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书愤

合集下载

(完整版)书愤

(完整版)书愤

《书愤》一、导入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

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

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二、作者简介陆游,号放翁。

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三、背景、解题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四、分析鉴赏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战斗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压迫。

课本中对“气如山“的理解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而有的参考资料里面说:首联中的气如山,是陆游心中的愤恨堆积如山.对这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预设——第一种:此时陆游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看着眼前这片荒凉,因此哀伤和愤恨之情堆积如山。

预设——第二种:联系上下文可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知道收复中原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与金兵作战,宋军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书愤》优秀课件

《书愤》优秀课件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
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
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
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
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 镜中衰鬓已先斑。 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 千载谁堪伯仲间。 功立业之愿。
那些事作者感到了”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知人论世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 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 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 坚持自己的理想。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 (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 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 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 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 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 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 室,而且付诸实施。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 愿;

高中语文书愤知识点分享

高中语文书愤知识点分享

高中语文书愤知识点分享原文欣赏《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简介:《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字词: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书愤其一二三四五首注音版

书愤其一二三四五首注音版

《书愤》其一二三四五首 注音版以下是《书愤》其一二三四五首的注音版:《书sh ū愤f èn五w ǔ首sh ǒu·其q í一y ī》陆l ù游y óu早z ǎo岁su ì那n à知zh ī世sh ì事sh ì艰ji ān,中原zh ōngyu án北b ěi望w àng气q ì如r ú山sh ān。

楼l óu船chu án 夜y è雪xu ě瓜gu ā洲zh ōu渡d ù,铁ti ě马m ǎ秋qi ū风f ēng大d à散s àn关gu ān。

塞s ài上sh àng 长ch áng 城ch éng 空k ōng 自z ì许x ǔ,镜j ìng中zh ōng 衰shu āi 鬓b ìn已y ǐ先xi ān斑b ān。

出ch ū师sh ī一y ī表bi ǎo真zh ēn名m íng世sh ì,千qi ān载z ǎi谁shu í堪k ān伯b ó仲zh òng 间ji ān。

《书sh ū愤f èn 五w ǔ首sh ǒu ·其q í二èr》陆l ù游y óu白b ái发f à萧xi āo萧xi āo卧w ò泽z é中zh ōng,只zh ī凭p íng天ti ān 地d ì鉴ji àn 孤g ū忠zh ōng。

厄è穷qi óng 苏s ū武w ǔ餐c ān毡zh ān久ji ǔ,忧y ōu愤f èn张zh āng 巡x ún嚼ji áo齿ch ǐ空k ōng。

高中语文文言文陆游《书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陆游《书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田德义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 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比 喻能守边的将领。
❖ “空” 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壮志未 酬、无路请缨,沉痛之极。
镜中衰鬓已先斑——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 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祖国山河破碎, 自己却是蹉跎岁月、年华空老,悲凉之至。壮 志未酬,时不我待。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 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 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 (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 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 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背景
北宋—南宋
朗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抒发豪壮悲愤之情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 山岳。
楼船:高大的战船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的将领 名世:名传后世 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所愤之二:“空自许”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 “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 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三:“鬓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五首原文

书愤五首原文

书愤五首原文摘要:1.书愤五首原文概述2.书愤五首原文详解3.书愤五首原文的文学价值正文:【书愤五首原文概述】《书愤五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个人遭遇的悲愤。

这五首诗歌分别是:《书愤》、《示儿》、《谒衡阳卢丞相墓》、《寄卢侍御虚舟》和《哭张公》。

在这组诗歌中,韩愈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书愤五首原文详解】1.《书愤》:此诗通过描绘作者困顿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悲愤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病树前头万木春”,寓意着作者虽然已年老体衰,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2.《示儿》:这首诗是韩愈写给他的儿子的,表达了他对儿子成长的期望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中提到“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意味着韩愈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勤学苦练,继承他的文学事业。

3.《谒衡阳卢丞相墓》:此诗是韩愈悼念已故的卢丞相所写。

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卢丞相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英勇事迹的赞颂。

4.《寄卢侍御虚舟》:这首诗是韩愈写给他的朋友卢侍御的。

诗中提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寓意着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他能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

5.《哭张公》:此诗是韩愈悼念已故的张公所写。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张公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他生前事迹的缅怀。

【书愤五首原文的文学价值】《书愤五首》是韩愈晚年创作的一组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诗歌。

