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之 科学 与 艺术 视阈

合集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 的文学体裁 ,在翻译时是侧重其可读
性 还是 可演性一直备受争议 ,由此 ,戏剧翻译生态环境也具 有其 自身的特殊性 ,处 于该环 境中的 “ 读者”不仅仅包括戏 剧 翻译 作品 的文本读者 ,更 多的是直接观看戏剧演 出的 目的
直备受翻译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 国内翻译界已有 的相关研究
的本 质 、过程 、标 准 、原则 和方 法等 做 出新 的描述 和解 释
[ 1 ]

本 文拟从 生态翻译学 视角探讨英若 诚戏剧 翻译作 品和翻
语言是指 “ 活的语 言”和 “ 脆的语言 ”,演员要赋 予舞台语 言 以生命 ,使剧 本上的台词变成活 的语言 ;同时 ,还要 确保 台词 的简练 ,以保证 戏剧语言 的直接舞 台效果 。 “ 个性 化”
译 中西 方戏剧时 ,能够很容易适应 他所 面临的戏剧翻译生态
时还是戏剧导演 。英若诚曾翻译数部中国现代戏剧并将其成功
搬上西方舞台 ,其翻译 的 《 茶馆 》在欧洲上演后被誉为 “ 东方 环境 。
舞台上的奇迹 ”;他还 翻译了 《 推销员之死 》 《 芭 巴拉少校 》
等数部西方戏剧 ,这些戏剧也得 以在中国成功上演 ,引起巨大 反响。由于英若诚译者身份的特殊 陛,其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想
语言要求译 者翻译戏剧时要保持戏 中人物 的独 特个 性 ,从而
译思想 ,希 望有 助于对英若诚戏剧 翻译 思想及其学术 价值 做
出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
一、Leabharlann 戏 剧翻 译 生态 环境 的 “ 和谐 统 一” 生态 翻译 学认为翻译是一个 “ 整合一体 的、和谐 统一”
让观众通过 观看 演员演 出感受到戏剧艺术 的精髓 。在戏剧翻 译 中 ,人物 动作 无处不在 ,而且角色 的具体动作 同他与其他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引言: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

科学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追求客观真理;艺术则以创造力和情感为灵魂,追求审美和表达。

虽然科学和艺术看似迥然不同,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相互依存与相互交融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并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之处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即对真理和美的追求。

科学致力于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与科学原理,追求真实的认识;艺术则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

1. 探索世界的奥秘科学家通过研究、观察和实验,试图找到自然界的规律,并用理性和客观的方式解析世界的本质。

艺术家则透过自己的感知和表达,把内心的感动转化为艺术作品,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点。

2. 影响人类思想与文化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同样,艺术作品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文化认知,通过表现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将这些观念传达给观众,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二、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科学与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领域,而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

科学通过艺术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传递科学的理念和成果,而艺术则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方式。

1. 科学的艺术表达科学家可以通过使用艺术的表现方式来更好地传递科学的概念和发现。

例如,科学插画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科学与技术也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媒介和创作手段,例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

2. 艺术的科学支撑科学的进步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科学在色彩、光线和材料方面的研究为绘画、摄影和设计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基础。

此外,科学在音乐、舞蹈和戏剧等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帮助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三、科学与艺术的应用与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可以通过实践和应用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论科学与艺术

论科学与艺术

论科学与艺术摘要: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创造世界,表达人类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

它们在语言工具、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追求创造性和终极目的方面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即为了人的发展、完善以及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科学和艺术之间相互渗透、借鉴和综合的趋势愈发明显,逐渐成为促进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推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

关键词:科学;艺术;人类发展1 科学与艺术的含义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源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形成真理,同时科学又通过技术来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主要是对于科学精神或科学观念而言的。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艺术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之间既存在着明显差异,也存在着同一性和一致性。

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妹”,从产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科学和艺术被划分成两个门类。

