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期望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得到了广泛关注。
期望效应是指个体对待某个人或某种现象时期望的成功或失败对结果产生影响的现象。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
如何正确运用期望效应,对于小学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面期望效应的应用1.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期望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期望。
正面期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教师应该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挑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2.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水平。
对学生期望较高的教师会更加努力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同时,教师还会不断寻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正面期望也可以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得以应用。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消除负面期望效应1.避免标签化和固定观念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需要避免对学生进行标签化和固定观念的评价。
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败就对其下定论,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努力。
消除固定观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
2.重视个体差异并提供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风格都不同,教师应该重视个体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需求,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3.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消除负面期望还需要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不着急,语言需要品味
不着急,语言需要品味语文教师应该放平心态,学会等待,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期望效应(又名皮革马利翁效应)具体是指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学生了解到教师期望他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同时体验到老师对他的信心和师爱,从而产生信心,获取力量,积极实现老师的期望,取得学习等各方面进步的一种教育心理学现象。
人们的表现往往与别人对他们的期待相一致,赏识、信任、赞美、鼓励的力量促使人更加优秀。
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教师妥善使用教师期望效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形成,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期待效应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法。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教学中老师出示了这样几个句子:1. 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2. 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
3. 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
学生读完以后,教师问:“读了这三个句子,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沉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同一人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王子布鲁斯”、“布鲁斯王子”、“布鲁斯”,读起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一下子还真没说出来。
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全都糊涂了。
本来气氛活跃的课堂一下子沉闷下来。
)老师看到学生沉默,没有着急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说:同学们,不着急,语言需要好好品味,咂摸。
我们再读一读,讨论一下。
我知道你们能想到好多让老师意料不到的答案,你们说是不是?学生们齐答:是。
学生们接受了任务和老师的期望后,兴高采烈开始按照小组开始朗读和讨论。
充分发挥想象,在组内七嘴八舌地猜测和议论了起来。
老师说:现在咱们分享一下成果吧。
一组发现:三种不同的称呼叫法不同。
有的直呼名字,有的把身份也加上了。
二组补充:不同称呼给人的感觉不同,直呼名字的给人感觉很熟悉很亲近,把身份放名字前叫,让人知道布鲁斯是个王子,把身份放到名字后面,使人更注意是哪位王子。
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反思
所谓 “ 预测未来发展 的测验” 。测验后 ,他们从各班 中随意 抽取 了 2 %的学生 ,将他们标 为 “ 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0 最 , 将名 单交 给了他们 的老师 ,并 叮嘱他们务 必要保密 ,以免 影 响实验的正确性 。一年半后 ,当他 们再 次对该校所选 的 学生进行智能测验 时 ,发现被标为 “ 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
2 2
度 ,那么 ,就会 对他们期 望低 ,表现在态度和行 为上 ,教
如果教师 只是一 味地给学生提 出种种的期望 与要求 ,而忽 视及时鼓励与 指导学生 的话 ,最终将会使学 生丧失进 取 的
热情 和勇气 ,表现 出对教 师期望不 理不 睬 的态 度和 行为 。 此外 。由于期 望效应 的实现 是一个长期 的、不断变 化和发
不是零 ,每个 学生都是发展 中的人 ,不 单凭学生 的学 习成
绩 和表现来做 出能否成才或是否有 出息的预言 ,相信 只要 为他 YCI F' j. 造条件 ,所有学生 的潜能都会 被开发 ,那 么教师
就会对每个 学生抱有 积极 的期 望 ,促 进所有 学生 的发展 。
师的热爱和期望 ,变得更加 自尊、 自爱 、自信 、自强 ,从
说引入到 教育学和心理学 的研究领域 ,并做 了一个 经典的
实 验 。他 们 在 一 所 小 学 16年 级 各 选 了 3个 班 的 学 生 进 行 -
影响 。教师对学生 的积极期 望能促进学生 的发展 ,这种效 应 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并 在 日常教育实 际生活 中 自觉地
加 以运用 。但是 ,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及 其对学生 的负
拥有 这样 的教育理念 的教师在采取期 望艺术 的时候 必然能
取得更 多的正面效应 。其次 ,教师 能否克服 自己对 学生 的
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传递过程及启示
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传递过程及启示摘要: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特征、教师特征和心理效应的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的传递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形成、传递、感知和发挥影响。
加强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能使教师更加科学地育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 影响因素; 传递过程教师期望效应(Teacher expectations effect)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1968年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kbson)发现并提出。
这种影响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强化学生原有的某些特性,二是诱发产生某些过去所没有的行为。
加强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传递过程的研究,对于促进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Brophy和Good对期望效应的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最有代表性的期望效应五环节模式:教师对有些学生寄予特定的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的期望;从而导致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对待不同的学生;并向学生透露了教师的期待从而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抱负水平;这种区别对待若长期持续,学生又没有抵制或设法使之改变,寄予高期望的学生成绩会不断提高,低期望的学生成绩下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越来越接近和符合教师的最初期望。
①宋广文在一项影响中小学教师期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影响教师对学生产生高期望和低期望的因素基本相同,即性格、测验的结果和品德特征,而外貌、性别、家庭状况等对教师期望也产生一定作用。
②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大多认为学生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
