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文明产生的路径看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_沈长云
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态
王懿荣是发现甲骨之第一人(1899)。1903年刘鹗 的《铁云藏龟》则是最早发布甲文的专书。 罗振玉、王国维的学问一方面继承乾嘉考据学严谨 学风,另方面又汲取近代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罗振 玉首次指出甲骨出土地在安阳小屯村,为殷虚所在, 肯定卜辞为殷室遗物,并初步识读了一些甲文。王 国维在罗氏的指引下走上学术道路,但其研究深度、 广度远过罗氏。王国维以古文字材料与古史相参证, 证实《史记》与《世本》所载商王世袭基本可靠, 从而使虚无缥缈的上古历史日渐真切,他把这种以 “地下之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的研究方法概 括为 “二重证据法”(《古史新证》)。
《古史辨》派将一些产生较晚的古书认定为“伪 书”,摈除在可信的史料之外,从而使一些虽登简 策较晚而实际上包含有历史素地的材料遭全盘否定。 由于疑古过勇,中国古史被削减大半。 受当时学术整体发展水平限制,特别是考古学尚未 取得长足进步,疑古派未能接触到更多的考古资料。 《古史辨》中的一些观点在今天已被考古发现证明 是错误的。尽管如此,不能否认是《古史辨》派第 一次把古史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讨 论,其在学术史上的深远影响是不容质疑的。 王国维《古史新证》有意识地和疑古派打对台。钱 穆、吕思勉、徐旭生(炳昶)等对疑古派发表不同 意见。
序》)
1919年胡适在考证井田制的时候,已经开始“用历 史演变的眼光来追求传说的演变”,他把古文献中 有关井田制记载,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出来, 结果发现战国以前无人提及井田制,是孟子最先叙 述了井田制的轮廓,经《公羊传》等书的补充,到 《汉书· 食货志》中才完备起来。胡适由此认为井田 制是积讹传真。不过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篇文章 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1920年顾颉刚参加了胡适的“整理国故”工作,受 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接触到“罗、 王之学”,但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所言上古 帝王不以为然。1923年顾颉刚正式提出了层累造成 的古史说。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落
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⑧谢维扬:《中
国
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1 期,⑨沈长云:《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一一兼介绍一种
关
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河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川
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
标
志
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
说
”
,
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
小
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
河
仰
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
文
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
代
三
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
三
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关
丁•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
大
创
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
定
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 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 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_为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而作_沈长云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为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而作沈长云今年,是著名的古史学家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
在王国维的诸多著述中,涉及中国历史文化问题最深,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论文,是他的《殷周制度论》。
刚好,今年也是这篇论文发表80周年。
在这篇带有对中国上古史进行总括性质的论文中,王国维根据自己对古文献及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提出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的著名论点。
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一论点及有关问题,学者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
我们认为,王国维的这一论点容有张大其辞的成分,且其所举以证明商周之际发生变革的具体内容亦有可商之处,但是,商周之际确实有过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王国维指出的当时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许多重要变化也是不可否认的,尽管对于这些变化的性质及社会历史意义还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加以认识。
以下在总结各家看法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这一重要命题的新认识。
这不仅对于古史研究,而且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有裨益的。
一、商周之际变革的历史背景关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在开篇之后即分析道:“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又称:“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
”①这里,王国维首先以夏商二族所兴起的不同地理环境来解释它们各自建立的王朝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
王国维是从夏商周三代都邑的分布来考察它们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因为“都①本文所引王国维语,凡未单独注明出处者,皆出自其《殷周制度论》一文。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对于夏代,他提出:“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它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