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未被隔断,相反,它们在保持着各自独特性的同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相互促进并得到共同发展,它们都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更为紧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借鉴和综合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类的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2 科学与艺术的起源科学与艺术在远古时代即呈现出朦胧混沌、巫术迷信的特点。

有关艺术的起源表明,“原始社会的原始巫术礼仪,是最早区别于生产活动的一种社会性的必要活动,它包含了后代所有政治的、科学的、道德的、艺术的内容,是以一种图腾或原始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艺术与科学思辨作文

艺术与科学思辨作文

艺术与科学思辨作文英文回答:Art and science are two distinct disciplines that share a common goal: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rt seeks to express and interpret the world through the senses, while science aims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world through reason and experimentation. Both disciplines relyon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to generate new insights, and both can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hat art and science can interact i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visualization. Artists can create images that help us to see the world in new ways, and scientists can use visualizations to represent complex data and concepts. For example, the artist David Hockneyhas created a series of paintings that explore the way that we see space and depth, and the scientist Albert Einstein used visualizations to develop his theory of relativity.Another way that art and science can interact isthrough the process of metaphor. Artists can use metaphorsto create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and scientists can use metaphors to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complex scientific concepts. For example, the artist Pablo Picasso used the metaphor of a bull to represent the powerof nature, and the scientist James Watson used the metaphor of a double helix to represent the structure of DNA.Art and science can also interact through the processof collaboration. Artists and scientists can work togetherto create new works of art that explore scientific concepts, or to develop new scientific tools and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the artist Olafur Eliasson has collaborated with scientists to create a series of installations that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cientist Jane Goodall has collaborated with artists to create a series of paintings that depict the behavior of chimpanzee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has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In the Renaissance, artists such as Leonardoda Vinci and Michelangelo studied anatomy and natural history in order to create more realistic works of art. In the 19th century, scientists such as Charles Darwin and Alfred Russel Wallace used art to illustrate their theories of evolution. And in the 20th century, artists such as Marcel Duchamp and Salvador Dalí used scientific concepts to create new forms of art.Toda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is more vibrant than ever. Artists and scien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re collaborating to create new works of art that explore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of our time,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中文回答:艺术与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它们有同一个目标,探索人类境况。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ShanghaiForeignEduca-
tion
Press. 【5】黄振定.简论现代西文译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外国语.1998
(5).
【6】吕俊.从文本出发一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外国语.1998(3). 【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6卷,花城 出版杜. 18】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2). 【9】袁筱一.翻译的语言学情结.外国语.1997(4).
翻译的事实.我们只要看看那许许多多的重译,尤其是诗歌
的重译。就能明白这一点。翻译的过程浸透了译者的主观因 素,自始至终贯串着艺术。试图在语言学基础上去创立翻译 学,“不仅限于找出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而且要为翻 译工作者提供某些规范或规定”,那只能是一场迷梦! 翻译的科学论之所以陷入矛盾,其根源在于翻译对象所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朱小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人们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争论不休,是因为人们在考察和研究翻译的时候,割裂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只注意 到了翻译的一方面,而忽视了翻译的另一方面.本文试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运用科学或只运用艺术都无法完成翻译 的全过程,至少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过程.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关键词翻译科学艺术
J-
【2]Steiner,George.1975.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3 Venuti。Lawrence(ed.)1992.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 cour¥e・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4]Wilss,Wolfram.2001.London&New York:Routledge.The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

一、艺术与科学的异同为什么自然科学家应该对美学感兴趣?美学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

[6]德国科学史学家恩斯特·菲舍尔教授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我认为美学不能取代逻辑思维为发现规律而做的实验,但美学能有助于对真理的认识。

什么是美学,各有各的说法,仍未统一。

《真与美》的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S.钱德拉塞卡采用两个标准。

第一个是F.培根的标准:一切出色的美都有结构上的奇异性(指奇特到引起好奇和惊讶的程度)!第二个标准是W.海森伯的“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性。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指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

