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https://img.taocdn.com/s3/m/eb8968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2.png)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摘要】英汉互译涉及到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平衡。
在互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的处理,同时考虑翻译策略的运用,以保持语境和语气的准确呈现。
艺术性体现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和表现力,科学性则体现在对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
最终目标是使翻译具备语言的韵味和文化的独特性。
英汉互译需要同时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不断提升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英汉互译、艺术性、科学性、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语境、语气、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水平1. 引言1.1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英汉互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使译文更具文学品质和语言美感;而科学性则包括对语言规律和翻译原则的遵循,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意。
在实际翻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需要相互结合,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艺术性的体现在于翻译过程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译者可以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生动性,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
艺术性并不意味着胡乱发挥,译者仍需遵循翻译规范和原文语境,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 正文2.1 英汉互译的艺术性英汉互译的艺术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转化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更具有文学和审美价值。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风格、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和表达力。
艺术性还包括译者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把握能力。
译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能够准确捕捉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艺术性还表现在译者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和独特见解,能够为译文增添新的意义和内涵,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873cf60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1.png)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倪娜关于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机器翻译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减少。
2018年博鳌论坛上的AI同传的现场效果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机器翻译是否能代替笔译译员耗费无数心血完成的译文,这个问题又再次被人们热议。
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那么证明翻译的科学性起主导作用。
但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翻译经验是基石。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变化的。
就目前的实践看来,机器翻译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并未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由此证明翻译并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还需要技巧与艺术加工。
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这个话题一直没有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翻译之初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以达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不同语言的种族之间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翻译的要求才随之越来越高。
从传统上看,人们似乎将‘翻译’仅仅视为一种技艺,并没有将它提到‘学科’的高度。
帮助我们认识‘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的是哲学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家使翻译研究者获得了充分的理据,提出‘翻译理论’。
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出现之初,一定是经验学。
只是不同语种的人们出于交流的目的进行的两种语言上的转换。
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制定翻译规则,归纳翻译方法。
翻译就逐渐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于指导实践。
但翻译学又不同于其他科学学科,有具体可以量化,精确到数字的标准。
翻译学其实可以认为是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体,在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翻译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心智现象、精神现象与语言现象的结合。
翻译进行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宗教、政治、文化、教育背景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文化产品。
可以说, 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efc4012a76e58fafab00315.png)
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ShanghaiForeignEduca-
tion
Press. 【5】黄振定.简论现代西文译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外国语.1998
(5).
【6】吕俊.从文本出发一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外国语.1998(3). 【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第6卷,花城 出版杜. 18】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2). 【9】袁筱一.翻译的语言学情结.外国语.1997(4).
翻译的事实.我们只要看看那许许多多的重译,尤其是诗歌
的重译。就能明白这一点。翻译的过程浸透了译者的主观因 素,自始至终贯串着艺术。试图在语言学基础上去创立翻译 学,“不仅限于找出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而且要为翻 译工作者提供某些规范或规定”,那只能是一场迷梦! 翻译的科学论之所以陷入矛盾,其根源在于翻译对象所
论翻译中的科学与艺术
◎朱小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人们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争论不休,是因为人们在考察和研究翻译的时候,割裂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只注意 到了翻译的一方面,而忽视了翻译的另一方面.本文试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运用科学或只运用艺术都无法完成翻译 的全过程,至少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过程.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关键词翻译科学艺术
J-
【2]Steiner,George.1975.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3 Venuti。Lawrence(ed.)1992.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 cour¥e・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4]Wilss,Wolfram.2001.London&New York:Routledge.The
从语言分析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科学途径FromViewpointofLinguisticAna..
![从语言分析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科学途径FromViewpointofLinguisticAna..](https://img.taocdn.com/s3/m/5df988b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5.png)
第12卷第4期2012年12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 12No 4Dec.2012文章编号:1673-0453(2012)04-0040-08从语言分析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科学途径戴玉群1,李 静2(1.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2.哈尔滨市第二十六职业中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翻译的科学性即翻译的语言学特征。
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争由来已久(尽管以不同形式出现),至今仍未平息。
虽然科学派和艺术派互相排斥不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场争论也使学界对翻译活动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翻译实践证明,任何文体的翻译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只存在科学性而没有艺术性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
文学文本的翻译虽然更注重艺术层面的再现,但绝不能因此就排除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以语言分析为特征的科学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科学性;艺术性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自有翻译理论之初,译经高僧们就一直围绕文质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持续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没有尘埃落定。
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除了翻译活动本身极具复杂性之外,千百年来科学和艺术两派的相互排斥也像顽固的眼疾一样模糊着人们的视线,使之不能正确认识翻译的本质。
固然,要谈及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人们会视之为不言而喻、理所当然;可要谈起其科学性,仍然有不少人对之难以认同。
当今,即使在知名翻译家和学者中间,科学派和艺术派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情况何以至此?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有翻译理论以来,中西方译者长期各执一端,胸中无全象,都未看到二者是翻译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开创性地把语言学途径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这种局面才出现本质性的改观,但争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以翻译美学为视角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以翻译美学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316ae29af45b307e8719782.png)
集 中地 反 映社会 生 活 。用 丰 富的想象 、 富有 节奏感 、 韵律美 的语 言 和分 行 排列 的形 式 来抒 发 思 想情 感 。 诗歌是 有节 奏 、 有韵 律 并 富 有感 情 色彩 的一 种语 言 艺 术形 式 , 也是世 界 上 最 古 老 、 最基 本 的 文 学形 式 。
关键 词 :古诗 意境 ; 翻译 美学 ; 审美主 体 ; 审美客 体 ; 美再 现 审
中 图分类 号 :H0 9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1 8 ( 0 1 0 —0 4 - 0 61 1 121 )3 0 9 4
诗 歌 翻译 的最 高境 界 是 美 的 追 求 , 这 种美 的 而
第2 1卷 第 3期
21 0 1年 9月
湖 南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n I s i t fEn ie r g o r a fHu a n t u eo g n e i t n
v0 . 1 No 3 12 . .
