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管理思想-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1965)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1965)---------------------------------------------------------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是美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密执安大学教授。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论文将衡量企业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从而使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有了逻辑性和秩序。
组织的目标是多种多样并相互矛盾的,它们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西肖尔举了一个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一个经理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要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但是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因为有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增加红利可能意味着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减少,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
对各种衡量标准以什么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需要一种模式。
一.衡量标准及其应用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首先应该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分。
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区分如下:1.目的与手段有些衡量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例如高额利润),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
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例如经理人员的责任心)。
2.时间范围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例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计划中的规模增长率)。
组织效能衡量指标
组织效能衡量指标一、组织效能概述在现代企业界,组织效能是衡量一个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有效利用资源、达成目标的能力。
高效的组织能够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生产力,实现持续创新与发展。
为了评估和改善组织效能,需要制定一系列衡量指标。
二、组织效能衡量指标的重要性有效的组织效能衡量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和改进,从而提高经营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通过衡量指标,企业能够了解自身的运营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达到提效减本的目标。
2.1 组织效能衡量的目的衡量组织效能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为了了解组织的运营状况,评估组织是否高效;二是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并及时解决;三是提供参考数据,为组织的决策提供支持。
2.2 组织效能衡量的好处通过衡量组织效能,企业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好处: 1. 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评估组织的资源利用情况,可以发现资源浪费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2. 优化流程与减少时间:通过评估组织内部的流程,可以发现存在的瓶颈与问题,并进行流程优化,减少时间浪费。
3. 提高绩效与效益:通过衡量组织效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与效益。
三、组织效能衡量指标的分类组织效能衡量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力资源管理指标1.员工的满意度:衡量员工对组织的满意程度,包括薪酬、晋升、福利等因素。
2.员工的流动率:衡量员工离开组织的比例,高流动率可能意味着组织存在问题。
3.培训投入:衡量组织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包括培训时间和费用。
3.2 生产效率指标1.生产周期:衡量完成一件产品所需的时间,该指标能够反映组织的生产效率。
2.产品质量:衡量产品的合格率和客户投诉率,高质量的产品能够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3.设备利用率:衡量设备的利用率,低利用率可能意味着存在设备闲置的问题。
3.3 财务绩效指标1.利润率:衡量组织的盈利能力,是判断组织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
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是对组织管理者或团队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科学、全面地评估管理者或团队在组织运作、资源规划和协调、目标达成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衡量其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并为提升管理者或团队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包括管理者或团队对组织目标的明确理解和定义,以及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来达成这些目标的能力。
优秀的组织管理者应当能够将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转化为可行的目标,并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这些目标的方向努力。
二、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组织管理者应当具备激发团队合作氛围、促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他们应当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并能够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以保证团队整体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三、资源规划和协调资源规划和协调能力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管理者应当能够科学合理地调配和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他们应当能够合理地安排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使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四、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组织管理者应当具备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的能力,并能够承担决策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他们应当能够分析和评估各种决策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明确的决策。
五、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组织管理者应当具备推动创新和变革的能力,能够及时捕捉市场变化和趋势,以及行业内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并能够引导团队进行创新和改进,以保持组织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是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估管理者或团队在组织运作、资源规划和协调、目标达成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使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帮助管理者或团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提供指导和建议,以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和整体素质。
组织效能的评价
组织效能的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发现仅依靠传统商业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领域对效率和竞争力的要求。
