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歌声中回荡——从命歌曲的演变看中共成立90周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唱革命歌曲回顾光辉历程
--从革命歌曲的演变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
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多少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件?谱写了多少荡气回肠、壮丽辉煌的红色经典?
有人说,一首歌可以反映一个时代,我认为一首歌同样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那些红色经典在战争年代,犹如铜墙铁壁;当年的《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革命战歌激发出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催使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在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促使全国人民凝聚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团结一心,奋发昂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而今,新中国成立前的硝烟炮火已成历史,改革开放前的坎坷沉浮也早已离去,唯有当年那些红色经典歌曲令人无法忘怀,所以每当唱响红歌的时候,总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对革命的敬仰、对英雄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仿佛又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又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革命战争中,歌曲属于革命者,属于人民。
对立面的窘态之一是无歌可唱。
自古中国政治斗争中失败者的遭遇就叫做…四面楚歌‟。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带领着中国人民一路高歌,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希望。
站在今年建党90周年这一特殊时间点上,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革命歌曲的发展演变这一角度来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重温革命岁月时期的红色经典。
循着历史的轨迹分三个阶段来讲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歌曲结硕果:
红歌吹响了奋勇向前的号角,迸发出人们的革命激情,成为一种犀利的战斗力
“五四”以来的革命历史歌曲内容十分丰富。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那个时代主旋律的歌曲。
从《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到国共合作北伐军战士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威震大江南北;从井冈山的红军唱着“红米饭南瓜汤”坚持武装斗争,到一、二、四方面军高唱《会师歌》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九.一八”事变后《松花江上》的悲歌,到全民族抗战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到敌人后方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到游击队员高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从“又战斗又生产”的《南泥湾》到“我们的队伍向大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它充分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图强,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工农革命歌曲蓬勃发展。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音乐也随之揭开了新的一页。
首先表现在创作上,过去的学堂乐歌,主要是中小学生唱的歌曲,大多借用外国(主要是日本)歌曲的曲调,“五四”以后开始出现了自己创作的艺术歌曲,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的新内容。
“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农运动的兴起,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也逐步在各个地区得到发展。
1921年“五一”劳动节的庆祝大会上,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师生唱了《五一纪念歌》,这首歌唱出了“世界大同,劳工神圣”,提出了“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消灭尽”的口号,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
当时,长辛店工人还唱了《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苦苦求索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强国之路,兴邦之策,中国革命此从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1922年,在安源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工农联盟歌》等歌曲都在工人运动中起过作用的歌曲,它反映了时代生活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本质的事
物"。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
彭湃亲自编写了《五一劳动节》、《田仔骂田公》、《农会歌》等歌曲,教给农民们歌唱,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当时,海陆丰农民歌咏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还产生了《工农听说起》、《“七五”莫忘歌》等许多革命歌曲。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社会的矛盾集中在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这一时期,《国民革命歌》《劳工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农友歌》等,是家喻户晓而且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
1926年以后,随着北伐军的胜利挺进,工农革命歌曲的流传面进一步扩大,《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响遍大江南北。
如《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工农革命歌曲大部分是采用民歌、学堂乐歌和外国革命歌曲的现成曲调填词而成。
也有一部分是革命工作者的创作,如瞿秋白在1923年创作的《赤潮曲》,贺绿汀在1927年创作的《暴动歌》等。
在当时的工农歌咏活动中,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以及《少年先锋队歌》等在工农群众中也很流传。
1926年,中国青年社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革命歌曲集《革命歌声》,收入《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农工歌》、《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15首歌曲。
小结:表明当时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信心十足。
五卅运动的爆发代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革命形势发展到长江流域,并且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这些歌曲就反映了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
2、革命根据地红歌嘹亮
八一南昌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红军反围剿斗争与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太多太壮烈的革命历史为涌现出更雄壮更动人的红军歌曲奠定了艺术创作的雄厚生活基础。
