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之 科学 与 艺术 视阈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ShanghaiForeignEduca-
tion
Press. 【5】黄振定.简论现代西文译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外国语.1998
(5).
【6】吕俊.从文本出发一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外国语.1998(3). 【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6卷,花城 出版杜. 18】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2). 【9】袁筱一.翻译的语言学情结.外国语.1997(4).
涉及的媒介一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科学
无法完成其使命,因而即使很不情愿也不得不转而求助于艺
术。首先,大多数人已经接受的一个事实是:虽然科学力图把 文本语言中的意义一点一滴落实,但语言却总是拒绝把它的 全部意义交出来。事实上,现代批评理论可能会说并不存在
什么“全部意义”.不同的译者,依其文化素养、时代背景、意 识形态等各种条件的不同,必然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 解。换句话说,作品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意义。其结果,恐怕
20 0
8年第)期
●-,
安徽文学
一’’ ’o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I]Snell-Homby,Mary.2001.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浅谈翻译理论和艺术类院校翻译的教学
二 虎 之 力 用 英 语解 释一 番 ,学 生 却 如 坠 云 里雾 中 ,绞尽 脑 汁 也 弄 不 清楚 其 含 义 ,处 于 一 种茫 然状 态 。这 不 仅 浪 费 了时 问 ,而 且 会
挫 伤 学 生 学 好 英 语 的 自信 心 。所 以如 果 教 师 必 需 恰 当地 采 用 点 翻 译 方 式 ,对那 些 疑难 句 及 习语 用 汉 语 讲 解 ,就 会 使学 生 豁 然 开 特另是 各种 文化 因素 。因而 要想 成 为一 名 出色 的译者 ,一 定要 有 文 朗 ,使 学 生 准确 理 解 原 文 内容 ,真 正 提 高 阅读 理 解 能力 ,同 时激 Ⅱ 化意识 。以及基本的学术学科专业。它明确指出翻译的 目的是进行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文 化交 流 。促 进社 会进 步 ,因而 说 明了 翻译 的根本 任 务和 重大 意义
o rgn l Thes c n n ,oc nv yi t i eso , smuc s fheoiia … t e o dt gi t o e noh sv r in a hi s h a p si e i o sse c t h g nuso eln u g ihhewrts o sbl,nac n itn ywi te e i f h a g a ewhc ie , h t tea to ’ ss rt n n r… Thet ida d ls hn s t k ae h uh r pi dma ne i a r n a t igi,ot ec r , h t a tev r inh v te s, Of rteq aiyo no iia efr n c , st h eso a ea a tS a u lt fa rgn lp ro ma e a o l h
翻译美学视阈下文言语体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清水正之《日本思想全史》(节选)的汉译为例
65
翻译美学视阈下文言语体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清水正之《日本思想全史》(节选)的汉译为例
作者简介:翟悦思,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硕士。
翻译美学视阈下文言语体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以清水正之《日本思想全史》(节选)的汉译为例
翟悦思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本文以清水正之著《日本思想全史》近代明治部分日译汉笔译实践为基础,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从修辞和文体两个方面探讨文言语体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翻译美学 文言语体 日汉翻译 修辞 文体
中图分类号:H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065-03
《日本思想全史》是由日本当代学者清水正之撰写的通史性著作,书中描述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及其变化过程,对开展日本思想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价值。本书目前尚未译介到中国,为了理解日本思想的发展脉络,笔者对其中近代明治部分进行了翻译尝试,文本中多次引用近代思想家著作中的文言语句,给翻译实践带来一定困难。鉴于以往针对文言文在外汉翻译中应用状况的研究很少,笔者以此为基础尝试探讨文言文翻译的应用策略,对译文加以美学观照下的分析与批评,以期更好地处理日汉翻译中的文言语体,对相关领域日语书籍汉译工作提供参考。
一、原文本内容简介与语言定位
《日本思想全史》作者清水正之(1947—),由日本筑摩书房(ちくま新書)2014年出版。其中明治部分约一万八千字,论述这一时期思想理论体系的嬗变,对福泽谕吉、中江兆民、西村茂树等标志性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著作作出了述评。
论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1年 论 0热 I1 0点 坛 期 |
为 夺 取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新 胜 利 而 奋 斗—— 在 中 国共 产 党 第 十 七 次 全 国代 表
氛 围 。 近 年 来 , 这 些 方 面 , 伦 贝 尔 学 的 核 心 价 值 观 , 学 生 中 树 立 生 态 文 明 在 呼 在 院做 了大 量 工 作 , 改 善 校 园环 境 入 手 , 观 、 从 道德 观 、 值 观 、 绩 观 、 费 观 , 成 价 政 消 形 加 大 了 校 园 绿 化 、 化 建 设 步 伐 和 环 境 建 尊 重 自 然 、 爱 自 然 、 待 自 然 、 近 自 美 热 善 亲 设 力 度 , 到 了 较 好 的 环 境 育 人 效 果 。 学 然 、 护 自然 的 良好 氛 围 , 立保 护 生 态 收 保 树 使 校 是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重 要 阵 地 , 目前 , 呼 环 境 的 荣 辱 观 , 每 个 学 生 都 积 极 行 动 起 伦 贝 尔 学 院 在 校 学 生 近 1 0 0人 , 生 态 来 , 30 把 自觉 地 投 身到 生 态 文 明 建设 中去 。 文 明教 育 容 入 德 育 教 育 中 , 在 必 行 , 势 任 重道 远 , 做 的 工作 还 很 多 。 要 要 组织 学 生 积极 参 加 生 态 文 化 建 设 。
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的信息论视阈
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的信息论视阈
信息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的数学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信号的传输、处理和
存储,以及信息的量和质量等方面。在科技英语翻译方面,信息论也有其研究价值和应用
意义。本文将从信息论的视角切入,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相关问题。
信息编码与解码
信息编码是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将一种信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信息形式的
