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设计思维的比较及启示

合集下载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展现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特点。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设计理念,使得中西方的建筑设计差异性显现出来。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首先,从建筑风格上来看,中西方建筑设计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线条感,追求简洁、规整的外观,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都是典型的代表。

而中国建筑则更注重意境和气韵,重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例如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和现代的传统式建筑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其次,从建筑结构上来看,中西方建筑设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西方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功能的实用性,常常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追求简单、直接的结构形式。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更加注重木质结构和斗拱悬挑的技法,追求柔美、曲折的结构形式,注重建筑的灵动性和变化性。

最后,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也有着深刻的差异。

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现代性,追求科技和创新,建筑设计常常体现出现代社会的理性和实用性。

而中国建筑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追求自然和谐,建筑设计常常融入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观所决定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各种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创造出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建筑艺术。

希望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中西方能够更加深入地相互理解和合作,共同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建筑的建造技巧差异

中西方建筑的建造技巧差异

(2)台基、踏道(踏跺)、栏杆(勾阑)
台基是单体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建筑基础露出地面的部分。踏道是从室外地面登上台基的坡道和扶手。
图3-5 须弥座台基
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普通台基施用于一般性的建筑,比较低矮,踏道也很简朴。须弥座是一种线脚非常复杂的台基,其样式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在中国已知最早的实例出现在北朝石窟中(如云冈第六窟北魏石塔的基座)。须弥座多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上。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往往使用多层的须弥座,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使用了高达8m多的三层须弥座。与须弥座相配合使用的踏道也很高级。必须使用垂带踏跺,在皇家建筑中往往还在踏跺中间设辇道。须弥座上的栏杆也是高级样式的,用石材雕造,寻杖、栏板、望柱等构件一应俱全,线脚细致,雕刻复杂,在栏杆的结束处设抱鼓石。(图3-5)
(1)木结构
在房屋建造中,木材相对于砖石材料而言优势明显:木材坚固性和柔韧性适中,既适合做竖向支撑构件,也适合做水平承重构件;木材便于砍伐、运输、加工和装配,用木材建房周期短。虽然木材也有一些弱点,如容易遭受雷火、容易虫蛀腐朽、不耐水侵等,但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充分发挥了木材柔性好的优势,以柔克刚,建立了与木材相适应的建筑结构体系。不但建造了大规模的建筑单体,而且其中还有一些“长寿”的建筑保留至今。数千年来,中国人学会了在木结构当中发现美,并有意识地欣赏和提炼,使之长存。
图3-4 上海龙华寺塔
中国传统建筑在神蕴方面与书法艺术最为接近,与其它的艺术门类也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往往需要容纳其它的艺术手段来烘托环境气氛的整体美。建筑艺术的结构美恰似书法之笔画。书法中的笔画强调“笔触”,笔画之间互相穿插搭配、自由奔放,绝不藏头收脚、缩作一团。而建筑艺术则讲究结构构件的直率自然,无论柱梁枋檩、斗栱飞椽,该出头则出头,绝无半点遮掩。木结构与墙的关系也是相互搭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极其自然生动。建筑艺术的整体美恰似书法之结构。书法讲究“间架”,强调笔画互为依托,“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作字者必有主笔,为馀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馀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清·刘熙载:《艺概》)。而建筑艺术则强调轴线,无论是整齐威严的皇家建筑、自由流畅的园林建筑,还是普通的居住建筑,都有一条看不见却感觉得出的轴线穿插在其中。没有了轴线,建筑群就会散了架。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内在气质就更为相通了。书法艺术的气韵生动,避直就曲,在建筑上处处可以得到反映。最明显的就是大屋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和檐口曲线组成,屋顶体量虽大,但绝不显笨重呆滞,相反却往往给人以翼然凌空、飘然欲飞的轻盈感。除此而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利用大量的细部做法,如收分、侧脚、卷杀、生起、月梁等来追求建筑生动的态势,就象书法艺术对字的每一笔画都精心考虑一样。(图3-4)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历史、风格、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之间差异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独特风格。

