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核磁共振波谱法1
核磁共振波谱法
图谱解析步骤
(1)区分出杂质峰、溶剂峰等 (2)计算不饱和度
(3)根据积分曲线确定谱图中各峰组所对应的氢原子数目, 对氢原子进行分配
(4)对每个峰的,J进行分析。
(5)推出若干结构单元,最后组合为几种可能的结构式
(6)对推出的结构进行指认
图谱解析
化合物 C10H12O2
3 2
2
5
8
7
6
5
4
核磁共振波谱法
目录
核磁共振谱法(NMR)
谱图分析
核磁共振谱法
简介
核磁共振(NMR)是指在某个静磁场中物质的原 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为或兆赫(MHz)为 107~108µm的长波电磁波的作用时,原子核在磁能 级间发生跃迁的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谱通常可分为氢谱(1H-NMR)和碳谱 (13C-NMR)。NMR与红外、紫外光谱一样,实 际上都是吸收光谱,只是NMR相应的波长位于无 线电波范围。物质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较小,从而 引起的只是电子及核在其自旋态能级之间的跃迁。
3
2
1
0
=(2*10-12)/2=5
δ 3.0和δ 4.30三重峰和三重峰
O—CH2CH2—相互偶合峰 δ 2.1单峰三个氢,—CH3峰
结构中有氧原子,可能具有:
δ 7.3芳环上氢,单峰烷基单取代 正确结构:
a b O c CH2CH2 O C CH3
O C CH 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局部屏蔽效应
诱导效应:电子云密度降低,电子屏蔽小,增大
CH3F CH3Cl CH3Br CH3I 4.26 3.05 2.68 2.16 共轭效应 p-共轭,减小;-共轭, 增加
3.57 5.87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11:21:53
2.氢键效应
形成氢键后1H核屏蔽作用减少,氢键属于去屏蔽效应。 使共振吸收移向低场。
H H3CH2C O H O CH2CH3 CCl4 5.72ppm 3.7ppm O H O H H O O CH3 CCl4 7.45ppm 4.37ppm
11:21:53
例: 醇羟基 酚 胺 0.5~5 4~7 0.5~5
氢原子核的外面有电子,它们对磁场的磁力线有排斥 作用。对原子核来讲,周围的电子起了屏蔽(Shielding) 效应。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就越大,要相 应增加磁场强度才能使之发生共振。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 是受所连基团的影响,故不同化学环境的核,它们所受的
屏蔽作用各不相同,它们的核磁共振信号亦就出现在不同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能级极小:在1.41T磁场中, 磁能级差约为2510-3J),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10-9-10-10nm,4900MHz)时,将发生核能级的跃迁----产生所谓NMR现象。
射频辐射─原子核(强磁场下,能级分裂)-----吸收──能级跃迁 ──NMR 与UV-v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 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11:21:53
核磁共振在仪器、实验方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有着飞
跃的进步。谱仪频率已从30MHz发展到900MHz。1000MHz 谱仪亦在加紧试制之中。仪器工作方式从连续波谱仪发展到
脉冲-傅里叶变换谱仪。随着多种脉冲序列的采用,所得谱
图已从一维谱到二维谱、三维谱甚至更高维谱。所应用的学 科已从化学、物理扩展到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核磁共振
11:21:53
常见结构单元化学位移范围
核磁共振波谱法 目的与要求
核磁共振波谱法目的与要求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技术。
它利用物质中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来获取关于分子中原子核的信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目的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获得关于样品中原子核种类、相对数量、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环境等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要求包括:
1. 样品纯度:被测样品的纯度对核磁共振波谱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影响。
样品应尽量纯净,确保不会受到其他杂质的干扰。
2. 溶剂选择:通过溶解样品以提高其溶解度,并且在选择溶剂时要考虑溶剂的磁性,以避免对谱图的解释造成误导。
3. 参数设置:通过调整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参数,如脉冲序列、扫描时间等,可以优化信号强度和分辨率,从而得到更准确的谱图。
4. 仪器校准:核磁共振仪器的校准对于获得准确的波位和能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分析:对获得的核磁共振波谱进行仔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峰识别、积分、峰面积比较等,以获得关于样品结构和化学环境的详细信息。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法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并分析核磁共振谱图,
获取样品中原子核的相关信息,并且在样品制备、参数设置、仪器校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要求细致和准确。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1H
60.000 MHZ
13C
15.086 MHZ
19F
56.444 MHZ
31P
24.288 MHZ
对于1H 核,不同的频率对应的磁场强度:
射频 40 MHz 磁场强度 0.9400 特斯拉
60
1.4092
100
2.3500
200
4.7000
300
7.1000
500
11.7500
核磁共振仪
分类: 按磁场源分: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场 按交变频率分:40 ,60 ,90 ,100 , 200 ,500,--, 800 MHz(兆赫兹),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按射频源和扫描方式不同分: 连续波NMR谱仪(CW-NMR) 脉冲傅立叶变换NMR谱仪(FT-NMR)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 2
自旋球体
有
1H, 13C, 15N, 19F, 31P
奇数 奇数或偶数 3/2, 5/2,--- 自旋惰球体
有
11B,17O,33S,35Cl,79Br,127I
偶数 奇数
1, 2, 3, --- 自旋惰球体
有
2H, 10B, 14N
1. I=0 的原子核O(16);C(12);S(32)等 ,无自旋, 无磁性,称为非磁性核,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不产生 共振吸收。
CD3COCD3 CDCl3 CD2Cl2 CD3CN C6D6 D2O (CD3CD2)2O (CD3)2O (CD3)2NCDO CD3SOCD3 CD3CD2OD CD3OD C4D8O C6D5CD3 C5D5N C6H12