对于商代,他指出“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同时又在《说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亳》、《说耿》、《说殷》各篇中进一步论证了商先公先王“前八后五”所迁各处居邑在东土的具体位置,如称契所封之商“在宋地”;汤都之亳在“蒙之西北,即汉山阳郡薄县地区也”;“仲丁迁,河甲居相,其地皆在河南北数百里内”;祖乙所迁之耿(即邢)“地近河内怀”;殷“为洹水南岸之殷墟”。
从不同文明产生的路径看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_沈长云
中国早期国家即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 长期以来 , 有关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作为史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一直受到人们的 广 泛 关 注 。 因 为 这 个 时 期 中 国 才 始 由 原 始 社 会 进 入 到 文 明 社 会 , 其社会形态的论定 , 关系到对以后中国社会演进方向的认识 。 坚持中国按所谓 “ 五种社会形态 ” 依次 演进的学者从概念出发 , 认为中国早 期 国 家 阶 段 属 于 奴 隶 制 社 会 , 并认为自己这种坚持就是在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 , 是在维 护 人 类 共 同 的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 反对者则从对具体历史的考察出 发, 认为夏商周三代没那么多奴隶 , 构不成所谓奴隶社会 , 中国无奴隶社会乃是对中国历史合乎实际 的实事求是的解答 。 双方的争论持续多年 , 最近似又有加剧之势 。 笔者亦曾致力于中国古代社会形 态的研究 , 有人把我划入中国无奴派的范 畴 , 实际上“ 中国无奴隶社会” 并不能概括我有关认识的全 部内容 , 也不能回答论者对于我提出的所有问题 。 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 我想换一个角度 , 从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论述谈起 , 从源头上来看各地区奴役与压迫制度的产生是否走的都 是同一条路径 , 即奴隶制产生的路 径 。 如 果 不 是 , 那么中国古代文明亦即中国古代奴役与压迫制度 的产生到底走的是哪一条路径 , 以及按照这条路径走下去的早期中国应当是一种什么社会形态 。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四 年 第 五 期
从不同文明产生的路径看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
沈 长 云
摘 要: 如 同 恩 格 斯 的论 述 , 中国早期国 家 的 压迫 者 阶 级 即 社 会 的 “ 主 人” 的产生, 是由原始共同体内 的 社 会“ 公 仆” 因 其 权 力 的 异 化 发展 而来的 。 这 样 一 条 阶 级 与国 家 产 生 的 道 路 与 古 希腊 罗 马 奴 隶 制 国 家 是 全 然 不同的 。 夏 作 为 中国 古代第 一 王 朝 , 其“ 家 天 下” 亦是禹治洪水的过程中因集中控制各部族的人力物 力, 导 致 禹 个人 身 份 的 这 种 变 化 而 建 立 起 来的 。 夏 商 周 三 代 社 会 形 态 不 是 奴 隶 社 会 , 亦非 封 建 社 会, 或者 可以用过 去 雷 海 宗 提 出的 “ 部 民社 会 ” 来加以概括。 关键词 : 夏商周; 早期 文 明 ; 原始共同体; 权力异化; 国家社会形态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思维导图
期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多次迁都后定于殷
国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家
商朝
政治
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
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和 西周
西周
文化:甲骨文、青铜器
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 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行政统治
石器时代的 古人类和文 化遗存
私有制、阶 级与国家产 生的关系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 产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显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 级社会的门槛
中
前期:炎黄结成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衰亡: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国家实行“共和行政”。前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平王东迁
商周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经营的基 本方式是井田制,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华
三皇五帝
后期:尧舜“禅让”。在“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
文
从部落
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明
到国家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的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起
夏朝
政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源
夏部族对除生活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酋邦_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_沈长云
·6 ·
的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讨论的深入开展 ,学者们 也感到他们理论中某些环节或个别结论有不够严 谨或不够周全之处 。其中为不少中外学者共同指 出的一点是 ,对于原始社会所有的氏族组织 ,在摩 尔根的笔下 ,都基本上是一种自由 、平等 、博爱的 社会结构 ,处于“无差别 、无矛盾的和谐的境界”, 这同一百年来人类学所观察到的大量个案所显示 的事实并不相符 。事实上 ,等级 、特权 、物质资料 占有的不均 ,不同集团乃至个人之间政治影响力 和权力的不平等 ,在前国家社会的许多实例中都 明显地存在着 。[1 ] (p260) ,[2 ] (p35)“摩尔根的最大错误 之一 ,就是将易洛魁的氏族与早期希腊和罗马的 氏族等同了起来 (易建平引塞维斯语) 。”[3 ] (p139) 与 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在摩尔根《古代社会》 和恩格斯《起源》中作为国家产生的例证而列举的 古希腊 、古罗马和日耳曼国家的产生 ,对于人类最 早产生的国家来说 ,是否具有代表性 ,以及由这几 个国家产生而归纳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 ,即 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的设立 ,是否对于所有国家的形成都一概适 用 。这里 ,有关论述无疑更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 国家形成的问题 。对于此 ,不久前发表的李学勤 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明确表 示《, 起源》中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之一的 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一条 “, 对于古希腊罗马 来说也许是适用的 ,而对于其它更为古老的许多 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4] (p7) 。
