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史文献的形态与意义——读过常宝先生《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早期史官文化与史传文献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过常宝教授《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早期史官文化与史传文献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过常宝教授《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1 8・

候文华 : 早期 史官文化与 史传 文献研 究的一部力作
第2 6卷
是广大知识分子不变 的理想和永恒的使命 。
官的行为方式对 于史传文体 和话语 方式 的意义 。
在文化思想史上 , 原史》 《 第一 次将早期史 官 在研 究过 程 中 , 者始 终 坚 持 这 样 一 种 理 念 , 作 即早 作 为一个 独 立 的文化 现象 进行 整 体 而 系统 的考 察 , 期文献的生成、 编纂以及表述 的话语方式 , 与当时
— —
读过 常宝教授《 原史文化及 文献研 究》
侯 文 华
(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 院 , 北京 10 8 ) 00 3

要 : 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 《 是关于早期史官文化与 文献研究 的一部力 作。该书系统 而精细地 梳理 了史 职 的文化
功能及其话语权力 的由来 ; 考察 了上古时期具体 的文化制度 、 职官的行为方式对 于史传 文体 和话 语方式的意义 ; 《 对 春秋 》 、 《 左传》 《 、战国策 》《 、史记》 主要史传 文献 作了极为精细的解读 , 仅揭示出不同叙述方式和各 阶段 史官话语 权力 的对 应 等 不 关系, 对于其文学 意蕴也从新 的角度作 了别开生 面的发掘 。
揭示 其在 历 史动 荡 中动态 发展 演 化 的轨 迹 , 以及 在 的文化制度和文献创造主体的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 文化 转 型过 程 中原史 秉 承天命 、 裁决 天 下 的 载道 意 如《 春秋》 左传》 和《 两种相关但形 态迥异 的文献 ,
识是如何转换成为传统士大夫 “ 道统” 观念的。从 就跟史官不同的载录制度有关。春秋 时期史 官有 承 和“ 两 “ 即 思想义理角度来看 , 原史》 《 一书 , 以说是 中国知 “ 告 ” 传 闻” 种 载 录方 式 : 承 告 ” 他 国史 可 识分子“ 道统 ” 观念的寻根之旅。它将传统 士大夫 官的正式通报 , 据此形成 的文献是 “ 典册 ” “ ; 传闻” 忠 言直 谏 、 以道 抗势 “ 统 ” 念 的根 源 , 溯 到 了 是史 官对 某 些史 事 的私下 交 流 , 道 观 追 据此 形 成 的文 献 是 司马迁 以前 的“ 原史” 精神 , “ 为 道统 ” 找到 了一个 “ 简牍” 典册” 简牍 ” 。“ 和“ 分别形成 了《 春秋》 和 来 自远古的可靠的精神支撑和文献依据 , 这是《 原 《 左传》 种不 同的载 录方 式 和文本 形 态。再 如 两 史》 在思想史研究上的巨大贡献 。 《 山海经》 《 ,原史》 认为它与上古巫史阶层 “ 铸鼎象 物” 相关 。所谓“ 铸鼎象物 ” 就是在鼎上刻绘各类 , 鬼神物怪形象 , 作为巫史 的职业文献 , 巫师们凭此

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文献作为一种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也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文献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文献的时代背景人类文明的进程伴随着文献的出现与发展。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了刻写在兽皮、竹简、木牍上的文献,这些被称作“古籍”。

但是由于材质的原因,古籍往往易于受潮、腐朽。

随着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纸张的使用使得书籍的制作变得更为方便,印刷术的使用则实现了大规模的复制和传播,文献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献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和易于访问。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获取和分享各种文献资源。

这种便捷性大大推动了文献的更新和流动。

在这个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印刷物来获取文献,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线查找学术论文、报告、书籍等。

二、文献的历史意义1. 了解历史:文献是人们了解过去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古代记录历史的史书,还是现代的历史调查报告,他们都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变迁和演进,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

2. 传承文化:文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献记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宗教信仰、艺术品等。

这些文献代表了不同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研读和传承,可以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提供研究资料:文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

学术界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开展新的研究。

文献记录了前人的研究思路、成果和方法,使得后来者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有所借鉴和参考。

4. 反思和思考现象:文献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的依据。

在文献中,人们记录了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文献概念的演变与文献学的舶来

文献概念的演变与文献学的舶来

文献概念的演变与文献学的舶来摘要文献是中国固有词汇,其意义随着历史发展产生变化。

郑玄时代“文献”更多被理解为品格和才华,朱熹时代开始“文献”逐渐向书籍资料的意义演进。

“文献学”是一个取自日本学术界的外来名词。

在中国学术界,文献学最初由梁启超提出,并形成了以古典阐释学为核心的文献学内涵。

这与日本学术界以文本考证研究为基础的文献学概念基本一致。

日本所使用的文献学实则是对德国Philologie的翻译,意为以语言学为基础的文本考证研究。

这种学术与中国传统的校雠学、考据学非常相似,因此最终能够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文献学;梁启超;校雠;日本当今,文献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分别设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古代史专业下,即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

