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用物理第六章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答案6.第六章
大学物理答案6.第六章第六章机械运动和机械波思考题6-35简谐振动中相位为φ、π+φ、2π+φ、3π+φ、….时描述的是同一运动状态吗?为什么?6-36 对一简谐振动系统,画出其动能和势能关于时间变量的曲线,并分析两者反相的物理意义。
6-37 将单摆摆线从铅直方向拉到φ角的位置撒手任其摆动。
这里φ角是初相位吗?若不是,它将对应什么物理量?6-38 若以一装满水的空心球作为单摆的摆钟,并让水从球体缓慢流出,试描述其摆动周期的变化情况。
6-39 利用受迫振动的稳定解(6.19)式说明为什么恒力不能导致受迫振动。
(提示:恒力的频率ω可视为零)6-40 在太空中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6-41 在较长时间间隔(Δt>>T)内,任意以t为变量的正弦(或余弦)型函数的平均值均为零,例如:==0,其中α是任意常数。
试据此推导(6.11)、(6.12)及(6.40)式。
6-42 海啸是一种波长约为几十至几百千米、在海水中传播的波动现象。
它在深海区域并不易被察觉,但一旦海啸接近岸边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灾害。
试从能量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6-43 描述机械波时间周期性的物理量由周期T、频率v和圆频率ω给出。
类似地,我们可以用λ、1λ、2πλ描述波的空间周期性,试说明这三个量对应的物理意义。
6-44 试解释弦乐器的以下现象:(1)较松的弦发生的音调较低,而较紧的弦则音调较高;(2)较细的弦发生的音调较高,而较粗的弦则音调较低(古人称之为“小弦大声,大弦小声”);(3)正在振动的两端固定的弦,若用手指轻按弦的中点时,音调变高到两倍,若改按弦的三分之一处时,音调增至三倍;(4)用力弹拨琴弦(而非用手指按弦)时,能同时听到若干音调各异的声音。
(提示:音调高低与弦振动的频率成正比。
此外,在(4)情形中弦以基频振动的同时还以若干泛频振动。
)习题6-1 如题6-1图所示,用一根金属丝把一均匀圆盘悬挂起来,悬线oc 通过圆盘质心,圆盘呈水平状态,这个装置称为扭摆,当使圆盘转过一个角度时,金属丝受到扭转,从而产生一个扭转的恢复力矩。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第六章
[习题解答]6-2 一个运动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m ,其中x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s。
试求:(1)周期、角频率、频率、振幅和初相位;(2) t = 2 s时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解(1)将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与简谐振动的一般形式相比较,可以得到角频率s 1, 频率, 周期, 振幅, 初相位.(2) t = 2 s时质点的位移.t = 2 s时质点的速度.t = 2 s时质点的加速度.6-3 一个质量为2.5 kg的物体系于水平放置的轻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被固定。
若弹簧受10 N的拉力,其伸长量为5.0 cm,求物体的振动周期。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于是,振动系统的角频率为.所以,物体的振动周期为.6-4求图6-5所示振动装置的振动频率,已知物体的质量为m,两个轻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 和k2。
解以平衡位置O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6-5所示的坐标系。
若物体向右移动了x,则它所受的力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应有图6-5,改写为.所以,.6-5 求图6-6所示振动装置的振动频率,已知物体的质量为m,两个轻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 和k2。
解以平衡位置O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6-6所示的图6-6坐标系。
当物体由原点O向右移动x时,弹簧1伸长了x1 ,弹簧2伸长了x2 ,并有.物体所受的力为,式中k是两个弹簧串联后的劲度系数。
由上式可得, .于是,物体所受的力可另写为,由上式可得,所以.装置的振动角频率为,装置的振动频率为.6-6仿照式(6-15)的推导过程,导出在单摆系统中物体的速度与角位移的关系式。
解由教材中的例题6-3,单摆的角位移θ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写为θ = θ0 cos (ω t+ϕ) ,单摆系统的机械能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小物体运动的动能,另一部分是系统的势能,即单摆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的重力势能.单摆系统的总能量等于其动能和势能之和,即,因为, 所以上式可以化为.于是就得到,由此可以求得单摆系统中物体的速度为.这就是题目所要求推导的单摆系统中物体的速度与角位移的关系式。
大学物理第6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习题解答6-1 解:首先写出S 点的振动方程 若选向上为正方向,则有:0c o s02.001.0ϕ=- 21cos 0-=ϕ,0s i n 00>-=ϕωυA 0sin 0<ϕ 即 πϕ320-=或π34 初始相位 πϕ320-=则 m t y s )32cos(02.0πω-=再建立如图题6-1(a)所示坐标系,坐标原点选在S 点,沿x 轴正向取任一P 点,该点振动位相将落后于S 点,滞后时间为: ux t =∆则该波的波动方程为:m u x t y ⎥⎦⎤⎢⎣⎡--=πω32)(cos 02.0若坐标原点不选在S 点,如习题6-1图(b )所示,P 点仍选在S 点右方,则P 点振动落后于S 点的时间为: uL x t -=∆则该波的波方程为:m uL x t y ⎥⎦⎤⎢⎣⎡---=πω32)(cos 02.0若P 点选在S 点左侧,P 点比S 点超前时间为ux L -,如习题6-1图(c)所示,则⎥⎦⎤⎢⎣⎡--+=πω32)(cos 02.0u x L t y⎥⎦⎤⎢⎣⎡---=πω32)(cos 02.0uL x t∴不管P 点在S 点左边还是右边,波动方程为: ⎥⎦⎤⎢⎣⎡---=πω32)(cos 02.0uL x t y6-2 解(1)由习题6-2图可知, 波长 m 8.0=λ 振幅A=0.5m习题6-1图习题6-1图频率 Hz 125Hz 8.0100===λuv周期 s 10813-⨯==vT ππυω2502==(2)平面简谐波标准波动方程为: ⎥⎦⎤⎢⎣⎡+-=ϕω)(cos u xt A y 由图可知,当t=0,x=0时,y=A=0.5m ,故0=ϕ。
将ϕπωω、、、u v A )2(=代入波动方程,得:m )100(250cos 5.0⎥⎦⎤⎢⎣⎡-=x t y π(3) x =0.4m 处质点振动方程.⎥⎦⎤⎢⎣⎡-=)1004.0(250cos 5.0t y π m )250cos(5.0ππ-=t6-3 解(1)由习题6-3图可知,对于O 点,t=0时,y=0,故2πϕ±=再由该列波的传播方向可知,00<υ取 2πϕ=由习题6-3图可知,,40.0m OP ==λ且u=0.08m/s ,则ππλππω52rad/s 40.008.0222====u v rad/s可得O 点振动表达式为:m t y )252cos(04.00ππ+=(2) 已知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u=0.08m/s,以及O 点振动表达式,波动方程为:m x t y ⎥⎦⎤⎢⎣⎡+-=2)08.0(52cos 04.0ππ(3) 将40.0==λx 代入上式,即为P 点振动方程:m t y y p ⎥⎦⎤⎢⎣⎡+==ππ2152cos 04.00 (4)习题6-3图中虚线为下一时刻波形,由图可知,a 点向下运动,b 点向上运动。
大学物理第六章静电场习题答案
第六章 静电场习题6-1 电量都是q 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试问:(1)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有无关系?解:(1)如图任选一点电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有1230F F F F =++=合 y 轴方向有()()21322002032cos 242433304q qQ F F F a a q q Q aθπεπεπε=+=+=+=合得 33Q q =-(2)这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6-2 两小球的质量都是m ,都用长为l 的细绳挂在同一点,它们带有相同电量,静止时两线夹角为2θ,如图所示。
设小球的半径和线的质量都可以忽略不计,求每个小球所带的电量。
解:对其中任一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有⎪⎩⎪⎨⎧===220)sin 2(π41sin cos θεθθl q F T mg T e解得 θπεθtan 4sin 20mg l q = 6-3 在氯化铯晶体中,一价氯离子Cl -与其最邻近的八个一价铯离子Cs +构成如图所示的立方晶格结构。
(1)求氯离子所受的库仑力;(2)假设图中箭头所指处缺少一个铯离子(称作晶格缺陷),求此时氯离子所受的库仑力。
(1)由对称性可知 F 1= 0(2)291222200 1.9210N 43q q e F r aπεπε-===⨯ 方向如图所示6-4 长l =15.0 cm 的直导线AB 上均匀地分布着线密度95.010C m λ-=⨯的正电荷。
试求:(1)在导线的延长线上与导线B 端相距1 5.0cm a =处P 点的场强;(2)在导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与导线中点相距2 5.0d cm =处Q 点的场强。
解:(1)如图所示,在带电直线上取线元x d ,其上电量q d 在P 点产生场强为20)(d π41d x a xE P -=λε2220)(d π4d x a x E E llP P -==⎰⎰-ελ]2121[π40l a l a +--=ελ)4(π220l a l -=ελ 用15=l cm ,9100.5-⨯=λ1m C -⋅,5.12=a cm 代入得21074.6⨯=P E 1C N -⋅ 方向水平向右(2)同理 2220d d π41d +=x xE Q λε 方向如图所示由于对称性可知⎰=l QxE 0d ,即Q E只有y 分量22222220dd d d π41d ++=x x xE Qyλε22π4d d ελ⎰==lQyQy E E ⎰-+2223222)d (d l l x x 2220d 4π2+=l lελ以9100.5-⨯=λ1cm C -⋅, 15=l cm ,5d 2=cm 代入得21096.14⨯==Qy Q E E 1C N -⋅ 方向沿y 轴正向*6-5 设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与半径为R 的半球面的对称轴平行,试计算通过此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大学物理第六章练习答案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练 习 一一. 选择题1. 一绝热容器被隔板分成两半,一半是真空,另一半是理想气体,若把隔板抽出,气体将进行自由膨胀,达到平衡后 A (A) 温度不变,熵增加; B 温度升高,熵增加;C 温度降低,熵增加;D 温度不变,熵不变; 2. 对于理想气体系统来说,在下列过程中,哪个过程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内能的增量和对外作做的功三者均为负值; C A 等容降压过程; B 等温膨胀过程; C 等压压缩过程; D 绝热膨胀过程; 3.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经历如图11所示的abc 过程图中虚线ac 为等温线和图12所示的def 过程图中虚线df 为绝热线 ; 判断这两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A A abc 过程吸热,def 过程放热; B abc 过程放热,def 过程吸热; C abc 过程def 过程都吸热; D abc 过程def 过程都放热;4. 如图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状态A 变到平衡状态B A p =B p ,则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系统必然 B(A) 对外做正功; B 内能增加; C 从外界吸热; D 向外界放热; 二.填空题1.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处于热动平衡状态时,此热力学系统不随时间变化的三个宏观量是P V T ,而随时间变化的微观量是每个分子的状态量; 2. 一定量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等温过程中,外界对它做功为200J,则该过程中需吸热__-200__ ___J;3. 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某个热力学过程中,外界对系统做功240J,气体向外界放热620J,则气体的内能 减少,填增加或减少,21E E = -380 J;4. 