如Braun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个体身体特征、家庭兄弟姐妹的状况等是影响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其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最为重要。
教师期望理论在语文“后进生”辅导中的影响
教师期望理论在语文“后进生”辅导中的影响【摘要】教师期望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期望能引起“实现预言效应”。
即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有人曾这样形容“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但我们却又不能否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所传递的积极或消极的期望对学生自我效能感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从教师的期望效应入手,探究其在语文“后进生”辅导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学生学业的发展、学生学习自信心、学习热情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效能感语文辅导【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3-023-01教师期望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期望能引起“实现预言效应”。
即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
一、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教师就很容易根据成绩的排名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后进生”,也是因为这样的思维定势,让教师在无形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期望,而在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下,不同的学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结果我们会发现最初的“优等生”成绩越来越好,而“后进生”呢,永远都在排名的后位,很少能有突破和提高,是什么导致了这固定的“排名”呢?1. 教师关注度的不同。
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提问多、关心多、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多,反之则少。
2. 在题量和难易度设计上不同。
以语文为例,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会要求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给他们做大量的阅读题,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只要求他们完成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要求不同。
3. 激励和提示的量不同。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的促进作用,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则相反。
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1. 引言1.1 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期待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造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写作表现。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持有积极的期待,那么学生也会更有信心展现出优秀的写作能力。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持有消极的期待,学生可能会失去信心,导致写作成绩不佳。
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期待会产生影响,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期待水平。
只有在教师持有积极的、高期待的态度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潜力。
教师期待效应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写作成绩。
【200字】2. 正文2.1 教师期待效应的概念和原理教师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期望的信念和态度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就。
教师的期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表现以及给予的支持和关注来实现的。
教师期待效应的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自我实现原理,即教师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信心,进而实现自我期待。
第二是情绪传染原理,即教师的情绪和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
第三是互动效应原理,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
教师期待效应的概念和原理对于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和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写作表现。
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期待,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心,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现。
【本段共214字】2.2 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期待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期望会影响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行为和结果。
在教育教学中,期望效应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期望效应,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积极行为和提升学习成绩。
本文将浅谈关于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兴趣和动机的表现。
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习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强。
一项研究表明,当教师抱有高期望时,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困难,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期望效应,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1.建立正面期望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传递正面期望,即相信学生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
当教师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赞许时,学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并受到鼓舞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和亲切的语言来建立正面期望,例如称赞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提供积极的反馈等。
2.设定可达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和超越这些目标。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达到目标时,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学习。
教师可以适时调整目标的难易程度,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
3.提供支持与引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面对学习挑战。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组织有趣的学习活动、提供辅导和指导等方式来支持学生。
二、期望效应对学生积极行为的促进期望效应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还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积极行为越多。
一项研究显示,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时,学生的纪律表现和课堂参与度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期望效应,促进学生的积极行为。
浅析教师的期望效应
浅析教师的期望效应我们常常用一句形象的话语来形容期望效应,那便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如此神奇的话语如果运用于教学之中,效果可想而知。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
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
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
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
