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充分体现思辨性、探究性、参与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贯彻全人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1.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首要目标。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史实辨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历史论证能力等。
通过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能力,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案例分析的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和历史观点阐述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历史事实和知识。
二、强调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文化素养包括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对历史文化演变的认识等。
2.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
评价应关注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学生对历史文化事件的评价和对历史人物的还原等。
三、鼓励历史观念的形成与提升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念。
历史观念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多元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当前历史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本人在高中教学实践中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学习并推进和加深对新课程的学习,同时尝试以新课程的要求应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然,这还只是一种探索,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改革探究能力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呢?首先,要注重历史基本史实的传授。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阐述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所以,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基本史实的传授,抛开基本史实历史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只有在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才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好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形成,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能够将历史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尊重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辨析、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事实找出规律性和趋势性,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开发他们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传承的能力,包括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历史文化情感的培养和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形成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国际眼光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历史研究方法和技能是指学生整理、解读、分析和评价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的能力,能够运用研究工具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培养他们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具备较高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
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是指学生对历史发展和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和认知态度,包括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历史价值的认知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真相,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确对待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
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熟悉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和人物,并能够理解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在思维层面上,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这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在方法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史料辨析、历史考证等,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三、注重历史课程的跨学科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文化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介绍战争的地理背景和影响;结合语文学科,学习战争期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结合政治学科,研究战争对国家政权的影响等。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更新的理念与要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凝练。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任务。
历史教育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每一位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感知历史人文情感,提升其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历史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历史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主动获取、整合和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融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班级、学校或者社区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历史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摘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应该主动走近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参与新课程的实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
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让历史课堂灿烂起来,使学生爱学历史,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二者相互依存,无论哪一方受到削弱,另一方也不会得到加强,我们切不可因为在过去过分强调教师教的方式,轻视学生学的方式,而在当前的改革中,反过来又过分强调学生学的方式,而轻视教师教的方式。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揭示教与学方式之间的科学关系,特别是教的方式如何作用于学的方式?这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方式改革能否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
其次,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指整个样式的改变,其中当然涉及到方法、手段。
但有不少历史教师将教学方式的变革仅仅理解为是在教学中变换一些方法、手段而已,从而满足于在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样式前提下,使用一些新的手段或方法。
应该看到,当前所进行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指改变过去那种灌输给予和被动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这其中包括了手段、方法的改进。
最后,历史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样式,其改变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创造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是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方式变革的。
第二、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思考【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之下,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倡导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教育背景之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成效和质量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希望能对相关老师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取得好的应试成绩,在这种理念影响之下,教师往往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和记忆,师生之间很少进行沟通和交流,课堂气氛普遍压抑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取得高效的课堂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切实践行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首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此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教师要积极构建人本化的课堂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始终以温和、宽容、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力量,这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目标,