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9词两首-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9词两首-

9词两首一、导入: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自学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正音,熟读这首词。

2.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3.初步理顺词义。

4.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导学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

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1.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

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2.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第三句.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四、练习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五、总结第二课时一、导入。

1.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习过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作者是张志和。

3.请生简介张志和,并作相应的评价。

4.这里的词牌名是渔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吗?二、自学1.自读古诗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导学1.请生朗读,注意停顿之处。

2.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横线表示。

这些词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想想我们以前也学过描写春雨、春风的句子是什么?地点在哪里?3.看第一句话,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还不理解?4.在这幅如此美丽的画面中,肯定少不了……那作者有没有写到人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5.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

6.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词两首导学案

词两首导学案
导学内容
课时
主备人
语文
《9、词两首》

陆桂国
导学
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具
小黑板、课件预习Biblioteka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6、《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三、小组交流:
针对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参与小组讨论。
四、学生展示:
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展示。
五、课堂反馈:
1、我现在能自己理解的词语是:
2、我学了这首词后,想像到的画面是:
六、拓展延伸:
了解词的特点,再背诵一首词。
检测反馈:
1、《渔歌子》的作者是(朝代)的,这首词描写的意境是
针对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参与小组讨论。
四、学生展示:
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展示。
五、课堂反馈:
1、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上网浏览李清照的网页
检测反馈:
1、《如梦令》的作者是(朝代)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了、、、等景物。
界首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生姓名年月日
班级
学科
导学内容
课时
主备人
语文
《9、词两首》

陆桂国
导学
目标
1、通过朗诵《如梦令》,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领悟《如梦令》主要内容。

词二首导学案

词二首导学案

词二首导学案备课科组:语文组上课时间:第十三周词是继诗歌之后新兴的一种诗体,所以又叫“诗余”,由于它是配音乐演唱的,又叫“曲子词”。

词兴于唐而盛于宋。

1、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是这样分为3类: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

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2、词句与词韵词句是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讲究平仄,押韵,比诗要复杂得多,更加严整、细密。

3、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诗有题目,词有调名。

对于诗歌,题目是重要的,每篇诗必有题,有的不好标题,也要标个“无题”;对于词来说,词题没有调名重要,调名就是词牌。

有许多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这样的词一般把词的首句作为词题,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当然,像苏轼的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是完整的。

按词调写词叫“填词”。

每个词调的句数,每句字数,每字平仄声,都有规定,按词谱去填写。

填词之前,先要“选调”,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需要,选取那些适合表达相应内容的词调。

每个词牌有音乐的感情基调和习惯用法,因此不能“顾名思义”,单从名称上选调。

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曾说过,不能拿《贺新郎》这个词调去祝贺别人结婚,因为这个词调是慷慨激昂的,与燕尔新婚的感情不相应。

这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问题,违反了它,再大的作家也写不出好词。

郭沫若先生1958年写了一首歌颂大跃进的词。

他选了《声声慢》的词调,并在序中说,李清照写的《声声慢》太慢,他把调牌改成《声声快》。

尽管改了名字,但他把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改填成“蓬蓬勃勃,烈烈轰轰,轰轰烈烈轰轰”,不能算是成功之作。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教师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教师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学习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整首词。

【学习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品味鉴赏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

3、鉴赏《望海潮》【预习案】…1、看《点拨》中的“助读资料”,填空。

(1)词的起源:兴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有多种词调或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调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2、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参差..(cēn)(cī)堤.沙(dī)天堑. (qiàn ) 罗绮.(qǐ)重.(chóng )湖叠巘.(yǎn ) 羌.管 (qiāng ) 钓叟. (sǒu) 千骑.(jì)箫.鼓(xiāo )(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东南形胜:参差: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重湖叠巘清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异日图将好景:【探究案】…一、整体感知《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词,明确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诵读吟唱,合作探究,掌握借古咏怀、情景交融的方法。

3.激情投入,准确把握词人感情,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9词两首-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9词两首-

9.词两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1个生字。

理解“沉醉、兴尽、斜风、不须”的意思。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资料链接】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

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两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

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等作品。

《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

张志和:唐代诗人。

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做过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

与颜真卿等为好友。

熟悉张志和的人会知道他能书善画,长于音乐,他的词即画,现存《渔父》词五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父生活,《渔歌子》即其中最好的一首。

《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藕”。

理解““沉醉、兴尽”的意思。

3.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一、自主导学1.把课文读给家长或同学听,请他(她)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

2.给下面的带点的字注音。

藕.花()兴.尽()鳜.鱼()青箬.笠()绿蓑.衣()3. 形近字组词。

暮()渡()鸥()塞()蓑()须()幕()度()欧()寨()衰()需()4. 读资料,完成填空。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3.诵读全词并背诵【文学常识】一、有关文学常识1.回顾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在上文了解宋词豪放派的基础上了解宋词婉约派婉约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婉约派词作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缠绵悱恻),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和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雨霖铃》、《踏莎行》(或《鹊桥仙》)、《声声慢》和《扬州慢》。

