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虚词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虚词(归纳)

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虚词(归纳)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地”或不 译。 怒而飞 决起而飞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8.表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
(二)代词,通“尔”,一般作定语,“你
【以】
2.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园日涉以成趣 3.表修饰关系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
4.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耕种不足以自给 5.表原因,“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
(三)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揣测、反问、婉商、期望等 语气,常常与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希望”等等或省去。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揣测,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其】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eg.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eg.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连词 1.用于句首,表假设 2.表选择“是……还是……”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 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 矣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虚词的使用更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虚词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虚词的使用,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修辞技巧和语言功底。

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之」。

「之」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代词、连词、介词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表示所属关系、动作的方向、目的等。

例如,「吾之所欲也,大哉乎!」这句话中的「之」表示所属关系,指的是「我所要的」。

而在《论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都是「之」的典型应用。

二、「乎」。

「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语气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何谓乎?」、「孰能无过乎?」在古代文言文中,「乎」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句末、句中,甚至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乎」的用法,以便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者」。

「者」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后缀,表示抽象的概念或者具体的事物。

例如,「君子之道,非禁也,非丧也,非囚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些句子中,「者」起到了标明主语、宾语或者谓语的作用,使句子更加严谨和精准。

四、「所」。

「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代词、连词等,表示所指的对象或者动作。

例如,「吾所欲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些句子中,「所」起到了引导宾语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清晰。

五、「而」。

「而」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个句子中,「而」起到了连接前后两个并列的动作的作用,使句子更加连贯和流畅。

高二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归纳

高二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归纳

高二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虚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成分、提示关系等作用,对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二阶段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连词类1. 并列连词常见的并列连词有“而、乃、且、则、兮、亦、或”。

在文言文中,这些连词常用于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例子:吾闻君子有义而无父母,君子无惑;有父母而无义,君子有惑。

2. 递进连词常见的递进连词有“且、更、复、及、又、乃至于、至”等。

这些连词用于表示逐步推进或递进的关系。

例子:其道不崇高而能近,其事不繁而能成。

3. 转折连词常见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却、乃、而况、反而、尽然、岂”等。

这些连词用于表示对前面所述内容的转折、对比或否定。

例子:彼可取而代之,予所不能也。

二、助词类1. 时、态助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时间、状态的助词有“者、所、所以、乃、焉、则、必也、有、者也、若、良、必、以、令、然、也、兮、也者、之、若是、任、使、至、徒、源、盖、者,所以,之故、施”。

例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 主谓助词文言文中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的助词有“者、使、已、之、所、乃、若、则、尚、所谓、是、所以、之所以、所以然、若为、为、焉、有、兮、宜、是乃、参、己、任、可、尔、使然、斯、与、耶、可也、宜也、无、为者、之所以然、所以有、然则、以辑”。

例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介词类1. 表示位置或方向的介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位置或方向的介词有“于、乎、於、在、乃、尔、以、向、自、抱、随、依、遵、出、乘、离、登”等。

例子:君子不器。

2. 表示时间的介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时间的介词有“於、自、迄、至、从、同、以、复、自於、於是、且、从今、毋、得、来、自以、已、故、则以、云、作、母、朝”。

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中的虚词通常是一些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或词义模糊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或语法辅助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1. 之:表示所有格,如"吾之书"(我的书)。

2. 乎:用于疑问句,如"何乎?"(怎么样?)。

3. 者: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关系,如"吾者"(我的)。

4.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吾与汝"(我与你)。

5. 乃: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或转折,如"乃知"(才知道)。

6.皆:表示全体或都,如"人皆知"(人人都知道)。

7. 其:表示所属关系或指代,如"其人"(那个人)。

8而:用于句中,连接并列成分,如"强而有力"(强大而有力)。

9. 于:表示位置或时间关系,如"在于"(在...之中)。

10.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为"(所做的)。

11. 之一:表示部分,如"吾之一友"(我的一个朋友)。

12. 不:用于否定,如"不知"(不知道)。

13. 若:表示条件,如"若有"(如果有)。

14. 可:表示可能性,如"可知"(可能知道)。

15. 若干:表示数量,如"若干人"(一些人)。

16. 所以:表示原因或结果,如"所以然"(因此如此)。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语法和语义作用,帮助连接句子成分,构建句子结构,以及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