因此,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企业效能评价的重要性,这被认为是一种评估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成果的有效方式。
评估企业的效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要评估企业的效能,首先需要关注其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人员配置是提高企业效能的基础,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绩效评估体系
企业绩效评估体系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明确企业的目标、评估各个部门的绩效,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实现有效的改进。
3. 信息流和数据分析
有效的信息流和数据分析是评估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
准确和及时的信息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
同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也是评估企业效能的关键。
4. 历史数据和经验
对企业历史数据和经验的分析也是评估企业效能的重要方式。
这些数据和经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企业在过去的运营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某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领域。
这种数据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企业改进策略的重要信息。
总体而言,评估企业的效能是保持企业竞争力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
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估,需要考虑企业的结构、管理、信息流和历史数据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评估,企业可以识别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保持竞争力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组织管理及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组织管理及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担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当代某种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她提出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她所提出的指标层次体系为公司运营指明了正确方向。
【思想概述】西肖尔经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将衡量企业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为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注入了逻辑性和秩序。
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的主要著作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的组织效能>等。
【背景故事】西肖尔,出生于1920年,曾任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项目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她曾在衣阿华州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的人事主管经理和管理顾问,尔后又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她的学术研究跨越了不同领域。
她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在这篇论文中,西肖尔控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及其特点,并对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看法,引起了管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西肖尔发表过4部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她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她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
【思想精要】西肖尔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她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西肖尔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已经为尔后的实践所证明;担也有一些诊断后来显得过时了,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把组织放到社会和其它各种环境因素中去考察,用开放系统的模式取代了封闭系统的假设,这是西肖尔当初未曾充分认识到的。
下面分五个部分介绍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是美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密执安大学教授。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论文将衡量企业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从而使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有了逻辑性和秩序。
组织的目标是多种多样并相互矛盾的,它们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西肖尔举了一个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一个经理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要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但是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因为有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增加红利可能意味着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减少,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
对各种衡量标准以什么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需要一种模式。
一.衡量标准及其应用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首先应该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分。
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区分如下:1.目的与手段有些衡量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例如高额利润),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
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例如经理人员的责任心)。
2.时间范围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例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计划中的规模增长率)。
无论这些标准涉及到何种时间范围,在对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以及对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推论时都可能要用到。
组织效能衡量指标
组织效能衡量指标组织效能是指组织在其目标达成过程中所具备的效果和效率,是衡量组织运转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
为了更好地衡量组织效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组织效能衡量指标。
一、战略绩效衡量指标战略绩效衡量指标是用来衡量组织战略实施效果的指标。
这些指标通常与组织的核心目标相关联,比如销售额、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实时跟踪与检测,组织可以了解其战略执行的情况并及时调整。
除此之外,组织还可以使用“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绩效指标的选择依据。
平衡记分卡将战略分为四个方面:金融、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分别的衡量,可以全面地观察组织的战略实施效果。
二、财务衡量指标财务衡量指标主要用来衡量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总负债、现金流量等。
