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不断扩大,对外围地区辐射带动和协同引领功能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基础日益深厚,一体化发展需求愈加迫切。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要素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协调推动机制尚不健全。
行政体制分割,形成了本区域利益优先和最大化的发展惯性。
在协调层面,缺少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机制,川渝两地规划难以有效对接。
在落实层面,缺乏跨区域高层次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协同开展、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的精准化政策依然不多。
同时,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也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激发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强大合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要素自由流动依然存在障碍。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成渝两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等国家级科研创新主体、重大科研平台的对接不足,人才资质和职称认定标准不统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攻关创新难度大。
跨省市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不及时,各类信息缺乏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大数据优势,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跨行政区多方联动、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和非常规事件的准备不足、应对不力,协同处理能力不强。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高。
成渝地区铁路网络不够发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运营里程不足1400公里,仅开通成绵乐、成渝、渝万三条具有城际功能的铁路,连接枢纽城市、节点城市的城际快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体系不完善。
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航道等级整体水平较低,四川全省四级及以上的高等级航道仅占13.1%。
两地基础设施建设时序不一致、建设标准不统一,共建共享及成本分担机制依然不健全,川渝两地尤其是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存在多处“瓶颈路”和“断头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建议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按照统筹谋划使命共担、双向互动协调共进、改革创新开放共赢、优势互补协作共兴、政策协同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加快建立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分工协同发展机制,逐步消除由于行政分割和行政壁垒造成的资源错配、同质化竞争等现象,形成紧密互动、协同共建和共生演化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
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建设研究
缘乞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4月第23卷第8期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建设研究何洪华(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重庆402660)摘要:指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成渝中间地带。
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川渝推进"一体化”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群崛起、区域毗邻地区政府合作机制构等推动了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发展。
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建设面临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十四五”规划、川渝“东西对进"等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统筹部署成渝中间地带“十四五”规划发展,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力;完善成渝中间地带基础设施,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实施区域“经济带”发展战略,构建一体化经济走廊;加快成渝中间地带城市群“板块"建设,构建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以加快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一体化发展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中间;一体化;成渝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1引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成渝中间地带。
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交通迅速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了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发展。
新时代,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机遇面前,加快推进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川渝两地的共同任务口7。
2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成渝中间地带区域主要是指重庆渝西片区(渝西片区包括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8-0246-05棊江区、南川区、荣昌区、铜梁区、璧山区、潼南区等)和南充、广安、遂宁、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乐山、眉山、资阳等城市"7。
2.1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成渝中间地带一体化发展2020年成渝中间地带城市群积极应对经济下行不利影响,制定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经济保持一定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
虽然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 临一些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 展进入新常态,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加速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抓住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 新和人才培养,提升 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
力
三是注重生态环境保 护与绿色发展,推动 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得
益彰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
合作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
和优质资源聚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成渝双城经济圈 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 业布局将迎来更加美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 的投入,严格落实环 保政策法规。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鼓励企 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环保设备。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
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5.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城市资本 、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 配置
在中国,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 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对于 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
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就成渝双城经济圈的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
深入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1
成渝双城 经济圈概 2
述
3
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成都市和重庆 市主城九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发展经 济的良好基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缺乏有效的营销和推广手段,知名度不高;
社会参与度低,缺乏共建共享的意识。
04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 路径
制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确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要点三
创新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为文化 旅游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 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05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与保障 措施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提升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03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是指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文 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过程。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包括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 、社会参与与共建等方面。
国内外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
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
通过多年的营销推广,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 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研究不足与展望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尽管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 目前开发程度仍然较低,许多景点和文化遗 产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保护。
08
参考文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为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覆盖成渝地区的主要城市,形成以双城为中心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城经济圈的形成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对于实现地区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地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可以实现地区资源的协同利用,推动各个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
通过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源投入,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化经济条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地区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将有助于推动区域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形成双城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以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转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提升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将有助于推动跨城市间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提升地区的交通运输效率,实现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4.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地区内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双城为中心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地区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推动人才优势的集聚和共享。
二、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模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享、开放合作、产业融合、人才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等方面。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推动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进成渝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03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点领域
交通一体化
1 2 3
高速公路网
成渝之间已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包括成雅高 速、成遂高速和成南高速等,未来还将加快建 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铁路网
除了已建成的成渝高铁和成遂渝铁路,还有成 昆铁路、隆泸铁路等,这些铁路将进一步拉近 成渝两地之间的距离。
02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成渝经济区的早期发展
2003年
提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2006年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7年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成渝经济区的现状
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城市群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提升成渝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加强城市群建设
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 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资 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 新和成果转化。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推广环保技术和环 境友好型产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 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的建议
推进交通一体化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状1.经济实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两个城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城市,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投资者。
2.交通便利: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发达,成都和重庆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进一步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规划建设了多个国内外航线的机场,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3.产业结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成为西部地区最具人才优势的城市之一、两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经济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1.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市场的互补性强,但两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两个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2.资源约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3.城市化进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成渝经济区PPT课件
.
