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模式及其内容的研究

合集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改革构想当前,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问题争论很多。

焦点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去实现。

要有效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就必须辩证思维,批准切入点;寻求有效途径,选择最佳培养模式,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的高职教育。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种观点。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人格。

其实这是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出来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知识本位,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

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

能力本位是指以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

能力本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被称之为模块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格本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

它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是知识、能力和人格三注一体及辩证统一,即职业本位。

“知识本位”,是高等教育机构诞生之初就附带的,是高等教育当然也包含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能力本位,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干北美,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CBE模式,其后,无论是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都是依此原则开发创立的职教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它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与产业需求密切结合。

下面将从实践教学、专业化发展和产教融合三个方面,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实践教学,这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特点之一。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感受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注重专业化发展,这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才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化。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相对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迅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侧重于开设与市场需求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各行各业培养具备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

三、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这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石之一。

产业界经常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的短缺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工厂等合作,将产业需求直接融入到教学中。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专业化发展和产教融合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它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这种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希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化、实践型人才。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探讨和改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而现行的培养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无法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科素养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现行培养模式往往缺乏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这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创新教育,提供创新课程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该注重个性化培养。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也不同。

然而现行的培养模式往往过于统一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这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发挥个人优势。

高职院校应该实施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需要加以改进和探讨。

应注重实践能力、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个性化培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只有如此,才能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素质人才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质量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科学地升级和改进职业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1.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存在难以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问题。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缺乏对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的深度理解。

与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相比,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因受局限性的生产经营模式影响很难有效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2.缺乏与实际岗位紧密对接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相脱节也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一大问题。

许多学生虽然获得了相关技能的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适应要求,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实际需求过不匹配,职业教育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太大。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良好的教育质量离不开教师的高素质。

但实际上,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需求相差很大,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更是职业教育人才流失的集中地。

由此可见,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教育理念的转变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高校课程要根据未来企业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要以企业需求为指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将职业教育高质量打造出来。

2. 课程体系改革针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工作不相匹配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使之更好地适应现实需求,加大对专业核心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战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3. 员工培训和提高能力通过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实现教师的优质化,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从课程结构上来说,应注重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够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实训,并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

其次,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讨论、研讨和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第三,实践环节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

实践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者开展校内实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够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可以多元化,除了考试和论文等传统方式,还可以引入实践项目评价、职业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等形式。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针对职业需求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的教育方向。

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

1.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育方式,它主要是为社会职业化的需求而设立的。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差异。

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实用性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1 职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质量地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并在职业领域中具备竞争力。

2.2 核心素养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以使学生能够成为一名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3 理论与实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开展职业实践教学,落实积分制考评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2.4 员工培训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工作,高质量地使企业员工适应市场需求并在职业领域中具备竞争力。

3.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设立的教育方式,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巨大区别,其核心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企业员工培训。

一个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当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培训方案,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 学生培养方式

职业教育 学生培养方式

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方式以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方式为标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式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例如,在医学专业中,学生需要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际操作,并在实习中接触真实的患者,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二、产学研结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式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将学生培养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开设相关的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并参与实际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三、因材施教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

例如,对于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和实践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多元化培养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式要注重多元化培养,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比赛和社团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实习实训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式要注重实习实训,通过实习实训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习中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式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因材施教、多元化培养和实习实训。

这些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专业导师制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视野下的学生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并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起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产学研、专业导师制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视野、学生能力、改革、全面发展1. 引言1.1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

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培养模式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就业。

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生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

1.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听课和做笔记,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实际工作时缺乏应对能力。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往往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知识。

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亟需改革和创新,结合实际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

汇报人:2023-12-06CATALOGUE目录•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选取•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案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以满足特定职业的需求。

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人才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030201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发展历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总结词强化综合素质详细描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结词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详细描述“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授理论知识,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总结词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详细描述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通常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企业实习和实训等。

这些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课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应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

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等。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应注重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实践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包括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

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信息化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在线课程、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术技能。

这种培养模式一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实践教学的加强。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加强。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实训的衔接。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实习实训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进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注重学科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如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实习实训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如何将实习实训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使学生能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

如何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综合思考和解决。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要。

