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分析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探微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享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世界,增加学生对数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数量关系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数量关系分析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才能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教具、图形、数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操作,了解数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校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不断的质疑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在数量关系分析中更加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校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数量关系分析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或者趣味实验等,使学生获得愉悦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量关系分析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以及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他们数量关系分析水平的提高。
五、多维度提升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在多个维度上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包括通过优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推行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手段,来让学生全面掌握数量关系分析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总结:数量关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数学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多个维度上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打造一个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量关系分析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巧析数量关系 提高解题能力
W EN L I DA0 HANG
巧析 数 量 关 系
文 / 陈 J
《 课程标准 ( 2 0 1 t 年版 ) 》 将原来总 目标 中的“ 解决 问题 ”
改为 “ 问题 解 决 ” , 是 为 了更 加 重 视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以
及 解决问题 的综 合能力。可见 ,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解题 能
一
、
巧抓关键字 , 有效 清 晰数 量 关 系
数学题 目中的数量关 系大都隐含在语 句之 中 ,在进行 数 学解 题 的时候 ,可 以让学 生先 就题 目中的关 键字进行 圈 画, 借助标 注快 速找到分析数量关 系的突破 口, 从 而把握住 条件 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时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分析数量 关系, 可 以快速 、 高效 的解决数学 问题 。 例如 , “ 图书馆有科技书 3 0 0 本, 科技书是美术书 的 4 / 5 , 美
数量关系教案助力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数量关系教案助力学生提高数学能力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许多领域,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能力。
许多学生在数学方面存在困难,且学习数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这是学生和老师都面临的挑战。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改革。
其中,数量关系教案成为许多数学老师的首选,以助力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它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将数量关系的问题拆分为更小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教案的编写数量关系教案不能简单地提供数学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些教案被设计成有针对性的,具有流程性,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流程解决问题。
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数量关系教案,需要遵循下列步骤:1.确定教案主题;2.了解教案主题,并获取相关资源;3.制定目标,以确定学生的预期结果;4.制定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的连续性;5.编写教案,包括指导步骤和核心练习等部分;6.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优化。
与传统教学不同,数量关系教案更需要灵活性和自我评估能力。
其目标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教案,使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受益匪浅数量关系教案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1.增强知识结构数量关系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数量关系问题的本质,并在解决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将数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度,进而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数量关系教案注重问题解决,它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策略。
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兴趣数量关系教案可以展示数学的乐趣,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数量关系分析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浅议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量关系分析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浅议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解决问题”课程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問题、理解问题,并且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应用题”虽然在呈现方式、素材范围、学习内容、价值取向、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建立在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基础上的,而解决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仍然是建立在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本质还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在现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
对数量关系的剖析、提炼、概括、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都离不开对相关数量关系的分析,可以说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环节。
因此,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一、巧用数量关系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提供思维模式数学学习始终是一个抽象概括,不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可见,建立数学模型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量关系(尤其是数量关系式)作为数学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思维方式和支撑。
因此,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一般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概括或抽象为数学模型来求解。
简单地说,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是在问题中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形成数学结构,找到规律,沿着正确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背景】在二年级的教材编排中,解决问题的例题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这三个步骤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下面结合本人在教二年级下册P42解决问题的一个片段,谈谈自己一些感悟。
【案例介绍】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去大润发买过东西。
学生一听到大润发商场,兴趣就来了,争着说去过!然后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买东西的问题。
一位学生挠挠头问:老师,买东西能有什么问题呢?师:买东西可多问题了。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42页,把例题认认真真地看一遍,你就知道有什么问题了。
