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思路】本题涉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围绕“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这一课程标准命题。
【思维路径】 审 题 题 干 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儒家经典)而位列三公 排 除 排 除 排 除 正 确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指的是“天下学士” A项 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家经典,而不是汉武帝广泛吸 纳人才 排 B项 “天下学士”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家经典,材料没 有体现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查 分 孔子春秋时期创立儒学,在汉武帝之前儒学已经 析 C项 在民间兴起 公孙弘因《春秋》这一儒家经典而获高位,起到 D项 了社会示范作用,这突出地表明儒学地位有了显 著提高
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
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④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孟子的 “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明显的分歧。
【拓展延伸】材料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创立了儒家学派
对儒家思想加以 总结和改造,使 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战国后期发 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蔚然大宗
【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 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 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提示:(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 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 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 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期。孔子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为了缓和农
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
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
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③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论要旨】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 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一 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皇权。
考点的解读与透析是决胜高考的必由之路。本栏目以经典背 景材料为依托,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小切口层层突破,化整为零。 在探究中归纳,在归纳中掌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点 在握,才能高考无忧!
【师生互动】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学思 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 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内容在高考 时虽不直接考查,但考题无不由此而生。感觉简单未必掌握,认 为掌握未必精准。化主干梳理为问题式梳理,变知识再现为能力 提升。问题式梳理,创新记忆模式,提升复习效果!高考成败,
根基在此,不可小觑!
统治的一种策略。
3.其他思想流派
流派
代表
人物
地位
思想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提出了 道家学派创 无为而治 老子 “________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 始人 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道家 相对 继承和发展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的,认 庄子 了老子的学 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精神 说 _____上的自由 以法治国 韩非 法家学派的 主张君主要_________,提出了系统 法家 子 的法治理论 集大成者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
材料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 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 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 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 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考试大纲
考 点 搜 索
春秋战国时期 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
的思想 的形成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 ②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的措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士 ③阶级关系上: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 私人讲学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__________,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思想解放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 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正 确
排 除
D项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但材料没反映
【高频预测】(1)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
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思想。
(2)近三年江苏高考没有命制题目,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今后复习 备考的角度有: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意义。
(3)复习备考时,要重点把握诸子百家的主张,注意从和谐社会的
【拓展延伸】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项目 主题 功能 内容 地位
先秦儒学 讨论现实问题 是对“真理”的追求
董仲舒新儒学 讨论神学问题 为现实政治服务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对高频考点及经典考题的研读是把握高考脉搏的有效途径。 本栏目通过对高频考题的巧妙分析,指明备考方向,明确解题思 路,规范解答模式,突破答题障碍。聚焦关键,从容应对,赢定
3.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
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 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4.董仲舒新儒学形成的意义。 提示:(1)有利于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 国家的统治思想。 (4)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1.结合材料指出儒学的要义,并分析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 思想。 提示:(1)要义:重教化,重仁义。 (2)比较 ①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 来看,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
高考,尽在掌握!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三年10考 高考指数:★★★★★
【例1】(2011·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
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 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试做:______
角度进行理解,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年4考 高考指数:★★★
【例2】(2010·天津文综·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
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
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试做: ______ )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儒家思想的形成
代表 人物 思想 地位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孔子 __________;主张“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_” 发展了孔子的“仁”,主张实行 仁政 孟子 “_____”;提出了“民贵君轻”的 性本善 民本思想;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 仁义 主张施政用“_____”和“王道”, 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 荀子 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伦理观上, 人之性恶 提出“__________”
【知识导图】
பைடு நூலகம்
汉代政治指导思想的演变
汉初“无为而治”
董仲舒 新儒学
不 适 应
维 护
中央集权
加强
汉武帝 统治
4.※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和影响 (1)措施。 儒学家 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经典 ②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太学 ③兴办_____,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地方教育系统 ④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 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二、汉代儒学 无为而治 1.背景:汉初“_________”的思想到汉武帝时已不适应国家
积极有为 统一发展的形势,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法家 2.思想来源:把道家、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中 3.主要内容 春秋大一统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 “__________”学说。 三纲五常 (3)建立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__________”的道德标准。
“德治”的思想,其中“仁”的思想是其核心。 (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3)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 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的实 施。 (5)孔子主张“中庸之道”,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 的常态化。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解读:材料反映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即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根据下图阐释孔子思想体系各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示:
德治
中庸

有教无类

由上图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孔子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和
【命题思路】本题以课程标准“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依据,挖掘“孟子的思想”这一知识点 来命题。
【思维路径】
审 题 题 干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排 除 排 除
轻徭薄赋意思是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宽松的 A项 政策,材料没体现 排 B项 均贫富与材料不符合 查 根据材料,孟子的主要观点是:行仁政,一定要 分 析 C项 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从而分析出解决土地问 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 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提示:(1)实质:思想专制。 (2)变化:国家分裂到国家实现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