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一轮哲学生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0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 典题例练
考点一 物质 考点透析
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 区 别 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 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表现
联 系
(1)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2)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 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 (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 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 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 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 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考情 分析ຫໍສະໝຸດ 规律 1.从考查内容 上看
(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频考点主要有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 客观性和普遍性等。
试题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偶尔涉
考 情 分 析
2. 从考查形式上 看
及非选择题;背景材料的选取灵活多样,既 有各种各样的引言,又有各种各样典型事 例,如人类抵御灾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 动等。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 运动。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 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一框探究世界的本质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一框探究世界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02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Part
联系的普遍性
总结词: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总结词: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详细描述:发展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揭示了物质世界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逐渐灭亡。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物种演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等都是发展的典型例子。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观念、文化、制度等方面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结论:发展的永恒性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揭示了物质世界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永恒性
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词:物质世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
03
自然界的物质性
Part
自然界的构成
物质形态多样性
自然界的物质以多种形态存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等,每一种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元素与化合物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
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达。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物质的存在方式

高考高三一轮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高三一轮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高三一轮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引言《高考高三一轮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是高中高三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审视世界的角度。

本文将探讨该课程的重要性、学习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启发与提升。

重要性探究世界的本质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探究世界的本质也是高考考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这门课程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高考高三一轮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学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与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物质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学习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运行方式。

2. 空间与时间本单元主要围绕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展开,介绍宇宙的构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和变化、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定位等内容。

3.变与不变本单元主要研究变与不变的规律和机制。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了解到事物的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深化了对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4.因与果本单元主要研究因果关系的探究和理解。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逐渐认识到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并学会运用因果关系解答问题。

对学生的启发与提升《高考高三一轮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对学生的启发和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逐渐培养系统思维的能力。

系统思维是将问题整体化、综合化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关联性,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探究世界的本质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世界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全球视野。

3. 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学习探究世界的本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高三一轮复习总结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总结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14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 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物质离不开运动),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观。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 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物质载体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15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具体物质形态
? 物质
3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客观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 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 外。
2、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指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和物质具 有同一性。
20
1、(2015年江苏卷)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 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③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④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3、2014年5月8日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出 现强降雨天气,广东、湖南等省约52.68万人 受灾,倒塌房屋1 400间,紧急转移5.33万人 ,受灾农作物22.83万亩。材料告诉我们
12
• 5、 (2014·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13
1、哲学的运动概念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 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物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正确回 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深度思考1.“嫦娥三号”发射要求很高,必须零窗口准时发射,精确到秒,一点也不能推迟,才能实现对接。

这说明①②③。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自然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示: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其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人类社会产生后,自然界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不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2015年9月29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了解到,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将于今年12月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择机发射,目前已进入发射前100天倒计时阶段。

据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介绍,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宇宙25%,暗能量占70%,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5%。

材料中的“暗物质”与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是一回事?提示:(1)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材料中的“暗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从第四课开始,学生将正式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

四五两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的内容,分别讲授物质与意识。

第四课的讲授内容一句话概括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四课一框是围绕世界的物质性这个概念进行的。

重点难点是物质的概念的理解,其次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理解。

以第四课一框的教案为例,我谈谈自己教案时的一些方法和思路。

一、体系把握授课时先从总体上介绍本单元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从总体上对一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把握。

主要采取讲授法,同时结合教材页的表格内容进行,以加深印象,并培养学生读图表意识。

二、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唯物主义的发展的三种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可以找同学分别回答,并找出三种形态的共同之处。

用问答法,并引导学生思考三种形态的局限性的共同之处是关于物质的理解。

从而引出本框题最核心的一个概念:物质。

三、解读物质的概念这里运用讲授法和和设置问题讨论法。

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概念解读课分为点()对“客观实在”的理解:第一,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第二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

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

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这点不容易理解,可以举个例子(对应唯心主义的观点)()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理解: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对容易理解,可让学生谈谈认识最后总结概括。

()对“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理解: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所感觉。

可以结合不可知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对“特性”的理解:“特性”是指一事物具备的,可以使自身和他事物相区别的独特之处。