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
师:在看例题前,请同学们按照例题的三个问题去找出答案,分别是:①你知道了什么?②怎样解答?③解答正确吗?把答案画一画或写上记号。
给大约5分钟时间学生看书自学。
师: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请举手。
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一名女同学站起来声音响亮地说:我知道了商品的价钱。
师问:你知道有几种商品的价钱?生:3种。
师:哪3种啊?生:小熊、地球仪、皮球。
师顺势问:还有一种商品呢?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价钱?生:一只手遮住了价钱,看不到。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实际上题目出示了几种商品?生:4种。
师:请看小熊下面标着的价钱,是什么意思?生:6元是指每个小熊的价钱。
师:还知道了什么?生:每个地球仪8元。
师:还有吗?生:每个皮球9元。
师:还有吗?生:每辆小汽车不知道多少钱。
师指着6元、8元、9元问:这些都是什么来的?全班学生一起回答:每个商品的价钱。
师:题目中我们还知道什么?生1:知道了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生2:人家是问你知道了什么,你说的是问题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那你来说说还知道了什么?生2:知道了要用56元来买地球仪。
师:你真会审题,表扬这位同学。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伴随数学问题。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要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面,我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
先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有关知识。
应用题的特点:应用题的内容包括所叙述的事实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
应用题的种类: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按数的范围和应用,大致可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应用题;按解答步骤又可分为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按解题规律又可分为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
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分析解答应用题时要多读题,理解题意,抓住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应用题可分为条件(已知的那些数量)和问题(要求的那个数量)两个部分,这通常称为应用题的结构。
引导学生多读题,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析应用题的条件是否恰当,合乎逻辑,应用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是否相适应。
这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十分重要。
“数量关系”是指题中所叙述的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隐含在所叙述的文字中的,它不象试题那样直接指明了运算方法和步骤,而要在理解题意,掌握其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拟定解题计划,确定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结果。
例如:李明有18张邮票,何勇比李明多2张,何勇有多少张邮票?教学时,指导学生审题,先根据已知条件,了解题中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多,哪个少?知道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是求较大的那个数还是求较小的那个数?然后再确计算方法。
分析时,抓住应用题中的关键句:何勇比李明多2张,故已知较小数,求较大数,数量关系为: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就可求出较大数。
如果题中的“何勇比李明多2张”改为“李明比何勇少2张”,你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呢?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别要注意是哪两种量在进行比较。
分清比较量和标准量(单位1),例如:小明在做实验时,把50克盐放在一个盛有水的容器中,此时,盐占盐水的40%,问容器中有水多少克?教学时,指导学生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先根据已知条件,了解题中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已知什么量(比较量还是标准量)?要求的是什么?然后确定计算方法。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宁陕县华严小学 石彩霞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而应用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无论多复杂的应用题,都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的有机组合,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目前,许多小学生都害怕应用题,原因主要是没有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推理能力低。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解题的思考方法。
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一、联系生活实际,数形结合,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往往反映生活实际的数量关系。
低年级孩子对抽象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适时让孩子们摆一摆、分一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比多少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
如例题:草地上有5只大鸭子,7只小鸭子,一共有多少只鸭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显,学生很容易弄清,把草地上的5只大鸭子和7只小鸭子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鸭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简单应用题,学生都能轻易理解,在随后出现的两道相关应用题:⑴草地上有5只大鸭子,小鸭子比大鸭子多2只,草地上有多少只小鸭子?⑵草地上有7只小鸭子,比大鸭子多2只,草地上有多少只大鸭子?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
有些学生往往弄不清题里的数量关系,简单地看到“多2只”就判断用加法,结果发生混淆。
因此,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直观地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谁比谁多,从而判断出要用加法还是减法。
如图:(大鸭子用“ ”表示 ,小鸭子用“ ”表示)(1)大鸭子 : 小鸭子比大鸭子多2只小鸭子: 小鸭子有多少只?用2+5=7(只)(2)小鸭子: 比大鸭子多2只大鸭子: 有多少只大鸭子?用7-2=5(只)由于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在学生的头脑中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形成了表象,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从而顺利地解答问题。
指导分析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探微
成才之路【能力培养研究】指导分析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探微王怀月(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江苏扬州225253)摘要:文章以数学苏教版教材为例,针对“指导分析数量关系”这一教学要点,分别从表述题意、理清思路,联系生活、强化体验,呈现过程、认识本质三个角度入手,进行教学方法的阐述,以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解题能力;提升;数量关系;分析中图分类号:G421;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8-0038-01作者简介:王怀月(1980-),男,江苏扬州人,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知识,正确迅速地进行解题运算,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数学题目往往不会直接给出已知条件,而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条件,从学生的生活认知或熟悉的事物入手委婉地展示数量关系,重在考查和培养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呢?一、表述题意,理清思路在数学学习中,低年级学生往往无法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描述图文中的题目,但是,往往解题需要的数量关系就隐藏在这些图文之中。
所在,教师让学生对图文题目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进行表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例如,“方程”的教学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从上面数,共有30个头,从下面数,共有100只脚,问:笼中鸡、兔子各有多少只?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头的数量代表鸡和兔子的总数量,那么30个头就代表鸡和兔子加起来一共30只。
一只鸡有两只脚,一只兔子有四只脚,那么鸡的数量的二倍加上兔子数量的四倍,就是笼中脚的个数。
这样理解之后,就可以将题目简化表述为:鸡的数量+兔的数量=30,鸡脚的数量+兔脚的数量=100。
理解到这一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表述题意这一步的指导,导致学生思路打不开,解题能力无法提高。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者:八仙过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大部分学生一到“解决实际问题”就觉得头痛,常常束手无策。