核磁共振波谱主要参数
用于结构分析的主要参数有化学位移, 自旋偶合常数,信号强度(峰面积)。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一、概述早在1924年Pauli就预见某些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的性质,它们在磁场中可以发生能级的分裂。
1946年美国科学家布洛赫(Bloch,斯坦福大学)和珀塞尔(Purcell,哈佛大学)分别发现在射频区(频率0.1~100MHz,波长1~1000m)的电磁波能与暴露在强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或称磁性核或自旋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核自旋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他们把这种原子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他们也因此分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所产生的波谱,叫核磁共振(波)谱。
通过研究核磁共振波谱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相同之处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波后发生能级上的跃迁,但引起核磁共振的电磁波能量很低,不会引起振动或转动能级跃迁,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跃迁。
.1949年,Kight第一次发现了化学环境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并发现了信号与化合物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而1951年Arnold等人也发现了乙醇分子由三组峰组成,共振吸收频率随不同基团而异,揭开了核磁共振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195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核磁共振波谱仪。
1956年,曾在Block实验室工作的Varian制造出第一台高分辩率的仪器,从此,核磁共振波谱法成了化学家研究化合物的有力工具,并逐步扩大其应用领域。
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仪器的精密化、自动化,核磁共振波谱法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又不断出现新仪器,如高强磁场的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大大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使灵敏度小的原子核能被测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多脉冲激发方法的采用,产生二维谱,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1.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答: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相同的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组织当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
由于受到磁屏蔽程度的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当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
在正常组织当中,代谢物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
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当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但是,在水和脂肪的氢质子共振峰间还有许多浓度较低的代谢产物所形成的共振峰。
如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等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比较低。
磁共振波谱分析,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将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显示出来,这就是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特定性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能够吸收具有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发生共振现象的现象。
该方法通过检测不同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于原子核中的自旋(Spin)性质。
自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的一种性质,可以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朝向是随机的。
然而,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排列在不同能级上。
这些能级之间存在能量差,当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等于外加电磁波的能量时,原子核就会发生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基本构造包括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磁场系统用来产生强磁场,常见强磁场有永磁磁体、超导磁体等。
射频系统则用来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探测系统用来接收样品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系统则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首先将样品放置于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并分裂为不同能级。
接下来,通过调节射频系统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共振吸收。
这时,探测系统会接收样品发出的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计算机系统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学处理,生成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是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主要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波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对应于不同原子核的吸收峰,其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可以帮助确定样品中的不同官能团或基团。
同时,共振信号的相对积分面积可以提供定量分析所需的信息。