·5 ·
史 学 月 刊
2006 年 第 1 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酋邦 、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
沈长云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在争议中不断推进的历史课题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在争议中不断推进的历史课题每个人都归属于各自的文明体系,都拥有自己的祖国。
然而,正像“人是怎么来的”一样,人们迄今也未能就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形成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人猿揖别”,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进程。
不同的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方式,对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具有深刻影响。
“文明如何起源”、“国家如何形成”、“各个早期国家之间有何异同”、“国家与文明之间有何联系”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体现着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的独特魅力,而且对于准确理解历史、解释现实至关重要。
19世纪以来,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政治理论家持久而强烈地关注着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迄今为止,近代意义上的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研究已历经100多年的历史。
1877年,美国古典进化论派人类学家摩尔根依据人类学调查资料,结合古希腊、罗马历史的文献记载,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提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的国家产生路径与模式。
1881—1882年间,马克思对《古代社会》作了详细摘要,撰写批语,补充材料,成为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分析摩尔根研究成果的第一人。
1884年,恩格斯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系统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态以及氏族、部落等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以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为例,建构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
其后,恩格斯的观点成为众多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指导。
恩格斯的著作出版40多年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形成了他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看法。
郭沫若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
”其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的续篇。
”从郭沫若开始,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中国学者围绕国家和文明起源这一核心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看法。
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_沈长云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沈长云 按现在多数学者的理解,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回顾近百年来的先秦史研究,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特征:一是相对于其它时段的历史研究来说,在总体上处于一种更加受到人们关注的位置。
这主要因为先秦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产生、中华文明的特殊气质,乃至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及文化形态的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个重视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关注并投入更多精力来研究这段历史,是很自然的。
其二是先秦史研究在整个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前沿位置。
这主要是指近百年来我国史学的主要思潮,或者新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几乎都首先出现在先秦史学界;先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动向。
其三是先秦史研究与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更紧密的关系。
由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建立及其成果不断涌现,给先秦史研究不断提供新的素材,使先秦史这一古老的研究领域常研常新,至今仍保持其富有活力的研究势头,这是其它时段的历史研究所不及的。
以上诸项,贯穿于近百年来先秦史研究的整个过程。
但是随着近代政治风云和史学思潮的变幻,近百年来的先秦史研究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它的具体特征。
同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轨迹一样,近百年的先秦史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1949年至1976年“文革”结束以前、1976年至今三个时间段。
以下即按这个顺序对各阶段研究的情况分别扼要地进行叙述。
一 1949年以前的先秦史研究20世纪以前的历代专制王朝统治的时期,对于先秦史的研究,从来就是同经学纠缠在一起的,或者是作为经学的附庸出现的。
作为独立的先秦史或上古史研究,是随着近代西方史学思潮传入中国才开始的。
20世纪初,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独占鳌头的是罗振玉和王国维,其学号称“罗王之学”。
第1课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知识点本文档将介绍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的知识点。
中华文明是全球最古老、连续存在的文明之一,对世界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中华文明的发源- 中华文明的发源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人们开始发展农业、制陶、纺织等生产活动,并出现了城邦社会。
- 最早的中华文明代表之一是仰韶文化,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和农业生产的兴起。
2. 初期国家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初期国家形成有三个重要阶段:氏族联盟阶段、部落联盟阶段和早期国家阶段。