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资源的优化等方面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开发,最终使其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1.培养目标的精准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

为了适应社会对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应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技能要求和实际应用场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素质。

2.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非常重要。

应该坚持学科本土化原则,根据行业需要和实际应用探索新的理论体系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全面提升职业技能,从而逐渐成为行业精英。

3.实训环节的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行业实际操作的了解和掌握,提升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该强化实训环节,加强实践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4.创新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也非常关键。

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模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只有不断的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才能够成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供应,以满足社会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研讨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研讨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研讨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模式构建一、养成教育模式构建的注意点人的发展是综合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所以,五年制高职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发展应该体现人的发展维度的全面与素养养成重点的统一,体现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代创新的统一,体现五年制高职阶段性特点与对中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缺失重构的统一。

学生的五年制高职学习时期是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而身心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他人、对社会容易产生极端和偏激。

与此同时,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施中不免会有些压力传导给学生。

所以,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能够积极地与学生实行心灵对话,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能即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导向作用,展开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正面引导。

习惯是人生之基,文明习惯的养成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其他素养养成的基础,很多优秀素养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的。

文明习惯的培养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综合素养实践的过程,又是综合素养再理解过程。

文明习惯的养成是其他素养养成的载体,能够通过规范学生言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同时,行为习惯便于通过日常规范实行衡量和监督,易于操作,易于实施。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优秀的职业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除了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完备的职业素养。

学校教育有别于培训班、学徒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实施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

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通过对在校生提出职业要求,把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理念通过恰当的途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在校期间行为习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现实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明白了这些道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职业规划,并且老师要强化学生上述目标和规划,使他们能够一直朝着准确的方向努力,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职业教育是指为应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重点支持的领域,发展迅速,但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关键是转变为求真、务实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就要求教育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行业人才的主要特点和需求,结合本地经济实际和前景,发挥学院、企业、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在充分的实习和岗前培训中,紧密联系实际和需求,使学生在虚假和真德中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改革转型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特点是单一性和管理性。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管理层完全主宰了教育内容和教学安排,而教师则是管理操作的工具。

此外,教育目标往往比较陈旧,重心常常只在于让学生获得一份工作或解决就业问题,这使得学生们往往缺乏动机和热情去积极学习和拓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需要系统性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适应性强的人才。

2.灵活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相对于传统的“学校培养模式”,灵活性更强的“产业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在产业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与产业链结合更加紧密,学生也更加专注于实际工作内容的学习和应用,更符合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因此,由产业链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二、实践研究的方向和意义1.探究适合本地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地方的经济形势不同,对工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制定适合本地经济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地方的职业教育机构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本地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重心和方向,努力培养更加适合本地经济的专业人才。

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

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

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为企业与国家竞争的关键,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优化,但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需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

一、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具有高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而本科教育则更侧重于培养理论性人才。

高职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性高职教育是面向目标行业的,培养的是与就业行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这其实就是突出了高职教育的专业性。

2、实践性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中。

3、个性化高职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塑造,在学生的知识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需求,加速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化发展。

因此,高职教育需要采用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满足学生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这一特点的需求。

二、培养模式探讨1、实践导向模式实践导向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其基本核心是将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课堂培训为基础,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导向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稳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加强了对实际操作的掌握。

(2)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职业素养。

(3)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项目实践模式是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的一种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于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方法。

项目实践模式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1)能够通过项目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3)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职业素养。

3、创新创业模式创新创业模式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将创新创业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在当前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其特点、存在的问题、改进方向、实践案例和未来发展,强调了培养模式在学生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方面的重要性。

文章同时分析了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思路,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的讨论,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重要性、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改进方向、实践案例、未来发展、发展趋势、建设思路。

1. 引言1.1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学生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不断优化学生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优化学生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拥有优秀的学生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竞争优势,使他们更容易融入社会并取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2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的呼声。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传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教学,强调知识传授。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与实际工作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

2.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

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参与各种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培养所需的技能和技术能力。

这种模式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机会,导致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

2.职业素养不足传统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职业相关的培训和实践,不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3.创新意识不强传统培养模式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实践实习、社会实践项目等形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等方面。