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现象,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它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第一节概述核磁共振:在强磁场的诱导下,一些原子核能产生核自旋能级分裂,当用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照射分子时,便能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这种原子核自磁场中吸收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而发生自旋能级跃迁的现象称为~ 核磁共振波谱:以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或称核磁共振光谱法一、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1 照射频率不同而引起的跃迁类型不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吸收200~700nm的电磁波,引起价电子(包括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所致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2.5~50μm电磁波,因此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所致核磁共振谱是在外磁场下吸收60cm~300m的电磁波,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所致2 测定方法不同紫外及红外等一般吸收光谱是测定不同波长的透光率获得吸收光谱它适用于透过光强度变化较大的能级跃迁核磁共振信号很弱,无法通过测定透光率来获得核磁共振光谱,需要共振吸收法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共振吸收法: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而产生感应电流,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核磁共振光谱仪中的照射线圈、接收线圈与磁场方向三者互相垂直、互不干扰扫场法:固定照射频率,改变磁场强度获得核磁共振谱的方法称为~扫频法:固定磁场强度,改变照射频率而获得核磁共振谱的方法称为~连续波核磁共振:在高磁场中,用高频率对样品进行连续照射,这种方式称为~二、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可概括为:测定结构、物理化学研究、生活活性测定、药理研究、物质的定性与定量等方面1 在有机物结构研究方面可测定化学结构及立体结构(构型、构象)研究互变异构现象质子核磁共振谱(PMR)(氢核磁共振谱)(氢谱)主要给出三方面结构信息:1 质子类型及质子化学环境2 氢分布3 核间关系缺点:1 不能给出不含氢基团,如羰基、氰基等的核磁共振信号2 对于含碳较多的有机物中化学环境相近似的烷氢,用氢谱常常难以鉴别碳-13核磁共振谱(碳谱)1 可给出丰富的骨架信息,特别对于含碳较多的有机物,具有很好的鉴定意义2 峰面积与碳数一般不成比例关系2 物理化学研究方面氢键、分子内旋转、测定反应速率常数3 在定量方面可以测定某些药物的含量及纯度检查4 医疗与药理研究由于核磁共振具有能深入物体内部,而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而对于活体动物、活体组织及生物化学药品也有广泛的应用第二节基本原理一、原子核的自旋1 自旋分类核自旋特征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核自旋按I为零、半整数及整数分为三种类型(1)质量数与电荷数皆为偶数的核,I=0。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技术,它通过对样品中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辐射作用下的共振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及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 原子核的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会产生磁矩,这是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
原子核的磁矩可以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即原子核自身带有一个自旋角动量,从而产生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的磁矩会发生取向,而不同原子核的磁矩大小和取向会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
2. 核磁共振现象。
当样品置于外加磁场中,并且受到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这种共振现象会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瞬时的翻转,当射频辐射停止时,原子核会释放吸收的能量。
核磁共振现象的频率和强度与原子核的化学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3. 核磁共振波谱图。
通过对样品施加不同的外加磁场强度和射频辐射频率,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通常以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为横坐标,以吸收峰的强度为纵坐标。
化学位移反映了原子核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会出现在不同的化学位移位置上;吸收峰的强度则反映了样品中不同类型原子核的相对丰度。
4. 应用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化学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鉴定化合物的纯度,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等。
在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核磁共振波谱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法凭借其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对样品数量要求低等优点,成为了化学分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应用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来解决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问题,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位移的表示方法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 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
定 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
δ 7.3芳环上氢,单峰烷基单取代
O C CH3
正确结构:
ab
Oc
CH2CH2 O C CH3
δ3.0 δ 4.30
δ2.1
谱图解析与结构确定(2)
C7H16O3,推断其结构
9
δ 5.30 1
δ 3.38 δ 1.37 6
结构确定(2)
C7H16O3, u=1+7+1/2(-16)=0 a. δ3.38和δ 1.37 四重峰和三重峰
偶数 奇数
1,2,3….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2;3/2;5/2….