通常,组织会利用会计报表和财务数据来测量这些指标,帮助组织进行财务决策。
财务衡量指标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评估组织的价值。
组织的价值既可从财务角度评估,也可以从市场角度评估。
从财务角度来评估组织的价值,通常使用净现值和贴现现金流法;从市场角度来评估组织的价值,通常使用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
三、人力资源衡量指标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人力资源衡量指标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组织的人力资源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以实现组织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通常是组织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源衡量指标通常涉及员工道德、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员工拓展计划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衡量,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人力资源的状况,并及时采取行动。
总的来说,组织效能衡量指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也是组织在制定战略和决策中所必需的重要信息支撑。
德鲁克组织总体效能标准八方面
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组织总体效能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八个方面。
这些方面是:
顾客满意度:组织应关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员工满意度:组织应重视员工的发展和福利,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机会,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利润增长:组织应通过有效的业务运营和市场开发,实现持续的利润增长,确保组织的财务健康。
创新能力:组织应鼓励创新和持续改进,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务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资源利用效率:组织应合理利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
市场份额:组织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实现持续的增长和发展。
社会责任:组织应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组织适应能力:组织应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包括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变革和组织结构调整等,以保持竞争力和灵活性。
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了组织的多个维度,涵盖了顾客、员工、财务、创新、资源、市场和社会等方面的要素。
通过关注这些方面,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升,组织可以实现全面的效能和持续的成功。
管理学如何评估组织效能
管理学如何评估组织效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组织效能的评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管理的学科,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估组织的效能。
组织效能可以被理解为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一个高效能的组织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长期内保持竞争优势。
评估组织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考察组织的目标达成情况。
这意味着要明确组织设定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衡量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
例如,如果一家企业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将市场份额提高 10%,那么通过市场调研和销售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如果没有达到,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大,还是自身产品或服务的问题,亦或是营销策略的不当。
资源利用效率也是评估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
组织在运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管理学中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计算等。
以人力资源为例,如果一个部门的员工经常加班但工作成果却不显著,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或者工作流程存在问题,导致了效率低下。
对于物力资源,如设备的使用率、维护情况等也能反映组织的效能。
如果设备经常闲置或者频繁故障,影响了生产进度,那么就说明在物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改进的空间。
组织的适应能力也是衡量效能的重要标准。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一个高效能的组织应该能够迅速感知这些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传统企业能够及时转型,开展线上业务,拓展销售渠道,而那些反应迟缓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评估组织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其新产品研发的速度、市场策略的调整频率以及对新技术的采用程度等方面来进行。
内部流程的优化程度也是组织效能的重要体现。
一个高效能的组织通常拥有简洁、高效的内部流程,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组织效率与效能的评估
组织效率与效能的评估效率与效能,是企业内部核心的关键性指标。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提高组织效率与效能。
只有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效率,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取得长足进展。
一. 定义组织效率与效能组织效率一般指在做某项任务或工作时,所用到的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效用情况。
这个指标通常采用成本、时间、能源和人力投入等因素来计算。
组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降低,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效能则是指企业所在行业的经营能力及效果的表现。
效能是企业真正带来价值和成果的表现,建基于各种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性能、成果和目标等标准。
在组织中绩效评估的重要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所有部门和成员的协同工作以创造高效的、可持续的业务结果。
二. 如何衡量组织效率与效能组织效率和效能各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对于组织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衡量:1. 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工作的时间。
2. 同等工作完成所需的人力资源。
3. 完成工作所用的物资、能源等资源。
而对于评估组织效能,则需考虑以下几点:1. 公司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2.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企业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
4. 企业形象和客户满意度。
以上是实际上可以做出粗略衡量,依据具体情况,可以通过组织绩效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等方式,发挥出统计分析的方法、协调沟通的机会等,来解决组织效率和效能评估比较棘手的问题。
三. 如何提高组织效率与效能做到高效与高效能,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优化。
1. 梳理和完善企业内部及流程上的各种运营机制。
主要目的是优化生产或经营流程,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资本使用等,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准确的支持。
2. 加强内部沟通,强调协作。
提高组织的协作和沟通水平,是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的关键。
