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的程序与规范

食品——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的程序与规范

国际性组织
(1)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2)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 (3)国际潜在有毒化学物登记中心 (4)国际肿瘤研究中心(IARC) (5)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
三、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毒理学评价采取分阶段进行的原则:它将各种
毒性试验按一定顺序进行,通常先行安排试验周
(2)繁殖试验目的在于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
子代的致畸作用,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选 择提供依据。
(3)代谢试验也是本阶段常选的试验,目的
是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
度以及蓄积性,寻找可能的靶器官,并为选
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合适动物种系提供依据和
了解有无毒性代谢产物的形成。
4.第四阶段
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通过本阶段的试验,了解经长期接触受 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 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终确定最 大无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的 最终评价提供依据。
二、毒性试验的选用原则
毒性试验的选用原则包括:
(1)我国创新的物质要求进行全部四个阶段
的试验。特别是对其中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
(4)食品添加剂、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 辐照食品、食品工具及设备用清洗消毒剂的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选择:
①食品添加剂:包括香料、其他食品添加剂、 进口食品添加剂、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 辐照食品和食品工具设备用清洗消毒剂。
香料:鉴于食品中使用的香料品种很多,化学结构很不 相同,而用量则很少,在评价时可参考国外的资料和规 定,分别决定需要进行的试验。详见GB15193.1-200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不同种类物质的评价程序对毒性试验划分的阶 段性有不同的要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 序》将毒性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Ames检测方法:
❖首先一组雄性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芳香族化合物如多 氯联苯油溶液等。以诱导大鼠肝脏酶系的活性,4
食品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程序和方法》 GBl5193.1—1994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致畸 试验,30 天喂养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繁 殖试验,代谢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致癌 试验
化妆品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 程序和方法》 GB7919-87
消毒产品 《消毒技术规范》第 8 章:消毒剂毒理试 验的程序和方法
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 价程序
什么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 某种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 物质能否投放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 或提出人类安全的接触条件,即对人 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 研究过程称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toxi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 (1)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 ▪ (2)污染食品的有害物质 ▪ (3)新食物资源及其成分 ▪ (4)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
2 对受试物的要求
(1)提供受试物的有关资料
▪ 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和杂质 、理化性质、化学物的定 量分析方法、原料和中间体
(2)受试物必须是符合既定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的规 格化产品
❖世界各国对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 价均以人类使用相对安全为前提。要知道,
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存在的,评价的依据
是人类或社会能够接受的安全性。我国对 不同物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中,对安 全性的要求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允许下的安全,指我国社会发展到现今阶 段所能接受的危险度水平。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原则
急性毒性试验,皮肤、 急 性 毒 性 试 验 , 皮 粘膜试验(皮肤刺激、 肤、粘膜试验 致敏、光毒、眼刺激)

食品安全性评价概述

食品安全性评价概述
大鼠(体重200g左右)为实验动物,每组10只,雌雄分别同时 进行,设剂量分别为LD50的1/20、l/10、1/5、1/2的 五个处理试验,另设对照,连续20d每天灌胃一次。各组累 积总剂量可达1、2、4、10 LD50,停药后观察7天。
如1/20LD50组动物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则为 强蓄积性,如1/20LD50组动物无死亡,则为弱蓄积性 。
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评价
1
食品安全性评价:是运用毒理学动物试验结果, 并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阐述食品中某种 特定物质的毒性及潜在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性质和强度,预测人类接触后的安全程度。
2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
食品安全性评价主要是阐明某种 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食品中 有关危害成分或物质的毒性极其 风险大小,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 料确认物质的安全剂量,通过风 险评估进行风险控制。
16
2、 试验结果判定
❖如LD50剂量或7天喂养试验后最小有作用剂量(mg/ kg·体重)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mg/kg·体重)的10倍者, 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性试验。 ❖如大于10倍者,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毒理学试验。 ❖凡是LD50在10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 一种方法进行验证。
鼠的试验结果应用于70kg体重的人体是不合理的。 ② 在大部分的毒理学试验中,实验动物只接受某一种毒性
物质同一时间暴露的反应,而人则一般暴露在不同的化 学物质中,由于成分的相互作用,混合或合并的不同物 质的暴露可能没有预期(和不可能预期)的健康影响。
9
2、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相比,是一门观察科学,它存在暴露
32
我国提出的“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中要求,对于 我国创制的化学物质,在进行最终评价时,至少应进行 以下几项代谢方面的试验: ① 胃肠道吸收; ② 测定血浓度,计算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质 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和其他动力学指标; ③ 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 ④ 排泄(尿、粪、胆汁)。

