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臭”的词义演变看“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

合集下载

气味词语的解释及同义词

气味词语的解释及同义词

气味词语的解释及同义词气味不是指一种物质,而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指分子作用在感官表面后产生物理量的改变。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气味词语的解释及同义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气味词语的解释滋味和嗅觉所感到的味道。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蔓菁》:“九英,叶根麤大,虽堪举卖,气味不美。

” 唐杜甫《谢严中丞送乳酒》诗:“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 宋梅尧臣《答王德言遗柑》诗:“ 荆州持大橘,亦自名黄柑;忽得洞庭美,气味何可参。

” 许地山《再会》:“只要饼底气味好就够了。

” 比喻意趣或情调。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棊、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

”气味词语的同义词气息[ qì xī ]气味词语的造句1、然而,许多顾客觉得这种产品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而且气味非常难闻。

2、在来到这里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扩散开来之后,潮水般的气味会扑鼻而来。

即使是晴天也会让你想起遥远的雨。

3、时间静止而美好,时间流逝,我轻轻地倚在季节的角落,根据文字的甜美气味,我的思绪像水一样摇摆成笔尖的形状。

4、我们会被宜人的气味所吸引,难闻的气味会使我们退缩。

5、这种植物气味辛辣,吃辛辣的嘴。

6、我们一进屋,烤火鸡的强烈气味就扑面而来。

7、玫瑰花的气味很香,芬芳扑鼻,幽香醉人,闻了还会沉醉在香味中。

而且玫瑰的用途很广,把花瓣晒干以后,可以做糕点、泡茶、做香包等。

8、在一个山间一条路边的所有荔枝树全开花了,气味特别香花开特别美,一片黄黄的花海,黄里还带着绿。

9、用鼻子轻轻一嗅,空气中多了菜花的清香,这气味虽浓但透着香,细细品味,还能闻到浓郁的气味背后的收获。

10、桂花的清香不仅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还可以净化空气,清除房间里难闻的气味,桂花真是一种好花。

11、夏天,树染上了一层深绿,小草也换上了新装,许多花都绽放出迷人的姿态,气味芬芳,好像在比美呢!12、盛开的花儿散发着香气扑鼻的气味,风一吹,浓郁的香气到处飘散,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汉字探微(056):其臭如兰——释“臭”(上)

汉字探微(056):其臭如兰——释“臭”(上)

汉字探微(056):其臭如兰——释“臭”(上)朱英贵⼀、“臭”字⼩引《周易·系辞上》有云:“⼆⼈同⼼,其利断⾦;同⼼之⾔,其臭如兰。

”这句话的意思整体理解就是:两个⼈只要同⼼协⼒,那么他们的锋利⾜以把坚硬的⾦属斩断;同⼼同德的⼈的意见给⼈的感觉,那美好的味道就像嗅到了芬芳的兰花⾹味。

可见,这当中的“其臭如兰”的“臭”并⾮不好的⽓味,⽽是像兰花⼀样的芬芳⽓味。

其实,“臭”字原本是可以泛指各种⽓味的。

例如《诗经·⼤雅·⽂王》中就有这样两句诗:“上天之载,⽆声⽆臭。

仪刑⽂王,万邦作孚。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上天⾏事总是这样,没声⾳没⽓味可辨。

效法⽂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永远信服。

其中的“臭”指的就是各种⽓味。

⼜如《孟⼦·尽⼼下》中还有这样⼀段话:“⼝之于味也,⽬之于⾊也,⽿之于声也,⿐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不谓性也。

仁之于⽗⼦也,义之于君⾂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不谓命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昧道,眼睛对于颜⾊,⽿朵对于声⾳,⿐⼦对于⽓味,⼿脚四肢对于安逸与否,都是⼈的本性,但各有命运,君⼦不称它们是本性。

仁爱对于⽗⼦,⾏为⽅式对于君⾂,社会⾏为规范对于宾客和主⼈,知识对于贤能的⼈,圣⼈对于天的道路,是命运,这其中也有⼈的本性,但君⼦不称它们是命运。

这段话中的“臭”指的也是各种⽓味。

需要说明的是,泛指各种⽓味也还不是“臭”字的造字本义,“臭”字的造字本义并⾮名词义,⽽是表⽰辨识⽓味的动词含义,这有它的甲⾻⽂字形为证。

⼆、“臭”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臭”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它的甲⾻⽂形体揭⽰了其中的初⽂本义(参见下图):“臭”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甲⾻⽂的“臭”字形象直观,下为“⽝”字,上为“⾃”字,“⾃”是表⽰⿐⼦的象形字,显然“臭”这个会意字不是写实的描绘,因为“⾃”并⾮实际⼤⼩的狗⿐⼦,⽽是含有夸张⼿法的“会意”:突出⿐⼦之⼤且位于上部,意在强调⽝的嗅觉灵敏。

“铜臭满身”中“臭”字音辨

“铜臭满身”中“臭”字音辨

“铜臭满身”中“臭”字音辨作者:千勇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后汉书·崔寔传》:“论者嫌其铜臭。

”之“臭”字的读音,各家所注不一,或读“xiù”,或读“chòu”,孰是孰非?本文主要探讨“臭”字的读音及字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古音异读的一般规律,认为“铜臭满身”之“臭”的读音应读作“chòu”。