18
中心特征。
川 渝 经 济 区 “双核五 带” 示 意 图
.
6
经济区内90%以上的城镇沿交通轴线和江河分 布,形成了以“一江三线”(沿江城市轴线、宝 成—成昆城市轴线、成渝城市轴线)为轴的“H 型”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发育点轴发展空间形 态明显。
布 局
.
7
经济区内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从各城市的职能结构上看
.
15
八大支柱产业
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
1、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2、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
生产研发基地;
3、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
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
5、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
6、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
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中小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点较为明显
的工业、矿业城市,如绵阳市的电子工业、德阳市的重型
机械制造、自贡市的盐化工、泸州的天然气化工等;一批
商业性城市,如眉山、资阳、内江、遂宁、南充、广安、
.
8
达州等;一批旅游性城市,如自贡、宜宾、沪州、乐山等。
职 能 结 构 分 布
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
成渝经济区
组员:
胡兴
王铮
陈培
贾向丽
闫伟玲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1.31•【字号】渝府办发〔2023〕15号•【施行日期】2023.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3〕15号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四川省各市(州)人民政府,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已经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月3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加快融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立破并举、系统协同、畅通循环、提质增效原则,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努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解读成渝双城
解读成渝双城:以新经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2016年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再次对成渝地区发展做出明确指示,也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名称,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会议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目前所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名称的变化,也体现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各自意味着什么?自1997年重庆被批准设立直辖市以来,当时重庆、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川渝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之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随后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重庆与四川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2001年,成都与重庆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意味着成渝双城联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三个时刻各自意味着什么?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就在于要突破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焦。
城市群与经济区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地理优势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是中国重要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市和重庆 1 小时经济圈的 23 个区县为载体,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一体化出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和任务.在党的十六大上也提出了“加快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川渝经济区的建立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精神,顺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区域优势与劣势:优势:①自然禀赋优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②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③城镇分布密集.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交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④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劣势: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存在相当差距.从社会发展水平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较高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已形成全国发达、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成渝经济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②区内外交通落后.第一,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如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长达2351公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达2023公里,而且沿山路而行,很难提速,导致货物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第二,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需要经过水运的重型机械装备运输常受到枯水季节的制约;上下游货运量很不均衡,到岸时间难以保证,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的发展.第四,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费用多处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状态,成为成渝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③产业集群处于发育起步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一种―园区经济,发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业增长级,而成渝经济区的园区经济尚在形成之中,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长江三角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保税区2个,旅游开发区4个和一批经国务院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园区.而成渝经济区只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优势产业较多,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如长三角的冶金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机械产业群、电子产业群,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用电器产业群、服装产业群、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群在全国都占有突出优势,而成渝经济区则在少数产业如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彩电、汽车和摩托车、国防科技工业、食品工业猪肉、白酒等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立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意义①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川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合作,必将对区域内的经济、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为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协调与协作起带头、引导作用,并且会极大促进川渝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川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②创新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应该把握区位优势,创新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产业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的问题①政治分立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建国以来,重庆两次直辖的经历,让重庆在政治优越感上明显强于四川,尤其是在年重庆重新成为直辖市,并且也是直辖市中人口最多、面积最为广阔的直辖市后,重庆人的社会心理上多了一重政治优越感,同时也使得直辖前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被强行的切断和终止,并且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偏离了成渝城市带这一经济发展主轴,成都则注重德阳、绵阳及周边的发展,而重庆市则主要强调本地经济发展,两地市场的无序及恶性竞争越发的凸显出来,双方的市场门槛也愈高.同时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政收入和扩大自身可支配资源的需要,优先培育和扶持那些本地企业或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企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使之前建立起的分工协作体系被强行切断.②川渝经济区内城市发展差异大如果我们采用城市首位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川渝经济区,我们会发现,川渝地区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在川西平原的几个城市圈中成都市一城独大,而周边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并且都属于农业比重较大且经济实力较弱.即整个川西平原缺乏第二三层次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了城市断层.除了生产总值,成都市在财政分配、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上都显现处问题,这种资源的配置虽然给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却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链的断层和脱节.③川渝经济区开放意识较沿海地区薄弱虽然川渝经济区做为西部的经济中心并且也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川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即缺乏较为优越的对外开放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同时开放意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也更为薄弱.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资本总是先流入那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所以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位处西部内陆的川渝地区自然未能获得较大的资本支持,这也是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一个原因.同时,深处内陆,也造成了当地居民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循规蹈矩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做的年度课题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成都市的商业意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的精神不足,重庆市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虽然都名列前茅,但是价值取向过度崇尚消费,进取心有待加强.