第8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第8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评估对 人体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危害,确定 最大无作用剂量的估计值,并为慢性 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依据
2.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分阶段试验
项目名称
试验目的
预测长期接触受试化学物可能出现的
第四阶段
慢性毒性试验 致癌试验
毒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性毒 性作用及致癌作用,同时为确定最大 无作用剂量和判断化学物能否应用于 实际提供依据
害,对人类食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的研究过程称 为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FOOD TOXICOLOGY
我国目前实施的有关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法律法规:
1.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994年卫生部正式批准实施
2.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991年卫生部和农业部颁布 3. 《新药(西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卫生部颁布 4.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1987年实施 5. 《食品功能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试行)》1993年卫生
于食品;
50倍 < NOEL< 100倍,经过安全性评价后,才可决定可否用 于食品;
NOEL ≥ 100倍,可考虑允许应用于食品。
4. 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考虑的因素
(1)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 是进行安全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当出现阳性结果,结果的判 定设计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时,需要考虑结果的重复性和剂量反应关系。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时,需根据待评价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选 择相应的程序。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将毒性试验分为 4 个阶段。
分阶段进行的原则:将各种毒性试验按一定顺序进行,通
常先行安排试验周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1. 前期准备工作

食品毒物学课件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食品毒物学课件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程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等,以及一系列国家标准。评价前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受试物质的基本资料,如化学结构、组成成分、杂质、理化性质等,并了解受试物质的使用情况,如使用方式、人体接触途径、用途、使用量等。同时,需选用与人类实际接触的产品形式作为受试材料。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与致突变等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与代谢等试验、以及慢性毒性试验与致癌试验。这些阶段按顺序进行,以全面评估食品中物质的毒性,确保其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食品毒理学 第十一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食品毒理学  第十一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第十一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一、危险度评价的意义---为卫生标准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为危险度管理提供依据。

二、与危险度评价有关的基本概念1、毒性与危险性毒性:指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能力。

危险性:即危险度(Risk),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预期概率。

2、安全性安全性和危险度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危险度:指化学毒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概率。

安全性: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安全与安全性安全(safe)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至于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和孕妇)及后代产生潜在的危害。

安全性(safety)是一种相对的、实用意义上的安全概念,是指在一定接触水平下,伴随的危险度很低,或其危险度水平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相对安全概念。

3. 可接受危险度水平 (acceptable risk level)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任何活动都伴随一定程度的危险性,绝对的安全即零危险度是不存在的。

当接触某种化学毒物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接近或略高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水平。

是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4. 实际安全剂量 (virtual safe dose,VSD)实际安全剂量是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接触剂量。

5、危险度评价与危险度管理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判断损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是对暴露于有害物质产生有害影响概率的科学估计)目的: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为政府管理部门正确地作出卫生和环保决策、制订相应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提高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准确性
标准化操作
制定和完善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实验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
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 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应用研究
04
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关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联系
01
两者都是评估食品安全性不可或缺的环节,危险度评价依赖于 毒理学评价的结果。
02
两者都关注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两者都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以确保公众健康不受危
03
害。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区别
重要性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增加,食品毒理学在 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食品中潜在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评估和监控,食品毒理学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食 品安全法规和标准,要求对食品中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 价
目录
• 引言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危险度评价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关
系 • 未来展望
引言
01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食品毒理学定义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学科,主要关注这些物 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潜在影响。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概述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概述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概述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通过现代化的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致癌物质、激素及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其含量和种类。

2. 毒理学评价:对检测到的有害物质进行毒理学评价,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评价,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3. 危险度评价: 将毒理学评价结果与人体暴露于该有害物质的可能性相结合,考虑食品的
摄入量、频次、暴露时间等因素,通过危险度评价确定该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综合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消费者提
供科学依据,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当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也
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我国也加强了对该方面的研究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
的监督检查力度,以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相信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政策
的完善下,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人民的饮食健康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抱歉,我无法完成这个要求。