进行科研工作时,强调客观性,追求客观真理,容不得半点主观。

有人认为,科学尊重客观事实,是求真,而艺术是符合美学原则的主观创作,两者完全不同,无法相通。

但李政道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通性。

”两者不仅可能相通,而且应该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相同或相关点有:①它们都产生于神话,后来才发展为两支,成为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一个金币的两面;李政道认为:“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②创新性,没有创新两者都将失去生命力,无法发展。

③协同性,美学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而艺术亦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帮助,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无法快速前进。

它们分别靠左、右脑,但两脑又互相沟通成为一体。

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点有:①科学用逻辑思维,要求对自然现象有所发现,寻找它的规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促进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艺术用形象思维,强调符合美学原则的主观创作,而其作品能引发观赏者的愉悦或者艺术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科技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技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 、 等。 圆
艺 术性 事 实 上 翻译 的科 学 性 和 艺 术 性 是 统~ 的 . 是 在 不 同 只 的 文体 上表 现 的形 式 不 同 而 已 。 翻译 的科 学 性 与 艺 术 性 是 内 在联 系 、 相互 渗透 、 此 难 分 的 。 翻 译 活 动 当 中 , 者 并无 高 彼 在 二 低 之分 . 有 强 弱 之 别 。 本 文 以 科 技 翻译 为 例 , 讨 了 科技 翻 只 探 译 的 艺 术性 和科 学 性 。 2科 技 翻 译 的 科 学 性 . 相 对 于文 学 来 说 , 技 用 语 更 加 严 肃 , 少 生 动性 和 相 像 科 缺 力 。 以我 们 过 去 常 常认 为科 技 翻 译 的 特 点 是 具有 逻 辑 、 确 所 精 和 严肃 的特 点 。然 而 我 们 没 有 意识 到科 技 英 语 可 以分 为 一 般 科 技英 语 和 专业 科 技 英 语 。~ 般 科 技英 语 在 语 言 和 表 达 方 法 上 比 专业 科 技 英 语 更 加 形 象 、 动 和 有 趣 。 者 面 向 的 读 者 也 生 二 不 同 , 般 科 技 英 语 面 向的 是 想 了 解 科 学 的 普 通 读 者 , 专 业 一 而 的 科 技 英语 面 向 的是 科 技 专 业 人 士 。
问 题鼓 励 在 小 组 中解 决 ,组 内不 能 解 决 的 问题 可 以 求 助 其 他
小 组 或 者 老 师 在词 汇教 学 中 . 觉 教 具 必 不 可 少 , 以 利 用 视 可 图片 来 加 深 印象 。 用 图文 、 像 结 合 的 多 媒 体 课 件 展 示 出词 采 音 的直 观 意 思 , 体 现 它 在语 境 当 中 的应 用 。 并 33 习方 式 的 协 商 .学 转 变 与 改 进 学 习 方 式 ,并 帮 助 不 同 类 型 的 学 生 去 发 现 和 创 造 适 合 于 自己 的 学 习 方 式 是 协 商 互 动 式 教 学 的一 个 重 要 任 务 。 秀 的教 师 不 仅 帮 助 学 生 了解 自己偏 爱 的 学 习方 式 , 且 优 而 帮 助 学 生 调 整 和 建构 最 适 合 于 自 己的 学 习方 式 。 时 。 知 识 同 在

科技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技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

