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悲剧意识的成因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合集下载

悲剧在伍尔夫小说中诞生——论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在伍尔夫小说中的体现

悲剧在伍尔夫小说中诞生——论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在伍尔夫小说中的体现
( 乃坤 ,90:8 李 19 4 )
哲学处女作《 悲剧 的诞 生 》 起 了 以人为视 角 的哲学 革 掀 命 。《 剧的诞生 》 悲 探讨 了悲 剧的起 源 和实质 , 深 意却 其 在借艺术谈人生 , 借希腊悲剧探讨人生悲剧 , 而揭示人 从
生 的奥 秘 , 找 人 生 的 终 极 意 义 。 寻
作 为 诗 歌 文 体 的基 本 表 达 方 式 , 情 独 自 是 最 直 抒 胸 臆 抒
界 。 日神代表造 型艺 术 , 如神 话 , 塑或 史诗 。有 了它 , 雕
人生存在 的意义才有 可能 。阿波 罗代表 着梦幻 的世 界 ,
的办法 , 最能让读 者洞察 人物 的心 扉 以及 思想 发展 的轨
死, 任何 人都不能超越 时 问之维 , 宇宙 同在 , 隐藏在 与 但
万 事 万 物 之 后 的源 源 不 断 的 生 命 力 却 是 不 朽 的 , 不 受 它 时 问 和 空 问 的制 约 , 人 类 整 体 上 波 澜 壮 阔 地 向前 发 展 , 使
他象得很——那 自杀了的青 年。他干 了, 她觉得高兴 ; 他
抛 掉 了生 命 , 而他 们 照 样 活 下 去 。 ( 尔 夫 ,98 4 ) ”伍 18 :5 如
绵绵无尽期 。音乐艺术是酒神 狄奥尼索斯 的代 表。因为 音乐是表现世界 和生命本 源 的艺术 , 能使人 们穿 越现 它 象 界 , 示 世 界 最 隐 蔽 的本 质 。 揭 在尼采看来 , 以雕 塑和叙 述文 学为 内容 的 日神 艺术 和 以音乐为 内容 的酒神艺 术融为一体时 :酒 神讲叙 着 日 “ 神的语言 , 日神最终也讲叙着酒神的语言 ; 由此就 达到了
们触摸到 了她 的挥之不去 的虚无感和萦绕于心头 的死亡 意识 : 她必然会永远离开人世 , “ 没有了她 , 人间一切 必将 继续下去 , 是怨恨 ?还是欣 慰 ?不 过她 深信 自己属 于家 乡的树木与房屋 , 尽管 那房 子 , 丑又乱 , 又 她也 属于那 些 素昧平生 的人们 。 ( ” 伍尔夫 ,9 8 1 ) 18 :8 在这段 内心独 自里

拯救灵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拯救灵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 O F X I N X I A N G I『NⅣ蕊SnYE出.2009V d.23№.1拯救灵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李敏■W~(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商丘4760()o)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她的作品里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其小说创作中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

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折射出她独特的生死观——死亡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是灾难的结束,是新生的回溯,是生命的升华,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方式。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死亡意识;拯救;灵魂中图分类号:/563.0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1—0139—02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V i画ni a W ool f,1882—194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被普遍认为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和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

她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一起被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四大金刚。

伍尔夫一生虽然生活无忧,丈夫对她也是百般纵容,但她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精神打击。

1895年母亲朱丽亚斯蒂芬去世,伍尔夫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同母异父的姐姐斯特拉病逝;1904年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去世;1906年哥哥索比因伤寒而死。

这些生死离别的痛苦给作家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几次精神崩溃,多次自杀未遂。

在1920年10月25日的日记里,她写道:“生命为什么充满悲剧性?就像深渊边缘的羊肠小道。

”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

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因此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的短信后,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自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二、死亡意识的含义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导语;《墙上的斑点》是200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弗吉尼亚·沃尔夫,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下面是店铺整理收集的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墙上的斑点》赏析《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

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

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

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

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

然而,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则是无轨迹可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

它基本上撇开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与外在的东西,除了偶尔回到斑点这一依托物之外,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无需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精神性的流动。

伍尔夫让读者看到,人的主观的意识的宝藏有多么的丰富,将墙上的斑点作一个稍微不同的假设,就会引出无穷多的互不相同的缤纷的思绪,真如伍尔夫所说的千万个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心头。

矫枉必然过正,女作家对此大概有所领悟,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强力推行,对客观外界因素的大刀阔斧的弃绝,使她将人物的意识流的动感与美感表现到了极致,这份真实、这份迷人,不能不令读者折服,不能不让批评家们承认,因此,它才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

英国现代小说能迅速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没有与传统势力打过多的拉锯仗,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的铺垫是不无关系的。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自由流派小说的创新和独立思考,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

她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流畅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而闻名。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使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伍尔夫的叙事风格、意识流和异形结构等方面探讨其小说的写作技巧。

一、叙事风格伍尔夫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她善于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融合在一起。

她的叙事方式是非线性的,不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回顾、幻想、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示人物的思维脉络。

她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表现情感、洞悉思想以及揭示人性的本质。

比如,在《达洛维夫人》中,通过主角克拉丽莎的回忆,展现了她曾经的爱情和现在的复杂矛盾心理。

在《暴风雨》中,通过多种叙述视角,展现了主角露西的成长和亲情、友情、爱情的复杂关系。

另外,伍尔夫的叙事风格还具有极强的联想性。

她随意跳跃,像思维一样非常流畅,将片段连接在一起,创造出意味深长的小说节奏。

这种风格充满了节奏感和情感张力,使读者更贴近人物的内心,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二、意识流伍尔夫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物内心的探索和展示,这种内省的写作方式就是意识流。

伍尔夫小说的意识流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人物的无意识思想和感受,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二是以无序和随机的方式表达人物思维的碎片化和混沌状态。