中国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儒家文化注重礼仪和秩序,因此中国的建筑注重对称美、社会秩序、色彩的搭配,讲究本体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更多使用木材、瓦、砖和土等自然材料。

西方建筑比中国建筑要年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

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注重平衡、对称、秩序和科学,这些特点也影响了继承它们的现代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更多地使用石材、玻璃、钢铁和混凝土等人造材料。

二、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是自然和谐、质朴、以及色彩鲜艳,建筑造型大都严格遵从统一规范并讲究寓意和象征,如角楼、庙宇和宫殿等,在进行设计时会借助天地人三合、五行相生等哲学思想,呈现出朴实、富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的布局和装饰常常用于表达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

西方建筑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并注重表达现代主义的工业化、机械化思想。

现代西方建筑追求高质量的空间设计和功能性的组织结构,其装饰追求现代性、简洁、成熟、沉稳和富有节奏感,常常是从不同角度、尺度、比例与形式出发,经由逐步洗炼和意念深化,最终达到空间实用性、美感和艺术紧密融合的建筑风格。

三、结构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是采用木构造和斗拱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柔性、平衡与适应性。

斗拱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基于自然力学优化过的结构应答形态,能充分利用弯曲强度,在节能和保温等方面表现出色。

而木构造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形式,形成来自中国自然环境中最丰富、最多样的建筑样式。

相反,西方在古典时期大量使用的石材、玻璃等材料强化了它的结构稳定性和坚韧性。

因此,作为现代大多数建筑的混凝土和钢结构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建筑中,为建筑带来了坚固、耐磨和宽敞的空间。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比较研究成为当前建筑领域中的热门议题。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中西方建筑设计中最为明显的差异之一在于建筑风格和形式上的区别。

西方建筑通常追求独特、大胆和创新的设计,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包括古希腊复兴、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现代主义等等。

这些建筑以其规模宏大、线条简洁和现代感强烈而著名。

相比之下,中方建筑更加注重传统,强调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传统特色、工艺的精湛和依据自然规律布局的艺术性而广受赞誉。

然而,现代中国建筑也开始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加入更多现代化的元素。

除了建筑风格上的差异外,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中的思考方式也存在不同。

西方建筑设计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符合人类行为特征的原则,设计师常常追求创新和个性化。

他们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方建筑设计理念更多地侧重于空间层面的探索和精神内涵的体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它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互通,强调精神意义和寓意。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中国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背后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和解放,注重个体的创造力、独立性和自由表达。

因此,在西方建筑中,个人的审美价值和原创性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相对而言,中方文化强调社会和集体利益,传承和尊重传统。

传统的中国文化对和谐、平衡和稳定有着深入的追求,这也体现在中方建筑设计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方建筑设计也开始融合西方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

此外,中西方建筑设计还受到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西方建筑通常在较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发展,因此强调建筑的保温和构造技术。

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尖顶和拱顶,以及现代建筑中的高效能建筑外墙系统。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建筑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建筑风格是建筑表现的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不同文明和历史阶段的风貌,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外建筑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建筑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哲学思想,如四合院、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面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

这些风格侧重于建筑的形式和美感,具有规则性、对称性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二、建筑结构和形式中外建筑风格在结构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结构,其特点是材料简单、结构稳定。

而西方建筑则采用石材和钢铁等坚固材料,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和耐久。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即“门楼”为入口、中间是“正厅”、后面是“后堂”,以及众多的庭院和走廊等。

与之相对,西方建筑则注重建筑的立面和整体美感,采用分层、对称、装饰等方式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

三、建筑材料和装饰建筑材料和装饰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土砖、瓦片等,其装饰则以浮雕、木雕、砖雕等为主。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人造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玻璃等,其装饰则以壁画、雕塑、拱形等为主。

四、建筑功能和意义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也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寺庙、宫殿等场所,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文化符号意义。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功能性和商业性,其大多用于办公、商业、教育和娱乐场所,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商业性。

总的来说,中外建筑风格在历史、文化、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呈现出
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空间、美学、功能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个性
化和创新性,强调建筑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追求现代化和时尚化的设计风格。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和谐,追求简约、内敛的设计风格。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于建筑美学的不同追求。