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一般都具有抽象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给学生解题造成一定的困难。
为提高学生解答的能力,我引导学生做了以下几种尝试:一、学会审题,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学会认真审题,全面“掌握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给出的信息或启示,充分运用条件,达到尽可能满足结论需要的要求。
小学生在解答时往往审题不过关,不知从何入手,导致最后对问题产生恐惧感,审题不过关说到底是因为学生所用的方法不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首先,全面、细心地读题,明白题目的意思。
有时候仅一字之差,就会造成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同,最终导致解题错误。
“读题”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读题”过程中边思索、边联想,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现象和过程,正确还原各种模型,找准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
线段图是一种常见的解题手段,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在教学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线段图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
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苹果是梨的4/5,梨和苹果一共运来多少千克?”根据题目中出现的信息,借助线段图找准苹果与梨的数量关系,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运用线段图,不仅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让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在学生面前展示的更为直观明了。
二、数学问题内容应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最重要的还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量关系教案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教案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最常见的学科,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量关系无疑是重中之重。
掌握好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比较快捷地去寻找问题的规律和本质,不仅提高了解题的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应用数字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数量关系在教学中的策略,并提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数量关系的特点数量关系包括比例、份额、百分数、分数、倍数等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概念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学习数量关系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确定目标。
学生需要明确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目标也有所不同,可以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来制定。
2.正确把握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本质和规律。
在学习数量关系时,要深入理解一些相关概念,例如比例、百分数、分数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和数学关系。
3.发现事物之间的大量规律。
学生需要树立大胆推测、灵活转换思维方式,去发现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4.建立概念模型。
在学习数量关系时,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模型,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数量关系问题。
二、教学策略1.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数量感和数量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对数量感的敏锐度和掌握数量的思维方式。
2.注重方法的分享和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注重案例和练习题的分析讲解。
在教学中,讲解案例和练习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和练习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巧用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巧用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第一篇:巧用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巧用数量关系,提高五、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尤其是数学应用题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甚至随意写上一些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出答案来应付老师,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
而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解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教学。
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考试只有简单地套用“类型”解题,缺乏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及对解题策略的掌握,老师忽视了对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解答应用题错误率之高,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之浅,解决实际问题策略之弱的现状。
很难实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
而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
然而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
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
因此,改变老师对应用题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解答应用题方法的指导及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我们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思考与实践是指以人教版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内容的教学实践为依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
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数量关系运用:小学阶段以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为主,涉及简单的方程运用。
注重数量关系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
成才之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二者呈现方式、素材范围、学习内容、价值取向、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区别也非常明显。
解决问题是建立在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基础上的,而应用题的范围则窄一些。
但解决问题和应用题教学一样,离不开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二者的思维本质是一致的。
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同样可以运用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数学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对数量关系的问题重新审视,认识其数学价值,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突出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注重数学关系教学。
一、数量关系是使学生形成解题能力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规律可循,那就是数量关系的运用,而且运用时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在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数量关系分析透彻了,就能列出算式,正确解答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难度,随着学段的增长,数量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不可能在低年级一开始就接触很难的数量关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具体体现在四则运算上,形成于对同一类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
在教学中,教师可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与生活情境结合中得到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教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其启蒙期打好基础。