Sp. 0 1 e t 2 1
古 诗 英 译 中意 境 美 的 再 现
一
定为 : 揭示 译学 的美 学渊 源 , 探讨 美学对 译学 的特 殊 意义 , 用美 学 的观点来 认识 翻译 的科学 性和艺 术性 , 并 运用 美 学的基 本 原理 , 出翻 译 不 同文 本 的 审美 提
标准, 析 、 分 阐释 和解决 语际 转换 中的美 学 问题 。在
充 分认识 翻译 审美 客 体 ( 文 ) 翻译 审 美 主 体 ( 原 和 译 者) 基本 属性 的基 础上 , 剖析 客体 的审美构 成 和主体 的翻译 能动作 用 , 明确 审 美 主 体 与审 美 客 体之 间 的 关系, 提供 翻译 中审美再 现 的类 型和手 段 , 以指导 翻 译实践 。 ] [ 。 据此 , 我们 可 以对 “ 翻译 美学 ” 做如 下界定 : 翻译 美 学 的研究 对象 是 翻译 中 的审 美客 体 、 译 中的 审 翻 美 主体 、 翻译 中的 审美 活 动 、 翻译 中的 审美 判 断 、 审 美欣 赏 、 审美标 准 以及 翻译 过 程 中富有 创 造性 的审 美再 现 等等 。 中国古典 诗歌从 来就 是一 个美 学范畴 。诗 歌是 种 主情 的文 学 体裁 , 以抒 情 的方 式 , 度 凝 练 , 它 高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_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_](https://img.taocdn.com/s3/m/0cc886150b4e767f5acfce8c.png)
本文由清清达达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第2o卷1期2007年2月中国科技翻译CHISESENCE&TNECIECHN0L0GYTRANST0RSJLAOURNALV0.ONo112..Fb.O0e27科技翻译研究 ?翻译是创造,技术也是艺术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吴伟雄(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北珠海市598;定职业技术学院105罗罗定市570220)摘要本文从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获奖译文谈到“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
文章认为,翻译的创造性要求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出原文的语用真意;的技术性和科学性要求译文客观求译翻译是和逻辑明确;的艺术性要求译文讲究语言艺术,技翻译也讲究艺术美。
文章进而指出,工作翻译科翻译要不断追求高难度标准,以求不断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翻译翻译策略语用真意逻辑语言艺术AbtatDrigfmhreinnrnltnohhnses“atoetsrcevnriotepzwnigtsifteCieevreEsrWs,Guladcpsiaaoinlnsaeiibs”,tipprdsusstastnaennivninehiuswlar.Tepprsaehtobethsaeiserlisbigaet,tcnqeaelsathaettstaecnaonotcetehrstnsolplhupsftasainteemietasainsrtgnodrtrgrai,tetalihudapyteproeonltdtrnrnlttaeyirebnvnaorooooiothrgtaigoeognlethcnlgcdsinicapcsoetasainrqieuepamaimennftriax;tethooiaacetistftrnlturttchitelnfehoeehrletoebetegniadliltrscptfhasturetnlextstdtxtbjci,eunnga;eattscoetnlinrqishastdttnaaeoveochiiaetraoeetraetsdosaotlgaeat,adSoststnocecdtcnlg.TepprfrhrdpcsobftiubuaugreainsnOdealisineaehoornaofnyhauteeitehtnlioksolaspruihsdrOaoehneiulytaastnwrhudawyusehgtnadSstnactqai.rtaolastKeodrstntastnsrtgpamaiaiglgclnaeatyWrsalirnlitenaoaoayrgtmenoiaggrcnu1引言2005年,桂林市政府和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举办“桂林山水甲天下”向全球征集译文活动,要求译文优美,贴切,既能准确表达“桂林山水甲天下”涵义,又符合译语受众的欣赏习惯,易于传诵。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43764e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2.png)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罗云明【摘要】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除文化、语言、诗歌本身的特点外,还有译者对原诗的解读.译者带着不同的先在知识、思维特性、文化认同感等对诗歌进行解读,解读结果将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对细节词语的选择和处理.在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为重现原诗人的特殊情感,译者有时也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6【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诗歌翻译;译者解读;词语选择【作者】罗云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具有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
诗歌翻译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通过诗歌的翻译也可以丰富世界各国文化。
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因素,语言因素,诗歌本身的特点等。
“诗以意为先”,既是汉诗的传统,也是汉诗的本质特征。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无论诗词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转引自:穆诗雄,2005)我们由“诗以意为先”也可以得出,诗歌翻译“先译意”,这里的“意”则是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
诗歌翻译活动的本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不同的诗歌翻译活动所存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比例当然是不同的。
(易经,2006)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的角色有原文的读者、解释者,译文的作者、创造者,这也说明了翻译活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诗歌翻译也不例外,而译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翻译实践。
辜正坤教授认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最终要落实到语言技巧处理问题上来,亦即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上来,“与其他的翻译实践相比,诗歌翻译实践虽然有其特殊性,但由于诗歌语言形式最精炼、最复杂,最具代表性,所以比之其他形式的翻译实践能更集中地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https://img.taocdn.com/s3/m/8ed7d88127284b73f34250fe.png)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作者:刘玉倩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5期刘玉倩(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 427100)摘要:本文旨在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分别从语音、修辞、句法、文化、意境等各个层面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就是分析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以及怎样恰如其分的再现原文之美。
本文从散文翻译研究的较新视角——美学视角上进行更广阔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45-030 引言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重要语言。
如何准确、美观地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是翻译工作的重点。
散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和国内的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是针对散文翻译的。
无论翻译理论家还是翻译实践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4]。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研究》一书中说,20世纪后半叶,虽然中国每个人都主张翻译要改革,但是没有进步。
一些教授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受历史局限,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知之甚少。
因此,从那时起,朱光潜等学者提出,翻译美学需要发展成独立的学科,翻译离不开美学[1]。
1 理论基础关于文学翻译美学,西方学者提出得比中国学者早。
2001年,美国学者Bassnett和Lefevere撰写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代表了翻译美学理论的诞生。
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也认为翻译与文化是一样的,而翻译学者兰伯特和罗宾斯则认为翻译不是一种跨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中国是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散文的国家,有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学者也对美学和散文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看翻译的性质
![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看翻译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ff9b9f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6.png)
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
看翻译的性质
张卫萍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17)004
【摘要】艺术和科学具有不同的准则和方法,不同文体对象的翻译应有不同的矛盾侧重,文学翻译重在艺术性,科技翻译重在科学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的特点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分析,论证了任何翻译都应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张卫萍
【作者单位】株洲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株洲,412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译者的思想与风格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 [J], 张童
2.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J], 王雅雯
3.从文学翻译的性质看异化和归化的价值取向--文学翻译性质研究之二 [J], 彭开明
4.文学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评《爱玛》的两个中译本 [J], 赵静
5.从文学翻译的性质看异化和归化的价值取向——文学翻译性质研究之二 [J], 彭开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2469ed750e2524de5187e60.png)
7 1 0 0 7 1 )
p l e a s e s h i m mo s t .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o f t h e WO r d t h u s c h o s e n h a s t o d e . c o d e o n t h e n e a r e s t e q u i v a l e n t , t a k i n g i n t o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t h e p r o b . a b l e t h o u g h t s o f t h e a u t h o r . t h e p r o b a b l e f e c l i n g s o f t h e a u t h o r ’ S r e a d e r s a n d o f h i s o w n r e a d e r s , a n d o f t h e p e r i o d i n h i s t o r y i n
c o  ̄e s p o n d e n c e o f w o r d s i t f o l l o ws t h a t h i s c h o i c e i s n o t b e t we e n a n u mb e r o f e q u i v a l e n t s . p o s s i b l y a l l mo r e o r l e s s i n e x a c t . S u c h a c h o i c e d e p e n d s i n l a r g e p a r t o n 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o f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 a n d t h a t i t i s e s s e n t i a l l y a n a e s t h e t i c c h o i c e c a n n o t b e d e n i e d .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辛弃疾词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辛弃疾词英译中的审美再现](https://img.taocdn.com/s3/m/faeda36cf5335a8102d220c9.png)
辛弃疾是宋词史上创作最多的作家 , 其经典地位 , 使他在
到在意义上再现原文 , 不能以任何审美的借 口曲解原文 。 1 . 字词层信息再现 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 乐 ・ 村居》
Ho p e s n e e r p i d y u g s o oh e s w la a t o s et i s o l o n e t n wh e d t h e s
[ 作者 简 介 ] 徐诚 诚 ( 9 6 , , 士 , 究方 向为 翻 译 理论 与 实践 。 18 -)女 硕 研
词 在 中国 和世 界 诗 坛 上 都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 词 的外 译 宋 是 弘 扬 中华 文化 的一 项 重 要 内容 , 沟 通 中西 文 化 的 一 个 桥 是
道 ) 虽然关 于辛弃疾的研究也有不少, 。 但并 无对 其词英译 的
研究 。 翻译 美 学 对 很 多 领域 的 翻译 都 有 指 导 意 义 , 其 是 诗 尤
词的英译 , 因此从翻译美学 中的审美再现 出发 , 看辛词英译是 否做 到了审美再现 , 以期对辛词英译 及宋词英译有所帮助。
二、 翻译 美学 视角 下辛 词英 译 的审美再 现
( ) 美 客体 概 念 内容 的再 现 一 审 审美 客体 概 念 内容 的再 现 即 “ 义 的对 应 再 现”[20 翻 意 51 8 译 有很 大 的依 附 性 , 附 于原 文 , 以译 者 在 翻译 时 首 先要 做 依 所
丽 的要 算 后来 居 上 的宋 词 。 因 为 宋词 所 表 达 的思 想 感 情 , 有 时似 乎 比唐诗 还 更 深 刻 , 细致 , 更 更微 妙 。目前 对宋 词 的研 1 ] 究 都 集 中在 对 其语 言方 面 的 分 析 , 其英 译 的相 关研 究 甚 少 , 而 是 一 个值 得 深 入 研 究 的 领 域 。
关于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思考
![关于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9a163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1.png)