其中I=1/2的核是研究与测定的主要对象
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因此在自旋时会产生 磁矩,角动量和核磁矩都是矢量,其方向平行。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自旋角动量: p h I (I 1)
2
I:自旋量子数; h:普朗克常数;
h 0 ΔE
2
H0
讨 论:
共振条件: 0 = H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 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 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0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式
第六章_核磁共振波谱法
不同类型氢的化学位移见P249表13-3
二、偶合常数(J)
(一)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每类氢核不总表现为单峰,有时多重峰。 原因: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相互干扰作用称为自旋偶合。 由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多重峰的峰间距, 偶合常数(J), 偶合作用的大小。 HA核受到邻近HB 核自旋偶合作用, 吸收峰被分裂为 双重峰。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NMR Spectroscopy )
§6-1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
当用频率为兆赫数量级,波长约为0.6~10m,能量很低 的电磁波照射分子时,能使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 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这种原子核对射频辐 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光谱。
核磁共振存在两种弛豫过程
(一)自旋-晶格弛豫 高能态的原子核将能量以热能形式传递给周围的环境而回 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自旋-晶格弛豫。周围环境对固体样品 是指晶格,对液体样品是指周围的同类分子或溶剂。
一个自旋体系由于核磁共振打破了原来的平衡,而又通过 自旋 -晶格弛豫回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叫自旋-晶格弛豫时 间,用半衰期 T1表示, T1 越小,弛豫效率越高; T1越大则弛豫 效率越低,越容易达到饱和。固体及粘稠性液体由于流动性差, T1很大,可达几小时;气体和液体的流动性好, T1很小,一般 在0.01~100s。
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侧;
大,屏蔽弱,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现,图左侧;
= [( 样 - TMS) / 0 ] ×106 (ppm)
化学位移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电负性的影响 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性越强,吸电子作用越强,价电子偏 离质子,屏蔽作用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现代仪器分析 第六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核磁共振波谱法:利用核磁共振波 谱进行结构(包括构型、构象)测定 、定性及定量的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核:磁性质的原子核 磁:外加磁场 共振:吸收射频辐射产生核自旋能
级跃迁,产生NMR信号
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③
H0=0
E=
h
2
H
0
m=+1/2
I (I 1) I (I 1)
I=1/2核的能级分裂
ω0 = 2πν0 = γH0 ν0 = γH0/ (2π)
h 0
E
h 2
H0
0
2
H0
第 三 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
(一)主要组成及部件的功能
共振吸收法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 向改变而产生感应电流,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
结论:质量数和电荷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才有非零的核自 旋量子数。
I = 0 时,P = 0,原子核无自旋现象 I≥ ½ 时,原子核有自旋现象
I=1/2的原子核
11H ,
163C,
199F ,
175N ,
P 31
15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 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物 的主要组成元素。
2、物理化学研究方面 可以研究氢键、分子内旋转及测定反应速率常数等。
第一节 概 述
3、在定量方面 可以测定某些药物的含量及纯度检查。
