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合集下载

从“载道”到“言志”——论梁启超与晚清至五四时期创作观念的现代化进程

从“载道”到“言志”——论梁启超与晚清至五四时期创作观念的现代化进程
远的影 响, 甚至使得 2 0世纪 中国小说 的展开都 笼罩在 这种政 治 - 9实用 的双 重 阴影之 中。晚清至 五 四时期 以来 , “ 从 载道” 到 “ 言志” 的创作观念 的总体 走 向也体现 了梁启超早期功利主义文 学观 的深远影响。
关 键 词 : 启 超 ; 道 ; 志 ; 作 观 念 梁 载 言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87 2 1 ) 8- 05一o 17 6 4 (0 10 0 4 2

曾以新思想界的陈涉 自命 的梁 启超 , 既是政 治上 主张维 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之一 , 又是晚清 文学革新运 动 中首开风气 的先驱。自流亡 日本后 , 他发 挥报刊这 一新兴传 媒的优势 , 先 后创办了《 清议报》 《 、新民丛报》 《 、新小说》 《 、政论》 《 、 国风》 等报刊 , 以报刊为阵地大 量译介 日本典籍 宣扬西 学西说 。这 时期国内的文学改良运动 也呈现 出空 前繁 荣的局面 , 后 先 兴起了 “ 诗界 革命 ” “ 、 文界 革命 ” “ 、 小说 界 革命 ” “ 剧 改 、戏 良” 四大文体变革和 白话文热 潮。不论是新 文学理论 的建 设 或是小说、 诗歌 、 剧、 文的创作 , 戏 散 还是 文艺杂 志的创 办 , 都 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 诗界革命 ” 的提 出和一系列 的创作实践 , 是对 中国诗体 改革的可贵尝试 , “ 为 五四 ” 时期新诗 的发 展奠定了理 论基 础 和创作基础 , 成为 “ 四” 期诗歌 革命 的先 声。早在 “ 界 五 时 诗 革命” 这一 口号未 正式提 出 前 , 代 中国诗 坛 已呈现 出变 革 近 的趋势 。梁启超在《 饮冰室诗话》 中说 : 盖 当时所谓 新诗 者 , “ 颇喜捋扯新名词以 自表异” 。随着“ 诗界革命 ” 的深入 , 新学 “ 诗” 队伍逐渐扩大 , 后来形成 了“ 新派诗 ” 这 类诗的特点 都是 ,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论梁启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论梁启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论梁启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摘要:探讨现代文学的起点,不应只重创作实绩,更应看到文学思路的探寻和开创、前后传承的姿态等。

梁启超在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中,提出了现代意义的时空观,展开了民族国家的想象,并坚持作了文学上的努力,领时代之风骚,代表着文学现代化的开辟性的力量。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现代文学;起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是什么?目前,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起点在晚清,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通常又将胡适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作为标志。

这两种观点的来龙去脉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基本认同第一种看法,而选取梁启超作为代表性人物,以其发表《夏威夷游记》的一八九九年为标志性年份,算是第一种观点的新证,也是一种形象化和具体化。

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作出界定和解释。

我们认为,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

现代一词引自日本。

最初即是指不同于古达、能回顾和展望的现在的时间状态。

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它纵使有什么价值意义,也仅是标明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意指现代人借文学这一艺术形式表达现代人的种种情感和思想,并得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我们提中国现代文学,是为了强调和标明它的现代性特征,而不是突出其与传统的断裂和决绝,这是两种文化态度的不同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文学乐曲的一章,只不过换了不同的演奏技巧,奏出了不同的声音而已。

但不管怎么变,它都是中国文学,仍是文学。

现代只是一种时间概念,现代性突出了现代人的现代感,它整体上是焦虑的、孤独的,渴望向前的。

应该说,有了明确的现代感,有了这种现代感在文学上的努力,现代文学就已经开始了。

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作为起点,还有着将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考虑,这是一种新的整体观,其中强调的是中国元素和永恒共通的文学精神,对文学性的诉求,无论形式、技巧、语言等要素怎么变化,这些都是基本一致的。