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进 一步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学术 研究的深入发展。
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个人见解
01
作为翻译从业者,我认为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相互融合的,好的翻译应该 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02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深 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同时结合自己的审美和文化背景进行创造 性翻译。
科学性向艺术性转化
翻译的科学性可以向艺术性转化,因为 翻译的实践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实 现,而这种艺术性也可以逐渐转化为科 学性的理论和方法。
VS
艺术性向科学性转化
翻译的艺术性也可以向科学性转化,因为 翻译的实践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支撑 ,而这种科学性也可以逐渐转化为艺术性 的技巧和方法。
04
关于翻译的科学 性与艺术性的思 考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翻译科学性 • 翻译艺术性 • 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 翻译实践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 结论
01
CATALOGUE
翻译科学性
翻译的准确性
词汇选择
01
在翻译过程中,应选择与原文对应的词汇,避免歧义
和误解。
语法正确性
02 翻译时应注意语法的正确性,包括句子结构、时态、
文化的艺术
文化背景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和 传达原文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这涉及到对目标语言文化
背景的了解和运用。
文化意象的处理
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相同的 意象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因 此翻译时需要谨慎处理这些 文化意象,避免产生误解。
文化风格的再现
原文可能包含某种特定的文 化风格,如口语化、正式化 等,翻译时需要尽量再现这 种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 原文的文化氛围。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22f1f1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1.png)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翻译的科学性包括准确传达原意、语言准确性、专业水平等要素;而艺术性则体现在灵活应用语言技巧、创造性传达文化内涵等方面。
在语言和文化的挑战下,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创意和灵活性也是不可或缺的素质。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翻译工作的核心,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提升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关键词:翻译、科学性、艺术性、语言、文化、挑战、专业水平、创意、灵活性、跨文化交流、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和重要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翻译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
翻译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文学、艺术、传媒等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分享知识和信息,推动全球化进程。
翻译的定义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包括对语言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达。
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翻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有着深远的意义。
1.2 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科学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处理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的科学性中,包含了词语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正确性、语境的合理性等要素。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借助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与科学性相对应的是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翻译并非机械性的替换文字,而是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恰当的再现和表达。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63f0c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e.png)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篇章语言学兴起,语篇连贯性被逐步引入翻译研究中。
德国语言学、翻译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将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重构阶段。
文学翻译当然也不例外。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和法律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文学翻译重构阶段遵循一套特有的原则。
目前,中国德语译者和翻译学学生都急需掌握一套实用的翻译理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全文如下:摘要:《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
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由来已久。
本文并不想对引起这一论争的原因及内容再做赘述,笔者赞成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的观点“翻译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以科学性为基本属性,而这个基本属性又必须伴随翻译的艺术性,因为翻译的艺术性是它独具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
”文学翻译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涉及到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可以容许到多大程度这一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而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所以能获得翻译界的一致好评,原因也正在于杨译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忠实地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意味,再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ab2e13baaeaad1f347933f54.png)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作者:张凯茜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译论几乎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顺、美”,钱钟书的“化境”到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
本文结合杜甫《登高》中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从“语言美”和“超文本语言审美”探讨了译本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登高》语言美超文本语言审美一、引言大唐盛世造就了文化的繁荣,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形容他的写作风。
对“沉郁顿挫”,诗人吴瞻太在《杜诗提要》中写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真正达到“沉郁顿挫,独步古今”的,堪称《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该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因他老年无依,病魔缠身,不禁感叹世事艰辛,人生悲凉。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以及知识积累,选择相应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
”探求语言美,是翻译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最基本的就是选词择字,从而达到声韵美。
声韵美的两个基本成分是音韵美和结构美,并由音韵美和结构美产出一种语言的视听感性,有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
在此基础上,“超文本语言审美”则包括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风韵美,风格美,和其他的超语言形式审美信息。
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只有成功转换,才能实现其传播价值。
三、译本对比赏析On the Height (许渊冲译)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alone I’m on this height.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The Heights(弗莱彻译)The wind so fresh, the sky so high,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The isles clear-cut, the sand so white,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From far away, in Autumn drear,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Till time, 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1.语言美。
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
![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e2317b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3.png)
基本内容
对于科学翻译而言,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关键点。首先,准确理解原文中的 专业术语和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科学著作中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含 义和背景,译者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其次,科 学翻译也需要遵循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著作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因此译 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强调了译者的主 体性、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的交际性,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理论基础。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 作品及其翻译,进一步推动文学交流和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发展。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尽管文学翻译和科学翻译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一 方面,文学翻译和科学翻译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过程,需要译者具备 扎实的外语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文学翻译和科学翻译都需要遵循 一些共通的翻译原则,如忠实原文、通顺流畅等。此外,两者都需要进行必要的 语篇调整和重构,以适应目标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基本内容
文学翻译,相较于翻译经典,更注重对原文的艺术性和形式美的再现。它要 求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作者意图有深刻的理 解。在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情感和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充分考虑 这些因素,才能使译文具备与原文相媲美的艺术价值。
基本内容
然而,文学翻译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诸多挑战。首先,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其次,情感表达也 是文学翻译中的一大挑战。原文中的情感色彩如何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读者能 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全在译者的功力。
依据关联翻译论探讨汉诗英译的凝炼美
![依据关联翻译论探讨汉诗英译的凝炼美](https://img.taocdn.com/s3/m/347951395a8102d276a22f2c.png)
文本 的语 域 (eie)风 格 (er) 体 式 ( nr等 rgt 、 sr gne 和 t o) e 规 范的不一 致 , 即使 是 传 达 情感 意 义 和美 学 意义 的 诗歌 文本 , 思 维方式 、 篇组合 和行 文 风格也 大相 其 语
径庭 。汉 民族是本 体 的 , 注重 和谐 和 整 体 , 调 “ 强 天
关联翻译论从认知的角度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对翻译的模式和现象异化和归化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创造等翻译问题进行了诠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为翻译开辟了一个富有前途的领域从而也灵活变通地为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山 东 外 语 教 学 源自2 1 第 1期 ( 第 14期 ) 0 0年 总 3
依据关联翻译论探讨汉诗英译 的凝炼美
赖 主语 和 谓 语 才 能 构 成 视 觉 意 象 和 动 觉 意象 。同 时, 汉语 是 主题显 著 的语 言 (oi p mnn)多使 用 t c r i t, p .o e
主动语态 , 以有 生 命 的名 词 作 主语 ,并 以此 作 为 思
考 一切 问题 的 出发 点 ; : 白《 下 独 斟》 的“ 如 李 月 中 举
人合一 ” 的思 想 , 调 意 境 和精 神 。因 此 , 强 汉语 诗 歌 横 向铺 叙 , 成“ 多到 一 ” 形 散 意 合 的 句式 , 求 形 由 、 追 韵律 节 奏 , 以意 统形 。例 如 : 马致 远 的“ 枯藤 、 树 、 老
自我 , 常使用 被 动语 态 , 以抽 象 的事 物作 主语 , 主动
和被动两 个 范畴始 终 泾渭 分 明 。如 : l n在 ’ Z Mio t 口.
