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献校勘学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浅谈关于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文献学研究的深入,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已经成为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校勘学、目录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校勘学的定义校勘学,是指根据文献的演变、流传和整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必要的后勤工作。
校勘学为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音乐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支援,帮助人们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而在音乐领域中,校勘学主要是指校勘音乐古籍和文献的过程。
音乐古籍是指音乐相关的古代书籍资料。
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可以从古代书籍、文献中找到有关音乐的内容;其次可以将音乐古籍按时间和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就是通过对音乐古籍的比较、补充和校勘,逐渐改进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并加深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指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编制目录、撰写附注和书目以及形成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科学。
通过目录学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图书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并为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音乐领域中,目录学主要是指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写音乐目录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三、校勘学与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相辅相成,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音乐文献的研究中,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是相互结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音乐文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
校勘学和目录学的主要学科内容包括:1、校勘音乐古籍: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就是找出古籍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等。
同时,还要进行音乐文献的比较、补充、整理和校勘,以便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校勘学名词解释
校勘学名词解释古代读书人为求得正确的古籍文本,往往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校勘工作。
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校勘原则,后世学者认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原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校勘学。
一、校勘原则校勘要遵循校勘原则,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古籍整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保存古代典籍文献的原则(核心)。
即将原始文献进行科学整理。
(2)维护历史真实的原则(3)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4)整理科学规范的原则二、校勘方法1、三校法:是校订、补订、改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是指用三种版本的文献对同一部古籍进行校订补订,使之完全符合各自的文字面貌。
2、四校法:是校订、改订、重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四种方法:对初步定本、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进行反复校订。
3、五校法:是指对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初步定本、改订本进行五次校订。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三、校勘分类1、卷校法。
按照古籍所用纸张的优劣分为四种方法:残叶卷校法。
以古籍散叶片为卷,主要依据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来推知其原本的文字形体,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卷校。
朱墨卷校法。
主要是利用朱墨两色不混的特点来纠正讹谬。
清徐文靖《说文解字义证》的卷校。
写本卷校。
对于写本而言,主要根据书卷页面的格式及其形制来校读原本,再参照别本补足别卷错误。
2、句校法。
主要用于古籍的句读。
清姚振宗《越缦堂读书记》的句校。
主要利用句子的句读来考释古籍的词义。
清吴任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句校。
采用句读来校订文本。
清王筠《古文释义》的句校。
主要是利用句读来校订古籍的文字。
3、章校法。
主要依靠古籍文字自身的因素或者文字外观上的内容来进行校勘,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章句,也就是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章节之间进行对比;二是字词,即在相关的句子当中同一个字、词有不同的用法;三是文意,即对于古文来讲有没有歧义。
清阮元《校勘学释例》的章校。
用于文字的异同、注文的是非。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中国古典文献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释义: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 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 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 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 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一)“校勘”释义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六章 文獻的校勘
《汉书· 艺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 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 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 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 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史记· 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