过程。在科技英语翻译中,信息编码通常是将英语原文转换为汉语译文。而解码则是将汉
语译文再转换回英语原文的过程。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受到语言、文化、习惯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具体领域的专业术语等因素。
信息熵与翻译质量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度量信息量和不确定性的量。在
科技英语翻译中,信息熵可以用来衡量翻译质量的好坏。例如,如果一段英语原文经过翻
译后可以用较少的汉语词语来表达,那么它的信息熵将会降低,翻译质量会更高。反之,
如果翻译过程中出现了词语繁琐、句子结构混乱等情况,那么信息熵将会增加,翻译质量
则会降低。
信息输送与效率
信息输送是信息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描述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效率。在科
技英语翻译中,信息输送的效率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在翻译一篇科技论文时,要尽可能减少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损失,保持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一致性。通过提高翻译的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信息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科技文献的传播和应用效果。
总之,信息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科技英语翻译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
程中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信息论的相关理论
科技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艺 术性 事 实 上 翻译 的科 学 性 和 艺 术 性 是 统~ 的 . 是 在 不 同 只 的 文体 上表 现 的形 式 不 同 而 已 。 翻译 的科 学 性 与 艺 术 性 是 内 在联 系 、 相互 渗透 、 此 难 分 的 。 翻 译 活 动 当 中 , 者 并无 高 彼 在 二 低 之分 . 有 强 弱 之 别 。 本 文 以 科 技 翻译 为 例 , 讨 了 科技 翻 只 探 译 的 艺 术性 和科 学 性 。 2科 技 翻 译 的 科 学 性 . 相 对 于文 学 来 说 , 技 用 语 更 加 严 肃 , 少 生 动性 和 相 像 科 缺 力 。 以我 们 过 去 常 常认 为科 技 翻 译 的 特 点 是 具有 逻 辑 、 确 所 精 和 严肃 的特 点 。然 而 我 们 没 有 意识 到科 技 英 语 可 以分 为 一 般 科 技英 语 和 专业 科 技 英 语 。~ 般 科 技英 语 在 语 言 和 表 达 方 法 上 比 专业 科 技 英 语 更 加 形 象 、 动 和 有 趣 。 者 面 向 的 读 者 也 生 二 不 同 , 般 科 技 英 语 面 向的 是 想 了 解 科 学 的 普 通 读 者 , 专 业 一 而 的 科 技 英语 面 向 的是 科 技 专 业 人 士 。
■墨
科 技 翻 译 的 科 学 性 和 艺 术 性 Leabharlann Baidu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近年来,翻译教学领域的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其中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备受关注。功能翻译法是在语言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方法。它主张翻译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交际功能和交际效
果的对等。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
翻译的功能目标,提高翻译质量。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中,首先需要明确翻译的功能目标。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与译文的交际功能和交际效果,使译文能够达到与原
文相同的交际目的。在翻译一篇英文新闻报道时,翻译者需要保持译文的客观中立性,确
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核心信息。在翻译一篇英文故事时,翻译者则需要注重译文的
语言流畅性,确保译文能够吸引读者,传达故事的情感。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
能力是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翻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
过给学生一些实际的翻译任务,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翻译,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样可以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翻译的质量。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翻
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和译文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翻译教
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任务,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不同的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能语 言学 翻译理论 , 提 出 以 翻译 “ 目的 论 ” ( S k o p o s t h e o i r e ) 为 主 的基 本 理 论 。 “ 弗 米 尔 将 目的 原 则 阐述 为 两 条 规则 : ( 1 ) 翻 译“ 目的 ” 成 为 翻译 的功 能 , 原 文 和 译 文 的互 动 由 翻译 的 目的
早期重要 的创建者之一 , “ 赖斯认为 , 文本类型决定翻译 。科
技 文 本 的翻 译 应 该 属 于 信 息 功 能 文 本 的 翻译 , 信 息 功 能 翻译
是 以内容为主 ( c o n t e n t — c e n t e r e d ) 的文 本类 型 , 在 翻 译 的过 程
中必 须 以 目的语 的读 者 作 为 导 向 。 汉斯・ 弗米 尔( H a n s J . V e r me e r )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赖 斯 的 功
科技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
注意的问题
• 要做到科学性,客观忠实与专业化需要平 时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克服由于 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一些常见问题。应特 别注意以下3点:
• 1 注意克服汉语思维影响,例如: •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简单,便于控制,成本低,在许多领域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 译文:Imperfect-mobility parallel robots are structural simple, ease of control and cost low. They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rity in many fields, and are currently the key, hot and difficult spot in the robot study field. • 该译文就是按照汉语思维和表达方式逐词拼凑的。第一句中的 “structural simple”用形容词修饰形容词,不合英语语法规则。 “ ease”在这里是名词,由于该句的谓语是系动词“are”,而主语 “Imperfect-mobility parallel robots ”和表语“ease of control ”用在这 里是错误的。从句子结构上来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成分在起同 一作用时,句子结构应为平行结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成本低” 却没有这样做,使句子显得比较松散。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思辨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思辨