“文献”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文献学”一词如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现代概念一样是舶来品。

现在一般认为,文献学即治书之学,主要分为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相关外延科目。

这些内容本来属于非常传统的中国学术内容,与传统“校雠”的内容大致可以等同。

20世纪20年代文献学最初在国内提出核心内涵是踏踏实实的古典考释学,即利用语言文字学为工具,研究挖掘文本资料,进而研究社会历史文化的问题。

这与中国传统学术中,特别是清儒所提倡的由小学训诂到经义的治学理路基本相当。

于是,笔者试图做一通简单的梳理,以考察今天“文献学”概念的形成始末。

由“德”到“物”:“文献”涵义的历史流变一般文献学学科基础教材,大多认为“文献”二字古义是指文章和贤人。

所谓“文章”,可以指记录在案的典籍;所谓“贤才”,则大抵是将知识口口相传的知识人。

然而,实际上“文献”二字的古义是有一个流变的过程的,郑玄时代与朱熹时代绝不相同。

下面就根据文史材料简单说一说“文献”之义的流变。

“文献”一词,最初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

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

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目录标示目次,防止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比照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

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

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林河我国近20年来由于在史前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粗大的收获,由于寻找中国文化的4矩生态”受到重视,于是一些人文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文化。

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杜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

这部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突出特点:~、攻难解秘,创见叠出。

由于史前离我们过于久远。

叉无文字记载,故许多史前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很难确认,其中的未解之谜非常多。

而史前许多器物造型的源起和象征,陶器、玉器、骨器、雕塑、岩画、地画等刻画、绘画中的神秘符号的文化内涵更是谜中之谜。

而且有破译了未解之谜,史前文化的研究才能突破和深^。

说道破解史前神秘符号(画面)之秘,纵有高探的学问,难度也是很大的。

劲松知难而迸,他借用符号学的方法与手段,从多角度攻取原始文化尤算是隐性(也叫无形)的精神文化之进的答案。

如从日月明暗图、方形、菱形、十字形、x形、O形、田字形、八分八出形、井字形、三角形、三点等纹饰符号探究出《易经》初创期的“源符号”及其象数理。

从史前三尖及三尖冠符号探究出火与太阳信仰的象征系统,从距今7000年前的陶符和原始语根探究出傩信仰的起源,从玉壁造型及其符号探究出原始农作信仰仪式,从瑶族长敢造型探究出太阳树神话的原始宗教艺术表现,从原始神器探索西王母神话原型等等,还从近世民俗指符探究史前“原符号”象征。

这些充满新意的探索都是对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尤其是该书的重点论述部分即对史前《易》符的系统探究,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二、留连田野,苦中求新。

劲松研究原始文化较别的学者不同的是,他留连地处偏僻、原始文化传承蕴藏量非常丰厚的楚地瑶、苗等古民族,长期、深人、细致的做田野调查工作。

也喜好考察地下地上的古文化遗址。

我与他曾共事十多年,那时我俩经常同行。

他比我年轻20多箩.在爬那比蚌壳还陡的瑶山苗岭的时候,他是我的保护神,上山时走在我后面,防我失足滑倒,下山时走在我前面防我裁下深渊。

话语建构与文献阐释——读过常宝先生《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

话语建构与文献阐释——读过常宝先生《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
… …
都有一个产生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文献制作的本身就 是一个 历史事 件 。福 柯 指 出 ,历 史 从 事 于 ‘ 录 ’ “ 记 过去的重大遗迹, 把它们转变为文献” 但是,历史 , “
的首要任 务 已不是 解 释 文献 、 定 它 的真伪 以及 表 确 述 价值 , 而是研究 文献 的 内涵 和制 订文献 ” _ 站 。2 “
收 稿 日期 :00—0 — 9 21 1 0
景 由幕后推至前台, 而通过对文献制作行为的具体
勾勒, 不但 展 现 了文 献 的来 源 , 凸显 了文 献 的意 也
义。先秦散文文献的四种不同形态 , 显示 了它们有 着不 一样 的生成 背 景 。过 常宝 先 生 明确 指 出 , 期 早
作者简介 : 夏德靠( 94 )男 , 17 一 , 湖南怀化人 , 贵州师范学 院文学院讲 师 , 文学博士。
础之上 的 。
秦文献的研究工作 , 从他的许多研究论 文及专著来 看, 对于先 秦散文 , 先生 有着 自己独 到的看法 和研 过
究思 路 ,0 9年 7月 由人 民出版 社 出版 的《 20 先秦 散
对于文献来源及其意义的探讨 , 其实质是剖析
文献本 身 的 生 成 背 景 与 功 能 特 征 。作 为历 史 流 传 物, 文献往 往是 以文本 的形 态呈现 给世人 的 , 也就是
两种 形态 , 从实 际使用 的情 况来看 , 但 文献在本质上 是指 产生于 过去某 个 时期 而 与当下存 在间距 的历史 流传 物 , 一般 是 以文 字 的形 式 而存 在 的。任何 文献
的反 思 2 O世纪 以来 先秦 散 文 研究 的若 干论 著 中看
出。例 如有 的论 者 指 出 : 2 “ 0世 纪先 秦 散 文 研究 者

