士,如/大宋国平江府长洲县道义乡临顿桥南街东面西居住奉三宝弟子周康年同妻辛氏百八娘、男文炳、媳妇陆氏二娘、孙男真郎0、/大宋国嘉兴府华亭县长人乡十九保下砂南场第七竃居住奉佛弟子唐思明同妻瞿氏四十九娘、男大年0、/大宋国嘉兴府华亭县长人乡十六保砂门塘南路西居住奉佛弟子朱氏百八娘同男褚仲茂、仲文息妇宋氏九娘、朱氏五三娘、孙男友直、友德、玄孙安仁0,等等。
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以家庭所有成员的名义捐钱刊刻大藏经的,这种情况在所有题记中所占比例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只是其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题记并未罗列施舍者所有家庭成员的姓名,而是以个人或者夫妻来代表整个家庭。
如/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坊:今据嘉兴府华亭县修竹乡四十二保钱盛里居住奉佛弟子盛璿同男孙二位家眷等0、/大宋国平江府吴县利娃乡李公桥东郭面南居住奉三宝弟9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总第227期)子阮大异与家眷等0、/平江府昆山县全吴郡(乡?)第伍保顾宣浦东居住奉佛弟子陈宝同妻薛氏二十八娘0¹、/大宋国平江府常熟县双凤乡三十二都沙荣信王土地境界奉三宝弟子张彦琦同妻陈氏百十四娘0、/大宋国平江府嘉定县乐智乡陶舍里寺沟土地目下将军管界居住奉三宝弟子王显忠叶家眷等0,等等。
这类题记反映出宋代很多家庭都信仰佛教,至少江南地区的情况是如此。
不难想见,这些人除了向佛教寺院和出家人捐赠钱物之外,他们的家中应该还供奉着各种不同的佛教神灵或是与佛教有关的其他物品,也就是说,这些人的现实生活是与佛教紧密相联的。
当然,5碛砂藏6题记中也有不少是以个人名义捐助的。
如/大宋国嘉兴府华亭县修竹乡四十二保望湖田东居住奉佛弟子朱氏八娘戒名妙宗0、/大宋国嘉兴府华亭县长人乡十九保住奉佛女弟子陆氏四十一娘0、/大宋国嘉兴府华亭县长人乡十九保牛场泾居住奉佛女弟子陶氏六四娘0,等等。
大体而言,这类记载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个人的意愿,其动机和目的似乎也与全体家庭成员共同捐助的题记存在某些区别。
¹ 抄录者将/乡0误成了/郡0字。
º 此处若干卷都是由张璿出资刊刻的,而抄录者误抄了他的住址。
准确的应该是/大宋国平江府吴江县久咏乡念染(廿?柒?此处误抄。
)都后庇溪居住奉佛三宝弟子张璿。
0» 凡是括弧中带问号的字均系笔者所修改,或为疑似字。
下文同。
细致分析5碛砂藏6题记中所记录的各色人等,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宋代社会的一些特征。
这些题记中有文武官员,既有在职的,也有离任的。
如/大宋国平江府昆山县市邑望山桥北潘家巷内水西面东居住奉佛承直郎、新江阴军司法参军范传家同妻安人赵守真0,范传家所题时间是嘉熙三年(1239),是即将担任江阴军司法参军的现任官员。
再如方密祖所题官衔是/从事郎、监建康府户部赡军中酒库0,显而易见,他们都是在职官员。
其中也有离职官员,如叶贲的官称为/大宋国平江府吴江县同里居住奉佛儒林郎、前嘉兴府户部亭林桥赏酒库0,可知其已经卸任并居住在乡里,他一人便出资刊刻了5佛说大乘无量寿经6一部三卷。
虽然这些人所担任的职务并不高,但其官员的身份是确凿无疑的。
除了官员,也有吏人参与其中。
为延圣院刊雕5道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6一部十卷的就是/后庇溪檀越张税院名璿0º,从他的头衔/税院0来看,张璿居住在吴江县,其吏人的身份是可以确定的。
这些施舍者中也有大量商人和城市市民,他们中有些是以个人或单个家庭的名义捐助的,如/大宋国平江府昆山县市邑进贤桥西水南面北居住奉三宝弟子范显同男应成0,很显然,范显居住在昆山县的/市邑0,虽然不清楚其身份,但可确定其为城市居民。
除此而外,宋代市民也有集体捐助的情况。
5碛砂藏6题记中保留下来两份绍定五年和六年的详细捐赠名单,兹录其中之一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