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5.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学设计精品资源~临风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学设计关键字: 高中,教案,语文,必修3【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本文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1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必修三-《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准确背诵课文;(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一)解题《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
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
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5.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近体诗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2.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作为美女的代称。
同学们知道这几个词分别对应的是哪几个美女吗?(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2.近体诗相关知识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1)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律诗①每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句数固定。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讲究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押韵严格。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律诗和古诗的格律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3.探究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互相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答案。
4.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其中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感受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展示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三、课文学习1.《秋兴八首(其一)》(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重点理解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堂教案
(封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堂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2学情分析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
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所选的课堂拓展练习典型、难度不高,会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月亮都躲起来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花都害羞地低下头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鱼儿望见她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汉元帝年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
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
“落雁”故此而来。
现在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标分析 Word版
《咏怀古迹(其三)》课标分析邹城一中郑媛媛语文新课标对诗歌单元的要求:1.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1、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2、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着“依据教材,有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目标遵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规范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怀古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最大的抒情主题,怎样掌握这类诗歌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而方法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基于这个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把第一个目标设定为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通过对鉴赏手法的思考,不断地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咏怀诗就是有所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悲伤愁苦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1、听录音2、学生齐读全诗3、思考: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写秋风秋露,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作者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的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乌云滚滚。
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片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来抒发诗人的悲愁之情。
三.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诗人的故园心。
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历荆楚古迹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领悟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抒发对历史沧桑、英雄人物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咏怀古迹》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抒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楚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怀古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意义。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咏史古迹的诗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意象:江流、山色、古迹、英雄。
3. 情感:怀古、感慨、赞美、忧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诗人的感慨。
答案:诗人通过对江流、山色、古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怀古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课后阅读:阅读杜甫的《登高》,分析其与《咏怀古迹》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咏怀古迹》,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名师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名师教学设计童朝阳重庆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解题《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三、写作背景《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四、诵读诗歌,体味诗情(一)试听配乐朗诵,初步体会诗歌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二)带情感集体诵读。
(三)带情感自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怀。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又生成了哪些新的问题?
小结
纵观全诗诗人借昭君的“怨恨”,寄寓思乡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感慨。
亦通过本诗主旨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弄清了鉴赏咏史诗的方法,即:弄清
的踪迹都生发了怎样的感慨昵?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文题)
二、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提出问题。
I、预设问题:
①本诗的诗限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的内容和情感?。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③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下面请同学们舟声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瑕空归夜月魂。”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嫁异邦,身死异国,远葬他乡,月魂空归,表达了对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那千古琵琶声,都是怨恨所谱写的:怨一埋没汉宫,恨一远离家国。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诗人写王昭君有何用意?)
读完这首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探究,将预习时相关问题的探究结果圈点批画在诗文中。
三、解疑合探
根据要求进行
1、小组内交流自保结果,由组长负责达成共识:将探究的成果形成文字,
展示点评的。
2、问题参考答案:
①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句的内容和情感?
“干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汉家王朝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案一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案一(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园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作文大全、励志故事、演讲致辞、诗词诗句、口号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essays, inspirational stories, speeches, poems, slog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案一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教案一关键字:高中,教案,语文,必修3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主要内容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诗眼:“怨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研读课文】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18: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二、近体诗知识⑴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⑵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3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有哪些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1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文章概括:1、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2、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文言文阅读: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Word版含答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邹城一中郑媛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②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分角色表演等方法小组交流探讨②教师启发点拨个性化深入解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追求有价值的人生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运用相关手法鉴赏诗歌,把握杜甫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王昭君形象,感悟杜甫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启发点拨法、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彭丽媛演唱歌曲《昭君出塞》。
(歌词:衣正飘飘,马正潇潇,大漠从容雁飞高。
梦也渺渺魂也渺渺,一曲琵琶千古谣。
女儿出塞去,马蹄踏芳草。
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
汉宫缘未尽,故园情未了。
不问几时还,几时还,几时还。
云儿遥遥,路儿迢迢,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
)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不一样的女儿豪情,当诗人杜甫走进荆门,走进昭君村的时候,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二、文本探究:知人论世:1、王昭君介绍: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
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2、杜甫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
天宝五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zhòu)曹参军的小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时间:2016 年 课 题 月
《咏怀古迹其三》
学日 第设源自计周 本学期总第 14 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 理解作品。
知识与技能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 学 过程与方法 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目 标 情感态度 感受作者身世家国之感。
作业设计
作业要求 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A 层: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册 P29 第 1-8 题 B 层: 1.熟读全文。 2.完成练习册 P29 第 1-8 题
高考资源网
检 教 查 研 评 组 价
应备:
节,实备
节,超备 20 年
节。 月
质量评价:
教 学 主 日 管
20
年
月
日
内 容 与 过 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反思 补充
一、导入新课 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千秋诗圣杜甫,学习了一首咏秋 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鉴赏一首咏史怀古诗。 ( 《咏怀古迹》板书题目) 问 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结合课件) 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二、写作背景: (1)学生自行回顾前几节课学习内容。 (结合课件)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 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 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 (2)简介昭君生平。 三、读诗文,走入诗歌情境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先展示学生的想象成果,教师再加以 总结,结合课件) (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水从千山万壑间流过,山势峥嵘起伏,有如万马奔腾,直赴 荆门。江之北岸传说依旧座落着昭君村。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 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元帝曾在画图中见识过青春美貌的容颜?而昭君的幽魂只能带着 环佩在月夜归来的。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 四、体悟诗人的情感 昭君情: 1.先思考:诗中点明昭君感情的词语是什么?(生答) “怨恨” 。 2.昭君怨恨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2)对帝王的昏聩,画师的无耻的怨恨。 诗人情: (学生回顾杜甫生平,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总结) 1.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 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2.教师展示之前的幻灯片材料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 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
课 堂 小 结 与 板 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咏史怀古诗? 二、写作背景: (1)学生自行回顾前几节课学习内容。 (2)简介昭君生平。 三、读诗文, 四、走入诗歌情境中体悟诗人的情感五、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五、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六、艺术特色
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 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 3.作者在写作此诗时,身居夔州,故乡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 方。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年迈漂泊, 思念故乡的心情。 五、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 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 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 间的连接点。 总结: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 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六、艺术特色 (承接,鉴赏咏史诗的第三步骤,课件展示) 清人李子德说: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 来诸家,总不能及。 ” 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却留下了永恒的昭君的悲剧 形象。 七、拓展阅读 (课件展示,学生自读,教师提示) 1.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 意无南北。 2.再和明妃曲(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