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导学案3-3
专题03 诗歌鉴赏选择题(导学案)-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三)选择题【真题体验】(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方法指导】解答古代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
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
细读选项,依据常见设误点,圈定选项中的敏感词语。
第三步,分析比对,定出答案。
综合比对四个选项,用排除法确定存疑选项的正误,并选出答案。
选择题常见设误点设误一:重点词句含义理解(2022全国乙卷)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规定有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我们发现诗歌鉴赏命题有很多共同点。
在进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确考纲规定,引导学生通过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把握命题的共同点,积累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开展有效复习。
【关键词】诗歌鉴赏考点阐释复习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指导【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7-011 考点阐释(i)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能力层级为d级。
2 复习目标2.1明确考点内容,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2.3感悟诗歌鉴赏应积累的基础知识。
2.4感悟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
3 重难点3.1重点熟悉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3.2难点从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详解,感悟解题技巧。
4 方法指导自主阅读资料,独立解答07—12高考诗歌鉴赏题,总结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5 学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6 直击湖北高考6.1链接201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并了解近三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解答题对人物、事物形象的考查情况。
2.积累鉴赏人物、事物形象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关鉴赏方法。
3.通过当堂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升解题能力。
二、考情微观三、方法指津——“三、必备知识梳理、积累(一)鉴赏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3)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古诗词中被人格化,寄托着诗人的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的事物。
1.鉴赏事物形象的抓手(1)抓住与物象有关的句子,概括其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挖掘事物和人的连接点。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2.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的特点(2)找到“物”与“人”的切合点,分析运用的手法(3)知人论世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诗歌鉴赏-古诗文阅读 学案33
学案33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局部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学案目标 1.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
2.掌握做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的基本方法。
3.掌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抒情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本质的特性。
要把握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
一、直接抒情1.知识梳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有时当作者感情奔放,不直接抒发不足以表达强烈感受的时候,常用这种方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激之情,宛如洪钟巨响,突现了诗人刚直、倔强、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品格。
中国古典诗歌抒情温柔敦厚,内敛含蓄,少有热情奔放,袒露胸襟。
但不代表每首诗都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
诗的尾联,词的下片,往往就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地方。
抓住了直抒胸臆的句子,就抓住了诗歌之核心。
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字统摄全诗,“独”字承上启下。
“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间接抒情(一)借景抒情1.知识梳理借景抒情,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导学案答案版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结构技巧复习目标:1.熟悉和灵活运用诗歌专题常用的结构技巧。
2.从诗歌的谋篇布局入手,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3.掌握结构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考纲解读:本考点属于高考《考试大纲》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内容。
结构技巧的考查,多数以考查诗句的作用为主。
1.结构技巧常用术语:统领全篇、开门见山、线索、铺垫、照应、抑扬、承上启下(过渡)、层层深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2.常见的设问方式: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诗的XX句在诗中的作用?②这首诗的XX句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③请结合原诗赏析XX句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何作用?(二).诊断练习: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XX年江苏)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答题格式】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方法探究: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
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诗歌导学案3
即墨市市北中学导学案学科:语文级部: 高三编写:吴迪审核:高三语文组 2012.12.23编号39课前预习案鉴赏口诀: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②怀古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⑤闲适类。
⑥借景抒情类。
⑦托物言志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3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3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诗歌鉴赏导学案
高三语文学案“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复习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辛弃疾诗词的风格,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掌握切入点,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由点带面,全面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复习检测】名句填空:1、,,。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5、,。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文本探究】1、《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都写了那些人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3、补充篇目卜算子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
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
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简析词中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切入点:总结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切入点:【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七年级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
七年级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泰戈尔的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爱的感悟。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批注法: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拓展思维。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有一位来自印度的诗人,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他就是泰戈尔。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走进他那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 年 1941 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
1913 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四)诗歌赏析1、《金色花》(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2)“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3)诗中的孩子和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荷叶·母亲》(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2)荷叶和母亲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3)“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告别》(1)诗中的“告别”有几层含义?(2)“他就在我的身旁,却又离我很远很远”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五)主题探究1、这三首诗的主题分别是什么?2、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六)艺术特色1、泰戈尔的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他常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七)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泰戈尔的诗,进行朗诵并分享感受。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意境》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准确掌握诗歌的意象。
2.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3.由境寻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意象(回顾)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
如“柳”、“菊”、“竹”、“梅”等。
2.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3.意境与意象的关系(1)、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意义的意境。
(2)、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
4.意境之方法攻略(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绘景)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方法点拨:①在分析景物(意境)形象时通常是以下几个步骤:⑴提炼意象;⑵概括意象特点(意境);⑶剖析作者思想。
②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或描绘出()图景画面,营造出了()的氛围,抒发(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心情)。
(5)、典型例题分析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导学案
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四、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对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真情流露其间。说说诗歌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蓟门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释】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小结解题步骤: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七、巩固练习: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时间:2014-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手法的提问方式;
2、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
3、规范答题思路,灵活运用规律有效组织答案。
【本课重点】
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
古诗常用抒情手法有哪些?
二、高考命题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某句诗)运用了什么抒情(表达)方式?这首诗(或某句诗)怎样(如何)抒情的?
