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古诗词》导学案教案 3篇
《古诗词》导学案教案篇3教材内容分析:这首《晚春》选自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是学会欣赏事物的内在美,接受精神启迪,加强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对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再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只在初一时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我想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写诗意境之美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诗歌学习基础,学生对写景抒情诗歌好奇心强,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描写春天的诗句,感受诗词的音律美。
2、掌握多种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热情。
3、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一、探春1、猜字谜:三人同日去赏花。
(春)2、看到这个“春”字,你想到了什么?二、读春(一)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有时想想,做一个读诗之人何其幸福。
这里是一个读诗的世界,与每一首诗的相遇,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这一次,我们师生又会有怎样的邂逅呢?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1、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突破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准备制作PPT,设计学案第一课时【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
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
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一、导入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
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二、出示目标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四、合作探究《观刈麦》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古诗江雪导学案
古诗江雪导学案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江畔飘雪的美丽景象。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誉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诗歌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歌赏析三个方面展开导学,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江雪》这首古诗。
一、诗歌背景《江雪》是柳宗元在唐代初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当时,唐玄宗还在位,政治相对稳定,社会风气开明,文化艺术繁荣。
柳宗元作为当时的名士大儒,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广泛涉猎儒、释、道三家思想,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时代,柳宗元创作了《江雪》这首诗,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情感抒发。
二、作者生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号柳河东,汉族,唐代河东郡临漳县(今河北涿州)人。
柳宗元早年登科,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等职,后因得罪当权者而多次贬谪。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明道知人,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和官僚风气。
在他丰富的文学创作中,既有政论文章,也有诗词曲赋,以及文言散文等。
他的诗词清新明快,深受后人喜爱,成为唐代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三、诗歌赏析《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七绝诗,四句简洁有力,表达了诗人对江雪景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含对人生沧桑的思考。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表现了自然与人世的冷漠和孤寂,突出了江雪美景背后的寂寞与凄凉。
而“孤舟蓑衣轻,独钓寒江雪”一句,则通过寥寥数语描绘了诗人孤寂清冷的境况,勾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总体来说,柳宗元的《江雪》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恬淡宁静的诗意风貌。
这首诗既有清新流畅的文学风格,又体现了对人生、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本篇导学案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江雪》这首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柳宗元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出了这样一首传世名篇,将自然美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为一体,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价值。
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首古诗的诗意与意境,感受柳宗元那份清风雅韵的深远意蕴。
《唐宋诗词鉴赏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导学案H (2)
2013——2014学年度 高二语文集备组 唐宋诗词鉴赏 编号教师批语:1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导学案执笔者:黄淑艳 审核者:高二语文集备组 课 型:新授课 时间:2014 【目标导学】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了解边塞诗的诗风及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自主领悟】 1、了解作者:岑参(cén shēn )(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
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
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
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 ”。
先后两次出塞约六年,描绘边塞风光之作,瑰奇壮丽,与高适同为盛唐 诗派代表作家。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舍。
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2、了解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第25课诗词五首八年级()班学生姓名: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义。
2.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课前预习:1.积累文体知识。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绝句只有四句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还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3.准确认读下列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布衾.(qīn )塘坳.(ào )何由彻.(châ)见.(xiàn )此屋4.熟读课文,填空。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课堂导学:1.朗读课文,解释字词。
号:吼挂罥:挂住,缠绕忍:狠心向:渐近,靠近俄顷:一会儿彻:彻晓,到天亮足:值得安:如何,怎么;安稳见:同“现”,出现2.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组对抗:一组说原句,另一组说意思,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4.赏析诗歌。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主备人:高春峰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师导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再。
)(随便 ) (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唐诗引入新课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3、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词五首》学案设计:张清华孙清君马启娟班级:姓名:一、学习要点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与背诵。
三、学习方法1、以学生小组交流为主,先课前自主学习,通过上网等搜集材料,然后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方法:学生自读,运用工具书或查阅资料疏通诗句,掌握生字词的写法、注音和意义。
小组课前交流质疑,然后做自主检测,在组内交流掌握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做好评价。
个人搜集诗歌鉴赏的方法,组内交流,后展示。
(一)检测自学知识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斜晖脉脉()白蘋洲()人不寐()右擎苍()锦帽貂裘()鬓微霜()舴艋舟()麾下炙()2、解释下列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也拟泛轻舟:打算。
五十弦翻塞外声:奏。
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
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把事情做完。
3、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理解。
(1)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如下:“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唐宋诗词鉴赏西塞山怀古》导学案H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执笔者:黄淑艳审核者:高二语文集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最新【目标导学】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了解刘禹锡生平与诗风,进一步了解怀古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背诵诗歌。
难点: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的寓意。
【自主领悟】1、查阅资料了解咏史诗的相关常识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历史、历史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多是,“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
咏史怀古诗标题中往往有、名,如杜甫《蜀相》、《赤壁》(杜牧)、《乌衣巷》(刘禹锡);或在古人、古迹前冠以“咏”字;或在古人、古迹后加上“”“咏怀”等,如《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类诗常用、、、(吊古伤今)等手法来①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对历史做理性的思考,如《赤壁》②抒发昔盛今衰的历史沧桑感,如《乌衣巷》③表达壮志未酬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④借古讽今,关注现实政治,如《泊秦淮》等。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刘禹锡,字,唐代家,词人,洛阳人。