1r e o中这样 表 达 : uti nbr nb at h . g Mon n o a e r s,T el as r e a
论诗歌翻译“三美”论、“三化”论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论诗歌翻译“三美”论、“三化”论的艺术性与科学性](https://img.taocdn.com/s3/m/44c70d63f242336c1eb95efa.png)
论诗歌翻译 “ 三 美”论 、 “ 三化"论 的艺术性 与科学性
廖传丽
( 桂林理工 大学高等职业技 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摘 要:许 渊冲强调翻译是一 门艺术 ,并在 《 翻译的 艺术 》一 书中较全面地介绍 了他的译诗理论 。本文从他的诗歌译例分析研 究发现 , 他 的诗歌翻译理论 ,尤其
离别意”则被译 出了其深层 的意义 “ 离情别
绪 ”使用 了 “ 深化”的译法 。另外 ,原诗第
六句 “ 天涯若 比论”译作 “ 世界的尽头”属 “ 等化 ” 的译法。 许渊冲先生在 《 再谈意美 、 音美 、 形美 》中指出,译此诗所运用的 “ 三 化 ”译法都是为 了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 , 并且对使用 “ 三化” 译法作了方法指导 :“ 当 原 文的表层 和深层一致 , 译文和原文 ‘ 意似’ 能传达原文 ‘ 意美 ’的时候 , 可 以采用 ‘ 等 化 ’的译法。如果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之间有 距离 , 或是译文和原文 ‘ 意似 ’ 并不能传达 原文 ‘ 意美 ’的 ,那就可 以采用 ‘ 浅化 ’或 ‘ 深化 ’的译法 。 ” 由此可 见 ,“ 三化 ”论也是用来指导译
分解为 “ 深化… ‘ 等化… ‘ 浅化 ” , 称之为 “ 三 化论 ” ;总起来说,“ 美化之艺 术 译 的艺术 性与科 学 性 刘宓庆 一 关于科学性 与艺术性 问题有一 段十分精辟 的论述, “ 翻译学 具有 明显的综 合性 : 它既 是科学 , 又是 艺术 ; 它既 重实践 , 又 重理论; 它 既需要感性经验 , 又需要理性 概括 和提升。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就翻译学而言, 科学性 是其第一位 的属性 , 艺术性 是第二 位 的属性 。 ”诗歌翻译作为文学 翻译的 一种 , 是艺术 性与科学性统一 。 三、 许渊 冲的 诗歌翻 译理 论是 艺 术性 与科 学性统 一
歌曲翻译的名与实——兼评彼得·洛的《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
![歌曲翻译的名与实——兼评彼得·洛的《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ea70a15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a.png)
第23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3No.12022年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2歌曲翻译的名与实兼评彼得㊃洛的‘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覃㊀军,周㊀倩(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㊀要]㊀歌曲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源头,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㊂富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歌曲翻译的需求更大,歌曲翻译作品流传更广㊂2017年彼得㊃洛在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一书,阐述了歌曲翻译的特殊性㊁歌词的抗译性㊁歌曲翻译中的选择㊁歌词的阅读性与可唱性以及歌曲翻译的 五项全能 原则㊂文章简要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该书观点对歌曲翻译相关术语进行了厘清与界定,对歌曲翻译的名与实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探索㊂[关键词]㊀歌曲翻译;名与实;歌词翻译;歌曲配译[中图分类号]H31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20102807引用格式:覃军,周倩.歌曲翻译的名与实:兼评彼得㊃洛的‘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8-34.㊀[收稿日期]㊀2021-03-05㊀[基金项目]㊀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新中国歌曲翻译史研究(1949 2019) (2020BD01631)㊀[作者简介]㊀覃㊀军(1981 ),男,湖北恩施人,文学博士,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说唱文学翻译㊁翻译教学研究;周㊀倩(1991 ),女,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㊁口译教学研究㊂一㊁引言我国歌曲翻译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越人歌“的翻译㊂据‘中国翻译简史“载, 后世以‘越人歌“名此篇,可以视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诗歌翻译㊂ [1]梁启超也曾指出,‘越人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㊂[2]由此可见,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就是歌曲翻译㊂由于‘越人歌“属于民歌,我们可以说,民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源头㊂歌曲翻译历来有之,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大量西方歌曲被译介到我国,如‘国际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河谷“‘北国之春“等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曲,对传播西方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㊂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影视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又引进和推出了大量的说唱文学翻译作品㊂然而,在歌曲翻译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歌曲翻译研究在我国却很少受到重视, 歌曲翻译至今仍然是整个翻译研究的相对滞后的领域 [3]34㊂据中国知网统计,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歌曲翻译研究的文章不足十篇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传统的译学认为歌曲翻译不属于翻译研究范畴 [4]187;(二) 歌曲翻译 歌曲改编 歌曲填词 歌曲译配 歌曲配译 几个术语之间的界限与概念模糊不清;(三)既熟悉音乐又精通翻译的研究者寥寥可数㊂但在西方学术界,随着视听翻译(AVT)近年来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门,成为翻译学科内部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5]59,歌曲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㊂王峰博士在统计了13种国际翻译学研究权威期刊后,得出国外翻译领域研究前十位的关键词,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均涉及歌曲翻译,它们分别是视听翻译(AVT,排名第2)㊁字幕翻译(subtitling,排名第3)㊁配音翻译(dubbing,排名第第1期覃㊀军等㊀歌曲翻译的名与实29㊀5)㊂[6]85在专著方面,西方翻译学者相继出版了‘歌曲与意义:声乐翻译的优劣“(Song and Signifi-cance:Virtues and Vices of Vocal Translation, 2005)㊁‘翻译中的声音:音乐㊁技术与社会的交叉“(Sounds in Translation:Intersections of Music,Tech-nology and Society,2009)㊁‘音乐㊁文本与翻译“(Music,Text and Translation,2013)㊁‘为唱而译:歌词翻译的理论㊁艺术与技巧“(Translating for Singing:the Theory,Art and Craft of Translating Lyrics,2016)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歌曲翻译学者彼得㊃洛(Peter