相比于五四,晚清现代性探索的视野更为广阔,既有决绝的反叛,也有明显的继承性的新变,预示乃至开启着趋向日益广阔的文学之路。

清末民初:人民话语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清末民初:人民话语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L I J i a n— j u n,G A O J i a n—q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J o u r n a l i s m,Y i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 Y i c h u n 3 3 6 0 0 0 ,C h i n a )
o f t h e mo d e r n C h i n e s e p o l i t i c s ,i d e o l o g y,c u l t u r e nd a l i v e s ,a nd i t i s a l s o he t t a r g e t f o c r i i t c i s m o f he t mo d e m Ch i —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m. T h e d i s c o u r s e o f p e o p l e i s a l w a y s he t c o r e d i s c o u r s e o f he t c o u r s e o f h i s t o r y o f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A t t h e E n d o f he t Qi n g I  ̄n a s t y a n d a t he t B e g i n n i n g o f R e p u b i f c o f C h i n a :
T h e d i s c o u r s e o f P e o p l e a n d mo d e r n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C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兴起研究综述

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兴起研究综述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现代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时梁启超的文学观念作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 以便探讨中国“ 现代” 文学观
念 是 如 何 兴起 的 。
[ 关键词] 粱启超 ; 文学观念 ; 现代性
[ 中图分类号 ] 0 . I 65 2
理论研究。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5 39 (06 1 - 16 0 10 — 4220 )2 06 — 2
国文学” 一 文 中 , 出 了“ 十世 纪 中 国文 学 的 概 念 , 把 》 提 二 并
19 8 8年以后 的近代文 学纳入 到 2 O世 纪 中 国文学 的视 野之 内
他们认为 , 世纪初的 中国文学 与中国古代 文学相 比 , 了全 2 O 发生
学观念促进 了中 国文 学从 传统 到现代 的转 型 , 志着 中国“ 标 现 代 ” 学和“ 文 现代” 文学观念开 始兴 起 , 因此 , 超是研究 中国 梁启
的革新。虽然在 当时没有 “ 现代性 ” 这样 的概念 , 实际上 表达 但
革命 ” 起的几 为定 论 的观点 , 出梁启 超大力 鼓吹 和代 表 的 2 提 O
世 纪第 一次文化启蒙运动是 2 O世纪启蒙运 动的开端 , 其所倡 导
了梁启 超的文学 已蕴涵 了现代性 内涵 。 因为所谓 “ 新文学 ” “ 、现 代文学”现在看来就是 现代性文学 。12 年梁启 超逝世后 , , 99 郑 振铎发表纪念性论文 《 梁任公 先生》 指 出了粱 启超是五 四新文 ,
值 , 于他能 以他的 ‘ 在 平易畅达 , 以俚语韵语及外 国语法 ’ 时杂 的 作风 , 打倒 了所 谓恹恹无 生气的桐城 派的古文 。 六朝体的古文 , 使一般的少年们都 能肆笔 自 , 欲言 , 再受已僵 死的散 如 畅所 而不 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 ; 以说 是前 几年 的文体改 革 ( : 五 四 可 按 指 文学革命 ) 的先导。 五 四新文学的现代 性 已得 到了学界的公 ” 认 , 为“ 导” 而作 先 的梁启超 的文学 至少也具备 了一定 的现代性

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与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