4、医疗与药理研究 由于核磁共振具有能深入物体内部,而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 而可进行活体研究,在生物化学药品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如酶 活性、生物膜的分子结构、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鉴别、药物与受 体间的作用机制等。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用于人体疾 病的诊断。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1
m = -1/2
E
m = +1/2
m = -1/2 E
m = +1/2
B0
B0
磁矩沿磁场方向的分量为:
z
m
h
2
外加磁场中核的磁能级的能量E为:
E
z B0
m
h
2
B0
1H的高能级与低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E
m
h
2
B0
h
2
B0
2B0
B0=1.41T
E 2 2.7935.051027 1.41 3.981026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局部抗磁效应:屏蔽决定于相邻原子或基团的 电负性,电负性大,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小,屏 蔽程度减小,共振信号移向低场
Si(CH3)4 CH3-H CH3-N CH3-Br CH3-Cl CH3OH
b) 粘滞性液体,配成2-10%溶液
c) 固体样品直接分析,图谱常有许多互相叠合的 谱带组成,很宽,对结构分析意义不大
d) 1H NMR,样品溶液不含质子,常用CCl4、CS2 及氘代溶剂(CDCl3、D2O等,贵,溶解能力 好)
4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质子核磁共振波谱
理论上: 当一个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核置于外磁场中,
横向驰豫:自旋-自旋驰豫,两相邻的核处于不 同能级,但进动频率相同,发生横向驰豫,各自 旋状态的总数不变,各能级上核数目的比例不变, 但确实使某些高能级的核的寿命缩短了,以驰豫 时间T2表示。
根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态能量E与 体系处在激发态的平均时间成反比,与谱线的宽 度成正比:
③ 探头
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探头的结构与种 类与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相同,其接收线圈感应 出的信号是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信号)。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新方法、新技术如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 等不停涌现和完善,使NMR波谱在化学、医药、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应用愈为广泛。
第4页
第二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1.、自原旋子分核类自旋
原子核含有质量并带正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在 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方向可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核 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量,方向相互平行。核自旋特 征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核自旋按I为零、半整数及整数分 为三种类型:
屏蔽效应越强,即值越大, 共振信号越在高场出现。
核磁共振波谱法
CH3CH2Cl
第28页
化学位移:
chemical shift
屏蔽作用使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 大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氢核), 来抵消屏蔽影响。
因为屏蔽效应存在,不 一样化学环境氢核共振频率 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化学 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为了防止溶剂本身信号干扰!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4页
16.3 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表示 化学位移影响原因 不一样类别质子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5页
实现核磁共振要满足特定核共振条件:
2
H0
同一个核,磁旋比相同。固定
了磁场强度,全部1H必定含有相
同共振频率。在NMR波谱上就
只有一个吸收信号。
第11页
2.共振吸收条件
核有自旋(磁性核)
v0 = v: 照射频率等于核进动频率
吸收电磁波能量E等于ΔE,即: E = hv0 =ΔE
代入式 E = E2 - E1 =
h 2
H0
得:
0
2
H0
当v0 =v时,照射电磁波就与核磁矩发生作用,使处于低 能级核吸收电磁波能量跃迁到高能级,核磁矩对H0取向发生 倒转。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TMS 60MHz
10