Low)博士2017年在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Translating Song:Lyrics and Texts)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歌曲翻译的特殊性㊁抗译性㊁歌曲翻译中的选择㊁歌词的阅读与演唱目的㊁歌曲翻译的 五项全能 原则等问题㊂该书是一部歌曲翻译研究的最新力作,不仅深化了歌曲翻译研究的内涵,呈现了跨学科翻译研究的方法,也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野㊂二㊁‘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简介彼得㊃洛博士是歌曲翻译研究的领军学者之一,目前为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高级研究员,新西兰翻译协会理事,歌曲配译家,曾翻译多首经典歌曲㊁流行歌曲和六部歌剧,并在Perspectives,The Translator,Target,Babel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大量相关论文㊂‘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是彼得㊃洛最新力作,全书共计七章㊂第一章是导言部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㊁基本框架和读者群体等问题作了简要概述㊂其余六章可分为三大板块,第二㊁四章为第一个板块,分别介绍了歌曲翻译的 上游难点 (upstream difficulties)和 下游难点 (downstream difficulties)㊂作者将翻译的过程比喻成河水流动的过程,所谓的 上游难点 是指歌曲原词的特殊性造成了抗译性,其中包括原词词意的多解性㊁歌词的独特性㊁歌词的有声特征与情感特征㊂作者分析了歌词与诗歌的异同,归纳了英文歌词的语言特点,指出了歌词不可译的相对性㊂第四章的 下游难点 主要从译入语角度论及了歌曲翻译时译语表达的相关问题㊂作者认为译语音节数长短㊁句法㊁词序㊁语音的差异性决定了歌曲翻译的难度㊂在译语表达方面,作者主张译词在使用 最接近㊁最自然 的语言的前提下,保留原词的洋味(foreignness)㊂作者讨论了外语歌曲翻唱的必要性与局限性,赞同歌曲翻译时个别原词句可以 植入 于译语中,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保留异域风味与保护濒危语言的目的㊂第二板块包含第三㊁五㊁六章㊂在该部分,作者主要从 目的论 和 功能理论 讨论了歌曲翻译要因不同的 文本目的 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㊂第三章主要讨论了 不入歌 (non-singable)译词的处理领域与方法㊂在第五㊁六章讨论 可入歌 (singable)译词的处理方法时,作者提出了歌曲配译的 五项全能原则 (pentathlon principle)㊂该原则包含可唱性(singability)㊁词意(sense)㊁自然性(naturalness)㊁节奏(rhythm)和韵脚(rhyme)五项,既为译者们在歌曲配译实践操作中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也为评估歌曲配译作品提供了有效的标准㊂该书第七章为第三板块㊂在该部分,彼得㊃洛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㊁改编(adaptation)与填词(replacement)三个概念,反对将图里(Gideon Toury) 译本就是被视为译本的文本 的观点作为歌曲翻译的定义㊂他主张翻译的内涵定义,在歌曲翻译中强调 分清苹果和梨 ㊂在作品署名方面,他提出要区分 某某填词 (lyrics by...)和 某某译词 (translation by...)的两种方法㊂最后,作者还对该书所涉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㊂三㊁歌曲翻译之名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其目的,翻译活动也不例外㊂翻译家曹明伦教授在其著作‘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对翻译研究影响巨大㊂在谈到翻译的文本目的时,他指出: 翻译的目的就是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㊁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㊂ [7]那么,就歌曲翻译而言,译者也应该有让读者(或听众) 知道㊁了解㊁欣赏 原词的思想内容和原曲风格的目的㊂由于歌曲翻译的特殊性,译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㊂费米尔(Vermeer)也曾指出,翻译的方法与策略是由翻译的目的确定的,翻译的目的有助于译者决定原文应该被 翻译 (transla-ted)㊁ 解释 (paraphrased)还是 改编 (re-edi-ted)㊂[8]在歌曲翻译中,译者的翻译方法取决于歌曲翻译的目的,也就是歌曲翻译中的选择问题㊂3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一)歌曲翻译中的选择在‘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的开篇第一章中,彼得㊃洛就发问道: 歌曲翻译的译文是用在屏幕上供阅读使用,还是在接受语中被当作歌词演唱? [9]3弄清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因为 译文的使用方式是译者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 [10]㊂翻译学者弗兰曾(Johan Franzon)总结了翻译歌曲的五个选择: (1)将原词直接移植到译语;(2)抛开曲调限制,直译歌词;(3)根据原曲调重新用目标语填词;(4)直译原歌词,根据译词重新谱曲;(5)基于原曲调配译歌词,让译词入歌可唱 [11]376㊂纵观五个选择可知,第(1)条实则为异语演唱,如80年代后,由于英语在我国逐渐普及,国民开始直接用英文演唱英美歌曲㊂因这种文化现象不涉及翻译行为,故不予在此讨论㊂第(2)条和第(4)条皆强调直译原词,重视原词词意,可归为 歌词翻译 一类㊂不同之处在于,第(2)条的译词不能配曲入歌,只供阅读使用㊂而第(4)条却为使译词入歌,重新谱以新曲㊂因曲调已变,译词可算一首新歌㊂我们知道,戏剧翻译的译文可分为 阅读式译文 和 表演式译文 ㊂若按这种方式来分,第(2)条所说的译词则属于前者,主要供阅读使用㊂2016年,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㊃迪伦(Bob Dylan)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目前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音乐人㊂2017年6月,其歌集‘鲍勃㊃迪伦诗歌集(1961 2012)“(Bob Dylan The Lyrics:1961 2012)在国内出版㊂该歌集共有八册,收录了迪伦创作的369首歌曲㊂这些歌词的中文译词均不可配曲演唱,属于典型的 阅读式歌词 ㊂该套歌集自面市以来,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即通过几家网络平台销售8万多册㊂[12]30由此可见,阅读式歌词同样可以传递思想,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如我国的‘乐府诗集“‘宋词“‘元曲“曾经都是配曲演唱的歌,而现今这些作品的英文版均抛开了音乐限制,成为特殊的 歌词翻译 ㊂综上可知,歌词翻译是必要且必须的㊂彼得㊃洛在‘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第三章中详细地讨论了以上这种以阅读为目的的歌词翻译(trans-lations to read),并介绍了影视荧屏唱词(surtitles)与字幕(subtitles)翻译的相关问题㊂尤其在影视领域,歌词翻译的作用不可低估,是通俗文学译介的重要手段㊂第(3)条 根据原曲调重新用目标语填词 ,这种做法早已有之㊂歌曲翻译家薛范指出, 从当时(辛亥革命以后)直到40年代, 所引进的外国歌曲多半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外国的曲调填以中国的古典诗词, 另一种是采用外国的曲调自行填词㊂ [13]193这两种做法都属另起炉灶式填词,新词与原词并无意义上的关联㊂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就是一例,其曲调出自美国曲作家约翰㊃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的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乡和母亲“),汉语歌词由李叔同填词㊂这种重新填词的行为虽在音乐界早已司空见惯,但因其不涉及翻译行为,不应该将其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㊂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学者单凭勒菲弗尔(Lefevere)的一句话 Translation is,of course,a rewriting of an original text (当然,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14],就宣称 翻译就是改写 ①,从而将歌曲的填词行为看做是歌词的改写,属于意译㊂薛范先生在谈到 忠实 的原则时也曾说道: (歌曲翻译)要统摄全意,另铸新词, 宁可忠于音乐而委屈原词㊂ [13]222同时,他又说道: 英美译者译配的歌词,不署某某人译词,而署某某人作英语歌词(English words by...)