一方面,优化沟通和协作过程,另一方面,建立更加沉浸式的文化场景,都能激发组织的生产和主动性,提高生产效率与效能。
著名管理思想-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斯担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当代某种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他所提出的指标层次体系为公司运营指明了正确方向。
【思想概述】西肖尔通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将衡量企业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为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注入了逻辑性和秩序。
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的组织效能》等。
【背景故事】西肖尔,出生于1920年,曾任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项目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他曾在衣阿华州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11年的人事主管经理和管理顾问,尔后又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不同领域。
他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在这篇论文中,西肖尔控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及其特点,并对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见解,引起了管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西肖尔发表过4部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他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思想精要】西肖尔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西肖尔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已经为尔后的实践所证明;担也有一些诊断后来显得过时了,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把组织放到社会和其他各种环境因素中去考察,用开放系统的模式取代了封闭系统的假设,这是西肖尔当初未曾充分认识到的.下面分五个部分介绍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组织效能评判指标
组织效能评判指标1、人均效益分析人均效益要紧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制造效益的情形,要紧由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组成。
(1)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营业收入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收情形。
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全年平均人数(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利情形。
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全年平均人数(3)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工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增加值/职工人数2、人工本钱总额分析(1)人工本钱工资含量人工本钱工资含量反映工资总额占人工本钱的比重。
人工本钱工资含量=工资总额/人工本钱*100%(2)人工本钱含量人工本钱含量反映人工本钱占本钱费用总额比重。
人工本钱含量=人工本钱/本钱费用总额*100%(3)劳动分派率劳动分派率反映劳动投入对企业净产出的阻碍,又反映企业新创造价值中对职工分派的份额,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
劳动分派率=人工本钱/企业增加值*100%(4)人事费用率人事费用率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程度,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
人事费用率=人工本钱/销售收入*100%(5)人工本钱产出系数人工本钱产出系数反映人工本钱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本钱产出系数=企业增加值/人工本钱(6)人工本钱利润系数人工本钱利润系数反映人工本钱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本钱能够产生多少利润。
人工本钱利润系数=利润/人工本钱(7)人工本钱营业收入系数人工本钱营业收入系数反映人工本钱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本钱能够产生多少营业收入。
人工本钱营业收入系数=营业收入/人工本钱3、人均人工本钱分析(1)人均人工本钱反映人工本钱水平的指标。
人均人工本钱=人工本钱/全年平均人数(2)人均工资反映人均工资水平的指标。
人均工资=工资总额/全年平均人数4、人均人工本钱增幅分析(1)人均营业收入增幅反映人均营业收入较之上年同期转变的指标。
组织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
组织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组织绩效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
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
那么组织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组织绩效评价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整体运营效果作出的概括性评价。
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揭示组织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为管理人员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信息,为改善组织绩效指明方向。
组织绩效的评价需要选用一定的指标,指标作为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准,其本身必须体现对组织管理的综合要求。
从组织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系统、有序的评价反馈系统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困难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评价组织绩效会产生不同的标准。
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如组织的最终目标本身就可能是多重的,至于组织的短期目标和子目标那就更有可能是多重的了,这些正是需要人们去研究的。
他指出,如果各种目标都具有相同程度的重要性,并且以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合并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目标具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而且其成就又可能无法简单地加以测量。
西肖尔认为,经理人员的决策要基于对企业经营业绩从各个角度进行多重变量的评估,它不可能同时使所有的目标都达到最大。
指标的分类为了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在评价组织绩效时,应考虑采用多种多样的指标来衡量组织目标的完成程度,并有所侧重地利用一些指标,即确定较大的权重。
因此,首先应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用途对指标加以区别。
组织绩效评价标准:目标与手段有些指标代表的是组织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而另一些指标则是组织达到目标的条件或手段。
一般来说,目标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应占较大的权重,手段性指标相对权重较小。
(1965)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1965)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是美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密执安大学教授。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论文将衡量企业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从而使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有了逻辑性和秩序。
组织的目标是多种多样并相互矛盾的,它们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西肖尔举了一个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一个经理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要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但是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因为有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增加红利可能意味着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减少,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