关键词:铜臭;“臭”;古音异读一、1.1“臭(嗅、齅)”表示“用鼻子闻”“臭”字从自,从犬。

“自”意为“鼻子”,有“基准点”和“吸气”两重含义。

“自”与“犬”联合起来的造字本义为“狗用灵敏的鼻子辩识气味”。

引申义:人类粪便的气味,难闻的气味。

《说文解字》里说:“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

从犬,从自。

尺救切”又,《说文解字》:“齅,以鼻就臭也。

从鼻从臭,臭亦声。

”“臭”为“嗅”最初的形体,“臭”后来专指恶臭后,它的本义“闻气味”则另造一“嗅”字来表示。

即在“臭”字的左边加上一个“口”构成“嗅”,因为古人误以为闻气味是由口部完成的。

“齅”则为异体。

因此,“臭(嗅、齅)”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只在战国时期以前使用。

1.2“臭”表示“气味的总称”概念人们要“嗅”和“闻”,就必须先有气味,这就是“臭”除当动词“嗅”用外,又当名词“气味”讲的原因。

“臭”表示“气味的总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文献古籍中,现列举部分用例如下:①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

”(《商书·盘庚中》)②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孟子·尽心下》)③“人通于鼻者谓之臭。

臭者,气也。

”(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值得注意的是“臭”作动词,其义同于“嗅”、“齅”、“闻”,作名词时则是气味的统称,这一阶段的“臭”无论作名词或动词均读为“chòu”,至战国末期,“闻”表示“用鼻子闻”的这一概念开始出现,但仍没有撼动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动词“臭”的统治地位。

【古汉】常见古今异义词汇总

【古汉】常见古今异义词汇总

【古汉】常见古今异义词汇总【词义扩大】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例如:“雏”由“小鸡”扩大到“幼小的动物或幼儿”;“河”由“黄河”扩大到“河流”;“江”由“长江”扩大到“河流”;“病”由“严重疾病”扩大到“所有疾病”【词义缩小】应用的范围比原来狭小例如:“怨”由“恨”缩小为“不满意”;“丈夫”由男子通称缩小为“女子配偶”;“臭”由“气味”缩小为“臭味”【词义转移】由表示原来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例如:“走”由“跑、逃跑”转移为“步行”;“牺牲”由“祭祀用品”转移为“利益受损”;“颜色”由“容颜、脸色”转移为“色彩”【感情色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例如:“风流”由“杰出、英俊”变为“轻浮放荡”;“乖”由“偏执、不顺服”变为“听话、安顺”;“鄙”由“见识短浅”变为“品质恶劣”【常见的古今异义】1.行李今义:表示行装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左右今义:表示大约,不确定古义:调遣例如:惟君左右之3.丈夫今义:表示妻子的配偶古义:男子例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4.地方今义:表示某一区域古义:土地方圆例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5.东面今义:表示东边古义:脸朝东例如:东面而视6.大方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古义:内行的人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7.非常今义:程度副词古义:意外变故例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8.幼稚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古义:小孩子例如:幼稚盈室,缾无储粟9.人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古义:做官例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10.怀抱今义:形容怀里抱着古义:思想抱负例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11.学者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12.从而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古义:跟从并且例如:吾从而师之13.众人今义:指大家,很多人古义:一般人例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4.可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古义:①可惜;②可爱例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15.从事今义:指干某项事业古义:随从人员例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16.不行今义:不可以古义:不能走路;不行刺例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刺客不行,良将犹在17.区区今义:数量少,不重要古义:拳拳之情例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8.风骚今义:妇女举止轻佻放荡古义:姿容俏丽例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19.果然今义:与事实相符古义:饱的样子例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20.虽然今义:表示让步的连词古义:即使这样例如:虽然,犹有未树也21.卑鄙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22.便宜今义:价格低廉古义:方便,适合例如:可以便宜从事23.可以今义:能够古义:可以凭借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4.烈士今义:为正义牺牲的人古义:刚直侠义之士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5.穷困今义:贫穷困苦古义:窘迫例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浅谈“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浅谈“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浅谈“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作者:谢秋云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古代语言材料,对“臭”字的词义发展脉络做了一个清晰的梳理。

并最终得出结论,“臭”字最初是用做动词,而后再慢慢演变为名词,最后是形容词。

其中还会涉及到与表示“香”的词义的对比。

[关键词]臭香词义引申文字学[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38-02一、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词义刚刚产生时一般都是单义的,即表示一个确定的概念。

这在“臭”字上也不例外。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

”根据六书的字形构造规律,大概可以判断“臭”是个会意字,从犬从自。

“自”在古代是鼻子的意思。

古时候,人们在狩猎时发现狗的鼻子嗅觉灵敏,在搜寻、驱逐、捕获猎物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于是,把犬和自(鼻)二字组合起来,就发明了“臭”字。

许慎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说明“臭”的本义,而只是指出了它的造字依据,因此,后代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看法。

段玉裁注云:“走臭犹言逐气。

”所以认为是气味的意思。

跟他观点不一致的代表人物是戴侗。

戴侗曰:“犬能迹兽之气臭,察臭者莫如犬,故从犬从自。

”后者认为“臭”的本义应该是用鼻子辨别气味,即“闻”的意思,是个动词。

在这里,我们根据“臭”字的字形结构,认为把它当做动词,是比较恰当的。

利用狗嗅觉灵敏这一突出特点“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从而创造出了臭字,这和许慎的解释也是不谋而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的需要,反映在词汇方面,则是新词的不断产生。