④川渝经济区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川渝经济区的发展既要走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道路,但其同时又是中央企业、国防工业集中并且割裂矛盾突出的区域.川渝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作为,这些政策主要是指公共产品支持政策、资本货币市场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等.由于川渝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的瓶颈和现今发展的东北有着些许相似处,从理论角度上看川渝地区也可实行“东北政策”.川渝经济区在川渝各自政府和中央政策合作和支持下,能够也理应成长为西部和全国范围的重要经济增长中心,并且成长为同时具有全国意义和区域意义经济增长的“第五极”.然而川渝地区在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却依旧十分屏弱.一方面,川渝地区这一概念虽然形成了一段时间,但其却从未被中央政府设定为一个统一的规划区并且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及有效、统一的行政调控和规划,以促进川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川渝两地之间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依旧有待加强,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新机遇: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近年来,我国将在“一带一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成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面临着以下新的发展机遇:①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成都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成都建设成为区域对外开放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成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促进成都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成都向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展新的领域和空间.对于成都发展成为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②发展成为重要增长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核心,随着国家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成都有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③成渝城际客专沿线共经过市,即起于四川成都市、过资阳市、内江市,到达终点重庆市,沿线经过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成渝城际铁路沿线地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总量、人口密度还是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方面都是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沿线区域的经济水平较好,尤其是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成渝城际客专沿线的建成除了促进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外,沿线的资阳市、内江市等个设站城镇也将带来发展机遇.空间距离的大大缩短将会加快沿线区域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金等的快速流动,再次成偷城际客运专线以客运为主,将从最大限度上释放既有成偷铁路的货运能力,使成输铁路的货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企业货运成本.其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首先表现在高速铁路本身属于高新技术,所以其建设有利于与高速铁路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次成渝城际客专作为成内渝地区间的快速通道,将会大大提升沿线地区城镇的可达性,加快沿线地区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动,促使要素交流的成本降低,尤其是促进信息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知识是以人才为载体的,成渝城际客专将通过加快人才的流动来促进知识和高新技术在地区间的扩散发展.总之,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修建,可以通过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降低资源流动成本,促进要素流动等来促进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渝城际客专将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从而加强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与沿线的资阳、内江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沿线设立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将依靠成渝城际客运专线的交通轴线效应积极承接成渝两地的产业转移,引导产业的集聚与扩散.④成渝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为齐全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是其工业主导产业.成都能够在技术和金融服务上为重庆提供便利,而重庆可以在交通、轻型机械制造上为成都提供便捷.这样重庆便捷的水上交通,可以为成都平原产品的外运提供便利.对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展望近年来,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分别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级的发展战略.通过空间位置的分析可发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相互重叠的部分就是“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成都是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起点,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中心城市,昆明是我国南丝绸之路的出口,西安则是北丝绸之路的起点.成渝西昆四座城市所构成的菱形结构的四条边在空间距离上相近”,皆为600公里左右,按高铁时速250km/h计算,只需2.5小时左右;菱形经济圈的四个城市之间无论是交通、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不存在区域融合的障碍,一旦经济圈各个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必将成为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的经济通道,成为支撑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为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从基础走向深入提供新的动力.成渝西昆经济圈的建设不仅能够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实现“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把西安打造成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开发的重要支撑,把成都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菱形经济圈向北经成都、西安可进入亚欧大陆桥,与北亚、中亚、欧洲相联通;向南可以依托成都、昆明及泛亚铁路南通道,打通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西部的出海大通道;向西通过目前开通的中欧班列网络,可形成通往中亚、欧洲的运输大动脉;向东可以借助长江水道,发展长江黄金水运航道.菱形经济圈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同时又能通过长江航道,将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通起来.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建将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三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使其成为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走向南亚、西亚、中亚、欧洲的桥头堡.一旦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想得以实现,将为保证“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反过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会极大地促进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建设.成渝西昆作为我国西部的四个中心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的“东风”,积极将经济圈的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和区域间市场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整合并做大做强产业链,进而提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能级,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参考文献:郭俊杰. 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预测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3.袁安贵.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杨晓波, 孙继琼. 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双城一体化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财经科学, 20144:91-99.杨顺湘. 川渝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2:1-8.黄焕青. 川渝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0.柯善北.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解读J. 中华建设, 20118:26-29.何雄浪, 杨继瑞.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J. 宜宾学院学报, 2010, 102:72-77.小组成员:曾展毅赵书杰李沛林商翔卜扬龙。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部两个重要的城市群:成都和重庆,以及围绕这两个城市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本文将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发展背景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成都和重庆开始了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了互补性发展的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的。
战略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重要的支撑枢纽。
成都作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中心,重庆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国际物流枢纽,两个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战略意义经济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两个城市可以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区域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紧密连接,提高区域内的人员流动和物流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
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两个城市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区域。
地区均衡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地区间的发展鸿沟,推动全区域的共同繁荣。