彭叔夏校勘三原则:沿袭错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轻改。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造成讹文原因分述: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Eg.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i)”。《广雅》:“匃,与也。”《汉纪》“出 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 “匄(gài)””,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 “自” 。
(一)“校勘”释义
文献校勘学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二字为“进去”二字,三行第十一、十二 字亦为“进去”二字,抄录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二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之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疏疏散,也不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 起麻黄、石膏、枳实的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 的那才开的白海棠是的,我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 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的家坟里的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们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空心子的。”麝 月笑道:“野坟只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不 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你成?最讨人嫌的是杨树,那么大树,只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五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 页) 乱响,你要偏比他,你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 1352 页)
义似抄脱
意义近似,对理解几本无影响的情况下,抄脱双音节词、多音节 词、词组的尾字,或几个近义词之一等。 例:《汉书 · 朱云传》 “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 余。”王念孙校云:“‘佞臣一人’下原有‘头’字,而今本脱 之。”
繁复抄脱
因词句繁复造成抄脱,往往见于行文累赘,或论述某一问题多方论证, 不断重复同一句式的情形 例:《淮南子 · 说山训》 “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为有为 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魂曰: ‘吾直有所遇之耳。’”王念孙指出:”‘何得而闻也’上本有‘魂曰 无有’四字,魄问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故魂答曰:‘吾直有 所遇之耳。’今本脱此四字,则义不可通。“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可使史料内容正确 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和基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五.校勘的原则 (一)存真复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校书之 难》一文中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 伪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 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 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 分,„„乃至不可理。何谓底本?著书者之 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三.校勘的内容 古代史料讹误举例: 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 写,鱼成鲁,虚成虎”。 唐·马总《意林》:“书三写,鱼成鲁, 帝成虎”。 《太平御览》卷618:“《抱朴子》曰: 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讹文 讹文或称误文。校讹文即校错别字。 例: 《韩非子·十过》:“禹作为祭器,黑 染其外而朱画其中”。 “俗书漆字作柒,因讹而为染”。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标注方法: 1.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某本作某”。 2.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3.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4.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5.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到了清代,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校书 对象有了明显区分,校勘逐渐取代了校雠, 成为校正古书文字的专称。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校勘”的两层含义: 广义:包括目录 、版本、校勘等内 容。 狭义:专指校正古书文字。
第六讲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清代学术概论》)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文献学 校勘举例
1、《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伪史类著录:萧方《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萧方等:性爱林泉,特好散逸。
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
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
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
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
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
举手惧触,摇足恐堕。
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
所撰三十国春秋及笃静子行于世。
2、有人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四句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原来就有的,你的看法?其一,添加说。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认为“小姑始扶床”与“今日被驱遣”为后人伪附,因为二三年的时间小姑就如我长,于事理不合。
又认为以上四句见于唐顾况的《弃妇行》,因此怀疑本篇四句为后人所添,故应删去。
其二,夸张说。
“‘始扶床’,刚能扶着床走。
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