- 氏族联盟阶段是以氏族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形式,氏族之间的联盟形成了初期国家的雏形。
- 部落联盟阶段是指多个氏族组成联盟,共同管理地方事务,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 早期国家阶段是指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有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
3. 初期国家的特点- 中华文明初期国家的政治特点主要表现为王权的形成和贵族地位的确立。
- 王权的形成是指通过祭祀活动,国王建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民众的对象和决策者。
- 贵族地位的确立是指国家政权中的贵族阶层通过血缘和地位的传承,获得了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特权。
4. 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发源和初期国家的形成,为后来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华文明的农业技术、制度思想、科学发明等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第1课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初期国家知识点的概述。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过程,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
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
在每个阶段,中国的文明都经历了独特的演变和创新。
原始社会是中国文明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先民生活在采集狩猎的社会中,他们依靠捕鱼、打猎、采集水果和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来维持生活。
虽然他们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但通过考古发现的工具、骨骼和洞穴壁画可以窥见其生活的一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是社会制度出现巨大变革的时期。
战争开始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各个地区开始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贵族和奴隶阶级。
在奴隶社会中,中国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文明成就,如殷商的商代文明和西周的繁荣。
在这个阶段,铁器的发明和使用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奴隶社会的逐渐衰落,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这一时期的黄金时代。
各个诸侯国争霸不已,文化和思想亦达到了一个高潮。
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纷纷兴起,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墨家思想等等。
同时,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进入了秦汉时期,中国开始了大一统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的封建帝国。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等遗迹留存至今。
随后,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建立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封建社会,这使得经济和文化繁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也增加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封建社会延续了千余年之后,近代社会的种子在18世纪开始萌芽。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走向近代的转折点,中国迫使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这引发了多次反对外国势力的战斗和冲突。
同时,清朝的灭亡和新中国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历经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外开放使中国成为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
中华文明形成与演进的观察
中华文明形成与演进的观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进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开始,逐步探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进。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原始社会。
这些原始社会主要以农业为生产方式,人们开始种植粮食,养殖家畜,逐渐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人们还开始制作陶器和纺织品,这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逐渐发展为奴隶社会。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正式开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形成。
夏朝的统治者开始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了官僚机构和军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夏朝之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商朝、西周和东周等王朝。
这些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朝的统治者发展了商业和贸易,推动了手工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西周的统治者建立了封建制度,推行了礼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东周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兴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统一逐渐瓦解,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战争和动荡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政治和哲学理论,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原地区的重新统一,也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秦朝的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修建了万里长城,统一了法律和制度。
这些改革措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原地区再次陷入了分裂和动荡。