古典文献的演变与传承

古典文献的演变与传承

古典文献的演变与传承古典文献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传承过程。

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古典文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但它的传承却始终弥久。

首先,古典文献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象形文字。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图画来表达事物和概念,进行交流和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简化和抽象的象征符号,这代表了古代人类智慧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字表现力的需求逐渐增加,古典文献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如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

这些不同的文字系统在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真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古典文献演变发生在古代文明的兴起时期,如古希腊、古罗马等。

古希腊是古典文献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史诗、哲学、戏剧等文献作品成为了人类文化的宝库,被奉为经典并被不断传世。

古罗马时期,古典文献的传承进一步加强。

罗马人重视教育和知识传播,他们将希腊文化与自身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罗马文化。

古罗马的法律文献、历史著作等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传承成为了西方文化演变的重要环节。

中世纪时期,尽管古典文献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制,但依然保留着一定的传承渠道。

基督教的兴起和修道院的兴盛为古典文献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修道院成为保存古代文献的重要场所。

修道院学者们通过手抄本的方式将古典文献传抄下来,确保了它们的传世和传承。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献的传承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人们重新研究古典文献,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重视。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一运动使古典文献重新获得了它们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到了现代时期,古典文献的传承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古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工具。

大量的古典文献被数字化存储,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轻松获得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献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文献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文献的历史与时代意义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它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各个时期的知识、思想和经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并影响着当代和未来。

本文将探讨文献的历史起源以及它在不同时代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文献的起源与意义古代文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

当时人们借助于图画和符号,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结果。

这些早期的文献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为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古代文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写系统。

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亚述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等等,这些书写系统将人类的思想和知识记录在纸上,使其能够传承和发展。

古代文献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们为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的发展轨迹、思想观念以及科技成就等等,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古代文献是知识传承的重要工具。

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手抄、刻板印刷等方式复制文献,以便将知识传播给后世。

这种方式虽然缓慢,却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知识,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最后,古代文献在塑造人类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读经典著作,人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从而在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二、现代文献的演进与意义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信息技术的革新,现代文献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印刷术使得文献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加速了知识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

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得文献的传播范围大大拓宽,信息获取的速度也大幅提升。

现代文献的意义在于其更加高效的传播方式和更加多样的内容形式。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和期刊。

各种学术论文、文化作品、新闻报道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和传播。

原始文献的名词解释

原始文献的名词解释

原始文献的名词解释概述:原始文献是指研究领域中最早发表的、具备权威性和独创性的文献资源。

它们记录了研究者的实地数据、观察结果以及对现象的详细描述,通常由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载体形式存在。

原始文献作为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知识源泉,对于推动学术进展和增进知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始文献的特点:1. 时效性:原始文献往往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是最新、最及时的研究成果。

2. 独创性:研究者通过原始文献向学术界和相关研究者呈现自己的独立研究成果。

3. 学术性:原始文献是经过同行评审和学术机构审核,具备学术规范性和可信度的文献资源。

4. 精确性:原始文献要求研究者提供准确的实证数据和观察结果,以支撑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原始文献的类型:1. 学术论文: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是最常见的原始文献类型。

在学术论文中,研究者通过介绍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全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会议论文:学术会议是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会议论文通常包含研究内容的初步结果,供同行评议和学术讨论。

3. 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要求时,需要提交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往往包含大量原始数据和详细的研究方法,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原始文献形式。

4. 研究报告:一些研究项目会生成研究报告,记录研究过程、分析结果和结论。

这些报告可以作为原始文献的重要来源。

5. 实验记录:在科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观察结果。

这些实验记录是原始文献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部分。

原始文献的重要性:1. 传播新知识:研究领域的知识更新迅速,原始文献能够及时地传递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术进展和学科的发展。