不过在汉语词汇系统里,新词的出现除了另造原来没有的词之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从原有的词义繁衍出别的词义的方式进行的,即词义的引申。

在古代汉语里,因为单音节词占优势,所以,一词多义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臭”字就是由原来的动词“闻”引申出了“闻”的对象——“气味”这一意思,变为名词。

浅谈“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浅谈“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I 圈霍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浅谈 “ 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谢 秋 云
( 广州大学 人文学 院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 摘要】本文主要 结合古代语 言材 料 ,对 “ 臭”字的词 义发展脉络做 了一 个清晰 的梳 理 。并 最终得 出结论 , “ 臭”字最初是 用做 动词 ,而后再慢慢 演 变为名 词 ,最后是 形容词 。其 中还会 涉及到 与表示 “ 香 ” 的词 义 的对 比 。 【 关键词】臭 香 词 义引 申 文字学 【 中图分类号】H 1 3 1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5 4 9( 2 0 1 )0 4 —0 0 5 8 —0 2


由动词转化为名词
臭 字 是表 示 气 味 的意 思 , 即不 分 好 坏 的 总称 。
词义刚刚产生 时一般 都是单义的 ,即表 示一个确定的概 念 。这在 “ 臭 ”字上 也不例 外 。东汉 许慎在 《 说 文解 字》 中说到 , “ 臭 ,禽走臭而知其迹 者,犬也。 ”根据六书的字 形构造规律 ,大概 可以判断 “ 臭 ”是个会意字 ,从犬从 自。 “ 自”在古代 是鼻 子的意思。古时候,人们在狩猎时发现狗 的鼻子嗅觉灵敏 ,在搜 寻、驱逐 、捕获猎物时都具有非常重 要 的 作 用 。于 是 ,把 犬 和 自 ( 鼻 ) 二 字 组 合 起 来 ,就 发 明 了 “ 臭 ”字 。许慎在这里 并没 有直接说明 “ 臭 ”的本义 ,而只 是 指 出 了它 的造 字 依据 , 因 此 ,后 代 很 多 学 者 都 有 自己 的不 同观 点 ,形 成 了两 种 主 要 的看 法 。 段玉裁注 云: “ 走臭犹言逐气 。”所 以认为是气味 的意 思。跟他观点不 一致 的代表 人物是戴侗。戴侗日: “ 犬能迹 兽之气臭 ,察臭者 莫如犬 ,故从犬从 自。”后者认为 “ 臭” 的本 义应 该是 用鼻 子辨别 气味 , 即 “ 闻 ”的意 思 ,是个动 词 。在 这 里 ,我 们 根据 “ 臭 ” 字 的 字 形 结 构 ,认 为 把 它 当做 动 词 ,是 比较 恰 当 的 。 利 用 狗 嗅 觉 灵 敏 这 一 突 出特 点 “ 比类 合 谊 , 以见 指 掇 ” , 从 而创 造 出 了 臭 字 ,这 和 许 慎 的解 释 也 是不谋而合的 。 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语言交 际的需要,反映在词汇方面 , 则是新词 的不断产 生。不过在汉语词汇系统里 ,新词 的出现 除 了 另造 原来 没 有 的 词 之 外 , 很 大 一 部 分 是 通 过 从 原 有 的词 义繁衍 出别的词义的方式进行的,即词义的 引申。在 古代汉 语 里 , 因 为 单 音节 词 占优 势 ,所 以 ,一 词 多 义 的现 象 是 非 常 普遍 的。 “ 臭 ”字就是 由原来 的动词 “ 闻”引申出了 “ 闻” 的对象—— “ 气味 ”这一意思,变为名词 。 其 实,在 “ 臭 ”表示 嗅觉活 动的意义产生 以后 ,并不会 马上 引 申出气 味这个泛指嗅觉对象 的词义 。 《 广雅 》里收有 些表示不 同气味 的词 : “ 腐、焦、烟,臭也。” 即使是在 “ 臭 ”作 为气 味的意义稳定下来 以后 ,它的用 法跟 今 天 还 是 有 很 大 的区 别 。最 初 的 由臭 的 本义 “ 闻 ”直 接 引伸 出 来 的 表 示 的 “ 气 味 ”在 一 般 的情 况 下泛 指 的 是 不 分 香 秽 、 不 分 好 闻 难 闻 的 气 味 。当 然 ,有 时在 特 定 的 语 句 里 , 也 特指 香气或者是臭气 。 《 广雅 》: “ 臭 ,凡 气 之 总 名 。 ” 《 诗经・ 大雅・ 文 王》上 有记 载 : “ 上 天之 载 ,无声 无 臭 。”郑笺 云 : “ 耳不 闻声 音 ,鼻不 闻香臭 。”在这里 , “ 无声无臭 ”之 “ 臭 ”显然是指气 味,即不分香秽的气味 的 总称。 虽然臭字在特 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可以表示 “ 香” 的意义 ,但并不是 因为它本 身就具备了这种独立 的意义 。如 果我们抛开特定 的、具体 的语 言环 境,会发现一般情况下 ,