诗歌鉴赏3
正德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诗歌鉴赏之语言型》(第3课时)等第:班级:组别:学生姓名:组长签名:【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懂得诗歌语言鉴赏方法2.懂得一些诗歌语言答题技巧【学习目标】1.懂得诗歌语言鉴赏方法2.懂得一些诗歌语言答题技巧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越女词(其三)》李白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一、习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二、总结:编写人员:赵林春审核人员:李锦菲编定时间:2012年10月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
(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
(步骤3)1、答: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①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②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③表现了作者恬淡高雅、纯净脱俗的心境。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赏析与练习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一、课堂探究仔细读诗,按要求填空题一: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二: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三: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四: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二、总结咏物诗的特点:题目标志:物的特点:表现手法:所托情感:三、归纳鉴赏方法四、小试身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表述语言提示:这首诗描绘(刻画)了某物象的特点(形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运用了手法,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三首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三)《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2.学习鉴赏文字,体悟即时即景诗的意象和情感。
3.完成当堂练习。
二、默写《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三、诗歌鉴赏《旅夜书怀》杜甫“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今重庆)、忠轴(今重庆市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3]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歌导学案2
即墨市市北中学导学案学科:语文级部: 高三编写:吴迪审核:高三语文组 2012.12.23编号38课前预习案一.读懂诗歌1、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划定类型: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
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课堂探究案二、掌握诗歌题材(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内容范围: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多。
★分析重点: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①借景抒情;②营造氛围;③塑造背景或环境;④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或情操;⑤以景衬境、以景衬情;⑥奠定情感基调。
)★基本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典型题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溪居[唐]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答案】(5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习目标】一. 知识目标1. 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2. 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3. 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 能力目标1.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2. 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 德育目标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学习时数】:两课时【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 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2. 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待课堂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目标]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预习案自主阅读《新新学案》p30页“知识链接”部分,完成“预习新知”部分。
探究案一、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号,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达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1)梦游:(2)天姥:(3)吟:(4)留别: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四、重点字词理解1. 解释下列加点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温长军审核:于春霞谭世珺时间:2010年11月12日一、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探究并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方面的答题方法。
⒉过程和方法:检查预习,建构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在表达方面的艺术。
二、重难点:借鉴题例,探究有关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步骤,并运用于解题之中。
突破策略:主要通过方法归纳——尝试高考——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课型模式:分析高考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三、课前预习㈠知识储备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这个考点要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㈡自我检测试试看:请指出下列诗句各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接抒情)⑵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乐景写哀)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⑷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⑸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拟人)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欲抑先扬)⑻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对比)⑼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白描)⑽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细节描写)⑾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虚实结合)⑿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托物言志)四、导入新课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鉴赏题目,所考内容围绕这样三个问题:①“写了什么”——解读意象、意境、内容;②“怎样写”——简析语言、表达技巧;③“为何写、写的怎样”——揣摩主题、情感、观点态度。
弹琴讲究指法,画画讲求技法,万物皆有法,有其内在规律。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也不例外,只有掌握了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特点,才能在阅读和考试时应对自如,在试卷中,大家普遍觉得有关表达技巧的题目很难。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类题的做题方法。
五、知识梳理㈠预习内容检查⒈根据预习,整合归纳,建构知识体系,明确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⒉了解以上各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或者效果。
总之,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我们才有可能去探究做题方法。
㈡知识梳理⒈提问方式:这首诗第X句/X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⒉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⒊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⒋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明手法+析运用+释情感(作用)表达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㈢典例探究★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题:词中下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下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喻作者的愁思。
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步骤二)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步骤三)【赏析】贺铸,字方回,河南汲县人。
一生不曾从科举入仕,只在地方上当过小吏,初任武职,四十岁才改转文职,晚年退居苏州。
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只可惜一直屈居下僚,所以贺铸词,多抒写个人的怀才不遇。
《青玉案》是北宋著名词家贺铸的代表作。
它一问世,就被人誉为“绝唱”,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这似是一首恋词,但却写于词人的晚年,其中想必另有寄托。
贺铸,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大,出身贵族。
《宋史•文苑传》说他“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他早年曾任武职,四十岁后才转文职,做过泗州通判等,晚年退居苏州。
一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其实乃是借怀恋美人以抒发自己幽居穷处的苦闷。
这种寄托深厚自然而不露痕迹,词对那种怅惘迷茫的愁闷心境的描写又十分出色,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激赏。
这首词语言典丽,风格华美。
全词字句洗炼,掷地有声,其中暗用了《洛神赋》、《锦瑟》、《江淹传》等不少典故,而又十分自然妥贴,犹如己出。
词人还巧妙地用美好的景色来衬托自己的心情。
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更显出愁苦之重。
词的形象鲜明,意境优美。
当时的著名诗人黄庭坚曾经寄诗给作者,热情称赞:“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本词比喻的新巧贴切而又丰富多姿更是传为佳话。
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形象的景物以增加感染力,这并不是贺铸的发明;而学习前人的手法,把比喻设置得如此新颖奇妙却是贺铸的创造。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得好:“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
’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
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
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该片尤以结句著称,用烟草风絮梅雨等三种景物,将不可触摸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的景,而且运用了复合之比,超迈前人。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云:“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
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
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试问”一呼,“一川”三句作答:烟草连天,喻愁之大;柳絮蒙蒙,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
三个比喻,将不可捉摸的感情,转化为可见的实景,又发前人所未发,新颖精巧,最为人所称颂。
全词因果相承,情景互换,融情入景,设喻新奇。
贺方回因此词而得名“贺梅子”。
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六、点击高考★(2006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赏析】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
历任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左司郎兼太子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
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由广学博取、转益多师而至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
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创造了他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自己的诗派。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大意是: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
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一二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会的氛围。
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突出友情的恒久不变。
此外,运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山溪渡”,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了诗的主旨。
七、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2)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⑴(2分)这首诗追忆昔游,极写锦江之美及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1分),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1分)。
⑵(4分)拟人(1分)。
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
(1分)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1分)。
(借景抒情亦可)【赏析】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
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
少时即负盛名。
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避乱隐居九华山。
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绝,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
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