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与白居易唱和,世称“”。
诗风爽朗,有“”之称。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虞美人》 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学习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愁绪和感慨。
(2)赏析词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诗词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的词作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哀愁与感慨的词——《虞美人》,感受词人李煜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
他在政治上无能,却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虞美人》是他在亡国后被囚禁时所作,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哀叹。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四)文本赏析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这句词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们结束?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东风”这一意象有何寓意?(2)“不堪回首”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理?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雕栏玉砌”和“朱颜”分别指代什么?(2)这句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这一句是如何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2)这种比喻手法有何妙处?(五)艺术特色1、以景抒情词中通过描绘春花秋月、东风、明月等自然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2、对比手法今昔对比,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突出了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3、比喻精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愁之多。
(六)课堂讨论1、李煜的愁仅仅是因为亡国之痛吗?2、这首词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七)总结归纳通过对《虞美人》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李煜的亡国之痛和人生感慨。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念奴娇》: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故垒.()羽扇纶.巾()樯橹..()公瑾.()..()早生华发还酹.江月()吟啸..()料峭.()蓑.衣( )萧瑟.()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故垒:()雄姿英发:()樯橹:()尊:()酹:()已而:()芒鞋:()吟啸:()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古诗词》导学案教案
《古诗词》导学案教案第一章:古诗词的基本概念1.1 诗词的定义与特点1.2 古代诗词的分类1.3 古代诗词的文学价值1.4 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第二章:唐代诗词2.1 唐代诗词的背景与特点2.2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2.3 唐代诗词的代表作品解析2.4 唐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第三章:宋代诗词3.1 宋代诗词的背景与特点3.2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李清照、陆游等3.3 宋代诗词的代表作品解析3.4 宋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第四章:明清诗词4.1 明清诗词的背景与特点4.2 明清著名诗人:辛弃疾、文天祥、纳兰性德等4.3 明清诗词的代表作品解析4.4 明清诗词的鉴赏与评价第五章:古诗词的创作方法与技巧5.1 诗词的结构与格式5.2 诗词的韵律与节奏5.3 诗词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5.4 诗词创作实践与评价第六章:唐代诗词(续)6.1 唐代诗人的生活背景与文化环境6.2 唐代诗词的流派与风格6.3 唐代诗词中的自然描写与社会现实6.4 唐代诗词的翻译与解读第七章:宋代诗词(续)7.1 宋代诗词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7.2 宋代诗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7.3 宋代诗词中的哲理与情趣7.4 宋代诗词的传承与影响第八章:明清诗词(续)8.1 明清诗词的个性化与多元化8.2 明清诗词中的复古主义与创新精神8.3 明清诗词的社会批判与审美趣味8.4 明清诗词的文学地位与后世影响第九章:古诗词的现代解读与应用9.1 现代视角下的古诗词研究9.2 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9.3 古诗词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力9.4 古诗词现代创作的发展与挑战第十章:古诗词鉴赏与批评10.1 诗词鉴赏的标准与方法10.2 诗词批评的意义与作用10.3 当代诗词创作的现状与问题10.4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第十一章:诗词朗诵与表演11.1 诗词朗诵的意义与技巧11.2 诗词表演的艺术形式与实践11.3 诗词朗诵与表演在教育中的应用11.4 诗词朗诵与表演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古诗词与传统文化12.1 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12.2 诗词与哲学、历史、宗教的关系12.3 诗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2.4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第十三章:古诗词的比较研究13.1 中外诗词的比较13.2 不同地域诗词的差异与特色13.3 诗词流派之间的对比13.4 诗词形式与内容的演变第十四章:古诗词的创新与发展14.1 当代诗词创作的现状与趋势14.2 诗词创新的途径与方法14.3 现代科技在诗词创作中的应用14.4 未来诗词发展的可能性第十五章:古诗词教学案例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制定15.2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选择15.3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15.4 教学反思与教学改进的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一系列关于《古诗词》导学案教案的内容,从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唐代诗词、宋代诗词、明清诗词,到古诗词的创作方法与技巧、诗词朗诵与表演、古诗词与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比较研究、古诗词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古诗词教学案例与反思。
(完整)登岳阳楼导学案
(完整)登岳阳楼导学案《登岳阳楼》导学案《登岳阳楼》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重点: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使用说明一、知人论世1、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
只做过小官.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2、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
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二、知识链接:1、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
始建于唐,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著名。
2、什么叫“置身诗境’呢?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3、什么叫“缘景明情”呢?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①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整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②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这样的作品就要根据诗词中的“一鳞半爪”,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古诗词》导学案教案 4篇
《古诗词》导学案教案篇6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用教材的构想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
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
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
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
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回顾诗词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相结合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课前完成,课上交流)
(一)诗词的分类:
1、从题材内容上分:、、、、、
2、从表达方式上分:、、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常用修辞方法:
2、表达方式:、、、
抒情:可分为、,间接抒情包
括、、、
3、表现手法:
4、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名句填空:(我能行!)
1. 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6.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诗词赏析
(一)真题再现
2012年临沂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9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
2013年临沂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分)
1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
战争场面。
(2分)
(二)考点归纳:
考点1、理解及鉴赏诗句
考点2、描述意境或画面
考点3、归纳主旨内容或思想感情
(三)考点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面两组诗句,请选一组加以赏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方法提示:
练习:阅读后,完成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诗中的划线句子?(考点一)
考点二、描绘诗句意境或画面题:
《钱塘湖春行》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是写景名句,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白居易所看到的景色。
方法提示:
练习: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考点二)
考点三、归纳主旨内容或思想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方法提示:
练习: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三)
(四)综合练习:
读《武陵春》,完成以下各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赏析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考点一)
2.描绘“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
(考点二)
3.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考点三)
三、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