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但有助于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可把教材内容和社会时事结合起来讲解历史之所以谓历史,就是因为它是过去凝固的现实,是不可再现的,这种特性一方面会拉大历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一方面会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教师再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那么会很容易使历史课堂变成枯燥无味的“念”式教学,教师在课堂唱着独角戏,学生被动地识记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么要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把教材内容和社会时事结合起来讲解便是有效举措之一,二者的密切结合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还能有效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选择社会时事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课时的相关内容时,在讲到解放军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覆灭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把它与2005年的“胡连会”紧密结合起来,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下为什么连战会说“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也不容易”,“连战的话意指什么”,这样把历史史实和焦点时事结合起来,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用时代观念来理解历史的意识和观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措施和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
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二、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要达成的目标。
应该说,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是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都要达到的一个要求。
教师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而应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尽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它是西周才确立的政治制度,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是与之有一定差异的。
笔者结合学生状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明确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王位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等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认识更深刻,恰当地理顺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
再分配给各位组员 ,每个组员思考过后写出 自己的答案 , 再
一
起讨论分析 , 最后 由小 组长总结反馈给 老师 。 通 过这 种方
式得出 的结论 十分全 面 , 学生敢于提 出 自己的见解 , 对 于一
的评 价结合起来 , 评价教 师的教学质量 的优 劣 , 促进 教师的 认识 、 发展 、 完善 , 从 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 教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 习 历史新课程改革既是历史科 目上 的一场革命 , 也是教育 的任务应是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内 , 而且对于学生 的思维 拓展 史上 的一场革命 ,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等能力应 有一定帮助 。 教师要 合理 的分配组 员 , 不 能把优生 抓住机 遇 , 与课 程改革一起推进 自己的历史教学 , 为学生 的 分在一起 , 差生 分在一起 , 要仔 细斟 酌 , 考 量学生 的优缺 点 , 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口 合理分 配 , 同时要保证活动 开展的有序性 和有效性 。 比如教
比如 , 对学生的评价 。 学 生 的学 业 成 绩 不 再 是 和 以 往 一
在讲 台上通过板 书讲解 ,学生在课桌上通过抄写笔记记住 ,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 新课标 则规定在历史教学 中必 须充 分利
样占 1 0 0 %, 它 可 以占 4 5 %或是 其他 。 学生 的道 德 品质 占一 部分 , 学生的实践能力 占一部分等 , 通过各个方面 的考察综 合评价学生 , 还可 以进行 学生之间 的互评 , 从学生 的评 价 中
、
些难 点 , 组员之间也 能互相解释 , 帮助 , 能够高效率的让学生 学到新知识 , 对于一些重 点知识脉络更加清 晰 , 有利 于提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作者:徐敏来源:《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06期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加强研究性学习,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策略历史新课程改革突出素质教育理念,高扬时代和人文大旗,倡导教学方法改革。
所有这些,都以课程标准的形式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展示出了教育由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这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灵魂所在。
一、更新教育理念1、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课改的文件精神,掌握课改的主动权。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并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改革各项文件,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新教材。
课改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能徘徊、犹豫,也不能消极地等待、观望。
我们只能积极的面对课改,研究课改,适应课改。
所有教师都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课改面前我们没有退路。
不能积极应对,就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淘汰。
须知,无论如何,都只能是我们适应课改,而不是课改适应我们。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掌握课改的制高点。
课改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捷径。
课程标准就成为我们进行课改新遵循的最主要依据。
吃透课程标准,就等于掌握了课改的制高点。
面对不同的教材版本,课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做法。
课改新形势下,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
3、请进来,走出去,多与兄弟学校交流。
通过聘请有关专家就关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意见给予我们具体的相应的指导。
对新的课程标准,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经验,通过互相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更好的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可以增加教学经验。
再者,利用网络搜索下载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本解读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历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以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现代史5. 历史专题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6.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具体建议如下: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设计的若干原则
一
3 . 创新性原则 历史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创新是一个 民族 的灵魂 , 就是要 求教师在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
中, 不拘 泥书本 , 不迷 信权 威 , 不 墨守 成规 , 以已有的知识 为基 础 ,
、
1 . 在设计理念方 面
教案展示 的知识 是客观 的 , 可以传递 给学生 , 学 生也 只是接 受 知识 的容器 , 而且 教学是课 程的传递 和执行 , 是教 学生 学 的过
程 。而教学设计展示的知识是学生与外 在环境交互过程 中构建起
结合学 习 的实践 和对 未来 的设想 , 独立 思考 , 大胆探 索 , 别 出心
裁, 提倡新思 路 、 新 问题 、 新设计 、 新途径 、 新方法 。也是符合新
课改要 求的 , 新课 程下我们历 史有 四个 版本 的教 材 , 那历 史教师 不必拘泥于某一套教材 , 可 以根据课程标 准 , 宏 观的把握 , 认真钻
决 问题 的能力 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经过一学期 的新课程学 习 设 计的教学方案 。
和新课程 实践 , 笔者体会 最深的是历史教学设 计 的必要性 和重要
性 。下面 就历 史教学设计 的含义 、 与历史教 案的区别 和需 要注意 的相关原则进行初步探讨 。
2 . 准 确 性 原 则
教师课 前通过对课 程标 准 、 教材、 学情 的分析研 究后精 心设
处 教学第 一线 的教师一方 面感受 到新 课程全 新理念 的巨大压力 计出 的教 学设计 , 它是 有 目标 、 有 准备 、 有计划 的教学活 动课程 。 和挑战 ; 另 一方面经 过系统 的新 课程远 程培训 、 专家 现场讲 座指 预设是教 师在课堂 教学前对 教学 内容 的设计 、 安排 , 它是备课 的 才知课堂教学 的 目标 ; 有 了预设 , 才知 导 以及 自身不断地 学 习、 实践 和反思 , 笔者 也深切体 会到无 论是 重要组成部分 。有 了预设 , 自身 的教学方式 、 教学艺术 , 还是 学生的学习方式 、 分 析问题和解 课 堂教学 活动展 开的顺序 ; 有 了预设 , 才知教 师是否完 成 了预先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进步。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本文将介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1. 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和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故事,而是多种声音和视角的交织。
历史课程应该涵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不同历史视角的能力。
3. 教学与学习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与学习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知识的共同探究者。