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的快。
”一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句,焦仲卿说“共事二三年”,即谓时间不长,只有两三年时光;二是焦妻自称“新妇”,新嫁之女,或出嫁时间只有两三年未生育者,才叫新妇,时间长了,如何还叫“新妇”?!三是焦妻被休回家后不久,“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这个县太爷的三公子,“年始十八九”,如果焦妻年龄较大,县太爷的十八九的三公子如何看得上她呢?!这首诗的字句,各本颇不同,文词也有费解的地方。
最可怀疑的便是,前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后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在二三年中小姑决不会由扶床而走的孩子,骤长至与新妇同长。
即以二三为相乘之数,言新妇在焦仲卿家已六年,而六年的时间,也不能使小姑由扶床而走,而长至如新妇之长。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要点二
地方志的校勘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大量涌现,同时也需要进行校勘工 作。
近现代的文献校勘发展
西方传教士的校勘工作
近现代,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对 古代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和翻译。
VS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献校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献 整理和校勘工作,包括《二十四史》和《 清史稿》等。
04 文献校勘的实践与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您的观看
注意版本的选择、重视校勘记、正确处理校勘成果、注意校勘的局限性。
03 文献校勘的历史与演变
先秦时期的文献校勘
甲骨文、金文的校勘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整理和比较,纠正错别字和异体字, 恢复原始文字。
《诗经》的校勘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经过多次整理和校勘, 形成了多个版本。
汉唐时期的文献校勘
针对《中华民国史》中的一些史实错误和数据不准确问题,通过查阅档案、报刊等资料, 进行校勘和修正,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毛泽东选集》校勘
对《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些文字错误和遗漏内容进行校勘和补正,确保了文献的准确性 和完整性。
校勘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01
提供准确资料
通过校勘可以纠正文献中的错误 和遗漏,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准 确和完整的资料。
校勘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校勘标准,促进校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校勘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校勘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校勘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水平。
学科交叉与融合
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校勘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文献校勘学
1.什么是校勘?特指对古籍篇章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由于自然和认为原因,古籍存在各种讹误,而通过搜集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及其他相关资料,比较其间的异同,审定正误,力求最大限度恢复古籍本来面目,就是我们所说的“校勘”。
2校勘的原则校勘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最终目的,根本原则为存真复原。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讹谬,而不是替作者改文章、出修订本,也不是从规范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正字。
3.古籍讹误的原因古籍历史久远,多经损失散亡,如火患、战乱等古籍流传中因传抄刊刻、辗转致误后人对古籍任意增删改乙,造成错乱4.校勘与校对校对是书刊出版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校勘则是古籍整理的一项专门工作。
校对过程中,原稿具有绝对的权威,是判断文字正误的唯一标准和依据,工作是单向的,最终目标是校样与原稿达到完全一致。
校勘则是在古书原稿、原版不存的情况下进行的,用于比勘两个或多个版本之间的相互平等、不存在绝对权威,因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任何差异都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考证来解决。
5.什么是“伪书”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者内容存在假造成分的古籍文献。
作者不真:文献上明确标明的作者(编纂者、序跋撰写者等)姓名是不真实的年代不实:文献中所标记的产生年代是不真实的,或者文献中出现了某些晚于其所标记的年代的内容内容造假: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加入某些不是它原本具有或者应该具有的内容,也包括借助某些旧有图书文献(多亡佚)名称而编造的新的内容6.辨伪广义:对一切存在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去其伪。
狭义:辨识文献的真伪,既包括将那些伪作的图书文献从众多文献中挑出来;也包括将个体文献中那些不属于它的篇章和文字辨识出来;有时还包括将文献中记载失实的部分甄别出来。
同时辨伪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确认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为文献确定归属,有时也称“辨真”7.辨伪的方法1.从授受源流上辨伪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5.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6.从文体上辨伪7.从文章风格辨伪8.从特殊词语的起源辨伪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10.从因袭上辨伪11.从称引上辨伪12.从佚文上辨伪13.从史实先后辨伪14.从称谓上辨伪15.从制度上辨伪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17.从本书与作者思想观点矛盾辨伪18.从被依托者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于本书矛盾辨伪20.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第五讲+文献的校勘
2、校勘的功用
主要功用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 符合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①读书治学只有根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 书面材料,方能得出正确或较为正确 的结论,而这样的材料需要通过精审 的校勘。