9.0
(低3.场0 )
2.0
8.0
7.0
6.0
1.0
0ppm (δ)
ν0 固定
5.0
4.0
(高场)
✓ 左端为低场高频,右端为高场低频
精品课件
二、化学位移
1. 定义: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
H核共振频率不同
2. 表示方法
样 标 160 16,0= H 样 H 标 160
核磁共振波谱法 ( NMR )
精品课件
♫概述
一、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NMR):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 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 产生核磁共振。
精品课件
♫概述
2.核磁共振波谱:以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 射频率(磁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
自旋-自旋驰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 递给邻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精品课件
*2. 共振吸收条件
1)h0Eh2 H 0h ν0=ν
➢ 即照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必须等于核进动频率, 才能发生核自旋能级跃迁。
➢ 实现核磁共振就是改变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
例:氢(1H)核:H0=1.4092T, ν=60MHz,吸收 ν0=60MHz无线电波,核磁矩由顺磁场 (m=1/2) 跃迁至逆磁场(m=-1/2) →共振吸收。
感应磁场方向
核
H0
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 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 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 磁场(次级磁场、抗 磁场)
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
场强度稍有降低
精品课件
一、屏蔽效应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I=1 氢核磁矩的取向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
子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
用μZ表示不同取向核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h μz m 2π
核磁矩的能量与μz和外磁场强度H0有关:
h E Z H 0 m H0 2
二、化学位移 例: CH3Br, 标准物:四甲基硅烷TMS
①H0=1.4092T, νCH3=60MHz+162Hz,
νTMS=60MHz
162 Hz 6 10 2.70 ppm 6 60 10 Hz
二、化学位移
② H0=2.3487T, νCH3=100MHz+270Hz,
νTMS=100MHz
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
2.测定方法不同: UV、IR--测定A(T) NMR --共振吸收法 共振吸收法: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核 自旋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产生感应 电流来得到NMR信号。
♫概述
三、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1.测定有机物结构:化学及立体结构(构型、构像、 互变异构)
2.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疗诊断)
共有 2I+1 个取向; 每一种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则m=I, I-1, I2,…, -I+1, -I。
1 1 1 m 例:I=1/2时, 2 1 2 即: , m 2 2 2
顺磁场 低能量
逆磁场 高能量
氢核磁矩的取向
例:I=1时,
2 1 1 3 个取向,
2
h H0 2 11 h h E2 ) h H0 H E 2 (( 1 ) ) E ( H 0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6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仪器分析
I=1/2的原子核 ③ I=1/2的原子核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1H、 19F、 31P、 13C等
这些核可当作一个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 这些核可当作一个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像 陀螺一样地自旋,故有磁矩形成。 陀螺一样地自旋,故有磁矩形成。这些核特别用于 核磁共振实验。 核磁共振实验。 三种原子在 三种原子在自然界 的丰度接近 100%,核磁共振容易测之, 100%,核磁共振容易测之,尤其是1H,是组成有机 NMR谱测定 化合物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 化合物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对于1H的NMR谱测定 ,在有机分析中十分重要。 在有机分析中十分重要。