这种写作方式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内在的世界和情感状态。

可以说,意识流是伍尔夫小说中最具有特色的写作方式。

意识流与她的非线性叙事风格相辅相成。

它可以在故事中交织出许多不同的思考和情感线索,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的人物洞察力。

此外,意识流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伍尔夫的小说获得了强烈的现代感。

正因为如此,伍尔夫的作品一直被视为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一。

三、异形结构伍尔夫小说的异形结构以其不同寻常和美丽的特点而著称。

她的小说不拘泥于传统写作通则,而是依据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思想的交叉,创造出特殊的结构形式,使故事显得瑰丽而富有韵律感。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

其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英国著名学者和作家,藏书宏富,且与同代大家哈代、亨利·詹姆斯等过从甚密,伍尔鞭从中获益匪浅,卓成大家。

伍尔芙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此外当属散文。

她曾为《泰晤士文学副刊》、《耶鲁评论》等英美报特约撰稿,发表的随笔、书评、人物特写、游记百余万字。

相较来说,散文似乎更适合于她的思想、秉性、风格,写来优雅高贵而又汪洋恣肆,因而有“传统散文大师、新散文首创者”之称,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

对于现代小说所作的任何考察,即便是最为自由和最为随便的,也难免不让人认为:这门艺术的现代实践,不知怎地只是基于旧时小说的一种改进。

可以这样说,以他们那简陋的工具和原始的材料,菲尔丁就干得不坏,而简·奥斯丁则更为出色,但是他们的机会哪堪与我们的相比较呵!他们的杰作确实具有一种奇特的简洁格调。

然而,在文学和某种过程——比如说,汽车制造的过程——之间的类比,除了初次目睹之时,几乎不可能是适用的。

在以往的数世纪中,虽然我们在机器制造方面长进了不少,但在文学创造上是否也有所收获,则是大可怀疑之事了。

我们并没有逐渐写得更好,据说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保持时而在这个方向上,时而在那个方向上稍有进展,而且,如果从足够的高处观察,这整个的轨迹还具有一种循环的倾向。

毋庸赘述,我们并没要求立于——即使是短暂的——那有利的地位上。

站在平地上、立于人群中、尘封双眼的我们怀着妒嫉回顾那些快乐幸福的战士。

他们的战斗已经获胜,他们的战果是如此的清晰可睹,令人难忘,以致我们禁不住要窃窃私语:他们的战斗并没有我们的那样激烈。

当然这些得由文学史家来决定,由他来判说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伟大的散文小说时期的开端或结尾呢,还是处于它的中间。

因为置身于平地,所视毕竟有限。

我们只知道某种谢忱和敌意会赋予我们以灵感;某些道路似乎通向肥土沃原,而另一些则通向垃圾堆和沙漠。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阅读天地0606 1754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精选文档

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精选文档

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一浅谈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通过作品为女性主义吹响了号角。

她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过无数篇关于女权问题的小说、论著。

在作品中,伍尔夫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冷静审视了父权主义社会中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和军事状况,揭露了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批判了男性的霸权,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玛丽·伊格尔顿曾高度地评价伍尔夫道:“在很大程度上,女性主义批评很难有人超越伍尔夫,她的思想评论预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多元化,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均以她的思想为出发点。

”二《达洛维夫人》中女性意识的体现《达洛维夫人》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一,具有意识流小说“无情节,无喜悲,无约定俗成”的典型特点。

达洛维夫人这一角色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的典型代表:“居家天使”。

她接受社会强加自己的束缚,并且乐于而且自豪地扮演着自己的这个角色:政客的太太。

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萨莉·塞顿,年轻时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

她吸雪茄,在走廊里裸体去拿洗澡用的海绵袋,并敢于发表一些直白、不淑女的评论。

但是,在30多年以后,当萨莉再次出现的时候,她也变成了一个俗套的家庭主妇,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生了5个儿子。

在这看似支离破碎、毫无规则可言的表象下,处处隐含着伍尔夫对于男权主义的批判控诉及对于女性主义的深深思索。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战争与女性战争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试图以战争的方式,确立以自身为统治地位的体系,妄图征服自然,征服其他种族,以自我为中心,满足自身的虚荣与膨胀的私欲。

所以由此衍生出的战争文学,多是以审视与批判为目的,与其说是描绘战争,不如说是在倡导和平。

《达洛维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被明确限定在1923年6月的某天,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可以说,对于战后英国的描绘及战争对于女性的影响的表现是故事的主题之一。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伍尔夫的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伍尔夫的作品伍尔夫全名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可以说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名声也是很想响亮的,她还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也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那么伍尔夫作品有哪些呢?伍尔夫作品有很多,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等。

其中小说作品有《远航》,这是她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之后还有《夜与日》、《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多》、《海浪》、《岁月》、《幕间》。

之后她还写了一部短篇小说集《鬼屋及其他》,伍尔夫的随笔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普通读者一》、《普通读者二》、《三个畿尼》、《罗杰·弗莱传记》、《飞蛾之死及其它》、《瞬间及其它随笔》、《存在的瞬间》和《现代小说》。

伍尔夫其实患有精神病,在她的父母去世之后,由于打击太大,她的精神意识受到了波动,1913年时她的病症持续了九个月之久,1940年一战战争持续,他们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了解形势后,两人商量好加入英国战争失败了,他们两人便选择自尽,从而免遭法西斯统治的屈辱,1941年,她在完成《幕间》之后,就预感到自己有可能会再次复发,于是给自己的丈夫和姐姐留下了一些话之后,便用石头将自己的口袋填满,投河自尽了,此时她才59岁。

虽然伍尔夫也曾患过精神病,但是她依然创作出了这么多作品,我们不要只看到她的一面,其实她比许多正常人更有才华,从伍尔夫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伍尔夫写作特点佛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特点的早年背景,伍尔夫的写作文笔基础在于父亲就是英国著名的学者,家里经常有学者拜访,经常高朋满座,伍尔夫深处文化大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论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伍尔夫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伍尔夫小说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分析其对作品的贡献和影响。