第五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第五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b. 凡属一个国家批准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未公布日 容许摄入量或资料不完整的,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 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28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 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试验。
克/人
<1
稍尝
1~50
500~4000
51~500 4000~30000
501~5000 30000~250000
5001~15000 250000~500000
>15000
>500000
0.05 0.5 5 50 500 2500
食品毒理学评价
第二节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历次版本: 卫生部文件《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1985年 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4. 半数致死量(LD50):指受试物能引起实验动物50% 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
5. 最小致死量:指受试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仅引起 个别发生死亡的剂量。
6. 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给予受试化合物,低毒化 合物可在24小时内多次给予,在短期内发生的中毒效应。
食品毒理学评价
7. 蓄积毒性:指低于一次中毒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反 复与机体接触一定时间后致使机体出现的中毒作用。
食品毒理学评价
三、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试验方法
开展食品安全毒理学试验应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 • GB 15193.1-201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 GB 15193.2-2014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 GB 15193.3-2014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GB 15193.4-2014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 GB 15193.5-2014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 GB 15193.6-2014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

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

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科学,它包括分析和评估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性和安全性。

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知识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有毒物质的种类、毒性评价方法、剂量效应关系以及风险评估等。

首先,有毒物质可分为天然毒素和人工添加物两种类型。

天然毒素是由某些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霉菌毒素、重金属等。

人工添加物则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

在毒性评价方面,通常会对食品中存在的有毒物质进行毒力学研究,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方面的评估。

急性毒性评价主要是研究短期高剂量暴露下毒物对人体的影响,而慢性毒性评价则更注重长期低剂量暴露情况下的效应。

对于致癌性和致畸性的评估,需要进行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

剂量效应关系是研究不同剂量下毒物引起的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

大剂量下会出现急性毒性反应,随着剂量的减小,毒性反应可能会有所减弱或变得难以检测。

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中,往往以最低观察剂量(LOAEL)和无观察剂量(NOAEL)为参考指标,来确定安全剂量范围。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毒性数据和人暴露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估食品中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食品安全性评价通常包括危害辨识、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定评估等步骤,旨在确定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并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措施。

最后,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指导食品的生产加工、食品添加物的使用,以及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措施,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性评估是对食品中存在的有毒物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它为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保障了公众的健康。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科学领域。

在食品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继续探讨食品毒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不同种类物质的评价程序对毒性试验划分的阶 段性有不同的要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将毒性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常用的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项目
农药
法规名称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程序),(农药登记毒理 学试验方法) GB156701995 急性毒性试验,皮肤与 眼黏膜试验(皮肤刺激、 致敏试验,眼刺激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 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代谢 试验 慢性代谢试验,致癌试 验
在毒性试验之前要求了解受检物质的化学结构, 根据结构式可能预测一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和致 癌活性;
了解受检物质的组成成分和杂质,以及理化性 质如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或脂溶性、溶解度、 乳化性或混悬性、储存稳定性等; 还要了解受试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 析方法。
(2)了解受试物质的使用情况
预测长期接触可能出现的毒作用,尤其是进行 性或不可逆性作用及致癌作用,同时为确定 NOAEL和判断化学物能否应用于实际提供依 据。
第二节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卫生部2003年颁布的GB 15193.1-2003《食品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程序》是开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标准程
序。
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 中使用的化学和生物物质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产生和污染的
食品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程序和方法) GB15193.12003
化妆品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 序和方法)GB79191987
消毒产品
《消毒技术规范》 第8章:消毒剂毒 理试验的程序和 方法
第一阶段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皮肤、 急性毒性试验, 黏膜试验(皮肤刺激、 皮肤、黏膜试验 致敏、光毒、眼刺激) 亚慢性毒性试验,致 畸试验 致突变、致癌短期生 物筛选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致癌 试验 人体试验(激发斑贴、 试用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蓄积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癌试验

毒理学与食品安全评估

毒理学与食品安全评估

毒理学与食品安全评估1. 引言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效应的科学。

食品安全评估则是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保障人们食用食品的安全性。

毒理学与食品安全评估密切相关,通过毒理学研究可以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们食用的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2. 毒理学基础毒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化学物质、生物制品、放射性物质等。