• 艺术灵活性: • 由于艺术性是译者的一个主观再创作,由 译者水平的高低决定,那么科技翻译中至 少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或自由。例如:
• The program ready for the computer to “read” is prepared in a specially designed language. • 译文1: 提供计算机“读”的程序用专门设计的 语言编制。 • 译文2:准备给计算机“读”的程序,是用专门设 计的语言编制的。 • 两个译文都忠实传达了语义信息,但译文2在风格 表述上有点欠缺,不如译文1那样显得专业、严谨。
• 2 词义选择应避免引起歧义。科技翻译要求表达精确、严 谨因此用词要准确。特别是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这就 要求在翻译时不但要熟悉原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而且还 要通晓词的基本含义与引申含义,及在特定领域中的含义。 例如: • 在正常情况下低位配置的那个阀是备用的。 • 译文:The valve positioned downward is not in use normally. • “downward”可表示向下的也可表示低位的、下面的,读者 容易产生两种理解,如按第一个解释就可理解为:朝下放 置的那个阀通常不用。与原文意思完全不同。如果把 downward改为below意思会更清楚。
注意的问题
• 要做到科学性,客观忠实与专业化需要平 时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克服由于 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一些常见问题。应特 别注意以下3点:
• 1 注意克服汉语思维影响,例如: •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简单,便于控制,成本低,在许多领域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 译文:Imperfect-mobility parallel robots are structural simple, ease of control and cost low. They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rity in many fields, and are currently the key, hot and difficult spot in the robot study field. • 该译文就是按照汉语思维和表达方式逐词拼凑的。第一句中的 “structural simple”用形容词修饰形容词,不合英语语法规则。 “ ease”在这里是名词,由于该句的谓语是系动词“are”,而主语 “Imperfect-mobility parallel robots ”和表语“ease of control ”用在这 里是错误的。从句子结构上来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成分在起同 一作用时,句子结构应为平行结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成本低” 却没有这样做,使句子显得比较松散。

论接受美学视阈中的文学翻译

论接受美学视阈中的文学翻译

文 学翻 译的本质有 了更深 的认识 ,促进 了接受美学 理论 的诞生。文学作 品有着模糊 性 、不确 定性等特 点, 能够使读者产 生丰 富的审美体验 和无尽的遐想 , 欣 赏文学作 品时读者常会从 自己的人生经 验 、社会 认知 、 文学修养 、 审美倾 向等 出发解读 文学作 品 , 正 如人们 常说 的 “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 姆莱特” 。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 日渐频 繁 ,许多 国外 经典文学 被翻译 成汉语 , 也有许 多中文佳作被介 绍到 国外 , 为
伯特・ 姚斯 、 沃 尔夫冈・ 伊瑟 尔提 出的 。 1 9 6 7年尧斯发 表了《 研 究文 学史的意图是什 么、 为什 么? 》 的演 讲 ,
魅力之所在 , 作品蕴含的未定 性和空 白越 多 , 读者 就 能越深入地参与到作品中来 。” l 2 因而 , 文学翻译 不 仅涉及翻 译理论 , 还 涉及 文学理 论 、 批评理 论 , 体现 着译者对文本 的理 解。文学翻译 时不 仅要传递 文学
过程中, 译者应 坚持 适度原 则 , 把握翻译 的 分寸 , 译
者对 作品理解的差异也决定 了文学翻译有 着鲜 明的 个性化色彩。[ 3 ] 文学翻译 的最后阶段是读者 对译文 的接受 , 这是文 学翻 译的主要环节 , 因为文学翻译 的
心, 充分考虑读 者 的期待视 野 、 审美 情趣 , 将译 者和 读者 的视 野融合在一起 。
此, 应深入研究文学翻译 理论 。 以更好地推 进国际文 化 交流 。因而 , 在 文学翻译 中应充分考虑读者 因素 。

性等作用 , 能 够通 过所 塑造的艺术 形象吸引读者 , 启 发读 者思考 、 探索、 遐想 , 并带给读 者精神 上 的愉悦 和艺 术上的享受。文学作 品讲 究“ 意贵 透彻 , 而语忌 直率 ” , 能 带给 读者 一种 “ 犹 抱琵 琶半 遮面 ” 的朦 胧 美 ,这种 含蓄性与模糊性能 够使 读者产生 无尽的审 美体验 , 但这种朦胧 性、 模糊 性也为文学翻 译带来很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思辨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思辨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思辨
说到文学翻译,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艺术性在文字的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而科学性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文字和语言视为一个科学问题。

以下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问题进行思辨。

从艺术性出发,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技能。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翻译者必须掌握文字的复杂性,需要结合母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理解作家的意图,将原文转化为目标语,使之接近原作的意境和氛围,而不是简单的功能翻译。