2. 评估研究方法和结果:其他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和评估原始文献,了解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而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批判性思考。

3. 指导新研究方向:原始文献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启示,指导他们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文献对古代民族与种族研究的意义

文献对古代民族与种族研究的意义

文献对古代民族与种族研究的意义古代民族与种族研究,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对于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领域中,文献被视为一种宝贵的研究资源,它们记录了古代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相互交流、血缘关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变迁,为我们解开历史之谜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本文将探讨文献对古代民族与种族研究的意义。

一、文献作为历史见证文献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古代民族和种族的起源、迁徙、分化和融合。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还原各个时期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关系,揭示他们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对文献中的历史资料的梳理和整理,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民族和种族的特点和形态。

这些文献记录了千百年来的人类活动,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文献反映的多样性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多样性。

文献中记载了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法律制度、历史事件等等,显示出他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史记》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兴衰变迁,揭示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在古代印度的《吠陀经》中,记录了古印度的种族组成、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印度的多元文化。

这些文献为我们认识世界上不同民族和种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民族与种族的文献,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可以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梳理和解读,来还原古代民族与种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文献的记载,寻找其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探究古代民族与种族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趋势。

此外,文献研究还可以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四、文献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研究古代民族与种族的文献,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民族与种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今天的多元文化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古代文献学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古代文献学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古代文献学的文化与社会意义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文献学在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启迪思维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使得历史不会被遗忘,文化不会断层。

其次,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是促进各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可以深入了解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交流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升我们的国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实现和谐发展。

另外,古代文献学对于启迪思维、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以及不同的逻辑和表达方式。

这样的学习和思考对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古代文献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很多古代文献中包含了古代社会对于政治、经济、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为当代社会治理和问题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总之,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并且对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历史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

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

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作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窗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对于我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知的影响。

一、历史文物在文献中的角色历史文物,包括文物、古书等载体,记录着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在文献中,历史文物是直接的见证,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如古建筑、陶瓷器皿、玉器等,这些都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遗存。

文献中的历史文物给我们提供了实物的证据,有助于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

二、文献中的考古发现的重要性考古发现是通过考古学在实地进行的勘探挖掘,直接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遗存。

考古发现与文献一同构成了我们了解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文献中的记载提供了出土文物的背景和信息,而考古发现则通过实物的形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

考古发现的崛起使得历史研究从单一依据转变为多元依据,更加客观、全面地还原古代社会的历史。

三、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的互补作用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印证了古代历史和文化。

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了解整个古代社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而考古发现则提供了微观的细节,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两者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的面貌。

四、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的挖掘与保护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的挖掘与保护是我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和保证。

考古发掘是获取历史文物和重要考古发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注重对遗址的保护。

在挖掘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性勘探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对文物和遗址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而保护历史文物和考古发现不仅是对过去文明的尊重,也是对未来世代的传承。

综上所述,文献中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献学对古代文化演变的解读

古代文献学对古代文化演变的解读

古代文献学对古代文化演变的解读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化传承和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

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本文将从古代文献学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化的演变过程,并解读其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意义。

一、古代文献的价值与重要性古代文献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这些文献包括经典著作、史书、诗文、论说文等多种类型,记录了古代人民的思想、生活、历史等方方面面。

古代文献作为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其内容的挖掘和解读,我们能够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古代文化的发展变迁。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的整理、考证和解读等。

首先,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编纂,将零散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文献体系。

其次,通过对文献的考证,包括文献的真实性、时代背景、作者身份等方面的考察,确定文献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

最后,对文献进行解读,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揭示其中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以及与其他文献的关联等,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古代文化的演变过程。

三、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古代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体系,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宗教信仰、道德观念、艺术表达等。

通过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化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和变迁过程。

比如,古代中国文化在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各个时期和地域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古代文化也充满了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交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四、古代文化演变的意义和启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文化的演变过程,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启示。

首先,古代文化演变的多样性告诉我们,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面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和冲突时,我们可以从古代文化的演变历程中寻找到一些思考和应对的方法。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文献内容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文献内容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文献内容在我们探索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古代文献犹如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然而,要正确解读这些文献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首先,了解文献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部古代文献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

例如,一部先秦时期的典籍与明清时期的作品,在语言风格、思想观念和社会背景上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我们需要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献所表达的含义。

比如,《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要理解其中的观点,就必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思想争鸣的大背景。

语言文字的掌握是解读古代文献的基础。

古代文献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

对于文言文,我们需要熟悉其常见的字词用法、句式结构以及古代的通假字、异体字等特殊现象。

以《史记》为例,其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结构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如果不具备相关的语言知识,就容易产生误解。

同时,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熟悉也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的礼仪制度、官职名称、历法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常常在文献中有所涉及。