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与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
特色。而这些内容显然与中国旧小说不同。中国旧
小说要么写的是效忠君父的忠孝节义的故事,要么
写的是携手投水、殉情自刃的蜷蜷恋情。而像《佳人
奇遇》借主人公游历世界的经历大谈政治和国家前
途命运的政治小说,对于当时的中国青年来说是前
所未闻的事情。
梁启超之所以认同政治小说,其中一个内在的
原因是政治小说功利性特征与中国传统功利主义
版,其中有些中译本还被改编成剧本。影响所及,
政治小说的创作在清末也一时兴盛。除了最早出现
的((新中国未来记》外,其他如陈天华的《狮子吼》、
张肇桐的《自由结婚》、罗普的《东欧女豪杰》、怀仁
的《卢梭魂》、春帆的《未来世界》等政治小说也纷
纷问世。
除了“政治小说”外,梁启超在完善近代小说类
史”,所以一直地位低微,难登文学的殿堂。但是到
了20世纪初,小说从边缘走向中心,被推到“文学之
最上乘”的位置。这一变化的起点尽管可推至“小说
界革命”被正式提出的1902年,但事实上从1898年
底就已拉开了序幕。具体地说,是以戊戌变法后梁
启超提倡和翻译政治小说为鲜明的标志和开端的。
梁启超在《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从后改题为《译
译实践作了初步的梳理与分析[(11o
梁启超一生译介了大量的西方、日本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的著述。在小说翻译方面,梁启超不仅是其
中最早的理论倡导者,而且也是积极的实践者。除
了《佳人奇遇》外,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
发表了自己的译作《十五小豪杰》,同年又在《新小
说))上刊登了他翻译的((世界末日记》((俄皇宫中之
转而专论政治小说神话般的魔力: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

梁启超三界革命相关题库梁启超三界革命的背景是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需要通过变革来寻求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积极倡导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在文化方面,他们提出了三界革命的主张,即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试图通过变革文学来推动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以服务于维新变法的需要。

具体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来创造一种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学,通过小说界革命来提高小说的地位和价值,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这些变革文学的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内容包括:诗界革命:主张废除旧体诗,提倡新体诗,以白话文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形式。

文界革命:主张文章要“胎化欧化”,即吸取西方文学的技巧和语言特点,同时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实现中西融合。

小说的社会地位: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认为小说可以成为改造社会的利器,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三界革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提出的一种变革文学的主张和实践,旨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文学变革:梁启超三界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思想启蒙:梁启超三界革命倡导的新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形式,对于启发民众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学所传递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价值:小说界革命提出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强调了小说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价值。

这对于推动中国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梁启超三界革命倡导的新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形式,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社会需要,从而加强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ShanD ong Un ive r sity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一)梁启超的“三界革 命”
晚清时期,出 于“新民”目的 和改良社会的需 要,梁启超提倡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与“小说界革 命”,即“三界 革命”。
1. “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
总况
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章 士 钊的创作。 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言 情小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 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 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 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 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 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成就最高。文章动人 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 有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3.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3、“小说界革命”
古代把小说视为“游戏笔端,资助谈柄”,小 说在文学中一直处于边沿地位。 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 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 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 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熏、 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小说界革命”提升了小说的文体价值,推动 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和新小说的产生。强化了小 说与社会、民族、政治的关系,初步确立了文学尤 其是小说的社会价值模式。

从“新文体”到“白话文”——论梁启超与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从“新文体”到“白话文”——论梁启超与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从“新文体”到“白话文”——论梁启超与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曹亚明【摘要】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

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Liang Qichao's"new style"is a transitional form evolved from the ancient essay to the modern vernacular prose.This evolution,from the"new style",the"newspaper text"as the main body,to"vernacular Chinese",ha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nd also is a symbol marked the comprehensiv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tyle.【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115-117)【关键词】梁启超;新文体;白话文;现代性文体【作者】曹亚明【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研究文学的发展不能不重视文体的演变。

从近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文界革命”的进程来看,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

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一王国维说过:“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陈套。