㊂ [13]222由此可见,薛范先生对 另铸新词 和 作英语歌词 是否属于翻译行为似有矛盾㊂因为既然是 另铸新词 ,那就不是翻译行为,更谈不上是翻译的方法;既然是 英美译者译配的歌词 ,那就应该署名 某某译配 ,而不是 某某作词 ㊂其实,将 重新填词 看作是翻译行为,就好似将书名或电影名的重命名看做是翻译行为②㊂如同‘雾都孤儿“只是Oliver Twist 另铸新词 式的重命名,汉语版‘两只老虎“也只是法文版Frère Jacques③的重新填词㊂就如奈达所言: 所有翻译(包括笔译或口译)都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㊂ [15]译文与原文之间缺少这种关联,那么译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译文㊂关于这一点,彼得㊃洛在‘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中已经阐明: 重申翻译的内涵定义,有助于我们区分翻译文本与改编文本㊂ [9]114他还强调,区分歌曲翻译与歌曲改编,就如同区分苹果和梨㊂只有厘清了概念,才能将 某某译词(transla-tion by...) 与 某某作词(lyrics by...) 对号入座㊂综上所述,歌曲填词是一种引进外语歌曲的方式,能促进文化交流,延续原曲的生命㊂但是, 如果译者忽略了意义,尽管目标语的歌词与原曲第1期覃㊀军等㊀歌曲翻译的名与实31㊀调很搭配,是一首成功的歌曲,可一当原词意义没有保留,这就不能称其为翻译,不是翻译的研究范畴 [16]58㊂第(5)条 基于原曲调配译歌词,让译词入歌可唱 这是一种既保留原歌词意又保留原歌曲调的做法,即我们常说的 歌曲翻译 ,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歌“就是采取这种方式翻译的㊂由于这种译法 戴着镣铐跳舞 ,难度较大,所以彼得㊃洛在‘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前言就说道: 歌曲翻译很难!否则,读者就没必要阅读‘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一书㊂ [9]7他这里所说的 歌曲翻译 准确地说就是 歌曲配译 ㊂综合上述,五种歌曲翻译的选择,可总结如下:第(1)条(外语翻唱)与第(3)条(另造新词)不属于翻译活动㊂第(2)条与第(4)条属于歌词翻译,第(5)条属于歌曲配译㊂为区分几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基于方梦之先生的 翻译策略三元图 [17]3绘制了图1所示的 歌曲翻译策略三元图㊂图1 歌曲翻译策略三元图该图以歌曲翻唱(零翻译)㊁意译㊁直译为三角形顶点,限定了歌曲翻译的范畴㊂前文提及的歌曲翻唱(或叫 外语翻唱 )和另造新词都不涉及翻译行为,应属于 非翻译 的范畴,而歌词翻译和歌曲配译则属于翻译的范畴㊂值得强调的是,由于歌曲配译受曲调和词意的双重限制,其翻译策略主要为意译方式㊂有时为了译词的演唱效果,其翻译策略也有可能突破意译的边界,采用改写的策略㊂改写策略虽不属于翻译行为,但其如同书名㊁影视名的重命名一样也是译者在转换特殊文本时的一种必备手段㊂由此图可见,歌曲翻译只涉及歌词翻译与歌曲配译两种方式㊂确定了这两种方式,也就确定了歌曲翻译研究的范围㊂(二)术语的确定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 [18],人们只有确定了事物的概念,才能对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㊂长期以来,翻译学界对歌曲翻译这一领域相关的术语缺乏严格的界定, 歌曲翻译 歌词翻译 歌曲译配 歌曲配译 的使用含混不清,在有的文章或著作中,甚至出现了术语交叉使用的情况㊂歌曲翻译家薛范先生在‘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中就曾同时使用 歌曲译配 和 歌曲翻译 表达统一概念㊂如: 译配者只有结合作曲家所创造的音乐形象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原词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 [13]72; 在80 90年代,她(邓映易)还将中国歌曲二百余首和山西民歌四十余首译配∙∙成英文 [13]210; 歌曲翻译∙∙首先应立足于 可诵㊁可唱㊁可听 ,因为歌曲最终同审美主体接触时以听觉形象出现 [13]220㊂实际上,薛范先生本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坦言道: 歌曲翻译 这一名称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不够准确,但在还没有找到更恰当的提法之前,姑且用之㊂ [13]312017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新出版的歌曲翻译专著‘英汉歌曲译配:理论与实践“虽然在书中厘清了 歌曲翻译 与 歌曲译配 的概念,但却将本不属于翻译行为的 歌曲翻唱 置于 歌曲译配 的范围,认为 歌曲翻唱 是 歌曲译配 的下位词㊂[19]胡凤华统计了大众媒体使用 歌曲翻译 与 歌曲译配 的情况,其结果为 大众称为 歌曲翻译 的占绝大多数,占91.95%,而称为 歌曲译配 的较少,仅占8.05% ㊂[20]96以上是国内翻译界和大众媒体混乱使用有关歌曲翻译术语的情况,国外情况也相差无几㊂如:哈赖㊃戈朗布(Ha-rai Golomb)使用 music-linked translation [21]121一词指代 歌曲翻译 ;海伦㊃迈纳斯(Helen Minors)使用 music translating [22];埃琳娜㊃格里岑科(Elena Gritsenko )使用 translation of song lyr-ics [23]165;罗尼㊃阿普特(Ronnie Apter)使用 sing-able translation [16]11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彼得㊃洛在‘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中分别使用了三个词 translation adaptation 和 replacement ㊂由此可见,不单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对于歌曲翻译这一领域术语的使用还尚未统一,概念还尚未厘清㊂要厘清相关概念,确定相关术语,我们不得不3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提及歌曲翻译的流程㊂大家知道,任何翻译都会经历理解到表达的过程,涉及 作者 译者读者 三个主体㊂但歌曲翻译的流程更为复杂,其中牵涉词作者㊁曲作者㊁原唱者㊁译者㊁演唱者㊁观众(或读者)等多个角色㊂歌曲翻译是多个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歌曲翻译作品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 [13]221㊂歌曲翻译的流程如图2所示:图2㊀歌曲翻译的流程基于前文所分析的歌曲翻译的五个选择(排除非翻译行为的几个选择,可归纳为两类:歌词翻译和歌曲配译),结合上图可以看出,歌曲翻译的作品要么是提供给读者,用来阅读,要么是提供给观众(或听众),用来听觉欣赏㊂作品用来阅读,为读者服务时,译者只需要照词翻译即可(当然,作为唱词字幕时应考虑译词的字数空间),与普通文体的翻译方法大同小异㊂这种做法应该叫做 歌词翻译(Lyrics Translation) ㊂但是,如果作品是用来演唱入歌(singable),译者就要在词与曲的双重限制下进行翻译工作㊂这种翻译行为涉及两个对象,即 词 与 曲 ,译者配着原曲调进行翻译, 戴着镣铐跳舞 ,翻译出的词能够配上原曲的节奏㊁旋律和音韵,能入歌演唱㊂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曲不变㊁词变化的过程,同译制片的配音翻译(dubbing)一样,是一个为 现成的鞋 寻找 合适的脚 的过程㊂这个过程应该叫做 歌曲配译(Song Dubbing) ㊂那么 歌曲配译 与 歌曲译配 又是什么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 译配的来龙去脉㊂ 译配 实际上是两个动作,即 译词 和 配歌 ,指旧时由一个懂外语的人译词,由另一个懂音乐的人用现成的词配歌④㊂关于 译配 ,薛范先生也解释说: 译词和配歌的合作关系,如果我们要打个比方的话,倒令我想起了林纾(林琴南)㊂ [13]73由此可见, 译配 实则是由两个人分别做出的两个行为动作㊂如同林纾的翻译过程,先由一个懂外语的人口译内容,再由林纾笔述㊂比如,商务印书馆分别于民国22年(1933年)㊁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记“署名均为 译述者:林纾㊁魏易 ⑤㊂然而,不管是曾经的歌曲 译配 ,还是林纾的翻译方式,这都是特殊时期采取的非常规翻译手段㊂现今的文学翻译方式已经由 译述 变成了 译 ㊂同样的道理, 歌曲译配 也因方式改变而成了 歌曲配译 ,因为其翻译行为不再是由两个人完成,而是由一名懂外语的译者(包括薛范)单独配着曲翻译完成㊂这里 配译 是偏正结构, 译 是中心词, 配 修饰 译 , 配 是 译 的方式(如图3所示)㊂因此, 