比如,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如果不了解古代的节日习俗,就可能无法领会诗人在特定节日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解读古代文献时,还需要注重版本的选择和校勘。

由于历史的原因,同一部文献可能存在多个版本,这些版本之间可能会有差异。

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权威、完整、经过精心校勘的版本。

比如《红楼梦》就有多个版本流传,不同版本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版本对于准确理解作品意义重大。

正确的阅读方法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阅读,而要反复琢磨、深入思考。

可以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

精读时,对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理解其深层含义;泛读则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献的主旨和结构。

此外,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很有帮助的。

历代学者对古代文献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观点和方法,但也不能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原史文献的形态与意义——读过常宝先生《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原史文献的形态与意义——读过常宝先生《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原史文献的形态与意义——读过常宝先生《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夏德靠【摘要】<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动态而系统地考察了先泰史传文献的形态和意义问题,不仅描述了每一种文献的生成过程和文体特征,而且也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和文献形态衍变之间的链接,尤其关注文献形态变化所显示出来的精神意义和文化观念,并指出了原史精神与后世道统之间的联系.【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1【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原史文献;文体形态;文化意义;道统【作者】夏德靠【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4人们很早就力图去阐释先秦史传文献形成的原因。

早期文献如《礼记·玉藻》《汉书·艺文志》从史官不同的载史职能这一视角去理解,认为先秦时代存在“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现象,而史官这种分职的载史制度是导致《春秋》与《尚书》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

稍后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幾在吸收这一说法的基础上,指出先秦史官传史方式的演变是先秦史传文献形态变迁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先秦史官传史方式经历了由言事分立到言事相兼的演变,《尚书》与《春秋》是在言事分立这一传史阶段产生的;《左传》则是由于左丘明不再遵守言事分立的传史“古法”,而使“言之与事,同在传中”[1]21,也就是说,《左传》是言事相兼传史方式的结果。

刘知幾在解释先秦史传文献形态起因之后,更进一步讨论先秦史官言事相兼的传史方式对《史记》《汉书》体例的影响。

清代学者章学诚对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提出质疑,并批评刘知幾的有关说法;但他同时又非常明显接受了刘氏的影响,提出“记注”和“撰述”的传史方式[2]30。

在刘知幾的说法中,言事分立与言事相兼是先后继起的,即言事相兼是言事分立的进一步发展;在章学诚那里,记注与撰述虽是两种不同的传史方式,但两者之间似乎很难说是先后继起的关系。