厚重扎实 视野宏阔——罗义华《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读后

厚重扎实 视野宏阔——罗义华《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读后
的 ,学理 上 的。作 者认 为 , 明显 。梁 启 超性 格 中有着 极其 重要 的一 面 ,即他 的
中国学术 界对 梁 氏 的 “ 变 ” 流质 易 变 ” 流 质 自我期许 。这对 他思 想气 质 的形成 似乎 更 为关键 。 善 、“ 、“
多变”的理解与研究 , 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简单化 、
作者说本书名为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就是要把流质性的概念引入梁启超的研究领域从正面人手系统多层地解剖梁启超在生命的深层结构上的致变因素达成一种历史的同情的理解并进而对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流质性进行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赋予流质性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从而基本扫除流质易变作为一种视觉障碍的存在
研 究 梁启 超 ,注 定是 一件 十分 困难 的事情 。这 概念 化 、绝对 化 的倾 向 。梁启 超思 想 的复 杂性 和他 不仅仅 是 因 为在 中 国近现代 史 上 ,梁启 超 是一位 时 波谲云诡的一生 ,使得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很难取得 代 巨子 ,举凡 政治 、经济 、学 术 、文学 、宗教 、教 共 识 ,而在批 评 空 间 日趋 逼仄 的 时候 ,对梁 启超 的 育 等 领域 都有 涉猎 ,都取 得 了不俗 的成 就 ,影 响甚 非 理 性 的批评 则可 能 占据 上风 。也 即是 说 ,学界 对
所 潮 出现新 的变动 ,“ 感受 敏锐 ”的梁 启超 便立 刻捕 捉 的感觉 。 以作 为政 治家 的梁启超 只好努力 从文学 想 先 机 ,改 弦更 张 ,不惜 以今 日之 “ 梁启 超 ”挑 战昔 象 中撤 退 , 且重新 调整 自己的立 场 , 种立场 的变 并 这
因之 ,罗 氏采 取逐 层深 入掘 进 的方式 ,先 是 就政 治
高低 有异 ,赞 弹不 一 , 毁 者有 之 ,回护 者亦有 之 , 思想与政治活动 、学术思想 、文学观念等方面具体 诋 但 是勿 庸讳 言 ,全 面 系统 而仔 细地 梳理 梁 氏 “ 质 考 察 了梁 启超 的 “ 流 流质 易变 ” ,并在 此基 础上 ,从梁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论梁启超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论梁启超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界 革命 ” 的倡 导 , 促使他 思 考具 有 丰 富遗 产 的 中国
诗歌该 往何 处去 、 应该 如 何 改革 等 问题 , 由此 开 始 了诗学 理论建 构 。《 威夷 游记 》、 饮 冰 室诗 话 》 夏 《
等 文章 反映 出他早 期 的诗 学 主张 。 梁启 超早 期诗 学理 论 的建 构 主要 基 于 两个 方 面 的原 因 : 一是 出 于对 诗 界 现 状 的不 满 , 吁 “ 呼 诗
这 些 被称 为 “ 派诗 ” 新 的诗 歌 , 然 蕴 含有 更 多新 显
的特 质 , 启 超 有 意 总 结 其 特 征 以为 自我 诗 学 建 梁 构 的材 料 。 鉴 于此 , 早 期 诗 学 理 论 主要 着 眼 于 如 何 创 其
后 。19 8 9年 1 2月 , 梁启 超 在 檀 香 山著 《 威 夷 游 夏 记》倡导“ , 诗界 革 命 ” “ 界 革 命 ” 、文 。正 是 对 “ 诗
散 文成 就 , 其 诗 学 理论 与 中 国诗 学 的 现代 转 型 对
问题 尚未 涉 及 。 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即 对 此 问 题 展 开 论 述 , 期 以
以后 的 学 问 全 要 不 得 的 , 来 的 学 问 都 是 好 外 的… …既然 外 国学 问都好 , 是 不 懂外 国话 , 能 却 不
界革命 ” 以适应 新 时 代 的要 求 。在 《 威 夷 游 记 》 夏
里他 开篇 即指 出 , 国诗 歌 的 境 界 被 千 余 年 来 的 中 “ 鹦鹉 名 士” 占尽 了 , 们 的 诗 歌 “ 有 佳 章 佳 句 , 他 虽

