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教学详案

合集下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古代诗歌单元。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

教学时,需详细解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意象: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灯火辉煌情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艺术特色:描绘细腻、对比鲜明、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生活实际,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2. 分析《青玉案·元夕》中诗人使用的主要意象,阐述其作用。

3. 请举例说明《青玉案·元夕》中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

诗歌全文共七句,每句七字,共四十九字。

诗文内容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梦中与爱妻相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意解析、情感体会。

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幅描绘月下美景的画作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为例子,讲解如何欣赏古典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按照讲解的方法进行欣赏,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板书设计:将诗歌的重要字词和情感体会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复习。

7. 作业设计: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歌的感受的文章。

六、作业设计1. 背诵《青玉案》。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青玉案》的感受的文章,内容包括: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自己的感受等。

答案:《青玉案》的背诵。

关于《青玉案》的感受的文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青玉案》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情的古典诗歌,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内容均已完成,整体教学方案设计严谨,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青玉案·元夕》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的全文解析、生僻字词解释、词的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学会识别并运用生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 领悟并欣赏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把握,生僻字词的识别与运用;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全文解析及意境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作的意境;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6.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青玉案·元夕》,提高审美能力;8.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元宵节、南宋、辛弃疾4. 重点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5. 意境赏析:欢乐、繁华、离别、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焰:火焰;翩:轻盈;麝:麝香;狸:狐狸;貂:貂皮;砧:捣衣石;(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重点词汇理解、词的意境鉴赏以及创作背景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辛弃疾《青玉案》全文,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分析辛弃疾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青玉案》的全文解析、词汇理解和意境鉴赏。

难点:辛弃疾的写作手法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引导学生关注词人的情感世界。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 全文解析: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分析词中的重点词汇,解释词句的含义。

4. 意境鉴赏: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欣赏《青玉案》,体会辛弃疾的词艺。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辛弃疾,描述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解析和鉴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青玉案》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汇解释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的写作手法,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点:涉及辛弃疾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词的艺术特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词风和人生经历,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全文解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

2. 辛弃疾的写作手法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深入性。

4. 作业设计中答案要点的全面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全文解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1. 词汇的词义解释:详细讲解每个词汇的本义、引申义,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句中的含义。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青玉案》这一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案分为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延伸三个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前准备:1. 背景知识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青玉案》作者贺铸以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 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青玉案》的内容和背景,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前讨论:在上课前布置讨论作业,让学生讨论《青玉案》中的主要主题和思想。

二、教学过程:1. 想象重现: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青玉案》发生的时代里,身临其境地观察和感受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2. 阅读理解:将《青玉案》的文本分成适当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文中的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3. 鉴赏分析: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口头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口头表达。

5. 创作活动:让学生以《青玉案》为题材,进行写作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个人的文学才华。

三、课后延伸:1. 深入研究:布置关于贺铸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2. 写作分享:让学生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视听材料:推荐学生观看与《青玉案》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以丰富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其他贺铸的作品,扩大自己的文学知识和阅读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青玉案》,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才能,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与理解。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等奖3篇

1、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等奖引导语:《青玉案》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欢迎参考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

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2. 个别朗诵(正音)3. 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四.赏析词文(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 提示: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上片反复渲染了一个动态的绚丽的灯节之夜。

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句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体会辛弃疾的词风及艺术特色。

2.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引发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全文,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的典型例子,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进行诗句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诗句解析:标注关键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修辞手法。

2. 情感分析:用表格形式列出作者情感变化,突出重点。

3. 词风特点:简要列出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深入解读。

2. 答案要求:包括诗句的意思、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 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深入解读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等。

青玉案 教学设计

青玉案 教学设计

青玉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青玉案》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理解《青玉案》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掌握鉴赏《青玉案》的技巧,提升文学品味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青玉案》的作者和背景。

2. 分析《青玉案》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探讨《青玉案》的灵魂内涵和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宋代文学以及关于包拯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对《青玉案》的兴趣。

2. 作者和背景介绍- 老师介绍《青玉案》的作者张养浩,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 老师介绍宋代包拯的历史地位和其在《青玉案》中的形象。

3. 情节和人物分析- 老师以讲述的方式或者投影片的形式,将《青玉案》的情节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要情节。

-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包拯、吴月娘和王秀英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或者写作的形式中,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并归纳总结。

4. 文学鉴赏- 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青玉案》时,注意描写手法、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技巧。

- 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认为重要的片段进行深入解读,分析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 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文学品味和理解能力。

5. 总结与展示- 学生可以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对《青玉案》的理解和感悟,展示他们对于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

-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活动的积极性和深度。

2. 课堂测验:设计一些相关的选择题或者简答题,考察学生对于《青玉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其他宋代小说或者包拯的其他故事,加深对于宋代文学的了解和喜爱。