3.小结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特点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清丽含蓄,音调谐婉4.辛词名句识记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5.巩固诗词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学习过程】三、课文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 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四、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zhòng )舞榭(xiâ)巷陌(xiàng 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 )可堪(kān )佛狸祠(fó或bì)拓跋焘(bá tāo )张浚(jùn )王玄谟(mó)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无觅:寻找不到气吞: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风流: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寻常:平常;普通草草:引申作草率马虎赢得:落得、剩得北顾: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可堪: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凭谁问:“难道(还有)谁会问?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赢得仓皇北顾北:名作状,向北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名作动,吃饭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装句)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倒装句)【合作探究】一、诵读课文。

《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课时)学校小学主备人马启娟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总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六年级上(下)册下册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词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如梦令)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主备课人简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成功,各环节衔接自然。

复备栏:词。

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第1课时-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第1课时-

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课题:《词两首》第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心情以及她对大自然的一种情感。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心情以及她对大自然的一种情感。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导入亮标导入: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不妨跟随词人李清照去看看那迷人的江南美景。

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心情以及她对大自然的一种情感。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自学检测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xī tíng rìmùchén zuìǒu huā()()()()二、填空。

1.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__。

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女词人___________。

她号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派代表。

三、解释下列字词。

常记:_______________ 日暮:_______________沉醉:_______________ 误入:_______________五、检测清盘。

1.填空。

(1)《如梦令》中作者“不知归路”的原因可以从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看出来。

(2)从“沉醉、兴尽”这两个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作者郊游的_________心情。

(3)《如梦令》这首词写的是在溪亭一带游赏活动的美好回忆。

《词两首》导学案

《词两首》导学案
第5课《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
国学名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学习难点
6.示例一:我喜欢“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表现出在铺满寒霜的崎岖山间石径上,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只能发出细碎杂沓的声音;“咽”本指声音哽咽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
示例二:我喜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真如铁”代用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比喻娄山关的险固。“漫道”莫道,不要说。表现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对顽抗之敌的鄙视。“从头”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险的雄放胸襟。
3.划分节拍: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望”: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九年级诗词二首导学案

九年级诗词二首导学案

九年级诗词二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词。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词的含义,把握诗词的主旨。

(2)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掌握诗词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难点(1)对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批注法: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3、比较法:将这两首诗词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4、拓展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拓展对诗词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一)诗词导入同学们,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九年级的两首诗词,领略诗词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第一首诗词的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

这首诗词是作者在_____(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_____的情感。

2、第二首诗词的作者_____,_____(朝代)人。

他的诗词风格_____。

这首诗词创作于_____(背景),反映了作者_____的思想。

(三)诗词诵读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

(四)诗词理解1、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对诗词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五)诗词赏析1、分析诗词的意境(1)第一首诗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第二首诗词的意境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2、体会作者的情感(1)第一首诗词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第二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品味诗词的语言(1)第一首诗词中哪些字词用得精妙?为什么?(2)第二首诗词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

9、词两首
结合生活经验,也可联系下文)
(2)交流
①词人的心情愉快,畅饮导致醉
②不知归路
③日幕,游玩兴致还很高,流连忘返
④误入荷花深处
⑤词人在荷花丛中快速地划动小船,想找到出路
⑥惊起栖息的水鸟
(3)师结:作者愉快的游玩,兴致盎然。

由于畅饮喝醉了,以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回想起来别有情趣。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经常想起那一次在溪边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了,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丛中。

使劲地划呀,划呀,惊动了满滩栖息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二)想画面,体会意境。

1、看图,再读读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交流(兴致勃勃在溪亭游玩在荷花丛中一女子荡舟游玩,游兴不尽拼命的划船惊动了栖息的水鸟……)
3、你从中感觉到什么?(作者的心情很愉快,很有情趣,游玩的兴致很高)
4、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三)诵读,体会感情
过渡:生活如此有情趣的诗人,后来由于命运发生变故,她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度过晚年。

(四)、拓展阅读,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1、出示:《声声慢》
2、师读,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3、说说感受
诵读《如梦令》、《声声慢》。

9、词两首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9、词两首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9、词两首教案本文是关于9、词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请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师简介什么是词及两首词的作者。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标出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这两首词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边读边在相应的句子或词下面画上横线。

5、了解学生所画字词情况,并适当解释这两首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6、学生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1、这首词是以写景还是以写事为主的?请说出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3、学生尝试说一说词的大概意思。

4、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边读边引导学生领悟意境5、同桌交流自己朗读感悟的情况。

6、指名说。

7、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

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推荐理由:简约的流程,扎实、平实。

思考: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课中?)。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人教新课标

《词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读词,注意把握好词的节奏。

2.想象两首词描绘的情景。

想一想,两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3.我质疑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