处于平衡态A 的热力学系统,若经准静态等容过程变到平衡态B,将从外界吸热416 J,若经准静态等压过程变到与平衡态B 有相同温度的平衡态C,将从外界吸热582 J,所以,从平衡态A 变到平衡态C 的准静态等压过程中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为 582-416=166J ;图.2图1图3三.计算题1. 一定量氢气在保持压强为×510Pa 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 ℃ 升高到50.0℃时,吸收了×104J 的热量;1 求氢气的摩尔数2 氢气内能变化多少3 氢气对外做了多少功4 如果这氢气的体积保持不变而温度发生同样变化、它该吸收多少热量解: 1由,22p m i Q vC T vR T +=∆=∆ 得 422 6.01041.3(2)(52)8.3150Q v mol i R T ⨯⨯===+∆+⨯⨯ 24,541.38.3150 4.291022V m i E vC T v R T J ∆=∆=⨯∆=⨯⨯⨯=⨯ 344(6.0 4.29)10 1.7110A Q E J =-∆=-⨯=⨯ 444.2910Q E J =∆=⨯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其体积和压强依照V =aP 的规律变化,其中a 为常数,试求:1 气体从体积1V 膨胀到2V 所做的功;2体积为1V 时的温度1T 与体积为2V 时的温度2T 之比;1:⎰⎰⎪⎪⎭⎫⎝⎛-===21212122211V V V V V V a dV Va PdV W 2: 111nRT V P =1221V V T T = 3. 一热力学系统由如图3所示的状态a 沿acb 过程到达状态b 时,吸收了560J 的热量,对外做了356J 的功;1 如果它沿adb 过程到达状态b 时,对外做了220J 的功,它吸收了多少热量2 当它由状态b 沿曲线ba 返回状态a 时,外界对它做了282J 的功,它将吸收多少热量 是真吸了热,还是放了热解: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Q E W =+1∵a 沿acb 过程达到状态b,系统的内能变化是:560356204ab acb acb E Q W J J J =-=-=由于内能是状态系数,与系统所经过的过程无关 ∴系统由a 沿acb 过程到达状态b 时204ab E J =系统吸收的热量是:204220424ab acb Q E W J J J =+=+=2系统由状态b 沿曲线ba 返回状态a 时,系统的内能变化:204ba ab E E J =-=-[]204(282)486ba ba Q W J J ∴+=-+-=-即系统放出热量486J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练 习 二一. 选择题1. 如图1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体积1V 膨胀到体积2V 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 →B 等压过程, A →C 等温过程,A →D 绝热过程;其中吸热最多的过程 AA 是A →B ; B 是A →C ; C 是A →D ; D 既是A →B,也是A → C,两者一样多;2. 用公式V E C T ∆=μ∆ 式中V C 为定容摩尔热容量,μ为气体摩尔数,计算理想气体内能增量时,此式 D(A) 只适用于准静态的等容过程; B 只适用于一切等容过程; C 只适用于一切准静态过程; D 适用于一切始末态为平衡态的过程;3. 用下列两种方法: 1 使高温热源的温度1T 升高T ∆, 2 使低温热源的温度2T 降低同样的T ∆值,分别可使卡诺循环的效率升高1∆η和2∆η,两者相比: BA 1∆η> 2∆η;B 2∆η>1∆η;C 1∆η= 2∆η;D 无法确定哪个大; 二. 填空题1. 同一种理想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P C 大于定容摩尔热容V C , 其原因是 除了增加内能还需对外做功 ;1 2图1图32. 常温常压下,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视为刚性分子,自由度为i ,在等压过程中吸热为Q,对外做功为A ,内能增加为E ∆, 则A/Q =i +22, ∆E/Q = ii +2; 3.一卡诺热机可逆的,低温热源的温度为27℃,热机效率40%,其高温热源温度为C 127T 1=;今欲将热机效率提高为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变,则高温热源的温度增加C 200T =∆;4.如图2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 →b →c 过程, 在此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Q ,系统内能变化∆E , 请在以下空格内填上>0或<0或=0; Q >0 , ∆E >0 ; 三. 计算题1. 如图3所示两端封闭的水平气缸,被一可动活塞平分为左右两室,每室体积均为0V ,其中装有温度相同、压强均为0P 的同种理想气体,现保持气体温度不变,用外力缓慢移动活塞忽略摩擦,使左室气体的体积膨胀为右室的2倍,问外力必须做多少功 解:x V P S V V P S P F 0010011===, xl VP F -=002 ()()[]89ln ln 003221003221322121V P x l x V P dx F F Fdx W l l l l l l =-=-==⎰⎰2. 比热容比γ = 的理想气体,进行如图4所示的ABCA 循环,状态A 的温度为300K; 1求状态B 、C 的温度;2计算各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气体所做的功和气体内能的增量;RT MmPV =得:KT C K T B R mMA CB 75:225:3002400:==⨯=⨯A C →等体过程,EJ T i R m M Q W ∆-==∆==15002图2图4图5JE W Q J T R i m M E J PdV W BA 50050021000=∆+=-=∆=∆==→⎰C B →等压过程JE W Q J T R i m M E J PdV W 140010002400-=∆+=-=∆=∆-==⎰3. 如图5为一循环过程的T —V 图线;该循环的工质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V m C 和γ均已知且为常量;已知a 点的温度为1T ,体积为1V ,b 点的体积为2V ,ca 为绝热过程;求:1 c 点的温度;2 循环的效率;解: 1c a 为绝热过程,11112r r a c a c V V T T T V V --⎛⎫⎛⎫== ⎪⎪⎝⎭⎝⎭2a b 等温过程,工质吸热211lnV Q vRT V = bc 为等容过程,工质放热为11..1.12()11r c V m b c V m V m T V Q vC T T vC T vC T T V -⎡⎤⎛⎫⎛⎫⎢⎥=-=-=- ⎪ ⎪⎢⎥⎝⎭⎝⎭⎣⎦循环过程的效率112.2211111ln r V mV V C Q V Q RV η-⎛⎫-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练 习 三一. 选择题1. 理想气体卡诺循环过程的两条绝热线下的面积大小图1中阴影部分分别为S 1和S 2 ,则二者的大小关系是 BA S 1 > S 2 ;B S 1 = S 2 ;C S 1 < S 2 ;D 无法确定; 2. 在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C1 可逆过程一定是平衡过程;2 平衡过程一定是可逆的;3 不可逆过程一定是非平衡过程;4 非平衡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A 1、4 ;B 2、3 ;C 1、2、3、4 ;D 1、3 ; 3.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DA 功可以全部转换为热,但热不能全部转换为功;B 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C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D 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4.“理想气体和单一热源接触作等温膨胀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对此说法,有以下几种评论,哪种是正确的 CA 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B) 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C) 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D) 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 填空题1. 如图2的卡诺循环:1abcda,2dcefd,3abefa ,其效率分别为:1η= 1/3 , 2η= 1/2 ,3η= 2/3 ;2. 卡诺致冷机,其低温热源温度为T 2=300K ,高温热源温度为T 1=450K ,每一循环从低温热源吸热Q 2=400J ,已知该致冷机的致冷系数ω=Q 2/A=T 2/T 1-T 2 式中A 为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则每一循环中外界必须做功A= 200J ;3. 1 mol 理想气体设γ = C p / C V 为已知的循环过程如图3的T —V 图所示,其中CA 为绝热过程,A 点状态参量T 1,V 1和B 点的状态参量T 1,V 2为已知,试求C 点的状态量:V c =2V ,T c =1121T VV r -⎪⎪⎭⎫ ⎝⎛,P c =r r V V RT 2111-;三. 计算题1. 一热机在1000K 和300K 的两热源之间工作,如果 1 高温热源提高为1100K ;2 低温热源降低为200K,从理论上说,热机效率各可增加多少为了提高热机效率哪一种方案为好 热机在1000K 和300K 的两热源之间工作,121T T T -=η,%7010003001000=-=η 解: 高温热源提高为1100K :%73.72110030011001=-=η,效率提高:%73.2=η∆低温热源降低为200K : %80100020010002=-=η,效率提高:%10=η∆提高热机效率降低低温热源的温度的方案为好;2. 1 mol 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的循环过程如图4的T —V 图所示, 其中c 点的温度为T c =600K,试求: 1ab 、bc 、ca 各个过程系统吸收的热量;2经一循环系统所做的净功;3循环的效率;注: 循环效率η=A/Q 1,A 为循环过程系统对外做的净功,Q 1为循环过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1n2=解: 由b b b a a a T VP T V P =,得K T b 300=J V V RT Q baca 0.34562ln 60031.8ln=⨯⨯== 等温过程 ()()J T T C Q b c v bc 5.373930060031.823=-⨯=-= 等容过程 ()()J T T C Q a b b ab 5.623260030031.825-=-⨯=-= 等压过程图2图3图4()6232.524932ab ab b a iW Q E R T T J=-∆=---=-J Q W ca ca 0.3456==%38.132********=+-==bcca Q Q Q A η。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高教版 共三册)
第六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1、电量为-5×10-9 C 的试验电荷放在电场中某点时,受到 20×10-9 N 的向下的力,求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
解:由q E F = 得C N q F E /4105/1020/99-=⨯-⨯==--方向向上2、一个带负电荷的质点,在电场力作用下从A 点 经C 点运动到B 点,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已知质点运动的速率是递减的,试定性画出电场E的方向。
解:速率是递减→τa 为负→切向力与v相反做曲线运动→有n a →受合力方向如图→即电场E-的方向3、一均匀静电场,电场强度()j i E 600400+=V ·m -1,求点a (3,2)和点b (1,0)之间的电势差U ab .(点的坐标x ,y 以米计) 解:⎰⋅=baab l d E U)()600400(⎰+⋅+=baj dy i dx j i +=⎰13400dx ⎰2400dy=-2×103 V4、如图所示,真空中一长为L 的均匀带电细直杆,总电荷为q ,试求在直杆延长线上距杆的一端距离为d 的P 点的电场强度.解:设杆的左端为坐标原点O ,x 轴沿直杆方向.带电直杆的电荷线密度为λ=q / L ,在x 处取一电荷元d q = λd x = q d x / L ,它在P 点的场强: ()204d d x d L qE -+π=ε()204d x d L L xq -+π=ε 2分总场强为 ⎰+π=Lx d L xL q E 02)(d 4-ε()d L d q +π=04ε 3分方向沿x 轴,即杆的延长线方向.-qEO5、A 、B 为真空中两个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已知两平面间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0,两平面外侧电场强度大小都为E 0/3,方向如图.求A 、B 两平面上的电荷面密度σA , σB . 解:设电荷面密度为σA , σB由场强迭加原理,平面内、外侧电场强度由σA , σB 共同贡献: 外侧:32200E BA=+-εσεσ内侧:0022E BA=+εσεσ联立解得:3/200E Aεσ-= 3/400E Bεσ=6、半径为R 的半球面置于场强为E的均匀电场中,其对称轴与场强方向一致,如图所示.求通过该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全册)