同时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人民政权也更加认识到革命歌曲在教育鼓舞革命军民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十分重视根据地革命歌曲的创作与传唱工作。
江西成为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红色歌谣的故乡。
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由“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
决议还提出在红军俱乐部中开展音乐、演剧、打花鼓等文艺活动。
由此,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地的革命歌曲的创作与传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
各革命根据地产生的红军歌曲和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3类:①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歌曲。
这一类数量最多,其中很多是红军队列歌曲,如江西的《当兵就要当红军》、《少共国际师》、《上前线去》、《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红军长征途中的《吃牛肉歌》、《战斗鼓动歌》、《会师歌》等,陕北的《打南沟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抗日战争期间,产生在东北抗日联军中的《第一路军军歌》、《露营之歌》等,也属这一类。
②表现革命根据地军民关系的歌曲。
如江西的《送郎当红军》、《炮火声来战号声》,福建的《韭菜开花》、《正月革命》等,四川的《我随红军闹革命》、《盼红军》等,湖北的《要当红军不怕杀》、《念红军》等,陕北的《哥哥扛钢枪》、《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
③歌颂工农政权和革命新生活的歌曲。
如江西的《两条半枪闹革命》、《共产儿童团歌》等,广西的《有了红七军》,陕北的《刘志丹》、《天
心顺》等。
由于当时在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因此大部分歌曲仍为旧调填新词。
采用的曲调,主要来自3方面:①采用各地民歌小调,如根据江西、福建的山歌、陕北的信天游等填词的《炮火声来战号声》、《风吹竹叶》、《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
②采用学堂乐歌的曲调,如《粉碎敌人的乌龟壳》、《工农红军学校毕业歌》等。
③采用外国革命歌曲曲调,如根据苏联革命歌曲填词的《霹雳拍》、《进行曲》、《上前线去》;根据美国革命歌曲填词的《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
这些旧曲填上新词以后,在曲调上,节奏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新的统一。
)这些反映红军斗争生活的革命歌曲除了表现红军战士的斗志与风貌外,还反映根据地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政权、热爱红军的革命情感。
虽然这些歌曲多数还是采用旧有曲调、民歌填写新词的方式创作的,但其健康向上、乐观明快、豪迈有力的基调反映出革命根据地军民对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充满必胜信念,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坚实基础。
如《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艳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向前,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工农专政如今已实现,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今日里是我们,解放的一天。
领导群众数千万,跳出地狱鬼门关,不再受摧残呀啊,不再受摧残呀啊,封建制度彻底要推翻,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封建制度,一定要推翻。
完成民主革命,反动势力要肃清,团结向前进呀啊,团结向前进呀啊,政府就是我们的家庭,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把阶级消灭净,才能享太平。
《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歌曲充满胜利的豪迈之情,一经唱出即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这些歌曲从战争中孕育、产生、又服务于战争、鼓舞群众,团结群众,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在战火中成为革命精神的号角和载体,掀起新的革命高潮。
这些歌曲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在神州大地上被广为传唱。
这些革命歌曲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
3、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民族独立的呼声,革命歌曲的高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紧接着1932年发生了“一二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黄自和其他一些爱国主义音乐家,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日歌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日情绪。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实现其侵占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群众运动汹涌澎湃,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和其他一些进步电影歌曲,有力地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热情。
继之而起的《救亡进行曲》(周钢鸣、孙慎)、《救国军歌》(塞克、冼星海)、《松花江上》(张寒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阎述诗)等优秀歌曲不断涌现。
这些救亡歌曲把群众抗日歌咏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救亡歌咏活动已经不只是群众救亡热情的自发反映,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全国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丢弃了东北,广大东北军将士盼望早日打回东北去,赶走日寇,重返故乡.歌曲开始,用反复咏唱的方式,叙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然后旋律加强了歌曲悲伤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结尾运用"爹娘啊……"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
国,收复家乡.整个作品以饱含热泪的如泣如诉的音调,愤恨哀伤的情绪,揭示出当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的悲惨生活,倾诉着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同时也唱出了全中国人民抗日的心声.周恩来曾指出:"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周恩来选集》上卷。
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
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激起了中国全民抗战的热潮,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日益蓬勃发展,形成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抗战歌声”的新局面,《大刀进行曲》(麦新)、《游击队歌》(贺绿汀)、《在太行山上》(冼星海)、《军民合作》(舒模)、《到敌人后方去》《南泥湾》、《歌唱八百壮士》(桂涛声、夏之秋)及许多抗战歌曲喷涌而出,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过无数战乱的锻炼而成长起来的坚强博大的民族精神,以及各族人民长期凝聚起来的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巨大力量。