【导学案】
(二)深入探究
提出小组内还未解决的、有意义的、值得讨论的问题,班内小组一起解决。

【课堂检测】
一、把下面的词句补充完整。

1.青(),绿(),斜风细雨不须归。

2.常记()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渔歌子”“如梦令”都是词牌名。

()
2.“鳜”应读作guì。

()
3.《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

()
4.《如梦令》中“兴尽”的“兴”指的是兴奋。

()
5.《渔歌子》中“鳜鱼肥”表明这是垂钓的大好季节,“青箬笠,绿蓑衣”刻画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钓渔翁。

【主题阅读】
【课后作业】
背诵两首词,复述大意。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第2课时-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词两首第2课时-

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课题:《词两首》第2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能够理解诗词内容,并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难点:能够理解诗词内容,并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导入亮标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词,他就是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亮标: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能够理解诗词内容,并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学检测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lùguìyúruòlìsuō yīxiéfēng xì yǔ()()()()()二、填空。

《渔歌子》的作者是_____代______________。

整首词如下:___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

_____________,绿蓑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须”意思是“要”。

()2.《如梦令》、《渔歌子》都是词牌名。

()3.《渔歌子》这首词中都是写景,没有写人。

()五、检测清盘。

1.《渔歌子》词中描绘的是江南_____(季节)的景色,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现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意。

2.《渔歌子》中“鳜鱼肥”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青箬笠,绿蓑衣”刻画了一位怡然自得的________________形象。

六年级语文(下)--《词两首》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下)--《词两首》导学案

《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两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1.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2.说说你学习过的“词”。

3.背诵《水调歌头》。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三、展示词语:小组内,组员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课件出示)溪亭日暮藕花斜风不须指名读这些词语?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再指1名读,然后齐读)(口诵心惟)四、展示读书。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组员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如梦令》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早期的情趣和心境;《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六、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临写>)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

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同学们,请看“藕”字。

(课件出示)(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学生仿写。

教师巡视。

(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3)小检测听写生字。

同桌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

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七、出示自学提示: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词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醉花阴》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二.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十八岁嫁给金石家赵明诚,夫妻感情甚笃。

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作品有《漱玉词》。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有《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

词后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如《菩萨蛮》《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完成练习册四、五题第二小题。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拓展提升:
选择其中一首词,用自己的话对词加以描述。
1、独立完成后,对子互查,小组内作出评价,暴露反馈存在的问题。
2、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评价
小结
归纳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想和同学们交流?
2、对本节课我的表现做自我评价。
自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
1、借助拼音跟读诗歌,初步了解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读正确,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2、我会正确、工整地抄写下列词语。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
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3、这首词写了哪几种景物,哪些写景哪些写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4、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5、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和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班级汇报交流合作内容。
3、分组展示课文朗读。
4、交流时认真倾听,做好纠错或补充。
每组推荐代表展示,不完整的地方其他成员补充,各组小成员对其他组的展示情况评价补充。
课堂
检测拓展提升
课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一至五题(四、五题第一小题)。
拓展提升:
1、阅读李清照另外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想想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美酒美景
导学案
课题
9《词两首》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
学生
班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么会误入?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7、作者的心情怎样?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诗文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词。
1、同桌对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组员之间互相纠错。
展示交流
1、小组内按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要求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2、深探作者,读懂词人“不须归”的内心。这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回家呢?这里的“不须归”仅仅是指不愿意回到他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吗?还指作者不愿意回到哪里去了?
3、从词中体会到作者什么乐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还知道另外一首与西塞山边、白鹭飞有关的诗词吗?
1、可在文中作批注。
2、同桌对学。
3、抓字眼:理解诗中重点词的意思。
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
归路:兴尽:
4、解词意:结合诗词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导学提示
(40分钟)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通诗句,读出韵味。
小组
合作探究
新知
想意境:“争渡,争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悟词情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导学案
课题
9《词两首》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审核
学生
班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自主
学习
1、根据你对词的了解,你觉得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2、知诗人:查阅资料了解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读通句子,用间隔符号画出节奏。
小组成员组对自学、合作学习、展示等环节内自我评价,组长总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白鹭、
景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
斜风、细雨悠闲自在
物箬笠、蓑衣
美丽的春雨垂钓图
西塞山鳜鱼不须归
导学提示
(40分钟)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通诗句,读出韵味。两人小对子相互交流。读不通顺的的地方反复练习,相互纠错提醒。
小组
合作探究
新知
1、品味美读,读出词中的画。注意停顿和抑扬顿挫,读地有板有眼,读出词的味道来。(轮读、赛读)体会:江南春景物繁多、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3、小组合作学习。
展示交流
1、小组内按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要求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做到表达流利通顺、仪态大方。
2、班级汇报交流合作内容。
3、分组展示课文朗读。
4、交流时认真倾听,做好纠错或补充。
每组推荐代表展示,不完整的地方其他成员补充,各组小成员对其他组的展示情况评价补充。
课堂
检测拓展提升
课堂检测:
2、收集爱国情怀的诗文。
1、独立完成后,对子互查,小组内作出评价,暴露反馈存在的问题;
2、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评价
小结
归纳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想和同学们交流?
2、对本节课我的表现做自我评价。
小组成员组对自学、合作学习、展示等环节内自我评价,组长总评。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