歌曲配译 才是更为准确的说法㊂图3㊀ 译配 与 配译 流程区别综上所述, 歌曲翻译 是一个上位词,是统称,它包括 歌词翻译(Lyrics Translation) 和 歌曲配译(Song Dubbing) ㊂ 歌词翻译 的作品是用来阅读的(music to the eyes), 歌曲配译 的作品是用来演唱入歌的(music to the ears)㊂厘清了这些概念,译者才能根据歌曲翻译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学者才能以此明确研究的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推动歌曲翻译研究工作㊂四㊁歌曲翻译之实歌曲翻译是一门跨文学㊁翻译学和音乐学的一门学科㊂歌曲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较深的文学素养,还要熟悉各种翻译理论和技巧,具备一定的音乐学知识㊂歌曲翻译包括歌词翻译和歌曲配译,两类翻译从属性上讲都属于诗性翻译,彼得㊃洛在‘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中指出: 有些歌词最初就是以诗的形式存在的,尽管现代歌曲中的有些歌词不一定都是好诗,但至少属于口头诗歌(oral poetry)㊂ [9]20中国古代的诗和歌一直是融为一体的,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㊁唐诗㊁宋词㊁元曲,无一不是合拍入律的歌词 [13]51㊂歌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决定了歌曲翻译的诗性,第1期覃㊀军等㊀歌曲翻译的名与实33㊀因此,歌曲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诗歌翻译㊂鲍勃㊃迪伦在自传中写道: 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㊂ [24]因此,迪伦的歌词在中国也是冠以 诗歌集 之名出版的,属于前文提及的歌词翻译㊂再如,李正栓教授2012年在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英文金曲赏析精华版“也属于歌词翻译一类,该书共9册,所选歌曲均为经久不衰的200多首英语歌曲经典之作,书后光盘中不单配上了原声歌曲演唱音频,还配上了外籍专家的歌词朗诵音频,将歌词当做诗歌来吟诵,对大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很有帮助,产生了极大地影响㊂该书自出版深受学生读者们的喜爱,多次再版印刷,是歌词翻译的经典范例㊂王宏印教授201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民歌选译“也属于歌词翻译,该书按照不同的民歌类型分出四类,编为四辑,共翻译了88首民歌,对中国民歌 走出去 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㊂在与笔者的通信中,薛范先生谈到歌曲翻译的 文学性 和 音乐性 时说道: 歌词翻译,姓文 ,而歌曲译配(实指 歌曲配译 ),则姓 音 ㊂只有懂音乐的人,才能译配(实指 配译 )好歌曲㊂ 彼得㊃洛认为歌曲配译像电影和卡通剧的配音一样,为了达到预期功能,译文具有非同一般的限制性,是一种 特殊的翻译任务(special transla-ting tasks) [21]186㊂他还在‘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中诠释了由他提出的歌曲翻译 五项全能原则 (pentathlon principle)[9]79㊂他认为歌曲译者好似 五项全能 运动员,必须能兼顾铁饼㊁跳远㊁标枪㊁疾跑和摔跤等五个项目,这五个项目在歌曲配译中就是 可唱性(singability)㊁词意(sense)㊁自然性(naturalness)㊁节奏(rhythm)㊁韵脚(rhyme) ㊂其中, 可唱性 最为重要,居 五项原则 之首,决定译词能否入曲合拍便于演唱㊂如笔者曾配译过鲍勃㊃迪伦的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荡“(Blowinᶄin the Wind),为了让译词入曲可唱,该汉语版译词字数就必须与原英文词音节数相等,与音符相应㊁做到亦步亦趋㊂由于一个英文单词含有一个或多个音节,一个汉字却只含一个音节(单音节字),译者配译时,就要 通过缩译/扩译,或省词/添词的方法来控制译文的长短,避免出现 缺字 或 多字 而导致译词不可唱 [3]37㊂同时,为了乐感的最佳融合,汉语译词尾韵也与原词尾韵相同(均为[an]韵),让演唱歌手找到语音上的认同感,仿佛在用原词演唱㊂201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该歌曲配译汉语版在各大网站被多次转发传唱⑥㊂综上所述,歌曲翻译是一门跨文学㊁翻译与音乐的学科,它包括歌词翻译和歌曲配译㊂歌词翻译是将源语歌词的词意用译语表达出来以 可读 为目的的诗性翻译活动㊂歌曲配译是将原歌曲中的歌词词意㊁音乐性和表演要素都在目标语中再现出来的创造性文化活动㊂五㊁结语歌曲翻译属于说唱文学类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㊂译界学者应该重视此类翻译活动,研究其翻译的特殊性,否则, 我们将失去对一些翻译现象的解释权,危及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损害我们在国际译坛上的话语权 [25]70㊂当今是一个短视频时代,具有可视化特征的富媒体更利于翻译歌曲的传播㊂由于歌曲对思想情感的传播比文字传播更快㊁更具感染力,当前的文化翻译工作者应加强歌曲配译实践,让更多的歌曲在异域世界传承文明,传播文化 好声音 ㊂相信彼得㊃洛‘歌曲翻译:歌词与文本“的出版一定会唤起译界同行对歌曲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行为的关注,扩充翻译研究的新视野㊂同时,其书中有关 五项全能原则 的重释也会对歌曲配译实践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㊂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曹明伦教授的指导,特表谢意!注释:①关于 翻译即改写 是个伪命题的论证,请参看曹明伦教授2016年第3期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的‘中国译学研究须加强逻辑思维“一文,在此不再赘述㊂②如冯梅在‘重命名翻译是另类翻译法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中认为: 重命名翻译都是以原名为依托,经过关联的认知语用推理, 是作者语用意义(即言外之意)的翻译,归根结底是意译的一种表现形式㊂ 刘家凤㊁何自然在‘品牌名称翻译中的重命名 再论语用翻译的主体性“(‘中国翻译“,2015年第2期)中指出: 翻译重命名不仅仅被看成意译,也有相当一部分被看成音译或音意合译㊂③法文版Frère Jacques原词及汉译分别为:Frère Jacques,Frère Jacques,Dormez vous?Dormez vous?Sonnez les matines!Sonnez les matines!Din,Dan,Don,Din,Dan,Don.中文翻译:雅克修。
从《长恨歌》的两种译文看诗歌翻译的话语途径
![从《长恨歌》的两种译文看诗歌翻译的话语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8353ea3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a.png)
从《长恨歌》的两种译文看诗歌翻译的话语途径
戴玉群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8)006
【摘要】传统上,人们倾向于认为诗歌翻译涉及的只是文艺美学的范畴,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偏见.事实上,诗歌也是一种话语形式,因此,诗歌翻译从内部信息结构、衔接、连贯诸方面都必须遵守话语语言学的规律.诗歌翻译实际上是文艺美学途径和语言
学途径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戴玉群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最佳关联的角度看小说话语翻译中最佳译文的选择——兼评《红楼梦》中话语选段的翻译 [J], 廖冬芳
2.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 [J], 高
思飞
3.诗歌翻译的文体意义透视——杜甫诗歌《佳人》的两种英译文分析 [J], 甘慧慧
4.从文本性和文本肌理看诗歌译文鉴赏途径——以林语堂《声声慢》译文为例 [J],
卢婕
5.《长恨歌》两种译文的比较——基于诗歌翻译的标准 [J], 尤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作者:黄晨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08期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文学体裁,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最高体现。
因此,很多人将诗歌这种文体定义为翻译难度最高的一种体裁。
因为诗歌的翻译存在一种最大的特点,即翻译的创造性。
然而,不同译者所创造出的不一样的翻译风格和译作,尽管充分体现了译者自身的创造性,有人认为,这种翻译行为使得翻译丧失了其原本韵味。