②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简言之,所谓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 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 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 学。
校勘又称校雠,《风俗通义》解 释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 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 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校雠的原意 就是校勘,但校雠事业并不限于校正 文字,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全面 的治书之学,即校雠学。
(三)衍文
衍文,又称为"剩文",是指古籍在流 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1、抄刻致衍
(1)涉上下文而衍 (2)涉注文而衍
(3)因误重致衍
2、妄加致衍 (1)不明训诂妄加 (2)不知通假妄加 (3)不懂语法妄加
3、错简致衍
(四)倒错
倒错,是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从倒错的形式看,主要有错简和倒置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但都 属于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1、抄刻致误
(1)形近致误 包括一般的形近而误、古文形似而误、篆
书、隶书、草书形似而误、俗文形似而误等原 因。 (2)因音致误
①音同而误 ②音近而误 (3)文字相近致误
①偏旁类化②误增偏旁③偏旁移位④分字 致误⑤合字致误⑥涉上下文致误
2、臆改致误
(1)不识古字误改 (2)不懂古音误改 (3)不知古义误改 (4)不明语法误改 (5)不知专业用语误改
校勘学——精选推荐
校勘学第⼀章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第⼀节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校勘:⽐较审定,专指古籍的校勘。
即把⼀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较它们的⽂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第⼆节校勘不是校对校对:书刊出版中的⼀项专门⼯作,如专家们对《⼆⼗四史》进⾏校勘、分段、标点,属于古籍的整理⼯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达到⼀致⽆误,这就是出版⼯作中的校对。
校对是指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校勘:需要搜集各种版本,⽐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考证原稿⽂字语句,判断正误。
甚⾄需要在没有直接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求对错误、疑难作出符合原意的判断,同时⼜不可替古⼈修改⽂章。
第三节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形式:校对刘向《别录》:“⼀⼈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持本,⼀⼈读书,若怨家相对,故⽈雠也。
”内容①发展之⼀:校勘搜集不同版本,⽐较⽂字异同,订正错误,清除重复,审定篇章次序,完成⼀部可供缮写的稿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供刊印出版的整理好的稿本。
前⼈使⽤校雠⼀词,更多指校勘。
刘向《列⼦叙录》:“所校中书《列⼦》五篇。
⾂向谨与长社尉⾂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向书六篇,⾂参书⼆篇。
内外书凡⼆⼗篇,以校除重复⼗⼆篇,定著⼋篇。
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诸篇。
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
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书可缮写。
”②发展之⼆:校雠:指整个古籍整理⼯作,包括古籍分类、⽂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撰⽬录。
《汉书·艺⽂志》:?(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传说,皆充秘府。
⾄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夫刘向校经传、诸⼦、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技。
每⼀书已,向辄条其篇⽬,撮其旨意,录⽽奏之。
文献的校勘2010
敦煌曲子词中有《浪涛沙》一首,其首句,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敦煌曲》 均作“五里竿头风欲平”。任二北《敦煌曲 校録》改作“五里滩头风欲平”。 潘重规《敦煌词话》分析,根据伦敦斯2607 号卷子,作“五雨竿头风欲平”,敦煌写本 中“雨”“两”往往不分,所谓“五两”是 古人测候风力的仪器,系于旗杆之巅。所以 此句应作“五两竿头风欲平”。
《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使黄河如带,泰 山若厉。” 王念孙《读书杂志》校云:“黄”字乃后人所加, 欲以黄河对泰山耳。不知西汉以前,无谓河为黄河 者,且此誓皆以四字为句也。… …《史》表无 ‘黄’字,如淳注《高纪》,引《功臣表》誓词云 ‘使河如带,大山若厉。’此引《汉》表,非引 《史》表也。而亦无‘黄’字,而‘黄’字为后人 所加甚明。
文献的校勘
校勘与校勘学:
古籍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文 字上的讹误。用不同版本或其他资料通过比较或推理, 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讹误,此为 校勘。研究校勘的科学就是校勘学。 校,本义是“木囚也”,有比勘核对之意,引申指考 核校订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勘,“校也”(《说 文》)。 校勘一词出现于齐梁,此前有“校雠”一词,涵义颇 广,包括目录、版本、校勘等内容。 到清代,一般用“校雠”表示较广的涵义,用“校勘” 表示校正文字。
(二)本校法。 《校法四例》云:“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属 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 本校法是在对全书内容、体例包括作者情况深入 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本书前后互证进行校 勘,以发现矛盾之处。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江州《陶靖节 集》末载:宣和六年,临溪曾紘谓靖节《读 山海经诗》,其一篇云:‘形夭無千歲,猛 志固常在。’疑上下文义不贯,… …此句为 ‘刑天舞干戚’,因笔画相近,五字皆讹。”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一、引言中国音乐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等。
而音乐文献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勘学和目录学。
本文将从面向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方法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和目录学方法进行浅析。
二、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方法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勘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音乐文献的传世版本进行考订和校勘,以恢复和重现原始的音乐文献。