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我们今天要谈的便是教师的期望效应,那什么是教师的期望效应呢?从教育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到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包含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支持、鞭策等在内复杂的情感体验,这是教师特有一种心情,教师的这种深沉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引起学生对教师做出积极的反应,它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教师应充分重视他的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这种影响,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以激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
那么怎样有效地运用这种期望效应呢?(一)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热切的期待,亲切、和蔼地鼓励学生。
要想做好这些就必须给学生以真正的爱。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引言教育是培养下一代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未来影响至关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期望效应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
本文将探讨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2.认知方面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告诉学生他们有能力取得好成绩。
这种积极的期望和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研究表明,学生在受到教师高期望的影响下,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积极的期望也能够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用肯定的语言和姿态来鼓励学生,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这种积极的互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校氛围。
3.情感方面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教师的高期望和肯定的评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自豪感。
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愿意面对挑战和困难。
另外,积极的期望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这种合作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4.行为方面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教师的高期望和赞许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和自制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通过积极的期望引导学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道德和品德发展。
另外,积极的期望也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目标。
这种积极的期望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梦想,并引导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对师幼互动的启示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对师幼互动的启示
老师期望效应是泰勒(1969)提出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一个学生感知到老师有充分的信心和期望,他就会专注于学习,从而掌握技能、任务和所学知识,最终获得成功。
因此,老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可以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参考,来引导和规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老师期望效应的理论提出,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老师的期望。
如果一位老师有高度的信心和期望,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任务。
所以,老师在师幼互动中应多用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并给予其正面的期望,让此育儿必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满足感。
其次,借助老师期望效应理论,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做到积极主动,还要教会学生把期望转化成可以操作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自我、从角色表明期望以及及时以条件形式奖励等方式来管理教学行为,并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最后,老师期望效应理论提示老师必须在师幼互动中正确地注重学生的发展,更多地瞄准孩子的未来取得成功。
老师应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挖掘孩子的能力,与孩子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增加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孩子在学习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因此,老师期望效应理论为师幼互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以更加有效和有益的方式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坚定的信心和期望,以提高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表现。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潘琦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基于教师期望效应的相关理论,探讨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教师期望效应的内涵意义与特点解析所谓的教师期望,实际上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知识积累、个人能力、治理发展、心理素质等方面能力发展所设定的预期目标。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目标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带来一定影响,这就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这种期望效应,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样化的,可能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1.1 暗示性从实际来讲,教师期望效应具备暗示性的特点,教师对学生信息形成把握,并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看法和期望。
但是,这种看法和期望,并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或者是传达给学生,会在和学生的沟通中潜移默化传达出来,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
教师期望的暗示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学生的暗示,也会体现在自我暗示这个方面。
也就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会自我暗示学生具备某些能力或者是素养,加以引导便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这种暗示,增强对学生的认可,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更加关注。
1.2层次性教师期望效应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1)年龄层次。
不同年龄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期望。
(2)基础层次。
这由学生的能力素养、性格品质、行为表现、生活环境、爱好兴趣等方面各有差异,教师期望与学生已有发展基础密切相关。
(3)时间层次。
即使同一个学生的不同时期,也会存在不同的期望。
1.3情感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并非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一定的情感基础出现的,对于学生表达期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
教师在其中的情感融入和体现,能够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
教师的情感真挚深沉,可以吸引学生靠近,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期望。
1.4激励性教师期望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激励性的特点,那就是能够对学生的内生动力形成激发,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强烈地表现自我,进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作者:高娴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7期摘要:研究旨在引起大众对教师期望效应教育价值的重视和思考。