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军队面对面的较量,在战争中,面对优势敌人,中国军队顽强作战,表现了不惧强敌,奋勇抵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个时期的革命歌曲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景象,展现了中国军队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由麦新作词作曲的《大刀进行曲》是一首豪壮,激昂的战歌,歌曲旋律鲜明,性格突出,感情强烈,在节奏和音调上着重强调了"大刀向"和"砍去"两处,集中体现了中国军人同仇敌忾的抗激情,而"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和结尾处的喊"杀"声,与军人从心底爆发出的战斗力汇成一体,则形成了有力的呐喊,威震敌胆!歌曲像号角一样唤起亿万人
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表现了千军万马奔赴疆场,前方后方一齐抗日的英雄气概。
《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远哲率领29军奋起抵抗。
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
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
“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
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共和国
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
田汉在被捕前,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
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
后来,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
《义勇军进行曲》即是这样一首战斗性的革命歌曲,表达了中华民族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抗战的思想感情.歌曲运用1,3,5这一号角式的音调贯穿始终以及进行曲体裁,使得音乐情绪格外昂扬与振奋.而大调式的运用,则使音乐显得无比的坚定,成为一支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铿锵有力的战歌.歌词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歌曲最重要的警句,是全曲的最高音,最强音,并由此引出豪放
有力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这种号角式的音调,像冲锋号似地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进行斗争.由于词曲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深沉的历史感和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给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祖国的热爱,可以引发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共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这首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
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
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八路军进行曲》:军歌嘹亮六十载
1941年5月的延安,人们被旋律铿锵而优美的《八路军进行曲》所激动。
《八路军进行曲》由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
解放战争时期被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八路军进行曲》以它气势雄伟豪迈,展现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威武雄风。
《游击队之歌》:游击健儿逞英豪.而由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则生动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战斗场景.歌曲
段,由弱起的军鼓式的节奏与大调的号角式明亮的曲调巧妙结合,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队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形象.歌曲段,配合整齐平直的旋律,展示的是游击队战士坚定,豪迈的气质.全曲贯穿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小军鼓节奏型,通过活泼而雄壮的曲调,生动而准确的音乐语言,概括地反映了抗烽火中八路军将士的战斗生活和精神面貌。
1937年,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北上做抗日宣传,年底到达山西临汾。
就在老乡土炕上的油灯下,他写出了《游击队之歌》。
这首歌在临汾刘庄八路军总部首演时,只有口哨充当伴奏,但仍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游击队之歌》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旋律轻快,易于传唱。
1938年,这首歌在山西洪洞县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的一致赞扬,从此在全国军民中得到广泛的流传。
《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个动人的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
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奋战的号角。
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他们在国统区游行示威时,挽起臂膀,高唱这首歌,勇往直前。
歌曲表现出中国人民团结战斗的精神.歌词"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似铁,这力量似钢",表达出中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组成强有力的
集体,才能最终打败敌人的共同心声.这首歌曲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广为流传,起到了团结群众,鼓舞斗志的作用。
《团结就是力量》流传到今天,已经60多年,现在不论在城市、农村,男女老少仍然喜欢唱它,成为久唱不衰的“流行曲”。
《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
《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一直传唱至今。
歌曲由郑律成作词,莫耶作曲。
193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郑律成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眺望着英姿勃勃的抗大队伍,激发起创作灵感。
他打算谱一首曲子,并鼓动文学系的莫耶写出了《歌颂延安》。
后来这首歌被更名为《延安颂》,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人民的心声
这首歌由曹火星作词并谱曲,创作于1943年9月。
1942年,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狂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
延安的《解放日报》针锋相对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题发表社论,予以驳斥,指出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在平西根据地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1950年,毛主席建议在“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歌词“他坚持了抗战六年多”也改为“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斗争精神。
反映了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
“七七”卢沟桥事变吹响了全国抗战的号角,面对着用飞机大炮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的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浴血苦战。
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后来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