试用语义场理论分析“臭”义缩小

试用语义场理论分析“臭”义缩小

试用语义场理论分析“臭”义缩小词义的发展变化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类型,即缩小、扩大和转移。

分析其原因,大体有客体原因(社会原因)、主体原因(人的思维)和语言自身的原因三个方面。

就“臭”字而言,它的词义缩小了,如果我们用系统方法研究其原因,可以对于这个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一、“臭”的词义缩小过程臭,古音xiù,作名词时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读chòu,词义缩小,只表示气味中的腐臭之味了。

为了叙述的方便,凡是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我们把表示“气味”的写作“臭1”,把表示“臭味”的写作“臭2”,意义明确的地方仍写作“臭”。

“臭1”和“臭2”形同但音义不同,这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我们首先分析“臭1”的词义缩小过程。

“臭1”是一个会意字,从结构上看,上边是个“自”字,下边是个“犬”字。

“自”就是鼻子的形象,犬与鼻子结合,意思是狗的鼻子最灵敏,能用自己的鼻子嗅出足迹的气味。

所以《说文·犬部》讲:“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

” 由此可知“臭”的本义是动词,表示用鼻子辨别气味,即“闻”义。

这在先秦典籍中是不乏例证的:(1)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

(《荀子·礼论》)(2)彼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

(《荀子·荣辱》)由于词义的的概括性和模糊性,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这也符合语言力求经济的原则。

而由本义繁衍派生出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则是实现一词多义的根本途径。

“臭”字由本义“闻”,引申出“闻到的东西——气味”,于是“臭”由动词引申出了名词“气味”这一意义。

南朝顾野王在他的大型字书《玉篇·犬部》中释义为:“臭,香臭总称也。

”由此可见,这种气味是总指,可兼指香味和臭味。

例如《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味酸,其臭羶。

”孔颖达疏:“通之鼻者谓之臭。

”因为气味中有香有臭,所以“臭1”的间接引申义便向着香味和臭味两条线索发展。

汉日同形异义词——“气味”小考

汉日同形异义词——“气味”小考

A Comparative Study of "气味"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作者: 周丽玫
作者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日语系,广东中山528402
出版物刊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0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气味;気味;同形异义词;词义;用法
摘要: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均使用“气味”一词,然而二者在词义、用法甚至感情色彩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词义方面,现代汉语的“气味”和现代日语的“気味”已无相同之处。

根据词汇史研究方法考察古日语文献,则发现内中含有大量与古汉语“气味”词义相同的“気味”使用例句。

随着语言本身的演变和发展,汉语的“气味”和日语的“気味”都衍生出新的含义,从而造成今日二者之间的不同。

成语趣谈:“臭味相投”古今异:并非专指坏的

成语趣谈:“臭味相投”古今异:并非专指坏的

成语趣谈:“臭味相投”古今异:并非专指坏的提到“臭味相投”,人们往往会想到同义词“沆瀣一气”。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这样解释:“思想作风、兴趣等,很合得来(专指坏的)。

”可见,人们往往把这个词当贬义词来用。

但从其语源上来看,其实这个词并非“专指坏的”。

“臭”字在古代还读为“xiù”,意思是“气味的总称”,如《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臭”则指香气。

“臭味”一词则出自《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预解释为“言同类。

”君王之“同类”,自然是代指君王,绝对没有贬责之意。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六家》写道:“至两汉以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

”这里“臭味”指同类的文史典籍,自然与污秽无关。

又如宋代牟巘《木兰花慢·饯公孙》一词中有“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的句子,宴请意气投合的友人,所以词中有一“喜”字,足见其有多高兴。

因为“臭”字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了很多变化,所以“臭味相投”的意思也就不同了。

在看古今书籍时,就需要根据上下语境判断其所含褒贬之意。

有词典这样解释“臭味相投”:“臭味:坏味,坏味道互相投合。

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嗜好的人就互相一致。

”并举了例子:“所谓臭味相投,正是这个道理。

”(《官场现形记》二十九回)其实在《官场现形记》这本小说中,说的是一个叫佘小观的官员,和他结识的几个人在一起。

佘小观居官不贪,那几个人也不是什么恶人,只不过“办完公事下来,一定要会在一起”,玩玩麻雀牌。

这里所谓“臭味相投”,实指他们很对脾气,有共同的兴趣而已,绝非“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嗜好的人互相一致”的意思。

整理: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

试论“闻”的词义演变

试论“闻”的词义演变

试论 闻 的词义演变
郝转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对于 “ 闻”的词义研究,学术界很早就开始进行研究 了,很多学者对于这个 f . - j 题 ,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像 张永 言、 洪 玉成等 学者 都提 出过 不 同 的观 点 ,但 是对 于 “ 闻 的词 义及 其 演变 情况 , 大家众 说纷 纭 ,学 术界 一直 以 来都 没有 获得 统 一 的观 点 ,基 于这 些 情况 ,本 文笔 者在 搜集 一 些资料 的情况 下 ,对 “ 闻” 这个 词 的词义 演 变情况 作 了 个 梳理 ,并且对 于词 义演 变 的机制进行 了探 讨 。 本文先简单介绍了 “ 闻”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在对 “ 闻”的字形进行分析考察的基础上,对于 “ 闻”的本义 , 笔者 给 出 了 自己的观 点 ,并且 着 重介 绍 了 “ 闻 沿 着 听觉义 和 嗅觉 义两 条 线索所形 成 的 两条 互相平 行 的演 变路 径 ,并 且 文章 的最 后对 于 “ 闻” 的词 义 演变 的动 因做 了讨 论 , 因为 时间和 篇 幅的 限制 ,文 章可 能会存 在 一些 缺漏 和偏 误 ,希