三国时期的中原地区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战争和动荡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然而,三国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发展仍然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文明演进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
从文明演进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史平(本文已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6期)什么是历史?哲人有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
或许正因为如此,随着“现在”的位移,“过去”也就有了新意蕴:19世纪晚期,梁启超、王国维等一代大师掀起“史界革命”,中国史学呈现出崭新局面;20世纪中期,郭沫若、范文澜等史家力倡从唯物史观视角观察历史,中国史学又经历了一次巨变;上个世纪末,我国不少学者开始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历史,这或许又是一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进程的史学革命?那么,什么是文明史观?从文明史观角度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我国的学者们又提出了哪些足以冲击甚至是重构“我们心中的历史”的新观点?一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的不少学者开始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并逐渐成为史学界的主导思潮,计翔翔等三人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简编》、齐世荣主编的《人类文明的演进》和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都体现着这种研究的进展与成果;汝信总主编的《世界文明大系》丛书也正在以专题史的方式陆续出版。
对中学历史教育而言,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种趋势目前已经变成了国家对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统一要求:正在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及根据这些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就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内容和阐述历史的;高考中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也已体现出这一趋势,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社组织撰写的对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的评价报告明确指出,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2004年历史试题凸现了这一特点”。
①虽然说“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②,但真正开文明史研究之先河的是伏尔泰,其代表作是《风俗论》;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他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角度研究世界史,在二战前曾风靡世界;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用全球观点并囊括全球文明编写的世界文明史名著(顺便指出,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中的“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就取材于《全球通史》中的插图)。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几个问题
Several Problems of the Early States of China 作者: 沈长云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石家庄,050091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5-11页
主题词: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血缘基础;社会职能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有关中国早期国家的概念存在着分歧.我们认为中国早期国家是指夏商周三代已具备公共权力,但社会仍滞留在居民血缘组织基础之上的政治组织.所谓中国在龙山时代就已出现了早期国家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则是走的部落联盟酋长因其职务的'独立化'转变为'社会主人'这样一条路径.。
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
当秦帝国的影子在中原大地上隐然出现的时候,恰如沸腾的铸液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
秦王政的铁戈金马一泻千里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之时,历史的丰碑也就最终浇铸完成。
丰碑甫一高耸,极为活跃的社会思潮却戛然而止,百家争鸣已是风光不再。
总之,认识先秦社会形态大变迁问题,社会思潮就是一面镜子,特别是对于巨大转型期的历史的考察,犹为明显。
这其间的许多过程,许多变革,许多特点,尚需后人不断探寻,从溶液和丰碑中读出新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1]荆门市博物馆编1郭店楚墓竹简[M]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陈恩林(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关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我与孙晓春先生曾合作探索过,在此,我愿意把我们的主要看法简单谈一下。
近年来随着对大量考古学材料的系统整理和对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的引进和吸收,有的学者即根据塞维斯等人建构的“游团———部落———酋邦———国家”的模式,对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进程进行了新的诠释;[1]有的学者则提出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是从“平等的农耕聚落”,到“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再到“都邑国家”的过程。
[2]这就打破了统治我国史学界多年的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单一理论模式。
我国史学界传统的理论模式显然来源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阐述了由氏族社会进入国家的三种模式,即由氏族组织转变为国家的雅典模式,通过部落征服进入国家的德意志模式和由家长制家庭进入国家的罗马模式,并说,雅典国家是“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
但是,由于受到前苏联理论界的影响,我国史学界长期把恩格斯所说的雅典模式教条地理解为惟一的模式。
从而使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的探索一度陷入困境。
现在看来,世界人类共同体国家产生的道路是复杂多样的,已不限于恩格斯所说的三种模式。
但我们也不否认各种模式之间总有相同之处和共同遵循的一些规律。