这就要求翻译者从艺术角度来翻译,如何把中文语言翻译成外文,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把艺术性融入到翻译中。

从科学性出发,文学翻译是一项科学技术,主要基于语言学的概念。

文学翻译要把原文语言的原型,结构和功能延伸到另一种语言。

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和译文的文字及其文化背景放入一起,把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从而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内涵。

这就要求翻译者从科学角度出发,熟悉语言结构,了解双语语法和词汇。

本文分析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问题,让翻译者不仅要拥有艺术天赋,还必须学习语言学的知识,掌握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把原文的信息和译文的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兼顾艺术性和科学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将原文的艺术气息及其信息质量传达给读者。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科学技术,从艺术性和科
学性两个角度,都可以把文字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美观。

它既需要艺术才能,又需要科学技巧,能够把原文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意境传达给读者。

因此,译者必须兼顾艺术性和科学性,最终能够做到文字表达的完美性。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篇章语言学兴起,语篇连贯性被逐步引入翻译研究中。

德国语言学、翻译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将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重构阶段。

文学翻译当然也不例外。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和法律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文学翻译重构阶段遵循一套特有的原则。

目前,中国德语译者和翻译学学生都急需掌握一套实用的翻译理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全文如下:摘要:《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

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由来已久。

本文并不想对引起这一论争的原因及内容再做赘述,笔者赞成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的观点“翻译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以科学性为基本属性,而这个基本属性又必须伴随翻译的艺术性,因为翻译的艺术性是它独具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

”文学翻译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涉及到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可以容许到多大程度这一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而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所以能获得翻译界的一致好评,原因也正在于杨译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忠实地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意味,再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科学与艺术》教案(作者:李政道)

《科学与艺术》教案(作者:李政道)
六、课堂总结
《科学与艺术》中李政道教授关于艺术和科学的论述,既体现了艺术的永恒带给人们的感动,又呈现了科学的普遍性与其所存在的深刻意义。正如中国现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科学探索宇宙之奥秘,艺术探索感情之奥秘,奥秘和奥秘间隐有通途。”艺术与科学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完美交融是人类创造力的极致体现。
(注:第二、三部分也可合为一个部分,内容概括为“具体论证观点”。)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本文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答: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理解:“情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与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理解它们。
答:说明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四、内容探究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理解它们。
答:点明“艺术的创造力”的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说明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点明“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技英语中的美学艺术与翻译

科技英语中的美学艺术与翻译

科技英语中的美学艺术与翻译科技英语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蕴含着诸多美学要素,主要表现在逻辑美、完整美、匀称美、流畅美、修辞美、客观美、简约美和精确美八个方面。

这些美学要素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三种:直译、意译及直译意译相结合。

科技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标签:科技英语科技翻译美学艺术翻译美学一、引言科技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优秀的科技翻译必然是: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条例清晰,逻辑合理,是创造美的探索,给人以艺术享受,人们从中不仅得到教益而且得到艺术欣赏。

”“科技翻译奉献给专业技术人员的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珍品,还应该是美的奉献。

这就要求科技翻译不但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美学意识和美学修养,来创造美的科学价值。

”(何晓娃,1995:12)科技文本、科技翻译的“美”不仅充分体现在自然流畅的选词造句、准确客观的表达方式上,还表现在逻辑严谨的篇章结构等方面。

例如:(1)In case of leakage of mercury,a defective appearance and inaccurate readout will be created,so the regular checks and maintenance is imperative.译文:如果水银泄露,就会损伤外观,影响读出,因此,应注意进行定期检修。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就词类来说,同一个意思在两种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类别的词来表达,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词类,使译文展现出原文的文通意达、自然流畅效果。

原文中的名词“leakage”“checks and maintenance”转译为译文中的动词“泄露”“检修”,而形容词“defective”(有缺陷的)“inaccurate”(不准确的)“imperative”(必要的)分别转译为动词“损伤”“影响”“注意进行”。