能克 服传 统诗 歌 的弊端 。但 是 , 调 意境 、 句 的 强 语 变化 而保 持古 人 风 格 的 主 张 本 身 , 已经 蕴 含 着 理 论 的危 机 , 只是 倡 导 者 尚未 意识 到 。以 此 标 准 评 价 同代 人 的诗歌 创作 , 认 为黄 遵 宪 重视 风 格 , 他 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三次诗界革命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其丰富的才华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在诗界上,他通过三次诗界革命,给中国诗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倡导新体诗梁启超在20世纪初倡导了新体诗运动,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体诗向现代诗的转变。

当时,古体诗的形式已经沉闷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变革和独立思想的需求。

梁启超积极倡导新体诗,主张以西方诗歌为榜样,注重个人情感和现实主义描写。

他以自身的作品和理论研究为依据,阐述新体诗的创作准则和表达方式。

梁启超的新体诗主张用通俗自然的语言表达,摒弃古诗的刻板和僵硬。

他认为诗歌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让人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身作则,创作了大量具有现代风格的诗歌作品,如《南极夜行船》、《清平调·红烧肉》等,引领了当时的新体诗运动。

二、开展古文诗革命除了倡导新体诗运动,梁启超还开展了古文诗革命,试图改革古体诗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他提出了“古文诗”这一概念,主张在诗歌中使用古代的文言文,但整体要注意沟通现实、表达现代主题。

他认为,古文诗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又具备表现现代思想和情感的优势。

梁启超在古文诗的创作和研究中勇于尝试,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他将现代人的经验融入到古体诗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古朗月行》是一篇饱含现代思想的古文诗,以婉约的形式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在古文诗的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给中国诗歌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推进散文诗革命梁启超的第三次诗界革命是在散文诗的领域。

他提倡以散文的形式来创作诗歌,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

散文诗与传统的格律诗相比,没有固定的韵脚和节奏,更加自由灵活,可以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梁启超对散文诗的推崇体现了他对新文学形式的关注。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文学的接受机制发生变化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1.“诗界革命”梁启超、黄遵宪“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看重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2.现代戏剧的引入白话文之提倡对文学本体的认知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春柳社。

在文学观念上,王国维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奴婢的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现代化历程。

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名词解释:《新青年》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办刊地址也因为陈独秀受邀北大而迁至北京。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同时,还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理论,给当时的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

文学革命创作的实绩: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刘半农《相隔一层纸》郭沫若《凤凰涅磐》《匪徒颂》报刊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从1918年5月的第4卷第5号开始,《新青年》正式完全改用了白话。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主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作品《娜拉》、《国民公敌》,恰好和五四精神吻合,形成了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1章 文学改良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1章 文学改良

3、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古代文学发展到 晚清,已经难以为继。诗歌意象被挖掘殆 尽,难以创新;散文程式化现象严重;小 说趣味低俗,格式老套,难以发展。文学 要摆脱传统文学的套路,必须变革。
4、西方思想与西方文学影响的结果。传教 士带来了西方思想,留学生开始反思传统 文化,各种翻译著作对中国思想形成了巨 大的冲击,翻译小说为小说的巨大影响提 高了小说的地位,改变了小说家的叙事方 式、内容、形式、思想观念、语言等。
代表人物:黄遵宪
特点:篇幅长短不一, 句式、字数多少不等, 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内容上要求“弃史籍 而就近事”,反映现 实生活,批判重点指 向清王朝的上层社会。
新体诗是诗界革命的 最高成就。
例诗:
出军歌(1-5节)
黄遵宪
四千馀岁古国古,是我完全 土。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胄。 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鼓!
庵摩罗果掌中论。ຫໍສະໝຸດ 2、新派诗 代表人物:黄遵宪。
主要特点:“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没有生僻词语, 语言通俗易懂,保留传统诗歌的韵味和形式。例诗:
今别离 (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本章要求掌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 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一、诗界革命
(一)诗界革命产生的原因: 诗界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诗歌自身
发展的需要。《诗经》、楚辞、汉赋、五 言诗、格律诗、辞、曲的发展历程,将诗 歌的形式创新开掘殆尽,诗歌的境界也被 “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难以创新。 诗歌要发展,必须开辟新路。
它是现代汉语诗歌真正的起源,它的出现 基本上宣告了格律诗的终结。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1章 文学改良