【doc】原始经典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doc】原始经典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原始经典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墨璧原始经典文中国古代文化程教学中的作用戎辉兵(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古代经典文献在本课程教学中四个方面的作用:"考镜源流,语出有征","正本清源,纠误批谬","充实教学,避免空泛","开阔眼界,导读解惑".关键词:原始经典文献《中国古代文化史》作用文化史.顾名思义就是探讨文化发展的历史.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文化史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从而与作为社会知识系统某一分支发展史的学科,如文学史,史学史,科技史,哲学史相区别;文化史在研究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总体进程时,尤其注意人类创造文化时的主体意识的演变历史,从而又与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史,研究社会状貌的社会史相区别.文化既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对象性结果.又包括人在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力量和才能.因此,文化史不仅要研究文化的"外化过程",即创造各种物化产品,从而改造外部世界,使其不断"人化"的过程,而且要研究文化的"内化过程",即文化的主体——人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实践中不断被塑造的过程,还要研究外化过程与内化过程如何交相渗透,彼此推引,共同促进文化有机整体进步.所以,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运动中的文化表现和文化锻造人自身的过程.文化史的研究内容由研究对象直接决定.因为主体——人居于文化史研究的中心位置,所以文化史家历来格外注意主体色彩鲜明的领域:人的认知系统,艺术语言文字系统,宗教伦理系统,习俗生活方式系统,尤为文化史家所注目:即使主体性隐而未彰的领域:科技器物系统,社会制度系统.文化史家也着力剖视潜伏其间的主体因素的创造作用.以及那些外化了的文化形态对主体的再造功能.中国古人相对于西方而言比较注意文化现象的记述,历史典籍中多有关于诸子,艺文,经籍,典章,方伎,学案等文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如先秦时儒家典籍,《庄子?天下》,《苟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史记?论六家要旨》,《淮南子?要略》,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二十四史尤其是其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儒林传》,《道学传》等,南宋学者朱熹编撰的《伊洛渊源录》,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人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 《国朝宋学渊源记》等,已经具有某一断代学术文化史的雏形,《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类书也辑录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史素材.南宋人郑樵着有《通志》,其精心撰集的"二十略",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成为文化史素材的渊薮.所以,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自明.笔者依据近些年《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的教学,对于古代经典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一,考镜源流.语出有征西周至春秋,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轴心时代.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其模式化,规范化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 宗法家族制度主要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因而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范本.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获取了独立的身份,在诸侯分治,群雄并起的竞争环境中,四方游走,宣扬己说,以博取诸侯的青睐.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繁荣.西周社会是礼乐宗法社会,宗法是家族制度,统治规范无须多言,即便礼乐,也不仅仅如其字面简单看作礼仪乐舞,而有其更深层面的政治社会功能.和宗法一样,都是统治策略,统治规范.《礼记?乐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快,渐慢等."渐"字是这些发展变化的中间纽带,做得好, 声音就自然优美,完整感人;做的不好,就不是渐变,而是突变,如同变脸术一样滑稽可笑.要使"渐"字做得好,应注意在转换时,前者要为后者做准备,后者由前者承接过来之后再加以发展.这是很细致,微妙的过程,完全要靠我们不断的理解,提高修养来完成.艺术表现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渐"字的运用,需要我们精心去揣摩.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是最终完成声乐作品艺术实现的必要保障,是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的创作延续和升华.因此.演唱者应认真仔细地把握歌曲的二度创作.参考文献:[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78l997.[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LL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3]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0.[5]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o05.8.[6]李维勃.西洋声乐发展概况[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公司.1999.4.[8]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夫放赍2009年12月号下旬刊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②《礼记?乐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③所引《礼记?乐记》两段文字都清楚说明"礼乐"和"刑政"性质,作用是一致的,都是统治策略,规范:"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爱以之,义以正之, 如此则民治行矣."@《礼记?乐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 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⑤以上《礼记?乐记》两段文字讨论了礼,乐的不同来由,作用.礼乐教化对于治理天下,二者相辅相成.《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⑥《礼记?曲礼上》这段文字揭示了礼实际是囊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和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概念.我们通过以上这些儒家经典文献.可以清楚地了解道礼乐的实质就是统治策略,统治规范.儒家的这些经典文献.从根本上揭示了礼乐的实质.二,正本清源.纠误批谬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建议之后,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经学成为文化学术的主流与正统.后人论及.皆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年来,几成定论.一般均以文化专制主义论之,近来学者亦多有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文化学术空气之消沉窒息归罪于此. 在诸多论者眼中."独尊儒术"与"罢黜百家"不仅紧密联系,而且几乎可同一视之."罢黜百家"首见于《汉书?武帝纪》赞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⑦然而, 这只是班固的评论之辞,无论是董仲舒或汉武帝,都没有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流地位,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汉王朝的一统纪,明法度.儒家的独尊,并非儒学的独存.董仲舒或汉武帝的本意,绝非是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中的生存权,也不是要阻止其学者入仕朝廷.⑧《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孑L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⑨"绝其道",乃绝其与"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并进之道,非绝其生存之道.这一点,在《汉书?艺文志》中看得更为清楚.《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时,"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哀帝时,"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⑩《史记?汲郑列传》:"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汉书?张冯汲郑传》文字大体与《史记》同.这都清楚说明了汉武帝绝非是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中的生存权.也不是要阻止其学者入仕朝廷.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我们通过向学生介绍《史记》,《汉书》的相关内容的直接原始材料.确实能够使他们知晓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从而起到"正本清源,纠误批谬"的作用.三,充实教学,避免空泛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社会苦痛的时代,但在文化上却是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主要表现在文化多元发展,思维空前活跃.人们从不同角度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士族不受制于当朝政治,反而影响政治,他们的文艺观与创造性不是指向现实政治与功利,而是追求较为纯粹的精神愉悦;加之他们有优裕的物质条件和大量的自由时间用于哲学,文艺的创造与欣赏.所以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审美受到空前的重视.魏晋时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门阀士族,士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哲学,文艺,社会风尚.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即魏晋风度,体现了当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在南朝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大量集中传神的表现.(一)讲究仪表姿容《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容止》:"卫蚧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蚧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玢."@20094-12.8-g--v旬刊文教料(二)讲究雅量——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於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日:'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⑩《世说新语?雅量》:"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遑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三)讲究放达——率性而为《世说新语?任诞》:"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 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人吾挥中?"'∞《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四)讲究言语机锋《世说新语?言语》:"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日:'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日:'君与4h有何亲?'对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跛躇."@《世说新语?言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日:'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日:'卿面何以汗?'毓对日:'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日:'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嚼《世说新语?言语》:"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80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日:'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日:'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篇幅简短却善用白描手法或借用警言隽语刻画人物,其中透出的智慧与幽默,令人回味无穷.介绍魏晋时期的文化,援引这样的经典文献,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避免了泛泛而谈.四,开阔眼界.导读解惑我们通过"考镜源流,语出有征","正本清源,纠误批谬","充实教学,避免空泛"三个方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取适当的古代经典文献.不但可以起到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向同学介绍,讲读这些经典文献的过程中,加上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确实能起到开阔眼界,增强古代原始文献阅读能力,解除某些疑惑的作用.注释:(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版: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1527.③④⑤同上,1980:1529.⑥同②,1980:123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212.⑧同①,2005,第2版:354.⑨同⑦,1962:2523.⑩同⑦,1962:1701.⑩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3224.⑥同上,中华书局,1982:3105.⑩⑩徐震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4:335.⑩同上,1984:337—338.⑩同上,1984:194~195.⑥同上,1984:201~202.@同上,1984:209-210.⑩同上,1984:393.④同上,1984:392.④同上,1984:408.④同上,1984:31.②③同上,1984:39.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8.。