勘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音乐文献收集音乐文献是勘学的基础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收集音乐文献,包括古代音乐谱、音乐理论书籍和音乐历史文献等。
此外,对于已经散失或流传较少的音乐文献,还可以通过采访和调查等方式寻找。
2.整理音乐文献整理音乐文献是勘学的关键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将收集到的音乐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建立起完整的文献库。
在整理过程中,需要对文献的篇章序列、篇名、作者、撰者、版本、传世记录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出版。
3.考订音乐文献考订音乐文献是勘学的核心任务。
通过对音乐文献的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文献的正确版本。
考订的主要内容包括纠正文献中的错误、明确文献中的模糊之处、补充文献的缺失之处等。
考订需要准确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方法,以确保考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校勘音乐文献校勘音乐文献是勘学的重要任务。
校勘是指对音乐文献的文字、注释、符号等进行校对和矫正。
通过校勘,可以修复音乐文献中的文字错误、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模糊的记谱法等,以确保音乐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三、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方法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编纂音乐文献的目录,以方便研究者查阅和利用音乐文献。
目录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编制音乐文献的目录编制音乐文献的目录是目录学的基本任务。
中国音乐文献学家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和编目规则,将音乐文献进行分类、组织和编制目录。
6文献校勘
6文献校勘第五讲文献校勘古典文献学,包括版本、目录、校勘、标点、注释、今译等多项内容,但其中校勘是文献整理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其它整理工作的基础。
古书在刊刻流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个层层叠加的构成,会产生种种讹误,使人难以读懂。
只有经过认真校勘,发现并改正已有的错误,原文才能文从字顺,才可以顺利阅读,为古籍整理的其它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否则标点、注释等工作也会随之而错。
另外,掌握一点校勘学知识,不仅是从事古籍整理工作所必需的,也是一切需要利用古籍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关于校勘的界定校对、校勘和校雠的区别:所谓校对,一般是指按原稿核对抄件或校样,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
一篇稿子请人抄写完毕,或者让人打印出来,要和原稿核对一下,看有没有错误,这是校对;一部书稿,由出版社交给印刷厂,由排字或照排人员排版,印出校样后也要和原稿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无错误,这也是校对;校对一次不行,还有二校、三校。
校对是图书、报刊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所谓校勘,是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它的方法,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校对和校勘有同有异。
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不同点表现在:第一,范围不同:校对是出版部门的一项工作,凡是经这个部门出版的图书、报刊,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不管是作者的新作,还是再版重印古籍,只要是重新制版的,均需要校对。
第二,有无原稿的不同:校对有明确可靠的底稿作为判定正误的依据,凡是与原稿不一致的就是错的,不用校对人员通过考证去判断是非。
古籍则不同。
明代以前的著作,原稿全部失传了,只有个别明朝人的著作和少量清朝人的著作存有原稿,也就是说,古籍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稿,也就不能像出版今人的著作那样根据原稿校对。
第三,难易程度的不同:校对工作虽要一定的知识,但因有原稿作依据,难度远不及校勘。
校勘学概述
——12历史 学号
王夏艺恋 120301093
校勘的概念
1、校 许慎《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 ”即以木羁人也。引申之,则有校核、比 较之意。 2、勘 顾野王《玉篇》云:“勘,覆定也。”
校勘的概念
3、校勘 初校为校,再校为勘,有至数遍者。校勘之名 ,起于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云:“董生之 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
• 倒文:指古籍中字句错乱,导
致文义发生了变化,改变古籍 原貌的错误。古人勾改文字叫 “乙”,所以又习称为“乙文 ”或“倒乙”。例如《韩非子
·说林上》:“子为之是也,
非缘义也,为利也。”陶鸿庆 考证后说:“为之”二字当倒
乙。
所用方法:
(援清儒之例) 1、文字 2、词汇 3、音韵 4、句法 5、文法 6、引文
• 清人的校勘名著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 弨的《群书拾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 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 史商榷》等等。
•
钱大昕
•
• 近现代:卓有建树者首推陈垣,一九三一 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 释例》问世,该书归纳总结沈刻本《元典 章》衍、脱、讹、倒等谬误为六门四十二 例,例证一千余条,且提出“校勘四法” :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是 我国校勘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谢谢大家!
• 2、春秋
例如,《吕氏春秋·察传》云:“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
3、汉代
(1)官家校勘 西汉承秦火后,至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秋 八月,派谒者陈农访天下,搜集书籍,诏光禄大夫刘向整 理。
古典文献校勘的重要性
古典文献校勘的重要性民族古典文献校勘的重要性校勘是古典文献学中最基本的一门学问,也是民族古典文献整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不懂校勘方法,就很难读懂古代文献。
古代把校勘工作视为文献整理工作的主体,所以校勘学有时被人们当作文献学的代名词。
因为文献的校勘,是保证书籍质量的关键。
大多数古代遗留下来的各少数民族古典文献,无论是档案资料,还是古籍、经卷,大部分都是抄本,其间“衍、夺、脱、讹”等情况在所难免(衍指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脱文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也称夺文或阙文。
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讹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所以,校勘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一、对民族古典文献进行校勘的必要性任何一种古文献,经过反复传抄和版刻,不免会有文字上的纰缪、词语的脱落、橘子的增衍和缺漏等错误。
一般来说,古籍文献没传抄或版刻一次,旧的错误改正了,又有新的错误发生,有时则原来的错误还未克服,又增加新的错误。