在低年级数量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其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
数量关系的分析虽然是抽象的,但可以运用实物进行参与,从而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使运算的意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感性、直观的教学方法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建立起数与表象的关系,在分析、比较中找到规律,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理清数量关系中提高解题能力的探讨
在理清数量关系中提高解题能力的探讨作者:汪再河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12期汪再河(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石门小学,福建安溪362413)摘要: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呢?文章从巧读已知条件,有效理清数量关系;巧抓关键句,有效理清数学关系;巧用线段图辅助,有效理清数量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量关系;关键词句;线段辅助;审读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35-01作者简介:汪再河(1977-),男,福建安溪人,小级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可见,怎样培养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呢?一、巧读已知条件,有效理清数量关系在数学应用题中,有些题目已知条件比较复杂、烦琐,有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它不但与解题无关,甚至对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
因此,正确审读已知条件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策略。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排除多余条件,使解题思路变清晰。
例如:“施工队有60人参加修建水渠,原计划每天修建18千米,20天完成。
实际上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修建任务,实际每天修建水渠多少米?”这道题60人就是多余的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排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实际每天修建水渠多少米?”去审读已知条件,只要知道水渠的全长就能求出问题,而水渠的全长只要用到“原计划每天修建18千米,20天完成”就能求出来。
这样,题中的60人就自然被排除了。
多余条件在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中经常出现,它特别容易对学生造成干扰,而要让学生正确排除多余的条件,就要求学生在审读时能和问题相结合,通过寻找问题与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去排除,学生的思路才不会被无关条件所干扰。
巧析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2013·10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无论解简单问题或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能确定解答的方法。
一、读出数量关系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隐藏在语句之中,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进行圈画,能准确高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这句话,圈出“女生人数”,再根据重点词和重点句子,分析题意,写出数量关系式“女生人数×4/5=男生人数”,为算式建立铺垫。
对于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文字叙述迂回曲折,不易理解解题思路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对语文学科中缩句、扩句和改写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清题意,正确解答问题。
例如:“五年级同学参加读书活动,五年级(一)班共读书300本,比五年级(二)班读书本数的2倍还多40本,五年级(二)班读书多少本?”这道应用题叙述较长,学生理解困难,可用语文的缩句方法,去粗取精,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逐次简化次要条件,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经过缩句可先变为“五年级(一)班读300本,比五年级(二)班的2倍还多40本,五年级(二)班读书多少本?”又进一步缩句,把“五年级二班”用“◇”表示,那么就成“400比◇的2倍多40”。
这样,经过文字简化,重点突出,题意明显,学生易于理解和解答。
二、画出数量关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弄清问题中的数量及它们的关系,还可以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几何性来帮助分析、思考,甚至根据图形直接找出答案。
1.画线段图画线段图是针对小学生具体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指导他们借助线段图,形象地揭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理解题意,找出解题的方法。
对于稍复杂的问题,具体直观的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校买来一堆煤,用去30%,还剩28吨,用去多少吨?”要求用去的,要用这堆煤的总数减去还剩的,那么必须求出总数。
低年级数学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策略
低年级数学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策略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
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形成了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搞清楚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千变万化,但总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在教学中要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问题,并选择和运用相关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发现到了中年级,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低年级时候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到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学习,所以从小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
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
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
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
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作者:郭小龙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89-01应用题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答应用题是学生综合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呢?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特作如下探讨。
1.强化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训练应用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
无论多复杂的应用题,都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的有机组合,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分析推理: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它们是解答复杂应用题的基础。
教学时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熟悉数量关系上,应花时间强化训练,为今后提高理解能力奠定基础;其次,从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是一次重要的推进。
两步应用题解答时所需的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是未知的,问题和条件是一种间接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懂得寻找中间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说说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另外,三步及三步以上的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深化,它的分析推理过程与两步应用题基本相同。
应用题中已知条件是用一些文字叙述一件事情,由这些事情的叙述而提出两个以上的条件,它们所求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解题的依据。
那么怎样才能依据条件寻找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呢?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学会认真阅读应用题,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2)学会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3)学会运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应用题。
通过解析的实践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