从中国现存的传世文献与地下考古材料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条这样的道路:在家长制家庭的基础上,通过部落征服而形成国家。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回复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回复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详细回答中华文明发展的每一个步骤。
步骤1:古代氏族部落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氏族部落时期。
在早期的社会组织中,人们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生活和生产。
这个时期的人们依靠狩猎、采集和农耕为生,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
步骤2: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地区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奴隶制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贵族阶层通过剥削奴隶的劳动来积累财富和权力。
同时,这个时期的人们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等。
这些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步骤3: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制度进一步演化,国家开始形成。
封建制度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君主和地方领主掌握了政权和土地。
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民注重礼仪和人际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道德和道德观念。
步骤4:唐宋文化的繁荣在唐宋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唐朝的繁荣为后来的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宋朝,科技和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量的文化经典和艺术作品问世。
这个时期的中国繁荣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也开始扩展到周边地区。
步骤5:农民起义和争霸时期尽管中华文明在唐宋时期取得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加。
在这个时期,农民起义和争霸频繁发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步骤6:明清时期的封闭与衰落明代和清代是中华文明的封闭和衰落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逐渐减少。
清朝继承了大部分明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得到了巩固。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无法适应新兴的资本主义从欧洲传来的挑战,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源远流长,延续至今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本文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政治制度、科技创新、文学艺术和社会风貌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远古社会,人类先民开始采集、狩猎和渔猎,逐渐形成原始部落。
在此基础上,农业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并逐渐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起,使得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政治组织形式是氏族联盟,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政权。
夏朝、商朝和西周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周天子的“天命”观念,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科技创新的卓越成就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在世界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问世,再到古代医学、冶金和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科技创新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发展。
四、文学艺术的瑰丽绚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瑰丽绚烂,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到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再到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与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社会风貌的多元化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的多元化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商业社会的过渡,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化。
不同朝代的社会制度、家族观念、礼制风尚和居住建筑等方面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中国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历了漫长的生成和演变过程。
其生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和现代社会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阶段,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21世纪初。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和安宁。
他们也通过绘画、雕刻和编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二阶段是奴隶社会阶段,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
在这个阶段,封建制度的出现和统一王朝的建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农民和工匠开始形成自己的群体。
文字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封建社会阶段,从公元前256年到1911年。
这个阶段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的封建统治最为盛行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学生们的必读经典。
道教和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第四阶段是现代社会阶段,从1911年到现在。
这个阶段是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共的建立对中国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不断碰撞和融合。