1. 内心独白伍尔夫的小说往往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呈现,将读者引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思想、感受和情绪。

使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伍尔夫能够更好地表达角色的主观意识和个体体验,使读者能够更加密切地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流畅的叙述技巧伍尔夫的叙述技巧非常独特,她以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方式书写,将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交织在一起。

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在意识流,将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以自由联想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伍尔夫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独特的魅力。

3. 对时间的把握伍尔夫善于运用时间的错综复杂来创造小说的层次感。

她在小说中使用了回忆、闪回和跳跃式叙事等手法,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序列,让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通过对时间的灵活运用,伍尔夫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4. 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伍尔夫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描写。

她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心理和情感。

伍尔夫常常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内心感受来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在世界,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和独特性。

5. 多重叙事视角伍尔夫经常运用多重叙事视角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通过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她能够展现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种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伍尔夫的小说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读者对故事的深思和思考。

结论综上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的作家。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1. 引言1.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被广泛地研究和解读。

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androgyny)更是备受关注。

在伍尔夫看来,性别并非二分的,而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现象,每个人内在同时容纳着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双性同体”理论是伍尔夫对性别身份的探讨和重新定义,她认为只有当个体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得到平衡和统一时,创作才能得以真正地实现。

这种“双性同体”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伍尔夫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具体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具有模糊的性别特征,同时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这种性别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使得伍尔夫的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多元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当时的文学界,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颇具争议,但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赞扬。

她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作家和评论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影响深远。

通过对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她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理论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2. 正文2.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与性别身份的探讨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探讨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在作家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

“双性同体”是指一个人具有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身体或灵魂状态。

在伍尔夫看来,人的性别身份不应该被简单地划分为男性或女性,而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属性,而这种双重性别属性的存在会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伍尔夫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呼吁人们能够接纳和包容自己及他人的多重性别身份。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尤其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她巧妙地运用意识流技巧,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维过程以流动、自由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首先概述《到灯塔去》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而分析伍尔夫如何通过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随后,本文将详细探讨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的各种意识流手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间跳跃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总结伍尔夫意识流技巧在《到灯塔去》中的成功运用,以及这些技巧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风格和意识流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

二、弗伍尔夫与意识流文学弗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著称。

在弗伍尔夫的创作中,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技巧。

意识流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表现,而弗伍尔夫则通过意识流技巧将这种探索推向了极致。

弗伍尔夫的作品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和展现上。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交织和变换进行深入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绘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弗伍尔夫通过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忠诚的女权主义卫道士,在她的作品中处处能够看到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急切呼唤。

本文将通过《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分析伍尔芙女性思想的形成因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探析女主人公的生活模式与心理状态,从自然、战争、男性、社会以及婚姻观的角度来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思想。

此外,本文还将归纳伍尔芙女性主义的创作方式,分析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字:达洛维夫人,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前言在西方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中,当更多人对女性的关怀还停留在浅薄的情感方面时,伍尔芙已经意识到同情与慰藉并不能真正的改善女性的生存现状,只有实现在物质、精神全方位上的独立才能真正的实现女权主义。

《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很典型的展示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断的抗争、对现实的妥协。

在这部作品中伍尔芙创新地用意识流创作手法,选择上流社会中的女性作为描写对象,再现了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伤害。

伍尔芙借由作品中的多个女性形象积极的倡导全社会的女性都应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倡导男女在社会中的平等。

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不仅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批判,最重要的是伍尔芙在文中给出了实现女权主义的方向——“保留自己的房间”。

即做一个完全独立的女性。

同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想解放、自由权利的争取,我们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可以得知,《古兰经》中有大量的篇幅主要讲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也铺垫了女性地位在社会中将会不断地提高。

如果说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政府大力解放妇女权利的行为,成为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妇女的地位起到了主导作用,那么,伊斯兰教则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在叙利亚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之后,叙利亚的部分人民对西方的思想是持排斥态度的。

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现代化以及世俗化,其展现的是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

尽管西方的世俗化受到了部分叙利亚人民的排斥,但正是接受世俗化的叙利亚人民推动了叙利亚妇女的解放,一个家庭为了追求利益而允许妇女外出工作,因而在对待妇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旧有的思想,使妇女有了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而这要归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人们的思想的转变。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而闻名。

在她的文学作品和批评作品中,她表达了对性别身份和文学创作方式的深刻思考和质疑。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并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含义。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到灯塔》(To the Lighthouse)中首次提出了“双性同体”概念。

她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男性和女性两个方面组成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既是男性又是女性的“双性”意识。

这种“双性同体”意识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产生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想法。

伍尔夫进一步指出,这种“双性同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

她批评当时的文学作品过于男性化,没有充分反映女性的经验和思维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发展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来表达属于女性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她也呼吁男性作家去超越传统的男性意识,接受并欣赏女性的视角和文学成就。

在伍尔夫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性同体”意识的运用。

她以内省与交际为主题,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对话的形式,塑造了多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她的小说《豪婿》(Mrs. Dalloway)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就是一个典型的“双性同体”角色,她既有男性意识的理性和冷静,又有女性意识的敏感和感性。

通过这种写作方式,伍尔夫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更真实和立体的形象。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了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应该追求平衡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观点,文学应该包容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和不同立场的声音。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伍尔夫的理论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创作的框架。