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更多的分析和解读题目,加深学生对于《青玉案》的研究和理解。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宋词》第三节《辛弃疾的词》。

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品味其词作的艺术特色,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技巧。

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2. 讲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分析其创作《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音韵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表现手法等。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6.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重点,举例讲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a. 作者:辛弃疾b. 背景:元宵节、抗金救国c. 词作特色:豪放、激昂、忧国忧民d. 重点词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重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词作风格的多样性。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背景、词牌、作者情感分析,以及具体诗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宋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风独特性,诗句中意象和隐喻。

教学重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青玉案·元夕》全文、词牌介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夕民间习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意境。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理解。

6. 情感分析:讨论作者在词中表达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诗句解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作者情感: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现实不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理解。

答案要求:包括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以及个人感悟。

2. 作业示例: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作者通过对元夕盛况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流露出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

同时,诗中意象和隐喻也体现作者对现实不满。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单元《宋词》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领会其词作的艺术特色,感受宋代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辛弃疾的词作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如词牌、用典、意象等。

2. 教学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内容,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宋代画作,引导学生进入宋代社会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讲解:分析词牌、用典、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辛弃疾的词作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作者:辛弃疾背景:南宋,元宵节词牌:青玉案艺术特色:用典、意象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

请举例说明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使用了哪些典故。

试用现代汉语翻译《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青玉案·元夕》。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
《青玉案·元夕》——元宵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并理解《青玉案·元夕》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
1. 电子设备或者黑板、白板。

2. 课本或者诗歌教材。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等,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和好奇,并提出以下问题:
- 你们知道元宵节吗?你们对元宵节有什么了解?
-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你们在家里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2. 导入诗歌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对元宵节的了解,并引出本节课将学习
的诗歌《青玉案·元夕》。

教师可以朗读诗歌,或者播放诗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日氛围和诗意。

然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朗读
或背诵诗歌。

3. 学习诗歌内容
教师逐句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
意象和意义。

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主题?。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深入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宋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并能背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宋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词意理解以及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词谱、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详细解读词的内容。

3.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讲解词的平仄、韵脚、意境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词谱,自行创作一首《青玉案》词。

5. 互动:学生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背诵:《青玉案·元夕》集体背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词牌特点、韵律美、意境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青玉案》词牌,创作一首描绘现代生活的词。

2. 答案:示例:青玉案·夜市夜色朦胧灯火璀璨,闹市熙熙攘攘。

街头小吃琳琅满目,吆喝声声不断。

青春洋溢欢歌笑语,岁月匆匆流转。

回首往事,梦回繁华,青玉案头共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青玉案·元夕》的内容和特点。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词的创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1《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籍和其作品《青玉案·元夕》。

2.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情节和意象。

3.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4.能够具体地描述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重点:1.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研究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难点:1.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

3.深入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青玉案·元夕》,请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们是不是想到了“元宵节”?2.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很多地方都有庆祝元宵节的习俗。

3.古代的宫廷里,也有自己的元宵节传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第二步:学习1.张籍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就是《青玉案·元夕》。

2.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在元夕之夜相遇的情景,诗歌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3.《青玉案·元夕》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如“香冷玉烛”,“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意象都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境遇。

4.除此之外,张籍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借物喻人,比喻手法等,这些手法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还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从《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美,还能够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和传统。

第三步:探究1.元夕是古代宫廷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代时期,元夕有很多的庆祝活动,比如点灯、赏花、猜灯谜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娱乐性。

3.张籍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古代宫廷里元夕之夜的情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1.2 能够分析并解读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2.2 学习诗词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1.3.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1.3.3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灵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2.1.1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1.2 词牌《青玉案》的特点和结构。

2.2 诗词内容分析2.2.1 逐句解析诗词,理解词意和意象。

2.2.2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3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2.3 诗词创作实践2.3.1 学习并模仿辛弃疾的创作风格,进行诗词创作。

2.3.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创作具有个性的诗词作品。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3.1.2 诗词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1.3 诗词创作实践。

3.2 教学难点3.2.1 诗词中复杂意象和深层情感的理解。

3.2.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内容分析和创作技巧。

4.1.2 互动法:讨论、问答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4.1.3 实践法:诗词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4.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4.2.2 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交流讨论和提交作品。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及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涵盖词的背景、结构分析、意象解读、语言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体味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解读和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的结构分析以及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解释《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4. 结构分析:讲解上阕、下阕的结构,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讨论词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味词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背景介绍。

2. 黑板右侧: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家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答案要点:上阕意象丰富,下阕抒发情感;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辛弃疾和他的词作品。