对比原文和译文后发现,这种自然的词性转换可以有效地消除译文中的生涩感,展现了译文的自然地道、浑然天成。

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

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

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roach)qb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翻译研究的综合 法。斯奈尔・霍恩比着重研究了欧洲翻译研究的 两个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斯奈尔・霍 恩比基于对这两个学派的研究认为,翻译研究不 能只停留在语言转换、文本研究的层面,而应充 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影响。由此提出应该把翻译研 究从语言学或比较文学的范畴下脱离出来,并看 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至此,翻译研究 从“科学派”和“艺术派”的禁锢中破茧而出, 吸取两派成熟、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并结合其他相 关学科走向了综合研究、多元互补之路。斯奈 尔・霍恩比的翻译研究综合法,其理论基础就是 格式塔整体原理:强调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 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关联,所以不能仅仅通过
郭沫若说:“翻
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就拿文学翻译来说,它除了具有翻译活动的一般 特征外,还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的 语言符号系统,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译者所要 做的,不仅要再现原作的意义和风格,还要考虑 到读者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人与人之间, 对于原作,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各不相 同的。正是翻译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差别,导致了 原文中同一人物形象的演变。翻译在翻译实践中 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认识 和肯定。所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译文会产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Art
or
Sciencr——-Two Aspect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U Xiao-dong
(Northwest University-Shannxi
Xi’all
710069)
Abstract:Is translmion
了狄尔泰所称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
学。自然科学针对的是可运用的法则,故观察到 的是自然,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能力及 其产物。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科学所涉及的是
人和某种实体——它们构成精神的世界:精神能 力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它要求研究者根据
不同的实体(研究题材)或与实体的不同关系,采 取不同的方法,要求研究者选择切合实际的方法 来适应自己的课题。翻译研究由于是涉及语言(与 人相关)的,那么就必须是在人的知识范围内进行 研究的,也就无法达到像认识自然客观规律那样 的认识高度,需要不断反思其方法的可靠性和精 确性,对结论进行怀疑,批评和评价。翻译正是 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研究的就是这类问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目前翻译界理论 新说层出不穷,不能形成系统理论的现状。我们 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说某一门学科被称为 科学了,它就一定具备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或者说,它只有研究方法和水平达到一定标准 时,才配成为一门科学,每一门学科的题材,特 别是人文学科的题材,都有其特殊性,方法论的 适用范围不同,它们之间往往是不可通约的,很 难找到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其“科学性”的绝对 值,制定出一个标准,翻译研究正是这样意义上
顾名思义,“艺术派”坚持”翻译就是艺 术”的观点。我国一直存在着翻译的文艺学派, 且有其代表人物。林语堂先生在1933年《语言学 论丛》发表的文章《论翻译》一文中,开篇第一 句话便说: “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
是翻译是一种艺术。”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在 《翻译与创作》一书中说:“……翻译,尤其是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变化之妙寸乎一心。”
究方法己过于狭隘。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 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不在囿于探究音位、语
音、词法、句法、语义、修辞层面的对应,而是 扩大视野,开始在语用、篇章、文体等层面着 力,同时关注翻译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交际 学、美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使翻译理论家门认识到, 当代译论不可能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发展和研 究,必须有一个多学科综合、跨学科领域相互渗
万方数据
62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透、不同思潮互补的基础。列费维尔和巴斯奈特 (Lefevere
and
究,摈弃确定普遍性翻译标准的规定性做法以及
Bassnett)认为,翻译单位也开始“从
直觉感悟的评论式方法,转而采用综合性的方
法,观察翻译的微观层面或者宏观层面,从而更 科学的反映翻译的实际。正如廖七一先生所说:
四、翻译研究新转向——跨学科 综合、多元互补
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学者进行了种种反 思,认识到仅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己日渐力不 从心,必须从语言学的羽翼下走出,独立成为一 个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宗旨、理论和方法的综合 性学科。翻译研究已不仅仅是比较语言学的研究 范围,从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上来分析翻译的研
