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9.2溶解度(第2课时)
3.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溶解度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影响因素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度的定义,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溶解度的规律。
2.以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为例,如盐水煮鸡蛋、冰块溶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冬天加盐能让道路结冰?”、“为什么茶叶要泡在热水中?”等,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规律,如:“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是什么?”等。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
3.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配制合适的药物浓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溶解度的?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进行深入研究。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度的概念、规律及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溶解度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玻璃棒、硫酸铜、饱和溶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概念。
2.提问:你认为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
3.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一小团硫酸铜放入100ml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当溶液变绿色时停火。
请问:加热后溶解度会发生什么变化?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加热后溶解度增大。
3.解释现象:加热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使其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温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准备100ml饱和溶液,依次向其中加入1g、2g、3g的溶质,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质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3.解释现象:增加溶质质量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数量,增大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溶质质量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讲解溶解度与溶剂数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相同质量的溶质依次溶解在50ml、100ml、200ml的水中,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剂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3.解释现象:增加溶剂数量可以稀释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减小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2.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列表法、作图法等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2、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学会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2.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法:情景设疑、体验探究、问题启导、科学建构。
学法:小组合作、共享交流、自主探究、反思悟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视频】“洪荒之力”获铜牌。
【问题】游泳比赛如何比出冠军?二、新知探究(一)概念的形成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呢?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让学生讨论、交流结论:比较两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需要控制的条件有:定温度、定溶剂、定状态(饱和)这种溶解的限度在化学上用溶解度来表示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S)。
(二)概念的理解例: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g。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溶质的质量为31.6g。
巩固训练:来找茬(1)50gA物质溶于100g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溶解度为50g。
()(2)20 ℃50gB物质溶于水中,刚好形成100g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质溶解度为50g。
()(3)20 ℃50gC物质溶于100g水中,形成150g溶液,则20 ℃时该物质溶解度为50g。
()(4)20 ℃50gD物质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质溶解度为50。
()例:某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则此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学生自学教材P36、37页,归纳:(1)列表法(2)曲线法对比两种表示方法,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结合教材上图9—12,9--13,讨论:(1)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9.2溶解度第2课时 教案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
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 溶解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饱和溶液课时2 溶解度课时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问题与讨论】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室温下,10g氯化钠或硝酸钾放入20mL水中,都有固体剩余,那两者剩余的固体量一样吗?【图片展示】“溶解之王”争霸赛【实验探究】氯化钠与硝酸钾相比谁的溶解能力更强呢?【问题】该如何设计?【讲解】判断两种固体物质溶解的多少时,需要限定的条件: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很大关系,所以必须限定相同质量的水。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盐、糖、咖啡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冬天撒盐融化结冰的道路、热水中糖的溶解速度等,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九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撰写小论文: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自制汽水、腌制食品等,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二课时)唐山市第七十四中学柳志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述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用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难点: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法五、器材准备:(学生分组)熟石灰、硝酸钾、水、红糖试管、试管夹、小烧杯(2个)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火柴坐标纸、玻璃杯六、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请四位同学给一位患低血糖症的病人沏糖水[教师]现场采访四位同学:你沏的糖水适合这位患者喝吗?不适合,应怎么处理?[学生]回答,[教师]对四位同学表示感谢,同时通过沏糖水,也引出一个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受什么因素影响?引发探究,得出结论[课件]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猜想[课件]猜想;1、温度 2、水的量 3、溶质的种类[学生]针对猜想进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派到展示设计方案,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补充,确定最佳方案[课件]展示方案[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深化探究,形成概念[教师]我们探究了固体物质溶解限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的是同一种思路----控制变量法,那么,要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温度相同、水量相同、达到饱和状态、比较溶质的质量。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的烧杯中加日入氯化钠。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小加入硝酸钾都邮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者的溶解能小
教学重点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坐标纸。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一一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自至饱和。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学生:教材、作业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概念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并与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做简单区分。
2.教师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温度有关,并且关系密切。
Step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溶质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溶剂和温度条件,计算溶解度。
2.教师示范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Step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固定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在相同溶质质量下,溶剂质量和溶解度之间有何关系?–在相同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Step 4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教师核对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并对常见的计算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溶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得溶解度发生变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垫江第三中学校文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和作图了解溶解性、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图表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坐标纸直尺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完成并展示成果知识链接: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2. 在上节课探究中,室温下,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I与KNO的质量是否相同?_________3•什么是饱和溶液?预习自测:1 •固体的溶解度:在_____________ 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___________ 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 __________ )。
2•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讲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___________ 时溶解在__________ 水里达到__________ 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二)教师精导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中的溶解能力。
(2)溶解性的强弱用 _________ 表示。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 “资料”寻找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溶解度一、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1课时Na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A、20℃时,31.6g 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20℃时,100g溶液中含31.6g 硝酸钾C、31.6g 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g 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了解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A
④溶解度曲线
80
B
·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C
(2)P点的的含义为该温度下A和C的溶解度相等
·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仪器: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1,【引入】
复习溶液的形成及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新授课】
【活动与探究图9-8及9-9】
在一定温度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溶解某种溶质。
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
九年级化学科教案
备课序号:第节
主备教师
曹永淑
备课组长
吴学福
执行教学
曹永淑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课题2溶解度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了解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②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开展拓展活动,如查阅资料、制作溶解度曲线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在水中溶解、盐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好奇心。
2.提问:“为什么糖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溶解度”为主题,围绕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学生展示分析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5.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解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如何制作一杯口感最佳的糖浆?如何解释烧开水时壶底出现的白色沉淀?
6.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二课时)唐山市第七十四中学柳志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述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用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法
五、器材准备:(学生分组)
熟石灰、硝酸钾、水、红糖
试管、试管夹、小烧杯(2 个)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火柴坐标纸、玻璃杯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请四位同学给一位患低血糖症的病人沏糖水
[教师]现场采访四位同学:你沏的糖水适合这位患者喝吗?不适合,应怎么处理?
[学生]回答,
[教师]对四位同学表示感谢,同时通过沏糖水,也引出一个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受什么因素影响?
引发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猜想
[课件]猜想;1、温度2、水的量3、溶质的种类
[学生]针对猜想进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派到展示设计方案,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补充,确定最佳方案[课件]展示方案
[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深化探究,形成概念
[教师]我们探究了固体物质溶解限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的是同一种思路----- 控制变量法,那么,要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温
度相同、水量相同、达到饱和状态、比较溶质的质量。
[课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质量
[教师]通常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xx、
[教师]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限度
[学生]尝试给溶解度下定义
[教师板书]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lOO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课件]溶解度四要素,,
[课件]试一试:
请你找茬:
[教师、]通过以上四个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你认为在描述溶解度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溶解度四要素缺一不可。
动手实践,自主参与
[教师]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时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课件]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 、列表法
查一查:硝酸钾在20C、60C、80C、100C、88C时的溶解度,你发现
了什么?
[教师]列表法得到的数据准确但不全面,为弥补不足还可将数据转化为图像表示溶解度
[课件]2、图像法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不同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
[课件]将学生绘制的曲线整理到一个坐标系中
[教师]通过曲线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得到的信息
[教师]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把它与其他曲线画入同一个坐标系中?
[学生]熟石灰的溶解度太小。
[课件]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提炼新知,反思小结
[课件]收获乐园
[课件]本节课知识体系
[课件]小小研究生: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浮出水面呼吸?板书设计:§ 9-2溶解度
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符号“S”
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