推动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结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通过经济升级、区域一体化、辐射带动、地区均衡发展和推动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枢纽,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渝地区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成都和重庆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挑战,当前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和生态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入导致城市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人口流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成渝地区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相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的县市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经济分化,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管理亟待优化和提升。
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概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是指在中国西部地区,将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进行联动发展,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该方案的目标是加快“两城一区”建设步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背景成都和重庆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两座城市之间距离不远,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决定联手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建设目标1.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双城联动,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实力和优势产业,推动成渝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2.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经济圈的建设,促进人员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将促进成都和重庆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具体措施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优化交通网络1.加快成渝高铁建设。
推进成渝高铁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成渝之间的交通便利性,缩短城市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2.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加强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便利商品和人员的流动。
3.发展航空运输。
建设更多的机场和航线,加强成渝双城与国内外的联系,提升物流效率和便利度。
优化产业结构1.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推动成都和重庆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鼓励创新创业。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推动成渝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能力。
3.加强效能提升。
推动建设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理,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成渝一体化
成渝一体化从“竞争”到“竞合”作者:范吴瑕史瑞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0年第18期今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声落地。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下发展“加速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该如何瞄准目标,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的各项重点任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
发挥内陆优势全面融入国家战略记者: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这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鲁荣东:中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把成都和重庆放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来谋划、来考量,在西部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区域发展来看,成渝地区是深入中国腹地的一个经济板块和内陆开放的典型代表,是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从区位优势来看,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特点,是东、中、西地区互动的重要支撑。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蓬勃动力,取得显著进步。
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等方面,成渝地区已走在全国前列,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成渝两地各自的发展来看,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拥有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而重庆作为直辖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天然优势,再加上中欧班列的开通,成渝地区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形成新的增长极都很有优势。
可以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依据发展的基础条件,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
成渝近年发展情况汇报
成渝近年发展情况汇报成渝经济区是指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经济区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区域之一。
首先,成渝经济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GDP持续增长,2019年GDP总量达到了10.5万亿元,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同时,成渝经济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积极进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次,成渝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加快推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渝高铁、成渝航空枢纽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大大提升了区域内外的交通便利度。
同时,成渝经济区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再次,成渝经济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科技项目落地。
同时,成渝经济区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成渝经济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加快推进了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成渝经济区在跨境贸易、外资吸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合作平台。
总的来看,成渝经济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未来,成渝经济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发展与建设构想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发展与建设构想【摘要】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近年来提出了五大经济区的发展与建设构想,包括成渝经济区、华西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西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城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华西经济区以雅安、甘孜为重点,打造优质农业产业链;西南经济区以遵义、安顺为中心,发展工业和绿色产业;川南经济区以南充、达州为主要城市,推动现代农业和物流业发展;川西经济区以甘孜和阿坝为主,建设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
展望未来,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将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发展,建设,构想,成渝经济区,华西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西经济区,展望1. 引言1.1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发展与建设构想概述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着发展五大经济区的潜力和条件。
五大经济区分别是成渝经济区、华西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西经济区。
这五大经济区发展与建设构想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旨在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省经济全面跨越。
成渝经济区作为四川省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将继续发挥其龙头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繁荣。
华西经济区将加强与西部其他省份的合作,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西南经济区将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资源型经济特色区。
川南经济区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川西经济区将加强与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合作,探索跨区域合作新途径。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发展与建设构想展望可谓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和新机遇。
2. 正文2.1 成渝经济区建设构想成渝经济区作为四川省重要的经济发展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拥有川渝两地的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发展质量;三是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四是加大环保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理解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和成都市共同构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这一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成都市则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两个城市之间相距约300公里,交通便利。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了连接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形成了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
成渝双城经济圈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
重庆市和成都市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这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两个城市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也拥有较高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再者,成渝双城经济圈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
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发达,交通便利。