其次,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科
技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追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木结构和斗拱结构的应用,追求建筑结构的稳固和坚固,强调建筑的气势和庄重。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于建筑结构的不同追求。

最后,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材料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现
代化建筑材料的应用,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追求建筑材料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如木材、青砖等,追求建筑材料的文化性和历史性。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于建筑材料的不同追求。

总之,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于建筑美学、建筑结构和
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不同追求。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和交流势必会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发展和创新,也会为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文化和历史
的载体。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设计理念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传统、观念和审美取向所决定的。

在西方文化中,建筑设计注重个性和独创性。

西方建筑师追求的是独特性和创
新性,他们倾向于在设计中融入个人的审美观念和创意。

西方建筑设计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布局都要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使用习惯。

此外,西方建筑设计还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设计强调的是传统和历史的延续。

中国古代建筑注
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建筑师在设计中追求的是传统的美学和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建筑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都要体现出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

西方
建筑设计追求的是个性和独创性,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注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追求传统的美学和审美标准,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建筑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

虽然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正是丰富了世界建筑的多样性,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交流与融合将会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创新。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
二、建筑形式
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结构和功能,追求理性和实用性。

建筑结构一般由钢筋混凝土或钢铁骨架构成,注重内外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划分。

而中国建筑注重空间的流动和变化,采用木结构或砖石结构,更强调对景观的控制和呈现。

三、审美观念
西方建筑审美观念主要强调对称、线条、比例和立体感。

建筑师追求几何形式的完美和秩序感,追求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中国建筑审美观念注重自然和谐的美感,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四、材料和装饰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和金属等材料,追求现代感和科技感。

装饰多以简洁、干净为主,强调线条和立体感。

中国建筑则以木材、砖石等自然材料为主,追求自然质朴的感觉。

装饰多用彩绘、瓷砖和雕刻等手法,注重细节的精致和形象的象征意义。

五、精神追求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化和功能性,注重实用性和效率。

建筑作品旨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中国建筑追求精神修养和灵性体验,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筑作品旨在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六、意义和象征
西方建筑强调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实用性,不太注重象征和意义。

中国建筑则注重建筑的象征意义和内涵,追求建筑与人文的对话和反思。

在当代,中西建筑美学逐渐融合与交流,互相借鉴,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

无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中国建筑,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展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对空间、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上。

本文将从空间观念、材料运用和功能定位等方面探讨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

首先,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在空间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对空间的分割和组合,追求对称、平衡和秩序感;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空间的开敞和流动,追求自然、和谐和变化。

在建筑布局上,西方建筑常采用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空间的分割和层次感;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常采用曲线、回廊的布局方式,强调空间的连续和流动感。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对空间的不同理解,西方文化强调人与空间的独立性和对空间的控制,而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对空间的共生。

其次,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在材料运用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材料的功能性和表现性,追求材料的精细和工艺的精湛;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材料的天然性和传统性,追求材料的朴实和自然。

在建筑材料上,西方建筑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强调材料的功能性和表现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常采用木材、砖瓦等传统材料,强调材料的天然性和传统性。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对材料的不同理解,西方文化强调材料的功能和表现,而中国文化强调材料的天然和传统。

最后,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在功能定位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功能的分工和专业化,追求功能的明确和效率;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功能的整合和共生,追求功能的灵活和包容。

在建筑功能上,西方建筑常将不同功能分区,强调功能的独立和专业化;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常将不同功能整合,强调功能的共生和包容。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对功能的不同理解,西方文化强调功能的分工和专业化,而中国文化强调功能的整合和共生。

综上所述,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体现在空间观念、材料运用和功能定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更为建筑设计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思路。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空间、形式、功能和美学的理解和追求。

在西方建筑设计中,强调的是个性和独特性。

建筑师们注重创新和突破,追求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表达。

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

此外,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而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强调的是整体性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氛围的营造,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追求建筑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形式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建筑的形式和装饰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也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西方建筑风格多样,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风格流派,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特点和表现形式。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传统风格和传统手法的延续和发展,体现出古朴、典雅、和谐的特点。

