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案

合集下载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余秋雨
:《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
,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
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
教学的基础。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1.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2.如果我们嗅一下呢?你闻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兰芽,松脂等)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胸怀及心志,理解古诗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浣溪沙晏殊教案一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某,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婉约含蓄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四、练习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浣溪沙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浣溪沙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浣溪沙》【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3.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常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二.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翻译: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上片:勾勒了一幅边关苦寒空旷的深秋晚景图。

下片翻译: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下片:抒发作者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四.赏析词句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中“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极言风声之强劲。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断”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受。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教学设计11、作者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宰相 ) 兼枢密使。

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2、诗词大意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苏轼《浣溪沙》优秀教学设计2篇

苏轼《浣溪沙》优秀教学设计2篇

苏轼《浣溪沙》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词注意停顿和节奏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解读《浣溪沙》一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4. 能够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解读《浣溪沙》一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浣溪沙》的详细解读。

2. 相关参考资料:苏轼的词作、文学评论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相关知识,如他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等。

2. 提问:大家还记得苏轼的代表作有哪些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展示《浣溪沙》一词,并引导学生朗读。

3. 详细解读《浣溪沙》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浣溪沙》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江山如此多娇”等。

2. 探讨苏轼通过这些词语和意象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2.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3.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词作,了解其文学成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展示《浣溪沙》一词,引导学生解读其意境和情感,分析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课文说明: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

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

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作者简介: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

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

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

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

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阅读和分析《浣溪沙》,掌握其词作的基本技巧和风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苏轼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浣溪沙》的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苏轼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2. 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浣溪沙》词作解析、苏轼生平介绍。

2. 教学PPT:包含《浣溪沙》原文、词牌特点、意象分析等内容。

3. 参考资料:相关苏轼词作的评论、解析文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苏轼词作的背景。

2. 原文阅读:让学生朗读《浣溪沙》,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3. 词牌特点分析:讲解《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4. 意象分析: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柳絮”、“梨花”等,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词作的意境。

5. 情感理解:探讨词作中的情感,如离愁别绪、春光无奈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词作。

6.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词作中的艺术特色,如用词、句式等。

7. 总结提升:对《浣溪沙》进行总结,强调苏轼词作的特点和魅力。

9.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浣溪沙-苏轼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阅读和分析《浣溪沙》,掌握其词作的基本技巧和风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苏轼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浣溪沙》的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能够运用《浣溪沙》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内容和意义;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浣溪沙》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3. 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3.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和注释;2. 准备与《浣溪沙》相关的背景资料;3. 准备诗歌创作的纸笔和示例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的图片,引发对诗歌的兴趣;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 诗歌学习:让学生自读《浣溪沙》,理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注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点和创作灵感;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创作: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和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创作心得;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写一篇简要的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浣溪沙》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了苏轼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

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

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导语: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苏轼所写的《浣溪沙》是其中代表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苏轼《浣溪沙》参考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反复读诵,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背诵并默写古诗词5、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 (幻灯片出示总结)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三、整体感知全文: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

《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引言:晏殊《浣溪沙》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教案篇1学习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了解本诩的内涵,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

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知识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①夕阳西下:②无可奈何:③似曾相识:写一段有中心的话:(1)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

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示例一:看着夕阳西下了,我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着,在这似曾相识的天气里,我曾经有过多少的徘徊和等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等待。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等待。

年轻的海伦·凯特在守候着三天的光明,唯美的海子在期待着“春暖花开”,鲍尔吉·原野在寂寞里等待着詹姆斯·拉斯特的琴声,贝克特笔下的人们在等待着能带来好运的戈多……甚至,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后便开始等待着那永远不会落空的生命的圆寂。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习如何运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来传达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浣溪沙》,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晏殊及其生平,引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生分享预习时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浣溪沙》,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教师逐句讲解《浣溪沙》的原文和译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例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新词”和“旧亭台”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轮回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感受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和惆怅。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默写一遍。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浣溪沙》经典教案作者:晏殊内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意象:新词、旧亭台、花落、燕归表达技巧:对比、象征、暗示情感表达:怀念、留恋、无奈、惆怅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

浣溪沙 苏轼教案

浣溪沙 苏轼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案浣溪沙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

下面是一份对浣溪沙的教案,可供参考: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欣赏和朗读浣溪沙。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教学朗读浣溪沙。

三、教学准备1. 浣溪沙的文本。

2. 诗词欣赏的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四、教学步骤1.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可以通过PPT或简单的讲解方式,介绍苏轼的基本背景,包括其生平、主要创作阶段和代表作品等。

2. 欣赏浣溪沙。

将浣溪沙的文本呈现在课件上,并向学生介绍浣溪沙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可以通过解读诗句、对比杜甫的《登高》等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浣溪沙的诗意和意境。

建议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3. 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通过师生讨论和分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探究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可以从诗歌的艺术形象、表达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

4. 学习朗读浣溪沙。

教师可以分段示范朗读浣溪沙,然后要求学生跟读。

通过良好的模仿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浣溪沙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调腔。

可适时启发学生对诗歌内涵的个人理解,引导他们自主表达。

五、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苏轼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苏轼文化。

2. 选择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更深入的诗词欣赏和研究。

3. 可以邀请学生演唱苏轼的词曲,进行文学艺术的融合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讨论参与程度和对浣溪沙意境的理解。

2. 学生的朗读表现和对诗歌技巧的掌握。

3. 学生的诗词欣赏笔记和解读能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浣溪沙的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

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

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案
付明伟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

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
度和看法。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
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设计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
写出来吧。

(1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