13c谱差别及原因h正确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结构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61核磁共振原理62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63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4复杂图谱的简化方法65核磁共振图谱的应用66核磁共振波谱仪6713c核磁共振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在磁场激励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的能级如果此时外加一个能量使其等于两个能级差则该核就可能吸收能量称为共振吸收从低能级跃迁高能级吸收能量的数量级相当于频率范围为01100mhz电磁波波长10100m无线电简称射频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产生: 核磁共振波谱产生:
在磁场激励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存在着 在磁场激励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存在着 不同的能级,如果此时外加一个能量, 不同的能级,如果此时外加一个能量,使其等于两 个能级差,则该核就可能吸收能量(称为共振吸收) 个能级差,则该核就可能吸收能量(称为共振吸收) 从低能级跃迁高能级, 从低能级跃迁高能级,吸收能量的数量级相当于频 率范围为0.1~100MHz电磁波(波长 电磁波( 率范围为 电磁波 波长10~100m无线电 无线电 简称射频)。 波, 简称射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6.2.4 两种理论比较
核的共振条件描述: • 经典力学:电磁波频率与核进动频率相等 • 量子力学:电磁波频率与磁场中原子核磁偶极矩分裂后 量子能级能量差频率相等。
外加磁场中质子 (I=1/2)进动模型
(a)低能量状态(基态),α或+的状态 (b)高能量状态(激发态),β或-的状态
两理论浑然一体: 1H核(I=1/2):磁场中1H核的磁偶极矩可有与磁场平行(低能 量,α或+)及反平行(高能量,β或-)两种取向。
2012-04-11
12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核的质量数及质子数关系(P184)
原子序数 Z 质量数 A 自旋量子数 I 例
I=1/2 1H; 13C; 15N;
19
F; 31P; 77Se 等
7
奇、偶
奇
半整数
I=3/2
11
Li;
9
Be;
B; 33S; 35Cl; 37Cl
17 25
等 I=5/2
27
O;
2012-04-11 24
6.2.5 不同核的NMR
核 H 13 C 19 F 31 P 14 N 15 N 17 O
1
ν = γ B0 / 2π
天然同位素 存在比(%) 99.98 1.1* 100 100 99.63 0.37* 0.037*
B0 = 2.35T ∆E (J) ν (MHz) 6.6 x 10 -26 1.7 x 10 -26 6.2 x 10 -26 2.7 x 10 -26 0.5 x 10 -26 0.6 x 10 -26 0.9 x 10
µ Z = γ ⋅ PZ
PZ = m ⋅
h 2π
µZ = γ ⋅ m ⋅
h 2π
m:磁量子数(magnetic quantum number), m = I, I-1, I-2,…-I 对于I = 1/2的核,如1H, 13C,m = 1/2, -1/2
2012-04-11
17
自旋运动的原子核与外加磁场的作用能量: E = µ⋅ B0 大小: I = 1/2时,
1. 磁矩µz与磁旋比γ (magnetogyric ratio or gyromagnetic ratio) 原子核磁偶极矩的大小 ⎯ 氢核的磁偶极矩强度为单位,称为核磁子µN
µ= 电荷 × 角动量 2 × 质量
h 1 µ N = 质子的磁矩 = e ⋅ 2π 2 m
e:质子电荷,m:质子质量,h / 2π:质子角动量, µN = 5.05×10-27J⋅T-1
-26
100 25 94 40.5 7 10 13.5
*天然丰度越低,测定越困难。
B0=2.35T:ν=25MHz时, 13C共振;ν分别为100MHz、94MHz、 40.5MHz时,可分别观测1H, 19F, 31P核的吸收。
2012-04-11 25
6.2.6 弛豫过程(Relaxation Process)⎯
6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
2012-04-11
1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 振波谱仪(PFT-NMR)
日本电子JNM-ECP600
2012-04-11
2
6.1 NMR概述
6.1.1 磁性核 6.1.2 NMR发展简介 6.2.1 原子核的磁性 6.2.2 量子力学处理⎯核磁共振的产生 6.2.3 经典力学-进动模型 6.2.4 两种理论比较 6.2.5 不同核的NMR 6.2.6 弛豫过程
6.2 核磁共振理论 ⎯ 核磁共振的产生
6.3 核磁共振参数 6.4 核磁共振波谱仪 6.5 核磁共振氢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6.6 核磁共振13C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6.7 二维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
2012-04-11 3
6.1 NMR概述
6.1.1 磁性核