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和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 实践与体验的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与体验的融合。
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学习过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的魅力。
教师应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览、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场景和文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
5. 信息和技术的运用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和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信息和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图书馆查询、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
6. 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和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高中历史教育成果也尤为丰富。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课程目标等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使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并且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和教辅。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2.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注重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5.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
改革传统单一的历史学业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①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高中历史教育的课程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有以前单一的对知识的掌握,现在还着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多元、开放、探究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为本的个性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历史领域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信息、理性对待问题并提出合理观点的重要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审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并拓展课堂所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同时,历史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意识,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李本梁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李本梁发布时间:2021-10-10T10:08:29.301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8月作者:李本梁[导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在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后似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旧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为教学质量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与教学理念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发生理念转变,并运用转变是本文探究的重点内容。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李本梁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在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后似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旧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为教学质量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与教学理念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发生理念转变,并运用转变是本文探究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转变一、引言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未充分意识到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去生硬地死记硬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而教学理念的引入,将扭转课程的这一现象,带来新的变化,有效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除了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外,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理念引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性互动。
二、从重视历史知识到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然后培养历史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史观,这种方法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存在着漏洞,它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忽视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对这方面做出了修正,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强调总结,思考的重要性,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兴趣,不再是单纯的历史解读,而是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通过历史来进行育人,重视知识的传授也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历史教学更具目标性与可实现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习的 “ 主人 ” ,学生 才 能真正 体 会学 习 的乐趣 ,得 到精 神 上 的 满 足 和能力 的提高 。 2 、因材 施教 ,尊重 学生 的个性 差异 。
“ 世界 上 没有 两片 完全相 同的树 叶” ,学 生是 有差 异 的 ,
其次 :多媒 体教 学利 于将 较多 的知 识信 息 的不 同形式 ,在
大工 程” ,适 应 新课 程改革 的教学 理念 ,我 们必 须优 化教 学 策 略 和方 法 ,努 力 实 现 新课 程 理念 在 具 体 教学 实 践 中的 微 观 应 用 ,解决 “ 如 何 教 ,怎么学 ”的 问题 ,使 学 生能 比较 容 易的 融 入 教 学过 程 中去 ,成 为教学 的 “ 主 人” ,这对 于提高 历史课 的
多 。运 用 多媒 体 教学 ,可充 分 利用 其声 、色 、形 、像 ,创设 与 教 学 内容 相应 的 历史情 景 ,诱 发学 生 的好 奇 心 ,激发 其学 习兴 趣 、调 动 他们 的 学习热 情 ,从 而提 高了学 习效 率 收 到 事半 功
倍 的效 果 。例 如 :在 讲 《 秦 朝 的 统 一 》一 节 时 ,首先 以影 片 《 英雄 》中秦 统一历 史 必然 性 和深 远影 响 的内容 通过 多媒 体 展
作为 学 习主 体 的应有 地 位 。新 课 程理 念 下 ,上 课 不再 是教 师单 向的 教学 模 式 ,而是 师 生互 动式 的一 项 活动 。在 这种 教育 模式 下让 学生 成 为历 史课 堂 的 “ 主人 ” ,为此 ,首 先要 求 教师 在教
学过 程 中必 须改 变原 来 的教 育观 念 ,才能 探索 出一条 更适 合学 生需要 ,又 能真正 挖掘 学生 的各种 创造 潜能 的教学模 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新课程强调,教学与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离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
现代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
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历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实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历史教师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刨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在传统历史教育观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即强制学生接受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注重对历史的大思考。
探究性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现,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
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人城乡人民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以点辅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
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三、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突出以下几方面
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的传统模式。
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
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技能竞赛、安全分析、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主题研究性学习、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
从书本历史走向社会现实。
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可以从高高在上的学院历史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融和生活。
借助书本历史,关注身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的评价应该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程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学习中积累的成果资料,以及从学生成绩的纵向对比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