从教师视角来看,教师期望效应对教师成长、缓解职业倦怠意义重大;从学生视角来看,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业成就、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影响深远;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期望效应在践行教育公平,促进有效教学方面贡献非凡。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教育价值;教师;学生教师期望效应自古以来就渗透于教师日常教学,而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教育实验使得这条教学规律得以从繁杂的教育现象中析出,进而掀起了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
对教师期望效应教育价值的探析,使得教师期望高效运行成为可能。
一、教师期望效应对教师的教育价值(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好教师与差教师的品质”量表指出,“高期望”是好教师的衡量指标之一,好教师需保持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这是教师道德情感发展的要求,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期望效应作为情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1],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教师期望的正向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效能感高的教师重视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2],往往对学生投入较多的情感,在形成和传递期望时会更为慎重,于无形之中施展了情感教育和对教学的高标准要求,提高了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第二,教育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更为宽容且更有信心,易形成积极期望和教师期望正效应[3]。
因而,教师对教学的信心和热情不断得到正强化,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第三,控制点在内部的教师更具责任感,倾向于将学生对教师期望的反馈归于内部因素。
[2]因此,教师在应对学生反馈的过程中能及时调整期望,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不断修正中提升教学技能,获得专业成长。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过多地承受来自社会、家长和学校管理层的期望是教师生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
究其根本,期望的重复、无效、无理传达和反馈的延迟、误传等造成了冲突,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又挫伤教师积极性。
浅谈期望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期望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刘露萍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1年第07期【摘要】期望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不断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从而促使其进步。
【关键词】期望效应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其关键词是期望和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因为教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期望,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特别厚爱。
在教师的期望影响下,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这就是期望效应。
期望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
期望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中学语文老师们的普遍重视。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应从这个期望效应中获得一些启发,那就是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
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例,谈谈我的体会:一、写作教学中用“期望效应”帮助学生调整目标。
高中阶段,由于学业的压力,写作训练反而被数理化教学冲淡了,如何在紧张的课时中加强写作训练确实是个难题。
笔者认为,应该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目标要求上加以改进。
“期望效应”在学生写作目标调整上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以欣赏心帮助学生定下初始的目标。
学生刚进高一,笔者就拿出刚毕业的、在全国“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中获奖的两位同学的事例告诉学生:他们曾和你们一样,但通过努力,他们获得全国一、二等奖,你们也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作文来。
接着请一位同学朗读了这两位学生的作文,强调“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并请一位同学点评。
笔者在总结中告诉学生,作为中学生,你们已有很多的阅历,你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这就是你们的宝藏。
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孙笑平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0期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赛沛路斯国王,擅长雕刻并在象牙上雕刻了自己理想中的美女而因此产生爱慕之情,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他对雕像献出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并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他的真切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赋予雕像生命与皮革马利翁结为夫妻。
一、教师期望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为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对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教育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现象。
因此,在新课程目标设置上,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和谐发展。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教师的期望而影响学生的成就或行为的效应。
教师期望及效应是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教师期望的形成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首先,学生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行为举止及学习态度都影响教师对学生期望的形成。
当儿童刚入学时,教师对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一无所知,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把学生的其他条件,如:家庭背景、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因素融入教学中。
另外,教师会根据学生课上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及考试成绩等评价学生。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高期待。
其次,教师的性格决定着期望效应的形成。
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行为倾向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期望。
教师通常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期望。
一些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期待。
总之,教师期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应掌握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从而使教师期望效应起到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学习。
二、教师期望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应用原则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要适当发挥,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期望,切不可脱离实际教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过高或过低的传授教师期望。
教师心理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心理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总结出作者的观点,找出文章主旨,洞悉作者的思想,并从文章中获取有益的智慧与启示。
语文教学中,教师心理期待在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专注:教师应该将期待转化为关注,以学生的关注度来推动语文教学的进程,把握学生的期待。