2.了解词的体裁和特点,提高鉴赏水平。

3.通过学习该词,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辛弃疾《青玉案》原文注释及翻译。

让学生掌握词作品的基本意思。

2.辛弃疾的生平及词作特点。

3.辛弃疾《青玉案》的意象和意境。

让学生学会从作品中领悟词的意象和意境的构成方法。

4.语言风格,包括节奏、韵律、修辞等方面。

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用词、句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1.词的体裁和特点。

2.辛弃疾的词作特点。

3.辛弃疾《青玉案》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讲授课堂教学法。

2.研读教学法。

3.讨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1.教师:教案、课件、教学录音等。

2.学生:教材、笔记本等。

六、教学流程第一节:引入1.教师会议首先,课上先播放辛弃疾《青玉案》的相关音乐,以尽可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2.课堂引导然后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第二节:学习课文1.语音语调首先,教师会先带着同学们一同朗读《青玉案》,讲解其中的音调和语言调色板.2.经典注释然后,教师依照教材分解《青玉案》的德育标准及句式,解读经典注释.3.作品分析最后,教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详细分析《青玉案》的构成要素、气质等.第三节:学习舞蹈1. 舞蹈教学在学生基础艺术课中,教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与辛弃疾相关联的舞蹈,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2. 舞蹈展示最后,将会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舞蹈展示和评奖.七、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小组活动和测验等形式,进行课程效果评估。

八、教学反思教师将通过学生的反馈文件和教学记录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且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本课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学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感受本词的语言美,形象美,场景美以及词人的人格美。

2、通过品读和鉴赏,明确本词重要写法:反衬。

3、体悟结尾句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品读,感受本词的语言美,形象美,场景美以及词人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体悟结尾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

你们知道元宵节都有哪些活动呢?(生自由回答,如吃元宵,挂灯笼,猜灯谜等)如今的元宵节是如此的热闹,如此的让人喜欢。

那么古代呢?古人是怎么过元宵的呢?我们今天学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二)、朗读全词,初步感知。

1、生自由朗读全词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感情。

2、朗读比赛:每组分别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注意正音。

3、师范读
4、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

(三)、品读全词
1、师: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那么词的内容肯定和“元夕”有关,我
们首先来看一下词的上片,词人写了关于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生:圈画,回答。

明确:花灯、焰火、彩车、骏马、凤箫、玉壶(明月)等。

2、品读词的上片:
(1)师:词人在写这些元宵节的意象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小组合作,标注,回答。

明确: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视觉;暗喻;表达效果: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
怒放的喜庆景象。

B.“宝马雕车香满路。


嗅觉;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C.“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听觉、视觉;暗喻;
说明:此处我重点品读了词人将“明月”比作“玉壶”的妙处(不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
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2)、师: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词的上片,感受到词人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你能用同样优美的现代语言描绘出来吗?
生:回答。

示例:我们仿佛看到了,更仿佛听到了,闻到了一个热闹非凡、奢华非常、香气袭人、流光溢彩、载歌载舞的元宵节……
3、品读“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师:或许光写景物时还是显得略微单调,人物有时也是另外一景。

词的下片还写到了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的妇女们,请问是哪一句?我们也像
品读上片那样的来品读一下这句好吗?
生:圈画,回答,标注。

明确:“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嗅觉、视觉;借代;表达效果:以人的欢笑更加衬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4、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师:如果辛弃疾写到这就停笔,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无外乎是:这是一首文笔不俗的写元宵节的佳词。

可是辛弃疾绝不是此等俗辈。

他的
词作的内容往往大起大落,尤其是结尾句往往出人意料,摄人心魄。

本词的结尾句就是延续他的此等风格。

同学们,你们对于结尾句“众
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解是什么?
生:思考,小组讨论。

(2)师:补充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此人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著,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蹂
躏之下,用一首林升的诗最能反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
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统治者过着“直把杭州作汴
州”的生活,那么此人在此做什么?有没有沉浸在这一片欢腾热闹的
氛围之中?如果没有,他在做什么?
生:回答。

明确:寻找“那人”。

(3)、师:诗歌的结尾可谓是点睛之笔,作者极力地表现出寻找“那人”的过程,来抚慰心中的失落,读来有一丝欣喜和安慰。

那么请问,“那人”
究竟是谁呢?有着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品格?
生:讨论,回答。

明确:“那人”的几种理解:A.意中人B.志同道合的朋友C.自己
总之,“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形象:清高,脱俗。

表达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5、明确本词的重要写法:反衬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词人写元宵节的盛况仅仅是为了写元宵节吗?意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明确:反衬“那人”的清高和脱俗。

(四)、总结全词:
总结:词人通过写元宵节的盛况,反衬那人的清高、脱俗,表达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四、布置作业:
1、查阅王国维的“学问的三种境界”之说。

2、将本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侧重于场面描写;“那人”的外貌、神态描写
词人的心理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