理解 。
关键词: “ 闻” ;词义 ;演变 ;动 因
魏晋 以后 ,表 “ 听到 ”的感 知状态 仍 以 “ 闻”为主 , 关 于对 “ 闻 ”的词 义研 究 ,上 世 纪 6 0年代 就 已经 开 但是这 个 时期 出现 了 “ 闻得 ”和 “ 听得 ”,如 : 始 了,但 是对 于 “ 闻 ”的词义 ,学术 界却 还存在 一些 争议 , 魏王 闻得此 言 ,泣泪集 会群 臣 ,以表其 臣 。 (《 敦 煌 在 《 词义 演变 二例 》中 ,张永 言认 为 “ 闻”的本 义是 “ 听 变文 集》 ) 到 ”或者 “ 听 见 ”,他认 为这一 点从 “ 闻”的字 形 中就可 子胥 闻得此 语 ,便 于渔 人看船 。 (《 敦煌变 文集 》 ) 以看 得 出来,而 且他认 为 “ 闻”的 嗅觉义 产生在 西汉 时期 , 听得 歌声人 尽笑 , 夜 头旗 帜晓头 催 。 ( 《 崔 志远 《 月颠》 ) 而洪 玉成 则认 为 “ 闻 ”的本义 既不 是 “ 听见 ”, 也不 是 “ 闻 其人 入得寺 中,一人 于善法 堂 中坐 定 ,听得 一字之 妙 见 ”,而 是 “ 知 ”,傅东 华认 为 “ 闻”自始 至终 都含有 “ 听 法 ,入于心 身 ,便 即心 生欢喜 。 ( 《 敦煌 变文集 》 ) 见 ”和 “ 闻见 ”的意 思 ,殷梦龙 认 为 “ 闻”先表 听觉 ,后 这个 时期表 “ 听 到 ”的感知 状态仍 以 “ 闻 ”为主 ,但 由听觉派 生 出 “ 知道 ”等 义 ,表 嗅觉 的意 义则 是后起 的, 是 “ 闻得 ”可 以表示 “ 听见 ”的感知状 态 ,说 明了在这 个 关于 对 “ 闻 ”的本 义及其 词义演 变 的争议 ,纷 繁复杂 ,这 时期 “ 闻”可以作 为 “ 听 ”这 一具体动作 来使 用 ,只不 过 , 里就 不… 列 举 ,下面笔 者将 对 “ 闻 ”词 义演 变 的情 况及 即使 是 同一意义 ,用 的较 多的还 是 “ 闻 ”字 ,而非 “ 闻得 ” 其 演变机 制做 一个 大致 的梳理 ,因所 查 阅资料 有 限,可 能 和 “ 听得 ” ,如 : 存在 一些 偏误 ,希谅 解 。 视之 不睹其 体 ,听之不 闻其 声。 (《 敦煌 变文集 》 )

味道臭的名词解释

味道臭的名词解释

味道臭的名词解释味道臭是一种常见的感觉,通常指的是食物、物体或环境散发出的令人不悦的气味。

臭味是人类嗅觉系统对特定化学物质的反应,可以在我们鼻腔中的感受器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

尽管味道臭在生活中常常被视为不愉快的感受,但它在保护我们免受危险或有害物质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会有臭味?首先,臭味是由分子和气体向我们的鼻腔传递的信息。

当物体发出化学物质时,这些化学物质会进入我们周围的空气中,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进入鼻腔。

在鼻腔内,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嗅觉感受器,它们能够检测和识别各种化学物质的存在。

当某些化学物质与感受器相互作用时,感受器会向我们的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这些物质具有臭味。

然而,味道臭并不仅仅是对恶臭化学物质的感知。

味道的主观性非常强,因为每个人对味道的感受都有所不同。

这是由个体的基因以及生活经历所决定的。

例如,有些人可能对某种食物的味道不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非常敏感。

此外,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也会对味道的感受产生影响。

在某些文化中,某种食物的味道可能被视为美味,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难闻。

味道臭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一些食物和物体含有特定的化学物质,如硫化物、胺类物质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强烈而不愉快的臭味。

例如,臭鸡蛋、腐烂的食物或化学废弃物常常散发出令人难闻的味道。

此外,某些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也会导致物体产生臭味。

在潮湿或不透气的环境中,细菌会分解有机物质,并产生硫化氢等恶臭化合物。

除了生物源性的源头外,一些化学物质与味道臭也有关。

工业和化学制剂的排放、燃烧噪音或化学品的挥发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环境中存在恶臭气味。

此外,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清洁剂、化妆品或香水,可能含有某些成分,会在浓度过高或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产生令人不悦的味道。

尽管味道臭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负面的感受,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味道臭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避免潜在的危险物质。

古汉语“气味”语义场考释

古汉语“气味”语义场考释

古汉语“气味”语义场考释作者:耿丽君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8期摘要:古汉语中,“气味”类相关词项可组成一个语义场,本文将它们细分为“香”和“臭”两个子语义场,利用语义场理论对这些词项进行定性和定量考察,并分析它们的语义场特点。