对各种衡量标准以什么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需要一种模式。
一.衡量标准及其应用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首先应该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分。
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区分如下:1.目的与手段有些衡量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例如高额利润),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
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例如经理人员的责任心)。
2.时间范围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例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计划中的规模增长率)。
无论这些标准涉及到何种时间范围,在对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以及对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推论时都可能要用到。
十个管理制度的效能评估指标
十个管理制度的效能评估指标管理制度是组织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组织发展。
然而,如何评估管理制度的效能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十个不同方面展开,评估管理制度的效能指标。
一、制度的合法适用性合法适用性是评估管理制度的第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且能够与组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合法适用性可以通过审查相关文件、咨询法律专家等方式进行评估。
二、流程的明确性流程的明确性是管理制度效能的重要保证。
一个清晰明确的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评估流程明确性可以通过讲解员工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流程图的制作等方式来实现。
三、信息的畅通性信息的畅通性是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应当保障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情况发生。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估信息的畅通性。
四、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对于管理制度的推行至关重要。
一个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动力。
评估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绩效评估结果等方式进行。
五、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管理制度效能评估中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一个稳定、持续的管理制度能够为组织提供稳定的运作环境,避免频繁调整和变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制度调整频率、制度文档更新等方式评估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六、员工参与度和满意度员工参与度和满意度是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员工参与度高意味着员工认可制度的合理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员工满意度高则表示他们对于制度的执行和效果持肯定态度。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员工意见反馈等方式评估员工参与度和满意度。
七、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是评估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高效的管理制度应当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
可以通过考察资源利用情况、绩效指标等方式评估资源利用效率。
八、监督和反馈机制监督和反馈机制是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组织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改进
组织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改进组织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个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团队合作,促进员工发展。
然而,不同组织的管理效能各有差异。
因此,评价并改进组织管理效能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组织管理效能,以及改进方法。
一、评价组织管理效能评价组织管理效能需要综合考虑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管理过程的高效性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下提供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1. 绩效评估:通过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对组织和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估。
绩效评估可以反映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帮助识别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供改进的方向。
2. 调研和问卷调查:利用调查问卷、面谈等方式,收集员工对组织管理的满意度和意见反馈。
通过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估,可以了解员工对管理方式的认可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3. 流程分析:对组织内各类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
通过流程分析,可以发现管理过程中的冗余和瑕疵,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或流程优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和减少错误率。
4. 组织文化评估:通过评估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评估组织文化的健康程度。
一个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动力,提高管理效能。
二、改进组织管理效能评价完组织管理效能后,接下来是制定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
以下提供几种常见的改进方法:1. 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技能。
同时,培训还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激励措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晋升和其他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激励措施也可以帮助留住优秀的人才,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3. 沟通改进:加强组织内部的沟通流程和反馈机制,使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和准确。
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员工调查等方式,聆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善管理策略和流程。
学校管理制度的组织效能评估
学校管理制度的组织效能评估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关键。
组织效能评估是一种方法,用于评估学校管理制度的运作状况,以确定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文将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组织效能评估进行探讨。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目标是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组织效能:管理层的领导力、教师团队的协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以及与家长的良好合作等。