错误的东西以讹传讹,反复多次后,是原著与重负多次的抄本之间面目全非。
所以无论对具体的古籍文献解读、翻译工作而言,还是从整个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出发,对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校勘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校勘民族古典文献的重要意义除了之前提到的传抄过程出现的错漏外,各民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方言差异,抄录者往往按其方言语音,以自己习用的同音假借字和异体字抄写,使得文献面目全非。
在民族古籍文献中,文字讹误、脱落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抄本更为突出。
即使传抄次数不多,就是与原著较为接近的抄本也难免会有讹误。
譬如早在20世纪40年代,马学良先生译注彝文《作斋供牲经》时,在几个本子相互对校时发现了许多讹误的地方。
如经文中有[dzo11la]一语,一本作[nt?o??la??],另一本则作[nts?o??la??]。
他通过校对后,取[dzo11la??]一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校法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通过对校可以发现古书中的错误,二是可以作为改正错误的有力证据,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理校法:是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运用推理就必须具有充足的理由,诸如文字、音韵、训诂、语法、历史、制度等,都可以用作理由,据以订正书中的错误,所举理由越充足,校勘的可靠性越强。
四、校勘的对象
(一)古籍文字讹误概说
1、客观上,异文: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有异文就有讹误(有版本依据)。疑误:无迹可循。
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用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用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可用同时之书校之。
例:《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闻一多《楚辞校补》:“案古言‘天有十日’,又言‘时日并出’(《庄子·齐物论》、《淮南子·本经》、《御览三》引《逸周书》),则十日同时俱出,故其为热酷烈,异于常时。此曰‘,流金铄石’,似‘代’当为‘并’之讹。”
2、有裨文献整理。运用任何方法整理古籍文献,都需要一个文字正确无误的底本,如果不先做好校勘工作,义务本位底本,从而误解误释,不仅劳而无功,甚至得不偿失。所以,校勘释古籍整理诸方法的先导。
3、古籍校勘的主要任务是订正文字和疏通词义。
二、校勘的材料依据
(一)善本:最好的本子。
(二)古注旧疏
(三)其他书的材料
(二)校勘的功用:
1、便利于读书治学。不少文史著作中存在有瑕疵,有些正是由于没有注意版本校勘所造成的。因此,通过校勘可以为读者提供较好的读本,为研究者提供比较正确的底本,使读者和研究者少走弯路。张之洞《书目答问》:“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例:《楚辞·离骚》:“乃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闻一多《楚辞校补》:“案‘犹其’二字当互乙。上文‘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质其犹
未亏。’‘览余初其犹未悔。’并作‘其犹未’可证。”
使用本校法,所校之书必须前后出于一手。先秦古籍有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同一书的文字风格也往往不同,则不能用本校法。同理,也不能用本校法校订总集、丛书、类书等。
河北传媒学院
授课教案
周次
6
时间
2011年10月7日第5——8节
章节名称
第四章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目的
掌握估计校勘的方法。
教学手段
讲授、问答、讨论。
重点
古籍校勘的方法。
难点
估计校勘的方法。
作业
教
学
内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学
过
程
第四章古籍校勘学
一、校勘释名
(一)校雠。刘向《别录》说:“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勘是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通过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产生的字句、篇章方面的错误,是进行文献和古籍整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查阅古籍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2、主观上,无意和有意之误。古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古籍在写、刻、抄的过程中,鱼鲁亥豕之误比比皆是,也在所难免。
(二)校勘通例
1、误字例:指文字错讹,也称讹。
⑴形近而误:“无图小人”误作“元图小人”。“无图”即无赖之意。“晋师三豕过河”,“三豕”当作“己亥”。
⑵音近而误:李防——李昉。“刑天舞干戚”—“形天夭千歳”
上述四种古籍中常见的讹误简称为讹、脱、倒、衍。
课
后
小
结
使用对校法,“不参己见”,“不校是非”,只是比较版本,记录异同。这种方法属于死校。例:《尔雅·释地》:“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湿。”“湿”当作“隰”,字近而误。
2、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互证,抉摘异同,判断谬误。通过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
所谓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即通过将本书前后的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此法适用于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
(四)文物材料。
三、校勘方法
(一)方法概说。
参考书目:叶德辉《藏书旧约》、余嘉锡《论学杂著·序》、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陈氏校勘《元典章》,校出12000条讹误,选取了其中1000余条,归纳总结为42条例,进而有归纳出四法,将校勘方法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二)校勘四法
陈垣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其中的《校法四例》提出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校法,对前人的校勘方法作出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已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略如:
⑶两字误作一字:触龙言——触詟。
2、脱文例:文献在传抄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甚至句、篇,叫脱文。又称夺文、阙文。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注云:十篇有录无书。
3、衍文例:原稿所无,在传写、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叫衍文或羡文。
4、错位例:原稿的文字俱存,并无讹误、缺脱、衍羡,只是文字的先后顺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倒文。若加以纠正,则称为乙正、乙转。例如:字倒:《淮南子·人间》:“家富良马”应作“家富马良”。《墨子·非儒下》:“事亲得孝,务善则美”应作“事亲务孝,得善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