《大学物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习题11-1. 已知质点位矢随时间变化函数形式为)ωtsin ωt(cos j i R r其中为常量.求:(1)质点轨道;(2)速度和速率。
解:1)由)ωtsin ωt(cos j i R r知t cos R x ωtsin R yω消去t 可得轨道方程222Ryx2)jr vt Rcos sin ωωt ωR ωdtd iRωt ωR ωt ωR ωv2122])cos ()sin [(1-2. 已知质点位矢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形式为j ir )t 23(t 42,式中r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求:(1)质点的轨道;(2)从0t到1t 秒的位移;(3)0t 和1t 秒两时刻的速度。
解:1)由j ir)t 23(t 42可知2t 4x t23y消去t 得轨道方程为:2)3y(x2)jir v 2t 8dtd jij i v r 24)dt2t 8(dt101Δ3)jv 2(0)jiv 28(1)1-3. 已知质点位矢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形式为j ir t t 22,式中r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求:(1)任一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2)任一时刻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解:1)ji r v2t 2dtd iv a2dtd 2)212212)1t(2]4)t 2[(v1tt 2dtdv a 2t22221nta aat 1-4. 一升降机以加速度a 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一螺钉从天花板上松落,升降机的天花板与底板相距为d ,求螺钉从天花板落到底板上所需的时间。
解:以地面为参照系,坐标如图,升降机与螺丝的运动方程分别为20121att v y (1)图 1-420221gttv h y (2)21y y (3)解之2d tg a 1-5. 一质量为m 的小球在高度h 处以初速度0v 水平抛出,求:(1)小球的运动方程;(2)小球在落地之前的轨迹方程;(3)落地前瞬时小球的td dr ,td dv ,tv d d .解:(1)t v x 0式(1)2gt21hy 式(2)jir )gt 21-h (t v (t)20(2)联立式(1)、式(2)得22v 2gx hy (3)ji r gt -v td d 0而落地所用时间gh 2t所以j i r 2gh -v t d d 0jv g td d 2202y2x)gt (vvvv 211222222[()](2)g ghg t dv dtvgt vgh 1-6. 路灯距地面的高度为1h ,一身高为2h 的人在路灯下以匀速1v 沿直线行走。
《大学物理》第6单元课后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解:
q 1 在P产生的场强: E1 q 2 在P产生的场强: E 2 P 点的电场强度: E
将
ww
kh
7
q ( j ) 2 2 (cos i sin j ) 4 0 b 4 0 c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大学物理习题集》 (上册)
m
【 C 】
F (C) 场强方向可由 E 定义给出,其中 q 为试验电荷的电量,q 可正、可负, F 为试验电荷所受 q
题 5图
D 】
【 B
】
作业登记号
学号
姓名
单元六
二、填空题
6.
带有N个电子的一个油滴, 其质量为m, 电子的电量的大小为e,
dE
1
w.
应用积分结果:
4 0
kh
dqx ( r2 x2 )
3 2
荷分布对称性,带电圆板在轴线上产生的电场的方向沿 X 轴的正方向。
( r2 x2 )2
案 网
带电圆板在轴线上一点电场强度大小: E
0
R
x 2 0
rdr
3
( r2 x2 )2
ww
rdr
2 3 2
2
1 (r x )
(A) 适用于任何静电场;
作业登记号
学号
姓名
单元六
9. 如图所示,一点电荷 q 位于正立方体的 A 角上,则通过侧面
abcd 的电通量 e
q 24 0
。
10. 如图所示,一均匀带电直导线长为 d ,电荷线密度为 。过导线中 点 O 作一半径为 R ( R d 2 )的球面 S , P 为带电直导线的延长线与 球面 S 的交点。 则通过该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E = ( E 三、判断题
大学物理第六章 习题答案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 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5 DAACD 6-10 ADCDA二、填空题1. 500J; 700J2. 3/2 P 1V 1;03. 1/2; 24.33.3% ; 8.31⨯103J5. 320K ; 4三、计算题1.解:由题意可知:气体经历等压变化,且对外做功为:(1)若气体为单原子分子,即: i=3(2)若气体为双原子分子,即: i=52.解:(1)因为气体为卡诺循环,且高温T 1 = 1000 K ,低温T 2 = 300 K 该循环的效率满足:(2)若低温热源不变,设高温热源温度为T 1,则有:解得: T 1 = 1500 K 即高温热源温度需提高500K(3)若高温热源不变,设低温热源温度为T 2,则有:JT R MV p A 200=∆=∆=μJ A T R i M Q p 50025221==∆+=μJ A T R i M Q p 70027222==∆+=μ%7010003001000112=-=-=T T η%8030011112=-=-=T T T T η%80100010001212=-=-=T T T η解得: T 2 = 200 K 即低温热源温度需降低100K3.解:氦气(1)定容过程,V =常量,W =0 由Q E W =∆+ 知21()623 J V M Q E C T T μ=∆=-=(2)定压过程,P =常量 321() 1.0410 J P M Q C T T μ=-=⨯与(1)相同(3)与(1)相同 (外界对系统做功)4.解:(1)等容过程等温过程(2)等温过程等容过程3=i E ∆J 417=∆-=E Q W 0=Q E ∆J 623-=∆-=E W 0W 1=()()J 5.1246208031.82511211=-⨯⨯⨯=-=∆=∴T T C Mm E Q V 02=∆E ()J 3.20332ln 8027331.812ln d W 2222=⨯+⨯⨯====∴⎰VV RT M m V p Q V V J 3.203321=+=∴W W W J 5.1246=∆E J 8.93273.20335.124621=+=+=∴Q Q Q 03=∆E ()J 7.16872ln 2027331.812ln 133=⨯+⨯⨯===∴VV RT M m W Q 04=W()()J 5.1246208031.82511244=-⨯⨯⨯=-=∆=∴T T C Mm E Q V J 7.168743=+=∴W W W J2.29345.12467.168743=+=+=∴Q Q Q J 5.124643=∆+∆=∆E E E。
大学物理第六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6 -1 将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A 从远处移到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则导体B 的电势将( )(A ) 升高 (B ) 降低 (C ) 不会发生变化 (D ) 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 不带电的导体B 相对无穷远处为零电势。
由于带正电的带电体A 移到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时,在导体B 的近端感应负电荷;在远端感应正电荷,不带电导体的电势将高于无穷远处,因而正确答案为(A )。
6 -2 将一带负电的物体M 靠近一不带电的导体N ,在N 的左端感应出正电荷,右端感应出负电荷。
若将导体N 的左端接地(如图所示),则( )(A ) N 上的负电荷入地 (B )N 上的正电荷入地(C ) N 上的所有电荷入地 (D )N 上所有的感应电荷入地分析与解 导体N 接地表明导体N 为零电势,即与无穷远处等电势,这与导体N 在哪一端接地无关。
因而正确答案为(A )。
6 -3 如图所示将一个电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一个半径为R 的不带电的导体球附近,点电荷距导体球球心为d ,参见附图。
设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则在导体球球心O 点有( )(A )d εq V E 0π4,0== (B )dεq V d εq E 020π4,π4== (C )0,0==V E(D )R εq V d εq E 020π4,π4==分析与解 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处处各点电场强度为零。
点电荷q 在导 体球表面感应等量异号的感应电荷±q′,导体球表面的感应电荷±q′在球心O 点激发的电势为零,O 点的电势等于点电荷q 在该处激发的电势。
因而正确答案为(A )。
6 -4 根据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在电介质中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这个曲面所包围自由电荷的代数和。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没有自由电荷(B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C ) 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不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有极化电荷(D ) 介质中的高斯定律表明电位移矢量仅仅与自由电荷的分布有关 (E ) 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的分布有关分析与解 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通量积分等于零,表明曲面 内自由电荷的代数和等于零;由于电介质会改变自由电荷的空间分布,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与位移电荷的分布有关。
大学物理第六章习题解答和分析
6-1频率为Hz 41025.1⨯=ν的平面简谐纵波沿细长的金属棒传播,棒的弹性模量211/1090.1m N E ⨯=,棒的密度33/106.7m Kg ⨯=ρ.求该纵波的波长.分析 纵波在固体中传播,波速由弹性模量与密度决定。
解:波速ρ/E u =,波长νλ/u =0.4m λ==6-2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的波方程为:))(5.2cos(04.0SI x t y ππ-= (1)求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 (2)求绳上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3)分别画出t=1s 和t=2s 的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x=1.0m 处的质点的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的不同.分析 与标准方程比较即可确定其特征参量。
解:(1)用比较法,由)2cos()5.2cos(04.0x t A x t y λπϕωππ-+=-=得0.04A m = /2 2.5/2 1.25Hz νωπππ=== 2, 2.0m ππλλ== 2.5/u m s λν== (2)0.314/m A m s νω==(3)t=1(s)时波形方程为:)5.2cos(04.01x y ππ-= t=2(s)时波形方程为:)5cos(04.02x y ππ-= x=1(m)处的振动方程为:)5.2cos(04.0ππ-=t y6-3 一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t=T/4时的波形图如题图6-3所示虚线,若各点的振动以余弦函数表示,且各点的振动初相取值区间为(-π,π].求各点的初相.题图6-2分析 由t=T/4时的波形图(图中虚线)和波的传播方向,作出t=0时的波形图。
依旋转矢量法可求t=0时的各点的相位。
解:由t=T/4时的波形图(图中虚线)和波的传播方向,作出 t=0时的波形图(图中实线),依旋转矢量法可知 质点1的初相为π; 质点2的初相为π/2; 质点3的初相为0; 质点4的初相为-π/2.6-4 有一平面谐波在空间传播,如题图6-4所示.已知A 点的振动规律为)t cos(A y ϕ+ω=,就图中给出的四种坐标,分别写出它们波的表达式.并说明这四个表达式中在描写距A 点为b 处的质点的振动规律是否一样?分析 无论何种情况,只需求出任意点x 与已知点的相位差,同时结合相对坐标的传播方向(只考虑相对于坐标方向的正负关系)即可求解波的表达。
大学物理答案第6章备课讲稿
2
2
N 1 mv2
3 RTNm
N Am
3 =M
3 M mol RT=
RT M mol ρV= 7.31×106 J.
