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课时作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小结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2018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含答案.docx

2018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含答案.docx

2018 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含答案第六单元单元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两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重大历史线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北平新政协召开,初良好起步1949 年新中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国成立前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基本建成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60 年代初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期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严重破坏坏,国家法律形同虚间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原因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派团结建国建筑,随着经济发展,第一届全国人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召开;《中华人民善 (2) 社会主义建设共和国宪法》制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定;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中发展完善的建立(3)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警惕右,更要防止“左”倾错误恶“左”性发展,“文化大革命”发生平反冤假错案;建立改革开放的进行;完备的法律体系;十一届三中党的工作重心转发展完善“依法治国”写入宪全会后移;民主法制日益法;加强基层民主选完善举三、题型应用体验否定型选择题【题型解读】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型选择题。

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

该题型结构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解题技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备课资料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备课资料

必修一第六单元学习指导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一、知识概述本单元讲述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

然而,我国的民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

二、重点难点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和重大意义(1)目的及主要内容: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2)性质和重大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

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习题精选

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习题精选

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

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60年代末B、70年代初C、70年代末D、80年代初【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进宪法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全国人大五届五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全国人大九届二中全会【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三必修1历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三必修1历史

考案[6]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 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某某政治形式的不懈探索。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26813250( C )AB.新某某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某某统一战线的性质[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键信息是“人民某某政治形式的变化”。

新某某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某某形式的机构的代表不仅有工人和农民,还有其他阶层的人员,如三三制下还有资产阶级、抗日的地主等,其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就借鉴俄国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不具有独创性,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某某形式的机构吸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故C项正确;政协制度才具有人民某某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项错误。

2.(2017·某某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949年11月,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

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导学号 26813251( A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B.某某政策深得民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解析] 根据材料“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可以看出其主X和动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各界人民,因此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政治协商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某某政策,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于1954年,在此之前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材料中的“各界人民代表”不能看作是人大代表,C项错误;中央允许地方自治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

③ 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
3、开国大典——仪式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一、新中国的成立:
〈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 1、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条件 国家;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筹备 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49.9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1956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高中历史岳麓必修1单元检测: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答案)[ 高考]

高中历史岳麓必修1单元检测: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答案)[ 高考]

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一张选民证,该选民证是1953年由福建省永安县选举委员会印发的,联系这一时期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状况,分析其历史背景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D.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热烈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祝贺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起来”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4.“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A.1954年宪法B.《共同纲领》C.1982年宪法D.《临时约法》5.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6.“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唱大合唱,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段话表明了()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②在多党合作制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7.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课时作业: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小结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课时作业: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小结Word版含解析

单元学习小结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这一制度的确定,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者构成了我国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全国人大具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等权力,所以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发展过程(1)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政协代行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2)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形式继续存在。

(3)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

(4)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3.三大政治制度的比较4.“一国两制”的认识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国家主体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区别。

第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四,“一国两制”有宪法的法律保障,并有长期的稳定性。

5.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和平统一”的方针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认;海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祖国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关系到民族复兴;《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提供了法律保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等。

(2)不利因素:“台独”等岛内分裂势力的猖獗、国外反华势力的干预和破坏等。

6.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1)台湾问题属于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则是国家主权问题。

新编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过关检测:(六)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

新编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过关检测:(六)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罢,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

”《时间开始了》这首诗被称为“开国之绝唱”,诗中美好时间开始的标志是( )A.抗日战争胜利B.三大战役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 D.改革开放开始解析:选C 由题干材料中“新生”、“开国之绝唱”可知“开始”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故C项正确。

2.“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

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解析:选A 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因此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3.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选 B 民主人士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职务体现了政协制度受到民主人士的拥护,故B项正确。

4.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1.筹备:新政协(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________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____________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1)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革命的基本胜利。

(2)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政治上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____________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________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________的方针政策,并将____________写入宪法中。

(4)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__________,巩固了中国人民________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____________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背景:1956年底,过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____________,严格遵守,人民的____________受法律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建立与发展: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____________制定的程序运行。

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选举了国家领导人并通过了多部法律。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

”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9年4月”“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可知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族党派,准备召开新政协,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故选B 项。

答案:B2.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解析:材料列举了参加会议的代表,体现出政协会议的与会人员涉及各个行业,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故A项正确。

答案:A3.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B.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答案:B4.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材料反映了李长凤当选代表后能代表民意了,表明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故A项正确。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岳麓版必修1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质量评估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2.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重庆和北京召开过两次政协会议,两次会议都A.是在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协议基础上召开的B.各民主党派都积极参加并拥护中共领导C.都涉及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D.都制定了宪法或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深和民盟的张澜。

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B.民主联合政府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府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4.建国后推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含义是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共同执政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导下的多党合作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一起参政议政5.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6.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纲领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C.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近代中国第一部通过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7. 1954年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主要参政议政组织C.负责对外交往的机构D.处理民族事务的机关8.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测评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测评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1(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大总统誓词新中国成立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成为中国某某政治发展的新起点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解析】A项不符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B项只是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两者的共同点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某某化,给人们更多的某某和自由。

【答案】 C2.苏格拉底评价雅典某某时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甚至)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航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下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举措中克服了这一弊端的是( )【导学号:24940134】A.“三三制”原则的实践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C.拨乱反正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解析】苏格拉底的评价指出了雅典直接某某制的弊端。