她鼓励女性作家勇于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中国海滞大学》(社会科学版)J()LRNAI()FOCEANUNIVERSITY()FCHINA(SocialSciencesEdition)2006年第5期().5.2OO6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杨华张德玉(巾围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主社会与灵魂的碰撞,从精神的高变重释生与死的主题.根据伍尔夫的生死观,生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死亡也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而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历吏内涵和人性含义.作家想表现的是人的心灵电,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观的思考颇具特色,次人深省关键词:伍尔夫;存在瞬间;死亡;超越;悲剧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6)05009202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驱,她的作品不仅呈现出精湛的写作技巧,而且其中诠释着她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生与死的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伍尔夫所注重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瞬间,死亡情结及超越悲剧三方面论述其生死观.一,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认为生命是由点点滴滴的生活碎片构成的,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稍纵即逝.因而,在她的意识流小说里时间,人物,人生和人性总处于~种流动状态.生命发展的琐碎无序使之近乎于无目的,人物就像流动的物体,发展呈自然主义形式,按进化的规律从生命逐渐流向死亡.在伍尔夫笔下,人生过程也可以包含人性的一切情感,包括激情, 幻想乃至疯狂,但通过作者的印象投射,在一片片流体的平行的印象派式的呈现中,读者感到的不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伟大或理想主义的光辉,而是对生命的茫然.在伍尔夫看来,作家的任务就是记录这种现存的状态,即时的影像,记录绝对的客观真实,特别是人的心理真实,把人物心理活动及生活碎片事无巨细地全面展现给读者.冈而伍尔夫总是"顺着意识的表层去捕捉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瞬间"(伍尔夫.2003).捕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伍尔夫真正的创作意图."以时间为背景,来捕捉人的瞬间经验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一直是她所苦苦追求的."(伍尔夫,2003)在这个纷纷扬扬的大干世界里,事物和人物的存在是随意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自然的,自由的.伍尔夫认为这种杂乱,非理性的存在给予我们的只有它的表象,小说家所能做的只是观察和记录:"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印象——琐屑的,奇异的,稍纵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r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让我们按照那些原子纷纷坠落到人们O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来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思想意识中留下痕迹."(伍尔大,l986).诚然,对内心活动的如实记录也就是一种揭示,它使我们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伍尔夫认为"心理真实"才是真实.为了体现这种真实,她努力地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尽量客观地表现真实的主观世界.小说《达洛维夫人》描写达洛维夫人一天中十多个小时的经历,从早晨去花店买花到午夜家庭晚会的结束.这十多个小时里达洛维夫人的感受,回忆,联想和思绪以意识流的形式断断续续地前后跳跃地展开了她3O多年的生活及感情史和与之交织在一起的其他几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历程.在伍尔夫看来.生活就是这般零碎,杂乱,这种按顺序记录下来的内心体验和同时涌出的种种联想正是生活的本质.而这种碎片似的真实,正是心灵的体验.伍尔夫的小说在时间的背景上,用意识流构成历史的连贯性,把事实的碎片联系起来,串成一部统观的心灵史, 这便是人生.伍尔夫也意识到,就生命的个体而言.人生的主观意义在于追求和感受,寻求一种外在与灵魂的合一."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来给予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给予我们的环境,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意义和秩序……在茫茫混沌中存在着具体与形式,这永恒漂流移动的一切(拉姆齐夫人望着飘过的流云和树叶)都被这种努力定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具体化,固定化和人性的永恒化的主观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是艰难和短暂的.这就形成了生与死的悲剧.瞬间和永恒之间有其必然联系.瞬间的是人生,永恒的是死亡.在小说《岁月》中,伍尔夫把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该部作品中,无数不断流动的生活碎片构成全景,故事情节随时准备开始,也随时准备结束她以时间为背景,让事件,人生,情感,思想都在这个背景上缓缓流过.出生,葬礼的画面会同时出现,在人物心中引起不同的凡响,又一个个分裂组合,随时准备构成新的画面.普通人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生命的延续,再由死亡打上一个个句号,结束一段段生命.所有的物质细节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瞬间的体验和感受,这便是心理的真实.我们可以感受到,伍尔夫"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共存,事由的开始和形成已包含着结束和毁灭,,727,t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二,死亡情结在伍尔夫的小说里,死亡一直足一个主要情结,死亡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死亡意识贯穿生命情结,给生命行为打*收稿日期:20060512作者简介:杨华(1980),女.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英美文学.92上r历史性的句号.这样.死亡情结在小说中往往失去了文学作品里的悲剧含义.形成一种自然归宿.但与此同时,一种悲剧暗示却不由得在所有的行为中体现.这就是伍尔夫的死亡情结.伍尔夫在《奥兰多》一书中感慨道:"会不会是死的愤怒必须要时不时地遮蔽生的喧嚣.免得它被我们撕成碎片?我们天生是不足必须要每天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死亡的滋味.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存活?".在她看来,生命的发展也就足一个死亡的过程.每一天的生活碎片包含着点点滴滴的生命.也包含着点点滴滴的死亡,形成生命的流程.外在的社会环境揉进了内在的心灵体验.生命也成了无数的碎片.通过意识流再现出来.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表现历史过程里的悲剧历史.历史瞬间的心灵闪现,支离破碎里有一种对统一的渴望,具体的形式最终融入茫茫混沌,大量的主观感受体现的却足终极客观.而这往往是人类所淡忘却又恐惧的.伍尔夫的作品中有很多死亡情节贯穿始终.