NMR的研究对象⎯磁性核与外加磁场B0的相互作用 磁性核:109种元素所有的核均带电荷,有些核具有磁角动 量,即其电荷可以绕自旋轴自转(似带电的陀螺) 磁棒在磁场中 磁性核在磁场中
2012-04பைடு நூலகம்11
14
其它原子核:
µz ∝ ⎨
⎧ e h⎫ p ⋅ ⎬ ⋅ ⋅ Pz ⎩ 2m 2π ⎭ M
Pz:自旋角动量在z轴的分量;p:质子数;M:任意核的质量
µZ
p ∝ µ N PZ M
令g = p/M =常数, 则: 定义γ = g⋅µN, 则
µz= g⋅µN ⋅Pz 或 γ = µz / Pz
2012-04-11 21
6.2.3 经典力学-进动模型(precession)
• 陀螺的进动:地球重力场中陀螺的转动。进动的必要条 件:陀螺的转动及重力场的存在使陀螺受到向下倾倒的力。 • 磁性核在磁场中的进动:Lamour进动。磁性核在磁场 中的行为可描述成其磁角动量的Lamour进动。
(a)地球重力场中陀螺的进动
受磁场强度与温度的影响 无外加磁场: 磁性核的核磁矩随机取向,磁量子能级等同, 无能级分裂。 磁场中: 磁性核发生能级分裂,核重新取向。 弛豫过程是核磁共振现象发生后得以保持的必要条件。
2012-04-11
26
1. 热平衡时各能级上核的数目服从Boltzmann分布 Nβ / Nα= exp(-∆ E / kT)
2012-04-11
7
6.1.2 NMR发展简介
1924年:Pauli 预言了NMR 的基本理论,即,有些核同时具 有自旋和磁量子数,这些核在磁场中会发生分裂; 1946年:Harvard大学的Purcell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各 自首次发现并证实NMR现象,并于1952年分享了 Nobel奖; 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制作了第一台 高分辨NMR仪; 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NMR信号有影 响,而这一影响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 1970年:Pulsed Fourier-NMR开始市场化(早期多使用 的是连续波NMR仪器)。
核磁共振的基本方程式
磁场固定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可使不同的核(γ不同) 产生共振;同样的核(γ一定),改变磁场时,吸收频率 不同。
2012-04-11 20
4. 磁场强度B0与电磁波频率ν 磁性核的共振频率与外加磁场成比例:ν ∝ B0
磁场与电磁波频率的比例关系 ⎯ 不同场强磁场中质子的 能级能量差
∆E =hν = γh B0 /2π
Nβ / Nα = exp(-γh B0 /2πkT)
Nβ :高能级的原子核数 Nα :低能级的原子核数 k:Boltzmann常数,1.38×10-23JK-1
例,若1H 核,B0 = 4.39T,20°C时,则: Nβ / Nα = exp[-(2.68×108×6.63×10-34×4.39) / (2π×1.38×10-23×293)] = 0.999967 对于106个高能级的核,低能级核的数目: Nα = 106/ 0.999967 = 1,000,033 2012-04-11
µz= γ ⋅Pz
磁旋比γ表示原子核的磁偶极矩与其角动量之比,是原子 核的特征参数。
2012-04-11 15
自旋量子数为
1/2 的常用核的 NMR 性质
同位素核
磁旋比 (radius T
-1 -1
天然丰度 s ) (%)
99.98 1.11 0.37 100.00 100.00
相对灵敏度
1
H C N F P
2.68 × 10 8 6.73 × 10 7 -2.7 × 10 7 2.52 × 10 8 1.08 × 10 8
1.00 0.016 — 0.83 0.066
16
13
15
19
31
2012-04-11
2. 自旋量子数、核磁矩与能级的关系 将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放入磁场B0 (静磁感强度) 中,磁矩会有相对于B0的两种取向⎯磁矩在磁场方向的 投影量子化。
2012-04-11 11
3.自旋量子数(spin quantum number,I) 自旋角动量P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I表示。 I为整数、半整数或零。 原子核组成(质子数p与中子数n)与自旋量子数I的 经验规则: • p与n同为偶数,I=0。如 12C, 16O, 32S等。 • p + n =奇数,I=半整数(1/2, 3/2等)。 如 1H, 13C, 15N, 17O, 31P等。 • p与n同为奇数,I=整数。如 2H, 6Li等。
2012-04-11
6
什么是核磁共振?
用能量等于∆E的电磁波(射频 振荡线圈产生)照射磁场中的磁性 核,则低能级上的某些核会被激发 到高能级上去(或核自旋由与磁场 平行方向转为反平行),同时高能 级上的某些核会放出能量返回低能 级,产生能级间的能量转移,此即 共振。
NMR ⇒ 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电磁波时产生 的能级分裂与共振现象。
1. 荷电粒子自旋时产生磁偶极 矢量合成
(a) 矢量A与B的合成
(b)力与距离的矢量合成 (扭力矩)
(c)动量与距离的矢量合成 (角动量)
10
2012-04-11
电子与质子的自旋角动量与磁偶极矩
(a)电子自旋
(b)质子自旋
2. 核的角动量P(angular momentum)与磁偶极矩µ (magnetic moment) 经验规律: 原子核的总核自旋为零。此类核无NMR信号。如4He, 12C, 16O,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有磁偶极矩µ,即自旋角动量P不为零。称为磁性核。
• 1952年第一台仪器:B0 =0.7T,1H共振于30MHz • 1993年前后,用于NMR的超导磁体场强达17.5T,1H共振 于750M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