关键词:气味香臭语义场引言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首先提出建立“语义场”理论体系,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是由语义场组成的网络体系。

蒋绍愚较早将“语义场”理论引入古汉语词汇研究,认为古汉语“语义场”研究应该取不同历史层面,加以统计、分析和比较,厘清各语义场在汉语演变中的变化。

依据这些基础理论,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古汉语“气味”类相关词项进行系统研究,考察此类语义场词义特征。

一、“香气”类子语义场(一)“谷物”香气类的子语义场。

1.香本指谷物类成熟后的气味,后来引申为气味美的通称。

《春秋传》:“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香”最初仅表示黍、稷等谷物的香味,这是其义素基础。

先秦时期,“香”还可表示祭品的香味,如《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随着词义的引申,“香气”所指内容逐渐扩大,可表示一切令人舒适的气味,如“麝香、檀香”等。

后“香”用以形容女子事物或作女子代称,如“香闺”、“香消玉殒”;词义不断虚化,表“受赞美”,如苏舜钦《舟中感怀奇馆中诸君》“名迹万世香”。

“香”不仅在义域范围内横向引申,还有深度上纵向引申。

除表示嗅觉上的味道外,还可以表示味觉上的甘美,如《吕氏春秋·仲冬纪》:“水泉必香,陶器必良。

”在义域扩大、词义虚化的过程中,“香”表气味美好的基础义没有改变。

黍稷香→祭品的气味→泛指气味美或味觉甘美→女子的事物或女子的代称→受赞美、受欢迎2.馨《说文·香部》:“馨,香之远播也。

”“馨”在此类子语义场中比较重要,与“香”义近。

它最先也指黍稷等谷物的香气,如晋·潘岳《籍田赋》:“黍稷馨香,旨酒嘉粟。

对气味和嗅觉的科学认识

对气味和嗅觉的科学认识

对气味和嗅觉的科学认识作者:来源:《休闲读品·天下》2024年第02期1、气味、嗅觉的定义和科学理论气味是由挥发性气体分子刺激鼻粘膜中的嗅细胞而产生的電冲动,再由神经纤维传到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其中,将令人愉快的嗅觉称为香味,令人厌恶的嗅觉称为臭味。

但香味和臭味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同一种挥发物质,其气味随浓度的不同对嗅觉的刺激也不同,甚至产生相反的结果。

各嗅感物质的嗅感强度可用阈值表示。

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香气中起作用的数值称为香气值(FU),FU是呈香物质在食品中的浓度与其阈值之比。

如果某物质组分FU值小于1.0,说明该物质没有引起人们的嗅感,FU值大于1.0,说明它是该体系的特征嗅感物质。

鼻腔中的嗅觉感受器主要由嗅觉细胞组成,嗅觉细胞和其周围的辅助组织集合起来形成嗅觉神经。

目前所知的应该有四千万以上个嗅觉神经元。

气体分子经鼻通道到达嗅区后,鼻黏膜内的可溶性气味结合蛋白与之黏合以增加气味分子溶解度,并将气味分子运输至接近嗅觉细胞,使嗅觉细胞周围的气味分子浓度比外围空气中的浓度提高数千倍,从而刺激嗅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多级传导,最后到达位于大脑梨形区域的主要嗅觉皮层而形成嗅觉。

目前关于嗅觉形成的理论有多种,主要有三种科学解释,一种是立体化学学说,一种是膜刺激理论,还有一种是振动理论。

立体化学理论由Amoore提出,是一种经典的嗅觉理论。

美国科学家Richard Axel和Linda B.Buck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阐述了嗅觉机制,为此获得了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我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关于嗅觉生理基础的科学学说,还都是一种理论解释,没有一种学说完全地、绝对地解释清楚了嗅觉的生理基础。

对于嗅觉,人类所不知道的可能远远多于所知道的。

2、人类能感知到的气味的数量气味和嗅觉是一种天然的存在,但是人们能感知到多少种气味的认识,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0世纪20年代的研究显示,人类可以闻到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

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

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

编号:________________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古今词义异同的常见类型有哪些?一般分为这样几种,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等,下面是词义范围差异的几种情况,仅供参考。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

浅析“气味”的词义演变

浅析“气味”的词义演变

浅析“气味”的词义演变作者:许栀子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气味”从最初表中医学术语的并列短语,到现代汉语表示“嗅觉器官所感到的味儿”的常用词汇,经历了词汇化和多次词义的延伸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气味”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揭示“气味”一词较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历程,并为《汉语大词典》中“气味”的义项作出补充。

【关键词】:“气味” 词义演变词汇化“气味”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中有三个义项:1. 指嗅觉器官所感到的味儿。

2.比喻意趣或情调。

3.指神态。

(下称气味1、气味2、气味3)其中与现代汉语最为符合的是气味1。

笔者在阅读语料中发现“气味”的词义并非只有这三种,实际上它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本文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结合文例,分析讨论“气味”的词汇化历程与其词义演变的情况,并对《大词典》中现有的解释作出补充。