《海浪》中有多处对死亡的描写,也是伍尔夫真实的生活写照.例如"我要把我的哀伤带去,将它放在山毛榉的树根上面.……我会变得头发凌乱,我会在树篱下面睡觉.和沟里的水,死在那里."这足一个不幸的女子,用她自己的生命书写她的孤独,忧郁,痛苦以及对死亡的困惑.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 死亡意识的描述更是比比皆是,解读死亡是该作品的重要题材."在这本书里我要进行精神异常和自杀的研究."作品中.疯子赛普蒂默斯不断地说道:"现在咱们来自杀吧."在他眼里,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黑暗,肮脏,疯狂,死亡的世界.他眼前的一切事物都逐渐向一个中心凝聚,这种景象让他感到恐惧万分,仿佛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天地在摇晃,颤抖,眼看就要化成一团烈火.我们感到的是一个绝望,窒息的灵魂.而达洛维夫人却生活在一个看似充满阳光,幸福和生命的世界里,"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叮当的铃声,头顶上飞机发出奇异的呼啸声~一这一切便是她热爱的:生活,伦敦,此时此刻的六月".一我们看出这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感受到疯人世界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常人的世界;死亡已经攫取了疯人的生命,也令常人感到悲观绝望.甚至连达洛维夫人这样的人物,也觉得人生好比黑暗的地牢.虽然她要点亮灯火,照明屋子,用她的宴会给人们带来一点友情和温暖,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正如伍尔夫所说:"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出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强烈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_2那么,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伍尔夫认为.死亡是人们生时无法达到的生命内核的保存,是生命的超越.在死亡面前,封闭的外壳被打开,人孤零零地面对着人生的真谛.在伍尔夫的悲剧意识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伍尔夫悲剧中的死亡好比一个多棱镜,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反映着生存的潜在哲学.伍尔夫以她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阴影,使我们通过死亡看人生.正如她在《奥兰多》里所说:"我们被真相所毁灭.生命是一场梦.正是梦醒使我们死.剥夺了我们的梦境的人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在她看来.只有选择死亡才是现代人的归宿.伍尔夫以独特的视角.选择疯人的眼光看tt}界,剥掉了现实的面纱.表现出社会与人生的残酷,这不能不说是伍尔夫的杰出贡献.三,超越悲剧通过前文对伍尔夫作品中的死亡情结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要探究的终极意义,不是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颓废,沉沦,绝望,而是如何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罪恶,通过死亡以实现生命在意义上的不朽.伍尔夫的作品中的任务常被情绪所支配,被幻觉所左右,被无法克制的情欲所操纵,最终被复杂的环境引向痛苦,疯狂和死亡.在生与死的选择上,伍尔夫和她的人物总是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放弃她们生存的标准.然而,她们的死不是悲剧的消沉,而是悲剧精神的升华.伍尔夫在情感上注重心灵的感应.主张精神主义,她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了.人的主观意识和灵魂却可以永恒存在. 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任意往来.现实的时问性,生命意义的毁灭.物质性的肉体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可以用精神的超然来对抗,在心理上保持,延续精神遗产.她的作品回避了对死亡时刻的详细描写,更注重死亡对人的现实意义.当伍尔夫在现实世界中父权社会的压抑下感到郁闷,窒息时,在茫茫尘世感到孤独绝望时.她的灵魂选择了离开.在适当的时候逝去.因而,伍尔夫认为死亡本身并不可怕.也谈不上是灾难性的.正如她的人物达洛维夫人所说:"那么这要紧吗?生命必须不可避免地终止,这要紧吗?相信死亡绝对是个终结难道不令人感到欣慰吗?然而在这伦敦的大街上.在世事浮沉中.在这里.在那里,我竟然幸存下来,彼得也幸存下来.我们活在彼此心中."这是一种心灵与生死合一的状态,死已无所惧.她此刻的感受已和她的生活环境融合化一.她的生命及自我在里面飘散,展开,融化.这样的生命过程里,死亡是正常和自然的事情.事实上,在伍尔夫看来非常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扭曲的心灵,它让生与死都丧失了意义. 形成了心灵史上最阴暗的一面.前面提列的赛蒂默斯患了战争恐惧狂想症.生命,爱情以及他所钟爱的文学在他扭曲的心灵里歪曲变形.灵魂的死亡使他生而无味.所以选择了死亡.死亡的主题更有定格升华.形成整体统一.达到超越悲剧境界的时候.如《到灯塔去》里最后的晚餐.拉姆齐夫人在这期间的形象达到了传统美的最高点.莉莉的童话也表现了同样的倾向和愿望.在她的画面上:"在此,过去与现在被融进了升华的一瞬.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理解和意识.莉莉记忆追溯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像画家运用自己的调色板的色彩一样,把过去作为原料使之形成自身对现实世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这样,过去被现在的审视角度照亮,因而形成了统一的视角焦点……因此,莉莉现有的视角观点就成了一座灯塔而光芒四射,超过经验的波澜,超越岁月的废墟,覆盖在波涛起伏的海洋上."透过死亡她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她本人也更因此超越了死亡的悲剧.在伍尔夫看来,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追溯,是对生命家园的归返,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伍尔夫本人一生都在勤奋读书写作,通过作品表达自己情感上所提倡的精神主义.她对生命意义的大彻大悟是通过其创作中描写死亡,表现死亡,超越死亡而得到的.她已经看透生死的客观性.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不再可悲可叹,反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灵魂的释放.所以,当她最后毫不犹豫地投入河水中时,死亡对于她"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伍尔夫语),她通过选择死亡实现了自己信奉的生命永恒,超越了悲剧.总之.伍尔夫的小说以不同的意识流方式表现了一个心灵旅程,展现了生命和死亡的发展与联系,记录了生命存在的瞬间.在漫长的解读人生,解读死亡的过程中,伍尔夫认识到人类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死亡结局.参考文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厚恺译.存在的瞬:M.成都:四JIJ 人民出版社.1999.[2]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E3](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谷肩楠译.达洛维太太[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3.[j](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林燕译.奥兰多[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3.L6](英)Levy.EricP.Woolf'smetaphysicsoftragicvisioninTo A.Wntr.1996.责任编辑:高雪93。