第21卷第3期 2008年5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 iang
V01.21 No.3
Wanli
University
May
2008
翻译之“科学"与“艺术’’视阈
胡晓东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文章论述了。科学派”与。艺术派”各自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了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作为科 学和艺术的统一不应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简单地从语言学或文学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翻 译研究的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是翻译研究的主流。 关键词:翻译;科学;艺术;跨学科综合 中图分类号:H315.9 收稿日期:2007一12一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8)03.0060.03
三、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翻译学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可以 肯定的是“翻译研究”是一门科学。它既不是纯 理论的,也不是研究普遍规律的封闭性学科,而 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的社会科学。对 于“艺术派”,他们在谈论翻译研究是不是一门 科学时,对“科学”一词的认识还往往停留在莱 布尼茨、笛卡尔时代的标准。穆勒(J.S.MILL)最早 将人类科学分成自然科学和道德科学,后来包括
Approach.John Studies:An
对部分的分析来理解整体。因此,翻译研究作为 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从文学到科技的各种翻 译,翻译吸收了许多学科并不等于各种领域的总 和,也不依赖于其中任何一个。这种新的翻译思 想无疑拓宽了翻译研究者的思路。 综上所述,把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研
Integrated
他以英译汉为例,指出英汉两种文字在形、音、
文法、修辞、思考习惯、美感经验、文化背景上 如此相异;字、词、句之间就很少有现成的译法 可循。张经浩教授在《翻译不是科学》一文和
万方数据
第3期
胡晓东:翻译之“科学”与“艺术”视阈
的一门人文科学。 2.“翻译研究”的艺术性
6l
《译论》一书中就断然否定翻译是科学。他说: “翻译不是科学,是技艺或者艺术。”当代译坛 大家许渊冲教授认为翻译是一种 “美化之艺
situmion.Interdiscipline,
should be th main trend in the field oftranslmion studies.
参考文献:
[1]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J].翻译通报,1951(2). [2]张柏然,姜秋霞.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 翻译.1997(2):7-9. [3]张经浩.译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4]张经浩,陈可培.名家名论名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201-202. [5]张柏然,许钧.面向2l世纪的译学研究[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2:203-218. [6]朱纯深.走出误区蹋进世界一中国译学:反思与前瞻[J]. 中国翻译,1996(5):2-6. [7]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 译,2003(1):3-5. [8]苏东彦,朱顺.论翻译是具有明显艺术特征的科学[J].宿 州学院学报。2006(1):84-85. [9]廖七一.跨学科综合・文化回归・多元互补[J].外国 语,1998(5):26-32. [10]Mary Snell-Hornby.Transition
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一、
“科学派"的观点
自20世纪中期起,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如英 国的卡特福德,法国的乔治・穆南,前苏联的费 道罗夫等人以语言学理论为支撑,将翻译与语言 学结合起来研究,认为不同语言都有相互可译
二、
“艺术派"的观点
性,因为不同语言具有共同的现象。因此,翻译
过程中原文的语言和译文的语言内部具有客观规 律性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1951年,董秋斯先 生在《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谈到虬…“从一 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客观 规律可以遵循,并不完全靠天才或是灵感,如某 些人所说。这规律是存在的,不是某些人凭空想 出来的,要发现它和通晓它,就得想与此有关的 客观事物作一番调查研究的工作……”1996年, 王东风提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制约活动 的客观规律还有不少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一旦 我们发现了这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以理论的形
生的美学效果至关重要。正是由于翻译的主体一 一译者,具有特有的主体意识,并通过自身对原
文的能动的理解、阐释,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 性,使翻译这门科学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涉 及多方面的问题,面对翻译探索中的种种矛盾不 能简单的用“科学”或“艺术”来进行解释, 这样都会失之偏颇,过于极端化。由此,许多学 者提出了“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翻译 是科学基础上的艺术升华”等折中的观点。突破 对翻译研究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划分,可以说 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以后 的翻译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from the angle of linguistics
or
union.“science'’and‘‘art'’should not be separated in translmion
not
studies.Translation
literature cou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