了解这些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非常重要。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不带实际含义,仅起到语法上的连接、修辞上的衬托或加强的作用。

虚词包括了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多种类型。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一、连词类虚词1. 而:表示转折、衔接或并列的关系;例子:“昔者夏后氏有苗裔而帝喾是其支继。

”(《史记·夏本纪》)。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例子:“治平时乃去师、五子。

”(《史记·五帝本纪》)。

3. 以:用于表示目的、方式、手段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以及、用”等;例子:“以千人之众,可破一将。

”(《资治通鉴·汉纪》)。

二、助词类虚词1. 之:用于修饰名词,或标明动作的对象;例子:“三年之丧”(《左传·哀公十五年》)。

2. 而:用于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与另一动词或名词,表示补充或递进的关系;例子:“美而不妖,富而不淫。

”(《左传·昭公元年》)。

3. 乎: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例子:“其父母丧而食粥乎?”(《管子·权修》)。

三、语气词类虚词1. 呜呼:表示惋惜、哀叹;例子:“呜呼,哀哉!”(《孟子·告子下》)。

2. 嗟夫:表示叹息、惋惜;例子:“嗟夫!夫敦于礼甚矣,奚丧乎?”(《礼记·曲礼上》)。

3. 哉: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赞叹或加强语气;例子:“谁也不敢称能,是之谓能哉!”(《左传·昭公十七年》)。

四、其他虚词1. 何:用于疑问句,表示打量、疑问;例子:“何为而后遂道?”(《孟子·尽心上》)。

2. 如:引导比喻、拟人、类推等;例子:“人之性也孰能于此觉也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3. 若:引导条件、假设等;例子:“其因之也,果如是乎?”(《庄子·齐物论》)。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整理(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二)何1.疑问代词:(1)“什么、哪里”。

例:大王来何操?(2)“为什么”。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2.副词:程度副词,“多么”。

例:开国何茫然?(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

(3)表凭借,“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表因果关系,“因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于构建表达方式和语气的一类辅助词。

它们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文言文更加严谨、精细,给文章增添了韵味和特殊的美感。

下面将就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二、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1. 然而:用于表示转折或让步。

例如:“然而人以夙沮至,则不能相救矣。

”(《墨子·非儒墨》)2. 虽:表示让步,“虽有急!」(《左传·庄公十三年》),表达强调与否定。

3. 而:偏正关系、“不扬而有翼”。

如“其民去父兄而不复返者,十五年”(《管子·股肱之段》)。

三、表示程度强调的虚词1. 甚:用于程度副词前,加强修饰作用。

如“日夜孜孜求索,思之甚多。

”(《史记·淮阴侯列传》)2. 颇:表示偏向或程度较深。

如“非深思熟虑,不可颇任天下。

”(《汉书·陈平传》)3. 宜:表示适当、应该的意思。

如“今者.”四、表示目的或结果的虚词1. 以:表示以某种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表伴随。

“以守土地则存亡未定。

”(《中庸》)2. 乎:表目标对象.“子行三则乎耳”( 子行三次,都出自其口)。

五、表示方式和方向的虚词1. 如何: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询问方法或方式。

“刺王母疾,人问成龙曰:‘如何治之?’”(《后汉书》)2. 所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部分省略时可用。

3. 是以:因此。

“是以圣人去就而不重。

”六、表示时间关系的虚词1. 载:“言之无文,行有余力,则载” (《射覆篇》)2. 初:“太初有娀氏姓孤氏”(封神演义)七、表示肯定与否定的虚词1. 亦:“画地而趋,步未及舆;亦即牛山。

”(屈原《离骚》)2. 不已:不断、一直。

“好而言其美者也,则以好称之,不已。

”(《论语·学而篇》)八、表示语气的虚词1. 啊:“文君兮归来!”(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2. 兮:斥责。

如“出门入门,凶言相嗢”中是句维明显成分)、着急的样子。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文言语言中起辅助作用的词。

它们通常不具有独立含义,而是用于补充、连接、修饰或限制其他词语。

下面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1.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红掌拨清波,青鸟啄春蟾之卵。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吾儿欲何为乎?”“天地之间,乎哉其间也。

”3.而:表示递进、并列、转折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但是”。

例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怀旧而不怀惜。

”4.所:用于动词前,表示被动、被作用的对象。

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兮:用于句末,表示语气的助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兮。