中国文化的儒家传统被重新审视,新思想和新艺术形式不断涌现。
中国的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
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今天的中国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展,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启发和启示。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过去,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五帝与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着中原以外有关五帝与夏商周时期考古材料的不断涌现,学者们开始考虑黄河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比较,为我们的深入讨论开启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一、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放在世界文明史的大背景下来看,中国的两河文明与西亚的两河文明有许多具体不同。
就地理角度看,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彼此相距不远,上游稍稍远隔;中游已开始接近,最近处恐不足百里;其下游更近,今天已合流为一。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基本相同,使得那里的文化体现出了许多共同性。
早在公元前2320年,那里已出现了统一文明古国(阿卡德苏美尔),形成了“两条河流,一个王权”的局面。
西亚两河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她的“文化一体化”。
而中国的黄河与长江要比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长大得多,两河相距近者数百里,远者越千里。
两河的地貌、气候、人文环境均大异其趣。
因此,黄河与长江所孕育的文明必然会具有鲜明的不同特征。
就纵向的角度看,黄河文明的演进轨迹是连续的。
这主要以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区为代表。
它以晋南、豫西、陕东为中心,以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省为范围。
这个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有老官台文化和磁山文化,到新石器晚期融合为仰韶文化,再后来又发展为中原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与中原龙山文化,与历史传说的五帝时代及其活动范围基本一致。
紧接五帝之后便是夏商周三代的前后连续。
而夏商周三族文化又都源于中原龙山文化。
从历史学角度看,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由五帝酋邦时代的文明起源到夏朝第一个文明方国的建立,到商周文明的繁荣发展,前后是紧密相连的。
从考古学角度看,由仰韶文化而龙山文化而夏商周三族文化都存在着前后承继关系。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追溯文明起源时便会发现,从五帝到夏商周,有关城市、礼仪中心、青铜器、文字等文明要素,都经历了由初始到壮大、由简单到丰富的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4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第1 2 0 1 2年, 9 3页。 ① 《
中 国 古 代 史 政 治 经 济 与 法 律 研 究 121
原发期刊 - 文史哲 2014 年第 5 期第 89 - 94 页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四 年 第 五 期
从不同文明产生的路径看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
沈 长 云
摘 要: 如 同 恩 格 斯 的论 述 , 中国早期国 家 的 压迫 者 阶 级 即 社 会 的 “ 主 人” 的产生, 是由原始共同体内 的 社 会“ 公 仆” 因 其 权 力 的 异 化 发展 而来的 。 这 样 一 条 阶 级 与国 家 产 生 的 道 路 与 古 希腊 罗 马 奴 隶 制 国 家 是 全 然 不同的 。 夏 作 为 中国 古代第 一 王 朝 , 其“ 家 天 下” 亦是禹治洪水的过程中因集中控制各部族的人力物 力, 导 致 禹 个人 身 份 的 这 种 变 化 而 建 立 起 来的 。 夏 商 周 三 代 社 会 形 态 不 是 奴 隶 社 会 , 亦非 封 建 社 会, 或者 可以用过 去 雷 海 宗 提 出的 “ 部 民社 会 ” 来加以概括。 关键词 : 夏商周; 早期 文 明 ; 原始共同体; 权力异化; 国家社会形态
一、 两条 不同的 文 明产 生 的 路 径
“ “ 在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人类学者的语汇里 , 文明 ” 与“ 国家 ” 实际上是一个概念 , 国家是文明社
① , 会的概括 ” 文明的产生意味着国家的形成 。 而按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常 识 , 国家又不过是一种阶级压迫
的工具 , 因而文明即国家形成的过程 , 也就是阶级压迫关系产生的过程 。 那么 , 古代世界各地区阶级 与阶级压迫关系产生的路径是否是一样的呢?回答是否定的 。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 各地区阶级压 迫关系的产生应当有两条不同的路径 , 恩格斯的 《 反杜林论 》 对此有明确的论述 。 在这部重要的马克 , 思主义经典著作里 , 恩格斯将阶级压迫 关 系 或 换 言 作 “ 统治与奴役关系” 他称这种统治与奴役的关 系是通过两条道路产生的 。 其中第一条道路 , 他是这样叙述的 : , 在许 多 民 族 的 原 始 农业 公 社 中 ) 一 开始 就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共 同利 益 , 维 护 这 种 利 益 的 工作 , ( 虽 然 是在 全 体 的 监 督 之下 , 却不能 不 由 个 别 成 员 来 担 当: 如 解 决 争 端; 制 止 个 别 人 越 权; 监督用
沈 长 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 不 同 文 明 产 生 的 路 径 看 中 国 早 期 国 家 的 社 会 形 态
二、 中国 古代文 明产 生 的 路 径 与 夏 代 国 家 的 建 立
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 , 无疑也是走 的 恩 格 斯 所 指 出 的 头 一 条 统 治 与 奴 役 关 系 产 生 的 路 径 , 即社 ) ) 是由原始 公 社 各 个 血 缘 集 团 的 首 领 ( 发展变化而来的 会的统治者阶级 ( 社会的 “ 主人 ” 社会“ 公仆” 这样一条路径 。 不容否认 , 我国原始 氏 族 社 会 的 后 期 已 经 出 现 了 社 会 分 化 , 出现了财富占有不均和 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 有了富裕家族 和 普 通 贫 困 家 族 的 区 别 。 但 是 , 那些富裕家族的家长却实在都是 些氏族部落的首领 , 或他们的近亲 。 以后 各 个 部 落 联 合 而 成 的 更 大 集 团 ( 部 落 集 团、 族邦联盟) 的领 袖人物一开始的情况也是这样的 。 对于这种状况下的各个共同体的首领及其职事人员 , 我们还可以 把他们归纳为社会 “ 公仆 ” 的范畴 , 因为直到国家产生前,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还是在为共同体的利 益执行着管理者的任务 。 