说到文学翻译,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艺术性在文字的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而科学性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文字和语言视为一个科学问题。以下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问题进行思辨。
从艺术性出发,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技能。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翻译者必须掌握文字的复杂性,需要结合母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理解作家的意图,将原文转化为目标语,使之接近原作的意境和氛围,而不是简单的功能翻译。这就要求翻译者从艺术角度来翻译,如何把中文语言翻译成外文,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把艺术性融入到翻译中。
从科学性出发,文学翻译是一项科学技术,主要基于语言学的概念。文学翻译要把原文语言的原型,结构和功能延伸到另一种语言。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和译文的文字及其文化背景放入一起,把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从而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内涵。这就要求翻译者从科学角度出发,熟悉语言结构,了解双语语法和词汇。
本文分析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问题,让翻译者不仅要拥有艺术天赋,还必须学习语言学的知识,掌握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把原文的信息和译文的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兼顾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将原文的艺术气息及其信息质量传达给读者。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科学技术,从艺术性和科
学性两个角度,都可以把文字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美观。它既需要艺术才能,又需要科学技巧,能够把原文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意境传达给读者。因此,译者必须兼顾艺术性和科学性,最终能够做到文字表达的完美性。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摘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
术性。翻译的科学性包括准确传达原意、语言准确性、专业水平等要素;而艺术性则体现在灵活应用语言技巧、创造性传达文化内涵等方面。在语言和文化的挑战下,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同
时创意和灵活性也是不可或缺的素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翻译
工作的核心,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翻译的发展
趋势将更加注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提升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
动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
关键词:翻译、科学性、艺术性、语言、文化、挑战、专业水平、创意、灵活性、跨文化交流、发展趋势。
1. 引言
1.1 翻译的定义和重要性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沟通不同语言和
文化之间的桥梁。翻译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
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翻译不仅在政治、
经济、科技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文学、艺术、传媒等领域中发
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翻译,人们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分享知识和信息,推动全球化进程。
翻译的定义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包括对语言背景和文化内
涵的理解和传达。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做
好翻译工作。翻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有着深远的意义。
1.2 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科学
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
论翻译中的忠实、科学与艺术
论翻译中的忠实、科学与艺术
“忠实”的目标对于翻译本来是不待证明的、天然的要求,是千百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旋转的中心。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论翻译中的忠实、科学与艺术,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论翻译中的忠实、科学与艺术
然而近来似乎颇有人对此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外国语》 1998 年第3 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①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②作者在同文另一处对“忠实”的标准发出了—连串有趣的疑问:在我国占支配地位的标准,都把“忠实”放在第一位,却很少有人问过一句“为什么” ? 翻译为什么一定要追求 ( 最大限度的 ) 忠实? ……译者另有目的、另有所好又怎样 ? 社会现实不容许、不利于追求最大限度的忠实又怎样? 不完全忠实的译文一定有害吗? 要是不忠实的译文达到了目的,甚至达到了“好”的目的又怎样? ……可是,又为什么要强迫人家在两个极端之中选择一个——一端是百分之一百的忠实,另一端是零的忠实呢? 译者为什么不能选择百分之七十、五十、三十的忠实呢? ③这无疑是对翻译理论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此本文无意正面做出回答,但却希望稍作探讨,从而达到认识翻译内部所蕴含深刻矛盾的第一步。如果我们退到起点,退到翻译活动的初衷,问题将显得非常简单。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目的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如果说在介绍绘画、音乐作品时对原作的色彩、线条或者
翻译美学视域下的科技日语汉译
04
词汇的创新: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概念和思想