2
2
2
2
△ E= M M mol
1
iR △ R△ T =
2
ρV
M
mol
1 iR △ R△ T = 4 .16 ×10 4 J
2
12
v2
12
v22
12
v12
= 3R M mol 1 2 T2
数与 T 成反比。
解 :由 v
8RT 则速率分布函数可化为 m
f (v) 4
3
mv 2
m
2
e 2RT
v2
2 RT
2
4v
32 2v
3e
v
v2
速率在 v v △v 区间内分子数 N 为
4
N
Nf (v ) v
32N
2
v
1
e
v
可见:
N v 1 ( T) 1
6- 8 一密封房间的体积为 5× 3× 3m3,室温为 20℃,室内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平动
π 2182
10 2182
速度在 vp ~ vp10 米 /秒间的分子数
2
2182 2
N 2 N 4 2182 e 2182 π 2182
10 2182
2
故
N 1 3000 N 2 2182
e
3000 2
0.78
e 2182
6- 6 有 N个粒子,其速率分布函数为
f (v) dN C Ndv
( v0> v>0)
大学物理 - 1-6章练习附答案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1、已知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 a =4+3t 2s m -⋅,开始运动时,x =5 m ,v =0,求该质点在t =10s 时的速度和位置。
解:∵ t tva 34d d +==分离变量,得 t t v d )34(d += 积分,得 12234c t t v ++= 由题知,0=t ,00=v ,∴01=c故 2234t t v += 又因为 2234d d t t t x v +==分离变量, t t t x d )234(d 2+=积分得 232212c t t x ++=由题知 0=t ,50=x ,∴52=c 故 521232++=t t x 所以s 10=t 时m70551021102s m 190102310432101210=+⨯+⨯=⋅=⨯+⨯=-x v2、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和位置的关系为 a =2+62x ,a 的单位为2s m -⋅,x 的单位为 m 。
质点在x =0处,速度为101s m -⋅,试求质点在任何坐标处的速度值。
解: ∵ xv v t x x v t v a d d d d d d d d ===分离变量: 2d (26)d v v adx x x ==+ 两边积分得c x x v ++=322221 由题知,0=x 时,100=v ,∴50=c∴ 13s m 252-⋅++=x x v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1、质量为M 的大木块具有半径为R 的四分之一弧形槽,如图所示。
质量为m 的小立方体从曲面的顶端滑下,大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二者都作无摩擦的运动,而且都从静止开始,求小木块脱离大木块时的速度。
解: m 从M 上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以m ,M ,地球为系统,以最低点为重力势能零点,则有222121MV mv mgR +=又下滑过程,动量守恒,以m 、M 为系统,则在m 脱离M 瞬间,水平方向有0=-MV mv联立以上两式,得2MgR v m M =+2、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大学应用物理课后习题所有答案-49页精选文档
第一章质点运动与牛顿定律1-9 一人自坐标原点出发,经20(s)20(s)向东走了向东走了25(m)25(m),又用,又用15(s)15(s)向北走了向北走了20(m),20(m),再经过再经过10(s)10(s)向西向西南方向走了15(m)15(m),求,求,求(1)(1)(1)全过程的位移和路程;全过程的位移和路程;全过程的位移和路程;(2)(2)(2)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解:(1)以人为研究对象,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以人为研究对象,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全过程的位移为:BC AB OA OC r r r r D +D +D =Dj y y i x x j y y i x x B C B C A B O A )()()()(-+-+-+-=其大小为:其大小为:全过程位移的方向为:01.334.144.9==D D =arctg xy arctgq 即方向向东偏北01.33(2)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OCr t u D =D其大小为:()117.20.3845OC rm s tu -D ===×D平均速度的方向沿东偏北01.33 平均速率平均速率 25201545s tu D ++==D ()133.1-×=sm1-10 一质点P 沿半径 3.00R m =的圆周作匀速率运动,运动一周所需时间为20.0s ,设t =0时,质点位于O 点。
按如图所示的坐标系oxy ,求:(1)(1)质点质点P 在任意时刻的位矢;(2)5s 时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如图所示,在///y x o 坐标系中,因tTp q2=,则质点P 的参数方程为:参数方程为:t TR y t T R x pp 2cos ,2sin //-== 坐标变换后,在oxy 坐标系中有:坐标系中有:则质点P 的位矢方程为:的位矢方程为: 5s 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1-11 已知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3x 6t 2t =-(单位为SI 制),求:,求:(1)(1)(1)第第2秒内的平均速度;秒内的平均速度;(2)(2)(2)第第3秒末的速度;秒末的速度;(3)(3)(3)第一秒末的加速度;第一秒末的加速度;第一秒末的加速度;(4)(4)(4)物体运动的类型。
物理学教程上册课后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 机 械 波6-1 图(a )表示t =0 时的简谐波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b )为一质点的振动曲线.则图(a )中所表示的x =0 处振动的初相位与图(b )所表示的振动的初相位分别为( )题6-1 图(A) 均为零 (B) 均为2π (C) 均为2π- (D) 2π 与2π- (E) 2π-与2π 分析与解 本题给了两个很相似的曲线图,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求解本题要弄清振动图和波形图不同的物理意义.图(a )描述的是连续介质中沿波线上许许多多质点振动在t 时刻的位移状态.其中原点处质点位移为零,其运动方向由图中波形状态和波的传播方向可以知道是沿y 轴负向,利用旋转矢量法可以方便的求出该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为π/2.而图(b )是一个质点的振动曲线图,该质点在t =0 时位移为0,t >0 时,由曲线形状可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故由旋转矢量法可判知初相位为-π/2,答案为(D ). 6-2 一横波以速度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波形曲线如图(a )所示,则该时刻()(A )A 点相位为 π (B )B 点静止不动(C )C 点相位为2π3 (D )D 点向上运动分析与解 由波形曲线可知,波沿x 轴负向传播,B 、D 处质点均向y 轴负方向运动,且B 处质点在运动速度最快的位置. 因此答案(B )和(D )不对. A 处质点位于正最大位移处,C 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 轴正方向运动,它们的旋转矢量图如图(b )所示.A 、C 点的相位分别为0和2π3.故答案为(C )题 6-2 图6-3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点P 相遇.波在点S 1 振动的初相是φ1 ,点S 1 到点P 的距离是r 1 .波在点S 2的初相是φ2 ,点S 2 到点P 的距离是r 2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点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π2/π2A π2/π2A π2A πA 211212121212k r r k r r k k r r =-+-=-+-=-=-λϕϕλϕϕϕϕ 分析与解 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两分振动的相位差π2Δk =,而两列波传到P 点时的两分振动相位差为()λϕϕϕ/π2Δ1212r r ---=,故选项(D )正确.题6-3 图6-4 在波长为λ的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为( )(A ) 4λ (B ) 2λ(C ) 43λ (D ) λ分析与解 驻波方程为t λx A y v π2cos π2cos 2=,它不是真正的波.其中λx A π2cos 2是其波线上各点振动的振幅.显然,当Λ,2,1,0,2=±=k k x λ时,振幅极大,称为驻波的波腹.因此,相邻波腹间距离为2λ.正确答案为(B ).6-5 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的波动方程为()x y ππ5.2cos 20.0-=,式中y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1) 求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 求绳上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3) 分别画出t =1s 和t =2 s 时的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x = m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的不同. 分析 (1) 已知波动方程(又称波函数)求波动的特征量(波速u 、频率?、振幅A 及波长λ等),通常采用比较法.将已知的波动方程按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0cos ϕωu x t A y μ书写,然后通过比较确定各特征量(式中ux 前“-”、“+”的选取分别对应波沿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比较法思路清晰、求解简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2) 讨论波动问题,要理解振动物理量与波动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区分质点的振动速度与波速的不同,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即v =d y /d t ;而波速是波线上质点运动状态的传播速度(也称相位的传播速度、波形的传播速度或能量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介质不变,波速保持恒定.(3) 将不同时刻的t 值代入已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不同时刻的波形方程y =y (x ),从而作出波形图.而将确定的x 值代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该位置处质点的运动方程y =y (t ),从而作出振动图.解 (1) 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m 5.2/π5.2cos 20.0x t y -=与一般表达式()[]0cos ϕω+-=u x t A y /比较,可得0s m 52m 20001=⋅==-ϕ,.,.u A则 m 0.2/,Hz 25.1π2/====v u λωv(2) 绳上质点的振动速度 ()[]()1s m 5.2/π5.2sin π5.0d /d -⋅--==x t t y v 则 1max s m 57.1-⋅=v(3) t =1s 和t =2s 时的波形方程分别为()()()()m ππ5cos 20.0m ππ5.2cos 20.021x y x y -=-=波形图如图(a )所示. x =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m π5.2cos 20.0t y -=振动图线如图(b )所示.波形图与振动图虽在图形上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表示某确定时刻波线上所有质点的位移情况,而后者则表示某确定位置的一个质点,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题6-5 图6-6 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m t πcos240100.43-⨯=y ,它所形成的波形以30m·s-1 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 求波的周期及波长;(2) 写出波动方程.分析 已知波源运动方程求波动物理量及波动方程,可先将运动方程与其一般形式进行比较,求出振幅A 、角频率ω及初相φ0 ,而这三个物理量与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相应的三个物理量是相同的.再利用题中已知的波速u 及公式ω=2πν =2π/T 和λ=u T 即可求解. 解 (1) 由已知的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的角频率1s π240-=ω.根据分析中所述,波的周期就是振动的周期,故有 s 1033.8/π23-⨯==ωT波长为λ=uT = m(2) 将已知的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比较后可得A = ×10-3m ,1s π240-=ω,φ0 =0故以波源为原点,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的波动方程为()[]()()m π8π240cos 100.4/cos 30x t u x t ωA y -⨯=+-=- 6-7 波源作简谐运动,周期为s,若该振动以100m·s-1 的速度沿直线传播,设t =0时,波源处的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 距波源m 和 m 两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 距波源为 m 和的两质点间的相位差.