鬼屋伍尔芙读后感

鬼屋伍尔芙读后感

鬼屋伍尔芙读后感
读了鬼屋伍尔芙给我的感觉是:有的时候,觉得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是世另我,心路历程一模一样,虽然她是写作,我可能是画画或者做其他作品,都是:有人说这个作品好——然后又有点妄自菲薄,(多半是为自己万一失败找台阶下)——然后又开始在乎评价——然后又自我安慰(要宠辱不惊,不要在乎外界的目光)——然后突然升华,参透到了对待作品创作的态度(保持对艺术的尊重)——然后落实到创作上又开始迷茫哈哈哈。

如果能有克里姆特式狂妄(自信),也许就没这些烦恼了,他说:“对于我的艺术来说,我不在意有多少人喜欢,而在意喜欢的人是谁”。

其实,我能感觉到,她创作的这种“玻璃心”,多篇日记都在矛盾中:在乎外界评价,又劝自己外在评价不重要,她多次精神性疾病发作也都是面临随着作品的发表而来的外部评价的压力,最厉害的一次还差点因为服用安眠药自杀成功,还好洗胃及时,不至于英年早逝,不然我就读不到她精神稳定后写的这些可爱日记了,可是她的生活应该没有太多压力,她继承了姑妈的遗产,不用靠写小说赚钱,而且她想写什么就能发表什么,不用在乎出版社的要求,伦纳德就为她开了个出版社任她发表。

她写作出于兴趣,却还能把自己时不时搞疯,可能除了精神因素外,还有审美高度在,对自己要求高,对自己作品要求高,对于艺术家,作家来说这是好事,保
证了作品的质量,但也容易陷入痛苦。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以其复杂的文学风格和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她的作品广泛涵盖小说、散文、艺术评论和日记等不同体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意义深远的主题而备受赞誉。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在英国伦敦,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家族拥有出版社和文学沙龙。

这种教育背景使她从小接触到文学和艺术,并且培养了她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伍尔夫的作品以其流畅的叙述风格和突破性的主题而引人注目。

她运用内心意识流的技巧,将读者带入主角的思维世界,探索人类意识的奥秘。

她的作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人类集体的经历。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豪斯特里特》、《达洛维夫人》和《海浪》等。

伍尔夫的作品中,她对性别和社会角色的讨论尤为突出。

她有力地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将女性的内心感受置于文学的中心。

她的作品探索了女性的自由意志、自我认知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

伍尔夫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初为女性主义作家设定了重要的基调,影响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此外,伍尔夫还以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而著名。

她对写作和艺术的评论以及对当代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批评,展现出她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独到的观点。

她的散文集《写作的意义》和《现代小说》被广泛认为是文学评论的经典之作。

在她的一生中,伍尔夫面临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困扰。

她曾长期患有抑郁症,并在1941年投河自尽。

尽管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矛盾和痛苦,但她的作品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作家和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性别的关注和对女性解放的呼吁。

她的作品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家铺平了道路,开启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

伍尔夫的作品不仅帮助女性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挑战了当时所流行的权威文学观念。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开创性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界,并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到灯塔去》中的死亡意识

解析《到灯塔去》中的死亡意识

解析5到灯塔去6中的死亡意识张志红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凭借娴熟的意识流技巧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描写,伍尔夫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她对死亡有着强烈的关注和执著的追求,并在她的作品中反复体现了死亡意识。

在表现死亡主题时,她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使她成为英国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

伍尔夫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她并没有局限于死亡意识,而是充分运用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的精神特质,通过笔下人物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表现了对人生存在目标的升华。

笔者认为,解读伍尔夫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人是社会的人,孤独的个体往往寻求一种相互沟通、相互依托的关系。

然而沟通的失败、相互依托关系的断裂使人陷入更加深重的孤独之中,加重了自我危机,从而产生了悲怆的死亡意识。

对于死亡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纠缠着伍尔夫,其作品中的死亡描写之多是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少见的。

一、生命中承受的死亡之痛伍尔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学者,母亲是家庭妇女。

伍尔夫的父亲性格孤僻,他的基因使伍尔夫敏感、阴郁、爱好思索,这从她对写作的态度就可看出。

伍尔夫对别人对她作品的批评极端地敏感,因此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对她来说简直是一种可怕的精神折磨。

她总是因为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感到焦虑不安,这种不安曾导致过她精神失常。

早在伍尔夫年仅13岁的时候,她就被迫面对了/死亡0这个沉重而不可解的命题。

失去母亲后的伍尔夫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崩溃症状,并试图自杀。

然而,悲剧并非到此为止。

母亲死后,伍尔夫同母异父姐姐斯特拉担当起主持家务的重任,她为了父亲和弟弟妹妹一再推迟婚期,直到妹妹文尼莎长大当家,才于1897年4月出嫁。

斯特拉婚后不久就怀孕了,然而,正当兄弟姐妹怀着喜悦的心情期待他们的小外甥出世时,斯特拉却突然在1897年7月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这无疑又给了伍尔夫当头一棒。

她在书中说道:/母亲的死,斯特拉的死,我现在想的不是她们,我想的是她们的死亡所造成的愚蠢的损害。

解析《遗物》女主人公寻找意义的悲剧之路

解析《遗物》女主人公寻找意义的悲剧之路

解析《遗物》女主人公寻找意义的悲剧之路作者:郑凌娟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6期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故事《遗物》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发现的故事,最终以女主人公的自杀结尾。

本文意在分析为何女主人公在做了种种尝试之后还是走上悲剧之路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男权意识的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自我意义的发掘仍然面临着重重困境。

关键词:《遗物》自我悲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41年自杀,在自杀的前一年,她创作完成了《遗物》这部作品,讲的是青年才俊的议员候选人克兰顿先生的妻子安吉拉如何走上自杀之路的故事。

女主人公在自杀前为每位亲朋好友都精心准备了礼物表达自己的情感,留给丈夫唯一的遗物就是自己生前的日记。

跟随男主人公克兰顿的视角,读者走入了安吉拉日记的私密世界。

随着日记一页页地展开,我们看到了在光鲜的婚姻背后女主人公的痛苦挣扎。

尽管安吉拉一路都在努力地学习和成长,不断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女人,她最终却难逃这条悲剧之路。

一、迷失的女人故事的背景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权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身份地位仍然是作为整体性而定义的,因此社会对女性个体差异性和个体存在意义的意识与探索仍然是缺失的。

社会中男性是主体,女性是相对于男性存在的,女性其次的身份尤其体现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她所扮演的传统角色,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分工首先决定了男女之间主从的经济地位,挣钱的辛苦活儿应该由男人承担,表面上看是社会对女人的宠爱,实则剥夺了女性自我追求和自我进步的权利,使其永久地陷入了被动和不求上进的处境。