2. 权威: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起权威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产生良好的期待。
3. 嘉奖:教师应该会使用嘉奖的方式,积极的鼓励学生的保持学习动力,打造出良好的期待氛围。
4.系统:教师应该系统的组织学课,帮助学生复习、理解、总结,使他们对语文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期待。
总而言之,教师心理期待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更有效
的使用这个能力,教师必须注意以上几点,为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促进全面发展。
期望效应在教育中的实践
一、引言在教育领域,期望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这种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他在一次实验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表现就越好。
本文将探讨期望效应在教育中的实践,分析其具体应用方法及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二、期望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1. 优化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期望效应的作用,通过以下方法优化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减少期望带来的负面影响。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期望和鼓励,帮助学生发挥潜能。
(3)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
2.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期望效应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利用期望效应提高学生学习成绩:(1)设定合理的目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进步。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期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期望效应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利用期望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关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基石。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处于学龄期(6-12岁)的儿童主要发展冲突为“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在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大多数儿童进入小学时,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因此,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引起老师的关注,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最棒的一面,如果成功,他们的能力感就会增强,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
失败的体验则会使儿童产生无能感,导致对创造性与幸福感的不良预期。
这个时期,儿童要么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么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与技能的低评价[1]。
因此,这个阶段儿童对外界的积极评价是十分渴求的,环境的积极期望将有助于儿童形成勤奋感,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一、什么是期望效应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将全部精力、热情、与爱恋赋予一座自己雕塑的象牙少女像。
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于是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执着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于教育心理学中。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关于“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
实验研究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间的关系,试验先对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预知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实则不然),而后在各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称这些孩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其余学生则作为控制组。
8个月后,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的测试。
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智力提高得更快[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教师期望效应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严 俊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倡导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赏识教育,倡导以生为本 的情感教育。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理论知识, 用爱和情感培育学生,积极建立期望教育观,在教师正确的期望作用下,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生成学习行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语文教师 期望教育观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28一、教师期望效应概述教师期望效应亦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等人最早对教师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实验得出教师的期望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学生的成绩最终反映教师的这种期望。
“教师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预言或期望,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预言或期望的效应。
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教师期望效应是由教师的期望所引起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当教师通过言语或体态给学生以暗示或辅导,把相应的教育期望传递给学生后,学生感受或意识到教师的期望,并用意志和行动回应教师的期望,学生就会沿着教师的期望发展,产生相应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人文情怀和情感教育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期望理论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某小学语文老师上课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总爱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那些成绩偏差的学生在老师眼里就是可有可无的,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被编在了前排,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能坐到了后排,老师的区别对待犹如马太效应式的影响着优差生。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正上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师:“文中的爸爸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不同的方式,一个温和型一个严厉型。
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家庭,来讲讲自己的长辈对自己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吧?”班上同学分分举手,后排成绩较差的学生把手举得老高老高了,可是老师眼神儿压根儿就到不了后排,还是习惯性地点了前排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由于老师的偏心和漠视,成绩较差的学生认为认真听课老师也不会注意到自己,就通过搞小动作和捣乱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然而每次被老师发现后,都是一顿痛批和嘲讽“自己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前面成绩好的同学学习”。
后排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对该语文老师产生了厌恶和抵触情绪,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和关心,因此产生了对语文课的无兴趣和自我堕落,而成绩好的学生越学越有劲,期望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和关注。
案例2:有针对性的期望张某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其成绩平平,成绩在班上算中下等,各科老师也只是把他当作极普通的学生对待。