古代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古代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古代文献的价值与意义古代文献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料,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古代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古代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与发展。

在没有现代通信工具的时代,人们只能依靠书写来保存和传承知识,这些记录形式包括竹简、木简、纸张等。

这些文献资料记载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编纂和整理,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

其次,古代文献传承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古代文献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例如,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描述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事迹和古希腊社会的伦理观念。

这些文献成为后世作家、艺术家以及思想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思想滋养,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文献还具有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

不同地区和文明之间的文献交流,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丝绸之路链接了中国和欧洲,通过这条贸易之路,中西方文明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古代文献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为两个文明的相互了解和文化碰撞提供了平台。

古代文献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口头文化和民间故事逐渐消失,但通过古代文献的记录,这些文化表达得以保存下来。

例如,中国的《诗经》收录了大量古人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民间文化活动。

与此同时,古代文献的保护和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承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家来进行维护与研究,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很多古代文献已经丢失或破损。

文献文化史 书评

文献文化史 书评

文献文化史书评
摘要:
1.文献文化史的概念与意义
2.书评的概述与价值
3.文献文化史对书评的影响与启示
4.总结:文献文化史与书评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正文:
一、文献文化史的概念与意义
文献文化史,顾名思义,是关于文献和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

它涵盖了从古至今,各种文献资料的产生、发展、传承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文化史不仅仅是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更是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深入探讨。

通过研究文献文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的演变过程,为文化研究和传承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书评的概述与价值
书评,是指对一本书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的文章。

它不仅对书籍的内容、结构、观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还会对书籍的价值、意义、局限性等进行评价。

书评是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文献文化史对书评的影响与启示
文献文化史对书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献文化史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视角,使得书评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对书籍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次,文献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书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
导;最后,文献文化史的价值观念和目标也为书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四、总结:文献文化史与书评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总的来说,文献文化史和书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献文化史为书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理论指导,而书评则通过分析和评价书籍,推动了文献文化史的研究和发展。

同时,两者都对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继 起 的 , 得 注 意 的 是 , 种 先后 关 系 并 不 说 明 值 这
原 因。 早期文献如 L ・ 记 玉藻》汉书 ・ 《 艺文志》 从史 官不 同的载 史 职能这 一 视角 去理 解 , 为 先秦 时代 认 存在“ 史记言 , 左 右史 记 事 ” 的现 象 , 史 官 这种 分 而 职 的载史 制 度 是 导致 《 春秋 》 尚书 》 态 不 同 的 与《 形 根 本原 因 。 稍后 唐代 的史 学家刘 知 残在 吸收 这一说
《 传》则 是 由于左 丘 明不 再遵 守 言事 分立 的传 史 左