201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解析

201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解析

知识主线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考纲呈现
备考提示
1.辨析实例,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说明世界是物 (1)自然界的物质 质的,物质是 性 运动的,运动 (2)人类社会的物 是有规律的 质性
2.解析客观规 2.哲学的运动概念 律是可以认识 (3)运动和物质的 和掌握的事例,关系 印证人们在尊 (4)绝对运动与相 重客观规律的 对静止 基础上,能够 3.物质运动的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 (5)规律的概念 性,自觉地把 (6)规律的客观性 握客观规律 和普遍性
明确世界物质性的五种表述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统一于物质。 (5)世界是物质的。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 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
(2)方法论要求。 ①不可随心所欲: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
预习检测 1.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 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一观点( ) 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一元论”的泥潭 C.认为意识能够创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解读 1.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探讨世界的本质,引导学生理解如 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 探讨主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 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系统展示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本体论(世界的本质)和认识论,全面科学地回 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5哲学一轮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015哲学一轮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哲学生活一轮复习
第四课
课前准备:
探究世界的本质
对照第四课导学案巩固“考点落实”1-3
一、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
辩证唯物论(四、五)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历史唯 学 物主义
辩证唯 物主义
认识论(六) 联系观(七) 发展观(八) 矛盾(九) 创新(十) 社会历史观(十一) 人生价值观(十二)
唯物辩证法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 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 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 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类别 辩证法
形而上学 相对主义
四是
四不是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 有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区别:人们不能改变、改造、创造、消灭规律;人们可以 建立、创造新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根据固有联系。
二、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
3、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意识的本质——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 为人类谋福利。
04 世界的联系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内部的联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形 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人类社会内部的联系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广泛 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02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要点一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 的规律。
要点二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 生。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 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唯心主义可以避免我们陷入虚幻和空想的境地,更好地把 握现实和未来。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坚持用联系、 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和片面 的观点。
坚持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律 ,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形而上学 可以避免我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真相。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 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 在认识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 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 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理 论指导实践。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 3 759.39 米,有力
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 )
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 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典题例析
(2011· 高考浙江卷)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 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
3.哲学的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
(2)唯一特性:是 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
物质性

【警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还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物
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等。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 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典题例析
(2012· 高考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
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
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 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 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
和过程。
固有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 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 物质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警示】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表现,离开物质

2015一轮复习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015一轮复习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 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C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 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 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
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 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 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 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项 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 B项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 系等;C项体现了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 用原理;D项体现了规律的 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 为转移的。故正确答案是D。
考点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下列哪些属于பைடு நூலகம்律?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地震预报 由于人类对地震规律的认识, 人们根据地壳运动的状况,推算出可 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区域,大致发生的 时间和震级的大小,并结合历史资料 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作出大致的 地震预报。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 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 过程中改造规律

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 创造等词语 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 3. 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4. 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的制约。
在做涉及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 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 以创造(改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 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等说法, 都可以直接排除。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 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 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 性,入选。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思辨明理
1.规律是联系,联系是规律。 2.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规律就是规则、定律。 4.规律有好坏之分。 5.规律是永恒的。
6.人可以利用规律,所以可以改变规律。
(1)规律是一种(固有、本质、必然的)联系,但联系 未必是规律。
(2)哲学上讲的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
课堂小结 1.四个概念。
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2.两组关系。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3.两个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温故知新
世界的 物质性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 质的世界
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 使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 相符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学的观点。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认识 运动 把握 规律
实战演练(自主探究5分钟)
每年国庆阅兵之时,天安门上空晴空万里,蓝天 白云清晰可见。为了这美好天气,据悉,从9月 30日,处于北京外围地区的内蒙古、山西进行了 提前降水作业。如果在10月1日7时,北京西南部 和西部地区涌现对流云团,为确保天安门上空无 降水,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专家会紧急 确定火箭消云减雨作业方案,并于7时30分开始 连续实施四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射火箭弹 400多枚。并通过雷达回波显示云团强度,达到 理想作业效果。 请运用人与规律关系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适 当分析。(10分)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人类社会 物 的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质的固有 静止的含义 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运 动 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有规律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的
乘胜追击
1-6 AAAADC
课堂小结
1、我学到了什么
2、我还有那些疑问
自然界的 物质性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的含义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人类社会 物 的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质的固有 静止的含义 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运 动 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有规律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的
方法总结
一、审题
1、审材料:抓住中心思想、关键词句 2、审设问: (1)考察的知识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明确设问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修学习要求】【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知识点梳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4、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及其,也具有。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5、物质是,并能的客观实在。