但是,也有人认为,无论译者如何发挥,都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准则,在译者进行自由发挥的前提,仍然不能跨越过某些特定的“界限”,即翻译的科学性。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出发,针对中英文诗歌的不同特点,并以自身翻译作品《The Golden Sunset》的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翻译心得体会就这个问题进行相关讨论,以论证诗歌翻译究竟是一种以艺术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还是一种以科学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
诗歌翻译科学性艺术性一引言一、前言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身就含有较多的主观因素,而对极具“艺术性”的诗歌翻译而言,只要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理解后,不同译者翻译作品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诗歌翻译的“魅力”所在。
而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而言,译者在对译作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翻译中的科学性的问题,导致了很多译作变成了译者完全的自我创造过程。
作为文学翻译领域中艺术色彩最强烈,艺术美感最丰富的文体,诗歌翻译的本身则是一种艺术体现。
在诗歌翻译中,呈现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翻译译者的目标和翻译方向,而翻译的科学性,则是对译者的最低层次的基本要求。
二、诗歌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诗歌翻译最理想的标准,莫过于在照顾到原文的语言的同时,又能将原诗中所需要表述的意境和精神同时照顾到。
但是,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往往会遇到取舍的问题,即遵循原作的精神和意境,以原作为向导,毫无保留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还是通过译者个人的自我理解和升华将诗歌翻译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字。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分别对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讨论。
(一)诗歌翻译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性是翻译的基本属性。
换句话来说,合格的翻译必须具备科学性。
作为翻译的译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首要目的即完整无误地传达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的第一要务,从这一点来说,翻译的科学性体现在绝对服从原文。
其次,翻译的科学性体现在翻译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简单来说,翻译科学原则即忠实,是指译者最大限度的保留源语言的结构和含义,以尽可能忠实原文。
因此,尽管诗歌翻译存在着许多的内在魅力和美感,忠实于原作对于诗歌翻译而言,也是判定诗歌翻译好坏的标准之一。
(二)诗歌翻译的艺术性
与“科学性”相对,如果说科学性的首要原则是对原文的“忠实”,那么,翻译的艺术性,则是译者的主观创造的过程。
作为纯文学的最高境界,诗歌自身所自备的艺术美感和艺术美学审美都与普通文学作品相差巨大。
一些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家,对于翻译的艺术性极为强调。
而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则是译者在理解原作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要对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下一阶段的审美再现,换言之,诗歌翻译的艺术性要求译者通过自身的语言素养还原原诗作品的美学功能。
因此,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则要求译者抛弃客观因素的限制,将翻译作品当做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过程,呈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艺术美感。
三、从《The Golden Sunset》的翻译选择看诗歌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The Golden Sunset》中句子不同翻译探讨
在文章的这部分中,将选取一些自己遇到的译本但是并不属于权威或者官方译本进行探讨和分析,主要是为了论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
原文一:
The sea is but another sky
The sky a sea as well
And which is earth and which is heaven
The eye can scarcely tell
译文一:
海亦融为天
天亦化作海
天地浑然同
岂能辨分明
译文二:
沧海宛若一片云天
云天也似海面
哪是地面,哪是云天
眼睛真难分辨
原文第一个选段是来自作者朗费罗整首诗作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节选。
该选段描写的是天与海互相交融,作者已然无法用肉眼分辨哪儿是地上,哪儿是天上。
在以上两种版本中,不难看出,两种版本的选择对于原作者的景物描写均有所体现,但对比起来我们会发现,二者在重现原作风格时,对于“科学性”的翻译完成度都较高,但是对两种译文的比较发现,大部分会偏向于选择译文一的这种翻译风格和翻译译文。
究其原因,译文一较译文二而言,译者的“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译文一也能更加原始地重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原诗中景物的意象和美感,在读者的感受过程中,译文读者会更加偏向于这种“艺术性”的发挥,而偏向于在诗歌翻译中多多使用和靠近翻译的“艺术性”。
原文二:
Flooded with peace the spirits float
With silent rapture glow
Till where earth ends and heaven begins
The soul shall scarcely know
译文一:
气定神闲思悠远
心醉神迷赏潋滟
尘世天堂界何处
灵魂归处难实现
译文二:
飘浮游魂兴致闲
静静流光显明艳
天涯海角乐园现
阅尽繁华也枉然
原文选段二是来自作者在景物描写之后,作者由景及情对人生的感慨和感悟。
而对于原文选段二的两种译文对比可以发现,选段二的两种译文的文体选择是一致的,两种译文的作者均选取了七言的这种文体形式。
就“艺术形式”而言,不难看出,译文一显然更加充分地发挥了译者的主动性,也充分将押韵和诗歌美感淋漓尽致地有所体现。
译文一充分体现了诗歌应该具有的美感和艺术吸引力,读者能够被一瞬间吸引眼球,而译文二在用词和美感方面也表现得很突出。
然而对比两种译文后发现在同样“艺术性”充分发挥时,相比译文一而言,译文二则更“贴近”原作的表达和情感体现。
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是在追求艺术的诗歌翻译中,在发挥“艺术性”之前,对于原文的忠实程度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诗歌翻译而言,如果我们将诗歌简单地还原,将诗歌翻译看作是一场以科学性为主导的活动,将原文中充满艺术美感的语言直接转化为逻辑清晰的死板一对一结构,翻译的结果体现时会显得原作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应有的艺术性,诗歌的美感也就变得了无生趣。
另一方面,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的翻译当做一项完全由艺术性主导的“自我创作”,译者主动性的过分发挥则导致与原文大相径庭,而这样的出来的“艺术作品”也许早已偏离了原作者的轨道,也就无法称作一篇合格的“译作”。
因为,译者的“生命”源泉仍在于原著之中。
即便是诗歌翻译,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也不能只凭直感,任意发挥。
因而,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也需要严格地保持与原作风格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陈殿兴.翻译的艺术性与翻译家的艺术素养[J].外国语,1990,(02).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