”6.焉:表示动作、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上焉能见?”“此言易以鲜,此行易以全,此事难并焉。

”7.使:表示目的、结果或让步。

例如:“春风吹又生,桃花树下笑开颜,使人偷垂涕。

”8.其:表示代词的所有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

例如:“庭中有奇树,枝叶生幽阴,如君家何独有,河上且看津渡船。

”9.以:用于动词前,表示方式、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例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身后者,不可得见。

”10.于: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示比较、程度等。

例如:“天地之间,何其繁华,万物之间,何其纷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上只是一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文言虚词还有很多,并且其用法与具体的上下文密切相关。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文言语言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必修五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必修五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8)亦遂增胜
(9)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10)倡优畜之
(11)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12)且勇者不必死节
(13)群贤毕至(14)所以游目骋怀
(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6)齐彭殇为妄作
(17)况修短随化(18)死生亦大矣
4.一词多义
(1)慈父见背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犹蒙矜育
7.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西伯,伯也(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彼且恶乎待哉(6)且适南冥也
8.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2)然此可为智者道
(3)阙然久不报(4)奚以知其然也
(5)虽然,犹有未树也(6)未数数然也
9.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15)旬有五日而后反(16)御六气之辩
(17)悟言一室之内(18)虽趣舍万殊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臣欲奉诏奔驰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8)室仅方丈
(9)吾妻来归(10)下流多谤议
(9)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1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语法作用的词语。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体含义,但是却在语法结构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对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虚词进行总结:一、连词类虚词:1. 且:表示并列或渐进的关系,“又”、“并且”的意义。

2.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然而”的意义。

3. 乃:表示结果或原因,“故”、“所以”的意义。

4. 又: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强调叠加的意义。

5. 亦:表示也或甚至,“也”、“甚至”、“同样”的意义。

6. 然:表示结果或原因,相当于“故”。

7. 若:表示假设或比较,“如果”、“好像”的意义。

8. 或:表示选择或比较,“或者”、“抑或”的意义。

9. 既:表示因果或并列关系,“既然”、“也就是说”的意义。

二、助词类虚词:1. 之:表示的是名词或代词与前面的动宾关系,“的”、“地”的意义。

2. 以:表示手段、方法或理由,“用”、“以便”、“以为”、“以免”的意义。

3. 不:表示否定,“无”、“非”、“未”、“未曾”的意义。

4. 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吗”、“呢”的意义。

5. 之:表示的是动词与前面的宾语关系,“的”、“地”的意义。

6. 也: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也是”、“也可以”、“也好”、“也就是说”的意义。

7. 得:表示结果,“使得”、“做得好”的意义。

8. 了:表示变化,“变了”、“好了”的意义。

9.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向”、“往”、“进”、“出”的意义。

10. 乎:表示疑问,“吗”、“呢”的意义。

三、副词类虚词:1. 以:表示手法或条件,“用”、“以便”的意义。

2. 所:表示关系,相当于“的”。

3. 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好好地”、“非常”的意义。

4. 甚:表示程度,“非常”、“很”的意义。

5. 若:表示假设,“如果”的意义。

6.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的”、“它的”的意义。

7. 因:表示原因,“由于”的意义。

8.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整理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整理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整理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指享用2.以①砌在殷陇,必竭诚静待下来,连词,表中目的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③将存有并作,则恩慎思以安人而,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3.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圣子吗,语气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4.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脸被,介词5.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答疑也用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6.故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7.且①愁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反而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③存者且奈何,死者短已矣姑且,苟且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⑤臣死去且恃,卮酒安足辞尚且8.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中感慨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了,表中疑点9.也①师道之不录也长矣,欲人之无惑也容易矣用在句中起至纾解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作句末,表中质问,可译为“呢”10.则①于其身也也,则奸师焉却,表中转折点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协助则表示推论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及用法11.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入动作犯罪行为的对象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④其皆自身利益此乎在,介词,引入动作犯罪行为的除此12.乎①其言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等于“于”,引入比较对象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13.焉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或师焉,或不矣语气词,不译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点代词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14.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中转折点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④授之书而学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中环环相扣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了,助词15.者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作,助词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④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则表示桑库鲁,并推论促进作用,助词⑤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种”的意思,代词16.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表感叹②夫大国,莫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放到句首,则表示将发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17.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甲壳类或天下粟—石有时,偶或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④则输赢之数,生死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18.乃①以其实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就是,就是,副词,则表示推论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③良Budaun,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19.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恰当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去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①与尔三矢给②谋!并无乃尔就是过与通“欤”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20:与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⑥与输而恨五国也和亲附,亲近①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②天下吾志也而无法至者,可以不屈矣,其愚讥之语气副词,表中质问,可译为“难道,岂”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④于乱石间择其—二甩之代词,其中的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严禁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