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培训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新实践项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四、结语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改进的领域。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教学和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是指通过专门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提供具备一定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教学方式、实践环节、课程设置、教师角色、评价标准等。

在教学方式上,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际操作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通过实践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核心。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应用型技能。

高职院校还可以提供选修课程和实验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中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也需要进行探讨。

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高职院校可以考虑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成绩、实践表现、项目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和任务。

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型大专院校,旨在培养校企合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将职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学习实际案例和企业合作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还应强化实训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增加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需求和工作环境,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还应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够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应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操作。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模式及其内容的研究【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模式和内容应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方式培养模式学习内容当前,随着新一轮企业重组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必须适应不断升级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应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环境意识,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文明,推动社会改革,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

新的教育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做事、共处和生存。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致性。

高等职业院校应适时进行培养目标调整和人才规格定位。

比如,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调整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适应外资企业及国内企业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应该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应该培养熟悉经济、贸易、管理、法律、信息等知识,多学科交错的复合性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应该采取以下途径与手段,即: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其适应能力。

一、从学习方式上采用“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由教师组织指导,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学生自发的、随意地学。

首先由教师给定一个范围,学生在自选课题后,面对该课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搜集各种信息,汲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在此期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质疑、答辩等形式,提高学习研究的效率,而教师则可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学生作积极的引导。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来,其根本意义在于:从关注教师主体的教授行为,转向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使传统的师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师生的平等关系;从在既定的知识框架中打转转的面向过去的教育,转向创新知识的面向未来的教育,使教学打破知识的桎梏,走向思维的自由释放;从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转向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中的求是、质疑、批判、验证等科学精神,以形成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关注;从注重结果的以社会功利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目前各学校对素质教育虽非常重视,而且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措施,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根深蒂固,致使各种新的教学思想的贯彻落实总是被干扰和扭曲。

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从而使教学实践的终端成为先进教学思想的助燃器而不是干扰机。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

目前,分科教学仍在高等职业教育占主导地位。

学科分化和分科教学固然是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授的进步,但它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和思考问题的局限与片面。

研究性学习不但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它通过各个研究主题将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的是知识的整体。

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真正体现了学校传承人类文明,铸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功能。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自然和社会是五彩缤纷的,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的过程也是具有无穷魅力和情趣的。

可是,传统的呆板单项的知识传授,异化了知识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使其变得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厌。

研究性学习恢复了学习的本来面貌,使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改革。

它以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以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二、从实践技能上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培训的教育。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在“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

企业培训又分为企业内部培训和跨企业培训。

企业内部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部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

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

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进行。

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

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

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服务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

跨企业培训是一个企业不能解决的培训内容可以通过其他企业解决。

“双元制”主要特点为:1.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可通过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直接参与学生技能培训;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大纲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互联的教育形式。

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双元制”教育后,可以转入高等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元制”教育后,可以转入普通高等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

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搭起了一座立交桥。

三、从学习内容上加强“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情情感等等,使得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生存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对个体的培训与教育,也是对社会的培训与教育,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开来,从这个角度讲,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通过职业教育使社会向更文明、更和谐、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使学生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由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

当今社会价值体系呈多元化态势。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起主导作用,从而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理念及实践活动。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提高毕业生生存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精神的范围很大,其主干是指健康的精神。

健康的社会是健康的产品、成果和健康的人的共有体和统一体,而一切健康的产品、成果和人的生产和培养都来自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塑造。

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良好的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培训的真正和终极的目的,也是对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

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人文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学会行使权利与义务,发展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辨别价值标准的能力,了解文化传统,适应并改进所处环境,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理解事物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目前,由于职业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形成了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

上述现象充分暴露出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等等,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人文教育既然是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的教育,就不是单一学科教育所能完成,它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因此从高等职业教育来讲,人文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育和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的一生。

人文教育与研究性学习、“双元制”教育结合在一起,将使高等职业教育获得显著成效。

第一,达到高尚人格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人文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多种文化知识学习中,获得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持,最后内化为高尚的职业道德、优秀的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大的抱负、献身祖国建设的精神。

第二,实现技能技巧的获得和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使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

第三,培养科学求实的拼搏精神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所学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同时通过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论文为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就业研究》中的主要内容,编号:2004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