中国诗学谱系的现代转型——以梁启超、王国维为例

中国诗学谱系的现代转型——以梁启超、王国维为例
统文论史上也有文学这一概念但相较于文综观这一阶段西方文学发展史我们发现虽而言文学一词并不多见它最早出自孔子论然西方学人对诗艺术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其语先进与德行言语政事并举是四科思路却大致是相同的即先确定诗艺术的分之一指以文献典籍主要是六经为对象的学类学背景然后分析诗艺术的本质最后根问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文化学术
门艺术 ,在 此 ,“ 学 ” 作 为 艺 术 学 的 一 个 组 成 文 是
1 中、西诗学谱 系的异质性
在西方诗学发 展史上 ,“ ” 很长一段 时问 诗 有 都是“ 文学” 的代称 ,相应地 ,“ 诗学 ” 也成了文学 理论 的代 名词 。早在 古 希腊 ,亚里 斯多德 的《 诗 学》 便从学科分类 的意义上对 “ 进行 逻辑 定位 , 诗” 认为“ 是一 门“ 诗” 技艺 ” ,其本质在于“ 摹仿” 。而 在 1 世纪的英国,“ 8 文学” 一词还是作为一个杂文 学观念被运用 ,泛指社会上一切有价值的写作的总 和 ,包括哲学 、历史、杂文 、书信 以及诗歌等…。
系的基本框架 。正是在这样 的诗学谱系架构中,西
方现代诗学 的核 心概念 “ 文学 ” L e t e 的设定 ( i ru ) ta r
收稿 日期 :2 0 0 2 0 5— 7— 2
与西方现代诗学谱 系对 “ 文学 ” 进行 渐 次递 进
深入的设定不 同,中国传统 文论 中的“ ” 为一 文 作
维普资讯
第 1卷 6
第4 期

春 大



Vo. 1 No 4 1 6 .
20 0 6年 7月
J RNAL O HANGC OU F C HUN VE I Y UNI RST
J1 0 6 u.2 0

现代语言观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粱启超语言研究的文化意义

现代语言观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粱启超语言研究的文化意义
感 于此 , 启超 把 当 时 的语 言文 字 与古 代 作 了 比较 , 现 “ 梁 发 古代 之 言 即文 也 , 即言 也 。 文 自后 世 语 言 文 字
分, 始有离言而以文称者 , 然必 言之能达 , 而后文之能成……古 人文字 与语言合 , 今人文字与语言离 , 其
利 病 既缕 必 效 古 言 , 妇孺 农 氓 , 不 以读 书为 难 事 ”]-。有意 思 而 故 靡 【MY 1 )
[ 关键词]粱启超 ; 言研 究 ; 语 文化意 义 [ 中图分类号 ] - 9 H0 o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7 9 2 0 )2-1 00 0 14 9 (0 6 0 - 5 - 4 - 0
自晚 清 以来 。 由于 自身 的 深刻 危机 以及 西 方 的 冲击 , 国传 统 文 化 仅 仅 靠 自身调 适 已无 力 改变 衰 亡 中 的命运 , 由此 迈 出 了追 寻现 代 性 的步 伐 。 在这 样 一个 时代 , 启超 无 疑是 一 位 举 足轻 重 的人 物 。 梁 虽然 徘 徊
的是 , 鉴于 当时西学东渐之潮流 , 梁启超拓宽了眼界 , 又进行 了中西 比较 。 为“ 认 西人之文 , 以声为主 , 故
字 虽多 而 识字 易 。 中 国之文 , 以形 为 主 , 字 虽 少 而识 字难 ”他 还 认 为 英 法 德俄 等 国 的语 言 脱胎 于拉 丁 故 ;
文。l 应该指出的是 , 【 】 , 这些观点在当时及 日后都是得到普遍认可的。 晚清 白话文运动与后来新文化运
维普资讯
20 年 3 06 月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Jun lf ueU i rt P isp y n c l c ne o r aoH bi n e i( h ooh dS i i c) v sy l a oaSe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兼及“新文体”散文的传统渊源宁俊红王丽萍内容提要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创作和观念在近代散文的发展转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其转型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截然不同的读者群体,从而改变了在古代散文创作中具有强烈参照作用的读者“期待视野”,由此触发了散文文学活动的整体变革;第二,创作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品格的确立;第三,清晰地体现出了从各体文章的写作向现代文学散文创作的渐变轨迹。