尽管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性,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加深。

越来越多的西方建筑师开始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同时,中国的建筑师也在不断吸收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使得中国的建筑设计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总的来说,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体现了不同文化对空间、形式、功能和美学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差异性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也为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交流与融合将会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体现在建筑风格、材料选用、空间布局等方面。


西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建筑风格方面,西方建筑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西
方建筑师追求简洁、现代、大胆的设计风格,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而中式建筑则更注重传统和历史的传承,建筑风格多以屋檐飞扬、斗拱横空为特色,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材料选用方面,西方建筑更倾向于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
以追求建筑的轻盈和透明感。

而中式建筑则更偏爱使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砖瓦等,以追求建筑的厚重和稳固感。

在空间布局方面,西方建筑更注重个人私密空间和功能分区,建筑内部空间常
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而中式建筑更注重整体空间的流畅和连贯,强调空间的通透和开放。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源自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当今世界,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交流和融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各种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不断涌现,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无论是中式建筑还是西方建筑,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领略,因为它们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西方建筑设计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设计的差异
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
西方建筑
6、发展过程
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
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石材(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建筑
西方建筑
4、建筑空间的布局
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5、建筑造型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对比方面中国建筑
西方建筑
1、文化
务实精神、恒久变易观念、中庸思想、重人、重道德和艺术、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独立与自由、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2、建筑的价值
着眼于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简述中西建筑不同的理念

简述中西建筑不同的理念

简述中西建筑不同的理念
中西建筑在基本理念上的不同,导致它们的建筑形式各具特点:
(1)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西方则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2)保守与进取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而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构图及意境等多方面,都给人以眼界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漫之感。

(3)静态与动态
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

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动少。

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疏朗、宁静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而西方人则多注重动态之美。

(4)含蓄与外露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

(5)理性与幻想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而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6)模仿与写意
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建筑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建筑也讲究逼真与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

我国与西方建筑设计的差异

我国与西方建筑设计的差异

我国与西方建筑设计的差异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我们跟西方国家在建筑方面的交流也日益紧密。

在交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外建筑师在设计思维、文化背景方面与我们存在着差异。

通过两者的比较,我国的建筑师应理性的审视东西方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思维模式,对我国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进行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出有现代化特色的合理建筑来。

标签我国与西方建筑设计;差异引言简单的讲建筑设计就是在建筑物建筑之前,通过规划、方案设计,以文件和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满足使用者和社会的需要。

由于我国与西方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生活地区等因素的不同,我国与西方在建筑设计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建筑设计是所有建筑物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保障,是建筑的必备条件。

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使建筑物外表更加美观,实用性也更强,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使用者和社会节约资金。

使建筑物在合理安全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美观和实用。

本文就我国与西方的建筑设计差异的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我国与西方建筑设计的共同点以及如何结合我国与西方的建筑设计建设出有自身特色的建筑进行论述和探讨。

1 我国与西方建筑设计差异的原因1.1 文化底蕴和生活态度的不同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有着比较封闭的地理环境,很少受到远方异族的骚扰,文化得到传承,讲究顺应天命。

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中庸和内敛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上。

由于受到礼制的约束,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比如宫殿、园林、庙宇、住宅等都能反映这一特点,对外封闭,里面却别有洞天。

生活和休闲都在“墙里”。

这也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内敛性。

此外现代气息不强,过于完美化理想化。

古希腊和罗马是西方文化体系的摇篮。

当时的西方人民不时的遭受到蛮族的侵扰,另外又受到基督教的熏陶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以后人文主义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崇尚自由,民主和法制。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文化底蕴略低,现代感更强,更注重现实。

因此,西方的建筑设计表现出来的是张扬,这也恰恰反映了西方人的生活态度。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在听了柳肃教授对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以及中国对建筑的处理方式的介绍后,我对建筑学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被损毁的中国建筑深感惋惜。

当柳肃老师将他生平去过的地方的建筑图片给我们看的时候,我真正看到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2、独特的单体造型。