分析 (1) 根据题意先设法写出波动方程,然后代入确定点处的坐标,即得到质点的运动方程.并可求得振动的初相.(2) 波的传播也可以看成是相位的传播.由波长λ的物理含意,可知波线上任两点间的相位差为Δφ=2πΔx /λ.解 (1) 由题给条件1s m 100s 020-⋅==u T ,.,可得m 2;s m π100/π21==⋅==-uT λT ω当t =0 时,波源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因而由旋转矢量法可得该质点的初相为φ0 =-π/2(或3π/2).若以波源为坐标原点,则波动方程为()[]2/π100π100cos --=x/t A y距波源为x 1 = m 和x 2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分别为()()π5.5t π100cos π15.5t π100cos 21-=-=A y A y它们的初相分别为φ10 =-π和φ20 =-π(若波源初相取φ0=3π/2,则初相φ10 =-π,φ20 =-π.)(2) 距波源 和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π2Δ1212=-=-=λϕϕϕx x6-8 图示为平面简谐波在t =0 时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率为250Hz ,且此时图中质点P 的运动方向向上.求:(1) 该波的波动方程;(2) 在距原点O 为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与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分析 (1) 从波形曲线图获取波的特征量,从而写出波动方程是建立波动方程的又一途径.具体步骤为:1. 从波形图得出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λ?;2. 根据点P 的运动趋势来判断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可确定原点处质点的运动趋向,并利用旋转矢量法确定其初相φ0 .(2) 在波动方程确定后,即可得到波线上距原点O 为x 处的运动方程y =y (t ),及该质点的振动速度?=d y /d t .解 (1) 从图中得知,波的振幅A = m ,波长λ=,则波速u =λ?= ×103 m·s-1.根据t =0 时点P 向上运动,可知波沿Ox 轴负向传播,并判定此时位于原点处的质点将沿Oy 轴负方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得其初相φ0 =π/3.故波动方程为 ()[]()[]()m 3/π5000/π500cos 10.0/cos 0++=++=x t u x t A y ϕω(2) 距原点O 为x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m 12π13π5000.10cos y /t +=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为 ()-10s m 40.6/12π13sin π50/d d ⋅=-===t t y v题6-8 图6-9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1s m 08.0-⋅=u 沿Ox 轴正向传播,图示为其在t =0 时刻的波形图,求(1)该波的波动方程;(2)P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题6-9 图分析 (1) 根据波形图可得到波的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因此只要求初相φ,即可写出波动方程.而由图可知t =0 时,x =0 处质点在平衡位置处,且由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判断出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知φ=-π/2.(2) 波动方程确定后,将P 处质点的坐标x 代入波动方程即可求出其运动方程y P =y P (t ).解 (1) 由图可知振幅A = m, 波长λ= m, 波速u =m·s-1,则ω=2π/T =2πu /λ=(2π/5)s-1 ,根据分析已知φ=-π/2,因此波动方程为 ()m 2π08.05π20.04cos y ⎥⎦⎤⎢⎣⎡-⎪⎭⎫ ⎝⎛-=x t(2) 距原点O 为x =m 处的P 点运动方程为 ()m 2π52π0.04cos y ⎥⎦⎤⎢⎣⎡+= *6-10 一平面简谐波,波长为12 m ,沿O x 轴负向传播.图(a )所示为x = 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求此波的波动方程.题6-10图分析 该题可利用振动曲线来获取波动的特征量,从而建立波动方程.求解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图(a ) 写出它所对应的运动方程.较简便的方法是旋转矢量法.解 由图(a )可知质点振动的振幅A = m,t =0 时位于x = m 处的质点在A /2 处并向Oy 轴正向移动.据此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从图中可知3/π0-='ϕ.又由图(a )可知,t =5 s 时,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由图(b )可看出ωt =5π/6,因而得角频率ω=(π/6) .由上述特征量可写出x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m 3π6π0.04cos y ⎥⎦⎤⎢⎣⎡-=t 将波速1s m 0.1π2//-⋅===ωλT λu 及x = m 代入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并与上述x = m 处的运动方程作比较,可得φ0=-π/2,则波动方程为()()m 2π10/6π0.04cos ⎥⎦⎤⎢⎣⎡-+=x t y6-11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x t y π2π4cos 08.0-=,式中y 和x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求:(1) t = s 时波源及距波源 两处的相位;(2) 离波源 m 及 m 两处的相位差.解 (1)将t = s 和x =0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可得波源处的相位π4.81=ϕ将t = s 和x ′= m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得 m 处的相位为π2.82=ϕ(2)从波动方程可知波长λ= m .这样,x 1= m 与x 2=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Δπ2Δ=⋅=λϕx6-12 为了保持波源的振动不变,需要消耗 W 的功率.若波源发出的是球面波(设介质不吸收波的能量).求距离波源 m 和 m 处的能流密度.分析 波的传播伴随着能量的传播.由于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能量恒定,且介质不吸收能量,故对于球面波而言,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半径的球面的能量(即平均能流)相同,都等于波源消耗的功率P .而在同一个球面上各处的能流密度相同,因此,可求出不同位置的能流密度I =P /S .解 由分析可知,半径r 处的能流密度为2π4/r P I =当r 1 = m 、r 2 = 时,分别有22211m W 1027.1π4/--⋅⨯==r P I22222m W 1027.1π4/--⋅⨯==r P I6-13 两相干波波源位于同一介质中的A 、B 两点,如图(a )所示.其振幅相等、频率皆为100 Hz ,B 比A 的相位超前π.若A 、B 相距 m ,波速为u =400 m·s -1 ,试求A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位置.题6-13 图分析 两列相干波相遇时的相位差λϕϕϕr Δπ2Δ12--=.因此,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因干涉而静止的点的位置,可根据相消条件()π12Δ+=k ϕ获得.解 以A 、B 两点的中点O 为原点,取坐标如图(b )所示.两波的波长均为λ=u /?= m .在A 、B 连线上可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1. 位于点A 左侧部分()π14π2ΔA B A B -=---=r r ϕϕϕ因该范围内两列波相位差恒为2π的整数倍,故干涉后质点振动处处加强,没有静止的点.2. 位于点B 右侧部分()π16π2ΔA B A B =---=r r ϕϕϕ显然该范围内质点振动也都是加强,无干涉静止的点.3. 在A 、B 两点的连线间,设任意一点P 距原点为x .因x r -=15B,x r +=15A ,则两列波在点P的相位差为 ()()π1/π2ΔA B A B +=---=x r r λϕϕϕ根据分析中所述,干涉静止的点应满足方程()()π152π1+=+k x x得 ()2,...1,0,k m 2±±==k x因x ≤15 m,故k ≤7.即在A 、B 之间的连线上共有15 个静止点.6-14 图(a )是干涉型消声器结构的原理图,利用这一结构可以消除噪声.当发动机排气噪声声波经管道到达点A 时,分成两路而在点B 相遇,声波因干涉而相消.如果要消除频率为300 Hz 的发动机排气噪声,则图中弯管与直管的长度差Δr =r 2 -r 1 至少应为多少? (设声波速度为340 m·s -1)题6-14 图分析 一列声波被分成两束后再相遇,将形成波的干涉现象.由干涉相消条件,可确定所需的波程差,即两管的长度差Δr .解 由分析可知,声波从点A 分开到点B 相遇,两列波的波程差Δr =r 2 - r 1 ,故它们的相位差为()λλϕ/Δπ2/π2Δ12r r r =-=由相消静止条件Δφ=(2k +1)π,(k =0,±1,±2,…)得 Δr =(2k +1)λ/2根据题中要求令k =0 得Δr 至少应为m 57022.//===∆v u r λ讨论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噪声是由多种频率的声波混合而成,因而常将具有不同Δr 的消声单元串接起来以增加消除噪声的能力.图(b )为安装在摩托车排气系统中的干涉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6-15 如图所示,x =0 处有一运动方程为t A y ωcos =的平面波波源,产生的波沿x 轴正、负方向传播.MN 为波密介质的反射面,距波源3λ/4.求:(1) 波源所发射的波沿波源O 左右传播的波动方程;(2) 在MN 处反射波的波动方程;(3) 在O ~MN 区域内形成的驻波方程,以及波节和波腹的位置;(4) x >0区域内合成波的波动方程.题6-15 图分析 知道波源O 点的运动方程t A y ωcos =,可以写出波沿x 轴负向和正向传播的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因此可以写出y 1在MN 反射面上P 点的运动方程.设反射波为y 3 ,它和y 1 应是同振动方向、同振幅、同频率的波,但是由于半波损失,它在P 点引起的振动和y 1 在P 点引起的振动反相.利用y 1 在P 点的运动方程可求y 3 在P 点的运动方程,从而写出反射波y 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两列同频率、同振动方向、同振幅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合成形成驻波.在x >0区域是同传播方向的y 2 和y 3 合成新的行波.解 (1) 由分析已知:沿左方向和右方向传播的波动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2) y 1 在反射面MN 处引起质点P 振动的运动方程⎪⎭⎫ ⎝⎛-=⎥⎦⎤⎢⎣⎡⎪⎭⎫ ⎝⎛-+=2π3π2cos 43π2π2cos 1t T A t T A y pλλ 因半波损失反射波y 3 在此处引起的振动为⎪⎭⎫ ⎝⎛-=⎪⎭⎫ ⎝⎛+-=2ππ2cos ππ23π2cos 3t T A t T A y p设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ϕλ+-=/π2/π2cos 3x T t A y ,则反射波在x =-3λ/4处引起的振动为 ⎪⎭⎫ ⎝⎛++=ϕπ23π2cos 3t T A y p与上式比较得π2-=ϕ,故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 ⎝⎛--=x λt TA x λt T A y π2π2cos π2π2π2cos 3 (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合成的驻波y 4 为()⎪⎭⎫ ⎝⎛⎪⎭⎫ ⎝⎛=⎪⎭⎫ ⎝⎛-+⎪⎭⎫ ⎝⎛+=+=t T x λ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cos 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14 波节的位置:4/2/,2/ππ/π2λλk x k λx +=+=,取k =-1, -2,即x =-λ/4, -3λ/4 处为波节.波腹的位置:2/,π/π2λk x k λx ==,取k =0,-1,即x =0,-λ/2 处为波腹.(4) 在x >0 区域,由y 2 和y 3 合成的波y 5 为()⎪⎭⎫ ⎝⎛-=⎪⎭⎫ ⎝⎛-+⎪⎭⎫ ⎝⎛-=+=x λt T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25 这表明:x >0 区域内的合成波是振幅为2A 的平面简谐波.6-16 如图(a )所示,将一块石英晶体相对的两面镀银作电极,它就成为压电晶体,两极间加上频率为ν的交变电压,晶片就沿竖直方向作频率为ν的驻波振动,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故而成为波腹.设晶片d = mm ,沿竖直方向的声速13s m 1074.6-⋅⨯=u,试问要激起石英片发生基频振动,外加电压的频率应是多少?分析 根据限定区域内驻波形成条件(如图(b )所示),当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而成为波腹时,其厚度与波长有关系式 k k d λ2=成立,k 为正整数.可见取不同的k 值,得到不同的k λ,晶体内就出现不同频率k ν的波.对应k =1称为基频,k =2,3,4,…称为各次谐频.