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制造业、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成渝双城经济圈还具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
两个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两个城市还积极参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以及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将继续发挥其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西南地区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地理优势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是中国重要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市和重庆 1 小时经济圈的 23 个区县为载体,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渝经济一体化出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指明了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向和任务。
在党的十六大上也提出了“加快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川渝经济区的建立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精神,顺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
区域优势与劣势:优势:①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
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②产业基础较好。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③城镇分布密集。
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交通体系完整。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
?④人力资源丰富。
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
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
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
?劣势: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存在相当差距。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较高阶段。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已形成全国发达、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成渝经济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
?②区内外交通落后。
第一,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如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长达2351公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达?2023公里,而且沿山路而行,很难提速,导致货物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需要经过水运的重型机械装备运输常受到枯水季节的制约;上下游货运量很不均衡,到岸时间难以保证,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
第三,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的发展。
第四,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费用多处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状态,成为成渝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
?③产业集群处于发育起步阶段。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一种―园区经济,发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业增长级,而成渝经济区的园区经济尚在形成之中,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长江三角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保税区2个,旅游开发区4个和一批经国务院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园区。
而成渝经济区只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优势产业较多,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
如长三角的冶金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机械产业群、电子产业群,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用电器产业群、服装产业群、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群在全国都占有突出优势,而成渝经济区则在少数产业如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彩电、汽车和摩托车、国防科技工业、食品工业(猪肉、白酒)等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建立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意义①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川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合作,必将对区域内的经济、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为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协调与协作起带头、引导作用,并且会极大促进川渝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川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②创新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应该把握区位优势,?创新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产业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问题①政治分立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建国以来,重庆两次直辖的经历,让重庆在政治优越感上明显强于四川,尤其是在年重庆重新成为直辖市,并且也是直辖市中人口最多、面积最为广阔的直辖市后,重庆人的社会心理上多了一重政治优越感,同时也使得直辖前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被强行的切断和终止,并且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偏离了成渝城市带这一经济发展主轴,成都则注重德阳、绵阳及周边的发展,而重庆市则主要强调本地经济发展,两地市场的无序及恶性竞争越发的凸显出来,双方的市场门槛也愈高。
同时政府出于增加自身财政收入和扩大自身可支配资源的需要,优先培育和扶持那些本地企业或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企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使之前建立起的分工协作体系被强行切断。
②川渝经济区内城市发展差异大如果我们采用城市首位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川渝经济区,我们会发现,川渝地区的首位度是畸形的。
在川西平原的几个城市圈中成都市一城独大,而周边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并且都属于农业比重较大且经济实力较弱。
即整个川西平原缺乏第二三层次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了城市断层。
除了生产总值,成都市在财政分配、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上都显现处问题,这种资源的配置虽然给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却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链的断层和脱节。
③川渝经济区开放意识较沿海地区薄弱虽然川渝经济区做为西部的经济中心并且也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川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即缺乏较为优越的对外开放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同时开放意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也更为薄弱。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资本总是先流入那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所以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位处西部内陆的川渝地区自然未能获得较大的资本支持,这也是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一个原因。
同时,深处内陆,也造成了当地居民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循规蹈矩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做的年度课题《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成都市的商业意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的精神不足,重庆市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虽然都名列前茅,但是价值取向过度崇尚消费,进取心有待加强。
④川渝经济区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川渝经济区的发展既要走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道路,但其同时又是中央企业、国防工业集中并且割裂矛盾突出的区域。
川渝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作为,这些政策主要是指公共产品支持政策、资本货币市场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等。
由于川渝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的瓶颈和现今发展的东北有着些许相似处,从理论角度上看川渝地区也可实行“东北政策”。
川渝经济区在川渝各自政府和中央政策合作和支持下,能够也理应成长为西部和全国范围的重要经济增长中心,并且成长为同时具有全国意义和区域意义经济增长的“第五极”。
然而川渝地区在上述两种机制方面仍却依旧十分屏弱。
一方面,川渝地区这一概念虽然形成了一段时间,但其却从未被中央政府设定为一个统一的规划区并且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及有效、统一的行政调控和规划,以促进川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川渝两地之间的空间互补作用能力依旧有待加强,区域自组织机制没有形成。
发展新机遇: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近年来,我国将在“一带一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
成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面临着以下新的发展机遇:①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成都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成都建设成为区域对外开放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成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促进成都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成都向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展新的领域和空间。
对于成都发展成为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发展成为重要增长极。
“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核心,随着国家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成都有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③成渝城际客专沿线共经过市,即起于四川成都市、过资阳市、内江市,到达终点重庆市,沿线经过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好。
成渝城际铁路沿线地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总量、人口密度还是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方面都是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
沿线区域的经济水平较好,尤其是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