关键词“新文体”散文近代转型在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中,散文的发展变革在内容与方式上都是很独特的,甚至在很多方面更能体现出近代文学转型的独特轨迹。

不过,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不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

在近代众多开风气的散文作家中,梁启超有较深厚的国学根底,又明确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且对自己创作的散文号称“新文体”,有着对散文创作有意识、自觉的变革,所以研究其散文创作的近代转型是有代表性的。

梁启超不仅称自己的散文是“新文体”,还明确指出了“新文体”散文的特点,当前学者们对梁启超“新文体”的探讨也多是依据他本人的总结展开的,但是仍然没有真正深入地指出其在近代的转型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在辨析“新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在中国散文发展的链条上探讨其近代转型意义。

一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提出了“文界革命”的说法: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从作品中看,“以欧西文思入文”也应该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新文体”: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19_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重要变革_梁启超倡导文学革命述_刘炎生

19_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重要变革_梁启超倡导文学革命述_刘炎生

19、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重要变革——梁启超倡导文学革命评述刘炎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要:对梁启超倡导文学革命的理论主张、重要成就及深远影响,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对于学术界的某些偏见也阐明了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中图分类号:I 2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2X (2003)05-0008-06 为了推动政治革新,促进国民觉醒,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梁启超认为很有必要发挥文学的功用,于19、20世纪之交倡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导致我国文学发生了重要变革,对我国文学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梁启超倡导文学革命,始于“诗界革命”。

早在1895年秋冬间,他和夏曾佑、谭嗣同在北京结为挚友,时常在一起谈论维新变法和诗歌革新问题,并着手写作新派诗。

到1899年,他便在《夏威夷游记》一文中公开提倡“诗界革命”。

而且,从1902年至1907年间,他在《新民丛报》上连载《饮冰室诗话》,以推动“诗界革命”的发展。

《饮冰室诗话》是“诗界革命”唯一的理论著作。

因而,他不仅是“诗界革命”的首倡者,而且是重要的理论家。

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强调“诗界革命”的必要性。

他说:“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

以为诗之境界,被几千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

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

”[1](P1219)认为苏轼的某些诗虽然“真觉可爱”,但其意境毕竟“已成为旧世界”。

[1](P1219)对于被宋人“至称为日月争光”的杜甫诗《北征》等,他也觉得“其精深盘郁雄伟博丽之气,尚未足也。

”[2](P5297)而“号称古今第一长篇诗”的《孔雀东南飞》,他更是说“亦只儿女子语,于世运无影响也。

”[2](P5297)至于当时的“诗词曲”,他则视为“陈设之古玩”[2](P5333),“真可谓衰落已极”。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旧文学的过渡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旧文学的过渡

作者: 蒋英豪
作者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30页
主题词: 近代文学;新文学;新小说;新文体;诗界革命
摘要: 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于政治上维新改良的需要,受外国文化艺术的启发,在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以及文学理论等领域,均有开创性的建树。

他以饱满的热情与非凡的气魄革故鼎新,建立新文论新文体,并亲身从事翻译及创作,满怀激情地为新文学的诞生鼓吹奔走,对于促进中国文学摆脱传统桎桔,吸收新鲜血液以至走向世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先导作用。

梁氏开启了一代文学的新风气.其影响所及,不但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传统面貌,使近代文坛涌现了一批崭新的文学作品,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培育了一批矢志文学革新的作家和理论批评家,并为“五四”时代彻底的文学革命准备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