首先,管理层的领导力是学校管理制度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管理层应当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在组织目标制定、资源调配、决策执行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其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与教师团队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构建学校发展的蓝图。
其次,教师团队的协作能力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组织效能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团结合作的教师团队能有效地共同合作,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管理效果。
学校管理制度应当鼓励并支持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
学校管理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确保每个班级和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合理配置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
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提升是学校管理制度组织效能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管理层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不断监控和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声誉。
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组织效能还体现在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上。
学校应当制定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规定,如准则和纪律条目,并明确学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校管理层应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相应的关怀和支持,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最后,与家长的良好合作也是学校管理制度组织效能评估的重要考量之一。
组织效率评估制度
组织效率评估制度一、背景和目的为了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加强对各部门绩效的评估和管理,订立本组织效率评估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通过量化、标准化的方法,全面评估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推动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各部门,包含但不限于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
三、评估指标3.1 生产部门1.生产效率:生产部门在肯定时期内完成的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值。
2.资源利用率: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与实际产出价值的比值。
3.故障率:设备在肯定时期内发生故障的次数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
3.2 营销部门1.销售额:营销部门在肯定时期内实际销售的产品与预期销售额的比值。
2.客户满意度: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评估,反馈客户对于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满意程度。
3.3 人力资源部门1.招聘效率:人力资源部门在肯定时期内完成的招聘工作数量与计划招聘量的比值。
2.培训成效: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反馈被培训员工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3.人才流失率:肯定时期内离职员工数量与平均在职员工数量的比值。
四、评估方法4.1 数据统计各部门负责人每月将所负责部门的相关数据按时报送给评估部门,包含但不限于生产数量、销售额、故障次数、招聘数量、离职员工数量等。
4.2 数据分析评估部门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值,并将结果及时向各部门负责人反馈。
4.3 问题识别和改进依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与各部门负责人共同订立改进措施,实现优化运营的目的。
改进方法可以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调整、流程优化、培训提升等。
五、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5.1 绩效考核依据评估结果,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
具体考核方法可结合各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订立,包含但不限于考核比例、奖金激励等。
5.2 奖惩机制对于绩效优秀的部门,可予以适当的嘉奖,如表扬、奖金等;对于绩效较差的部门,应及时进行整改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警告、降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担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当代某种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他所提出的指标层次体系为公司运营指明了正确方向。
【思想概述】西肖尔通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将衡量企业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为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注入了逻辑性和秩序。
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的组织效能》等。
【背景故事】西肖尔,出生于1920年,曾任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项目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他曾在衣阿华州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11年的人事主管经理和管理顾问,尔后又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不同领域。
他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在这篇论文中,西肖尔控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及其特点,并对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见解,引起了管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西肖尔发表过4部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他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
【思想精要】西肖尔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西肖尔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已经为尔后的实践所证明;担也有一些诊断后来显得过时了,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把组织放到社会和其他各种环境因素中去考察,用开放系统的模式取代了封闭系统的假设,这是西肖尔当初未曾充分认识到的。
下面分五个部分介绍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西肖尔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本身就可能是多重的,这些正是需要人们去研究的。
他指出,如果各种目标都具有相同程度的重要性,并且以简单的加法就可合并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目标具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而且其成就又可能无法简单地加以测量。
西肖尔认为,经理人员的决策要基于对企业管理业绩从各个角度进行重变量的评估,它不可能同时使所有的目标值都达到最大。
所以,当经理人员在对一个行动方案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时,民用工业须先行确定各种影响因素的(变量)重要性。
西肖尔在此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即就一个经理来说,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益,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但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