l ” 而使 “ , ‘ 法 言之 与 事 , 同在传 中”[ 也 就是 说 , 1, ] 2
《 左传 》 言事相 兼传 史方 式 的结果 。 知 畿在解 释 是 刘 先秦史 传文 献形 态起 因之后 , 进一 步讨 论 先秦 史 更 官 言事 相兼 的传 史 方式 对 《 记 》 汉 书 》 例 的影 史 《 体
时又非 常 明显接 受 了刘 氏 的影 响 ,提 出 “ 注 ” 记 和
“ 撰述 ” 的传 史方 式 加 在刘 知戏 的说法 中 , 。 言事 分
立 与言 事相 兼是 先后 继起 的 , 即言事 相兼 是 言事分 立 的进一 步 发 展 ; 章学 诚 那 里 , 注 与 撰 述 虽是 在 记 两 种不 同 的传史 方式 , 两者 之 间似乎 很 难说 是先 但
之 而 已 …… 《 》 《 秋 》 表 里 ,春 秋 》 诗 与 春 相 《 以褒 贬 为 赏 罚 ;诗 》 《 以美 刺 为 劝 惩 , 二 者 圣人 寓 治 世 之 是
权 于经 术 中者 也 。” 即强 调《 》 春秋 》 着相 诗 与《 有
说 法 提 出 质疑 , 批 评 刘 知畿 的有 关 说 法 ; 他 同 并 但
后继 起 的关 系。另一 方面 , 照刘知 袋 的说法 ,尚书》 《 与《 春秋 》 在言 事分 立这 一 传史 阶段 出现 的 , 是 它们 之 间属 于平 列关 系 ; 章学 诚则 提 出“ 书》 而后 《 《 亡 春 秋》 ” 作 的观 点 , 意 味着 《 这 尚书 》 《 秋 》 与 春 是先
与后世 道 统之 间的联 系。 关 键 词 : 史 文 献 ; 体 形 态 ; 化 意 义 ; 统 原 文 文 道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G2 64
文献标 志码 :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章 编 号 :6 3 1 0 ( 0 10 - 0 5 0 17- 882 1)1 00 - 3
人 们 很 早 就 力 图去 阐释 先 秦史 传 文 献 形 成 的
第 2 8卷第 1 期
21年 2 01 月






Vo .8 No 1 1 2 .
Fe b. 201 1
J u a o Jn h n U ie st o r l f iz o g n v r i n y
原 史 文 献 的形态 与意 义
读过常 宝先 生《 史文化及文献研 究》 原
[ 收稿 日期 ]0 0 1 0 2 1—1— 1
似 的作 用 , 由于 “ 诗 》 ” 《 亡 的缘 故 ,春 秋 》 之 而行 《 代 使其 职 责 。事实 上孟 子 本人 明确 有 “ 子成 《 孔 春秋 》
而乱 臣贼 子惧 ” 断 言 ,3 司 马迁 也 曾指 出 :孑 的 [1 ] “L 子 知 言之 不 用 , 之 不 行也 , 非 二百 四十 二 年之 道 是
夏 德 靠
( 州师汜 学院 文学院, 贵 . w - 贵州 贵 阳 50 1 ) 5 0 8 摘 要 : 原 史 文 化 及 文 献 研 究 》 动 态 而 系统 地 考 察 了 先 秦 史 传 文 献 的 形 态 和 意 义 问题 , 《
不 仅 描 述 了 每 一 种 文 献 的 生 成 过 程 和 文 体 特 征 , 且 也 揭 示 了 _ 产 生 的 原 因 和 文 献 形 态 衍 变 而 g - 之 间 的链 接 , 其 关 注 文 献 形 态 变 化 所 显 示 出 来 的 精 神 意 义 和 文 化 观 念 , 指 出 了原 史 精 神 尤 并
法 的基 础上 , 出先秦 史 官传史 方 式 的演 变是 先秦 指 史 传文献 形 态变迁 的根 本原 因 。 他认 为先 秦史 官传 史 方式 经 历 了由言 事 分立 到言 事相 兼 的演 变 , 尚 《
书 》 春秋 》 在 言 事分 立 这 一传 史 阶段 产 生 的 ; 与《 是
《 尚书》 是由“ 记注” 之法产生的。事实上 , 氏认为 章 《 尚书》 春秋》 与《 均属于撰述的产物 , 二者的区别在 于“ 尚书 》 定 法 , 《 《 无 而 春秋 》 有成 例 ”2 。 [ 3 鹕 另外 ,人 们 也 在探 讨 先 秦 史 传 文献 的 意义 问
题 。如孟 子在 讨论 孔子 作 《 春秋 》 曾提 出 “诗 》 时 《 亡
响 。清代学 者章 学诚 对 于 “ 史 记 言 , 史记 事 ” 左 右 的
然后《 春秋》 ” 作 这样的观点 [2 对 于孟子 的这句 36 3, 2 话, 历来 引起很 多争 议 , 明代 的张 次仲 曾说 : 夫 如 “ 《 春秋 》史 也 ;诗 》 文辞 也 。史 所 以纪 事 , 之 有 , 《 , 世 治 不 能 无 乱 , 固不 容 存 禹 、 而 废 桀 、 , 文 、 则 汤 纣 录 武 而 弃 幽 、 也 。 至 于文 辞 , 其 淫 哇 不经 者 直 删 厉 则
[ 作者简介 ] 夏德靠(9 4 , 湖南怀化人 , 17 一) 男, 贵州师范学院文 学院, 副教授 , 士, 究方向: 博 研 先秦 两汉魏晋 南北朝文学。

5 ・
夏德靠
原史文献的形 态与意义——读过常宝先生《 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中, 以为天 下 仪 表 , 天 子 , 贬 退诸 侯 , 大 夫 , 讨 以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