解 根据分析基频振动要求2λ=d ,于是要求频率Hz 10685.126⨯===duuλν题 6-16 图6-17 一平面简谐波的频率为500 Hz ,在空气(ρ= kg·m -3)中以u =340 m·s -1的速度传播,到达人耳时,振幅约为A = ×10 -6m .试求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 解 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2622222m J 1042.6π221--⋅⨯===v A A ρωρω声强就是声波的能流密度,即23m W 10182--⋅⨯==.ωu I这个声强略大于繁忙街道上的噪声,使人耳已感到不适应.一般正常谈话的声强约×10-6W·m -2左右. 6-18 面积为 m 2的窗户开向街道,街中噪声在窗口的声强级为80 dB .问有多少“声功率”传入窗内? 分析 首先要理解声强、声强级、声功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声强是声波的能流密度I ,而声强级L 是描述介质中不同声波强弱的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L =lg (I /I 0 ),其中I 0 = ×10-12W·m -2为规定声强.L 的单位是贝尔(B ),但常用的单位是分贝(dB ),且1 B =10 dB .声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某面积传递的能量,由于窗户上各处的I 相同,故有P =IS . 解 根据分析,由L =lg (I /I 0 )可得声强为I =10LI 0则传入窗户的声功率为P =IS =10L I 0S = ×10-4W6-19 一警车以25 m·s -1的速度在静止的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的频率为v =800 Hz .求:(1) 静止站在路边的人听到警车驶近和离去时的警笛声波频率;(2) 如果警车追赶一辆速度为15m·s -1的客车,则客车上人听到的警笛声波的频率是多少? (设空气中的声速u =330m·s -1)分析 由于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声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频率公式可解得结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分清观察者相对介质(空气)是静止还是运动,同时也要分清声源的运动状态. 解 (1) 根据多普勒频率公式,当声源(警车)以速度υs =25 m·s -1运动时,静止于路边的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为su u vv υμ='警车驶近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6.8651=-='su uv v υ警车驶离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7.7432=+='su uv v υ(2) 客车的速度为0υ=15 m·s -1,声源(警车)与客车上的观察者作同向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频率为Hz 2.82603=--='su u v v υυ6-20 蝙蝠在洞穴中飞来飞去,能非常有效地用超声波脉冲导航.假如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39 kHz ,当它以声速的401的速度朝着表面平直的岩壁飞去时,试求它听到的从岩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为多少?分析 由题意可知,蝙蝠既是波的发出者,又是波的接收者.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u .首先,蝙蝠是声源,发出信号频率为v ,运动速度为40su=υ,岩壁是接收者,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即可求得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经岩壁反射后频率不变,即岩壁发射信号频率为v ',这时蝙蝠是波的接收者,其运动速度为40u=υ,再次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可求得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 解 将蝙蝠看成波源,则由分析可知,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sυ-='u uv v ,在蝙蝠接收岩壁反射信号时,又将它看成接收者.则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kHz41kHz 3940/1140/11/1/1s 0s 00=⨯-+=-+=-+='+=''v u uv u u v u u v υυυυυ。
物理学教程上册课后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 机 械 波6-1 图(a )表示t =0 时的简谐波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b )为一质点的振动曲线.则图(a )中所表示的x =0 处振动的初相位与图(b )所表示的振动的初相位分别为( )题6-1 图(A) 均为零 (B) 均为2π (C) 均为2π- (D) 2π 与2π- (E) 2π-与2π 分析与解 本题给了两个很相似的曲线图,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求解本题要弄清振动图和波形图不同的物理意义.图(a )描述的是连续介质中沿波线上许许多多质点振动在t 时刻的位移状态.其中原点处质点位移为零,其运动方向由图中波形状态和波的传播方向可以知道是沿y 轴负向,利用旋转矢量法可以方便的求出该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为π/2.而图(b )是一个质点的振动曲线图,该质点在t =0 时位移为0,t >0 时,由曲线形状可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故由旋转矢量法可判知初相位为-π/2,答案为(D ). 6-2 一横波以速度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波形曲线如图(a )所示,则该时刻()(A )A 点相位为 π (B )B 点静止不动(C )C 点相位为2π3 (D )D 点向上运动分析与解 由波形曲线可知,波沿x 轴负向传播,B 、D 处质点均向y 轴负方向运动,且B 处质点在运动速度最快的位置. 因此答案(B )和(D )不对. A 处质点位于正最大位移处,C 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 轴正方向运动,它们的旋转矢量图如图(b )所示.A 、C 点的相位分别为0和2π3.故答案为(C )题 6-2 图6-3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点P 相遇.波在点S 1 振动的初相是φ1 ,点S 1 到点P 的距离是r 1 .波在点S 2的初相是φ2 ,点S 2 到点P 的距离是r 2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点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π2/π2A π2/π2A π2A πA 211212121212k r r k r r k k r r =-+-=-+-=-=-λϕϕλϕϕϕϕ 分析与解 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两分振动的相位差π2Δk =,而两列波传到P 点时的两分振动相位差为()λϕϕϕ/π2Δ1212r r ---=,故选项(D )正确.题6-3 图6-4 在波长为λ的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为( )(A ) 4λ (B ) 2λ(C ) 43λ (D ) λ分析与解 驻波方程为t λx A y v π2cos π2cos 2=,它不是真正的波.其中λx A π2cos 2是其波线上各点振动的振幅.显然,当Λ,2,1,0,2=±=k k x λ时,振幅极大,称为驻波的波腹.因此,相邻波腹间距离为2λ.正确答案为(B ).6-5 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的波动方程为()x y ππ5.2cos 20.0-=,式中y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1) 求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 求绳上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3) 分别画出t =1s 和t =2 s 时的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x = m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的不同. 分析 (1) 已知波动方程(又称波函数)求波动的特征量(波速u 、频率?、振幅A 及波长λ等),通常采用比较法.将已知的波动方程按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0cos ϕωu x t A y μ书写,然后通过比较确定各特征量(式中ux 前“-”、“+”的选取分别对应波沿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比较法思路清晰、求解简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2) 讨论波动问题,要理解振动物理量与波动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区分质点的振动速度与波速的不同,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即v =d y /d t ;而波速是波线上质点运动状态的传播速度(也称相位的传播速度、波形的传播速度或能量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介质不变,波速保持恒定.(3) 将不同时刻的t 值代入已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不同时刻的波形方程y =y (x ),从而作出波形图.而将确定的x 值代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该位置处质点的运动方程y =y (t ),从而作出振动图.解 (1) 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m 5.2/π5.2cos 20.0x t y -=与一般表达式()[]0cos ϕω+-=u x t A y /比较,可得0s m 52m 20001=⋅==-ϕ,.,.u A则 m 0.2/,Hz 25.1π2/====v u λωv(2) 绳上质点的振动速度 ()[]()1s m 5.2/π5.2sin π5.0d /d -⋅--==x t t y v 则 1max s m 57.1-⋅=v(3) t =1s 和t =2s 时的波形方程分别为()()()()m ππ5cos 20.0m ππ5.2cos 20.021x y x y -=-=波形图如图(a )所示. x =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m π5.2cos 20.0t y -=振动图线如图(b )所示.波形图与振动图虽在图形上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表示某确定时刻波线上所有质点的位移情况,而后者则表示某确定位置的一个质点,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题6-5 图6-6 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m t πcos240100.43-⨯=y ,它所形成的波形以30m·s-1 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 求波的周期及波长;(2) 写出波动方程.分析 已知波源运动方程求波动物理量及波动方程,可先将运动方程与其一般形式进行比较,求出振幅A 、角频率ω及初相φ0 ,而这三个物理量与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相应的三个物理量是相同的.再利用题中已知的波速u 及公式ω=2πν =2π/T 和λ=u T 即可求解. 解 (1) 由已知的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的角频率1s π240-=ω.根据分析中所述,波的周期就是振动的周期,故有 s 1033.8/π23-⨯==ωT波长为λ=uT = m(2) 将已知的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比较后可得A = ×10-3m ,1s π240-=ω,φ0 =0故以波源为原点,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的波动方程为()[]()()m π8π240cos 100.4/cos 30x t u x t ωA y -⨯=+-=- 6-7 波源作简谐运动,周期为s,若该振动以100m·s-1 的速度沿直线传播,设t =0时,波源处的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 距波源m 和 m 两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 距波源为 m 和的两质点间的相位差.分析 (1) 根据题意先设法写出波动方程,然后代入确定点处的坐标,即得到质点的运动方程.并可求得振动的初相.(2) 波的传播也可以看成是相位的传播.由波长λ的物理含意,可知波线上任两点间的相位差为Δφ=2πΔx /λ.解 (1) 由题给条件1s m 100s 020-⋅==u T ,.,可得m 2;s m π100/π21==⋅==-uT λT ω当t =0 时,波源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因而由旋转矢量法可得该质点的初相为φ0 =-π/2(或3π/2).若以波源为坐标原点,则波动方程为()[]2/π100π100cos --=x/t A y距波源为x 1 = m 和x 2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分别为()()π5.5t π100cos π15.5t π100cos 21-=-=A y A y它们的初相分别为φ10 =-π和φ20 =-π(若波源初相取φ0=3π/2,则初相φ10 =-π,φ20 =-π.)