A项是直接某某制的体现,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通过逐级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选举国家的领导人,实际上是一种代议制,是对雅典直接某某制弊端的克服,故B项正确;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与选举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直接选举产生的是地方领导人,与国家领导人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某某、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 )【导学号:24940135】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村民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党派无关,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的制度,与党派无关,故B项错误;村民选举制度是基层的某某制度,与党派无关,故C项错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克服了西方党派间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保证了集中领导与广泛某某的统一,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作业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作业岳麓版必修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6.23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从下面两图的转变,说明(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②中美苏三方实力地位发生变化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④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承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 D.①③④解析:目前实现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条件尚未具备,故①错误;中国政府近年来多次重申解决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武力,理由是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使和平统一变得不可能,故④错误。

用排除法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A.构想正式提出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C.有了法律依据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辨析与理解能力。

1982年宪法对“一国两制”作了明确规定,从而使该方针有了宪法保障。

A、B、D三项结论均与题干史实不符。

答案: C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有( )①台湾问题②少数民族问题③边界问题④香港、澳门问题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却首先在香港、澳门回归上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不适用于②③。

答案: D4.“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

”由此可见,“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解决( )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D.国际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台湾的现实”等信息,可以直接推断出“一国两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6.2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6.2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6.2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1949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各某某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齐聚一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关于这次会议( )A.是1945年某某政治协商会议的继续B.标志着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C.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D.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949年9月,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后,新政协在北平召开,中共与各某某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商讨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项。

A项不符合史实,B项应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D项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

答案: C2.“为了保障人民某某,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某某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某某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D.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新中国成立初期”、“奠定基础”等有效信息。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等,为某某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

答案: B3.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成为中国某某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归纳问题的能力。

答案: A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主要体现在( )①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②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③建立了人民某某专政④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③解析:“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指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岳麓版必修11.周恩来曾说过“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代指五四运动,后一个“天安门”代指( )A.古都北平和平解放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C.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等信息可知,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开端。

后一个“天安门”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某某主义革命的结束。

2.1954年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A.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B.确立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C.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案】 D【解析】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2015·某某一中)1954年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此中国政协的性质与职能开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D.中共八大胜利召开【答案】 C【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

这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政权,《共同纲领》也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随着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宪法的制定,这一局面得以结束。

所以应选C。

4.(2015·某某)1965年9月1日至9日,某某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 80%以上。

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C.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某某地区改革开放【答案】 A【解析】据材料,某某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少数民族的代表占绝对多数,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选A项;B、C 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中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学习小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这一制度的确定,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者构成了我国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全国人大具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等权力,所以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发展过程
(1)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政协代行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2)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形式继续存在。

(3)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

(4)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3.三大政治制度的比较
4.“一国两制”的认识
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国家主体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区别。

第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四,“一国两制”有宪法的法律保障,并有长期的稳定性。

5.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和平统一”的方针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认;海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祖国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关系到民族复兴;《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提供了法律保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等。

(2)不利因素:“台独”等岛内分裂势力的猖獗、国外反华势力的干预和破坏等。

6.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
(1)台湾问题属于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则是国家主权问题。

(2)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

作为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中央政府向港澳派驻军队;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去。

统一后,大陆不仅不派行政人员到台湾去,中央政府还要在全国性政权机构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额,让台湾各界人士参与国家管理。

1.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
对于上述表格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这部宪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④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4.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
们通过代表和代表人组织和管理政府。

”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
5.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有较大的自由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6.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指出:“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都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B.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承诺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曾说:“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人民救国会认为已经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1949年12月宣布自行结束。

当时,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中国民主同盟等也打算解散。

1950年12月中旬,毛泽东从苏联访问归来,听说救国会解散的消息,十分惋惜地说,救国会是进步团体,不应该解散。

当他得知九三学社等党派也要解散时,当即表示异议,并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转达他的意见。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为什么要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身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周恩来也指出,“因为共产党是领导党……我们一旦取得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
头脑。

”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强调:“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

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


材料三毛泽东还曾指出:“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有点像国民党了。

”关于请民主党派唱对台戏的意义,陈云指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哪里有唱对台戏的,哪里就有‘反对派’,那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则,工作就搞不好。

……有民主人士监督我们,对工作有好处。

如果革命胜利后,长时期没有‘反对派’,只有一派人讲话,听不到不同的意见,那么工作就会出毛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因素。

(2)材料二中的三位伟大领袖所阐述的共同论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毛泽东、陈云在讲到“反对派”这个词的时候,都是加上了引号的。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归纳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答案解析】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B[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

A和D项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故排除;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 2.C[本题极容易错选A。

阅读题干材料,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大代表的构成,从代表的组成来看,其分布具有广泛性,故C项符合题意。

新中国政体属于共和制,但不实行三权分立,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政治协商会议和政权的巩固问题,故排除B、D。

] 3.D[③是《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这就决定了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排除③。

]
4.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问题,实际上是要判断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①③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制度策略方针,而不是政治制度,排除②,故答案为A。

]
5.B[解答本题需要区分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是中国国内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经济特区“特”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特殊性;A、C、D是不同点。

三者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答案为B。

] 6.B[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说明材料主要强调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故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政府,故A错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并不表明中国政府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故C说法错误;D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
7.(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能够“长期共存”至今,根本上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决定的,即各民主党派都在民主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与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而主观性的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劝阻民主党派解散的目的十分朴实,就想听到不同的声音,让民主党派监督中国共产党。

(2)关于中国共产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的必要性。

(3)民主党派提不同意见不是与共产党分庭抗礼,而是帮助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这里的“反对派”不是反对党,而是诤友、挚友。

(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其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