婚姻中“完美的女人”应该是在料理家务之外,不再参与任何外界严肃话题的讨论。

女人不需要了解也不需要思考那么多,她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家庭:照顾好男人和家里的老小,协助丈夫完成他的事业。

至于她们自己,她们的悲欢喜乐和个人梦想都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女人无法真正了解社会和他人,更无从谈及了解真实的自我,最终造成了女人什么也不懂的事实。

意识流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意识流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达洛维夫人》,开篇之处就出现一系列的自由联想。将读者直接带入 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克拉丽莎打开窗户,正思考着为 晚上的聚会购买食物。美好的天气使她联想起自己逝去的青春,以及她 年轻时于皮德·沃尔士的热恋情形随后她又思考着自己嫁给可靠的达洛 维而不是捉摸不透的沃尔士是否是正确的决定,在这系列自由联想之中, 从她打开落地窗呼吸到早晨的新鲜的空气,思绪又跳入现实生活中,走 进回忆中,又回到了自我分析。
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描绘、精神写照。
——作品影响
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通过达洛维夫人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达洛维 夫人在不断抗争与妥协中前行的人生。抗争是对现实的反抗,妥协是对生活无奈 的选择。空虚无聊的生活使达洛维夫人变得世故,战争的残酷引起了这位平庸的 小妇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即使这样,她每天的生活,甚至整个人,也是没有精神 支柱的,始终迷失在物质富有与精神空虚的迷宫里。作为女权主义重要人物的伍 尔芙,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说明,妇女要想精神和物质上的独立,必须要 有经济上的独立。只有经济上独立后,才能主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掌控自 己飘摇不定的人生。同时故事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读 者视角穿梭时间跨度,并穿插于主人公的思维与现实之间,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一 天中生活细节的描述,来塑造她一生的经历以及一战前后整个英国社会。
③心理疾病
•蒂默斯.史密斯是一个饱受战争心理创伤的一战英雄,接受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治 疗。作者将他的病情恶化并导致自杀归责于医师的态度:医生武断地鉴定他的心 理状况,只对他的妻子(而不是病人本人)说话,拒绝给病人机会坦言真实感受。 伍尔芙曾患 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她的状况与史密斯有一定的相似之 处(都曾幻觉鸟用希腊语歌唱, 伍尔芙也曾试图跳楼自尽)。伍尔芙最终在59岁 时投河自尽。

试析《一间自己的房子》中闻奇尔西夫人的女性意识

试析《一间自己的房子》中闻奇尔西夫人的女性意识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目录成果声明 (II)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绪论 (4)1闻奇尔西夫人的写作困境 (4)1.1 艰难的写作历程 (4)1.1.1 他人的不理解 (4)1.1.2 内心的忧郁和痛苦 (5)1.2独立意识被摧残 (5)1.2.1 独立意识的觉醒 (5)1.2.2 自我解放的焦虑 (6)1.3女性作家话语权的缺失 (7)1.3.1 男性话语的压制 (7)1.3.2 女性的自我异化 (7)2 建立女性的写作空间 (8)2.1拥有独立物质基础和正确精神空间 (8)2.1.1独立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8)2.1.2构建女性创作的正确精神空间 (9)2.2追求女性的解放和独立意义 (9)2.3建立女性话语系统 (10)结语与展望 (11)参考文献 (1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其作品《一间自己的房子》带有明显女性主义色彩。

本文主要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从艰难的写作历程、独立意识被摧残与女性作家话语权的缺失这三个方面详细叙述闻奇尔西夫人的写作困境,并提出拥有独立物质基础与正确精神空间、追求女性解放和建立女性话语系统这三点建议来解决她的写作困境。

同时本文以闻奇尔西夫人为例,倡导更多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

关键词:女性主义独立的写作条件女性话语权两性平等Abstract:Virginia Woolf is a pioneer of modernism and femi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from a difficult writing cours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battered women writers say the lack of these three aspects detailed WenJiEr west lady writing predicament, and put forward independent material basis and spiritual space right discourse system, the pursuit of women liber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her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takes Mrs. Wenchilsi as an example to advocate more women's pursu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Key words:Feminist Independent writing conditions Female discourse power Gender equality绪论19世纪末的英国,妇女解放运动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两性平等和获得应有的选举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尔夫悲剧意识的成因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作者:倪坤鹏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7期
摘要:外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内部的生理及心理素质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悲剧情感,其悲剧情感又决定了她的创作的悲剧倾向。

伍尔夫生活的年代充满变幻和动荡,她的抑郁的个体遗传特征和敏感的神经类型以及伴随其一生的自身疾病和诸多亲友的死亡等这些生理与心理的经历对其作品的悲剧模式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悲剧意识成因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籍女作家。

伍尔夫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无疑是由于她运用了意识流这种艺术创新的形式。

因此很多中外研究者往往把伍尔夫小说当做游离于内容的独立存在而加以研究,这是伍尔夫小说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缺陷。

伍尔夫的近十部小说中,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也不过是寥寥几部而已。

我们不能仅仅用意识流来概括伍尔夫的小说创作。

伍尔夫的作品中深刻地表现了同时代人的内心骚动、阴暗、犹疑、苦闷和无奈的情绪。

通过其作品,伍尔夫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悲剧的模式:即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揭示人类悲剧心理的深层内涵,把悲剧建立在独特的心理结构基础之上。

伍尔夫以悲剧创作为偏好,这是由她浓重的悲剧性情感所决定。

外界环境及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里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人情感的悲剧性倾向。

本文将对社会与个体内部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对伍尔夫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伍尔夫的悲剧意识成因及对其作品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伍尔夫所生活的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

1914年至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接着是1929年至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人在精神上忽然变成了失去家园的流浪者。