高中语文必修5虚词归类

高中语文必修5虚词归类

必修5文言单元虚词归类1、而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项王按剑而跽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拔剑撞而破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既而悔之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姜出而赋公入而赋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退而论书策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肠一日而九回(连词,表修饰)2、为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臣为韩王送沛公为之奈何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君王为人不忍军中无以为乐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窃为大王不取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公为我献之吾属今为之虏矣!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王子晞为尚书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能为公已乱为白尚书,出听我言今尚书恣卒为暴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太尉为人姁姁独其为文犹可识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为之请制不如早为之所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遂为母子如初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顾自以为身残处秽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复习
必 修 五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
求之靡途 之:代词,它 知来者之可追 之:助词,取独 会有四方之事 之:助词,的 悟已往之不谏 之:助词,取独 故便求之 之:代词,它 恨晨光之熹微 之:助词,取独 有归欤之情 之:助词,的 审容膝之易安之:助词,取独 悦亲戚之情话 之:助词,的 善万物之得时 之:助词,取独 感吾生之行休 之:助词,取独
而御六气之辩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则:就
则:那么
则芥为之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 去以六月息者也
则:那么
则:那么 以:介词,凭借 以:介词,凭 以:介词,把
奚以知其然也
以五百岁为春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以:介词,因为
陈情表
臣以险衅 以:介词,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 以: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 以:介词,凭借
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穷岛屿之萦回
于:介词,在 于:介词,到 之:助词,取独
即冈峦之体势
山原旷其盈视
之:助词,的
其:助词,句中舒缓语气
川泽纡其骇瞩
可忽略
其:助词,句中舒缓语气
逍遥游
鹏之背 之: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之:助词,取独 鲲之大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之:助词,取独
之:助词,取独
臣具以表闻 以:介词,拿,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介词,按照,用
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介词,因为
谨拜表以闻 以:表目的
急于星火
于:介词,比 于:介词,对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而刘夙婴疾病
而:连词,而且
谢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之,动词,到
奚惆怅而独悲 而:表并列
觉今是而昨非 而:表并列
风飘飘而吹 衣 而: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而:表承接 抚孤松而盘桓 而:表承接
世与我而相违 而:取独
亦崎岖而经丘 而:表修饰
门虽设而常关 而:表转折
表修饰是整个动作 伴随终始;表承接 则是有先后性的。
泉涓涓而始流 而:表修饰
于:介词,在 于:介词,在
将有事于西畴
于:介词,在
滕王阁序
襟三江而带五湖 而:表并列 控蛮荆而引瓯越 而:表并列 天柱高而北辰远 而:表并列 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表顺承 怀帝阍而不见 而:表转折 而:表因果 烟光凝而暮山紫 而:表顺承 酌贪泉而觉爽 而:表转折 而:表因果 爽籁发而清风生 而:动词,如 地势极而南溟深 而:表并 列
时矫首而遐观 而:表修饰 或植杖而耘耔 而:表修饰 而:表承接 临清流而赋诗 而:表承接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以:介词,让 引壶觞以自酌 舟遥遥以轻飏 以:表修饰 园日涉以成趣 问征夫以前路 以:用,拿 怀良辰以孤往 眄庭柯以怡颜 以:表目的 登东皋以舒啸
以:表承接 以:表结果 以:表因果 以:表承接
程氏妹丧于武昌 于时风波未静
则芥为之舟
风之积也不厚 之二虫又何知
之:代词,它的
之:助词,取独 之:代词,这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动词,到 楚之南有冥灵者 之:助词,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 之:助词,取独
化而为鸟 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 水浅而舟大也
:表并列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表递进
三餐而反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夫列子御风而行 而:表修饰 而:表转折 而:表修饰 而:表并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