句子的流畅和优美
语篇的连贯和统一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连贯和统一:通过调整句型、词汇等手段,使译文既连贯又统一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连贯性:保持原文的连贯性,使译文流畅自然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统一性:保持原文的统一性,使译文风格一致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连贯和统一:通过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思又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翻译美学视域下的科技日语汉译
汇报人:
目录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翻译美学概述
03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语言美
04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文化美
05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艺术美
06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实践技巧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01
翻译美学概述
PART 02
翻译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翻译美学的定义: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因素的学科,关注翻译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科技日语汉译中的文化美
PART 04
文化背景的传递和表达
科技日语中的文化元素:如敬语、自谦语等
文化背景的传递方式:通过翻译传递文化背景,使读者了解日本文化
文化表达的技巧: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等,以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
文化美的体现:通过翻译,使科技日语中的文化美得以展现,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从审美视阈解读翻译之美
从审美视阈解读翻译之美
美学,通俗言之就是研究关于美的学问;美学的研究价值,归根结底
就在于研究人之物质、精神世界如何是美、何以为美。“美”字本身
就是一个十分广义的范畴:美,渗透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缝缝隙
隙之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并且伴随着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进
展进程持续地连续、繁华,充斥、冲击着人类的感官世界。“美”的
力量是强大的:为人所称颂的灵魂之美,人们所崇尚的梦想之美好,
哪怕是迷倒众生的肉体之美,无一不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极
致追求,也就是这种极致的追求激发了一种使人们积极向上、奋勇前
进的力量,我们甚至能够说,正是人们对于“美”或“美好”的持续
追求才得以成就人类文明绵延不竭的进展历程。所以,对于“美”的
研究是极富价值的研究。同样,因为“美”广泛存有于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那么美学研究也理所当然地普遍渗透于精神文明的各个层面。
毋庸置疑的,文学作品均具有一定水准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的永恒
性就是其美学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
一个重要分支,衍生于文学创作,可谓是文学创作的异国再创作,那
么文学翻译的结果也相对应地具有某种水准的美学价值的。审美是美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活动中美学的审
美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所以,翻译活动的美学价值首先就体
现它所涵括的审美意义。
文学翻译是一种特别的文学创作活动,它的特别性首先体现在文学翻
译结果的主体。文学翻译结果的主体不是单一的,却是双重的。我们
不能说它是原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说它是译者的作品,而是原作者
释意理论视阈下文学翻译研究
释意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摘要法国的释意学派将翻译实践分为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三个阶段,它还强调了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熟悉交际环境等因素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尽管释意理论建立之初是为了解决口译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该理论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笔译实践,进而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文学翻译借鉴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翻译实践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早已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史。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翻译为一门科学,是因为翻译研究离不开相关理论的科学指引,而称其为艺术,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处处呼唤创造性思维的灵光乍现。正是因为翻译实践本身同时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每一次成功的翻译过程都倾注了译者的大量心血。
按照翻译题材划分,可将翻译“分为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等”。(王治奎,2004:3)这其中文学翻译又因其文学艺术再创造的更为艰深、更为复杂的艺术特性,成为人类永恒的探索领域。截至目前,人类已开展了围绕文学翻译而进行的多角度、多层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法国的释意学派是应口译实践研究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该学派提出的释意理
论曾经在口译界大放异彩。鉴于该理论的学科研究视角,近些年也被移植到笔译界,继续发扬光大。本文将重点探讨释意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 何为释意理论?
谈到释意理论,就不能不提它的首倡人:法国巴黎翻译学校的塞莱斯科维奇。经过20几年口译实践的不断摸索和总结,他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语言学派一统翻译研究天下的局面,主张翻译过程应注重意义的表达,而不应拘泥于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设立的条条框框。在当时结构主义占据翻译研究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塞莱斯科维奇的反形式主义主张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结构主义的坚定支持者纷纷出来论战、讨伐。然而,塞莱斯科维奇顶住了压力,在实践中完善了自己的释意理论并由自己的学生将其发扬光大,最终在实践中获得了自己忠实的支持者,尽管反对和批评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