因为,这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当一些引起目标值的完成程度提高时(如增加红利或避免财务风险),就可能意味着另一些目标值的完成程度要降低(如扩大规模或进行新产品研究)。
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这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负相关性。
换言之,要对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必须先对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互关系进行评估,然后,对各种衡量标准应当以何种方式综合起来进行评估。
因为,只有奖这些标准以某种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或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化的总体预测。
显然,这里需要有一种描述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论模式,它将有益于经营人员作出上述评价。
衡量标准及其应用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必须首先把不同的标准与其用途加以区别。
他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等因素,进行了以下区分:标准1:目的与手段西肖尔指出,有些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
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
例如,获得高额利润,可能是一家企业追求的主要目的,而让其员工感到满意则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即达到主要目的的手段和条件。
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需要对员工的满足程度加以评估。
标准2:时间范围西肖尔认为,有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预计的规模增长)。
无论这些标准涉及到何种时间范围,在对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以及对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推论时都可能要用到。
标准3:长期与短期西肖尔认为,有些标准归属于一个比较短的时期,而另一些则归属于一个较长的时期。
它们可能适用于衡量比较稳定的经营活动(即在短期内变化很小的活动)。
如果标准所属的时间与通常的或变量的潜在变化率不相符,那么,在这个标准的可用程度就很有限。
例如,虽然许多企业当前的营业和财务统计资料,对于企业控制生产或进行会计核算这样一些目的来说是很适合的。
但是,如果用它们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因为,它们只是对不稳定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期计量。
又例如,工厂的月维修费用可能逐月起伏变化很大(或许是一种季切性的变动),只有将其当做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长期标准,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去研究它,才可能有些用处。
否则,只有在短期内进行考察,又不联系其他的问题一并加以分析,那么,某一个时期的维修费用低就很难说是不是一个有利的指标。
标准4:硬指标与软指标西肖尔认为,有些衡量标准是根据实物和事件的特点、数量或发生的频率来计量的,而另一些标准则是根据对行为的定性观察或进行的民意测验的结果来衡量的。
因此,不适宜用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
即使对于一个以盈利为主要长期目标的组织来说,利润率也不一定是评价该组织经营业绩的标准。
同理,一个软变量或软指标,如某个关键行政领导人物是否愿意继续留在该组织工作的意向,在某些情况下就可以加以测度和确定,以及用某项指标加以表达,而且可靠性相当高,这类软指标往往对于评论该组织营业绩具有关键意义.标准5:价值判断西肖尔指出,有的变量呈现性变化趋势(越多越好),而另一些变量则呈曲线变化趋势(期望某种最优解,过与不及都要避免.)例如,利润率总是越高越好,上此意义上说,它通常表现为线性趋势.相反,维修费用过高或过低,都可能被认为削弱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在此意义上来说,它总是表现为曲线变化趋势.因此,判断这些指标孰劣,也应该与其各自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相适应。
在不能使所有目标同时达到最优的情况下,如何在各个评价指标或变量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上述各曲线的走向和形状。
指标层次体系西肖尔认为,要想对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地评价,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组织的长期总体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
第二,若干项短期指标衡量的短期经营业绩,这些指标通常代表着经营的面果,可以由其自身的取值加以判断,将它们综合为一组指标后,往往决定着组织的最终经营情况。
第三,许多从属性低层次子指标群所反的当前经营效益状况,这预示着实现最终目标或结果的可能性和迄今所取犁进展。
由此,西肖尔提出,衡量组织经营活动的标准可以视为一个金字塔形的有层次的系统。
所谓“最终标准”是位于金字塔中部的标准。
它主要反映了有效地运行环境资源和机会以达到其长期和正式目标的程度。
一般来说,最终标准是无法衡量的(除非由历史管家们去作结论)。
然而,最终标准的概念却是评价那些直接衡量组织营业绩的较次要标准的基础。
所谓“中间标准”是位于金字塔中部的标准。
这些标准是较短期的经营效益影响要素或参数,其内容不超出最终标准的范围,它们可以称做“输出性”或“结果性”标准。
这些指标的度量值本身正是企业要追求的面果,在它们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权衡和取舍。
将它们以某种方式加权后组合起来,其和就决定了最终标准的取值。
对经营型的组织来说,在这一层次上的典型指标或变量是:销售额、生产效率、增长率、利润率等。
可能还包括一些软指标(通常是行为学方面的变量),如员工的满意程度,或用户的满意程度。
而对于非经营型组织来说,这些中间标准可能主要是行为学方面的。
例如一所学校,它的成绩要以升学率,达到某一发展水平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等指标来鉴定。
所谓:“评价标准”是位于金字塔底部的标准。
它指的是一些对组织当前的活动进行评价,这些标准是经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践证经验确定下来的,它们大体上反映了顺利和充分实现上述各项中间标准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在这些标准当中,有一部分则代表与中间标准相关的分目标、子目标或实现中间标准所必需的手段。
属于这一层次上的标准数目很多,它们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在这个关系网中,包括有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关系和相互修正关系。
其中也还有一些标准是根本无法评价的,它们的作用只是减少这个关系网中的不可控变化。
对经营型组织来说,在这一层次上的“硬”标准,可能包括这样一些指示或变量:废品数量、短期利润、生产率(与计划相比较)、生产进度、设备停工时间、加班时间、产品退换率、技术革新速度,等等。
这一层次的“软”标准可能包括:员工的士气、企业的信誉等级、内部交流沟通的有效性、缺勤率、员工流动率、群体凝聚力、顾客的忠诚、员工对公司的自豪感、员工做出成绩的积极性,等等。
西肖尔将衡量组织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组织进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的思路虽然是正确的,但他为各类标准安排的位置却未尽确当。
一是企业经营得法。
这一点不仅会反映在具体的经营成果和目标上,而且必然具有系统的优势,适应性和生命力。
“硬”指标和“软”指标必须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二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厚此薄彼,企业就不可能长期保持很高的经营效能。
行为学标准的特征西肖尔认为,那些描述组织成员(此处所谓的组织“成员”包括顾客和客户)及其价值观、态度、相互关系和行为的标准,可以称之为行为学方面的标准,然而它们大都位于评价标准网络系统的较低部位,与那些评价组织效能的最终目标相距甚远,或者只是间接地相关。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经营型组织更宜于采用硬的、非行为学方面的标准,因为这些标准与组织的正式目标关系更为密切。
但是,行为学方面的标准与许多非行为学标准之间,具有某种稳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或者仅仅是一种协议变关系,而且,这些行为学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对于各个不同的组织来说,并不是完全各不相同的,也不是短暂的和变化不定的,它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所有或相当多的组织都是共同的,普遍适用的。
西肖尔从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这个广泛的意义上出发,对行为学标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行为学标准的主要作用在于,它们能改善那些用“硬”标准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出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