一、关于“气”与“味”“气味”是一个合成词,由“气”和“味”两个成词语素组成。

“氣”在《说文》中本意“馈客芻米也”,隶变后“以‘氣’代‘气’,‘气’废之不用,而‘氣’字之本义则专用重文‘餼’以当之。

”(王鸣盛:《蛾术编》)故本文“气”字,皆指繁体的“氣”。

“气”在《汉语大字典》中有23个义项,选取主要义项如下:1.云气2.气体的通称3.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4.节气;气候5.呼吸;气息6.气味7.嗅;闻8.愤怒;气恼;生气9.中国古代哲学概念10.中医用语1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

多指作者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形成的风格。

12.气势,指人的精神状态13.作风;习气14.志,志气15.意气;感情16.风尚;风气17.气象;景象18.气力19.指人或物的某种特质或属性20.旧指气数,命运。

“味”,《说文·口部》:“味,滋味也。

”《汉语大字典》归纳的主要义项如下:1.舌头尝东西得到的感觉2.品尝;辨别滋味3.菜肴4.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5.意义;旨趣6.研究;体会。

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不同

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不同
【译文】
十六年春天,在宋国上空坠落了五块石头,这是坠落的陨石。六只鸟后退着飞,通过宋国国都,这是由于风太大的缘故。成周的内使叔兴
在宋国访问,宋襄公向他询问这两件事,说:“这是什么预兆?吉凶在于哪里?”叔兴回答说:“今年鲁国多有大的丧事,明年齐国有骚乱,君王将会取得诸侯拥护却不能维持到最后。”(叔兴)退下来告知他人说:“国君询问得不适当,这是有关阴阳的情形,人事吉凶与此无关。吉凶由人的行为所决定,我是由于不敢违抗国君的缘故才如此回答。”
词义的缩小,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先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样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此刻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注释】
①兵:兵器,武器。②试:用。③诎:通“屈”,屈服。④集:聚集。 ⑤树:成立。 ⑥机变:机巧多变的器械。 ⑦晏然:安然。⑧景响:景:通“影”;响:回声,那个地址是响的本义。 ⑨刑:惩罚。⑩尤:怨恨。 11 措:设置。
【译文】
古时的兵器,只是戈矛弓矢算了,但是,不待利用敌国已屈服。城郊百姓不需聚集起来守城,城外也不需挖掘防守用的沟池,不需成立险要的关塞,不用兵机谋略,而国家平安,不畏外敌,牢固异样。没有其他缘故,只只是是知道礼义之道,对百姓分财能均,役使有按时,而且真诚关爱。那么百姓听命,如影随形,如响附声。偶然有不服从命令的,以刑罚处治他,老百姓也就知罪了。因此,一人受刑,天下皆服。犯法的人对上级没有怨恨,明白自己罪有应得。因此刑罚简省而威令推行无阻。没有其他缘故,按礼义之道办事算了。因此,遵行礼义之道,万事能行;不遵此道,诸事皆废。古时帝尧治理天下,杀一人、惩二人于是天下治平,书传奇是“威虽猛厉而不使,刑罚设置而不用。”

汉字探微(056):其臭如兰——释“臭”(下)

汉字探微(056):其臭如兰——释“臭”(下)

汉字探微(056):其臭如兰——释“臭”(下)本文约400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汉字探微(056)其臭如兰——释“臭”(下)朱英贵(承接上文)四、含有“臭”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含有“臭”字的相关成语中的“臭”字的文化含义几乎都是表示气味的,表示各种气味和表示好气味的很少见,绝大多数都是表示不好气味的以及特指腐臭气味的,现简单举例如下。

其一,成语中的“臭”字指各种气味。

例如:无声无臭——臭:气味。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

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语见《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其二,成语中的“臭”字指好气味。

例如:难言兰臭——难言:谈不上;臭:气味;兰臭:像兰花一样的香味。

指气味相投的朋友。

源自《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其三,成语中的“臭”字指不好气味。

例如:入鲍忘臭——如同走进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腐臭了。

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源自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语见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入鲍忘臭,效尤至祸。

”逐臭之夫——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语见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遗臭万年——臭:比喻恶名声;万年:指时间很长久。

人死了;可是臭名却永远流传下去;遭人唾骂。

语见《宋史林勋等传赞》:“若乃程珌之窃取富贵,梁本大李知孝甘为史欧远鹰犬,遗臭万年者也。

”又作“遗臭万世”、“遗臭万载”。

也作“贻臭万年”,语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桓玄子恒言‘不能流芳百世,亦当贻臭万年’,至今为书生骂端。