年轻一代开始摒弃旧理念。

“二十世纪的年轻人回望维多利亚时代,发现它沉闷又虚伪。

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显得肤浅、狭隘、愚蠢,此种情绪在世纪初的25年里既掀起文学领域里的变革,又成为这些变革的结果”。

[1]伍尔夫在论文《斜塔》中详细地论述了英国作家当时的处境和感受。

他们大多出身富裕的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

他们高居于象牙塔,脱离民众,孤芳自赏。

1914年之后,原来稳固的象牙塔开始倾斜,他们顾影自怜,对自己享有的特权表示内疚,对不合理的社会表示愤慨,但是又无能为力,因而怀有一种危机感、隔绝感和怀疑感。

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变化无常的人生,伍尔夫觉得难以捉摸和把握。

因此,她在日记中写到:“为什么生活如此像万丈深渊上的一条小径?”[2] 此种强烈的不安心理致使伍尔夫审美感受的变化:“美神的另外的一边脸颊是深陷的,破了相的。

”[3] “在目睹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之后,伍尔夫以悲剧性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认为世界渐渐走向衰退和没落是不可避免的”。

[4]
二、战争因素
伍尔夫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大战对她的震撼是巨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重了她从小就染上的抑郁症,有一次竟严重到彻底崩溃的地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尚记忆犹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她的心头又投下了沉重的阴影。

伍尔夫认为,这意味着破坏、死亡、理智的丧失、文化的毁灭。

她那脆弱的神经系统快要忍受不住了。

1940年她在伦敦的住宅、出版社和书被炸弹焚毁,精神上的折磨终于让她无法忍受,在给丈夫及姐姐各留一封短信后投河自杀。

两次世界大战剧烈地改变了伍尔夫的心理,影响了她对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并成了她最终自尽的外因。

因此,战争在其作品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战争不但是《达罗卫夫人》及《雅克的房间》及《岁月》的重要主题,整篇充斥着紧张气氛的《幕间》这部小说与下一次的全球大战息息相关。

[5]
三、个人生理及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研究悲剧情感的产生都过分强调外部因素,而忽略了个体内部因素的作用。

即忽视了人类滋生悲剧情感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基础。

伍尔夫是个书斋里的写书人,她本人的悲剧性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以及她读到的书本故事是她悲剧作品的主要来源。

(一)伍尔夫的个性遗传基因
伍尔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著名的学者,母亲是个家庭妇女。

伍尔夫从其母身上继承了秀美的容貌和富于幻想及感性的性格特征。

其父性格孤僻,郁郁寡欢,时常脾气暴躁。

伍尔夫承接了她父亲那忧郁、敏感又偏爱思考的抑郁质性格。

“从他那里,伍尔夫看到她自己生活中深藏的悲剧”。

[6]在对待写作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她是个神经敏感的人。

读者对她的作品的批评是她极其在乎之事,甚至可以说她达到一种病态的过敏程度。

她的一部书的出版过程,对她也是一种极端的精神刺激过程。

这种对于读者的批评的担忧和焦虑曾致使她神经过敏,继而精神失常。

(二)悲剧性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体验
伍尔夫的一生不断经历着各种疾病和亲人朋友的死亡。

她本人自小就因疾病而辍学。

母亲在其13岁那年病卒,她因此深受刺激,以至于精神失常。

其母去世后,伍尔夫同父异母的姐姐丝特拉承担起沉重的家务,甚至为了这个家,持续推迟婚期,一直到很晚方才出嫁。

不料,母亲死后二年,丝特拉突然死去。

后来伍尔夫把丝特拉之死也写进了小说。

接着她父亲又因病而逝,她再一次精神崩溃。

1906年,她的哥哥索比身染伤寒,从此一病不起。

索比的死又一次沉重打击了伍尔夫。

飞蛾以一种凄惨的形象出现在她的多部作品中,而这与哥哥之死致使她产生的悲痛心境不无关系。

《远航》中的蕾切尔、小说的女主人公同索比一样,也因伤寒病丧生。

《雅克的房间》中的雅克和《海浪》中的波西瓦尔也都和伍尔夫的哥哥有同样的遭遇。

接着,与伍尔夫有过婚约的立顿离开人世。

虽然伍尔夫因其是同性恋而与立顿解除了婚约,但两个人始终保持着友谊。

随后罗杰·弗来奕逝世,而伍尔夫和弗来奕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享有
共同的美学观念,且伍尔夫为弗来奕写了传记。

再后来伍尔夫的外甥又战死在西班牙,她曾对这个外甥偏爱有加。

这些亲人朋友们接连不断的死亡使伍尔夫屡屡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她深深地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变了,思想不再敏捷,面部不再饱满,神态忧伤,精神恍惚。

伍尔夫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之后,因过度担忧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而第三次精神失常。

在《海浪》和《幕间》出版前后,伍尔夫都是痛苦不堪,精神沮丧。

死亡和疾病不断伴随着伍尔夫,而她在作品中不断地再现自己对此二者的心理体验。

又一不幸的是,伍尔夫自始至终都被病魔纠缠。

在她的小说中,疾病有极深的刻痕,作品人物多有病态和变态,精神病患者和自杀自虐者频频出现。

伍尔夫本人也多次试图自杀。

实际上,伍尔夫每次完成一部作品,就有病魔来袭,致使其痛苦不堪。

但一次次她都竭尽全力挺住。

复原后,又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写作之中。

这种献身于文学的韧性难能可贵。

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说,伍尔夫忘我地创作也是为了追求解脱、战胜病魔吧。


参考文献
[1]A. C Ward: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1901-60[M].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4:2.
[2]翟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37.
[3]弗吉尼亚. 伍尔夫.翟世镜译. 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205.
[4]翟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23.
[5]Morris Beja: Critical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M]. Boston: G. K Hall & Co.1988:135.
[6] Ralph Freedman ed :Virginia Woolf:Revaluation and Continuity[M].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183.
[7]Quentin Bell: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22.
【该论文为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的伍尔夫与陈染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GH-161)的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