2.强化学生解题思路训练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首先是因为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本身就难以理解,但更难的是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
巧析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权威资料]
巧析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怎样能够尽快分析出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就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谈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依据新课标理念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巧妙地找到数量关系,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形成打下基础。
接下来笔者主要就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抓住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清数量关系,而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大都隐含在句子之中,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先就已知条件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圈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找出分析数量关系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有时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题目较长,学生不容易找出关键句子,这时就可以采取抓句子主干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如“一辆汽车每小时以12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与此同时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货车的速度比汽车快三分之一,经过3个小时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这个解决问题的中的已知条件较多,比较复杂,对于学生找关键句子来说有一定困难,这时就可以采取抓住句子主干的方法进行,在解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解决问题中要求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很快找出“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在这个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必须先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货车行驶的路程,这样就可以化复杂为简单,使数学问题变得清晰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很快得出120×(1+■)+120×3=甲乙相距路程。
在数学解决问题的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题,从关键句子入手,把题目多读几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尽快找出解题办法创造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分析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探微
作者:王怀月
来源:《成才之路》2018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以数学苏教版教材为例,针对“指导分析数量关系”这一教学要点,分别从表述题意、理清思路,联系生活、强化体验,呈现过程、认识本质三个角度入手,进行教学方法的阐述,以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解题能力;提升;数量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8-0038-01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知识,正确迅速地进行解题运算,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数学题目往往不会直接给出已知条件,而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条件,从学生的生活认知或熟悉的事物入手委婉地展示数量关系,重在考查和培养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呢?
在数学学习中,低年级学生往往无法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描述图文中的题目,但是,往往解题需要的数量关系就隐藏在这些图文之中。
所在,教师让学生对图文题目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进行表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例如,“方程”的教学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从上面数,共有30个头,从下面数,共有100只脚,问:笼中鸡、兔子各有多少只?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头的数量代表鸡和兔子的总数量,那么30个头就代表鸡和兔子加起来一共30只。
一只鸡有两只脚,一只兔子有四只脚,那么鸡的数量的二倍加上兔子数量的四倍,就是笼中脚的个数。
这样理解之后,就可以将题目简化表述为:鸡的数量+兔的数量=30,鸡脚的数量+兔脚的数量=100。
理解到这一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表述题意这一步的指导,导致学生思路打不开,解题能力无法提高。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和生活认知出发,坚持引导学生进行题意表述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题意表述能力,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
低年级学生无论是想象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较薄弱,如果教师只是依靠讲解引导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学生的记忆往往不深刻,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
过一段时间之后,当学生再次遇到同类型问题时,很容易再次失去思路,而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是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认识钟表”的练习课中,教师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要求每组准备一个挂钟。
首先,教师让小组中的一名学生用挂钟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再由另一位组员读出时间,然后共同计算休息的时间是多长。
比如,有的同学晚上10:00睡觉,早上6:00起床,计算出休息时间是:(6+24)-(10+12)=8(小时)。
其次,教师让每组同学自由拨出一个时间,下一组的同学读出来后要计算出这个时间距离现在相距多久,再由拨时间的小组同学进行对错判断并纠正。
最后,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时间,让各组在钟表上拨
出来。
教师要重点强调,六点的时候,时针和分针连成一条直线,十二点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叠在一起。
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也要不时地考一考学生:“现在几点了?”将认识钟表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可以强化学生对钟表知识的理解。
俗话说,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脱离实践的理论往往很容易被遗忘。
上述实际操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习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真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过程。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呈现数学思路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四人分成一组,发给各组底面积和高或相同或不相同的圆锥、圆柱体作为教具,让他们进行实验。
实验如下:先将空的圆锥体中装满水,然后把圆锥体中的水倒入空的圆柱体中,看看多少次能够将圆柱体装满水,探究圆锥和圆柱体之间的体积关系。
不久,被发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的小组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应该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因为我们把圆锥装满水后倒入圆柱中,三次刚好装满圆柱。
”而有的小组说:“我们装了一次就装满了,还有剩余的水呢,说明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大。
”还有的小组说:“不对,我们装了四次才装满,圆锥的体积应该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锥和圆柱体,测量它们的底面半径和高的大小。
这样,学生们就认识到:圆锥和圆柱体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是学生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为学生呈现数学思维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准确理解数学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对于梳理解题的思路、正确进行列式计算非常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1]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潘建芬.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0(02).
[3]相大上.巧析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3(06).
[4]贝智睿.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