试看古代文献对那些传说中的 “ 圣贤 ” 的描述 : 以明 民 共 财 , 帝 喾 能 序 三 辰 以 固 民, 尧 能 单 均 刑 法 以 仪 民, 舜勤其官而野 黄 帝能 成命 百 物 , 死, 鲧障 洪水 而 殛 死 , 禹能以德修鲧之功, 契 为 司徒 而 民 辑 , 冥勤其官而水死, 汤以宽治民而除其 邪, 稷 勤 其 百 谷 而 山 死 …… ② 这些圣贤实际上都是部落或部落联合体的首领 , 文献记他们对共同体各种事务的管理是那样的尽心 尽责 , 恪尽职守 , 以至于不少圣贤都死在他们所任职务的任上 , 这显然符合原始共同体社会 “ 公仆 ” 的 形象 。 然而 , 曾几何时 , 他们中的一些人或他们的后嗣子孙的身份却发生了变化 , 变成了凌驾于普通 。 这 种 变 化 的 原 因, 民众之上的专制君主 , 也就是社会的 “ 主人” 想必不可用他们个人品质的优劣或 致力于道德修养的勤惰来加以说明 , 而 是如 恩格 斯所指 出 的, 由于他们所承担的管理职能所发生的 对于社会的 “ 独立化 ” 倾向所致 。 用现在的话说 , 即是他们的权力本身被 “ 异化 ” 的结果 。 — — 夏的产生 。 传说夏代以前 , 这里看得最清楚的莫过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王朝 — 中国还经 , 实不过是上古各地方一些部落或部落集团的首领。 历过一个由 “ 五帝 ” 统治的时期 。 但所 谓 “ 五帝” “ 邦” 实 只 是 一 些 氏 族 部 落 的 称 呼, 文献称那时的中国尚处于一个 “ 天下万邦 ” 的 政 治 局 面, 或如近时 一些人类学者所说是一些酋邦 。 夏应当便是在古代一些近亲氏族部落或酋邦联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 而其产生的过程 , 即如恩格斯所言 , 经历 了 一 个 部 落 集 团 的 上 层 管 理 人 员 由 社 会 “ 公仆” 蜕变为社会 的“ 主人 ” 这样一条统治与奴役关系产生的路径 。 这要从我国历史上长期流传的禹治洪水的故事谈起 。 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来 , 禹治洪水传说当有 其真实的历史素材 , 过去一些疑古 人 士 笼 统 地 怀 疑 它 是 不 对 的 。 作 为 禹 所 领 导 的 部 落 , 夏后氏原本 居住在古河济之间 , 并以位于这个地区中心的帝都濮阳为其首邑 ③ 。 那个时候 , 以濮阳为中心的这个
中国早期国家即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 长期以来 , 有关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作为史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一直受到人们的 广 泛 关 注 。 因 为 这 个 时 期 中 国 才 始 由 原 始 社 会 进 入 到 文 明 社 会 , 其社会形态的论定 , 关系到对以后中国社会演进方向的认识 。 坚持中国按所谓 “ 五种社会形态 ” 依次 演进的学者从概念出发 , 认为中国早 期 国 家 阶 段 属 于 奴 隶 制 社 会 , 并认为自己这种坚持就是在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 , 是在维 护 人 类 共 同 的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 反对者则从对具体历史的考察出 发, 认为夏商周三代没那么多奴隶 , 构不成所谓奴隶社会 , 中国无奴隶社会乃是对中国历史合乎实际 的实事求是的解答 。 双方的争论持续多年 , 最近似又有加剧之势 。 笔者亦曾致力于中国古代社会形 态的研究 , 有人把我划入中国无奴派的范 畴 , 实际上“ 中国无奴隶社会” 并不能概括我有关认识的全 部内容 , 也不能回答论者对于我提出的所有问题 。 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 我想换一个角度 , 从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论述谈起 , 从源头上来看各地区奴役与压迫制度的产生是否走的都 是同一条路径 , 即奴隶制产生的路 径 。 如 果 不 是 , 那么中国古代文明亦即中国古代奴役与压迫制度 的产生到底走的是哪一条路径 , 以及按照这条路径走下去的早期中国应当是一种什么社会形态 。
① ② ③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3卷, 第5 5 9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3卷, 第5 5 9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笫3卷, 第5 6 0页。
原发期刊 - 文史哲 2014 年第 5 期第 89 - 94 页
始氏族社会末期出现的最早的剥削形式都是奴隶制 ① 。 这显然是不符合恩格斯 《 反杜林论 》 有关论述 的精神的 。 恩格斯没有列出哪些地方的文明 是 由 社 会 “ 公仆” 到社会的“ 主人” 这样一条统治与奴役 , 也 包含有 “ 关系产生的路径发展而来的 , 他只提到这种 “ 社会的主人 ” 包含有 “ 东方的暴君或总督 ” 希 。笔 者 认 为, 腊的氏族首领 ” 和“ 克尔特人的酋长 ” 所谓“ 东方的暴君或总督” 应该就是古代东方文明 “ 希腊的氏族首领 ” 古国的专制君主 , 和“ 克尔特人的酋氏” 的 产 生 既 与 他 们 同 时, 则应是古典之前西 欧地区暨古代希腊部落集团的首 领 。 按 照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的 理 解 , 远 古欧 洲 在 进入 奴 隶社 会 之 前, 也一样经历过与亚洲类似的部落 社 会 结 构 的 。 从 这 个 角 度 来 看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的 社 会 形 态 学 说, 也 就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将 “ 亚细亚的 ” 置于 “ 古代的 ” 社会形态之前了 。
② 也使 用 了 暴 力 ; 最后, 各个统治人物怎样结合成为一个统治阶级。
这里谈到 , 各单个的公社由于有了共 同 利 益 , 并为了保卫这种共同利益和反对相抵触的利益而结成 , 更大的整体 ( 大致相当于现时学者所说的族邦联盟或酋邦联盟 ) 这些更大的整体当然又有了新的机 构作为整个联合体的共同 利 益 的 代 表 。 由 于 它 们 处 在 各 单 个 的 公 社 之 上 , 处理着更大范围的事情 ( , 例如同其他部族集团的冲突 , 包括战争 , 或者更大规模的水利事业的修筑等等 ) 使得它们原有的管 理职能逐渐发生了 “ 独立化 ” 的倾向 。 这种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 更形成为对社会的统治 , 于是 , 原本是 为维护共同体集体利益的机构变成为凌驾于各单个公社之上的权力机构 , 原本的社会 “ 公仆 ” 也变成 , 了社会的 “ 主人 ” 也就是压在公社其他各阶层人员之上并可以对他们使用暴力的统治者阶级 。 至于另一条统治与奴役关系产生 的 路 径 , 即 一 般 教科 书 所 说的 奴 隶 制 关 系 产生 的 路径, 恩格斯 也对之作了很好的描述 。 他称 : 原始 公 社 内 农 业 家 族 自 然 形 成 的 分 工 首 先 要 引 起 贫 富 分 化 , 以及旧 的土地公有制的崩溃并让位于各个家族的小块土地耕作制 ; 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人的劳动力所生产 的东西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时 , 一些富裕家族就会利用战争中获取的俘虏来充当这 样的劳动力 , 强迫使用他们的劳动以获取剩余价值 , 这样就出现了奴隶制 , 并且这种制度会很快在那 些超过旧的公社的民族中 , 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③ 。 这样两种不同的统治与奴役的关 系 是 否 可 以 混 为 一 谈 , 或者 可 以像 过 去 一些 人 那样, 把前一种 统治与奴役的关系也混称作 “ 奴隶制 ” 关系呢?笔者以为是不可以的 。 至少 , 恩格斯便没有把这两种 统治与奴役的关系混作一谈 。 因为 这 二 者 之 间 的 区 别 是 那 样 的 鲜 明 。 按 照 现 在 研 究 奴 隶 制 问 题 的 专家的说法 , 奴隶制是建立在对原始 共 同 体 以 外 的 人 员 , 亦即对在战争中抓获的外族俘虏的奴役压 迫基础之上的 , 而前一种统治与奴役关系则是建立在原始共同体内部成员阶级分化基础之上的 。 就 前一种统治与奴役关系而言 , 那些作为统治者与压迫者的社会的 “ 主人 ” 原本只是共同体的上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