3、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西方传统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中西方布局方面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中西方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同时,中国传统的建筑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二维的平面和三维的立体结构,重视的是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第4期2002年8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Vol.1 No.4Aug.2002收稿日期:2001210230; 修订日期:2002205215作者简介:杜鹏(1974-),女,山东潍坊人,助教,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

 【美学・设计艺术学】中西方建筑设计思维的比较及启示杜 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摘 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当今,我们从一系列的国际建筑招标竞赛中,清楚地看到中外建筑师在设计思维、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

通过两者的比较,中国的建筑师应理性审视东西方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思维模式,学会超越自己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扬弃和发展自我,创造出优秀的中国现代建筑来。

[关键词]建筑传统;设计思维;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TU 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973(2002)0420097203Contrast and Association in Architecture Thought of DesignD U Pe ng(Sc hool of Desi gn ,Sout he r n Ya n gtze U nive rsit y ,Wuxi 214063,Chi na )Abstract :At t he mome nt of t he cult ural i m p act betwee n t he east a nd t he west ,we clea rl y real 2ize t hat t he re a re diff e re nces on t hou ght of design a nd bac kground of cult ure betwee n civil a nd f oreign a rc hitects f rom a se ries of i nte r national com p etitions.Through t he cont rast ,civil a r 2c hitects s hould lea r n a dva nce d wa ys of t hought f rom t he west ,excee d t he a rc hitect ural t ra di 2tion ,a nd creat t he excelle nt a rc hitect ure of Chi na.K ey w ords :a rc hitect ural t ra dition ;t hou ght of design ;cult ural diff e re nce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东西方文化在这股热潮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

同样,中国的建筑界也面临着来自西方建筑思潮的猛烈冲击,从近期一系列国际建筑招标竞赛中,如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陆家嘴规划等,我们可以清晰地体察到中外建筑设计在创作思维、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困境、机遇和挑战。

图1 安德鲁提供的国家大剧院方案Fig.1Chines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by Paul Andreufor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几经论证和策划,历时40年,最终正式邀请了国内外数家著名设计单位参加竞赛,在建筑界是一次世界级的较量。

由于工程的性质和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一项极具难度和挑战的工作,也因此而倍受国内外建筑界的关注。

从当时公布的方案来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个方案竞标所能体现的价值,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在这里进行了一次重量级的交锋。

谁胜谁负已不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的建筑师们应该思考和做得更多。

尽管20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接受了不少西方的思想,但从这次国家大剧院方案竞赛中仍然可以明显地看79到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提供的方案完全摆脱了旧有传统的束缚,着眼于未来,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现代建筑文化理念进行创作。

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安德鲁先生提供的方案(图1)最后被选作实施方案,尽管它还颇受争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独特、具有创造力的方案,完全打破了人们通常的想象,这一方案的实施可能会对我国建筑创作带来巨大影响,它在总体规划和个体设计上均较其它方案有所突破。

安德鲁先生是位建筑诗人,充满激情,他认为建筑创作应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不是去追本求源,而是图2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提供的国家大剧院方案Fig.2Chines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by Beijing Achitecture Designing Institution永远探索未知领域。

”他认为“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用现代科学技术去重复旧有的建筑模式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行为只会阻碍发展,而我们渴望保护的文化也会因此失去生命力。

”西方报来的方案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作品都能够充分体现设计师的意图,而不受别人的影响。

在我国通常采取的是集体创作的办法,集思广益取百家之长,作品往往四平八稳而无个性。

多数中国方案作者都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能够体现中国建筑传统形式当作主要的问题来对待,而在具有中国特色问题上大体都用模拟式手法处理。

这种例子很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轮提供的方案(图2)很具代表性。

本方案采用了与人大会堂一致的周边柱廊,立面的三段比例也有相通之处,柱子顶部模仿了中国传统柱廊的额枋及斗拱的作法,玄塔部分也模仿了中国大屋顶的曲线。

正像我在前面所说,中国大部分建筑师在拿到此任务时都把中国特色、传统形式、相似协调当作主要考虑的问题,在创作时大都先向后看,看看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图3 李祖原的办公大厦Fig.3Office Building by Li Zuyuan了什么灵丹妙药来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