这组诗歌在表达作者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

《书愤》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 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 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 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 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 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 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 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 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 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 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背景:“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后 因受宋文帝刘义隆疑忌而被杀,他说:“汝乃自毁 万里长城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鞠ຫໍສະໝຸດ 尽瘁,死而后已” “亲贤臣,远小人”
临安春雨初霁 拓展阅读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 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 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 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 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 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表达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 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

《书愤》精美课件

《书愤》精美课件
• 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 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 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 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 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
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
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 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 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 的诗人。“60 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 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 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塞上长城” 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 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 要杀他时,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 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 空留下许多感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 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 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 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 呢?
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
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 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 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 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 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 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 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唐婉版的 “钗 头凤”。
• 钗头凤

陆游书愤五首

陆游书愤五首

陆游书愤五首《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陆游为何会写这五首诗呢?1.《书愤》宋.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

曾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解读陆游《书愤》

解读陆游《书愤》

解读陆游《书愤》《书愤》年代: 宋作者: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政权建立已有60 年的历史。

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然怀有收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

然而南宋天子主张妥协退让,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势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绝对优势。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他的内心自然是十分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然产物了。

《书愤》中“愤”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这与诗人的人格品质、宋金对峙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愤”之一——尊严和人格的被侮辱感。

皇帝既是一个人,更是一个象征和代表,象征着中原汉民族的最高尊严,也代表着中原汉民族的最大利益。

北宋末年,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国虏禁囚辱而死,这实际上严重的侮辱了中原汉族的群体尊严和汉族文人的个体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内心极其压抑和痛苦,激愤难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激愤和压抑感充满了南宋文人的内心世界。

“分”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

中原大地是块沃土,地处地球的北半球,属于温带气候区,江河流域,土肥水丰,“随便几粒种子入土便会开花结果,长出谷物”,这也是中华文明自原人阶段起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原是最好的农耕区,“华夏”即“开花”“发芽”之意,即农耕文明的最好见证。

北方金国的少数民族屡屡侵犯中原,其目的实质上是抢夺中原农耕区,这对于中原汉族的生存区域和生存依据构成了威胁和侵犯。

失掉中原农业区的南宋汉族文人们,内心自然充满着仇恨、压抑、激愤和痛苦。

“愤”之三——家园故土沦丧的漂泊感。

中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汉文化长期的中心,中原汉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游荡侵扰”,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乐业,视中原故土为“社”——把地尊敬为土神,“稽”——把农作物尊崇为谷神,这片大地上埋葬着汉族人的祖先,也寄托着汉族人的未来。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
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 简洁有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 用典明志。
•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 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 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 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作 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国事 的操劳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 消沉。
临安春雨初霁 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中原北望气如山。 •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 • 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 • 千载谁堪伯仲间!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 “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 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 “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 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 “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
钗头凤 陆游 【宋代】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

2023最新-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精选6篇)

2023最新-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精选6篇)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菁选(精选6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菁选》,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书愤篇一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楼船:战舰。

12、名世:名传后世《书愤》诗词鉴赏篇二《书愤》宋朝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正能名传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剖析:这两句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最后诗人自况,表明他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2.《书愤》一诗,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对统治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愤慨之情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爱国激情。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译文:自己期许“塞上长城”却壮志未酬,镜子中颓衰的鬓发已经斑白。
剖析:这两句诗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了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却已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译文:高大的战船雪夜泊瓜洲,配有铁甲的战马在秋风中收复了大散关。
剖析:这两句诗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书 愤
学习指导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有“扫胡尘”“靖国难”的远大志向。这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排斥打击,多次被罢官。然而厄运和不幸并未削弱他的意志,直至临死前他还心系国家,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如火的爱国诗心和高尚的品格操守。《书愤》一诗就是陆游这种诗格与人格的艺术写照。
结构简析
本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4句):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第二层(后4句):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主旨浅探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剖析:这两句回忆过去,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陆游已年逾60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这对一个时时不忘收复北方领土、洗雪国耻的爱国志士来说,其内心情感不言而喻。在悲愤和感慨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以激昂悲壮的笔调回顾自己青年时及大半生的追求、抱负与不幸,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爱国激情。
字词梳理
词义
(1)重点词
书:书写,抒写。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2)一词多义
许:
塞上长城空自许(欺许)
秦王怒,不许(答应,允许)
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大约的数中原北望气如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