”遗臭千秋——同“遗臭万年”。

语见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姑念放麑,使御魍魉之鬼,拥戴称颂,悬金石不刊之书,令其遗臭千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最能 刺 激 人 的 不 是 香 味 就 是 臭 味 。 [1]540-541 童 致和提出了 两 种 假 设,一 种 可 能 是,“臭 ”本 可 指 一切气味,因而有时指香气有时指臭气。后来由 于“香”扩大指称一切香气,那么“臭”就只表示与 香气相对的臭气了。还有另一种可能,表“恶臭” 义的“臭”是“誁”的假借字。“誁”本专指腐气① , 是臭气的一种,后来词义扩大,泛指一切臭气[5]。 马广东从语义场意义领域重新划分和分配的视 角,指出“臭”的词义缩小是由于“香”占据了“气 味”语 义 场 中 “表 示 一 切 香 味 ”的 地 盘 而 导 致 的[6]。赵川兵则总结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标记 性的需求。 “臭 味 ”是 常 人 最 为 敏 感 也 难 以 忍 受 的,它是 一 定 需 要 标 记 的。 二 是 平 衡 性 的 要 求。 “香”产生的早,然而语言中缺乏一个跟它对等的 反义词,“臭 ”之 专 指 化 符 合 语 言 平 衡 性 的 需 要, 也符合人类对称性的认知习惯[7]。
摘 要:关于“臭”由气味义缩小为臭味义的完成时间及演变原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采用定量分 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战国末期开始出现“臭”表恶臭义的用例,东汉时期,“臭”的恶臭义已经成 为其主导义位。“臭”的词义演变与“香”的变化密切相关,是词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由于“香”由谷 物熟后的气味演变为了芳香的气味,“香”“臭”从上下位关系变成了具有反义关系的同位词;东汉时期,“修饰 或限定成分+香”式偏正复合词表示各种不同香气的用法已经大量出现,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到南北朝时 期,表示各种不同的臭气也开始采用此种格式。“臭”“香”的词义演变导致“气味”概念域的词汇系统发生了 显著变化,一是其层级结构由两级变为了三级;二是偏正式复合词取代单音词成为表达各类下位气味概念的 主要形式。 关键词:臭;香;词义演变;“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19)01-0034-06
1.引言
“臭”上古为气味义,后来缩小指臭味义。在 谈论词义的演变时,这是经常举到的一个例子,已 经成了常识性知识。但细究起来,对“臭”词义演 变起始与完成的时间及演变原因,学界有不同的 看法。就演变的起始与完成时间而言,王力指出, “这一转化过程在战国末期就开始了”[1]540-541,但 未言及其演变完成的时间。唐钰明(1987)认为, 这一演变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到战国后期才出 现真正表“恶臭”义的“臭”;东汉时期,“恶臭”义 已占“臭”用 例 的 96%;汉 代 以 降,“臭”就 专 表 “恶臭”义 了[2]。 刘 景 春 [3]、谢 秋 云[4]等 则 认 为, 腐臭义成为 “臭 ”的 独 立 义 项,始 于 汉 代,发 展 于 魏晋,到南北朝时期最后完成。 关于“臭”词义缩小的原因,王力认为,由“气 味”的意义转 化 为 “恶 臭 ”的 意 义 是 很 自 然 的,因
收稿日期:2018-10-03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第 56批面上资助项目“汉语单音词语义层级转移的历时研究”(2014M561741);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基本词汇历史演变研究”(16JJD740015);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定名学 和符意学视角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FJ2017B116);闽南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汉语常用词的跨域演变研究” (MS201705) 作者简介:贾燕子(1974—),女,河南漯河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9年 1月 第 36卷第 1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Ludong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Jan.2019 Vol.36,N.1
从“臭”的词义演变看“气味”概念域 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
贾 燕 子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①按:《说文·部》:“誁,腐气也。从臭声。”段注:“今字专用‘臭’而‘誁’废矣”。
·34·
语义场①理论是 19世纪 30至 60年代在德 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逐渐兴起并日臻完备的一种 结构主义语言理论[8],该理论在语义学的研究中 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语义场理论为探索 语义的结构系统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概 念场内各词义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 念场又具有层级性,通过概念场的研究,我们可以 看到一个词进入概念场后,它与其他的词的意义 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它处在 怎样的一个类聚和层次中。其次,利用概念场可 以进行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语义对比 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不同时期 的语义对 应 关 系 [9]19-21。 自 语 义 场 理 论 被 介 绍 到 国内后,我国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该理论来思 考汉语词汇的问题。代表性的论文如解海江、张 志毅考察了面部母场及其子场额部、颊部、腮部、 颏部中各成员“能指”的历时演变,并对其演变原 因进行了探讨[10]。 语义场理论所提出的词汇的系统性和层级性 思想为我们 分 析 “臭 ”词 义 演 变 的 原 因 提 供 了 新 思路。我们认为,“臭”的词义演变是“气味”概念 域词汇系统 调 整 的 结 果。《左 传》“十 年 尚 犹 有 臭”孔颖达疏:“《易·系辞》云‘其臭如兰’,传称 ‘在君之臭味’,则‘臭’是气之总名,元非善恶之 称。但既谓善气为香,故专以恶气为臭耳。”我们 很赞成孔颖达的分析,即“臭”的词义演变与“香” 的变化密切相关,是词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 果。具体而言,“臭 ”本 泛 指 一 切 气 味,是 “气 味 ” 概念域的上 位 词;“香 ”本 指 谷 物 熟 后 的 气 味,是 “气味”概念域的下位词。两汉时期,随着词义的 演变,本为上下 位 关 系 的 “香 ”和 “臭 ”,逐 渐 发 展 成 了 一 对 反 义 词,分 别 概 括 地 指 称 气 味 的 美 恶。 而各种不同种类的好闻的或难闻的气味,则分别 采用“修饰或限定成分 +香 /臭”式偏正复合词来 表示,由此也导致“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发生了 显著的变化。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先采用定性分 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考察“臭”由气 味义到恶臭义、“香”由谷香义到香气义的演变过 程,确定各词词义演变开始及完成的时间;再分析 “香”“臭”词 义 的 相 互 影 响;最 后 总 结 “气 味 ”概 念域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