毒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毒性测试方法毒性测试方法是毒理学研究的基础,常用的毒性测试方法包括急性毒性测试、亚慢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等。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或体外试验来进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2.2 毒性机制研究毒性机制研究是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过程和机制。

通过研究毒性机制,可以揭示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靶点、作用途径等,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2.3 毒性评估指标毒性评估指标是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性的定量指标,常用的指标包括致死剂量(LD50)、半数致死剂量(LD50)、最大耐受剂量(MTD)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3. 食品安全评估食品安全评估是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保障人们食用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

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食品中的安全隐患,保障人们食用食品的安全性。

3.2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评估食品中有害物质的评估是通过对有害物质的毒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保障人们食用食品的安全性。

3.3 食品安全监测与管理食品安全监测与管理是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监测和管理包括对食品生产环境、原料、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监控,以及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

第九章 食品安全性评价 毒理学评价及风险分析

第九章 食品安全性评价 毒理学评价及风险分析
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2)如果最大无作用剂量 人可能摄入量100
倍——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3)如果最大无作用剂量≤ 人可能摄入量50倍
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评价原则 (1)如果最大无作用剂量≥人可能摄入量100倍
者,则可考虑用于食品,制定ADI。 (2)如果最大无作用剂量 人可能摄入量50倍—
凡属尚无资料可查、国际组织未允许使用的, 先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经初步评价后, 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从食用动植物可食部分提取的单一高纯度天然 香料,如化学结构及有关资料并未提示具有不 安全性的,一般不要求进行毒性试验。
其他食品添加剂:凡属毒理学资料比较完整, WHO以公布ADI或不需规定者,要求进行急性 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首选Ames试验 或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1)如果3项试验为阳性,一般应放弃受试物 用于食品。
(2)如果其中两项试验为阳性,且短期喂养 试验表明该受试物有显著毒性作用,则放弃用 于食品。
(3)如果一项试验为阳性,则可从上述其他 备选遗传毒性试验选两项遗传毒性试验。
(4)如果4项试验均为阴性,则进入第三阶段 毒性试验。
短期喂养试验
试验方法 : 试验动物 大鼠、小鼠和家兔 动物分组和剂量设计 至少设4个组,1个空白对照,3
个试验组。剂量原则以LD50的1/4、1/16、1/64 ,或 以亚急性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高剂量组,其 1/30左右为低剂量组,在期间设一组。 P254
3.繁殖试验
目的:检查受试物对试验动物繁殖生育功能是 否有影响的试验。
染毒剂量与分组
正式试验一般设5~7个剂量组,组距: (LD100-LD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 (2)第一节概述 (2)一、毒理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2)二、基本概念 (2)三、表示毒效应的常用指标 (3)四、剂量、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3)第二节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4)一、毒物生物转运及概念 (4)二、生物转化 (5)第三节毒作用机制 (5)第四节毒物的毒效应 (6)一、急性毒性 (6)二、蓄积毒性 (7)三、亚慢性、慢性毒性 (7)四、致突变作用 (7)五、致畸变作用 (9)六、致癌作用 (10)第五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2)一、毒物本身的特点 (12)二、种属与品系 (13)三、环境影响因素 (14)四、毒物联合作用 (14)第六节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15)一、对受试物的要求 (15)二、对受试物处理的要求 (15)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15)四、不同保健食品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要求 (16)五、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 (17)六、保健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时应考虑的问题 (19)第七节有关天然植物的有毒成分 (20)一、植物内源性有毒物质 (20)二、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23)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第一节概述一、毒理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既老又新的学科,是研究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对机体负面影响的科学。

其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古代人类应用动物毒汁或植物提取物用以狩猎、战争或行刺,如我国用作箭毒的乌头碱就已经为毒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欧洲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环境的恶化,发生了各种职业中毒。

学者们在研究职业中毒过程中促进了毒理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大量化学物进入人类环境,这些外源化学物对生物界、尤其是对人类的巨大负面效应引起了关注,如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水俣病事件、TCDD污染以及多种化学物的致癌作用等等,使毒理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后化学物中毒机理的研究也伴随着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的发展而广泛展开,以至目前毒理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形成了众多的、交叉的毒理学分支学科。

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基本概念1、毒理学:经典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的测定、事故、特性、效应和调节的中毒有害作用机理和保护作用的一门学问。