(2) 距波源 和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π2Δ1212=-=-=λϕϕϕx x6-8 图示为平面简谐波在t =0 时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率为250Hz ,且此时图中质点P 的运动方向向上.求:(1) 该波的波动方程;(2) 在距原点O 为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与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分析 (1) 从波形曲线图获取波的特征量,从而写出波动方程是建立波动方程的又一途径.具体步骤为:1. 从波形图得出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λ?;2. 根据点P 的运动趋势来判断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可确定原点处质点的运动趋向,并利用旋转矢量法确定其初相φ0 .(2) 在波动方程确定后,即可得到波线上距原点O 为x 处的运动方程y =y (t ),及该质点的振动速度?=d y /d t .解 (1) 从图中得知,波的振幅A = m ,波长λ=,则波速u =λ?= ×103 m·s-1.根据t =0 时点P 向上运动,可知波沿Ox 轴负向传播,并判定此时位于原点处的质点将沿Oy 轴负方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得其初相φ0 =π/3.故波动方程为 ()[]()[]()m 3/π5000/π500cos 10.0/cos 0++=++=x t u x t A y ϕω(2) 距原点O 为x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m 12π13π5000.10cos y /t +=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为 ()-10s m 40.6/12π13sin π50/d d ⋅=-===t t y v题6-8 图6-9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1s m 08.0-⋅=u 沿Ox 轴正向传播,图示为其在t =0 时刻的波形图,求(1)该波的波动方程;(2)P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题6-9 图分析 (1) 根据波形图可得到波的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因此只要求初相φ,即可写出波动方程.而由图可知t =0 时,x =0 处质点在平衡位置处,且由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判断出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知φ=-π/2.(2) 波动方程确定后,将P 处质点的坐标x 代入波动方程即可求出其运动方程y P =y P (t ).解 (1) 由图可知振幅A = m, 波长λ= m, 波速u =m·s-1,则ω=2π/T =2πu /λ=(2π/5)s-1 ,根据分析已知φ=-π/2,因此波动方程为 ()m 2π08.05π20.04cos y ⎥⎦⎤⎢⎣⎡-⎪⎭⎫ ⎝⎛-=x t(2) 距原点O 为x =m 处的P 点运动方程为 ()m 2π52π0.04cos y ⎥⎦⎤⎢⎣⎡+= *6-10 一平面简谐波,波长为12 m ,沿O x 轴负向传播.图(a )所示为x = 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求此波的波动方程.题6-10图分析 该题可利用振动曲线来获取波动的特征量,从而建立波动方程.求解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图(a ) 写出它所对应的运动方程.较简便的方法是旋转矢量法.解 由图(a )可知质点振动的振幅A = m,t =0 时位于x = m 处的质点在A /2 处并向Oy 轴正向移动.据此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从图中可知3/π0-='ϕ.又由图(a )可知,t =5 s 时,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由图(b )可看出ωt =5π/6,因而得角频率ω=(π/6) .由上述特征量可写出x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m 3π6π0.04cos y ⎥⎦⎤⎢⎣⎡-=t 将波速1s m 0.1π2//-⋅===ωλT λu 及x = m 代入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并与上述x = m 处的运动方程作比较,可得φ0=-π/2,则波动方程为()()m 2π10/6π0.04cos ⎥⎦⎤⎢⎣⎡-+=x t y6-11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x t y π2π4cos 08.0-=,式中y 和x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求:(1) t = s 时波源及距波源 两处的相位;(2) 离波源 m 及 m 两处的相位差.解 (1)将t = s 和x =0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可得波源处的相位π4.81=ϕ将t = s 和x ′= m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得 m 处的相位为π2.82=ϕ(2)从波动方程可知波长λ= m .这样,x 1= m 与x 2=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Δπ2Δ=⋅=λϕx6-12 为了保持波源的振动不变,需要消耗 W 的功率.若波源发出的是球面波(设介质不吸收波的能量).求距离波源 m 和 m 处的能流密度.分析 波的传播伴随着能量的传播.由于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能量恒定,且介质不吸收能量,故对于球面波而言,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半径的球面的能量(即平均能流)相同,都等于波源消耗的功率P .而在同一个球面上各处的能流密度相同,因此,可求出不同位置的能流密度I =P /S .解 由分析可知,半径r 处的能流密度为2π4/r P I =当r 1 = m 、r 2 = 时,分别有22211m W 1027.1π4/--⋅⨯==r P I22222m W 1027.1π4/--⋅⨯==r P I6-13 两相干波波源位于同一介质中的A 、B 两点,如图(a )所示.其振幅相等、频率皆为100 Hz ,B 比A 的相位超前π.若A 、B 相距 m ,波速为u =400 m·s -1 ,试求A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位置.题6-13 图分析 两列相干波相遇时的相位差λϕϕϕr Δπ2Δ12--=.因此,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因干涉而静止的点的位置,可根据相消条件()π12Δ+=k ϕ获得.解 以A 、B 两点的中点O 为原点,取坐标如图(b )所示.两波的波长均为λ=u /?= m .在A 、B 连线上可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1. 位于点A 左侧部分()π14π2ΔA B A B -=---=r r ϕϕϕ因该范围内两列波相位差恒为2π的整数倍,故干涉后质点振动处处加强,没有静止的点.2. 位于点B 右侧部分()π16π2ΔA B A B =---=r r ϕϕϕ显然该范围内质点振动也都是加强,无干涉静止的点.3. 在A 、B 两点的连线间,设任意一点P 距原点为x .因x r -=15B,x r +=15A ,则两列波在点P的相位差为 ()()π1/π2ΔA B A B +=---=x r r λϕϕϕ根据分析中所述,干涉静止的点应满足方程()()π152π1+=+k x x得 ()2,...1,0,k m 2±±==k x因x ≤15 m,故k ≤7.即在A 、B 之间的连线上共有15 个静止点.6-14 图(a )是干涉型消声器结构的原理图,利用这一结构可以消除噪声.当发动机排气噪声声波经管道到达点A 时,分成两路而在点B 相遇,声波因干涉而相消.如果要消除频率为300 Hz 的发动机排气噪声,则图中弯管与直管的长度差Δr =r 2 -r 1 至少应为多少? (设声波速度为340 m·s -1)题6-14 图分析 一列声波被分成两束后再相遇,将形成波的干涉现象.由干涉相消条件,可确定所需的波程差,即两管的长度差Δr .解 由分析可知,声波从点A 分开到点B 相遇,两列波的波程差Δr =r 2 - r 1 ,故它们的相位差为()λλϕ/Δπ2/π2Δ12r r r =-=由相消静止条件Δφ=(2k +1)π,(k =0,±1,±2,…)得 Δr =(2k +1)λ/2根据题中要求令k =0 得Δr 至少应为m 57022.//===∆v u r λ讨论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噪声是由多种频率的声波混合而成,因而常将具有不同Δr 的消声单元串接起来以增加消除噪声的能力.图(b )为安装在摩托车排气系统中的干涉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6-15 如图所示,x =0 处有一运动方程为t A y ωcos =的平面波波源,产生的波沿x 轴正、负方向传播.MN 为波密介质的反射面,距波源3λ/4.求:(1) 波源所发射的波沿波源O 左右传播的波动方程;(2) 在MN 处反射波的波动方程;(3) 在O ~MN 区域内形成的驻波方程,以及波节和波腹的位置;(4) x >0区域内合成波的波动方程.题6-15 图分析 知道波源O 点的运动方程t A y ωcos =,可以写出波沿x 轴负向和正向传播的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因此可以写出y 1在MN 反射面上P 点的运动方程.设反射波为y 3 ,它和y 1 应是同振动方向、同振幅、同频率的波,但是由于半波损失,它在P 点引起的振动和y 1 在P 点引起的振动反相.利用y 1 在P 点的运动方程可求y 3 在P 点的运动方程,从而写出反射波y 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两列同频率、同振动方向、同振幅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合成形成驻波.在x >0区域是同传播方向的y 2 和y 3 合成新的行波.解 (1) 由分析已知:沿左方向和右方向传播的波动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2) y 1 在反射面MN 处引起质点P 振动的运动方程⎪⎭⎫ ⎝⎛-=⎥⎦⎤⎢⎣⎡⎪⎭⎫ ⎝⎛-+=2π3π2cos 43π2π2cos 1t T A t T A y pλλ 因半波损失反射波y 3 在此处引起的振动为⎪⎭⎫ ⎝⎛-=⎪⎭⎫ ⎝⎛+-=2ππ2cos ππ23π2cos 3t T A t T A y p设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ϕλ+-=/π2/π2cos 3x T t A y ,则反射波在x =-3λ/4处引起的振动为 ⎪⎭⎫ ⎝⎛++=ϕπ23π2cos 3t T A y p与上式比较得π2-=ϕ,故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 ⎝⎛--=x λt TA x λt T A y π2π2cos π2π2π2cos 3 (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合成的驻波y 4 为()⎪⎭⎫ ⎝⎛⎪⎭⎫ ⎝⎛=⎪⎭⎫ ⎝⎛-+⎪⎭⎫ ⎝⎛+=+=t T x λ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cos 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14 波节的位置:4/2/,2/ππ/π2λλk x k λx +=+=,取k =-1, -2,即x =-λ/4, -3λ/4 处为波节.波腹的位置:2/,π/π2λk x k λx ==,取k =0,-1,即x =0,-λ/2 处为波腹.(4) 在x >0 区域,由y 2 和y 3 合成的波y 5 为()⎪⎭⎫ ⎝⎛-=⎪⎭⎫ ⎝⎛-+⎪⎭⎫ ⎝⎛-=+=x λt T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25 这表明:x >0 区域内的合成波是振幅为2A 的平面简谐波.6-16 如图(a )所示,将一块石英晶体相对的两面镀银作电极,它就成为压电晶体,两极间加上频率为ν的交变电压,晶片就沿竖直方向作频率为ν的驻波振动,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故而成为波腹.设晶片d = mm ,沿竖直方向的声速13s m 1074.6-⋅⨯=u,试问要激起石英片发生基频振动,外加电压的频率应是多少?分析 根据限定区域内驻波形成条件(如图(b )所示),当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而成为波腹时,其厚度与波长有关系式 k k d λ2=成立,k 为正整数.可见取不同的k 值,得到不同的k λ,晶体内就出现不同频率k ν的波.对应k =1称为基频,k =2,3,4,…称为各次谐频.解 根据分析基频振动要求2λ=d ,于是要求频率Hz 10685.126⨯===duuλν题 6-16 图6-17 一平面简谐波的频率为500 Hz ,在空气(ρ= kg·m -3)中以u =340 m·s -1的速度传播,到达人耳时,振幅约为A = ×10 -6m .试求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 解 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2622222m J 1042.6π221--⋅⨯===v A A ρωρω声强就是声波的能流密度,即23m W 10182--⋅⨯==.ωu I这个声强略大于繁忙街道上的噪声,使人耳已感到不适应.一般正常谈话的声强约×10-6W·m -2左右. 6-18 面积为 m 2的窗户开向街道,街中噪声在窗口的声强级为80 dB .问有多少“声功率”传入窗内? 分析 首先要理解声强、声强级、声功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声强是声波的能流密度I ,而声强级L 是描述介质中不同声波强弱的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L =lg (I /I 0 ),其中I 0 = ×10-12W·m -2为规定声强.L 的单位是贝尔(B ),但常用的单位是分贝(dB ),且1 B =10 dB .