【考点过关】○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实战演练单项选择题1、(知识点2)在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主旨就是强调人和自然的亲和。

这一思想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优美的山林景色和自然意趣就构成其园林美的核心,顺应自然、模拟自然、表现自然就成为其园林审美的主导精神。

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无论是利用自然还是改造自然都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人对自然来说是渺小的C、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返朴归真D、人类不应该改变自然界2、(知识点2)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首要问题是()A、承认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利用自然、改造自然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D、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3、(知识点2)(05江苏)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知识点2)(06江苏)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特征
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 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
规律的特点: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 律 的 客 观 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注意1:规律与规则的区别 注意2: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运动变化中把握 规律。(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 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太阳系模式图
大雁南飞北返
青蛙冬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00 保 持 80 百 60 分 数 40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 人类。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 变害为利(如:三峡 大坝)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 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 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 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 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 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 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 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按客观规 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 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世界是物质的 2、物质是运动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突出表现在为不可违抗性,否则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客观规律)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 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 有规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核 心 突 破
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提示
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
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 征, 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 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核心考点一
形态是抽象与具 体、 普遍与特殊的 关系, 不是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
命题探究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②④ D.③④
核心突破
B.①③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变式训练 1
美国斯坦福大学宣布, 他们用金属镝造出世界上
第一个双极量子费米子气体。 研究人员认为, 该费米子气体 兼具晶体和超流液二者看似矛盾的特征, 是一种全新的量子 物质形态。这一事实说明 A.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B.科技的发展使物质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物质的根本属性 D.人们可以改变物质并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 ( )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变式训练 2 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 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一观点 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一元论”的泥潭 C.认为意识能够创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 ( )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核心考点二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解 析
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 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 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④当选;
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 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当选。
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 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 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核心考点二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 来, 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
( D ) 就缩小它的面积, 这说明事物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B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 干的主旨;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C 错误, 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 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拓展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 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核心考点二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命 题 探 究
考点突破
主干构建·精要概览
人的意识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 客观物质性 社会 变化和过程 固有的根本属性 承担者 无条件 永恒 有条件 暂时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本质 固有 人的意志 创造 固有的规律 客观规律 利用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核心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考 点 梳 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 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3.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 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 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 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 在于它的物质性。
核心考点一
)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②④ D.③④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B.①③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命题点 1 典例 1 物质概念 (2010· 海南高考)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
解 析
“物质” 和 “事物” 即物质与物质具 体形态, 他们都是 客观的,③不选; 物质与物质具体
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 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 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A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A.①②
核心考点二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命题点 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典例 3 (2011· 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 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 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 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A.①② B.③④ (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②③ D.①④ )
动态发布 2012· 江苏高考,27 2011· 浙江高考,27 2011· 江苏高考,26 2010· 天津高考,10 命题特点 结合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等具体材料考 查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 由于唯物论的相对静止观点与唯物辩 证法的发展观点、 矛盾观点紧密联系在 一起,高考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考查, 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加以联想。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表明物质 是形成宇宙万物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属于唯物 主义观点,A 正确。
B、C、D 是对题干中康德观点的错误理解。
答 案
A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核心考点二
考 点 梳 理
离开物 侧重强 质谈运 调运动 动会导 离不开 致唯心 物质 主义
核心考点二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静止的关系
运动 宇宙间一切事 区 别 性质 含义 物、现象的变化 和过程 无条件的、永恒 的和绝对的 静止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 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 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 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 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 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命 题 探 究
动态发布 2011· 江苏高考,24 2010· 海南高考,18 2009· 海南高考,20 命题特点 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物质 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 试,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 题,也有主观题测试。
核心考点二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变式训练 3 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 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 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 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 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 )
物质是运动的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 物质,运动是 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本属性和存在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方式 运动的物质 物质固有的根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物质离不
核心考点二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任何运动都有 运动是物质 自己的承担者 的运动,物 或者叫载体。 质是运动的 离开物质载体 承担者 的运动是不存 在的
大一轮复习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三十三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展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 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 遍性。
主干构建 错题诊断 热点聚焦 练出高分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美国斯坦福大学制造出双极量子费米子气体,体现了 A。 B 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 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 D 错误,人们不可以改变或创造物质。
答 案
A
核心考点一
考点梳理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命题点 2 世界是物质的 典例 2 (2011· 江苏高考)荀子说: “天不为 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 辍广。”这句话表明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