把这一问题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进行创作,这是不是我们创作的必由之路呢?要传统、讲协调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但他绝不能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精髓吗?参加此次评审的加拿大建筑师埃里克森说:“类似、相似是一种协调,采用对比手法也是一种协调。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贝聿铭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罗杰斯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他们的成功,不就是一个很有力的佐证吗?如此看来,简单的模拟手法,过于狭窄和片面了。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束缚,它应该面向未来,要有突破与创新,应是时代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创作日益繁荣。

文学艺术界和国外建筑界的情形是:个别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的创新活动和杰出作品,先在小范围内产生影响,然后逐步扩大,引出整体的更新提图4 冯纪忠的方塔园Fig.4Fangta G arden by Feng Jizhong升,如此良性循环,生生不息,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模式。

[1]古人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人超越自己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意味着扬弃自己、发展自己。

其实,传统本身就非一成不变,传统是活的东西。

在历史进程中,传统和新的或外来的事物相遇而产生碰撞,碰撞中吸纳新的成分加入引起传统的重组、更新和变异。

(1)对这方面的理解,国外的建筑师似乎又要比中国的建筑师略胜一筹,从下面的作品可以作出比较:一个是安藤忠雄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设计的日本馆,另一个是台湾的李祖原设计的办公大厦和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

从外表可看出,三位建筑师都在致力于从东方传统建筑艺术中寻根,其关注点又都着重在传统建筑的承重结构体系上,其典型的构件符号就是斗拱,然而仔细分析其设计手法,89表面上的相似却隐含着深刻的差异。

首先看看李祖原的办公大厦(图3)。

从造型上来看,这个大楼给人气势雄壮之感,李祖原从尺度入手,夸张斗拱体量,转移使用性质,产生新奇夺目的效果,同时也流露出商业与图5 安藤忠雄的日本馆Fig.5Japanese Pavilion by Tadao Ando 垄断的世俗气息。

符号化的斗拱构件在这儿被具象地模拟。

冯纪忠的方塔园(图4)是个清雅的文人之作,作品从质入手,利用材料的更替,反映时代的发展痕迹。

钢制构件在这儿并不刻意地描绘斗拱形象,而只是一种神似模拟,仿佛比李氏作品高明了一些。

概括两者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从形象出发采取模拟之路,两者虽对传统构件作了用途及材质的转换,但是都没有打破与分解斗拱构件。

也就是说他们是以一种整体的态度来对待斗拱这个系统的,思路仍偏于表面化。

与之不同的是安藤忠雄的日本馆设计(图5),这里用简洁的形体衬托出木质的类斗拱构件,从现象上说,仿佛也是一个类似的模拟构件,但掩饰不住的思维轨迹还是浮现在人们眼前,这是一个经过理性剖析,并经几何简化过的产物,人们可以清晰地读出斗拱系统的分解与重组过程。

它用几乎最少的元素来突出一种构成的过程,形成符号的再生。

由此可见,西方的思维模式走的是分析、数理式的路线。

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基本上走的是整体、模拟式的路线。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同时,应学习西方先进的思维模式,从中找出一些有益于中国建筑业起飞的东西,同时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审视东方的建筑文化,并能体现在具体的设计成果当中。

总之,两种路向,两种思维方式谁优谁劣、谁长谁短,需要大家进行评论,但是有些现实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家共同走过了这段历史,中国的历史可能还比西方的长,但是西方明显地比东方发展得要快,这是为什么?当今谁都不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学到他们具体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手段,而是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从思维方式上去分析,从根本上去取长补短,把中西古今一切优秀建筑思想,经过咀嚼、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再去进行新的创造。

决不能走简单的仿古复旧之路,而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不同的地段、不同文化环境,去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现代建筑来。

[2][参 考 文 献][1]吴焕加.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格局[J ].建筑学报,2000,(7):49252.[2]沈三陵.建筑文化的比较[J ].建筑学报,1998,(10):53255.(责任编辑:程晓芝)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