声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某面积传递的能量,由于窗户上各处的I 相同,故有P =IS . 解 根据分析,由L =lg (I /I 0 )可得声强为I =10LI 0则传入窗户的声功率为P =IS =10L I 0S = ×10-4W6-19 一警车以25 m·s -1的速度在静止的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的频率为v =800 Hz .求:(1) 静止站在路边的人听到警车驶近和离去时的警笛声波频率;(2) 如果警车追赶一辆速度为15m·s -1的客车,则客车上人听到的警笛声波的频率是多少? (设空气中的声速u =330m·s -1)分析 由于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声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频率公式可解得结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分清观察者相对介质(空气)是静止还是运动,同时也要分清声源的运动状态. 解 (1) 根据多普勒频率公式,当声源(警车)以速度υs =25 m·s -1运动时,静止于路边的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为su u vv υμ='警车驶近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6.8651=-='su uv v υ警车驶离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7.7432=+='su uv v υ(2) 客车的速度为0υ=15 m·s -1,声源(警车)与客车上的观察者作同向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频率为Hz 2.82603=--='su u v v υυ6-20 蝙蝠在洞穴中飞来飞去,能非常有效地用超声波脉冲导航.假如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39 kHz ,当它以声速的401的速度朝着表面平直的岩壁飞去时,试求它听到的从岩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为多少?分析 由题意可知,蝙蝠既是波的发出者,又是波的接收者.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u .首先,蝙蝠是声源,发出信号频率为v ,运动速度为40su=υ,岩壁是接收者,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即可求得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经岩壁反射后频率不变,即岩壁发射信号频率为v ',这时蝙蝠是波的接收者,其运动速度为40u=υ,再次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可求得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 解 将蝙蝠看成波源,则由分析可知,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sυ-='u uv v ,在蝙蝠接收岩壁反射信号时,又将它看成接收者.则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kHz41kHz 3940/1140/11/1/1s 0s 00=⨯-+=-+=-+='+=''v u uv u u v u u v υυυυ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1 一热力学系统由如图6—28所示的状态a 沿acb 过程到达状态b 时,吸收了560J 的热量,对外做了356J 的功。
(1) 如果它沿adb 过程到达状态b 时,对外做了220J 的功,它吸收了多少热量? (2)当它由状态b 沿曲线ba 返回状态a 时,外界对它做了282J 的功,它将吸收多少热量?是真吸了热,还是放了热?解: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Q E W =+(1)∵a 沿acb 过程达到状态b ,系统的内能变化是: 560356204a b a c b a c bE Q WJ J J =-=-=由于内能是状态系数,与系统所经过的过程无关 ∴系统由a 沿acb 过程到达状态b 时204ab E J = 系统吸收的热量是:204220424ab acb Q E W J J J =+=+=(2)系统由状态b 沿曲线ba 返回状态a 时,系统的内能变化:204ba ab E E J =-=-[]204(282)486ba ba Q W J J ∴+=-+-=-即系统放出热量486J6-22 64g 氧气的温度由0℃升至50℃,〔1〕保持体积不变;(2)保持压强不变。
在这两个过程中氧气各吸收了多少热量?各增加了多少内能?对外各做了多少功?解:(1)3.6458.31(500) 2.0810322v m Q vC T J =∆=⨯⨯⨯-=⨯ 32.0810E J ∆=⨯ A=0(2)3.64528.31(500) 2.9110322p m Q vC T J +=∆=⨯⨯⨯-=⨯ 32.0810E J ∆=⨯33(2.91 2.08)100.8310A Q E J =-∆=-⨯=⨯6-23 l 0g 氦气吸收103 J 的热量时压强未发生变化,它原来的温度是300K ,最后的温度是多少?解: 由.212()2p m M i Q vC T R T T μ+=∆=⨯-得332132210410300319(2)(32)8.311010Q T T K i RM μ--⨯⨯⨯=+=+=++⨯⨯⨯6-24 一定量氢气在保持压强为4.00×510Pa 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0 ℃ 升高到50.0℃时,吸收了6.0×104 J 的热量。
(1) 求氢气的量是多少摩尔? (2) 求氢气内能变化多少? (3) 氢气对外做了多少功?(4) 如果这氢气的体积保持不变而温度发生同样变化、它该吸收多少热量?解: (1)由,22p m i Q vC T vR T +=∆=∆ 得 422 6.01041.3(2)(52)8.3150Q v mol i R T ⨯⨯===+∆+⨯⨯(2)4,541.38.3150 4.291022V m i E vC T v R T J ∆=∆=⨯∆=⨯⨯⨯=⨯ (3)44(6.0 4.29)10 1.7110A Q E J =-∆=-⨯=⨯ (4)44.2910Q E J =∆=⨯6-25 使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状态按图6-24中的曲线沿箭头所示的方向发生变化,图线的BC 段是以P 轴和V 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
(1)已知气体在状态A 时的温度A T =300K ,求气体在B ,C 和D 状态时的温度。
(2)从A 到D 气体对外做的功总共是多少? 解:(1)AB 为等压过程: 2030060010B B AA V T T K V ==⨯= BC 为等温过程:600,CB T T K == CD 为等压过程:2060030010D D C C V T T K V ==⨯= (2)23()ln()402(2010)220ln 1(2040) 1.0110202.8110AB BC CD CA B A B B C D C BA A A A V P V V P V P V V V =++=-++-⎡⎤=⨯-+⨯⨯+⨯-⨯⨯⎢⎥⎣⎦=⨯6-26 3 mol 氧气在压强为2atm 时体积为40L 。
先将它绝热压缩到一半体积,接着再令它等温膨胀到原体积。
(1) 求这—过程的最大压强和最高温度;(2) 求这一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对外做的功以及内能的变化。
解: (1)最大压强和最高温度出现在绝热过程的终态1.4112(/)2(40/20) 5.28p p V V atm γ==⨯=5322 5.28 1.01310201042938.31p V T K vR -⨯⨯⨯⨯===⨯(2)3122400ln38.31429ln 7.411020V Q vRT J V =+=⨯⨯⨯=⨯ 11122221()ln 1V A p V p V vRT V γ=-+- 2140(240 5.2820) 1.0131038.31429ln 1.4120=⨯-⨯⨯⨯+⨯⨯⨯-30.9310J =⨯33(7.410.93)10 6.4810E Q A J ∆=-=-⨯=⨯6-28 如图6—25为一循环过程的T —V 图线。
该循环的工质是γ mo1的理想气体。
其,V m C 和γ均已知且为常量。
已知a 点的温度为1T ,体积为1V ,b 点的体积为2V ,ca 为绝热过程。
求:(1) c 点的温度; (2) 循环的效率。
解: (1)c a 为绝热过程,11112r r a c a c V V T T T V V --⎛⎫⎛⎫== ⎪⎪⎝⎭⎝⎭(2)a b 等温过程,工质吸热211lnV Q vRT V = bc 为等容过程,工质放热为11..1.12()11r cV m b c V m V m TV Q vC T T vC T vC T T V -⎡⎤⎛⎫⎛⎫⎢⎥=-=-=- ⎪ ⎪⎢⎥⎝⎭⎝⎭⎣⎦循环过程的效率112.2211111ln r V mV V C Q V Q RV η-⎛⎫- ⎪⎝⎭=-=-6-29有可能利用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的温差来制成热机。
已知热带水域表层水温约为25℃,300m 深处水温为5℃。
求这两个温度之间工作的卡诺热机的效率多大?解: 2127811 6.7%298T T η=-=-= 6-30 1mol 氮气的循环过程如图6—30所示,ab 和cd 为绝热过程,bc 和da 为等体过程。
求:(1)a ,b ,c ,d 各状态的温度。
(2)循环效率η。
解: (1)由理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RT γ=得PV T Rγ=a状态温度5321.001032.810 3.951018.31a a p V Ta K K R γ-⨯⨯⨯===⨯⨯b 状态的温度5323.181016.410 6.281018.31b b b p V T K R γ-⨯⨯===⨯⨯C 状态的温度53241016.4107.891018.31c cc PV T K R γ-⨯⨯⨯===⨯⨯d 状态的温度5321.261032.810 4.971018.31d d d P V T K R γ-⨯⨯⨯===⨯⨯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2) 5()2cd cd d c W R T T γ=-∆E =-- 5()2ad ab b a W E R T T γ=-∆=--c d a b W W W =+ 5()2bc c b Q Q R T T γ==-吸 ∴循环效率55()()225()2d c b a cd abbcc b R T T R T T W W W Q Q R T T γγηγ----+===吸2222227.8910 4.9710 3.9510 6.28107.8910 6.2810c d a b c b T T T T T T -+-⨯-⨯+⨯-⨯==-⨯-⨯ 000.9536.651.61==6-31 如图6—26表示一氮气循环过程,求一次循环过程气体对外做的功和循环效率。
解: 如图6—26所示,完成一次循环过程气体对外所做的功为矩形abcd 的面积: 即:35(51)10(105)102000W J J -=-⨯⨯-⨯= 或:()()ab cd a b a c d c W W W p V V p V V =+=-+-53531010(51)10510(15)10J --⎡⎤=⨯⨯-⨯+⨯-⨯⎣⎦2000J =循环过程中氮气吸收的热量ab da Q Q Q =+吸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PV RT T Rγγ==得 、、()()p m b b a aab p m b b a a c PV PV Q c PV PV R R Rγγγ∴=-=-、、()()V m a ad d da V m a a d d c PV P V Q c PV P V R R Rγγγ∴=-=- 、、2000()()p m v mab da b b a a a a d d W c c Q Q PV P V P V P V R Rη∴==+-+-535353320007522(10105101010110)(1010110510110)R RR R ----=⨯⨯⨯-⨯⨯⨯+⨯⨯⨯-⨯⨯⨯200013.1%15250==6-32 图6—27所示为1mo 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的循环过程,其中ab 为等温线,若1V ,2V 已知,求循环的效率。
解: 设ab 等温线的温度为T ,b 点的压强:111212,c c p V RTV TV RTp T V R RV V ====221121ln V V V V V RTWab pdv dV RT V V ===⎰⎰ 12122()()RTWbc p V V V V V =-=- ab ca ca Q Q Q Wab Q =+=+吸 1233()()22ca c V Q R T T R T T V =-=- 221123ln2V V VQ RT RT V V -∴=+吸 22121212122212211212ln()ln 3()3ln ln 22V V V V RT RT V V V V V V W Wab WbcV V V V V V Q Q RT RT V V V V η-+-++∴====--++吸吸循循效率6-33一台冰箱工作时,其冷冻室中的温度为—10℃,室温为15℃。
若按理想卡诺致冷循环计算,则此致冷机每消耗310J 的功,可以从冷冻室中吸出多少热量?解: 由于2212Q T A T T ω==-所以342212102631.0510288263AT Q J T T ⨯===⨯-⨯6-34 一台家用冰箱,放在气温为300K 的房间内,做一盘—13℃的冰块需从冷冻室取走52.0910J ⨯的热量。
设冰箱为理想卡诺致冷机。
(1)做一盘冰块所需要的功是多少?(2)若此冰箱能以22.0910/J s ⨯的速率取出热量,求所要求的电功率是多少瓦?做冰块需多少时间?解: (1)因为卡诺致冷机的制冷系数2212v Q T e A T T ==-,做一盘冰块所需要的功是: 541222300(13273)2.09103.221013273T T A Q J J T ---+∴==⨯⨯=⨯-+ (2)取走52.0910J ⨯的热量所需用的时间为:5322.0910102.0910/Jt S J S⨯==⨯ 433.221032.210A p W t ⨯∴===所要求的功率 若此冰箱能以22.0910/J S ⨯的效率取出热量,做冰块所用的时间:5322.0910102.0910/J t s J S⨯==⨯6-35 1mol 氧气(当成刚性分子理想气体)经历如图6—29的过程由a 经b 到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