张同学的作文水平也很一般,每次都拖拖拉拉,憋不出几个字来。
而张某的语文老师与其父亲是好朋友,张某的父亲是一名编辑,认为孩子可能会受父亲的影响,有可塑造的潜力。
此后的每次作文课上,语文老师都给予张某额外的关注和期望。
在一次作文课上,语文老师正在上作文课,给出了一个关于“喷泉与泉水”的主题作文,让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让学生起来口头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时老师特意关照了张同学,让他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张同学很不情愿地扭着身子站了起来,思索了良久,说道:“喷泉挣脱小孔为的是自由,挣脱小孔后,尽可能将自己喷得更远;泉水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最后流向大海也是为了自由。
一种是光鲜亮丽地积极向上展现在世人面前,一种是默默无闻地一心流向大海。
”师:“说得很好,看来张同学不是作文不会写,而是没有把灵感打开嘛,一旦灵感打开了,作文就不是难事了。
看看张同学说得多好,把它写成文字不就是书面语了嘛,继续努力,作文慢慢会有提高的。
”老师话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同学脸上洋溢起了久违的肯定与赞扬的喜悦,兴奋极了。
有了这次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心中充满了再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誉的期待,此后的每次作文课都认真听讲,而老师额外的关照和一次次的鼓励,这成为其学习的动力。
在老师和自己的双重期望下,张同学的作文水平日渐提高,此后竟然成为学校文学社的成员之一。
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发展做出一定的预想,形成一定的期望。
教师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辅导等方式获得期望信息后,会产生鼓励的效应,就会朝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并给予教师以反馈。
由于学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学生各自的能力有大小,教师在制定的教学目标上就要有所不同。
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积极评价学生的行为反应,要为不同期望层次的学生营造不同的心理氛围。
比如为高期望的学生创造亲切的心理氛围,为低期望的学生营造鼓励的心理氛围。
教师还要为不同期望层次的学生提供难易不同的学习材料,有区别地给学生解释、提醒和暗示,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期望信息做出自己的认知和自我评价,从而对教师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启示1.建立期望教育观要发挥期望的积极效应,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具体地,要抛弃不合理的教育观,建立期望教育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效能感。
教师应坚(下转第127页)DOI:10.16534/13-9000/g.2016.0967・128・・师资队伍建设・五个具有演化先后顺序的时空位来容纳不同层次的文意。
由字构成词,由字、词构成句,由句构成段,由不同的段构成所谓的文“章”(如图3) 。
中位自然数0代表字,它是文意最基本的表达单元,由一个个表达特殊意义的汉字来表意。
自然数0、1、2、3、4代表五大时空位,对应着该时空位中的文意载体形式“字、词、句、段、章”。
图3 汉字文意演化同构律四、结论中国汉字发生由内源性演化与外源性演化组成。
其中内源性演化包括笔画的演化与字的演化。
笔画是由东西南北中五个时空位方向抽象出的三元笔画“点、横、竖”演化而来;然后由笔画经过 “笔画、部件、字”三元结构形成一个个具体的汉字。
而外源性演化主要是汉字通过“字、词、句、段、章”的五个时空位的递变完成文字文意表达。
汉字无论内源性演化或是外源性演化,均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宇宙万物演化同构律而发生,这就是汉字的发生同构律。
参考文献:[1]焦 妃,薛 伟,马晓平等.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的中医脉学发生规律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 [2]张殷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元素观及其在化学中的演化[J].化学通报,2006[3]何元国.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之比较[J].中国哲学史,2005[4]黄晓菲.文章的演变历程研究[J].考试周刊,2008(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XZX027)作者简介:李秀美(1978-),女,汉族,山东齐河人,中医妇科博士,副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妇科疾病教学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王全年(1964-),男,汉族,山东莒县人,中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医科大学教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模型中医学系统性规范化研究信学生都有成为“可塑者”的潜能,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只要通过合适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他们都有可能成为可塑之才。
2.提高任务效价美国心理学家弗隆认为任务效价和激励的效果成正比,他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用公式表示为:激励的效果=期望值×效价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把某目标实现的效价看得越大,那么学生积极性越高;如果学生对实现目标的期望越大,积极性也越大。
可见,教师通过提高任务效价也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当学生获得成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验到努力后的收获。
学生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奖励。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强化,这是提高任务效价,激发学生动机,发挥期望积极效应的重要因素。
3.确定合理期望值如果学生实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学生主观上更愿意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信心就会更加坚定,就会有努力的动力。
相反,如果目标高不可攀,那么学生就会望而却步;或者是目标太低,不需要努力就能轻易实现,学生的潜力就得不到发挥,这样的目标毫无意义。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期望目标应该建立在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目标。
这样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学生既有一定的把握,又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样学生就会去为目标努力奋斗,故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持久动力,不断地激励学生努力去实现目标。
4.避免“教师期望”的负效应教师期望效应除了表现为正效应以外,也会产生负效应,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所产生的反感、不理睬甚至是对抗的态度和行为。
有时教师的期望反过来使得学生品行变差或者学习成绩日益落后。
主要原因是教师对低期望或无期望的学生表现出偏心、冷漠、不闻不问甚至歧视的行为态度,从而使学生心理失去平衡,对教师失望,进而以消极的行为态度来对抗教师。
如果教师对学生期望高于学生能力所及,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而自我否定。
当学生的期望与教师的期望冲突时,教师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负效应就有可能产生。
教师期望产生的负效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行为和最终学习效果。
5.发挥“教师期望”的正效应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合理期望,教师要不断给激励肯定的暗示,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适时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使期望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
教师期望产生的正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实,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人格特征、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同时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师若能精确地了解学生各自的认知和人格等特征,以及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来形成合理的期望,这样的期望便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
教师要用鼓励、表扬和赞许等方式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引导,使他们不断向自己的期望目标靠拢。
参考文献:[1]刘儒德,陈 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左金娣.“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与应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上接第128页)・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