主要研究内容是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及机理。

现代毒理学是研究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量化机理和防治措施。

2、卫生毒理学(hygienic toxicology):是从卫生学角度,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可能接触的环境因素(理化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毒性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科学。

为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的统称。

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食品毒理学: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涉及从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销售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食物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的采用,以及对食物中有害因素的新认识。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①生物试验采用各种哺乳动物、水生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但常用的仍是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狗、家兔、豚鼠和猴等。

可采用整体动物、离体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亚细胞甚至DNA进行。

②人群和现场调查, 即采用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的方法,根据已有的动物实验结果和环境因素如化学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指标,观察生态环境变化和受试因素接触人群的因果关系、剂量一反应关系。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等、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近来,确切的概念应称为“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6、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也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7、“三致”作用:指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三、表示毒效应的常用指标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因为LD50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

故精确的定义是指统计学上获得的,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

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LD50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毒物的毒性越低。

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它易于观察,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

长期以来,急性致死毒性是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

LD50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

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50%,故LD50值最具有代表性。

LD50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因此,表示LD50时,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触途径。

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95%可信限。

2、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3、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5、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 或称阈剂量或阈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

6、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ive dos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根据亚慢性试验的结果确定的,是评定毒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主要依据。

四、剂量、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既可集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俩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

大小意味着生物体接触毒物的多少,是决定毒物对机体造成损害的最主要的因素。

效应:即生物学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生物学效应一般具有强度性质,为量化效应或称计量资料。

例如,有神经性毒剂可抑制胆碱酯酶,酶活性的高低则是以酶活性单位来表示的。

效应用于叙述在群体中发生改变的强度时,往往用测定值的均数来表示。

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生物学反应常以“阳性”、“阴性”并以“阳性率”等表示,为质化效应或称计数资料。

例如,将一定量的化学物给予一组实验动物,引起50%的动物死亡,则死亡率为该化学物在此剂量下引起的反应。

“效应”仅涉及个体,即一个动物或一个人;而“反应”则涉及群体,如一组动物或一群人。

效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来表示其强度;反应则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剂量-反应关系, 是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化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如果某种毒物引起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一般就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过敏反应例外)。

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不同毒物在不同条件下引起的反应类型是不同的。

第二节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一、毒物生物转运及概念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由机体接触到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通过血流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中为分布;在组织细胞中,外源化学物经各种酶系的催化,发生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变化的这一过程称为代谢。

代谢产物和一部分未经代谢的母体化学物排除体外的过程为排泄。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一毒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在毒理学实验中有时也利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等方法使毒物被吸收。

食品毒理学中,经消化道吸收是主要的途径,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外源化学物的性质一般说来,固体物质且在胃肠中溶解度较低者,吸收差;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同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度越大,与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面积越大,吸收越容易;解离状态的物质不能借助简单扩散透过胃肠粘膜而被吸收或吸收速度极慢。

(2)机体方面的影响胃肠蠕动情况、胃肠道充盈程度、胃肠道酸碱度、胃肠道同时存在的食物和外源化学物、某些特殊生理状况外源化学物排泄排泄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排泄的主要途径是肾脏,随尿排出;其次是经肝、胆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二、生物转化(一)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通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将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此种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

肝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而直接分布至全身,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相对较强。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分两项反应:第一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第二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 结合反应指化学物经第一相反应形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结合的反应过程。

绝大多数外源化学物在第一相反应中无论发生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最后必须进行结合反应排出体外。

结合反应首先通过提供极性基团的结合剂或提供能量ATP而被活化,然后由不同种类的转移酶进行催化,将具有极性功能基团的结合剂转移到外源化学物或将外源化学物转移到结合剂形成结合产物。

结合物一般将随同尿液或胆汁由体内排泄。

常见有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氨基酸化、谷胱甘肽化、甲基化。

第三节毒作用机制一、直接损伤作用。

如强酸或强碱可直接造成细胞和皮肤粘膜的结构破坏,产生损伤作用。

二、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立体选择性作用,产生特征性生物学效应。

三、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

毒物可以多种方式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例如,有些海产品毒素和蛤蚌毒素均可通过阻断易兴奋细胞膜上钠通道而产生麻痹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